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肝衰竭的诊断治疗2005年全国肝病会指南大连市中心医院消化科2前言 肝衰竭(Liver failure 或hepatic failure)是由多种因素引起肝细胞严重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出现以黄疸、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和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3前言 多年来,各国学者对肝衰竭的定义、分类、诊断和治疗等问题不断探索,亟需制 定一个统一的指南。为此,参照国内外的最 新 研究进展,提出了我国肝衰竭的诊治指南 讨论稿,供大家讨论参考。4肝衰竭的定义和病因一、肝衰竭的定义:肝衰竭是由多种因素引起肝细胞严重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障碍,出现以黄
2、疸、凝血功能障碍、肝性脑病和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临床综合征。5肝衰竭的定义和病因二、肝衰竭的病因:引起肝衰竭的病因有多种。我国:主要原因是:病毒性肝炎 (乙型肝 炎为主)其次原因:药物 有毒物质 (药物、酒精、化学品等)6肝衰竭的定义和病因欧美国家:药物是引起急性、亚急性肝衰竭 的常见原因;7肝衰竭的定义和病因 酒精性肝损害是引起慢性肝衰竭的主要原 因。在儿童患者,遗传代谢性肝损害是引起肝衰竭的主要病因。肝衰竭的病因见表一。8表1 肝衰竭的病因常见少见或罕见肝炎病毒 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非肝炎病毒 巨细胞病毒,EB病毒,肠道病毒等药物及有毒物质 异烟肼,利福平,醋氨酚等 酒精,四氯化
3、碳,毒蕈等细菌及寄生虫 严重细菌感染,血吸虫等代谢异常 肝豆状核变性,糖代谢疾病缺血缺氧 休克,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梗塞等自身免疫性肝损害肝移植,部分肝切除,肝脏肿瘤先天性胆道闭索其他 创伤,中暑,妊娠特发性脂肪肝等9肝衰竭的分类和诊断三、肝衰竭的分类 根据肝衰竭病理组织学的特征和病情发展的速度,可将肝衰竭分为: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亚急性肝衰竭(subacute liver failure,SALF)慢性肝衰竭(chronic liver failure,CLF)。10肝衰竭的分类和诊断 其中急性和亚急性肝衰竭是由于肝脏功能急剧减退导致以明显黄疸、凝血
4、功能障碍 和肝性脑病为主要表现的综合症;慢性肝衰竭是由于肝细胞损害慢性进行性加重所致以腹水或其他门脉高压、凝血功能障碍和肝性脑病为主要表现的肝功能失代偿状态。11肝衰竭的分类和诊断 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发生的急性肝衰竭,国外将其称为: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国内称为慢性重型肝炎。12肝衰竭的分类和诊断 对于慢加急性肝衰竭的归属问题,目前国内外学者尚有不同意见,有些学者认为属于急性(亚急性)肝衰竭,也有学者认为应该归属于慢性肝衰竭,还有认为应单独分为一类。究竟哪一种意见更为合理,提供三种分类方法,供大家参考。13方案1 表2-1 肝衰
5、竭的分型命 名 定 义急性肝衰竭 急性起病,2周内出现肝衰竭的临床表现亚急性肝衰竭 起病较急,15日-24周出现肝衰竭表现慢性肝衰竭 在慢性肝病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 减退和失代偿 14方案2 表2-2肝衰竭的分类命 名 定 义急性肝衰竭 急性起病,2周内出现肝衰竭亚急性肝衰竭 起病较急,15日-24周出现肝衰竭慢加急性肝衰竭 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急性或亚急性 肝衰竭的表现。慢性肝衰竭 在慢性肝病、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进行 减退和失代偿。15方案3 表2-3 肝衰竭的分类命 名 定 义急性肝衰竭 急性起病,2周内出现肝衰竭临床表现亚急性肝衰竭 起病较急,15日-24周出现肝衰竭表现慢性肝衰竭
6、在慢性肝病基础上出现肝衰竭的表现16肝衰竭的分期方案1为例阐述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的严重程度将肝衰竭分为早期、中期、和晚期。17肝衰竭的分期(一)早期1.极度乏力,并有明显厌食、频繁呕吐和顽固性腹胀等严重消化道症状。2.黄疸进行性加深(血清总胆红素171mol/L或每天上升17mol/L);3.有出血倾向,30%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4.未出现肝性脑病及明显腹水.18肝衰竭的分期(二)中期在肝衰竭早期表现基础上,病情进一步发展,出现以下二条之一者:1.出现级或以下肝性脑病,和(或)明显腹水;2.出血倾向明显,且20%PTA30%。19肝衰竭的分期(三)晚期在肝衰竭中期表现基础上,病情进一
7、步加重,出现以下三条之一者:1.有难治性并发症,例如肝肾综合症、上消化道大出血、严重感染和难以纠正的水电解质紊乱等;2.出现级或以上肝性脑病;3.有严重出血倾向,PTA20%。20肝衰竭的诊断(一)临床诊断肝衰竭的临床诊断需要依据病史、临床症状和辅助检查等综合分析而确定。211、急性肝衰竭急性起病,在两周内出现以下表现者。(1)极度乏力,并有明显厌食、腹胀,频繁恶心、呕吐等严重消化道症状和(或)腹水;(2)短期内黄疸进行性加深(血清总胆红素171mol/L或每日上升17mol/L);(3)出血倾向明显,PTA40%,且排除其他原因;(4)有不同程度的肝性脑病(A型),见附表3(5)肝脏进行性缩
8、小。22表3 世界胃肠病学会对肝性脑病命名的建议分型 命 名 亚型 亚组A 急性肝衰竭相关性脑病B 门体分流但无明显肝脏 疾病的肝性脑病C 肝硬化和门脉高压 发作性 有诱因 或门体分流的肝性脑病 自发性 持续性 轻 重 轻微肝性脑病23表4 肝功能child-pugh 分级 异常程度的分数指标 -1 2 3肝性脑病(级)无 -腹水 无 轻度 中-重度血胆红素(mol/L)34.2 34.2-51.3 51.3血白蛋白(g/L)35 28-34 28凝血酶原时间(s)14 15-17 18注:A级5-6分;B级7-9分;C级10-15分242、亚急性肝衰竭 急性起病,在15日至24周出现以上急性
9、肝衰竭的主 要临床表现。3、慢性肝衰竭 指在慢性肝病、肝硬化基础上,肝功能进行性减退和失代偿。诊断要点:(1)有腹水或其他门脉高压表现(2)肝性脑病(C型)(3)血清总胆红素51.3mol/L 白蛋白30g/L;(4)凝血功能障碍,PTA40%。25(二)辅助诊断1、总胆红素升高2、白蛋白或前白蛋白明显下降;3、AST/ALT比值1;4、血清胆碱酯酶活力显著降低;5、PTA40%;6、BCAA/AAA显著下降;7、血氨水平明显升高;8、内毒素水平升高;9、影像学提示肝脏体积进行性缩小;10、血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26(三)组织病理学诊断在肝衰竭的诊断、分类及预后判断上具有重要价值,但由于肝衰竭
10、患者凝血功能严重降低,实施肝穿刺具有一定的风险,在临床工作中应慎重对待。27肝衰竭的病理变化随病因不同而有所差异。肝炎病毒引起者:肝组织弥漫性炎症坏死;药物者:肝脏中央带坏死。免疫抑制状态下:汇管区周围纤维化,肝内胆汁淤积和肝细胞气球样变,大块或亚大块坏死性病变少见。我国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肝衰竭最常见,因此指南中描述其病理变化281、急性肝衰竭的主要病理特征肝细胞呈一次性坏死,坏死面积肝实质的2/3;或亚大块坏死,或桥接坏死,伴存活肝细胞严重变性,窦壁网架不塌陷或少量非完全性塌陷。292、亚急性肝衰竭的主要病理特征 肝组织呈新旧不等的亚大块坏死或桥接坏死;较陈旧的坏死区网状纤维塌陷,或有胶原
11、纤维沉积;残留肝细胞呈程度不等的再生,再生肝细胞团的周边部可见小胆管样增生和胆汁淤积。303、慢性肝衰竭的主要病理特征主要为弥漫性肝脏纤维化以及异常结节形成,可伴有分布不均的肝细胞坏死。31肝衰竭诊断命名格式 肝衰竭是一种功能性诊断,不同于病因和疾病诊断。因此,诊断内容应包括病因诊断、疾病诊断和功能诊断,建议按照以下格式书写:32 1、急性病毒性肝炎,甲型 急性肝衰竭(早期)2、慢性病毒性肝炎,乙型 亚急性肝衰竭(中期)3、药物性肝炎 急性肝衰竭(晚期)4、肝硬化,血吸虫性 慢性肝衰竭(晚期)33肝衰竭的治疗内科综合治疗:强调: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针对不同病因采取相应的 综合治疗措施;并积极防
12、治各种并发症。34(一)、一般支持治疗1、绝对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减轻肝脏 负担;2、加强病情监护;3、高糖、低脂、适当蛋白饮食,进食不足者,每日静脉补给足够的液体和维生素,保证每日1500千卡以上总热量。354、适当补充白蛋白或新鲜血浆,纠正低蛋白 血症,并补充凝血因子。5、注意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特别要注意纠正低钠、低氯、低钾血症和碱中毒。6、注意消毒隔离,预防医院感染发生。36(二)针对病因和发病机制的治疗1、病因治疗 针对不同病因采取不同措施,例如药物性肝衰竭应停用致肝损害药物;对HBV-DNA阳性的肝衰竭患者,可早期使用拉米夫定100mg/日。372、免疫调节治疗(1)肾
13、上腺皮质激素 目前对于肾上腺皮质激素在肝衰竭治疗中的应用尚存在争议。对于急性肝衰竭早期,病情发展迅速的患者,可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38(2)胸腺素制剂 为调节肝衰竭患者机体的免疫功能,可 使用胸腺素a1等免疫调节剂。3、控制肝细胞坏死,促进肝细胞再生 可选用促肝细胞生长素和前列腺素E1等药物。394、其他治疗 应用肠道微生态调节剂,使用乳果糖或拉克替醇,酌情选用改善微循环药物,抗氧化剂如还原型谷胱甘肽和N-乙酰半胱胺酸(NAC)等治疗。40(三)并发症的防治1、肝性脑病(1)去除病因,如严重感染、出血及电解质紊乱等。(2)限制饮食中的蛋白摄入。(3)应用乳果糖或拉克替醇,口服或高位灌肠,可
14、酸化肠道,促进氨的排出,同时抑制肠道蛋白分解菌群,减少肠源性毒素吸收。41(4)视患者的血电解质和酸碱情况酌情选择精氨酸、鸟氨酸-门冬氨酸等降氨药物;(5)酌情使用支链氨基酸或支链氨基酸+精氨酸混合制剂等纠正氨基酸失衡;(6)人工肝支持治疗422、脑水肿(1)高渗性脱水剂,如20%甘露醇或甘油果糖,肝肾综合征患者慎用;(2)襻利尿剂,一般选用呋塞米,可与渗透性脱水剂交替使用;(3)人工肝支持治疗。433、肝肾综合征(1)大剂量襻利尿剂冲击,可用呋塞米持续泵入;(2)限制液体入量,控制在 尿量+500-700ml/24h;(3)肾灌注压不足者可应用白蛋白扩容加特利加压素(terlipressin
15、)等药物,但严重急性肝衰竭特利加压素应慎用;44(4)液体负荷试验:对于疑有肾前性少尿的患者,应行快速补液试验,即在30min内输入500-1000ml晶体液或300-500ml胶体液,同时根据患者反应性(血压升高和尿量增加)和耐受性(血管内容量负荷过多)来决定是否再次给与快速补液试验。(5)人工肝支持治疗454、感染(1)肝衰竭患者容易合并感染的常见原因是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和肠道微生态失衡等;(2)感染包括原发性腹膜炎、肺部感染和败血症等;(3)感染的常见病原体为大肠埃希菌、其它革兰氏阴性杆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厌氧菌等细菌以及白色念珠菌等真菌;46(4)一旦出现感染,应首先根据经验用药,选
16、用强效抗生素或联合用药,同时加服微生态 调节剂,及时进行病原体检测及药敏试 验,并根据药敏结果调整用药。475、出血(1)门脉高压性出血:降低门脉压力,首选生长抑素类似物,也可使用垂体后叶素,或联合应用硝酸酯类药物;三腔管压迫止血;可行内镜硬化剂或套扎治疗止血;内科保守治疗无效时采用急诊外科手术。48(2)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给予新鲜血浆、凝血酶原复合物、纤维蛋白原等,血小板显著减少者可输血小板;可选用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可应用氨甲環酸等抗纤溶药物;49七、人工肝治疗(一)治疗机制和方法:人工肝的治疗机制是基于肝细胞的强大再生能力,通过一个体外的机械、理化和生物装置,清除各种有害物质,补充必需物
17、质,改善内环境,暂时替代衰竭肝脏的部分功能,为肝细胞再生及肝功能恢复创造条件或等待机会进行肝移植。50 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分为非生物型、生物型和混合型三种。非生物型人工肝方法是目前在临床广泛使用并证明是确实有效的方法,包括:血浆置换(PE)、血液灌流(BP)、血液滤过(BF)、血液透析(BD)、连续性血液透析滤过(CHDF)、血液透析吸附(HAD)、血浆胆红素吸附(PBA)等等。51 可根据病情选用上述方法单用或联合应用:重型肝炎伴肝性脑病时,可选用PE联合BP;伴肾功能衰竭时,选用CHDF联合PE或PDF;伴高胆红素血症时,选用PBA联合PDF;伴水电解质紊乱时,选CHDF联合PE或
18、HAD;有时同时予三种以上方法联合应用。生物型与混合型人工肝不仅具有解毒功能,还具备部分合成和代谢功能,临床应用尚在探索阶段。52(二)适应症1、各种原因引起的肝衰竭早中期,凝血酶原活动度控制在20-40%之间,血小板50X10/L 者为宜;晚期肝衰竭患者也可进行治疗,但并发症多见,应慎重;2、晚期肝病肝移植术前等待供体及肝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移植肝无功能期的患者。53(三)相对禁忌症1、疾病晚期,出现难以逆转的呼吸衰竭、重度脑水肿伴有脑疝等危重者禁用。2、有严重全身循环功能衰竭者禁用。3、有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状态者禁用,有较重的活动性出血者慎用。4、对治疗过程中所用药品如血浆、肝素、鱼精蛋白等高
19、度过敏者,应慎用。545、妊娠晚期应慎用。6、临床医师认为不能耐受治疗的其它情况患者。(四)并发症的防治 人工肝治疗的并发症有过敏反应、低血压、继发感染、出血、失衡综合征、溶血和空气栓塞等。随着人工肝技术的发展,并发症发生率越来越低,一旦出现可根据情况给与相应处理。55八、肝脏移植 随着肝脏移植外科技术、免疫抑制方案以及围手术期处理水平的日趋成熟,肝移植患者术后存活率和生存质量不断提高。肝移植是目前治疗晚期肝衰竭最有效的治疗手段。肝移植有多种手术方式,本指南指的是人同种异体肝移植。56(一)适应症1、各种原因所致的中晚期肝衰竭;2、各种类型的终末期肝硬化;3、原发性肝脏恶性肿瘤(未发生肝外转移
20、)4、难以切除的肝脏良性肿瘤;5、常规方法难以治愈的先天性肝胆系统疾病及代谢障碍疾病等。57(二)禁忌症1、绝对禁忌症(1)难以控制的全身性感染;(2)肝外有难以根治的恶性肿瘤;(3)难以解除的酗酒或吸毒;(4)合并严重的心、脑、肺等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5)难以控制的精神疾病;582、相对禁忌症(1)年龄大于65岁;(2)肝脏恶性肿瘤伴门静脉主干癌栓;(3)合并糖尿病、心肌病等预后不佳的疾病;(4)胆道感染所致的败血症;(5)获得性人类免疫缺陷综合征病毒(HIV)感染;(6)门静脉血栓形成等解剖学异常。59(三)移植肝再感染肝炎病毒的预防和治疗1、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 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的预防方案是术前拉米夫定或阿德福韦等核苷类抗病毒药使用1个月以上,术中和术后高效价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与拉米夫定或阿德福韦等核苷类抗病毒药较长时间应用。602、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术后复发的几率很高,目前尚无有效的预防方法。移植后可给予a干扰素和利巴韦林联合抗病毒治疗,但疗效有限。上述资料内容引自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肝衰竭与人工肝学组61 谢谢 谢谢62636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