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缺铁性贫血1 1.定义 2.铁代谢 3.病因 4.发病机制 5.临床表现 6.检查 7.诊断及鉴别诊断 8.治疗 9.预防21.定义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IDA)是体内铁缺乏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临床上以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血清铁蛋白减少和铁剂治疗有效的贫血症。3(1)分布:64%合成HB,32%贮存在骨髓、肝等,血浆(2)来源:人体铁摄入量,外源性1/3、内源性2/3(3)吸收和转运:Fe2+吸收,Fe3+运转(肠粘膜细胞调节铁的吸收,通过体内贮存铁和转铁蛋白受体TfR调控)利于吸收:维生素C等还原物抑制吸收:茶、咖啡、牛奶等正常情况下,血浆中的转铁蛋白仅
2、1/3与铁结合,此结合的铁称为血清铁,SI。其余2/3的转铁蛋白仍具有与铁结合的能力,在体外加入一定量的铁可使其达到饱和状态,所加的铁量为未饱和铁结合力。两者合成为总铁结合力(TIBC)。SI/TIBC为转铁蛋白饱和度(TS)4(4)利用和储存:铁原卟啉 血红素 珠蛋白 血红蛋白此外,铁参与肌红蛋白和某些酶的合成(5)排泄:极少量随肠道、肾脏和汗腺排出(6)铁的需要量(7)胎儿和儿童期铁代谢特点:胎儿期,婴幼儿期,儿童期和青春期,6月-2岁发病率高 5+(1)先天储铁不足+(2)铁摄入不足:主要原因+(3)生长发育因素:5个月和1岁时分别为出生时的2倍和3倍,血容量、HB增加+(4)吸收障碍:
3、食物搭配不合理、腹泻+(5)丢失过多:慢性失血,牛奶过敏64.发病机制对血液系统的影响(1)铁减少期,ID:此阶段体内贮存铁已减少,但供红细胞合成血红蛋白的铁尚未减少。(2)红细胞生成缺铁期,IDE:此期贮存铁进一步耗竭,红细胞生成所需的铁亦不足,但循环中HB的量尚未减少。(3)缺铁性贫血期,IDA:此期出现小细胞低色素贫血,还有一些非造血系统的症状。7缺铁对其他系统的影响(1)影响肌红蛋白的合成(2)多种含铁酶活性降低:生物氧化、组织呼吸、神经介质分解和合成,造成细胞功能紊乱,组织器官异常等85.临床表现9(1)外周血象:小细胞低色素贫血(2)骨髓象:增生活跃,核老浆幼(3)有关铁代谢检查
4、血清铁蛋白,SF:较敏感反应体内贮存铁情况,诊断铁减少期敏感指标。12ug/l提示缺铁。感染、肿瘤、肝脏及心脏疾病时其明显增高。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当其0.9umol/l提示体内缺铁。如SF降低,FEP升高而未出现贫血,是红细胞生成缺铁期典型表现。FEP增高见于铅中毒、慢性炎症等。1210 血清铁SI、总铁结合力TIBC、转铁蛋白饱和度TS:反映血浆中的铁含量,通常在缺铁性贫血期才出现异常。即SI、TS下降,TIBC升高。SI9.0-10.7umol/l有意义,在感染、肿瘤及类风湿关节炎等时也可降低。TS15%有诊断意义。TIBC62.7umol/l有意义,在病毒性肝炎时可增高。骨髓可染
5、铁:骨髓涂片细胞外铁减少,红细胞内铁粒细胞数15%提示贮存铁减少。3411*根据病史,特别是喂养史、临床表现和血象特点,一般可做初步诊断,进一步检查铁代谢可确诊,必要时行骨髓,铁剂治疗有效可证实诊断。*地中海贫血*异常血红蛋白病*维生素B6缺乏性贫血*铁粒幼红细胞性贫血和铅中毒均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贫血12*1.贫血呈小细胞低色素*2.有明确的缺铁病因*3.血清铁10.7umo/l*4.总铁结合力62.7umol/l,转铁蛋白饱和度10-15%*5.骨髓细胞外铁明显减少或消失,铁粒幼细胞15%*6.红细胞原卟啉0.9umo/l*7.血清铁蛋白12ug/l*8.铁剂治疗有效*符合第1条和第2-8条
6、中至少两条可诊断*(人卫版规培教材儿科学,P443)138.治疗主要原则为去除病因和补充铁剂(1)一般治疗:护理、睡眠;避免感染;保护心脏功能;合理搭配饮食。(2)去除病因(3)口服铁剂:二价铁剂易吸收,元素铁4-6mg/kg.d,tid,两餐之间口服为宜,为减轻胃肠副作用,从小剂量开始。注意饮食搭配。注射铁剂:易发生不良反应,甚至过敏反应猝死,应慎用。补给铁剂12-24小时后,含铁酶开始恢复,烦躁等精神症状减轻,食欲增加。网织红细胞2-3天后上升,5-7天达高峰,2-3周下降至正常。治疗1-2周后HB逐渐上升,3-4周达正常。3周内上升不足1420g/l应寻找病因。治疗反应满意,HB恢复正常后再继续服用6-8周,以增加铁贮存。(4)输红细胞:适应症:贫血严重,尤其是发生心力衰竭者;合并感染;急需外科手术。30g/l,等量换血30-60g/l,浓缩红细胞4-6ml/kg60g/l,不必输血15*(1)提倡母乳*(2)做好喂养指导*(3)婴幼儿食品加入适当铁剂*(4)对早产儿,生后2个月左右铁剂预防16感谢聆听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