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城的历史演变图北京城的历史演变图金中都金中都n在北京城市发展史上,金中都占有承上启下的特殊地位,它是在以莲花池为主要水源的古蓟城旧址上发展起来的,是北京作为全国性政治中心即首都的开端。将大定、贞祐年间的金中都图与今天的北京地图作仔细对比可以看出,金中都的位置相当于今宣武区的西部及相邻的海淀区、丰台区的一部分。其西南角在今丰台区凤凰嘴村一带,西北角在军事博物馆南的黄亭子,东南角在今北京南站西南的四路通,东北角在今宣武门内翠花街。图上金中都城呈正方形,辟十三门,其中会城门这一地名一直沿用到现在。据载,当时金中都城墙周长37里余。图中清晰显示了都城、皇城与宫城嵌套的金中都平面格局。中都的中心位置
2、是皇城,皇城分宫城和同乐园两个区域。宫城内有美丽的皇家御用花园鱼藻池。今白纸坊桥往西的青年湖,乃皇家园林同乐园内的太液池遗址。自西湖发源的一条小河叫洗马沟,不过数千米,但就是这样不起眼的一湖一河,却维持了金中都及其前身蓟城近2000年的生存。现在此建有莲花池遗址公园。元大都元大都n历史背景 元朝是我国古代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蒙古族)统一执政的国家。元世祖忽必烈的开疆拓土,奠定了我国版图的大致轮廓。国家的强盛稳定同时也促进了农业纺织业商业等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元大都元大都 n选址 n自然条件 北边临水 便于漕运 人文条件:元朝为蒙古族统治,发家在北方;历史上经济发展不可避免的东移(河运海运);北京
3、在当时版图地理位置上居中,便于交通和地理 控制。布局布局n元大都是少见的与旧朝古 都并存的都城。大都的新建都城在旧朝金都城以北。n建筑布局:遵守周王城制,充分体现儒家皇权至上,中央集权的思想。如方城;分内外两城,内城外廓,内以卫君外以守民;内城居中靠南,是因为引入水系北部为泽地,不便建房;轴线对称,宫殿为主体,并且胡同的定制限定了房屋建筑空间。交通布局:引入水系 便于漕运;遵从考工记的城制,旁三门,棋盘路网;南北线长,东西线短;道路大,宽,规划整齐。商业:国家稳定,经济繁荣,交通规划出现了三个市:北面积水潭斜街市及与以往不同的“朝前市”靠城市西南、东南门明清北京平面图明北京城明北京城n从今天的
4、北京地图来看,二环路以内的整个区域,为一典型的“凸”字形轮廓。这种平面格局始于明代。明北京城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明初为便于防守,将北城墙向南收缩五里,在现在的北二环路建起新的城墙,并将积水潭西部隔于城外,因地势形成日后的北京城西北的斜角。在今天的地图上可以发现,西直门桥到积水潭桥之间的二环路走向与东直门桥到雍和宫桥间的二环路走向并不对称,其因正在于此。此后,因皇城和中央各衙署规划建设的需要,将南面城墙向外拓展二里,移至现今的前三门大街一线。明迁都北京后,增筑城南一面外墙,自此北京城有了内城、外城之分,形成一特有的“凸”字形平面轮廓。全城共分为36坊,面积约62平方公里,设内城9门外城
5、7门,明形成的这种北京城市平面格局历经清、民国未变,一直到新中国建国初期,为了发展需要,城区才逐步向外扩延。n明北京城的规划重点是在宫城和皇城的建设上。宫城即紫禁城,建筑群分外朝和内廷,另在宫城后面人工堆起万岁山,为当时全城制高点和几何中心。宫城外筑有皇城,承天门乃皇城的正门,今在皇城东墙处辟有皇城根遗址公园。著名建筑太庙、社稷坛、天坛等均兴建于明代。以上这些在万历至崇祯年间的明北京城图上都有确切反映。清北京城清北京城n明朝北京城市建筑和宫殿格局,清朝几乎完整地继承了下来。将乾隆十五年京城全图与明代北京城图相比可以发现,北京城只是在街巷和宫阙名称上有所调整,并且街巷的数量比明代增加了不少,主要
6、体现在紫禁城与皇城之间的区域。清最显明的特征是实行八旗制度,内外城分治,实行旗人驻守内城、居民迁移外城的措施,把京师划分为两个世界。从京城全图可以看出,内城由正黄、正白、正红、正蓝、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八旗的满人居住,汉官、汉民、商人、回民等居住的外城,则自西往东依次划分为西、北、中、南、东五城。清代建造的王府散布内城各处,外城基本不建王府。有几座王府比较完整地保留至今,如恭亲王府、醇亲王府、孚郡王府、礼亲王府等。乾隆年间有王府30座,其中包括19座亲王府,11座郡王府,这些在京城全图上都详细标出,并注有名称。清代对北京城市建设的最大贡献就是建于北京西郊的三山五园。现今,在畅春园的遗址上建有
7、北京大学新校区和宿舍区;圆明园曾遭英法联军的劫掠焚烧,现已被辟为圆明园遗址公园;清漪园后经扩建改称颐和园,现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成为引人入胜的美景之一;静明园和静宜园现分别是玉泉山和香山公园。在咸丰十年的地图上,清晰地绘有这三山五园。其周边驻扎有镶黄旗、镶白旗、正黄旗、正白旗、正蓝旗等多个旗营,今天的地图上中关村和香山附近仍留有这些地名。明清北京综述明清北京综述n建筑布局:严格遵从考工记。轴线对称,内外方城,居中内城宫殿为主体,体现中央集权皇权至上;住宅突破胡同定制;左祖右社,拓宽前方空间,增设天坛等;缩短南北线,便于防御。交通布局:基本是旁三门,棋盘路网。道路宽阔,规划整齐。商业:有固定市场
8、。东南西北四面靠门均有集市,便于贸易。明清北京综述明清北京综述n明清北京城是中国传统城市的“三套城”布局形式,即宫城居中,外筑皇城,再外为内、外城,城市平面轮廓为凸字形。城市中间为贯穿南北的中轴线,将宫城、皇城内的重要建筑以及钟鼓楼、万岁山、棋盘街以及宫城、皇城、内外城城门串联起来,形成城市的主线。其他建筑及街道均以这条主线左右均衡对称布局,如社稷坛与太庙、天坛与先农坛等。城内街道为方格网式,南北为经,东西为纬。即东西多为胡同,南北多为大街,且长度和间距基本相同。城内水系依城市平面在天然水泊的基础上经人工开凿改建而成,环“三套城”有护城河,城西部为大面积水面并形成皇家园林,水流自西北至东南,构
9、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建筑布局均为围合式院落,主要建筑居北,次要建筑左右对称安排,院落居中。建筑形式为坡屋顶,木构架,型制统一,等级严格。城市空间轮廓平缓开阔,宫城建筑高大宏伟,地位突出,其它建筑均为陪衬。明清北京城明清北京城n历史背景 明朝的建立恢复了汉人的地位,人没有官方等级划分,居住、交易没有严格限制。清朝同样也是少数民族建立政权的朝代。宗教信仰浓厚,兴建寺庙、喇嘛庙。中国自古就是多民族国家,宗教寺 庙种类比较多,并且由于元朝的胡同制限定占用地块,新建寺庙没有严格规划限制,选址不限,随意插入故宫故宫n故宫的主要建筑基本上是附会礼记、考工记及封建传统的礼制来规划的,为体现帝王至高无上的权力,
10、采用突出中轴线,主要建筑沿中轴线南北纵深发展,次要建筑则严格对 称地布置在中轴线两侧的手法。民国时期民国时期n北京的旧城经过明朝初期的规划建设,清朝的继承和维护,基本完好地延续到民国初期。民国时期对北京街巷布局影响最大的是皇城的拆除,从而使皇城内外的大街小巷融为一体,形成今天前三门大街以北的二环路内的街巷格局。在日伪统治期间,北京城在格局上发生的显著变化则是,开放了东面和西面的新城门(现在的建国门和复兴门)。另外在当时的东郊大北窑以南新建了工业区,在西郊公主坟、万寿路、五棵松到玉泉路一带规划建设了近代新市区。这两个新市区的发展,带动了城区在东西方向上的延伸。北京现在的城市格局基本继承了明清时期
11、北京城的基本格局,在后代在明清北京城的基础上不断扩张发展。全城以故宫为中心,以南北中轴线为脊柱,左右对称,在长达8公里的轴线上设置一座座殿堂一重重城门。中轴对称和以故宫为中心的城市设计体现出了北京作为古都的威严风貌,展现出了皇城的气派。近代及建国之后,为了改善北京的基本城市环境,增强城市机能,又发展出了以故宫为中心的多条城市环路和放射性道路来改善城市交通和环境。在城市布局中初步提出了“分散集团式”的布局思想,在逐步扩大城市规模的同时也增大绿化和相关公共服务设施的面积。北京城市发展进程北京城市发展进程进一步的发展进一步的发展步入改革开放以后,北京的城市规模迅速膨胀,人口也快速增加,旧有的城市布局
12、已不能满足现有城市发展的需要。北京市开始执行城市建设重点向郊区转移,大力发展卫星城的的决定。截至目前为止,北京已经陆续发展了14个卫星城,这些卫星城都具有相当规模并且职能相对独立。今后北京市区的很多功能都将要向这些卫星城转移,通过卫星城的发展来缓解北京现在面临的巨大的人口、交通和环境压力。北京现正按照“两轴两带多中心”的策略进行发展,即以传统中轴线和长安街沿线十字轴强化政治文化职能,建设“西部生态带”和“东部发展带”,并且实现城市多中心发展。如右图,北京城市发展至今仍依照城市中轴线和长安街这两条重要轴线进行扩展。依照这两条重要轴线,中心区的重要政治文化和商业中心逐步发展起来。场地处于四环与五环之间,靠近奥运中心区,具备便利的城市交通和环境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