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任务4 脏腑之间的关系l一、脏与脏的关系l二、腑与腑的关系l三、脏与腑的关系脏腑学说 动物体是一个由五脏、六腑等组织器官构成的有机整体,各脏腑之间不但在生理上相互联系,分工合作,共同维持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而且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一、脏与脏之间的关系1、心与肺2、心与脾3、心与肝4、心与肾5、肺与脾6、肺与肝7、肺与肾8、脾与肾9、肝与脾10、脾与肾l从脏腑实际功能来理解五脏六腑之间的关系,不拘泥于五行l将脏腑功能与气血津液等物质的代谢联系起来,并分清主次l注意一脏与多脏的联系1、心与肺之间的关系(1)位置关系l同居上焦,位置相邻(2)功能关系心主血肺主气体现l气与血的关系生理“诸血者,皆属于
2、心;诸气者,皆属于肺。”素问五脏生成论心主血,肺主气,二脏相互配合,保证了气血的正常运行。“气为血帅,血为气母,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3)病理关系l肺气与心血的相互影响肺气虚弱心血瘀滞肺失宣降气短,心悸、口舌青紫、脉迟涩等 心气不足肺失宣降心阳不振心悸、气短、胸闷、咳嗽、气喘等1、心与肺之间的关系2、心与脾之间的关系(1)功能关系心主血脉,藏神脾主运化,统血体现生理血液生成脾旺血足使心血充盈心阳温脾则健运不息相互促进血液运行心行血,推动血行不已脾统血,裹血不溢脉外相互配合l血液的生成和运行方面的协同关系2、心与脾之间的关系(2)病理关系脾气虚弱生化无源则血虚统摄无力则出血心血不足心阳不足脾
3、失温养脾气虚弱l功能上的相互影响:心主血;脾运化和统血心脾两虚心悸、易惊、出血、纳少、腹胀、乏力等心血不足3、心与肝之间的关系(1)功能关系心主血脉,藏神肝主疏泄,藏血体现生理血液心主血肝藏血神志心主神明主宰精神活动肝主疏泄调节精神情志相互协作,神志正常l血液和神志之间的关系心有所主肝有所藏相互促进,血行通利行有力动有制3、心与肝之间的关系(2)病理关系心血虚l心肝之阴血相互影响;神志之间相互影响肝血虚心阴虚肝阴虚母子同虚阴血同虚筋骨酸痛,四肢拘挛、抽搐、怔忡、心悸、易惊等。肝郁化火火扰心神心神不宁,狂躁不安心火亢盛肝血受损血不养筋,血不养目4、心与肾之间的关系(1)阴阳和位置关系心位居上焦,
4、其性属火,属阳肾位居下焦,其性属水,属阴体现l阴阳相生相克,水火上下相济4、心与肾之间的关系(2)功能关系体现l心肾相交,水火既济心阳心阴肾阳肾阴使肾水不寒使肾水不寒使心火不亢使心火不亢(3)病理关系l心肾不交,水火失济肾水不足心阴不足心阳独亢阴虚火旺,口舌生疮,心悸烦躁心火不足肾水不化水气凌心心悸、怔忡,水肿、尿少4、心与肾之间的关系u其它精神互用和君臣相安l精神互用心主神神全可以益精心神肾精,相互为用肾藏精积精可以全神精神互用心为君火居上,为一身之主宰;命火秘藏则心阳充足心肾相交肾为相火居下,系阳气之根,神明之基;心阳盛则相火旺君臣相安4、心与肾之间的关系5、肺与脾之间的关系(1)功能关系
5、肺主气化生成宗气脾主运化水谷精微体现l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两个方面脾助肺益气“脾为生气之源,肺为主气之枢”气的生成(1)功能关系肺通调水道脾主运化水湿体现l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两个方面配合行水肺为水之上源;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水液代谢5、肺与脾之间的关系(2)病理关系l气与水湿之间“脾为生气之源,肺为主气之枢”脾气虚弱脾失健运湿聚化痰食少、乏力、咳嗽、气喘肺失宣降肺气虚弱宣降失常水湿停滞咳嗽、气喘、水肿、倦怠、腹胀、便溏等。脾失健运5、肺与脾之间的关系6、肺与肝之间的关系(1)功能关系肺居上焦,其气肃降,宣发肝居下焦,其气升发,疏泄体现l气机的升降升降配合,气机舒畅(2)病理关系l气机失常肝气过
6、升肺失肃降咳嗽、气喘、咳血等肝阳过亢灼伤肺津燥咳,干咳痰少,咽干等肝气不升肺失肃降胸胁胀满,疼痛等肺气虚弱肝血瘀滞肢体疼痛,视力减退等6、肺与肝之间的关系7、肺与肾之间的关系(1)功能关系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肾主水,司膀胱开合体现l水液代谢和呼吸两者配合,共同行津水液代谢“肾主一身之水,肺为水之上源”(1)功能关系肺主气司呼气气之本肾主纳气司吸气气之根体现l水液代谢和呼吸两者配合,协调呼吸调节呼吸7、肺与肾之间的关系(2)病理关系l水液代谢,呼吸和肺肾之阴肝气过升肾阳虚衰,气化不利水肿,形寒肢冷水邪上犯,肺失肃降咳喘风水及肾风邪袭表,肺失宣降咳喘,恶寒发热水湿风邪,由肺及肾水肿,腰痛,尿少
7、7、肺与肾之间的关系(2)病理关系l水液代谢,呼吸和肺肾之阴呼吸困难,咳喘肾阴虚虚热,盗汗,干咳等。肺阴虚肾气虚肺气虚7、肺与肾之间的关系(1)功能关系脾主运化肝主疏泄体现l运化水谷和血液运行的调控肝助脾运化水谷,以化生气血运化水谷7、肺与肾之间的关系8、肝与脾之间的关系(1)功能关系脾主运化,生血,统血肝主藏血体现l运化水谷和血液运行的调控协调配合,以生血行血血液调控(2)病理关系l消化和血液食欲不振,肚腹胀满,腹痛泄泻等脾不健运肝失疏泄肝气郁结脾失健运黄疸等肝脾不和8、肝与脾之间的关系(1)功能关系肝藏血肾藏精体现l肾精和肝血的相互滋生肝肾同源精血同源精血互化,肝肾同源8、肝与脾之间的关系
8、9、肝与肾之间的关系(1)功能关系肝主疏泄能制约肾之闭藏肾主闭藏能制约肝之疏泄体现l另外:藏泄互用相互制约,相互为用(2)病理关系肝血不足肾精不足l精血亏损肝阴虚肾阴虚肝阳上亢水不涵木相阳上亢阴虚阳亢9、肝与肾之间的关系10、脾与肾之间的关系(1)功能关系脾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体现l先天与后天的关系;水液代谢关系先天温阳后天,后天补充先天脾主运化肾主藏精先后天关系(1)功能关系脾主运化水湿肾主水体现l先天与后天的关系;水液代谢关系配合协调水液代谢水液代谢9、肝与肾之间的关系10、脾与肾之间的关系(2)病理关系肾阳虚l阳虚和水液代谢失常方面相互影响腹胀,泄泻,水肿;体质虚弱,形寒肢冷,久泻不止
9、,肛门不收,或四肢浮肿。阳虚互损脾阳虚水液代谢脾虚不运肾虚不化水液代谢失常,尿少,水肿传承民族文化,弘扬祖国医学传承民族文化,弘扬祖国医学二、脏与腑之间的关系1、心与小肠2、肺与大肠3、肝与胆4、脾与胃5、肾与膀胱 五脏主藏精气,属阴,主里;六腑主传化物,属阳,主表。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心包与三焦,彼此之间有经脉相互络属,构成了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的阴阳表里关系。1、心与小肠之间的关系(1)生理关系心气正常,有利于小肠气血的补充,小肠才能发挥分别清浊的功能;小肠功能的正常,又有助于心气的正常活动。相互协助,相互为用(2)病理关系小肠实热心火亢盛舌口舌生疮,糜烂
10、,烦躁,尿少,尿涩痛,短赤等。1、心与小肠之间的关系(3)临床用药导热下行利尿清热1、心与小肠之间的关系2、肺与大肠之间的关系(1)生理关系大肠的传导功能正常,有赖于肺气的肃降。大肠传导通畅,肺气才能和利。相互协助,相互为用2、肺与大肠之间的关系(2)病理关系肺气壅滞大肠传导阻滞 气短、咳嗽等大便秘结肺有热大肠液亏大便秘结大肠有热消灼肺阴胸闷,干咳(2)病理关系肺津不降大肠传导失司大便秘结肺虚推动无力大肠传导无力大便艰涩不行气虚不固清浊混杂而下大便溏泄2、肺与大肠之间的关系(3)临床用药导热下行釜底抽薪2、肺与大肠之间的关系(1)生理关系纳运协调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主运化之前提为胃纳提供能源和条
11、件配合完成了饮水食物的消化及精微物质的吸收传输。3、脾与胃之间的关系3、脾与胃之间的关系(1)生理关系升降相因胃主降浊脾主升清浊阴下降,虚实更替传输精气,上输心肺保证了饮食的纳运正常,又维持了内脏位置的相对恒定。(1)生理关系燥湿相济胃喜润恶燥脾喜燥恶湿胃阴足则能纳保证纳运、升降协调的必要条件。脾阳健则能运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3、脾与胃之间的关系(2)病理关系纳运失调胃纳不佳脾失健运影响脾的运化和升清影响胃的受纳与和降肚腹胀满;胃脘胀痛。3、脾与胃之间的关系(2)病理关系升降反作清气在下浊气在上则上为眩晕,下生飧泄,或内脏下垂则生肚胀3、脾与胃之间的关系(2)病理关系燥湿不济湿
12、宜犯脾热宜犯胃困遏脾阳,影响胃纳灼伤胃津,影响脾运3、脾与胃之间的关系4、肝与胆之间的关系(1)生理关系消化功能肝主疏泄胆附于肝分泌胆汁疏泄胆汁,帮助消化贮藏胆汁(1)生理关系精神情志肝主谋虑胆主决断肝胆相济,勇敢乃成4、肝与胆之间的关系(2)病理关系消化方面肝失疏泄胆道不通胆汁排泄不利肝胆同病影响肝之疏泄4、肝与胆之间的关系(2)病理关系精神情志肝血不足胆气虚怯谋虑不决,烦躁等4、肝与胆之间的关系5、肾与膀胱之间的关系(1)生理关系水液代谢肾为水脏膀胱为水腑气化津液,司开合两者配合,使尿液的生成和排泄正常有度开合有度(2)病理关系尿液生成和排泄肾气不足固摄无权气化失常尿频、遗尿、小便失禁,小
13、便不利等。肾气不足5、肾与膀胱之间的关系传承民族文化,弘扬祖国医学传承民族文化,弘扬祖国医学三、六腑之间的关系小肠大肠胆胃膀胱腑与腑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传化物的关系。(一)生理关系承接转合 六腑在各自发挥自身功能的同时,承接转合,相互之间密切配合,共同完成了食物和水液的消化、吸收、传导、排泄。口口胆胆小肠小肠大肠大肠肛门肛门鼻鼻肺肺脾脾肾肾膀胱膀胱前阴前阴肝肝水谷水谷清气清气粪便粪便尿液尿液胃胃心心浊气浊气上焦上焦中焦中焦下焦下焦一身之表一身之表血脉血脉代表浊代表浊代表清代表清汗液汗液代表血脉代表血脉脏腑关系图示(二)生理特性因六腑传化水谷,需要不断地受纳排空,虚实更替,故六腑以通为顺。六腑以通为顺“胃满则肠虚,肠满则胃虚,更虚更满,故气得上下”灵枢平人绝谷篇(三)病理六腑之中一腑的不通,必然会影响水谷的传化,导致它腑的功能失常。相互影响 l胃有实热,消灼津液大便燥结l大便燥结,胃失和降恶心呕吐l肝胆火旺胃失和降而呕吐苦水l脾胃湿热,熏蒸肝胆胆汁外逸发为黄疸传承民族文化,弘扬祖国医学传承民族文化,弘扬祖国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