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 第一节 组织及其环境绩效评估第二节 循环经济第三节 清洁生产与清洁生产审计第四节 环境管理体系及其审核第五节 清洁生产案例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第一节第一节 组织及其环境绩效评估组织及其环境绩效评估一、基本概念二、环境绩效评估目标、内容和方法三、环境绩效审计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一、基本概念(一)组织(一)组织 传统管理模式:主要关注个人行为和社会结构。产业生态学管理模式:强调物质流和能量流等物理和化学特性。产业生态学:是关于技术组织及其资源使用和潜在环境影响,以及如何调整它们与自然界的相互作用,以
2、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组织:不仅用来指有生命的东西,同时还代表任何与生物体具有相似结构和功能的各类生态系统、行业系统、产业系统以及区域系统等。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环境绩效是指一个组织基于其环境方针、目标、指标,控制其环境因素所取得的可测量的环境管理体系成效。环境绩效表示环境保护的实际成绩和效果,它与“环境形势”、“环境状况”等词有接近之处,但也有区别,环境绩效主要是表示与工作努力程度和工作质量有关的实际环境后果。应该说,环境绩效是评定环境政策的最终标准。(二)环境绩效(二)环境绩效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 环境绩效评估是由独立的考核机构或考核人员,对被考核单位或项目的环境管理活
3、动进行综合的、系统的审查、分析,并按照一定的标准评定环境管理活动的现状和潜力,对提高环境管理绩效提出建议,促进其改善环境管理、提高环境管理绩效的一种评估活动。ISO14031环境绩效评估于1999年10月正式公告。TC207/SC4的工作小组为配合ISO14031环境绩效评估标准的公告,也汇整了各国不同组织实施环境绩效评估的技术案例,制定了ISO/TR14032的环境绩效评估报告。(三)环境绩效评估(三)环境绩效评估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 环境绩效评估,是持续对组织环境绩效进行量测与评估的一种有系统的程序。对象则是针对组织的管理系统、操作系统,乃至于其周围的环境状况。组织的环境管理绩效为
4、环境绩效评估的工作重点,在考量成本效益下,可针对其重要的环境参数,建立持续监督的系统,并将评估结果与各利害相关者加以沟通。这也呼应了环境管理系统持续改善的要求与精神。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二、环境绩效评估目标、内容和方法(一)环境绩效评估目标(一)环境绩效评估目标 环境绩效评估的目标包括根本目标、具体目标和分项目标三个层次。根本目标为:改善环境管理,实现可持续发展。具体目标可以概括为:对环境管理各步骤的绩效情况进行考核评价,找出影响环境管理绩效的消极因素,提出建设性的考核意见,从而促使环境管理工作的高效进行。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 根据具体内容的不同,进一步地可以将具体目标分解为四
5、类分项目标:评价环境法规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帮助法规政策部门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环境法规与制度;评价环境管理机构的设置和工作效率,揭示其影响工作效率的消极因素,提出改进建议;评价环境规划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有助于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环境规划;评价环境投资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为改善环境投资提出建设性意见。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 环境绩效评估是一种用于内部管理的程序和工具,被设计用来提供管理阶层一种可靠和可验明的资讯,以决定组织环境绩效是否符合组织管理阶层所设定的基准。正在施行环境管理的组织应就其环境政策、目标来设定环境绩效指标,再以其绩效基准来评估其环境绩效。环境绩效评估的内容主要包
6、括环境行为评估(EPE)、选择评估指标、数据收集及转换、报告沟通、审查和改进评估程序。(二)环境绩效评估内容和方法(二)环境绩效评估内容和方法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在规划 EPE时,组织应考虑下列因素:规划活动,产品和服务的整个范围;规划组织架构;规划整体经营策略;规划环境政策;为符合法规及其他要求所需的信息;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相关之国际间对环境议题的协议;环境成本和利益;和每年环境绩效有关信息的一致性;有关地方、区域、国家及全球性环境状态的信息;文化和社会的因素等。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1.组织的环境绩效(criterion)n环境绩效基准是管理阶层为了评估环境绩效而设
7、定的环境目标、标的或其他基准。组织在规划EPE时应参照其所设定的环境绩效基准,以便所选择的EPE指针能适当地反映组织的环境绩效。n可以获得环境绩效基准的来源包括:目前和过去的绩效;法令规定;相关之规定、标准和措施;绩效数据和由工业及其他产业发展出来的信息;管理审查和稽核;科学研究。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2.选择环境绩效评估指标n进行环境绩效评估时,最重要的课题即为选择适当的环境绩效指标。n指标的选择攸关后续绩效评估展现的成效,故组织选择的EPE指标所呈现的,不管是定性或定量的数据或信息应简单明了易懂,甚至由其指标亦能反映出组织的特性与范围。n在ISO14031所规定的环境指标,依其评估对
8、象与目的的范畴大小,分为: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环境状态指标(environmental condition indicators,ECIs)环境绩效指标(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icators,EPIs)EPIs又可区分为:(1)环境状态指标(ECIs):可以提供组织周边的环境现况,这项信息可以帮助组织了解在其环境考虑中可能对环境的潜在冲击,因此有助于环境绩效评估的规划与实施。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2)管理绩效指标(MPIs):可反映管理阶层对于改善组织在作业环境绩效所做的努力。管理绩效指标和组织各阶层的政策、人员、规划、措施、程序、决定和行动
9、有关。管理绩效指标应能提升组织在“管理业务”方面的能力,例如:训练、法令需求、资源使用、环境成本管理、采购、产品研发、文件化及影响环境绩效的矫正措施。MPIs应有助于评估管理效能、改善环境绩效的决策及行动的效果。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3)作业绩效指标(OPIs):反映组织在作业上的环境绩效。它和下列项目相关:组织在运作时所做的输入如原料、能源和服务;属于组织硬件设施和设备的设计、安装、操作和维护作业;组织运作所做的产出,例如产品(包括他们的设计、研发、制造和贮存)、服务、废弃物(包括他们的形态和贮存)和排放物;组织运作所产出的运输。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环境状态指标(ECIs
10、)为环境绩效评估三个领域中最基本的考量因子,可提供必要的信息来协助组织选择适当的环境管理系统及操作系统指标。由组织周围的环境状况包括当地区域乃至全球性的环境条件,其范围包括空气、水、土地、植物、动物甚至是人类健康皆包含在内。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常见的环境状态指标(ECIs)范围范围 指标实例指标实例 当地性当地性 1 1土地开发面积土地开发面积2 2工厂附近土壤中特定污染物浓度工厂附近土壤中特定污染物浓度3 3单位产品量目前使用厂区面积大小单位产品量目前使用厂区面积大小4 4某种生物体内毒性物质的积累含量某种生物体内毒性物质的积累含量5 5空气中某种毒性物质的浓度空气中某种毒性物质的浓
11、度6 6距工厂一定距离处,特定动植物种的数量距工厂一定距离处,特定动植物种的数量区域性区域性 1 1水中鱼的种类数量水中鱼的种类数量2 2水中水中N/PN/P的比例的比例3 3地下水或地表水中特定污染物的浓度地下水或地表水中特定污染物的浓度4 4工业废水排放口附近水质变化工业废水排放口附近水质变化5 5承受水体的溶氧量承受水体的溶氧量6 6年用水量年用水量 全球性全球性 1 1资源(原油、某矿产)的开采量资源(原油、某矿产)的开采量2 2能源年用量能源年用量3 3单位产量氟氯碳化合物消耗量单位产量氟氯碳化合物消耗量4 4单位产量二氧化碳排放量单位产量二氧化碳排放量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
12、)管理绩效指标(MPIs)此指标可直接反映出组织在管理绩效上的努力成果。这也是在环境管理系统中寻找绩效指标时最直接的来源。可以组织所制定的环境政策、目标及标的为基准,进而评鉴环境绩效指标是否达到目标。这是导入环境管理系统已经一段时间的组织制定目标标的时的最佳参考范例。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常见的管理绩效指标(MPIs)类别类别指标实例指标实例符合性符合性1 1稽核次数与频率稽核次数与频率2 2紧急应变反应时间长短紧急应变反应时间长短3 3环境目标标的达成数目或比例环境目标标的达成数目或比例4 4年环保罚单次数与金额年环保罚单次数与金额5 5矫正措施次数矫正措施次数财务绩效财务绩效1 1投
13、资污染防治措施金额投资污染防治措施金额2 2污染防治措施操作围护金额污染防治措施操作围护金额3 3废弃物处理费用废弃物处理费用4 4改善产品或制程的成本改善产品或制程的成本5 5环境管理训练相关费用环境管理训练相关费用6 6经降低资源使用、污染预防或回收再利用节省的资金经降低资源使用、污染预防或回收再利用节省的资金利害相关者利害相关者1社区对环境抱怨次数与频率社区对环境抱怨次数与频率2新闻报道次数(正面或负面)新闻报道次数(正面或负面)3赞助或自行建置地方性清除或回收计划表赞助或自行建置地方性清除或回收计划表4出版或公开组织环境绩效报告次数出版或公开组织环境绩效报告次数环境管理系统环境管理系统
14、实施实施1员工对环境改善提案数员工对环境改善提案数2员工对相关环境议题或事物参与人数员工对相关环境议题或事物参与人数3员工接受环境管理训练人数比例员工接受环境管理训练人数比例4被认可合格具有环保专业的人数被认可合格具有环保专业的人数5执行特定环境规范与操作实务的程度执行特定环境规范与操作实务的程度6投资环境改善计划的获利金额投资环境改善计划的获利金额7替代物料的新构想方案替代物料的新构想方案8原料取得来源中是否将环保列入评估项目原料取得来源中是否将环保列入评估项目9管理阶层会议讨论环境议题比率管理阶层会议讨论环境议题比率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作业绩效指标(OPIs)组织的操作系统包括
15、厂房、设备、原料与能源供需等设计与操作,所以于操作系统中的指标分为:物料:制程回收再利用的物料;能源及资源(包括燃料);产品:主产品或副产品;污染物:空气、水、废物、毒物、噪声等。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常见的作业绩效指标(OPIs)类别类别指标实例指标实例污染物污染物1单位产品产生的废弃物数量单位产品产生的废弃物数量2每年产生有害、可回收、可利用的废弃物量每年产生有害、可回收、可利用的废弃物量3由原物料替代所减少的废弃物量由原物料替代所减少的废弃物量4废弃物清理费用废弃物清理费用5废弃物设施设置、操作、维护成本废弃物设施设置、操作、维护成本6单位产品造成空气污染物的排放量单位产品造成空气
16、污染物的排放量7每年减少温室气体每年减少温室气体SOXNOX排放量排放量8空气污染防治措施设置、操作、维护成本空气污染防治措施设置、操作、维护成本9厂内管线空气污染物散逸或空气品质厂内管线空气污染物散逸或空气品质10单位产品废水排放量单位产品废水排放量11废水处理设施设置、操作、维护成本废水处理设施设置、操作、维护成本12单位产品单位产品COD、BOD、SS、重金属排放量、重金属排放量13单位产品污泥排放量单位产品污泥排放量14污泥含水率污泥含水率15特定区域噪声、辐射减少量特定区域噪声、辐射减少量16厂区周界噪声值厂区周界噪声值17噪声源防治措施设置、操作、维护成本噪声源防治措施设置、操作、
17、维护成本其他其他1每年发生紧急事件数每年发生紧急事件数2供应商或承包商管理供应商或承包商管理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常见的作业绩效指标(OPIs)类别类别指标实例指标实例物料物料1产品中使用回收物料的比例产品中使用回收物料的比例2单位产品原物料使用量单位产品原物料使用量3单位产品回收水用量单位产品回收水用量4单位产品污染防治设施用电量单位产品污染防治设施用电量5单位产品使用危害物质、毒化物数量单位产品使用危害物质、毒化物数量6单位产品产出包装材料数量单位产品产出包装材料数量能资源能资源1由节约能源方案所节省下来的能源量由节约能源方案所节省下来的能源量2单位产品使用水量单位产品使用水量3单位
18、产品用电量单位产品用电量4单位产品能源用量单位产品能源用量产品产品1不含毒性成分产品比例不含毒性成分产品比例2可回收再利用的零件比例可回收再利用的零件比例3单位产品产生的副产品数量单位产品产生的副产品数量4不良品比例不良品比例5产品的使用寿命产品的使用寿命6不含危害物质产品的比例不含危害物质产品的比例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n以上这三项指标亦可作为环境管理系统(ISO14001)执行的成效指标,在环境管理系统的环境政策之下,必须设定环境目标与标的来达到“持续改善”目的。n在ISO14001导入初期,组织可根据先期环境审查之结果,重大环境考量面或法规不符合部分制定目标标的而获得改善,并获得绩
19、效。但当系统执行一段时间之后,就有不知要如何制定目标来达到持续改善的问题;此时若可以同时进行环境绩效评估,追踪一长期的定性或定量指标,则可以获得足够的证据证明是否达成目标与标的。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3.运用数据与信息(实施)(1)收集数据:一个组织应定期地收集数据提供所选择 EPE 指标计算使用。数据收集程序应能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并考虑一些因子诸如可获得性、足够性、科学和有效性及可验证性。数据收集应有质量保证体系支持,以保证所获得的数据是EPE使用所要的形式和质量。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2)分析和转换数据:收集的数据应加以分析并转换成能够描述组织环境绩效的信息,以 EPE 指标
20、表示。为避免造成结果的偏差,所有收集的相关和可靠数据均应列入考虑范围。数据分析可以包括数据的质量、有效性、足够性和完整性,以便能产生可靠的信息。描述组织环境绩效的信息可经计算、最佳估算、统计方法、图表方法或用汇总或加权而得。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3)评估信息:从分析数据而得的信息,以EPIs或ECIs表示,应和组织的环境绩效基准比较。比较的结果可以显示出环境绩效是否有进步或缺失,也有助于了解为何环境绩效基准可以或不能达成。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4.报告沟通n基于管理需要,环境绩效报告和沟通可提供有用的环境绩效信息给组织内、外的利害相关的团体。环境绩效的报告沟通的好处包括:帮助组织
21、达成其环境绩效基准;对组织的环境政策、环境绩效基准及相关事项提升其认知程度和提供交流机会;显示组织对改进环境绩效的承诺与努力;响应对组织环境考虑面的关切与疑问。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n内部报告和沟通:组织应同时将适宜且必要的环境信息适时地在组织内部进行沟通。这样可以有助于员工、承包商和其他与组织相关人员能够尽到他们的责任,而组织也可达成其环境绩效基准。组织可以考虑将此信息列入其环境管理系统的管理审查。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5.审查和改进环境绩效评估程序(检查与矫正)n一个组织的环境绩效程序和结果应定期加以审查以鉴别出改进的机会。一段时间之后,可将EPE的范围扩大至先前未曾提到的组织
22、的活动、产品和服务,审查有助于管理阶层采取行动以改善管理绩效和组织的运作,也可造成环境状态改善。n可以采取改进的行动方案如:改善数据质量、可靠性和可获得性,改善分析和评估能力,更新EPE指标,改变EPE的范围。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三、环境绩效审计(一)政府环境政策绩效审计政府环境政策绩效审计主要是对政府制定的环境政策,包括环境经济政策和环境行政控制政策的效果进行评价。评价时只考虑政策本身的实施效果,不考虑执行中的影响因素。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评价应遵循以下的准则:n政策的实施能否达到预期的目标(有效性);n在达到政策目标的前提下,政策实施的费用能否达到最小化(经济效益性);n各
23、类不同的政策实施对象,对实施的成本效益是否可以接受(公平性);n环境管理机构和执行机构是否协调,管理成本和执行成本是否合理(监督管理的可行性和费用);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n 政策实施对象是否能够接受所实施的政策(可接受性);n 环境政策是否与本国法律相一致(合法性);n评价所需的信息可以通过实地调查、问卷和利用相关审计的成果取得;n对计划中的环境经济政策进行绩效审计风险性较大,可从已经实施的环境经济政策收集有关绩效信息,或从其他国家和地区收集信息作为参考。尽量不对有重大争议的环境经济政策进行审计。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二)政府环境项目效益审计(二)政府环境项目效益审计n进行政府
24、环境项目效益审计首先要了解项目的实施背景、目标、计划等内容。如果项目被分解为在不同地区、不同阶段实施,还要了解项目分解情况。n在审计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应以是否实现项目目标为重点。由于政府环境项目的目标很广泛,财务资料不能满足全面效益成本分抵的需要,审计人员应灵活使用环境估值方法进行计算。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n有些项目还可以使用对比的方法,比较项目实施前后的环境质量和经济收益。在缺乏被审项目环境价值数据时,可以引用其他项目的数值来估算,这种方法被称为“效益转移法”。引用的数值可以从环境管理部门、科研部门,以及国外的相关项目取得。不过目前可比的数值很少。n由于环境项目的综合效益不可能在短期
25、内完全体现,应对其实施跟踪审计。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三)企业环境绩效审计(三)企业环境绩效审计目前已经有许多企业公布其环境绩效报告。因为:n第一,自愿参加欧共体环境审计制度,而负有公布其环境绩效的义务。n第二,出于公共经济责任关系、市场竞争和公众利益,而自愿公布其环境绩效。从长远来看,法律和法规规定将会成为公布环境绩效报告的主要原因。环境绩效报告包括以下内容:n与组织活动相关的环境法律和法规要求;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n与组织活动相关的环境因素和对环境的影响;n组织的环境管理系统、环境方针和政策;n对环境问题计量和披露采用的会计政策;n环境目标和指标的定量数据,如散发到空气、土
26、壤和水中的废弃物、噪声、废物处理、能源消耗数量、环境事故、环境成本(投资和罚金等)和环境收益(能源的节约)等。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n现时环境绩效审计准则虽然有很多组织在积极探讨,如国际、国际维持发展协会商会、世界工业环境委员会和欧共体环境规划委员会等,但至今还没有一套公认的准则。n 由于环境绩效报告通常要披露有害物质的排放量,需要由专门技术专家进行符合性测试和实质性测试,一般要采取多学科联合审计的方式。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阅读材料:多学科联合审计的 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举例环境绩效审计报告 下面签字的各专业团体联合审计了XXX公司XXXX年度的环境绩效报告中的第XX页至第XXX
27、页。该公司对环境绩效报告负责,我们的责任是基于审计发表对环境绩效报告的审计意见。我们根据XX 审计准则的要求进行审计。这些准则要求我们计划和实施相应的审计,以合理地保证绩效报告是否如实表达。我们了解了该公司现行环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 境管理系统的内容和控制制度,测试和评价了这些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有效性,检验了支持环境绩效报告的证据,评价了会计政策和管理当局的重大判断,还进行了认为必要的其他审计程序。我们还评价了环境绩效报告中有关环境绩效的结论。我们的审计以如下的职业技能和知识为依据:工程公司负责对有害物质的测量和数据评估。会计师事务所负责评价环境管理系统内部控制的适当性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
28、环境管理1 和有效性;负责收集审计证据并评价其数据与经营数据和财务数据的一致性。我们公司认为,XXX公司XXXX年度的环境绩效报告在所有重大方面恰当而公正地披露了该公司在XXXX年1月至12月间的环境绩效情况,并遵守了有关环境绩效报告准则。注册会计师XXX环境工程师XXX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第二节第二节 循环经济循环经济一、循环经济的概念二、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基本模式三、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及其对策四、我国实行循环经济的成功范例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一、循环经济的概念n循环经济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环境保护兴起的20世纪60年代。源于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提出的“宇宙飞船理论”。波尔丁对
29、传统工业经济“资源产品排放”的“开环模式”提出了批评。n波尔丁首先提出“循环经济”一词,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循环利用资源来发展经济。1循环经济的起源及发展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2、“宇宙飞船理论”是循环经济 的早期代表n地球就像在太空中飞行的宇宙飞船,要靠不断消耗自身有限的资源而生存,如果不合理开发资源、保护环境,就会走向毁灭。因此,宇宙飞船经济要求一种新的发展观:n第一,必须改变过去那种“增长型”经济为“储备型”经济;n第二,要改变传统的“消耗型”经济,而代之以休养生
30、息的经济;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n第三,实行福利量的经济,摒弃只注重生产量的经济;n第四,建立既不会使资源枯竭,又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能循环使用各种物资的“循环式”经济,以代替过去的“单程式”经济。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3.循环经济的概念n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或者说: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它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而不是机械论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4.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途径和重点n在资源开采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综合
31、开发和回收利用;n在资源消耗环节,要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n在废弃物产生环节,要开展资源综合利用,减少废弃物;n在再生资源环节,要大力回收和循环利用各种废旧资源;n在社会消费环节,要大力提倡绿色消费。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5.循环经济的“3R”原则(1)减量化原则(Reducing)(2)再使用原则(Reusing)(3)再循环原则(Recycling)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 要求用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或消费目的,即从经济活动的源头就注意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减量化有几种不同的表现。在生产中,减量化原则常常表现为要求产品小型化和轻型化。此外,减量化原则要求产品的包
32、装应该追求简单朴实而不是豪华浪费,从而达到减少废物排放的目的。减量化原则针对的是输入端,旨在减少进入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物质和能源流量。换句话说,对废弃物的产生,是通过预防的方式而不是末端治理的方式来加以避免。(1)减量化原则(Reducing):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要求制造产品和包装容器能够以初始的形式被反复使用。再使用原则要求抵制一次性用品的泛滥,生产者应该将制品及其包装当作一种日常生活器具来设计,使其像餐具和背包一样可以被再三使用。再使用原则还要求制造商应该尽量延长产品的使用期,而不是非常快地更新换代。(2)再使用原则(Reusing):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要求生产出来的物品
33、在完成其使用功能后能重新变成可以利用的资源,而不是不可恢复的垃圾。按照循环经济的思想,再循环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原级再循环,即废品被循环用来产生同种类型的新产品,例如报纸再生报纸、易拉罐再生易拉罐等等;另一种是次级再循环,即将废物资源转化成其他产品的原料。原级再循环在减少原材料消耗上面达到的效率要比次级再循环高得多,是循环经济追求的理想境界。(3)再循环原则(Recycling):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6.循环经济的主要特征(1)新的经济观:在传统工业经济的各要素中,资本在循环,劳动力在循环,而唯独自然资源没有形成循环。循环经济观要求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经济活动。不仅要考虑工程承载能力,还
34、要考虑生态承载能力。在生态系统中,经济活动超过资源承载能力的循环是恶性循环,会造成生态系统退化;只有在资源承载能力之内的良性循环,才能使生态系统平衡地发展。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2)新的价值观:循环经济观在考虑“自然环境”时,不再像传统工业经济那样将其作为“取料场”和“垃圾场”,也不仅仅视其为可利用的资源,而是将其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修复能力,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的发展时,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征服能力,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第十一章
35、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传统工业经济的生产观念是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最大限度地创造社会财富,最大限度地获取利润。循环经济的生产观念是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循环使用资源,创造良性的社会财富。(3)新的生产观: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 在生产过程中,循环经济观要求遵循“3R”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力争做到排放的无害化,实现资源再循环。在生产中还要求尽可能地利用可循环再生的资源替代不可再生资源,如利用太阳能、风能和农家肥等,使生产合理地依托在自然生态循环之上;尽可能地利用高科技,尽可能地以知识投入来替代物质投入,从而实现
36、经济增长。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 循环经济观要求走出传统工业经济“拼命生产、拼命消费”的误区,提倡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在消费的同时就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同时,循环经济观要求通过税收和行政等手段,限制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一次性产品的生产与消费,如宾馆的一次性用品、餐馆的一次性餐具和豪华包装等。(4)新的消费观: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二、发达国家循环经济的基本模式发达国家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摸索形成了发展循环经济的四种基本模式,使循环经济在企业、区域和社会三个层面扎实有效地展开:()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模式;()区域生态工业园区模式;()社会层面上废弃
37、物的回收再利用模式;()社会循环经济体系。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企业内部的循环经济模式:又称杜邦模式。基本特点是通过循环来延长生产链条,减少生产过程中物料和能源的使用量,减少废弃物和有毒物质的排放,最大限度地利用可再生资源,同时提高产品的耐用性等。杜邦公司创造性地把循环经济三原则发展成为与化学工业相结合的“3R制造法”,通过放弃使用某些环境有害型化学物质、减少一些化学物质的使用量以及发明回收本公司产品的新工艺,到2000年已经使该公司的总废物减少了1/4,有害废弃物减少了40,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了70。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区域生态工业园区模式:又称卡伦堡模式。基本特征是:
38、按照工业生态学的原理,通过企业间的物质集成、能量集成和信息集成,形成产业间的代谢和共生耦合关系,使一家工厂的废气、废水、废渣、废热成为另一家工厂的原料和能源,建立工业生态园区。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社会层面上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模式:又称DSD模式。基本特征是,建立废旧物资的回收和再生利用体系,实现消费过程中和消费过程后物质与能量的循环。德国的废弃物双元回收体系(DSD)是其典型代表。DSD是专门组织回收处理包装废弃物的非盈利社会中介组织,1995年由95家产品生产厂家、包装物生产厂家、商业企业以及垃圾回收部门联合组成,目前共有1.6万家企业加入。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社会循
39、环经济体系:2000年,日本制定了促进循环社会形成基本法,提出把整个社会建成循环型社会的发展目标。循环型社会是指限制自然资源消耗、环境负担最小化的社会。并提出,与2000年相比,到2010年要达到三个目标:资源投入产出率提高40,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40,废弃物最终处置量减少50。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三、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及其对策(一)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一)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围绕提高资源效率开展了大量的工作。一是产业废弃物的综合利用;二是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三是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再利用;四是环保产业发展迅速。国家近年来加大了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的力度。一是加强宣传;二是组织试点示范,
40、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推进生态工业发展,生态农业发展取得了进步,开展生态省市建设和循环经济试点。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一)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一)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现状从法律法规和政策上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创造制度环境。总之,我国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了一定的实践基础并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将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加强宣传教育,牢固确立循环经济理念。运用各种宣传形式和手段,进一步普及循环经济知识,不断将循环经济理念引入人们的日常生产、生活和消费方式中,切实提高公众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摒弃传统的发展思维和发展模式,把发展观
41、统一到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上来。在发展思路上彻底改变重开发、轻节约,重速度、轻效益,重外延发展、轻内涵发展,片面追求GDP增长,忽视资源和环境的倾向,加快增长方式转变速度,切实推进循环经济发展。(二)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二)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依靠科技创新,加强循环经济技术开发。科学技术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重要支撑。通过产学研结合,组织一批关键技术攻关,努力突破制约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加大对循环经济相关科技创新与开发,从资源及能源开发利用、生产制造、消费等各个环节,为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组织开展资源节约和替代、能量梯级
42、利用,绿色再制造等方面的科技攻关,研究开发一批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实用技术。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强化环境管理,构建循环经济指标体系。企业是经济活动的主体,也是资源消耗、废弃物产生和排放的载体,加强企业资源环境管理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企业要树立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意识,建立健全资源节约管理制度,大力开展资源综合利用,积极推行清洁生产,从源头上削减污染,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加强组织领导,积极推广示范典型。加强组织领导是推动循环经济工作的关键,要高度重视,加大工作力度,把循环经济贯穿整个经济工作中,摆在重要议事日程上。制定相关经济政策,建立促进
43、循环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除了在法律法规中体现出对循环经济的扶持外,应制定相关经济政策,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如在税收减免、引导资金等方面给予激励政策,对采用清洁生产工艺和资源循环利用的企业给予减免税收、财政补贴以及信贷优惠政策等。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1现实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发展循环经济和建设节约型社会n中国目前正加速向小康社会发展。当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后,产生了经济发展的结构变化、消费结构变化以及快速城市化现象。(三三)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 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n经济结构变化:近几年出现重化工业加速发展的特
44、征。重化工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在2003年已达64.3。重化工业往往是高能源消耗、高资源消耗的产业,它的加速发展是造成近几年资源、能源紧张的最主要原因。n消费结构的变化:城镇居民的消费结构正在实现从传统的“吃、穿、用”到“住、行”的升级。消费结构的变化和升级导致了资源消费的强度在增加、使用方向发生了变化。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我国出现了快速城市化现象,1998-2000年26年间中国城镇化水平以年均提高0.9个百分点1978-2002年为0.88个百分点。2004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是41.8,到2020年估计达到60左右。一般来讲,城镇人口人均能源消费是农村人均量的3.5倍。大规模农村人
45、口转移既是必然趋势,就必然会相应增加能源和资源的消费。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不足,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如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 1/4,估计到2030年,中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700m3,被列为严重缺水国家。截至2004年,在我国的600多个城市中有400个城市供水不足,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有110个,城市年缺水总量达60亿m3,一年造成工业生产2000多亿元经济损失。我们的矿产资源国内供应能力、保障能力也不足。在45种重要战略性资源当中,2020年时我们有9种严重短缺,有10种短缺。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2.我国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现象普遍存
46、在,资源约束经济发展的现象不断加大n与发达国家、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的资源利用率偏低。1980-2000年,在能源消费方面,我国的能源累计节能率是64,而国际上同期水平是19。n在保持年均9.6的增速中,能源增长保持年均增长4.6。但近几年尤其是从2002年开始,出现了能源消费增长快于增长的势头,能源对经济的制约作用开始显现。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n此外,我国资源浪费现象很严重,矿产资源的总回收率约在30,比发达国家低20。城市供水方面,漏损率在20以上。建筑能耗方面,我国的单位面积能耗相当于气候相近发达国家的23倍。n我国每年新增约20亿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大于各发达国家新增建筑面积
47、之和,但节能型住宅仅占总量的3.5。在快速城市化的过程中,如果每年都在大量造成高耗能的建筑,而且它们的使用期限一般都是七八十年,不仅对当前的能源造成更大的压力,而且将贻害子孙。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n中国还未摆脱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严重超过承载上限。以二氧化硫排放为例,环境容量只能承载1520万t,目前我们已超过此限,到2020年时,排放量可能会达到3000万t。以这样的发展模式,即使实现了小康社会的各项经济指标,但环境破坏程度肯定会很严重,这样的“小康”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3.我国的环境污染非常严重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1.现状: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已
48、具有一定的基础 n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节能、节水、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推行清洁生产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为循环经济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四四)中国的循环经济之路如何走中国的循环经济之路如何走 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n我国在发展循环经济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相关经验:颁布了一些法律法规,制定了一些相关政策、标准和管理制度;形成了一批开展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的企业;n建成了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由企业群组成的生态工业园区;部分省市开展了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2.分析原因:目前制约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因素n缺乏统一的组织领导机构和规划,对于发展循环经济,国家发改委主要侧重
49、于资源综合利用和提高资源利用率方面;国家环保总局侧重清洁生产和环境保护;人大环资委侧重立法研究;科技部侧重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体系,各部委尚未形成“合力”。国家层面也未形成指导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和推进计划;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n循环经济的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在循环经济方面仅出台了少量的法规,现行环保法律还局限于“污染治理”的思维模式上,对于废物的回收利用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执行上没有明确的可操作性,这和循环经济的要求相差甚远;n缺乏符合国情的技术支撑体系。发展循环经济最关键的开采技术、环保产品技术、节能技术和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装备水平不高。在大型燃煤电厂烟气脱硫、城市垃圾资源化、城
50、市生活污水处理和高浓度有机废水治理等重要领域的一些关键产品还没有自己的制造技术。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3发展出路 n我国发展循环经济,需要政府、企业、科技界和公众的共同努力;n需要从物质层面、体制层面、价值层面实行全方位的变革n需要法律、政策和技术的大力推动;n需要强有力的政府管理体制的运作与充分引入市场机制的紧密结合;第十一章组织层面的环境管理1n其中政府的作用尤为关键。种种因素的存在使企业不大可能做到自觉“循环起来”,必须依靠政府的推动作用,通过以制定政策为主的制度,构建资源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的赢利模式,使市场条件下循环型生产环节有利可图,从而形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自发机制。使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