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代发型与梳妆中国古代发型与梳妆任课教师:吕泉林1PPT课件所需工具 发丝:假发:直发丝、曲发丝、高温发丝2PPT课件 铁丝按粗细程度自行选择 18#卡子u型卡、直卡、鸭嘴夹 黑色棉线、黑色布、针 发网、硬纱网 胶枪、胶棒、胶带、钳子、剪子等 发饰3PPT课件 影视剧中常出现的梳妆朝代:仙侠、架空、神话4PPT课件 秦汉5PPT课件 唐代6PPT课件7PPT课件 明清8PPT课件 民国时期9PPT课件 常用发髻有:奇形怪状的都有 垫发包(发片)、发包、发片、发辫(唐)高髻、堕马髻(清)燕尾、一把头、大拉翅10PPT课件中国古代发型综述中国古代发型综述 内容摘要:内容摘要:极为丰富且具有悠久
2、传统的中国历代发式,在整个中国文化发展史上,占据着闪光的一页。11PPT课件 远古的旧石器时代,人类还过着极为简陋的穴居生活,由于当时没有发明锐利的器具,所以当时的人类都是留着长发,任其自然生长,十分零乱,出于劳动和生活的方便,把长长的头发,用石头相对砸断、变短,保持自然垂落状态。新石器时期,人类掌握了生产工具的制作和使用。距今五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出于劳动时较为方便的需要,将一贯的披发过渡到了挽髻。以后又出于交际和审美的意识,开始懂得了梳理头发。近年我们从山东墓葬中的象牙梳等文物中所见到的梳发工具,就是历史的佐证。12PPT课件13PPT课件 自夏、商起至西周时期,统治阶级已经完善了一
3、整套的冠服制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水平。统治阶级愈益注重自身的仪容。及至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兴起,百家争鸣,社会思潮趋于活跃,衣冠服饰亦呈百花齐放之态。14PPT课件 秦汉时期,各类发式及其装饰日趋讲究。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隋唐年代,政治开明、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生活充裕。此时的妇女发式及装饰可谓达到了历史上的登峰造极之势。唐灭后,经历了五代十国,至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建立宋朝,史称北宋,恢复了中国的统一。以农业、手工业为主的封建经济都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尤其是纺织、造纸、印刷都是当时十分兴盛的产业。15PPT课件此后由于国内矛盾的激化,相继爆发了
4、一系列农民起义,北方女真族乘机征服北宋,自此中国又分裂成宋、金二个对立的政权,历经320年,至公元1279年元灭南宋。自宋明始,社会发展步入低谷,人们的思想渐趋保守,发式及装饰也基本处于停滞状态。16PPT课件 清朝时期,清朝时期,清统治者在关内建立政权以后,强令汉族遵循满族习俗,剃发留辫是其中之一。17PPT课件中国秦汉时期的发型中国秦汉时期的发型 内容摘要:内容摘要:据迄今为止的文物史料所表明,据迄今为止的文物史料所表明,秦汉时秦汉时期大多流行平髻,日常生活中,髻上不梳裹期大多流行平髻,日常生活中,髻上不梳裹加饰,以顶发向左右平分式较为普遍。加饰,以顶发向左右平分式较为普遍。18PPT课件
5、19PPT课件20PPT课件21PPT课件22PPT课件23PPT课件 高髻只是见诸于少数贵族女子的一种发式。秦有望仙九鬟髻、凌云髻、垂云髻等。汉代以后,妇女的发型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其一是官服方面,汉代依据周礼制定了发型与发饰。比如皇太后仍以假髻来承载多种沉重而复杂的头饰,后来演变成沉重 的凤冠。其二,富贵人家妇女的发髻形式逐渐由后倾向上推移成为高髻,并搭配上奢华的装饰品。如东汉明帝马皇后头发长而秀美,梳上四个大髻之后尚有余发,还 可以绕髻三匝,成为一种新的高髻。又如外戚梁冀的妻子创制了偏在一边的垂髻叫堕马髻,成为当时的新时尚。其三,普通人家的妇女仍然喜欢朴素的裸髻。汉代妇女发髻的式样丰富多彩
6、,有推至顶端的,有分至两边的,亦有垂至脑后的。24PPT课件25PPT课件隋唐五代时期的发型隋唐五代时期的发型 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唐文化艺术融中西文化艺术风格于一体。这一时期的发式和妆饰,尤其是唐代不乏承前启后的精美发式,极为丰富多彩。26PPT课件 倭坠鬓:喻其似蔷薇花低垂欲拂之态。古今注载:“倭坠髻云坠马髻之余形也。”其形似倒垂侧向一边。发髻挽得很低,这是此髻得特色。类似于汉代之坠马髻,约在唐天宝年间初现,到贞元年间重又流行,只是髻式稍有变化而已。27PPT课件28PPT课件29PPT课件 高髻:比喻髻式高耸而得此名,是当时极为流行的一种发式,且样式变化无穷。如万楚诗句“托花向高髻”。李
7、贺诗句“峨髻愁暮云。”其中更有卢微君的“城中皆一尺,非妾髻鬟高”等,都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高髻,高鬟的风采。30PPT课件31PPT课件 螺髻:白居易绣阿弥陀佛赞:“金身螺髻,玉毫甘目。”是取其形似而得名,本为儿童发髻,在头顶上梳螺状髻,初唐时曾盛行于宫廷。我们在太原金胜村唐墓出土的壁画,陕西永泰公主墓出土的石刻等处,均能见到螺髻。32PPT课件花髻:亦是高髻中的一种,李白宫中行乐图中云:“山花插宝髻”。万楚茱萸女中“插花向高髻”均讲述了这种将鲜花插于发髻上的发式。唐人家国内牡丹比作花中之王,将牡丹作为发髻上的妆饰物,更显其妩媚与高贵。奁史引女世说载“张镃的牡丹宴客,有名姬数十,首托牡丹”,描
8、述了当时的情景。簪花仕女图中头饰宝玉金银,尤以牡丹花形突出来强调花髻发式的雍容华贵。更有甚者,在髻上再点缀以雪白的茉莉花,黑白对比反差强烈,且芬芳扑鼻,独具魅力。罗虬比红儿“柰花似雪簪云髻”记述了这一乌发衬白花的妆饰手法。而且,这种传统的装饰手法,是我国妇女发式装饰中一种广泛采用的方法。33PPT课件 低髻:此乃相对高髻而言的一种发髻,顾名思义,是一种较低的发髻,牛峤菩萨蛮中“低髻蝉钗落”意指此髻,另有一种含意为相对较卑微的发髻和梳在脑后较低部位的发髻。34PPT课件35PPT课件 鬟:与盘绕实心的髻相区别,鬟是一种盘绕空心的环状形式。鬟为大多数青年妇女所偏爱,尤喜双鬟式。鬟的形式有高低不等,
9、大小不一,既有梳在头顶上,也有垂于脑后的多种样式。36PPT课件37PPT课件38PPT课件39PPT课件40PPT课件41PPT课件眉饰:唐代的眉饰具有鲜明的特色。簪花仕女图中的仕女形象,花髻饰有牡丹、珠宝、娥眉粗大突出,给人以华丽之中见情趣的深刻印象。唐初盛行的粗眉饰在图中有形象的描绘。据“十眉图”有八字眉、远山眉、五岳眉等数十种之多,均属粗眉饰,可见唐初时粗眉饰盛行之极。白居易上阳白发人中“青黛点眉眉细长,天宝末年时世状”,则记述了至开元、天宝年间,当时的妇女已一改以往以细长眉饰为时髦了。42PPT课件43PPT课件Q版发髻 后宫升职记44PPT课件还原历史的装束45PPT课件隋唐时代影
10、视剧分析 隋唐英雄46PPT课件李元霸,说唐全传兴唐传中的虚构人物。是天下第一条好汉,隋唐十八好汉之首。战无不胜,天下无敌。面如病鬼,骨瘦如柴,两臂四象不过之力。使一对铁锤;共重八百斤。坐骑万里云;日行一万,夜走八千。47PPT课件贞观之治是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唐太宗李世民继承唐高祖李渊制定的国策,并进一步将其发扬光大,运用道家思想治国平天下。唐太宗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并采取了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并大力平定外患,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最终取得天下大治的理想局面。因其时年号为贞观(6
11、27年649年),故史称贞观之治。贞观之治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厚实的基础。48PPT课件49PPT课件 长孙皇后,小字观音婢,名不见载。隋右骁卫将军晟之女。长孙皇后,小字观音婢,名不见载。隋右骁卫将军晟之女。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八岁丧父,由舅父高士廉抚养,13岁嫁李世民。武德元年岁嫁李世民。武德元年册封秦王妃。武德末年竭力争取李渊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册封秦王妃。武德末年竭力争取李渊后宫对李世民的支持,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勉慰诸将士。之后拜太子妃。李世民玄武门之变当天亲自勉慰诸将士。之后拜太子妃。李世民即位即位13天即册封为皇后。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天即册封为
12、皇后。在后位时,善于借古喻今,匡正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后为皇帝李世民为政的失误,并保护忠正得力的大臣。先后为皇帝诞下三子四女。贞观十年崩。谥号文德皇后。上元元年,诞下三子四女。贞观十年崩。谥号文德皇后。上元元年,加谥号为文德圣皇后。李世民誉之为加谥号为文德圣皇后。李世民誉之为嘉偶嘉偶良佐良佐并筑层并筑层观望陵怀念。尝著有女则三十卷,尚有翰墨存世,今观望陵怀念。尝著有女则三十卷,尚有翰墨存世,今均佚。仅存春游曲一首。幼子即唐高宗。均佚。仅存春游曲一首。幼子即唐高宗。50PPT课件51PPT课件52PPT课件53PPT课件武则天武则天(公元624年公元705年),名武曌,祖籍
13、并州文水县(现成山西文水县东),生于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唐朝功臣武士彟yu次女,母亲杨氏。十四岁入后宫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赐号“武媚”,唐高宗时初为昭仪,后为皇后(655年683年),尊号为天后,与唐高宗李治并称二圣。683年1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作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临朝称制,后自立为武周皇帝(690年10月16日705年2月22日在位),705年退位以后,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武周一朝结束,唐朝复辟,恢复以神都为东都。神龙元年农历十一月二十六日(705年12月16日),武氏在上阳宫病死,年八十二,。54PPT课件55PPT课件李湘斯琴高娃56PPT课件刘嘉玲
14、妆面-完全按照古代妇人化妆方式上妆眉形-贴近历史史诗两颊-缺少胭脂晕染发饰-金色凤冠以及步摇57PPT课件妆面-现代职场精英妆面眉形-一字眉发饰-红白相间,以花为主非常符合现代人的审美58PPT课件59PPT课件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公元685年出生在神都洛阳,712年至756年在位。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唐睿宗李旦第三子,母窦德妃。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清朝为避讳康熙皇帝之名玄烨,多称其为唐明皇,另有尊号开元圣文神武皇帝。60PPT课件垂拱元年(685年)秋八月戊寅,李隆基生于神都洛阳,性英明果断,多才多艺,知晓音律,擅长书法
15、,仪表雄伟俊丽。永昌年间(689年)过继给李旦的长兄孝敬皇帝李弘为嗣,初封临淄王,后改封楚王兼任潞州别驾。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时,李隆基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先天元年(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后赐死,取得了国家的最高统治权。前期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他的开元盛世是唐朝的极盛之世,在位后期宠爱杨贵妃,怠慢朝政,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等,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安禄山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天宝十五年(756年)太子李亨即位,尊其为太上皇。宝应元年(762年)病逝,终年78岁,葬于泰陵。(安禄山,史
16、思明)61PPT课件 杨贵妃(开元七年六月初一天宝十五载七月十五)(公元719年公元756年),名玉环,号太真,蒲州永乐(山西永济)人,是唐玄宗之宠妃,身材丰满,肤如凝脂,乃中国古代四大美人的羞花。杨玉环起先嫁给了唐玄宗的儿子寿王李瑁,之后又进宫成为唐玄宗妃子。安史之乱后,唐玄宗接受高力士的劝言,为求自保,不得已之下,赐死了杨贵妃。最终杨贵妃被赐白绫一条,缢死在佛堂的梨树下。夏季因思念小时候所喜欢吃的荔枝而愁眉紧锁。唐玄宗为了讨杨贵妃欢心,下令飞骑从岭南以八百里加急送荔枝到皇宫(荔枝的保鲜期相当短),当时站在城楼上看到飞骑送荔枝的杨贵妃开心地笑了。故此有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17、的佳句流传世间;至今岭南尚有荔枝品种“妃子笑”!(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62PPT课件63PPT课件64PPT课件 贵妃醉酒唐玄宗先一日与杨贵妃约,命其设宴百花亭,同往赏花饮酒。至次日,杨贵妃遂先赴百花亭,备齐御筵候驾,孰意迟待移时,唐玄宗车驾竟不至。迟之久,迟之又久。乃忽报皇帝已幸江妃宫,杨贵妃闻讯,懊恼欲死。杨贵妃性本褊狭善妒,尤媚浪,且妇女于怨望之余,本最易生反应力。遂使万种情怀,一时竟难排遣,加以酒入愁肠,三杯亦醉,春情顿炽,忍俊不禁。于是竟忘其所以,放浪形骸,频频与高力士、裴力士二太监,作种种醉态,及求欢猥亵状,乃始倦极回宫。20世纪50年代,
18、梅兰芳去芜存精,从人物情感变化入手,从美学角度纠正了它的非艺术倾向。65PPT课件66PPT课件67PPT课件 唐明皇68PPT课件女子高髻69PPT课件70PPT课件 大唐荣耀改编自沧溟水的小说大唐后妃传之珍珠传奇,由欢瑞世纪影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出品,刘国楠、尹涛执导,刘芳、李惠敏编剧,景甜、任嘉伦、舒畅、茅子俊、万茜、秦俊杰、汤晶媚等主演的古装电视剧。该剧讲述了乱世之中广平王李俶与珍珠在经历了血仇、宫斗、战乱之后仍生死相依,谱写出了一段大气恢弘的唐朝史诗。71PPT课件72PPT课件73PPT课件 发髻的制作:其一:高髻 其二:堕马髻 发片的制作:74PPT课件宋代时期的发型宋代时期的发型
19、 内容摘要:内容摘要:宋代妇女发式多承晚唐五代遗风,亦以高髻为尚。75PPT课件 宋代妇女发式多承晚唐五代遗风,亦以高髻为尚。在福州南宋黄升墓中曾出土了高髻的实物,此种高髻大多掺有从他人头上剪下来的头发,加添进自己的髻发中。甚至直接用他人剪下的头发编结成各种不同式样的假髻,需要时直接戴在头上。其使用方法类似于今日的头套。时为“特髻冠子”或“假髻”。各种不同式样的假髻,可供不同层次的人物,在不同场合选择使用。由于假髻使用范围的日益广泛和普及,因此在一些大都市,已经设有专门生产和销售假髻的铺子。宋代注重礼教,太祖赵匡胤时博士聂重义献上三礼图,依照周制制定服式,各自按照身份来穿着,不可逾越。于是文武
20、百官连同他们的妻女的衣冠皆有定制了。历代皇帝为了表示节俭,还不断直接下令禁止各阶层女子们穿上奇装异服,戴用价值高昂的首饰。但是宋代女性还是以爱美之心不断创制新的发型、首饰,虽不如唐代华丽眩目,也缤纷多姿。宋代女子很重视笄礼,把少女的发型改为发髻,作为成人标志。朱熹修订朱子家礼里边就记载着女子行笄礼,宋史也记载了公主的笄礼。行礼之时,亲戚们纷纷来庆祝,赠送礼品。贵妇发型发饰尤其受到重视。宋代皇后头上要佩戴龙凤花钗冠,并以细小珍珠嵌出云龙、仙人等纹样和珠花,左右各两扇博鬓,一片珠光闪耀。宋代仁宗皇后像就是戴着这种凤冠。宋徽宗皇后像,戴的凤冠是左右三博鬓,冠上饰满人面鸟身的飞天和大朵珠花,一只贴翠飞
21、龙从龙口垂下累累珠滴,冠口沿处彩画仙人。发髻或用布帛包裹,叫做包髻,要把布帛扎结成各种花状,既大方又不失美妙。如东京梦华录记载媒人有戴巾黄包髻的。晋祠侍女中有用橙黄色或蓝色、红色布帛的包髻,在包髻前缀以金宝花钿。宋代发式仍可谓丰富多彩,无奇不有,亦颇具特性。76PPT课件 朝天髻朝天髻:是富有时代性的一种高髻。宋史五行志木:“建隆初,蜀孟昶末年,妇女竞治发为高髻,号朝天髻”,在山西太原晋祠圣母殿宋代彩塑中可以见到此种发髻的典型式样。其做法:先梳发至顶,其做法:先梳发至顶,再编结成二个对称的圆柱形发髻,并伸向再编结成二个对称的圆柱形发髻,并伸向前额。前额。另还须在髻下垫以簪钗等物,方使发髻前部高
22、高翘起,然后再在髻上镶饰各式花饰、珠宝,整个发式造型浑然一体,别具一格。77PPT课件78PPT课件 双蟠髻:双蟠髻:也叫做龙蕊髻,有些像压扁的鬟髻,扎以彩缯。苏轼有“绀绾双蟠髻”之句。宋人半闲秋兴图有这种髻,上加花钿、珠饰。这种发髻,就像是龙蟠凤翥一般,自有豪逸之态。79PPT课件 鬟髻:鬟髻:鬟髻在两宋很受欢迎。黄庭坚诗句说:“晓镜新梳十二鬟”。白沙宋墓中有一种高髻配单鬟,似是从唐代圆环椎髻演变来的。少女们多梳双鬟、三鬟髻,林下月明图中有一位女子就是梳三鬟髻。80PPT课件 面饰:面饰:宋承前代遗风,好在额头和脸颊粘贴花钿。这是一种用极薄的金属片和彩色纸做成的小花、小鸟、小鸭等花样。用通常
23、粘合羽箭的胶水粘贴。因用此胶来粘贴花钿,只须用口呵嘘就能溶解贴用,故得名为“呵胶”。以后又有用黑光纸作团靥妆饰面部。还有一种“鱼媚子”是用鱼腮中的小骨来做妆饰物的。宋徽宗宫词所述“寿阳落梅妆”则更为传奇,引以为时髦,以至相互仿效。81PPT课件82PPT课件83PPT课件辽、金、元时期的发型辽、金、元时期的发型 内容摘要:内容摘要:辽、金、元这先后不同时期的政权,分别是以契丹、女真、蒙古这三个少数民族执掌的政权。这三个朝代的民风民俗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承袭了前代的习俗,又各具民族特色。84PPT课件这一时期从公元907年至1368年。位于北方的辽、金、元三政权先后与两宋并存,到1234年蒙古灭金
24、,1271年定国号元,1279年元灭南宋,建立统一的元王朝,各民族间的关系进一步融合。辽、金、元这先后不同时期的政权,分别是以契丹、女真、蒙古这三个少数民族执掌的政权。其基本生活范围,在中国的北方。这三个朝代的民风民俗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承袭了前代的习俗,又各具民族特色。辽的男子发式别具一格,按其契丹族习俗,多梳髡发。据史载此发式早在前年前就为部分地区少数民族所采用。妇女发式则较前代相接近,一般都梳高髻、双髻、螺髻等,但有少数披发者,额头处以巾带结扎,谓之帕巾。另有一种佛妆,是用金色或黄色粉沫涂在脸面上,又称为黄妆。金代男子,好以辫发为时尚之式,男辫垂肩,女辫盘髻,这是男女辫发的不同特点。元代虽
25、与金代同好辫发,但辫发样式则大相径庭,上至帝王下至百姓都梳理成一种名为“婆焦”的发式。这种发式,我们在现存的众多元代人物画像中均可见到。85PPT课件86PPT课件 髡(kun一声)发:其发式梳理,先将头顶部分毛发全部剃光,在二鬓或前额部位留下少量头发。还有在前额保留一排短发,耳边的鬓发则自然披散。更有将二边头发梳理成各种随意的发式,作自然下垂状。髡发式样目前从契丹狩猎图等古代绘画作品中可以看到,另外从辽代的一部分壁画中也能见到这方面的描绘。87PPT课件 婆焦:其样式如同汉族儿童梳理的三搭头发式。梳理方法,先将头顶正中处用剃刀修成二道交叉线,并将后脑一部分头发全部剃去,前额保留一小撮短发自然
26、下垂,左右二侧头发分别结成对称的辫子,环绕于耳后,下垂至肩即成。88PPT课件明代时期的发型明代时期的发型 内容摘要:内容摘要:明初基本承袭了宋元的发式,待嘉靖以后妇女的发式起了明显的变化,“桃心髻”是当时较时兴的发式,妇女的发髻梳理成扁圆形,再在髻顶饰以花朵。89PPT课件公元1368年,名太祖朱元璋在应天称帝,立国号明。明朝建国后,采取了一系列讲求实效的措施,以利恢复生产。由于生产力获得了提高,市场进一步扩大,新型工业不断涌现,一些工业城于是随之形成,统一后的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巩固。明从蒙古族统治的元朝夺取政权后,注重对不符合汉族习俗的礼仪进行了整治,多采用和恢复了唐宋时期的制度和习俗。从所
27、收集的资料看,明代妇女的发式,虽不及唐宋时期丰富多样,但也具有其本时代的一些特色。明初基本承袭了宋元的发式,待嘉靖以后妇女的发式起了明显的变化,“桃心髻”是当时较时兴的发式,妇女的发髻梳理成扁圆形,再在髻顶饰以花朵。以后又演变为金银丝挽结,且将发髻梳高。髻顶亦装饰珠玉宝翠等。“桃花髻”的变形发式,花样繁多,诸如“桃尖顶髻”、“鹅胆心髻”及仿汉代的“堕马髻”等。假髻在明代仍人流行,亦是明代妇女常用的发式。家髻丰富了发型的样式,一般用铁丝织圜,外编以发,成为固定的装饰物,时称“鼓”。鼓比原来的发髻大概要高出一半,戴时照在发髻上,以簪绾住头发。顾起元客座赘语曰:“今留都妇女之饰在首后以铁丝织为圜,外
28、编以发,高视髻之半,罩于髻,而以簪绾之,名曰鼓。”假髻有“罗汉鬏”、“懒梳头”、“双飞燕”、“到枕松”等式样,在一些首饰店铺还有出售。直到清初,仍有妇女喜好假髻。90PPT课件点翠 金绞丝灯笼簪 明代妇女的头饰极为丰富多彩,包括金簪、金花簪、金鬓花、凤钗等。明代妇女的头饰还有各种悦耳的名目,诸如“金玉梅花”、“金绞丝灯笼簪”、“犀玉大簪”、“点翠卷荷”等。下图左为嵌宝珠翠发簪,右为金玉珠翠发簪。91PPT课件 双螺髻:明代双螺髻,其状类似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螺髻。时称“把子”,是江南女子偏爱的一种简便大方的发式,尤其是丫环梳理此髻者较多,其髻式丰富、多变,且流行于民间女子。92PPT课件93PPT
29、课件 假髻:又称鬏髻,为明代宫中侍女、妇人所仲爱。当时有“宫女多高髻,民间喜低髻”之说。此类假髻形式大多仿古,制法为先用铁丝编圈,再盘织上头发即成为一种待用的妆饰物。明末清初特别时兴,在一些首饰店铺,还有现成的假髻出售。94PPT课件 头箍:又名“额帕”。明代无论老妇、小女都非常盛行。一说头箍是从原“包头”演变而来,最初以粽丝编结而成为网住头发而已,初时尚宽而后行窄,其实用性为束发用,并兼之装饰性,取窄小一条扎在额眉之上。此装饰物自明代始有。95PPT课件 牡丹头:高髻的一种,苏州流行此式,后逐渐传到北方。尤侗诗:“闻说江南高一尺,六宫争学牡丹头。”人说其重者几至不能举首,形容其发式高大,实际
30、约七寸,鬓蓬松而髻光润,髻后施双绺发尾。此种发式,一般均充假发加以衬垫。96PPT课件97PPT课件清朝时期的发型清朝时期的发型 内容摘要:内容摘要:清统治者在关内建立政权以后,强令汉族遵循满族习俗,剃发留辫是其中之一。98PPT课件 清代的满族,为原先居住在中国东北部的女直。明末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满族贵族乘虚而入,于1644年在北京建立清王朝,自此至1911年清灭,这237年间,清王朝经历了三个阶段。前期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末期步入封建社会制度的衰落和瓦解。清统治者在关内建立政权以后,强令汉族遵循满族习俗,剃发留辫是其中之一。剃发令的执行口号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
31、留头。满人称之为:金钱鼠尾。后来经过了200年,才逐渐演化成清末时期的剃半光头。清兵攻陷广州时,满清颁布剃发易服令说:金钱鼠尾,乃新朝之雅政;峨冠博带,实亡国之陋规。99PPT课件100PPT课件 清初的金钱鼠尾,就是留的发辫要比小拇指还细,要能穿过铜钱中的方孔才算合格101PPT课件 清一代男子的发式并不像我们在影视剧中看到的那样一成不变,而是经历了数次演变,嘉庆以前为金钱鼠尾,嘉庆初年进入中期,开始流行猪尾,清末演变为半光头。纵观有清一代经历的辫子演变过程,这个自然和必然的过程具有如下一些很有意思的特点:第一,发式沿着蓄发越来越多的固定趋势演变。从前期金钱鼠尾式到中期的掌心大蓄发面积,再到
32、后期绝大部分头发被保留下来。用一句形象的话比喻,可以说是由鼠尾巴变猪尾巴,由猪尾巴变牛尾巴,亦可以说是头发越蓄越多,辫子越编越粗。第二,演变历经整个清代,是一种不以统治者的意志为转移的,没有人倡导的,全社会的,潜在的自然运动。而且是自下而上,不分满汉、不分军民,不分官吏、商人、农夫、市民、书生,乃至九鼎之尊的皇帝,都在跟着变。第三,发式的演变过程并非匀速,从1644年清兵人关到1799年以前,历时155年,占整个清代267年的多半时间,蓄发虽然也是沿着逐渐增多的趋势,但速度很馒,到1799年蓄发最多时也超不过全发的三分之一。而1799年以后,其变化速度加快。在不过百年的时间里,蓄发已占全部头发
33、中的大部分,超过了三分之二。发式演变的速度正好与统治强弱相反,统治很强演变速度很慢,而统治能力减弱,则演变速度加快。第四,清代发式的演变还与整个社会发展进步有关。有清一代267年间,一直持续着蓄发越来越多的演变趋势。当这个趋势并没有达到蓄留全部头发的最终结果时,就断然地被剪辫子运动截止了。这个满洲贵族预想不到的形势,是由社会进步的新形势决定的。所以说整个清代男子发式的变化是与政治形势的变化分不开的,也可以说取决于政治形势的变化。满洲贵族不能永远维护清前期那样的稳固统治,所以也没有把发式维护在前期的式样上。第五,应该承认清代发式演变是向着美化仪容的方向变化。清初推行剃发令时,汉人把剃掉头发看成割
34、断了对父母的孝道。在这种思想观念的基础上,美的标准就是保留的头发越多越好。满族入关以后,获得了与汉人相同的自然环境、生活和生产方式,以及相同的文化,具备了发式演变必然向着蓄发越来越多方向发展的基础、条件和动力。102PPT课件 清初妇女发式及妆饰还各自保留本民族的特点,以后逐步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发髻上的装饰物,不用金银,而多用珠翠,这是崇祯年间的特点。中期崇尚高髻,如模仿满族宫女的发式,是将头发均分成两把,谓“叉子头”,在脑后垂下的一绺发尾,修剪成两个尖角,称“燕尾”。此后又流行平头,谓之“平三套”或“苏州撅”。此髻老少皆宜,一改高髻风俗。头发装饰亦有特色,“冠子”即是一例,老年妇女多好之。还
35、有“一字头”豪华奢侈,高如牌楼,皇室偏爱的大拉翅即是其中最著名的一支。103PPT课件 清入关之前的女性发型:统治清代的满族原生活于我国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自然环境造就了他们渔猎、耕种、采摘的生活方式。为了行动快捷,便于骑射,满族男女都有辨长盘髻的习惯。即将头发集于头顶编一长辨,盘一圆髻。当时无论身份高低,贫富贵贱,发式统一。到后来努尔哈赤建后金国,始建冠服制度。宫廷后妃命妇为了大典时戴朝冠的需要,将头顶之盘髻松散于脑后。清朝后妃的旗头发式有“软翅头”、“两把头”、“一字头”、“架子头”、“大拉翅”、“燕尾”等等,其间名称不同,形式稍异。本贴按照其出现的大概时间顺序,做个整理。(吐个槽:其实清
36、朝后妃的发型就是又“八”字变成“一”字然后出现小黑板的过程)104PPT课件一、“软翅头”、“小两把”和“两把头”(时间大约是从清前期到嘉庆时期)1、软翅头“两把头”是满族已婚妇女最常见、最典型的发式。它的雏形发式为“软翅头”。梳全发于头顶,束之以绳,分成两缕,各用红线绳缠成两把,长约三至五寸,呈八字形双垂于脑后,后来由竖垂脑后逐渐演变成横卧头顶,于是发展为“两把头”发式,俗称“高粱头”。105PPT课件2、“小两把”(1)清初,再次健全冠服制度。除大典礼时后妃戴朝冠外,喜庆节日后妃要戴钿子。戴上钿子,脑后再垂发辨就不适应了。于是,后妃们梳两个横长髻,形似小姑娘梳的两个抓髻,戴上钿子十分稳固。
37、摘下钿子,这种抓髻式的发髻也可作家常打扮。因为这种发式,平分左右,各扎一把,宫内后妃称其为“小两把头”。清初的几位皇太后、皇后生活节俭,梳小两把头时,只戴鲜花,不佩首饰。“小两把头”在清宫流行很久,直到乾隆朝,孝贤皇后也仅仅是戴通草,不戴金银首饰。用以敦促宫中后妃以节俭为本。“小两把头”的特点,是用本人头发梳成,无法戴份量重的金银首饰。“小两把头”的出现,是从实用出发的,随着清朝统治的巩固,经济发展,后妃发式也出现了由小到大,由实用型向着美容、美饰的审美型发展。106PPT课件(2)“小两把”除了上面的这种样式的,还有一种比较低垂的样式。107PPT课件3、两把头 注意:因为这种两把头要用发架
38、,所以也有人把它归结到“架子头”中,这也是可以的,它的发展有两个阶段,下面就来详细介绍下。(1)第一阶段 乾隆盛世的黄金时代,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有很大的发展,首饰制作工艺亦不例外。清代宫廷处在特殊的位置上,全国各地的名贵首饰源源不断地贡进清宫,大大刺激了宫廷后妃追求美饰的心理。但是,要这些份量可观的金、银、玉、珍珠、宝石的首饰戴在头上,“小两把头”发髻就显出许多不足之处。如“小两把头”低垂,几乎挨到耳根,发髻松,稍碰即散。如何将这些美丽的首饰戴上去呢?于是,一种新的梳头工具发架应运而生。发架有木制的,也有铁丝拧成的,形似横着的眼镜架。梳头时,先固定头座,再放上发架,把头发分成左右两把,交叉绾在
39、发架上。中间横插一长扁方(插在发架的两个孔内),然后用针把发稍和碎发固定牢,戴什么样的首饰都捉得住。两把头后面的耳边的垂发,梳成扁平状,末端用发带束起,微微上翘,形似燕尾。整个发髻象个待飞的燕子,清代后妃还因年龄而异梳头戴首饰。年纪轻的,戴艳丽的珍宝首饰,显出年青活泼的朝气。年老的梳“两把头”,首饰选质地高贵的,体现出老年妇女端庄、稳重。皇家女子头上梳两把头,插戴上贵重的首饰,与脚下穿着高底鞋相呼应。走起路来上身直立挺胸收腹,似有节奏,头节、脖梗不能左右摇晃,来回摆动。为封建社会树立了妇女行动规范的最佳形象。在这个阶段,发架出现了,但是这时候的发式是不用假发,或者用的比较少,而且根据乾隆的孝贤
40、皇后前期的装扮来看,这种发式在乾隆前期就已经出现的概率很小,我曾经看了一份资料,那里面说是乾隆中期,结合乾隆中期时候宫廷生活的奢靡程度,我觉得是比较可信的。108PPT课件109PPT课件(2)第二阶段 两把头在康乾以后(大概是嘉庆时期),由于受汉族发髻“如意缕”的影响,满族妇女一般均将发髻梳成“一”字形,俗称“一字头”(这里的一字头比后面补充介绍的一字头要长,并且用了假发)、“如意头”等。清代中期,满族妇女的发髻样式逐渐增高“双角”也不断扩大。说到这个时候的发式,大家可以参见金枝欲孽,这部电视剧里的后妃发式是比较尊重历史的。这个发式比起第一阶段,发架大了,假发多了。110PPT课件补充:“一
41、字头”(这种发式我没有考证过,只在资料中看过几次这个名字,唯一确定这个发式出现的时间比较早,康熙时期已经有了,而且梳这个发式是有支撑物的,但我不确定是不是乾隆时期那种像眼睛架子的那种发架,从它的形状和发髻大小来判断,我觉得应该不是。)111PPT课件二、架子头。据说是道光的孝全皇后发明的,这个发式用的是六角形的发架,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架子头”。这个架子头的“双角”更加长了,发髻是两层,用的假发也更多了。梳妆时先将头发梳成两个横长髻,即将整个头发平分为左、右各把,形似小姑娘梳的两个抓髻。再以铁丝或藤条做成骨架,外边缠上青绸、缎绒,形似簸箕的钿子戴在头上,再用两条黑缎带系于颌下,使钿子可以十分稳
42、固的戴在头上这种“架子头”是满族妇女出席隆重场合时的盛装,摘下钿子,便是平时的打扮。但戴荆子的抓髻式发式是用本人的头发梳理而成,分量重的首饰根本戴不上去,只能插几朵鲜花、绒花等分量较轻的装饰性物品戴,限制了头饰的大量使用。随着清朝统治的巩固、经济的繁荣,满族妇女的传统发式也开始出现了由小到大的变化,由实用型向审美型发展。112PPT课件113PPT课件三、大拉翅 这是晚清时期才出现的,慈禧太后发明的,但是我们在清早中期的宫戏里经常看见,典型代表是还珠里面的,这是清宫戏里面让人习以为常的BUG了。这种牌楼式的装饰上面不用头发,纯粹以绸缎为之,做成一顶“扇形”的冠,戴时只要套在两把头发髻之上,这就
43、是俗称的“大拉翅”,是满族贵妇的发式。这些贵族妇女们头戴高高的饰物,再穿上她们习惯穿用的那种高底旗鞋,身材显得格外修长,走起路来也愈加稳重、端庄。大拉翅,又称“大京样”,“大翻车”、“达拉翅”,类似于现在舞台和影视剧中所见到的清代宫装样式,即以头顶发髻为“头座”,在上面加戴青色素缎或纱绒架制成的发饰,脑后也留“燕尾儿”。这种发式清末流行于北京,而且越加越高,发展成类似后来“旗头板”的式样,并在正面饰以花朵,侧面悬挂流苏(线穗),所以东北一些地区叫“京样”或“宫装”。“大拉翅”头饰是形似一个扇面的硬壳,约尺把高。里面是用铁丝按造头围的大小做一圆箍,再用布袼褙做胎,外面包上青缎子或青绒布,做成一个
44、固定的装饰性的大两把头,再插一些用青素缎、青绒、青直径纱或绢制的花朵。需要时,戴在头上即可,无需梳掠,不用时取下搁置一边。既起到美饰头发的作用,又摘戴方便自如,可谓两全齐美。大拉翅,形似大如意,勾在颈后的燕尾,也比原来的大,几乎挨到衣领上。因大拉翅以粗铁丝做架,承重性较强,上面设有插簪、钗、流苏、疙瘩针、耳挖勺、头花等固定装置,满足了同时佩戴众多首饰的需要。满族妇女的这种发饰,是贵族妇女的专用发饰,故宫博物院藏雍正行乐图,作清初贵妃形象,就绘有这种发饰。因这种发饰属于达官贵族阶层女性的盛装,所以平民妇女在结婚时,也常常以此为“礼冠戴在头上,好像汉族的“凤冠霞帔”一样,觉得荣华和富贵。直到清末,
45、“大拉翅”仍为满族妇女的主要发饰,无论官宦命妇、民间女子纷纷效仿。其实上述的头式除贵族妇女外,很少有人在日常这样打扮。原因是既费时间又费劲儿,而且必须由别人帮助完成。梳好后不能随意俯仰枕靠,无论站或坐都要直着脖子,虽然漂亮但并不舒服。民间除在婚礼等隆重场合或年轻姑娘媳妇过年时梳外,很少能见得到。114PPT课件115PPT课件116PPT课件117PPT课件118PPT课件119PPT课件四、燕尾、旗髻和刘海 1、燕尾“燕尾”发式:属一种脑后发式,梳“两把头”时将脑后余发分开,梳成两个尖角燕尾形扁发髻垂于脑后,故称“燕尾发”。120PPT课件121PPT课件122PPT课件123PPT课件12
46、4PPT课件125PPT课件126PPT课件127PPT课件2、团头“团头”,又叫旗鬓,是民间常见的发式。满族妇女进人中年以后,便不再盘“头翅儿”,而改梳“团头”,其造型好像一个带花纹的馒头,但“团头”不同于一般平民百姓中年妇女的“疙瘩鬓”。两者梳法位置不同叫法也有区别,疙瘩鬓在脑袋后下方。团头位置在正上方,把头发在头顶梳成竖式的圆形或扁形高髻有的也留“燕尾儿”,并在发中插戴银、铜质扁方等首饰。一些老年妇女因头发较少,在头顶绾成一个螺旋式的“卷儿”,即简单又便利,直至近些年在满族聚居的农村还可以看到。还有一种叫做“水葫芦”的发式,俗称“水鬓”。即挑下两鬓微弱之发,用肥皂水傍耳根成钩形,丰颊面颐
47、,相衬如桃花带雨,格外美观。128PPT课件3、额覆短发,谓之“前刘海”或“刘海”。“前刘海”本所谓雏发覆额,言幼女的幼发垂额貌。至光绪庚子以后,则不分年幼年长,额前大多留额发了。其式样也不完全一样,有平剪如一株线,也叫“一字式”,其长达二寸,一般都盖在眉间,也有盖住两眼的。有“垂丝式”,将发剪成圆角,梳成垂丝式,其状如垂丝如排须。还有燕尾形,有微作弧形。有似初月弯形等。到民国初年,更风行一种极短的前刘海,远远看去,若有若无,名叫“满天星”。初时尚极短,后则“刘海”渐蓄渐长,有覆至半额者。至宣统年间则将额发与鬓发相合,垂于额两旁鬓发处,直如燕子的两尾分叉,北方人称日“美人髦”。又有在额发中置小
48、木梳而以额发卷裹,使额上作隆起高卷状。满族妇女在成年前,只梳一根单辫垂于脑后,辫梢辫根上缠一红头绳,前额剪成“刘海”,并常以金银、珠宝制成别致珠坠角,系于辫梢上,随辫摆动,以示美观。满族未婚女子的这种蓄刘海的传统发式相传几百年来没有变化,不仅民间如此,即是皇宫选秀女时也不例外。据宫女谈往录中记载:慈禧由秀女初入宫时,和许多秀女一样的打扮,“脑后拖着条乌油油的大辫子。辫根扎着二寸长的红绒绳,辫梢用桃红色的绦子系起来,留下一寸长的辫梢,蓬松着垂在背后。右鬓角戴一朵红色的剪绒花,额前整齐的齐眉穗盖住宽宽的额头。白嫩细腻的脸颊像一块纯净的玉”。满族姑娘的这种打扮,从里往外透着润泽,使人看上去清纯、爽眼。129PPT课件130PPT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