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沉井施工难点和解决方案1、井筒裂缝1.1现象井筒制作完毕,在沉井壁上出现纵向或水平裂缝,有的出现在隔墙上或预留孔的四角。1.2原因分析1.2.1沉井支设在软硬不均的土层上,未进行加固处理,井筒浇筑混凝土后,地基出现不均匀沉降造成井筒裂缝c1.2.2沉井支设垫木(垫架)位置不当,或间距过大,使沉井早期出现过大弯曲应力而造成裂缝。1.2.3拆模时垫木(垫架)末按对称均匀拆除,或拆除过早,强度不够,使沉井局部产生过大拉应力,而导致出现纵向裂缝。1.2.4沉井筒壁与内隔墙荷载相差悬殊,沉陷不均,产生了较大的附加弯矩和剪应力造成裂缝;而洞口处截面削弱,强度较低,应力集中,常导致在洞口两侧产生裂缝。1.2
2、.5矩形沉井外壁较厚,刚度较大,而内隔墙相对较薄、较弱,因温度收缩,内隔墙被外壁约束而出现温度收缩裂缝。1.3预防措施1.3.1遇软硬不均的地基应作砂垫层或垫褥处理,使其受力均匀,荷载应在地基允许承载力范围以内。 1.3.2沉井刃脚处支设垫木(垫架)位置应适当,并使地基受力均匀。垫木(垫架)间距应通过计算确定,应使支点和跨中发生的拉应力彼此相等,并应验算沉井壁在垂直均布荷载作用下的弯矩、剪力、扭矩(对圆形沉井),使其不超过沉井壁的垂直抗拉强度。拆除垫架,大型沉井应达到设计强度的100,小型沉井达到70。1.3.3拆除刃脚垫木(垫架)应分区、分组、依次、对称、同步地进行,先抽除一般垫木(垫架),
3、后拆除定位垫架。1.3.4沉井筒壁与内隔墙支模应使作用于地基的荷载基本均匀;对沉井孔洞薄弱部位,应在四角增设斜向附加钢筋加强。1.3.5矩形沉井在外壁与内隔墙交接处应适当配置温度构造钢筋。1.4治理方法1.4.1对表面裂缝,可采用涂两遍环氧胶泥或再加贴环氧玻璃布,以及抹、喷水泥砂浆等方法进行处理。1.4.2对缝宽大于01mm的深进或贯穿性裂缝,应根据裂缝可灌程度采用灌水泥浆或化学浆液(环氧或甲凝浆液)的方法进行裂缝修补,或者采用灌浆与表面封闭相结合的方法。缝宽小于01mm的裂缝,可不处理或只作表面处理即可。2、井筒歪斜2.1现象井筒浇筑混凝土后,筒体出现歪斜现象,影响沉井下沉的垂直度控制。2.
4、2原因分析2.2.1沉井制作场地土质软硬不均,事前未进行地基处理,筒体混凝土浇筑后产生不均匀下沉。2.2.2沉井一次制作高度过大,重心过高,易于产生歪斜。2.2.3沉井制作质量差,刃脚不平,井壁不垂直,刃脚和井壁中心线不垂直,使刃脚失去导向功能。2.2.4拆除刃脚垫架时,没有采取分区,依次、对称、同步地抽除承垫木。抽除后又未及时回填夯实,或井外四周的回填土夯实不均,致使沉井在拆垫架后出现偏斜。2.3预防措施2.3.1沉井制作场地应先经清理平整夯(压)实,如土质不良或软硬不均,应全部或局部进行地基加固处理(如设砂垫层、灰土垫层等)。2.3.2沉井制作应控制一次最大浇筑高度在12m以内,以保持重心
5、稳定。2.3.3严格控制模板、钢筋、混凝土质量,使井壁外表面光滑,井壁垂直。各部尺寸在规范允许偏差范围以内。2.3.4抽除沉井刃脚下的承垫木,应分区,分组、依次、对称、同步地进行。每次抽出垫木后,刃脚下应立即回填砂砾或碎石,并夯打密实,井外回填土应夯实均匀;定位支点处的垫木,应最后同时抽除。2.4治理方法井筒已歪斜,可在开始下沉时,采取在歪斜相反方向,刃脚较高的部位的一侧加强挖土,在歪斜的方向较低的一侧少挖土来纠正。3、下沉过慢3.1现象沉井下沉速度很慢,甚至出现不下沉的现象。3.2原因分析3.2.1沉井自重不够,不能克服四周井壁与土的摩阻力和刃脚下土的正面阻力。3.2.2井壁制作表面粗糙,高
6、洼不平,与土的摩阻力加大。3.2.3向刃脚方向削土深度不够,正面阻力过大。3.2.4遇孤石或大块石等障碍物,沉井局部被搁住,或刃脚被砂砾挤实。3.2.5遇摩阻力大的土层,未采取减阻措施,或减阻措施遭到破坏,侧面摩阻力增大。3.3预防措施3.3.1沉井制作应严格按设计要求和工艺标准施工,保持尺寸准确,表面平整光滑。3.3.2使沉井有足够的下沉自重,下沉前进行分阶段下沉系数X的计算(X值应控制不小于110125),或加大刃脚上部空隙。3.3.3在软粘性土层中,对下沉系数不大的沉井,采取连续挖土,连续下沉,中间停歇时间不要过长。3.3.4在井壁上预埋射水管,遇下沉缓慢或停沉时,进行射水以减少井壁与土
7、层之间的摩阻力。3.3.5在井壁周围空隙中充填触变泥浆(膨润土20、火碱5、水75)或黄泥浆,以降低摩阻力,并加强管理,防止泥浆流失。泥浆应根据土层特性按下表选用。土层名称土层特点对泥浆要求粘土层粘土层结构紧密,地下水渗透缓慢,土体侧压力较大应采用密度较大、失水量较小的泥浆,以防粘土遇水膨胀,而造成土壁坍落破坏砂层砂层结构松散,易坍落,有地下水渗透应采用粘度较高,静切力较大,产生的泥皮薄而坚韧的泥浆,以防止砂层塌落和泥浆流失卵石层卵石间孔隙较大,结构较松散,地下水渗流较畅通应采用粘度高,静切力大、密度较小的泥浆,以防止泥浆流失3.4治理方法3.4.1如因沉井侧面摩阻力过大造成,一般可在沉井外侧
8、用0204MPa压力水流动水针(或胶皮水管)沿沉井外壁空隙射水冲刷助沉。下沉后,射水孔用砂子填满。3.4.2在沉井上部加荷载,或继续浇筑上一节井壁混凝土,增加沉井自重使之下沉。3.4.3将刃脚下的土分段均匀挖除,减少正面阻力;或继续进行第二层(深4050cm)碗形破土,促使刃脚下土失稳下沉。3.4.4对于不排水下沉,则可以进行部分抽水,以减少浮力,借以加重沉井。3.4.5遇小孤石或块石搁住,可将四周土挖空后取出;对较大孤石或块石,可用炸药或静态破碎剂进行破碎,然后清除。如果采用不排水下沉,则应由潜水员进行水下清理。3.4.6遇硬质胶结土层时,可用重型抓斗或加大水枪的射水压力和水中爆破联合作业;
9、也可用钢轨冲击破坏后,再用抓斗抓出。4、偏移或扭位4.1现象沉井下沉过程中或下沉后,筒体轴线位置发生一个方向偏移(称为位移),或两个方向的偏移(称为扭位)。4.2原因分析4.2.1位移大多由于倾斜引起,当沉井倾斜一侧土质较松软,在纠正倾斜时,井身往往向倾斜一侧下部产生一个较大的压力,因而伴随向倾斜方向产生一定位移。位移大小随土质情况及向一边倾斜的次数而定。当倾斜方向不平行轴线时,纠正后则产生扭位,多次不同方向的倾斜,纠正倾斜后拌随产生位移的综合复合作用,也常导致产生偏离轴线方向的扭位。4.2.2沉井倾斜未纠正就继续下沉,常会使沉井向倾斜相反方向产生一定位移。4.2.3测量偏差未及时纠正。4.3
10、预防措施4.3.1加强测量控制和检测,在沉井外和井壁上设控制线,内壁上设垂度观测标志,以控制平面位置和垂直度,每班观测不少于2次,发现位移或扭位应及时纠正。4.3.2及时纠正倾斜,避免在倾斜情况下继续下沉,造成位移或扭位。4.3.3控制沉井不再向偏移方向倾斜。4.3.4加强测量的检查和复核工作。4.4治理方法位移纠正方法一般是控制沉并不再向位移方向倾斜,同时有意识地使沉井向位移相反方向倾斜,纠正倾斜后,使其伴随向位移相反方向产生一定位移纠正。如位移较大,也可有意使沉井偏位的一方倾斜,然后沿倾斜方向下沉,直到刃脚处中心线与设计中心线位置吻合或接近时,再纠正倾斜,位移相应得到纠正。扭位可按纠正位移
11、方法纠正,使倾斜方向对准沉井中心,然后纠正倾斜,扭位随之得到纠正。亦可先纠正一个方向的倾斜、位移,然后纠正另一个方向的倾斜、位移,几次倾斜方向纠正后,轴线即恢复到原位置。5、下沉遇流砂5.1现象沉井采取井内排水时,井外的土、粉砂产生流动状态,随地下水一起涌入井内,边挖、边冒,无法挖深;常造成沉井出现突沉、偏斜、下沉过慢或不下沉等情况。5.2原因分析5.2.1井内锅底开挖过深;井外松散土涌入井内。5.2.2井内表面排水后,井外地下水动水压力把土压入井内。5.2.3爆破处理障碍物时,井外土受振进入井内。5.2.4挖土深超过地下水位05m以上。5.3预防措施5.3.1采用排水法下沉,水头宜控制在15
12、20m。5.3.2挖土避免在刃脚下掏挖,以防流砂大量涌入,中间挖土也不宜挖成锅底形。5.3.3穿过流砂层应快速,最好加荷,使沉井刃脚切入土层。5.4处理方法5.4.1当出现流砂现象,可在刃脚堆石子压住水头,削弱水压力,或周围堆砂袋围住土体,或抛大块石,增加土的压重。5.4.2)改用深井或喷射点井降低地下水位,防止井内流淤。深井宜安设在沉井外,点井则可设置在井外或井内。5.4.3改用不排水法下沉沉井,保持井内水位高于井外水位,以避免流砂涌人。6、砼浇注由图纸可知,沉井刃脚部位和主、支管洞口部位钢筋分布较多,尤其是洞口加固部位钢筋含量更大。因此,浇筑混凝土时应特别注意,刃脚支撑整个沉井的轴心作用,可管道顶进又是靠加固洞口作为靠背的原始持力点,故要求混凝土浇筑过程中,确保混凝土强度,混凝土与钢筋牢固地联系在一起,且混凝土表面光滑。浇筑刃脚及洞口混凝土,关键在于对混凝土的振捣是否密实,由于钢筋分布较密,钢筋与钢筋之间空隙较小,采用小型插入式振捣设备。同时要求插入式振动棒的功率要大,保证混凝土充分捣实。其次,混凝土的搅拌时间应充分,运输过程中不发生离析,混凝土自身质量得到保证。另外,混凝土进行振捣的施工人员要求有较好的专业水平,对振动棒的性能应了如指掌,同时应尽心尽职地完成刃脚及洞口浇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