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医学PPT1静脉输液治疗相关知识医学PPT2一“湖北省静脉治疗护理新进展”学习的相关内容 1输液治疗安全管理 2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原因的探讨 3护士职业安全防护 4植入式静脉输液港的应用 5预防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方法 6科室如何开展无针输液 7B超引导下使用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手术室操作、现场视频转播)等等医学PPT3二中心静脉输液器材的种类 1 PICC 2 CVC(颈穿、锁穿、股穿)3 PORT(完全植入型静脉输液港)医学PPT4 PORT 是一种完全可以植入体内的静脉器材,可用于输注各种药物、输血或输注营养液,血样采集,输液港可将各种药物通过导管直接输送到中心静脉处,依靠局部
2、大流量,高流速的血液迅速稀释和播散药物,防止刺激性药物对静脉的损伤,此项技术在国外已有20多年的应用经验。医学PPT5 置管方法:置管由儿外科医生在手术室进行 置管部位:经锁骨下穿刺、锁骨上穿刺、颈内静脉穿刺、颈外静脉、大隐静脉、股静脉穿刺置管,把导管送入上腔或下腔静脉,导管的另一端和穿刺座相连埋置在胸壁或腹壁皮下组织,并缝合固定。医学PPT6 并发症:气栓 出血 臂丛损伤 心律失常 感染 血胸 气胸 不适应植入性设备 导管移位或脱出 等等医学PPT7 优点(1)适合长期输液,可埋植3-5年。(2)带管回家只需1月冲管一次,不影响活动及沐浴。(3)日常活动不受限制。(4)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存
3、质量。(5)降低穿刺难度,提高工作效率。(6)减轻家属和护士的心理压力。(7)美观,受女士欢迎。医学PPT8三PICC和锁骨下静脉导管优劣的比较医学PPT91置管并发症症方面 CVC:有危及生命的并发症:气胸、血胸、空气栓塞、误伤锁骨下动脉、血肿 PICC:只有轻微的疼痛和少量出血,有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的可能。无危及生命的并发症医学PPT102留置时间 CVC:留置时间短、无法从时间上满足肿瘤病人的治疗需求 PICC;留置时间长,可留置1年医学PPT113感染率 CVC:感染率高,距呼吸道近 PICC:不易感染,距离呼吸道远医学PPT124置入人员要求 护士无资质置管,需专科医生置管 经过培训的
4、护士可以置管医学PPT135导管维护方面 在治疗间歇期每1-2天必须盐水冲管一次,肝素盐水封管 在治疗间歇期每周用盐水冲管一次,肝素盐水封管即可医学PPT146带管出院 比较危险 也不方便 可以,只需每周到门诊做一次导管的维护医学PPT157从材质和导管内壁的沉积物上看 导管设计应用的时间短,材质粗糙,长时间应用锁骨下静脉导管内壁的沉积物相对较多 导管设计应用的时间长,材质好,长时间应用导管内壁的沉积物相对较少医学PPT16四PICC常见并发症 血行感染 血栓 机械性静脉炎 细菌性静脉炎 血栓性静脉炎 穿刺点感染 导管破裂 导管阻塞医学PPT17四PICC和DVT 1 PICC导致DVT的原因
5、(1)穿刺点感染(2)肿瘤患者血液高凝状态(3)活动受限,血流滞缓(4)静脉导管及药物对血管壁的损伤医学PPT182 PICC置管后DVT的观察 (1)置管侧肢体有无 肿胀、疼痛、皮温增高、皮肤颜色变化 (2)患者自觉置管侧肢体、腋窝、肩臂部酸胀疼痛 医学PPT19五PICC导管脱入或断裂在体内的应急预案 断裂发生的原因:贴膜固定不妥 导管常受牵拉 患者神志不清、躁动 粗暴拔管医学PPT20 应急措施(1)立即在肢体近心端扎紧止血带,阻断静脉血回流;限制活动,防止导管随血液循环进入近心端深层血管及心脏。(2)立即拍摄X线片定位导管位置。(3)导管在体表血管可请求外科医生协助手术取出(4)导管在
6、近心端深层血管可请求导管室医生协助取出。(5)立即报告护理部和医务部值班室。医学PPT21超声引导下使用改良塞丁格技术行PICC置管医学PPT22传统技术与B超+MST技术的区别 关键词 适应症 穿刺部位 穿刺针 操作程序医学PPT23 关节上置管的优点:减少各种并发症,特别是机械性静脉炎减少 屈肘运动不会导管打折 避免因屈肘运动导致导管进出体内 外观更加隐蔽,美观医学PPT24科室如何开展无针输液 国内静脉输液现状 国内针刺伤研究现状 如何让护士远离针刺伤害医学PPT25肝素帽、可来福和优赛的比较 肝素帽:优点(价格便宜)缺点:不易固定 输注速度有限 增加外源感染机会 针刺伤的危险医学PPT26 肝素帽连接的输液系统为半密闭、不紧密、须反复穿刺后输液,其感染率高;据报导肝素帽的堵塞率10%,感染率12%,静脉炎发生率6%医学PPT27 可来福:1流速慢 2易产生微粒 3易产生血栓 4透明度可视度低 5污染医学PPT28优赛(福来喜)1密闭式连接2高流速(32L/H)3最低的感染率:降低导管相关感染风险4更换时间:一般为1/W,或和留置针一起更换5适用于留置针、PICC、CVC6减少堵管及导管感染,避免护理差错及事故 经临床证明优赛可重复使用70次而不增加输液途径的微生物污染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