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职 业 卫 生佛山市职业病防治所职业卫生n职业卫生(劳动卫生或工业卫生)包括职业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n职业病的预防主要是指对作业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识别、评价和控制。运用工程技术、卫生保健、个人防护和组织管理等措施防止有毒有害因素危害劳动者的健康职业卫生服务对象 n传统的职业卫生服务对象为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主要研究的职业有害因素为尘毒、噪声、放射性物质等。随着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以及医学模式的转变,第三产业员工常见的精神紧张、视觉疲劳、慢性心血管疾病等职业性健康损害也已成为职业卫生学主要研究内容。职业病定义n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二条规定:职业病是指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
2、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n职业病的分类和目录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会同劳动保障部门规定、调整并公布。n职业相关疾病职业病的诊断n(1)详细询问病史n(2)体格检查n(3)实验室检查n(4)详尽了解职业史n(5)现场职业卫生学调查n法定职业病患者可以享受国家规定的职业病待遇。n职业病诊断由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由取得职业病诊断资格的执业医师按职业病诊断标准集体诊断。一、有害因素的识别n识别是指判定作业场所有哪些有害因素及其存在的形态,有害因素是在那里产生的(发生源)以及通过什么途径扩散到作业场所,如何侵害人体,对人体会造成什么损害以及影响危害
3、程度的主要相关因素,从而为制定防护措施提供依据。n、有害因素的形态n()物质形态:固态、液态、气态、雾、粉尘和烟等,此外还有以生物体形态存在(细菌、病毒)。n()能量形态:热能、机械能、电磁能等。n、有害因素分类化 学 因 素粉 尘、生 产 性 毒 物物 理 因 素高 温、辐 射、噪 声、振 动生 物 因 素细 菌、病 毒、寄 生 虫 等生 产 工 艺 过 程 强 度、时 间、不 合 理 的 作 业 方 式、工 具 等劳 动 过 程 中自 然、工 艺、人 工 环 境生 产 环 境 中有 害 因 素n目前法定职业病中绝大部分主要涉及到生产工艺过程中的有毒有害因素,13种尘肺病,56种生产性毒物的
4、职业中毒。n“凡物皆有毒”,有毒物质与无毒物质之间并无明确的界定,只是产生毒作用所需剂量之间存在着相对的大小差别。n毒物通常是指在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就能够导致机体损害的化学物。n外源性化学物毒物的毒性n毒性是指某种毒物引起机体损伤的能力。n常用指标:绝对致死量或浓度(LD100或LC100)半数致死量或浓度(LD50或LC50)最小致死量或浓度(MLD或MLC)最大耐受量或浓度(LD0或LC0)n毒物危害程度是指化学物质在生产和使用条件下产生损害的可能性(几率),与毒性有关,但同时也与生产使用过程中的接触方式、接触时间、接触量、防护条件等因素。n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将危害程度分为极度、高
5、度、中度和轻度危害四个等级。、识别有毒有害因素的方法n(1)列出生产过程所使用的全部物料(原料、辅料、燃料、介质)和产生的全部物料(产品、副产品、废物、中间产物、反应生成物等)。n(2)了解使用设备的结构、性能和工作时的状况,判别是否会产生噪声、震动、辐射等有害因素,尤其是故障状态时。、识别有毒有害因素的方法n(3)分析生产工艺的全过程。n(4)分析作业方式和操作方法是否合理。n(5)分析厂房设计、生产布局是否合理。n(6)分析劳动组织是否合理。n(7)分析作业环境是否存在有害因素。、有毒有害因素对健康的损害n(1)神经系统:有机汞、有机锡、二氯乙烷、汽油、三氯乙烯、正己烷等n急性中毒:头晕、
6、头痛、乏力、嗜睡、恶心、呕吐、猝死、迟发性脑病等。n慢性中毒:神经衰弱、周围神经病等。n(2)呼吸系统:颗粒性刺激物、毒性刺激物和致敏物。n呼吸道刺激性炎症n职业性哮喘n肺纤维化病变n(3)血液系统:金属铅、汞、砷、苯、硝基苯、农药、放射性物质等。n中毒性溶血n再生障碍性贫血n白血病n(4)消化系统:黄磷、磷化氢、砷化合物、乙醇、有机磷和有机氯农药、三氯乙烯等n肝病型:乏力、纳差、恶心、呕吐等n多系统损害型:三氯乙烯中毒n隐匿型:n(5)泌尿系统:汞、砷、镉、三氯乙烯、四氯化碳、有机氯农药、苯酚等。n轻度损伤:蛋白尿、血尿、管型尿、血清尿素氮增高。n重度损伤:少尿、无尿、全身性水肿、肾功能衰竭
7、、代谢性酸中毒。n(6)心血管系统:窒息性毒物、刺激性气体氯、氨、农药、金属砷、汞、钴、粉尘等n心律失常n急性中毒性心肌损害n慢性肺源性心脏病n(7)化学物所致猝死 系指由于接触极大量的化学物,出乎意料的心跳或呼吸骤停。猝死世界卫生组织定义为从发病到死亡6小时。猝死可以无任何前驱症状,也可表现为短暂的头晕、头痛、胸闷、胸痛、呼吸困难、抽搐等。、有害因素造成伤害的条件n(1)作用条件:接触机会、接触方式、接触时间、接触强度(浓度)。n(2)人体自身的状况:年龄、性别、健康状况、营养状况、遗传缺陷。n通过上岗前的体检,识别出职业禁忌证者,非常重要。n职业病防治法第三十二条规定,对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
8、作业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和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对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劳动者不得解除或终止于其订立的劳动合同。职业健康检查应当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n第六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未按照规定组织健康检查、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或者未将检查结果如实告知劳动者的,可以处万元以上万元以下的罚款。、影响危害程度的因素n(1)作用剂量n(2)劳动强度n(3)有害因素的形态n(4)进入人体的途径和作用部位n(5)有害因素固有的危害性n(6)有害因素的联合作用n()人体的耐受力二、作业场所有害因素的评价n1、职业卫生评价的含义:指对作业场所的职业卫生状况
9、进行认定,判定起对作业人员健康危害的程度,从而为确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确保作业人员免受有害因素的损害。n2、职业卫生评价分类:n(1)建设项目立项进行可行性论证阶段进行的预评价。n(2)建设项目竣工阶段的验收评价。n(3)建设项目正式投产后的定期评价。n3、评价标准:GBZ2-2002工作场所有害因素接触限值、GBZ1-2002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放射防护标准等n职业接触限值标准的几个概念:n(1)最高容许浓度n(2)时间加权平均容许浓度n(3)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接触时间不超过15分钟)4、评价方法n生产工艺流程了解确定检测方案现场布点采样 样品检测 对照卫生标准 评价出具报告n职业病防治
10、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评价。检测评价结果存入用人单位的职业卫生档案。第六十五条规定,未按规定对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监测评价的,可处万元以上万元以下的罚款。三、作业场所有害因素的控制n1、控制的含义:采取职业卫生工程技术措施、个人防护措施、卫生保健措施和组织管理措施,消除减弱作业场所有害因素的存量和限制有害因素在作业场所的分布,是作业人员不受到有害因素的伤害。控制是识别和评价的目的。n2、控制的主要对象 有害因素的强度(浓度)n(1)消除生产中的有害因素n(2)实行隔离措施n3、控制的基本措施n(1)工程技术措施依靠工程技术措施,通过改进工艺、
11、优化设计、合理选用物料,采用无害或低害的工艺、设备、物料来取代危害性大的工艺、设备、物料,配置防护设施等工程技术手段,消除、减弱、限制有害因素,从根本上改善作业环境。n()个人防护措施个人防护是以作业人员为保护对象,通过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等措施,阻止或减弱有害因素对人体的危害作用,个人防护是防止有害因素伤害人体的最后一道防线。n()卫生保健措施基于个体差异性而对劳动者采取的保护措施,主要包括:上岗前体检、在岗期间体检以及合理的膳食营养、体育锻炼、卫生习惯等。n()组织管理措施设立职业卫生管理组织、配备专(兼)职职业卫生管理人员、建立落实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建立健全各项职业卫生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建
12、立健全劳动者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建立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及评价制度,制定职业危害事故应急救援预案,配备现场医疗救护等。n、生产性粉尘的危害控制n()改革工艺采用无尘或低尘的工艺、设备,采用低害的物料代替高害的物料,通过工艺改革采用不产生粉尘的工艺方法和设备,从根本上消除粉尘。n()湿式作业是用水或其他液体湿润物料或尘粒以抑制扬尘的一种简单、经济和有效的防尘措施。对于吸湿性强、粘结性大的粉尘效果更为显著,例如露天煤场等。n()密闭尘源把生产过程中会散发粉尘的设备(尘源)全部或局部用罩子密闭起来,把粉尘限制在罩内不能扩散到工作场所的空气中。n()通风除尘用通风的方法把尘源处产生的含尘空气抽出,经除尘器净化后排入大气。当尘源无法采取密闭措施时,通风除尘是控制尘源的一个有效方法。n()个人防护用品风尘口罩、防尘面具、防尘头盔。n()卫生保健措施上岗前体检:发现禁忌证。在岗期间体检:及时发现可疑患者。离岗时体检:确定是否患病,分清职责。营养、锻炼、卫生习惯等n()组织管理措施落实防尘责任制,健全各项防尘制度并检查执行情况,建立粉尘作业人员健康监护档案,定期检测粉尘浓度,加强防尘设施的使用维护管理和劳动保护用品的管理等。谢谢!佛山市职业病防治所佛山市普君南路105号 832637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