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执教教师:XXX 学习目标学习目标 1认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要意义;2熟悉疾病预防控制管理的特点和原则;熟悉疾病预防控制管理的特点和原则;3掌握疾病预防控制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方法;掌握疾病预防控制管理的重要内容和方法;4掌握疾病预防控制管理的主要任务;掌握疾病预防控制管理的主要任务;5了解疾病预防控制综合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了解疾病预防控制综合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2023-1-92第一节 疾病预防控制管理概述 一、疾病预防控制管理的含义 疾病预防是指防止疾病在人群中发生;疾病控制是指减少疾病在人群中发生。预防是指疾病未发生前的一些措施,控制是指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后
2、的一些措施。每一种疾病的发生、发展都有其本身的规律,要预防和控制疾病的发生,必须研究掌握其发生发展的规律。疾病预防控制管理是指针对各类疾病科学地组织制定预防控制对策与措施,并保证得以有序高效地实施和落实,以达到有效地预防控制其发生、发展和流行的目的。2023-1-93 疾病预防控制管理需要采用预防医学、流行病学、社会医学、卫生统计学、卫生经济学和卫生管理学等的观念、方法和技术,按照国家的卫生防病法律、法规、规范和疾病控制目标、任务要求,结合当地疾病的发病,人民群众的实际需要,制定计划,通过人、财、物、信息等资源合理有效的流动以及在计划执行过程中进行有力的监督、控制和调节活动,以达到预防控制疾病
3、,保障和增进人民健康的目的。2023-1-94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一)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成绩 1、建国50年来,通过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体系,加强防治机构和专业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管理;2、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实行计划免疫,推行全民食盐加碘,广泛开展全国性的爱国卫生运动,我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队伍建设不断得到加强。2023-1-95 3、省、县、乡为单位儿童计划免疫“四苗”接种率达到85%的目标,有效预防控制了麻疹、百日咳、白喉、脊髓灰质炎等计免相应传染病的发病。4、2000年10月29日,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区宣布我国及西太平洋区的所有国
4、家和地区已经阻断了本土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的传播,标志着我国又实现了无脊髓灰质炎的目标;5、控制了鼠疫、黑热病、伤寒等重大疾病的流行;克山病、大骨节病、碘缺乏病的患病率大为减少,血吸虫病的疫区大大缩小。6、重点开展了心脑血管疾病、肿瘤、糖尿病、口腔疾病、精神性疾病等预防控制,2023-1-96(二)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成功经验 1、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和坚强有力的领导 2、确立并认真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3、依靠科技进步,不断研究、开发、推广和应用适宜的技术、方法;4、树立社会大卫生的观念,弘扬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5、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体系,培养和保持一支技术精通作风过硬的专业
5、队伍;6科学地开展疾病监测和依法防制,促进疾病预防控制措施落实;7开展国际合作,学习和借鉴国际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功的防制经验。2023-1-97三、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面临的形势与特点 第一,一些急性传染病传播流行的影响因素依然较广泛存在,肠道传染病、病毒性肝炎等急性传染病仍未得到有效预防控制。如病毒性肝炎我国是高发区,现每年发病数占法定报告传染病总发病数30%以上。据有关调查,仅乙型肝炎我国就有6亿多人感染过,大约1.2亿人携带乙型肝炎病毒,我国现有慢性肝炎病人约1200万,每年因肝病死亡约30万人。2023-1-98 第二,结核病等慢性传染病仍严重危害着广大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我国结核病发病还
6、相当严重,据2000年第四次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全国三分之一的人口已感染了结核菌,受感染人数超过4亿。目前我国涂阳肺结核患病率为121.6/10万,传染性肺结核患病率为157.8/10万,估算我国现有传染性肺结核病人达200万。我国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结核病人数位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印度。2023-1-99 第三,脊髓灰质炎、碘缺乏病、丝虫病、麻风病等已经消灭或控制的一些传染病、地方病和寄生虫病仍需巩固防治成果。第四,不断被发现的新传染病,如艾滋病、O139型霍乱、肠出血性大肠杆菌感染性疾病、莱姆病在我国已有发生、传播与流行,艾滋病已呈加速上升趋势。第五,随着经济贸易的全
7、球化,国际旅游业和交通发展、人口流动、商品流通等因素,增加了各种传染病传入、传播和蔓延流行的危险,预防、控制传染病、地方病和寄生虫病仍将是我国今后较长时间内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2023-1-910 第六,伴随工业化进程加快产生的新问题,如乡镇企业发展带来的职业危害和职业病问题。第七,环境的污染,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心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问题。第八,社会经济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压力的增加等带来的精神卫生和意外伤害问题。第九,人口老年化带来的老年性疾病防治问题。第十,我国为多自然灾害国家,地震、旱灾、水灾、龙卷风等灾害引起的疾病危害问题。2023-1-911四、疾病预防控制的
8、组织机构(一)疾病预防控制行政管理组织机构 1949年11月1日,卫生部成立,下设公共卫生局,主管全国卫生防疫工作。1951年公共卫生局改成保健防疫局;1953年又改称卫生防疫局(卫生防疫司)。1956年,为加强血吸虫病防治工作的领导,卫生部增设血吸虫病防治局。1960年,为加强工业卫生工作的领导,卫生部增设工业卫生局。2023-1-912 1968-1974年“文革”期间,由军管会统一处理原卫生防疫司、工业卫生局的工作;1975年又分别成立防治局和卫生防护;1977年将卫生防护局改为工业卫生局。1989年分设卫生防疫司和卫生监督司;1995年卫生防疫司和地方病防治司合并成为疾病控制司;199
9、8年卫生部又对内设机构部分职能进行了调整,调整后疾病控制司(全国爱委会办公室)下设综合协调处、传染病控制一处、传染病控制二处、地方病与寄生虫病控制处、免疫规划管理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处、爱国卫生监督检查处、农村改水与环境卫生指导处。2023-1-913 各省、直辖市、自治区卫生厅(局),均设疾病控制处。各市、县、区卫生局,设有疾病控制管理科(股)。各乡镇政府,设有卫生助理。乡卫生院,设有防保站所(防保科、组),在同级政府领导下,承担卫生防疫行政管理工作。各级疾病预防控制行政管理机构,是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上级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同级政府领导下,负责疾病预防控制行政管理工作。20
10、23-1-914 卫生部疾病控制司的主要职能 1、拟定传染病、地方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与公共卫生相关疾病的防治规划和措施,组织对重大传染病、地方病的综合防治;2、发布检疫传染病和监测传染病目录;3、组织调度全国的卫生技术力量,对重大突发疫情、病情实施紧急处置,防止和控制疫情、疾病的发生和蔓延;4、承办全国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的日常工作。2023-1-915(二)疾病预防控制业务管理组织机构 在全国范围内按照行政区划建立起的各级卫生防疫站和有关专科防治所(站),承担着相应疾病控制、卫生监督、卫生监测、卫生宣教和科研培训等工作。这种集卫生行政管理和技术服务与一体政事不分的工作模式,不适应社会主义市
11、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依法治国的要求,也不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和疾病谱的变化。2023-1-916 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有效利用卫生资源,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综合执法能力,“九五”后期,卫生部积极研究和推行全国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2000年1月,经国务院同意,卫生部印发了关于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的意见,2001年4月,卫生部又制定印发了关于卫生监督体制改革实施的若干意见和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改革是在原卫生防疫站和有关专科防治所(站)的基础上,遵照政事分开和精简、效能、统一的原则,建立起办事高效、运转协调、行为规范的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体制。2023-1-917 进行疾
12、病预防控制改革,是将有关卫生事业单位中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技术管理和服务职能进行科学合理地精简归并,组建集疾病预防与控制、监测检验与评价、健康教育与促进、应用研究与指导、技术管理与服务为一体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2002年1月,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成立,各省、市、县也都相继建立了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性质是政府举办的实施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卫生技术管理和服务的公益事业单位,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的任务是政府工作职能的具体体现。在卫生行政部门领导下,具体实施政府对社会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监督执法技术支撑的职能,是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技术业务管理与指导中心。2023-1-918五、疾病预防控制
13、机构的主要职责 第一,对影响人群生活、学习、工作等生存环境卫生质量及生命质量的危险因素进行食品、职业、环境、放射、学校卫生等卫生学监测;对传染病、地方病、寄生虫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职业病、公害病、学生常见病及意外伤害、中毒等发生、发展和分布的规律进行流行病学监测,并制定预防控制对策。第二,为拟订与疾病预防控制和公共卫生相关的律、法规、规章、政策、标准、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为卫生行政部门提供决策咨询。第三,拟订并实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方案,对方案实施进行质量和效果评估。第四,对传染病的发生流行和中毒、污染事件进行调查处理,为救灾防病和解决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提供技术支持。2023-1-919 第五,
14、实施预防接种,负责预防用生物制品的使用与管理。第六,负责人员培训,指导技术规范和技术措施的实施;承担爱国卫生运动中与疾病预防控制有关的技术指导和经常性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第七,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参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实施预防策略,促进社会健康环境的建立和人群健康行为的形成。第八,承担疾病预防控制及有关公共卫生信息的报告、管理和预测、预报,为疾病预防控制决策提供科学依据。2023-1-920 第九,开展卫生防病检验和实验室质量控制;受卫生行政部门认定,承担卫生监督监测检验、预防性健康检查、健康相关产品的技术审核和卫生质量检验、鉴定;对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的选址、设计和竣工验收进行卫生学
15、评价。第十,进行应用性科学研究,开发和推广先进技术。第十一,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新方法。第十二,向社会提供相关的预防保健信息、健康咨询和预防医学诊疗等专业技术服务。第十三,完成卫生行政部门交付的其他任务。2023-1-921第二节 疾病预防控制管理特点、原则、内容和方法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是我国政府对卫生事业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具体体现,是贯彻落实新时期卫生工作方针的战略重点之一,是服务于整个社会、整个人群的工作,工作好坏直接关系到卫生工作发展的大局,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关系到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稳定的全局。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卫生工作中有
16、着独特重要的地位,发挥着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作用。2023-1-922一、疾病预防控制管理的特点和原则(一)特点 1社会性和群众性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对象主要是面对群体,面向社会,面向广大的城乡居民。因此,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开展,预防措施的落实,需要群众的广泛参与和社会各个部门的配合,需要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各有关部门密切协作,共同努力,同时,又必须经常深入地宣传、发动和依靠群众,动员全社会参与,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防控制疾病的目的。2政策性和行政性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承担辖区内全体居民的疾病预防控制和监测任务。实施预防控制措施必须按照国家有关卫生方针、政策,以卫生法律、法规为依据。实践表明,疾
17、病预防控制工作具有较强的政府行为,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必须通过各级政府落实相关政策,并进行必要的行政干预,以保证各项措施的落实。2023-1-923 3专业性和多学科性 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是一项专业技术性很强的工作,同时其业务范围广泛,工作内容比较庞杂,涉及基础、临床、预防医学以及统计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其中许多属于边缘学科范围,因而涉及到的学科领域十分广泛。这就要求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管理和业务技术人员必须以预防医学、临床医学为基础,学习了解和掌握有关学科信息知识,结合当地具体情况,周密计划,科学管理。2023-1-924 4计划性和时效性 疾病预防控制行政管理部门,对不同时期的疾病预防
18、控制工作,在科学分析形势和总结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制订目标任务计划,并组织实施,这是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管理工作重要特点,卫生部在印发的全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中,对我国“十五”期间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出了具体目标。疾病预防控制管理工作有着很强的计划性,同时,又具有时效性,对突发的疫情和公共卫生事件需迅速组织进行控制处理,日常要做好应急处理的人员、物资准备。2023-1-925 5系统性和协调性 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上常以连锁形式完成各项任务,即制订计划组织实施检查控制信息反馈总结处置,各环只有相互联系、紧密结合才能正常惯性运行。因此,疾病预防控制管理者应有系统观念和组织协调能力,有效的综
19、合、调动、发挥和协调系统内外各个要素,建立一个和谐良好的内部与外部环境,使整个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系统运转处于最佳状态,如期完成各项工作目标任务,获得最大的整体效益。2023-1-926(二)原则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预防为主的含义,不仅是预防传染病,更重要的是要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条件下,采取各种措施,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不断增进人民健康。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防治手段,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坚定不移地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牢固树立大卫生的观念,制定科学、适宜的综合防治策略和措施,积极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2023-1-927 2、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性
20、质决定了卫生事业是造福人民的事业,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预防保健事业是卫生事业社会公益福利性的具体体现。因此,疾病预防控制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宗旨,要始终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的原则。3、突出重点、分类指导 我国的国情是人口多,底子薄,地域广,经济发展不平衡,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点多、服务面广,各地疾病发病的病种和危害程度不同,预防控制工作水平也不平衡。因此,这就需要从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出发,因地制宜,突出重点,分类指导,采取切实有效措施,重点突出抓好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与稳定的重大疾病防治。2023-1-928二、疾病预防控制管理内容和方法 疾
21、病预防控制行政管理部门和疾病预防控制业务机构分别从不同方面承担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任务,前者主要负责疾病预防控制政策、规划、计划、规范的制订和组织协调与实施,负责管理和发布疾病预防控制信息,负责管理疾病预防控制业务机构和人员培训等工作;后者主要承担疾病预防控制与公共卫生技术管理和服务。2023-1-929 (一)疾病预防控制管理内容 1、机构管理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行政管理工作,直接影响机构的整体效益的发挥。因此,在推行科学管理中,首先要抓好行政管理,以不断提高整体管理水平。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行政管理体制上,主要实行机构行政一把手负责制;党组织保证监督;建立职工代表大会民主管理和政务公开制度;建立学
22、术委员会;健全与承担职责任务相适应的各行政管理和业务部门(科室)的机构内部设置。2023-1-930 2、人员管理 人员管理是疾病预防控制管理的核心。人员管理的任务:根据机构的性质和承担的职责任务、服务人口和服务面积等情况,制定合理的人员编制标准和结构,推行人事制度改革,建立良好的工作运行机制,使机构内各部门(科室)、各专业之间能够有机地协调、配合;定期组织对人员进行综合考核和单项考核。综合考核包括:德(政治思想和职业道德)、能(工作能力和专业水平)、勤(工作态度和敬业精神)、绩(工作业绩),单项考核是将上述各项分解进行考核,选拔人才,合理培养使用人才;建立实行奖惩制度,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和
23、创造性,更好地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2023-1-931 3、计划管理 疾病预防控制计划管理就是根据党的方针、政策和疾病预防控制总体任务,结合本地、本部门、本单位实际,科学制定计划,并充分挖掘及合理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以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需求,完成承担的疾病预防控制任务。在计划执行中,要加强工作计划进度的管理,分阶段做出工作总结与评价,以利于提高工作效率,保证计划目标与任务的完成。2023-1-932 4、信息管理 疾病预防控制信息是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管理的基础和管理过程中组织、控制的依据、手段,是一种重要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资源。在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管理的整个过程中,依
24、赖于信息的传递和处理。特别是某些突发疫情和公共卫生事件的决策和处理,都依赖于迅速准确的信息系统。因此,在疾病预防控制管理过程中,要高度重视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加强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和提高,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管理的组织体系和信息网络,制定信息收集、处理、发送、反馈,信息质量的检查、考核与评价等规章制度,从组织上和制度上保证信息质量和信息效益的提高,以便使得到的疾病预防控制信息能及时为管理者提供科学正确的决策依据,实现管理环节之间的联系、控制和协调。2023-1-933 5、经济管理 疾病预防控制经济管理就是运用卫生经济学的理论和规律,通过财政管理、经济核算等方法对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经济活动进
25、行计划、组织、监督、调节和管理,充分合理地使用人力、物力和财力等卫生资源,力求以尽可能比较少的投入,取得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疾病预防控制经济管理应遵循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的原则,要认真贯彻执行党和国家有关方针、政策和财经纪律,一切从人民的健康利益出发。在服从社会效益的前提下,通过加强人、财、物的管理,防止浪费,提高技术水平、工作质量,提高经济效益。2023-1-934 疾病预防控制经济管理的基本内容有:1)计划管理和定额管理:在进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可以采取“五定”,即定任务、定人员、定数量、定质量、定时间,并制定相应的定额标准和管理制度以及落实“五定”的具体指标和管理方法,建立健全岗
26、位责任制和经济责任制。2)财务管理:认真执行国家财务管理规定,健全财务管理制度,严格财务监督,实行专款专用,厉行节约,防止浪费。开展有偿预防服务收费,必须认真执行有关收费标准,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2023-1-935 3)预防用生物制品、药品、试剂及其它卫生材料管理:对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所需的预防用生物制品、药品、试剂等物品和材料,应制定和实行计划采购、公开招标、贮存保管、审批发放、使用维修等各项管理程序和规章制度,保证各类物品质量和安全供应与使用。4)财产设备和后勤管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对所属的固定资产,实行登记、编号、建卡、建档等管理制度,特别对贵重的精密仪器、设备等应定人、定岗、定责
27、,专人管理,并注意保养和维修。加强后勤工作管理,实行经济单独核算,试行“企业化”和推行后勤“社会化”管理。5)考核管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根据制定的各项业务任务和工作指标及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定期考核,实行奖惩制度。2023-1-936(二)疾病预防控制管理方法 在实际工作中,疾病预防控制具体管理方法主要有:1、制定适宜的工作计划 按照上级下达的各项工作具体指标和任务,结合当地实际,制订好每年度工作计划和工作指标。同时,应根据本区域服务范围、人口、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以及疾病构成和重点防治的疾病等情况以及气候、农事、节日等因素,制定分阶段的计划实施方案。2023-1-937 2、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
28、 要将各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任务及指标落实到单位、科室,责任到人,并制定相应的考核奖惩办法。要定期或不定期对工作目标计划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做到年初有布置,年中有检查,年终有总结考评。考核着重考核勤、绩、德和工作质量,考核结果要奖惩兑现,以调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的积极性。2023-1-938 3、依法进行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的方法是指各级疾病预防控制管理部门和领导者依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国家赋予的权力,采用法制和行政命令等强制性手段,按照行政系统进行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管理的方法。以此方法指导、控制、监督下属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活动有:贯彻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有关卫生防病法律法规情况;组织指挥、监督
29、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保健机构等完成各项疾病预防控制目标和指令性任务;统一领导,统一组织处理突发事件、重大疫情和中毒事故。2023-1-939 4、做好内外协调 做好内外协调在疾病预防控制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一是协调好系统内上下级单位间的关系;二是协调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内各部门、科室间的关系;三是协调好与其他外部部门、系统的关系,充分调动系统内外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和支持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2023-1-940 5、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管理者们要培养起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的事业心和精神追求,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奉献精神。首先要加强领导班子自身的思想作风建设,领导者们带头不
30、争名,不争利,不争功,不争位,以良好的行为与素养激励群众的积极性;二是要强化民主意识,尊重职工主人翁的地位,让他们真正享有参与管理的民主权利,以激发他们内在的潜力,发挥他们积极性与创造性;三是思想政治工作要与群众的思想实际相结合,实事求是地解决好职工的思想和生活问题,以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2023-1-941第三节 疾病预防控制管理的主要任务 我国目前正处于两次卫生革命交错的时期,以预防控制消灭传染病、地方病为主要内容的第一次卫生革命尚未结束,有些传染病还严重危害和威胁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以社会环境、心理因素和行为习惯引起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对象的第二次卫生革命已经到来,公共卫生、预防保健任
31、务十分艰巨。2023-1-942当前我国疾病预防控制管理的主要任务有:一、传染病防治管理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分为规定管理的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其中甲类传染病为鼠疫、霍乱甲、乙、丙三类,其中甲类传染病为鼠疫、霍乱2 2种,乙类传种,乙类传染病染病2222种,丙类传染病种,丙类传染病1111种,为加强肺结核和新生儿破伤风两种,为加强肺结核和新生儿破伤风两种传染病管理,种传染病管理,19951995年、年、19961996年卫生部依法先后将新生儿破伤年卫生部依法先后将新生儿破伤风和肺结核由丙类上升为乙类传染病管理。风和肺结核由丙类上升为乙类传染
32、病管理。重点加强霍乱为主的肠道传染病、病毒性肝炎、艾滋病、重点加强霍乱为主的肠道传染病、病毒性肝炎、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管理,加强疫情监测,建立健全疫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管理,加强疫情监测,建立健全疫情报告、登记制度,掌握疫情动态,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报告、登记制度,掌握疫情动态,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发现疫情及时进行报告和控制处理,特别对发生甲类及疑发现疫情及时进行报告和控制处理,特别对发生甲类及疑似甲类传染病的病例、乙类病种中按甲类管理的艾滋病、肺炭似甲类传染病的病例、乙类病种中按甲类管理的艾滋病、肺炭疽病例和其他乙类、丙类传染病局部暴发及不明原因性疾病等,疽病例和其他
33、乙类、丙类传染病局部暴发及不明原因性疾病等,要立即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迅速组织进行调查控制处要立即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并迅速组织进行调查控制处理。理。2023-1-943二、儿童计划免疫管理 主要内容是“五苗防七病”,即对7岁以下的儿童进行卡介苗(BCG)、脊髓灰质炎(OPV)、百白破混合制剂(DPT)、麻疹疫苗(MV)和乙型肝炎疫苗(HBV)的基础免疫和适时的加强免疫,有些地区已把流行性乙型脑炎和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免疫列入了儿童计划免疫范畴。2023-1-944三、地方病防治管理 地方病是指具有一定地区局限性和依存性的一类疾病。是地方病是指具有一定地区局限性和依存性的一类疾病。是由
34、其特殊自然地理环境中存在的独特致病因素所决定的。如某由其特殊自然地理环境中存在的独特致病因素所决定的。如某些地区水、土等外环境缺碘决定了该地区碘缺乏病流行。饮水些地区水、土等外环境缺碘决定了该地区碘缺乏病流行。饮水或食物中高碘则可引起高碘性甲状腺肿发生,长期在高氟环境或食物中高碘则可引起高碘性甲状腺肿发生,长期在高氟环境下生活的居民易患地方性氟中毒病。下生活的居民易患地方性氟中毒病。我国地方病有我国地方病有7070余种,其中鼠疫、布氏杆菌病、克山病、余种,其中鼠疫、布氏杆菌病、克山病、大骨节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和地方性氟中毒等大骨节病、地方性甲状腺肿、地方性克汀病和地方性氟中毒等7
35、 7种列为国家重点防制的地方病,种列为国家重点防制的地方病,有的地区可多达有的地区可多达5 56 6种,受威种,受威胁的人口多达胁的人口多达4 42 2亿。地方病主要发生于广大农村、山区、牧亿。地方病主要发生于广大农村、山区、牧区等偏僻地带,病区多呈灶状分布,是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区等偏僻地带,病区多呈灶状分布,是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工作重要任务之一。重要任务之一。地方病防治应坚持地方病防治应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综合治理、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综合治理、科学防治学防治”的原则。通过采取病因预防、早期发现治疗病人和病的原则。通过采取病因预防、早期发现治疗病人和病畜、预防接种、宣传教育、开展监测
36、、疫情调查等工作,做好畜、预防接种、宣传教育、开展监测、疫情调查等工作,做好血吸虫病、碘缺乏病、鼠疫(在我国北方列为重点地方病防治血吸虫病、碘缺乏病、鼠疫(在我国北方列为重点地方病防治管理)、布氏杆菌病等地方病防治管理工作。管理)、布氏杆菌病等地方病防治管理工作。2023-1-945四、灾害与防病管理 我国为多自然灾害国家,水灾、旱灾、风暴等灾害发生后,抗灾防病已成为一些地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一项经常性重要任务,要树立抗灾防病常备不懈的思想,做好组织上、物质上的各项准备工作。一旦发生灾害,认真按照国家有关抗灾防病预案要求,分阶段分层次重点抓好疾病各项预防控制措施的落实。加强灾区易发生传染病包括
37、肠道、虫病、人畜共患和自然疫源性等传染病疫情管理,重点抓好疫情监测、报告以及疫情应急处理等工作;采取综合措施切断传播途径和媒介;抓住饮食、饮水卫生和居住环境等关键环节,采取应急接种以及预防服药和环境的“消毒、杀虫、灭鼠”等措施,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发生和流行;有针对性地开展健康教育,提高居民自我保健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确保在遭受自然灾害后不发生疫病流行。2023-1-946五、慢性病防治管理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精神性疾病以及心理障碍性疾病等慢性病发病率逐步上升,慢病的防治已经成为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慢性病是行为和生活方式疾病,在防治策略上,要以公共卫生为
38、主导,对致病因素采取干预措施,预防慢性病的发生,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防治,以社区为基础,全人群为对象,采取健康促进的有效策略,在积极开展一级预防的基础上,做好二、三级预防工作。2023-1-947六、寄生虫病防治管理 人体寄生虫包括原虫、蠕虫和昆虫三大类。我国常见的寄生原虫有疟原虫、溶组织阿米巴、阴道毛滴虫等。常见的寄生蠕虫有肝吸虫、姜片虫、肺吸虫、血吸虫、曼氏迭宫绦虫、猪肉绦虫、牛肉绦虫、包囊虫、微小膜壳绦虫、钩虫、蛔虫、蛲虫、鞭虫、丝虫、旋毛虫等。常见的寄生昆虫有硬蜱、软蜱、革螨、恙螨、疥螨、尘螨、粉螨、蚊、蝇、蠓、虻、蟑螂、蚤、虱、臭虫、桑毛虫等。人体寄生虫分布广,在我国农村地区
39、一些寄生虫病是较常见的疾病,仍严重危害着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是农村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2023-1-948 寄生虫病防治工作应实行综合防治管理。一是控制传染源。开展普查普治寄生虫病人和带虫者。二是切断传播途径。加强人畜粪便和饮用水的管理,消灭中间宿主和传播媒介,搞好环境卫生和个人卫生。三是保护易感人群。广泛开展寄生虫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提高人民群众的卫生知识水平,改变不良的卫生习惯,加强个人防护,免受寄生虫感染。2023-1-949七、疾病监测管理 疾病监测是对疾病在人群中发生、发展、分布规律和变动趋势及有关因素进行连续、系统、准确地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为预防控制和消灭疾病的传播
40、流行,制定防制对策提供依据。疾病监测方式有一般人群监测和哨点监测。采取的监测方法为发病学监测、血清学监测、病原学监测、干预措施的监测等,通过组织开展各类疾病监测,及时收集、整理、分析和上报疾病监测资料,并充分利用疾病监测资料,科学制定疾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指导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开展。2023-1-950八、公共卫生服务管理 按照国家的卫生法律法规,组织疾病预防控制按照国家的卫生法律法规,组织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开展经常性公共卫生管理和服务工作。机构开展经常性公共卫生管理和服务工作。一是开展居民和中小学生营养状况调查与监测,一是开展居民和中小学生营养状况调查与监测,指导合理膳食;开展食品卫生监测,
41、做好从业人员的指导合理膳食;开展食品卫生监测,做好从业人员的预防性健康体检;及时报告和组织调查处理食物中毒预防性健康体检;及时报告和组织调查处理食物中毒和污染事件。和污染事件。二是开展环境卫生、饮水卫生、公共场所卫生二是开展环境卫生、饮水卫生、公共场所卫生的监测和管理,做好制水从业人员和宾馆、茶座、理的监测和管理,做好制水从业人员和宾馆、茶座、理发店、美容厅、游泳场等公共场所从业人员的预防性发店、美容厅、游泳场等公共场所从业人员的预防性及定期健康体检工作;开展生存环境质量危害因素的及定期健康体检工作;开展生存环境质量危害因素的调查和有关公害病的发生、发展、分布的流行病学监调查和有关公害病的发生
42、、发展、分布的流行病学监测。测。2023-1-951 三是开展厂矿企业职业性危害和放射卫生的监测与管三是开展厂矿企业职业性危害和放射卫生的监测与管理,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做好预防性和定期职业性健理,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做好预防性和定期职业性健康体检工作,及时发现和治疗职业病。康体检工作,及时发现和治疗职业病。四是开展学校卫生和学生健康监测与管理,做好中小四是开展学校卫生和学生健康监测与管理,做好中小学生的近视眼、弱视、沙眼、龋齿、肠道蠕虫感染等常见学生的近视眼、弱视、沙眼、龋齿、肠道蠕虫感染等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管理工作。病、多发病的防治管理工作。2023-1-952九、健康教育管理 健康
43、教育是一项投入少、效果好的工作,是减少、控制疾病发生的最经济有效的手段之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健康教育是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积极推进九亿农民健康教育活动。”健康教育是疾病预防控制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各级应建立健全健康教育组织机构,开展健康教育工作人员业务培训,针对当地疾病的发病、流行特征和群众卫生知识的需求情况,制定健康教育工作计划,编制贴近生活、通俗易懂,群众喜欢的卫生宣教材料,有计划地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普及疾病预防知识,提高中小学生和人民群众的卫生知识水平和自我保健意识,引导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和支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2023-1-953第
44、四节 疾病预防控制综合评价 疾病预防控制综合评价是疾病预防控制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对正在进行或者已经完成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划、计划、项目、方案、政策及其设计、实施和结果进行的系统而全面客观的估量。疾病预防控制管理包括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计划、组织、指导、实施、激励、协调、控制和评价的全过程,主要程序由计划、实施和评价三个环节所组成。评价是以计划要求为标准进行的,是计划、实施的继续和发展。2023-1-954一、疾病预防控制综合评价的目的、意义(一)综合评价工作的目的 开展疾病预防控制综合评价工作的目的,是为了了解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进度及效果,为帮助行政管理和具体实施者及时总结经验,完善和改进计划
45、、方案,加强质量控制和目标管理,促进各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计划的实施和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2023-1-955(二)综合评价工作的意义 综合评价是疾病预防控制管理的一项重要管理程序,其意义:1及时获得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信息,指导和帮助对工作的改进。2促进相关部门协作共管和组织落实,建立适宜的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保证任务的完成。3检验疾病预防控制有关政策、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的适宜和可行程度 4引导对各种可能的决策做出最佳选择。2023-1-956(三)综合评价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综合评价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明确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综合评价主题和具体的目的,以便正确选择评价对象或机构,收集必要的资料信
46、息,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2设计和制定科学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以保证评价结果的真实可靠。3在评价过程中应建立情报支持系统,以有效、适宜和灵敏的信息资料为依据。在常规资料来源中不易得到的信息,应通过现场考核等方式收集必要信息。2023-1-957二、疾病预防控制综合评价的基本原则(一)总体评价与单项评价相结合 总体评价可以概括各单项评价指标达到的程度,单项工作指标代表各具体工作的达到程度,包含在总体评价内容之中。评价工作中,既要注意总体指标的达标程度、水平,又要具体分析为实现总体目标采取各个具体工作指标的达标程度、水平,从而找出工作中的不足、重点和难点,制定采取相应的对策与措施,促进各个具体指标的达
47、标和总体目标的实现。2023-1-958(二)目标评价与过程评价相结合 目标评价反映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管理水平,从质量到数量诸方面是否能达到有关规划和计划目标要求,主要是对计划目标的评价。围绕确立的计划目标,评价目标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行性,最终评价计划目标的达标程度。同时为过程评价提供了方向。过程评价反映有关规划、计划实施工作中的有效程度,是对疾病预防控制计划实施过程绩效的评价,评价计划是否有序高效地组织与实施。2023-1-959(三)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 定量评价是对评价对象进行数量的测评和度量。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有些是难以量化的工作指标,因此在评价体系中,还包含有定性评价。定性描述与定
48、量分析相结合,使评价工作更能反映真实情况。2023-1-960三、疾病预防控制综合评价方法 现代科学正从分析时代走向系统时代,整体地、综合地、全方位地认识事物的全过程已成为一种新的科学思维方法。将疾病预防控制有关的因素(变量),如疾病防治知识普及率、计划免疫接种率、疾病发病率、患病率等量化为指标,利用指标的可观性、可控性作为判定标准进行综合评价,是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评价的重要方法。下面简要介绍两种综合评价的方法:2023-1-961(一)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多层次数量化系统分析评价方法,如对传染病预防控制效果影响的评价,方法步骤如下:1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构 首先根据传染病预防控制工作的
49、任务与目的确定总目标,然后再把总目标所包含的重要因素一一列出,即为分目标或子目标。子目标还可继续分解到34层。最下层是衡量传染病预防控制目标达到程度的基本指标。2023-1-962 2构造矩阵结构 将已分解的多级指标,在同一级上进行两两比较,根据其对总目标相对重要性作出评价判断。这些判断用数值(比值)表示出来,构造判断矩阵,最后以简单的数字运算出各指标的相对权重。3建立指标组合权重 将具有满意一致性的等一、二层子目标和等三层指标的权重,利用概率相乘原理,从底层到最高层,将各项权重相乘即得到各指标的组合权重。其意义是该项指标在总目标评价中所处的权重,也就是总排序的权值。4求综合指数 将各项指标的
50、组合权重与各项指标相乘后相加,即得供评价使用的综合指数。根据综合指数的评价结果对某一地方、部门、单位或某一项指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价。2023-1-963(二)模糊综合评价法 模糊综合评价法是利用模糊数学的原理,将影响某种或某类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各项因素从系统中抽象出来,对每个因素进行模糊评价,再根据各因素对总体作用的大小,确定相应的权数,把权数与各因素检查考核逐级变换复合,得出一个较为清晰的归一化结论。评价的方法步骤如下:1建立因素集合 确定评价因素论域U和评价等级论域V。U代表综合评价中各因素所组成的集合,即评价指标体系;V代表综合评价中评价等级所组成的集合。2023-1-964 2进行单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