1、 第二章 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自然地理中有关物质交换、循环和能量转化,以及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的基本运动和转化的规律,是形成基本地理规律的基础原理。本章围绕自然地理中的这一核心内容来选择和组织自然地理基本知识,因此本章知识在整个高中地理学习中具有基础性的地位。1、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及矿物与岩石的关系。地壳 化学元素 岩石 矿产 矿石 矿物 结合 聚集 包含 有用 富集 依托 第一节第一节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岩浆 高压 侵入地壳上部或喷出地表 冷却、凝固 岩浆岩 常见岩浆岩 侵入型岩浆岩:花岗岩 喷出型岩浆岩:玄武岩 .岩浆岩 2 2、了解三大类岩石及
2、其成因。、了解三大类岩石及其成因。.沉积岩 裸露岩石 沉积岩 流水风力搬运、堆积 风吹、雨打、日晒侵蚀 常见的沉积岩: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 先形成的岩石 变质岩 高温高压 变质作用 举例 石灰岩 大理岩 页岩 板岩.变质岩 3 3、理解三大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能绘制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C D A B B D C D 变质岩 沉积岩 岩浆 岩浆岩 A:_ B:_ C:_ D:_ 变质作用 冷却凝固 外力作用 重熔再生 第二节第二节 地球表面形态地球表面形态 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个角度,阐明地壳运动和地表物质运动所引起的地表形态的变化。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
3、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地质作用 能量来源 主要表现形式 对地表形态 的影响 内力作用 外力作用 主要是地球内部的热能 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能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地震等 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 形成高山或盆地,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 把高山削低、洼地填平,使地表趋于平坦 地质作用地质作用: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引起地壳及其表面形态不断发生 变化的作用。1、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2、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在同时改变着地表形态,但它们总是从相反的方面改变地表形态。3、在同一时期的不同地点或者在同一地点的不同时期,往往表现为某一种地质作用占优势。不过一般来说,
4、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发展变化起主导作用。注意 2 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边界类型边界类型 板块相对移动板块相对移动 对地球面貌的影响对地球面貌的影响 生长边界 消亡边界 张裂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撞 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 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如: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阿尔卑斯山脉 海沟(海上)岛弧(交界处)海岸山脉(陆上)板块构造学说 主要观点 1.全球岩石圈分为六大板块,板块处于不断运动之中。2.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交接 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板块边界 消亡边界(相撞挤压区
5、)生长边界(张裂区)现实意义:可以解释地表的海陆分布大势及火山、地震的分布规律 3、了解地质构造类型及相应地表形态。地壳运动 岩层 变形 变位 地质构造 构造类型 产生原因 结构特征 地貌形态 褶 皱 岩层受挤压弯曲变形 背斜山,背斜谷 向斜谷,向斜山 背斜 向斜 岩层 的新老 关系 中心老,两翼新 中心新,两翼老 (2)形成的地貌:断层上升一侧的岩块:块状山地或高地;断层下降一侧的岩块:谷地或低地;断层的构造地带: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断层断层 (1)概念:地壳运动产生强大压力或张力,超过了岩石能承受的程度,岩体发生破裂,并且沿断裂面有明显错动、位移。构造 名称 实践意义 原因或依据 背斜 石
6、油、天然气埋藏区 岩层封闭,常有“储油构造”,最上为天然气,中为石油,下为水 隧道的良好选址 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且不易储水 顶部地带适宜建采石场 裂隙发育,岩石破碎 向斜 地下水储藏区,常有“自流井”分布 底部低凹,易汇集水,承受静水压力 断层 泉水、湖泊分布地;河谷发育 岩隙水易沿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易被侵蚀为洼地,利用地表水汇集 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的回避处 铁路、公路、桥梁、水库等的回避处岩石不稳定,易诱发断层活动破坏工程;水库水易渗漏 主要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及其分析主要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及其分析 4 4、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相应的地表形态、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相应的地表形态
7、 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有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等作用。地表岩石在风化作用下不断崩解、破碎,风化作用的结果是在地表形成风化壳。在风化基础上,流水、风、冰川和生物等外力对地表进行侵蚀破坏作用,再经过搬运后沉积,形成了各种侵蚀堆积地貌。流水作用 侵蚀:冲蚀作用与溶蚀作用。例如:河水冲刷地面,使河流谷地加 宽加深;形成溶洞、峰林等喀 斯特地貌(云南石林)沉积:在流出山口时形成山麓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形成冲积平原和河口 三角洲。风力风力作用作用 侵蚀:在干旱地区,风扬起沙石,侵蚀:在干旱地区,风扬起沙石,吹蚀地表,形成吹蚀地表,形成风蚀沟谷、风蚀城堡、风蚀蘑菇等 堆积:风在搬运途中受阻力,风力堆积
8、:风在搬运途中受阻力,风力 减小,导致风沙堆积,形成减小,导致风沙堆积,形成 沙丘、沙垄等风积地貌、沙垄等风积地貌 冰川作用 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北美五大湖、千湖之国芬兰)等 沉积: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5 5、运用内、外力共同作用的观点解释、运用内、外力共同作用的观点解释典型地表形态的成因。横断山区 内力抬升 流水侵蚀 山高谷深 黄土高原 内力抬升 流水切割 千沟万壑 大河的中下游地区 基底下沉 泥沙沉积 开阔的冲积平原和三角洲 2.3 2.3 大气环境大气环境 从大气、地面的受热过程入手,分析大气运动的原因。具体讲解了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全球气压带、风
9、带的分布和移动规律,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讲解大气运动的结果气候和天气,前后知识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非常清晰。高层大气 对流层 平流层 1.气温随高度的 增加而递减;2.对流运动显著;3.天气现象复杂 多变。1.气温随高度的升 高而升高 2.气流以平流运 动为主,天气 好,利于高空 飞行。3.含有大量的臭氧 1、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 太阳 地面 大气 宇宙 太阳辐射 削弱作用 地面辐射 地面辐射 大气辐射 大气逆辐射 2 2、理解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的基、理解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通过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作用形式 参与作用的 大气成分 波长范围 作用特
10、点 吸收 反射 散射 臭氧(平流层)水汽、二氧化碳(对流层)紫外线 红外线 有选择性,大部分可见光可穿透 云层、尘埃 各种波长同 样被反射 无选择性,反 射光呈白色 空气分子、微小尘埃 波长较短的蓝色光易被散射 向四面八方散射,有选择性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大气上界 地面 地面增温 射向宇宙空 间 近地面大气吸收“太阳暖大地”“大气暖大地”“大地暖大气”太阳辐射 对流层 平流层 高层大气 地 面 吸 收 大气吸收 散射(蓝色天空)反射 大气辐射 大气逆辐射 二氧化碳、水汽吸收红外线 臭氧大量吸收紫外线 大气、地面受热过程 影响地面辐射主要因素 纬度 太阳高度 大
11、小 地面辐射 强 弱 下垫面 反射率 低 高 气象因素 天气 晴 阴 3、了解影响地面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 4 4、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现象。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地面间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热力环流形成过程是:先有垂直运动,再形成水平运动。)、对于同一地点来说,高空的气压高低 与地面相反、对于同一高度来说,等压面凸起的地 方是高压区,等压面下凹的地方是低压区、一般来说,受地球引力的作用,近地面的气压总比高空气压高 运用
12、大气热力环流原理,分析一些地理现象运用大气热力环流原理,分析一些地理现象 海、陆风:白天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夜晚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山、谷风:白天风从山谷吹向山顶,夜晚风从山顶吹向山谷。城郊风:无论白天夜晚,风从郊区吹向城区。5、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与风向、风速的关系,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向风力大小的方法。水平面上存在着气压梯度,就产生了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叫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大小:等压线越密,力越大,风速越大。(百帕)1000 1005 1010 水平气压 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百帕)1000 1005 1010 水平气压 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北半球)
13、a.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b.垂直于空气的运动 方向(即风向);c.由低纬向 高纬增大;在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的风 (百帕)1000 1005 1010 1015 1020 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风向 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 风向(北半球高空)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转偏向力(使风向垂直于等压线)(使北半球风向右偏,南半球风向左偏)地面摩擦力 大气作水平运动所受作用力 二力平衡,风向平行于等压线 三种力共同作用下,风向斜穿等压线(与空气的运动方向相反)空气产生水平 运动的原动力 6、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掌握气压带和风带、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掌握气压带和风带 的分布和季节移动规律。
14、赤 道 低 压 带 副 热 带 高 压 带 副 热 带 高 压 带 副 极 地 低 压 带 副 极 地 低 压 带 极 地 高 压 带 极 地 高 压 带 东 北 信 风 盛 行 西 风 极 地 东 风 东 南 信 风 盛 行 西 风 极 地 东 风 地球上的地球上的7个气压带和个气压带和6个风带个风带 2326 N 2326 S 6634 S 6634 N 0-气压带、风带的南北移动 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太阳直射点位置的移动 1月份,北半球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形成的一个冷高压(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把北半球副极地低压带切断 以亚洲高压最为强烈,相对应的太平洋上出现阿留申低压 7、理解海
15、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掌握季风、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掌握季风的形成和特征,比较东亚、南亚季风的差异。亚洲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副 极 地 低 气 压 带 冬季,大陆降温比海洋快,大陆形成冷高压 7 7月份,北半球大陆增温比海洋增温快,形成的一个热低月份,北半球大陆增温比海洋增温快,形成的一个热低压(亚洲低压)把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切断压(亚洲低压)把北半球的副热带高压带切断 最为突出的为亚洲低压,相对应的太平洋上出现太平洋最为突出的为亚洲低压,相对应的太平洋上出现太平洋高压 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 副 热 带 高 气 压 带 夏季,大陆增温比海洋快,大陆形成热低压
16、季风环流 1.概念:大范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有明显改变的现象。2.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海陆热力性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气压带风带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甲 7、季风环流 一月份(冬季)东北季风(炎热干燥)东北季风(炎热干燥)西北季风(寒冷干燥)乙 七月份(夏季)西南季风(高温高湿)东南季风(温暖湿润)8 8、理解锋面的概念、分类及其天气特、理解锋面的概念、分类及其天气特征,掌握锋面过境前后天气变化特点。锋面的特点:(1)锋面通常为一个 倾斜的过渡地带;(2)暖气团在锋面之上,冷气团在锋面之下;(3)天气复杂多变。由于锋面两侧 气团性质的差 异,所以在锋面附近通常会形成 降水、刮风 等天气 锋面:冷暖
17、气团相遇的交界面 类型 冷锋 暖锋 天气 特征 过 境前 过境时 过境后 单一暖气团控制,温暖晴朗 单一冷气团控制,低温晴朗 阴天、下雨、刮风、降雪、降温 连续性降水 气压升高,气温和湿度骤降,天气晴朗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天气转晴 9、理解高压(反气旋)、低压(气旋)近地面风向规律及垂直方向气流运动特点与天气现象的关系。类型 气旋 反气旋 气压状况 气 流 水平 方向 垂直 方向 天气状况 我国典型的天气 低气压 高气压 外围流向中心(北逆南顺)中心流向外围(北顺南逆)辐合 上升 下沉 辐散 阴雨 晴朗 夏秋季节东南沿海经常出现的台风天气 秋高气爽 2.4 2.4 水循环和洋流水循环和洋流
18、1、通过水循环的各环节的相互关系理解水循环的过程。海陆间大循环海陆间大循环 2、理解水循环的意义。、理解水循环的意义。水循环的原因 内因:水的三相变化 外因:太阳能和重力能 维持着全球水体之间的动态平衡,使淡水资 源不断更新。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使地球各个圈层之间,海陆之间实现物质迁 移和能量转化、交换。影响着全球气候和生态,塑造地表形态。3 3、了解洋流的概念和性质。、了解洋流的概念和性质。洋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流动。按照性质不同分为暖流和寒流。4 4、理解洋流的分布规律。、理解洋流的分布规律。在中低纬度海区,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北顺南逆,大陆东侧
19、为暖流,大陆西侧为寒流。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大洋环流。大陆东侧为寒流,大陆西侧为暖流。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夏季自西向东流,顺时针;冬季自东向西流,逆时针。西风漂流:自西向东环绕南极洲一周 5、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暖流:增温增湿。同一纬度地区,暖流经过的海区温度比较高,降水较多。寒流:降温减湿。同一纬度地区,寒流经过的海区温度比较低,降水较少。气候 寒暖流交汇处形成的渔场:北海道渔 场、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场、纽芬兰渔场、北海渔场 上升流形成的渔场:秘鲁渔场 海洋生物生物 航海事业:顺风顺流可以提高航速,节省燃料 海洋环境污染: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 快净化的速度,但也扩大快净化的速度,但也扩大 了污染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