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交通运输安全管理交通运输安全管理目录第一章 安全管理概述第二章 交通运输安全影响因素分析第三章 交通运输安全理论与方法第四章 交通运输安全系统分析第五章 交通运输安全系统评价第六章 交通运输安全系统管理第一章第一章 安全管理概述安全管理概述一、安全管理重要性交通运输事故惨痛教训韩国大邱地铁事故任何事故都必然会伴随着各种损失和破坏。交通运输的目的,是要将人或者物安全、快速、准确的送到目的地。在整个交通运输目的的实现过程中,一个小小的疏忽或错误,就可能会造成重大事故,从而带来财产损失,甚至成百上千人的伤亡。一、安全管理重要性交通运输事故惨痛教训德国ICE高铁事故交通运输工作是一个由交通基础实施(道
2、路、桥梁、轨道、机场、码头、车站、站台等)、载运工具(列车、动车组、汽车、卡车、船舶、飞机等)、驾驶员、运输管理等多种因素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多部门、多单位和多工种所组成的一个综合系统,在这个系统中,各部门、各单位、各工种间的紧密联系和协调一致,是保证交通运输安全的重心所在。一、安全管理重要性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交通运输生产的作用、性质和特点,决定了交通运输行业和企业,都必须将安全生产摆在各项工作的首要位置。(1)安全是交通运输行业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2)安全是交通运输产品最重要的质量特性(3)安全是交通运输生产各项工作质量的综合反映(4)安全是加快交通运输行业供给侧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保证
3、(5)安全是法律赋予运输企业的义务和责任一、安全管理重要性安全管理的重要性总之,必须明确实现安全,不仅是企业以及所有交通运输活动参与者本身的根本利益所在,而且是实现交通运输整体效益的基本保证。要实现交通企业工作重点转到以提高质量和效益的轨道上来,交通运输行业和企业的各级领导和广大职工,就必须将安全生产作为头等大事抓紧抓好,用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处理好安全与效率的关系,保持交通运输长治久安的局面,以适应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日益增长和提高的需要。二、基本概念科学的安全观在深入学习和理解交通运输安全管理的内容之前,首先必须要了解和熟悉安全观念的问题。目前对安全的认识,大体可以分为两种安全观,一个是绝对安全
4、观,另一个是相对安全观。绝对安全观认为,安全就是指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也就是能消除能导致人员伤害,发生疾病、死亡或造成设备财产破坏、损失以及危害环境的一切条件。无危则安,无损则全。二、基本概念科学的安全观有的学者还认为安全是“免于能引起人员伤亡或财产损失的条件”,“安全意味着系统不会引起事故的能力”,“安全即是无事故、没有遭受或引起创伤、损失或损伤”。这种安全观认为安全的环境下,发生死亡、工伤等的概率应该为零,但是这个愿望是美好的,因为这种绝对安全在各种现实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中都是不可能存在的。绝对安全观是安全的一种极端理想的状态。二、基本概念科学的安全观相对安全观,是指判明的危险性
5、未超过允许限度,也可以说是基本上可以认为没有受到损害的危险存在,或受到损害的概率很低。因此,在相对安全观中,安全就意味着可以容许的风险程度,比较的无损害之忧和损害概率低的描述。借用这一定义,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认为安全的环境,并不是完全没有危险,而是还是存在有危险,只是危险导致事故的概率比较小,因此人们受到伤害或财产受到损失的可能性也会比较小。二、基本概念科学的安全观依据相对安全观,可以获得三个结论。(1)安全本质上是一种具有一定危险性的状态,也就是说安全并非绝对没有事故。在我们认为安全的环境中,实际上还是存在危险,只是出现事故或者发生损失的概率比较低,而且这种概率社会大众普遍可以接受而已。(2
6、)事故与安全是对立的,但事故并不是不安全的全部内容,而只是在安全与不安全这对矛盾在斗争的过程中,某些瞬间突变结果的外在表现。(3)安全不是一个瞬间的结果,而是对系统在某一时期某一过程和状态的一种描述。二、基本概念安全基本概念安全对安全的理解,它实际上是一种认识,是一种判断,是我们个体或群体对周围综合环境的一种风险判定。安全,就是指在生产活动过程中,能将人或者物(设施设备)的损失,控制在可接受水平的一种状态,或者说,安全是指人或者物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处于社会大众可以接受的状态。二、基本概念安全基本概念对于本书所讲的安全,有几点需要注意的。(1)本书中所讨论的安全,仅仅是指生产领域的安全问题,当然,
7、这并不意味着所讲述的安全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等只能适用于生产领域。(2)安全依附于生产过程,伴随生产过程而存在。但是安全不是一个瞬间的结果,而是对于某种过程状态的描述。(3)安全是相对的,绝对安全是不存在的。(4)构成安全问题的矛盾双方,是安全和危险,而非安全和事故。(5)衡量系统是否安全的标准,在不同的年代和在不同的生产领域,也必然是不一样的。二、基本概念安全基本概念事故定义:事故,就是指在生产活动过程中,由于人们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局限,突然发生的违背人们意愿的事件的序列。这里的主客观条件主要是指科学知识和技术力量限制,或者由于人们认识上的局限性。二、基本概念安全基本概念事故的基本性质(1)事故是
8、违背人们意愿的一种现象;(2)事故是隐患突然失去控制的外在表现;(3)事故是一个事件序列;(4)事故发生的原因;(5)事故可以预防,可以减少,但是事故很难被消灭;(6)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二、基本概念安全基本概念事故的特征(1)因果性 事故的因果性决定了事故发生的必然性。因为事故是一系列因素互为因果,连续发生的结果,因此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及其因果关系的存在,就决定了事故将必然会发生,只是在或迟或早的问题,其随机性仅表现在何时、何地、因何原因意外触发产生而已。(2)偶然性、必然性和规律性 从概率论角度出发,事故其实是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对立统一。事故的发生都是与该生产过程相关的各要素在一定条件
9、下发生冲突的结果。事故的必然性中,又包含着规律性。从偶然性中找出必然性,认识事故发生的规律性,变不安全条件为安全条件,把事故消除在萌芽状态之中,这就是防患于未然,安全管理预防为主的科学根据。二、基本概念安全基本概念【案例分析】小明和小丽是一对夫妻,他们周末带4岁儿子搭乘大巴回老家。但是当大巴开到山区某地段时,儿子一直吵着肚子饿。小明和小丽只好在下一个站点请司机停车然后拿上行李下车。随后不久,当一家三口来到路边餐馆吃饭时,他们看到餐馆的电视上播出了一则新闻,说刚才有一辆在山间行驶的大巴车恰好被山上落石击中而造成全车人死亡,而这辆车就是他们乘坐的大巴车。看着这则新闻,小丽伤心的说:“要是刚才我们没
10、下车的话就好了”。阿明不可思议的说:“你说什么傻话,要是没下车,我们就.”话还没说完,小明却理解了小丽的意思,也叹了口气说:“是啊,要是当时我们没下车就好了。”那么,为什么小明和小丽会这么说呢?二、基本概念安全基本概念事故的特征(3)潜在性 事故往往是突然发生的。然而导致事故发生的因素,即不安全的因素,却是早就存在的,只是事故发生之前未被发现或未受到重视而已。(4)再现性 在事故发生后,必须深入调查和发现事故的根本性原因,并针对性的采取科学有效的措施和方法,消除这种事故的再现性,这一点在目前的科学条件下是完全能够做到的。(5)预测性 事故预测的目的在于识别和控制危险,预先采取对策,最大限度地减
11、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6)复杂性 事故的发生与否,取决于人、物和环境等因素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同时还受到管理有效性等的影响。二、基本概念安全基本概念隐患 定义:在生产活动过程中,由于人们受到科学知识和技术力量的限制或者由于认识上的局限,而未能有效控制的有可能引起事故的一种行为或一种状态或二者的结合。二、基本概念安全基本概念隐患的特征(1)隐蔽性隐患是潜藏的祸患,它具有隐蔽、藏匿、潜伏的特点,是不可明见的灾祸,是埋藏在生产过程中的隐形炸弹。(2)危险性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在安全工作中小小的隐患往往引发巨大的灾害。(3)重复性针对某具体隐患,经过一次或若干次的治理后,并不等于该隐患
12、就会从此销声匿迹、永不发生了,也不会因为已经发生一两次事故,就不再重复发生类似隐患和重演历史的悲剧。二、基本概念安全基本概念隐患的特征(4)传播性在安全管理的实践中,常常遇到一种隐患掩盖另一种隐患,一种隐患与其它隐患相联系而存在的现象。(5)特殊性隐患具有普遍性,同时又具有特殊性。由于人员、机器(设备)、环境的本质安全水平不同,其隐患属性、特征是不尽相同的。(6)季节性某些隐患带有明显的季节性和特点,它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一年四季气候特点不一。二、基本概念安全基本概念危险危险是指在生产活动过程中,人或物遭受损失的可能性超出了可接受范围的一种状态。危险与安全一样,也是与生产过程共存的过程,是一
13、种连续型的过程状态。危险包含了尚未为人所认识的以及虽为人们所认识但尚未为人所控制的各种隐患。同时,危险还包含了安全与不安全矛盾斗争过程中某些瞬间突变发生外在表现出来的事故结果。二、基本概念安全基本概念危险源根据危险源在事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把危险源划分为两大类,即第一类危险源和第二类危险源。第一类危险源是指系统中存在的、可能发生意外释放的能量或危险物质,实际工作中往往把产生能量的能量源或拥有能量的能量载体作为第一类危险源来处理。第一类危险源具有的能量越多,一旦发生事故其后果越严重。相反,第一类危险源处于低能量状态时比较安全。第二类危险源是指导致约束、限制能量措施失效或破坏的各种不安全因素,包
14、括人、物、环境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二类危险源往往是一些围绕第一类危险源随机发生的现象,它们出现的情况决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第二类危险源出现得越频繁,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越大。二、基本概念安全基本概念风险风险是描述系统危险程度的客观量,它用危险概率和危险严重度来综合描述可能面临的损失,这主要有两种考虑:一是将风险看成是一个系统内有害事件或非正常事仵出现可能性的量度;二是将风险定义为发生一次事故的后果大小与该事故出现概率的乘积。二、基本概念安全基本概念可靠性、可维修性和有效性可靠性:产品或系统(设备)在规定条件下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一个设备或系统本身不出故障的概率称为“结构可靠性”,满足精度
15、要求的概率称为“性能可靠性”。可维修性:产品经有一定技能的人员利用可获得的资源、在规定的时间内按规定的程度和维修保养级别进行维修后,保持或恢复到规定状态的能力。有效性:对于产品而言,产品的狭义可靠性和维修性能反映产品的有效工作能力,这一能力称有效性,它是指可以维修的产品在某时刻具有或维持规定功能的能力。二、基本概念基本概念之间的关系安全事故危险隐患二、基本概念安全问题的基本特征系统性相对性依附性间接效益性长期性艰巨性二、安全系统工程系统的内涵系统的概念:系统是由一些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一个有机整体(集合)。系统的概念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许多小系统可以组
16、成一个较大的系统;许多较大的系统又可以组成一个更大的系统,它没有一个绝对规模的界限。二、安全系统工程系统的内涵系统的组成要素功能组元结构运行环境二、安全系统工程人-机-环系统工程人-机-环系统工程是运用系统科学理论和系统工程方法,正确处理人、机、环境三大要素的关系,深入研究人-机-环系统最优组合的一门科学,其研究对象为人-机-环境系统。二、安全系统工程人-机-环系统工程特点:是将人、机、环三者看做是一个系统的三大要素,在深入研究三者各自性能的基础上,着重强调从全系统的总体性能出发,通过三者间的信息传递、加工和控制,形成一个相互关联的复杂系统,并运用系统工程方法,使系统具有“安全、高效、经济”等
17、综合性能。二、安全系统工程人-机-环系统工程研究内容:人-机-环系统工程的研究内容可用图来形象描述。它包括七个方面:人的特性的研究、机器特性的研究、环境特性的研究、人机关系的研究、人环关系的研究、机环关系的研究、人机环境系统总体性能的研究。机环关系机环境人机环关系人人机关系人环关系图1-3 人机环境工程研究内容二、安全系统工程安全管理基本方针 我国于2002年7月1日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第3条明确规定:“安全生产管理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根据该法要求,我国的安全生产管理,都必须要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此即为安全生产管理方针,这同样也是我国交通运输系统安全管理的基
18、本方针。二、安全系统工程安全管理制度国家运输安全管理体制企业安全管理制度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安全生产教育安全生产检查制度安全技术措施计划第二章第二章 交通运输安全影响因素分交通运输安全影响因素分析析一、概述交通运输系统是一个开放式的系统,因此,其安全影响因素非常多。下面的图2-1将影响运交通输安全的最基本因素及其基本影响规律进行了概括。二、人员影响因素分析 人对于安全的主导作用,在交通运输安全管理中也不例外。交通运输安全与许多活动都有关,所有各项活动都依赖于高效、安全和可靠的人的行为和操作。在交通运输中的每个环节、每项作业中,都是由人来参与并处于主导地位的,人设计、
19、生产、操纵、控制、监督各项设备,完成各项作业,与环境进行信息交流,与其他作业协调一致。正是由于人在交通运输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也使得人的因素在运输安全中起着关键的作用。二、人员影响因素分析 只有稳定、可靠的交通运输系统,才能为广大旅客和货主提供安全、稳定、可靠的运输服务。人会贯穿于整个运输生产全过程,人在交通运输系统的可靠性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为交通运输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实际上都是由人这个环节使之相互联系的。因此,为了提高交通运输系统的可靠性,就必须考虑人的可靠性因素。人的可靠性与交通运输安全二、人员影响因素分析人的可靠性与交通运输安全人的可靠性2005年4月25日,从日本大阪府宝塚市驶往同志
20、社大学车站的城际列车在经过尼崎市时,发生脱轨事故,2节车厢直接飞入附近的一栋公寓楼,导致107人死亡,549人受伤,成为日本历史上最为惨重的列车事故之一。【案例分析】尼崎列车事故现场二、人员影响因素分析人的可靠性与交通运输安全影响可靠性的应力因素人的工作效率区域I区域II应力最高工作效率适度应力人的工作效率与应力的关系从图中的变动曲线可看到,人受到的应力,对于工作中的人而言,并不完全一定是安全的消极影响因素。实际上,适度的压力或应力,会给人带来一定的紧张感,促使人将精神集中于眼前的工作,这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有利于增强人的积极性,从而把人的工作效率和安全水平提高到最佳状态。二、人员影响因素分析职业
21、应力是指人因职业或工作方面的原因而导致的应力或压力。这类应力不仅仅是在交通运输系统中存在,而是在所有的职业系统内都会存在。人的可靠性与交通运输安全影响可靠性的应力因素二、人员影响因素分析类型I:与工作负荷有关的应力。在超负荷工作的情况下,任务要求超过了个人满足要求的能力,同样,在低负荷工作的况下,一个人完成的工作调动不起积极性。低负荷工作的例子有:不需要动脑筋;没有发挥个人专长和技能的机会;重复性工作。类型:与职业变动有关。职业改变破坏了个人行为上的、心理上的和认识上的功能模式这种应力类型出现在与生产率和增长有关的机构中。职业变动的形式如调整编制、职务晋升和重新安置等。职业应力的类型人的可靠性
22、与交通运输安全影响可靠性的应力因素二、人员影响因素分析类型:与职业上受到的各种挫折有关。当工作不能满足预先的目标时,会导致这种情况,如缺乏联系、分工不明确、官僚主义、缺乏职业开发准则等。类型:其他可能的职业性环境因素。振动、噪声、高温、光线太暗或太亮、不好的人际关系等。职业应力的类型人的可靠性与交通运输安全影响可靠性的应力因素二、人员影响因素分析交通运输系统人员分类与要求人员分类 根据对系统安全影响的规律,一般将交通运输系统人员分为系统内部人员和系统外部相关人员两类。系统内部人员主要是交通运输企业中各种工作岗位上的各级领导人员、专职管理人员和基层作业人员,他们是保证交通运输系统安全的最关键人员
23、。系统外部相关人员主要指旅客、货物托运人以及交通沿线的居民、机动车驾驶入员等。二、人员影响因素分析交通运输系统人员分类与要求人员素质要求 思想素质要求 技术业务素质要求 生理素质要求 心理素质要求 群体素质要求二、人员影响因素分析交通运输系统人员分类与要求系统外部相关人员素质要求系统安全对不同人员的素质要求二、人员影响因素分析心理影响因素与交通运输安全心理现象在心理学上一般理解为心理活动的表现形式,是人的大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它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互相联系又相互制约的方面,且各自都包含一些复杂的心理要素和具体表现形式。人的心理现象是多种多样且时刻都在产生着的,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非常复
24、杂的。一般而言,影响交通运输安全的心理现象,主要有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注意、情绪、能力、疲劳、需要、动机、意识、气质和性格等(1)影响交通运输安全的心理现象二、人员影响因素分析心理影响因素与交通运输安全在交通运输生产中突出的表现,就是交通运输企业内部人员不严格遵守规章制度、作业标准和程序。具体的表现在三个方面。轻松反应简化反应臆测判断(1)影响交通运输安全的心理现象二、人员影响因素分析心理影响因素与交通运输安全(2)心理要素与交通运输安全心理要素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注意注意集中注意分配注意转移情绪气质、性格能力疲劳需要、动机二、人员影响因素分析心理影响因素与交通运输安全(3)心理影响因素管
25、理 加强安全意识。牢固的安全意识是交通运输安全的重要前提和保证 激励安全动机。对安全生产进行激励的目的是通过激励引导职工的安全需要,强化安全动机,促成安全行为。提高技术业务能力。提高职工的技术业务能力,必须坚持教育和实践。改善交通运输安全环境。包括工作环境和内部社会环境。(4)安全习惯养成习惯都具有3个典型的特征,具体包括:能将一系列部分动作联合成为一个整体动作 多余的动作和紧张的消失 视觉控制的减弱和动觉控制的增强 要正确掌握学习速度和质量要求 必须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习惯的练习 安全习惯练习的次数和时间要分配适当 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二、人员影响因素分析驾驶员安全影响因素(1)总体分析人、车
26、、路是构成交通运输系统的基本要素,交通运输事故的发生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才有助于我们确定改善交通安全状况的措施。从交通工程的角度来看,交通事故的影响因素包括人、车、路以及环境等多个方面。这里的人指的是所有道路使用者,既包括驾驶员,也包括乘客、骑自行车者及行人,他们都是交通系统中的元素。但从引发事故的方式和受到伤害的程度看,驾驶员和非驾驶员之间还存在很大的区别。二、人员影响因素分析驾驶员安全影响因素(1)总体分析道路交通事故相关因素所占比例二、人员影响因素分析驾驶员安全影响因素(2)疲劳驾驶与行车安全疲劳驾驶现象驾驶员长时间连续驾驶行车后的疲劳现象,主要表现
27、在4个方面:肌体疲劳精神疲劳眼部疲劳脊椎疲劳二、人员影响因素分析驾驶员安全影响因素(2)疲劳驾驶与行车安全疲劳驾驶的产生原因 导致驾驶员产生疲劳的原因非常复杂,既跟驾驶员本身的身体条件、心理因素、生活习惯有关,又和行车环境和驾驶时间也有很大关系。睡眠不足是产生疲劳驾驶的最主要原因。疲劳驾驶的预防 要从根本上预防和控制疲劳驾驶,需要从保证充足睡眠、控制连续驾驶时间、适时进行心理生理调节、正确选择饮食和警惕行车的危险时段等多个方面入手进行解决。二、人员影响因素分析驾驶员安全影响因素(3)饮酒与驾驶安全酒精对人体的作用当 驾 驶 者 血 液 中 酒 精 含 量 达80mg/100ml时,发生交通事故
28、的几率是血液中不含酒精时的2.5倍;达到100mg/100ml时,发生交通事故的几率是血液中不含酒精时的4.7倍。即使在少量饮酒的状态下,交通事故的危险度也可达到未饮酒状态的2倍左右。酒精对人体的作用思维能力下降注意力下降记忆力发生障碍情绪不稳定、理性降低处理信息的能力降低二、人员影响因素分析驾驶员安全影响因素(3)饮酒与驾驶安全酒后驾车的严格管理安全意识不强,27.40%侥幸心理,19.00%高估驾驶技术,39.80%其他,13.80%根据网上调查显示,仅有20%左右的被调查者从未有过酒后驾车的行为。而对于酒后驾驶人员的心理活动,主要有过高的相信自己的驾驶技术、安全意识不强和存在侥幸心理三类
29、。酒后驾车的各种心理比例具体分布如下图所示。酒后驾车的心理原因比例二、人员影响因素分析驾驶员安全影响因素(4)路怒症与行车安全路怒症致因心理素质原因精神压力大的崩溃结果。长期处于隔离感、缺乏安全感。路怒症的预防驾驶员应学会控制情绪营造舒适的车内环境安排充足的行车时间三、设备影响因素分析车辆主动安全因素 车辆的主动安全性反映了车辆驾驶员在正常操纵状况下,车辆能够按照驾驶员的已知运行,有效的避免或减少事故发生可能性的能力。动力性因素 车辆制动性 汽车操纵稳定性 轮胎性能车辆被动安全因素 车辆的被动安全性,是指车辆在不可避免的情况下,一旦出现事故时,车辆本身能对车内乘客及外部行人提供避免或降低伤害措
30、施的性能。车辆的耐撞性能 车辆的抗翻滚性能 乘员的约束系统 吸能结构 不同车辆碰撞相容性问题 碰撞后紧急撤离四、环境影响因素分析内部小环境系统内部环境通常是指作业环境,即作业场所中人为形成的各种环境条件,包括周围的空间和一切生产设施所构成的人工环境。交通运输系统构成:系统硬件 系统工作人员 组织机构 社会经济因素(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等)系统外部大环境影响运输安全的外部环境,主要就是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指自然界提供的、人类暂时尚难以改变的生产环境。自然环境对运输安全的影响很大。社会环境包括社会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管理环境、法律环境以及社会风气、家庭环境等等。五、管理
31、影响因素分析(1)管理的内涵管理对交运输安全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下述三个方面:管理有助于提高运输系统内人员、设备和环境的安全性,如进行人员教育与培训等。管理具有协调运输系统内人、机、环境之间关系的功能,包括人-人关系、人-机关系、人-环关系、机-机关系、机-环关系、环-环关系、人-机-环关系。管理具有优化运输系统人-机-环境整体安全功能的能力,亦即管理具有运筹、组合、总体优化的作用。五、管理影响因素分析(2)交通运输安全管理 管理的科学性管理科学性是指有效的管理的必须有科学的理论、方法来指导,要遵循管理的一般原则与原理。只有按照运输生产活动本身所蕴含的客观规律来办事,安全管理的目标才能实现。管理
32、的艺术性交通运输安全管理的艺术性,是由这样两个因素决定的:其一是管理的环境;其二是管理的主要对象(人)所具有的主观能动性和感情。六、高速铁路安全影响因素分析从人、机(设备)、环境和管理等四个方面,对高速铁路运营安全影响要素进行分析:人员安全要素设备安全要素环境安全要素管理安全要素七、高速公路安全影响因素分析对于高速公路上行车的安全影响因素,也都是主要来自于人、机(设备)、环境三个方面。影响因素人法制观念淡薄缺乏高速公路行驶经验不适应高速公路管理环境机(设备)汽车动力性小汽车制动性能差汽车轮胎质量标准低环境道路路面状况路肩情况恶劣天气因素第三章第三章 交通运输安全理论与方交通运输安全理论与方法法
33、一、安全管理基本理论 安全管理的主要内容,是为贯彻执行国家安全生产的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在确保生产过程安全而采取的一系列组织措施。安全管理的任务是发现、分析和消除生产过程中的各种危险,防止发生事故,避免各种损失,进而推动企业发展。安全管理原理包括系统原理、人本原理和强制原理。一、安全管理基本理论(1)系统理论含义:系统理论是现代管理学的一个最基本理论,内涵是指人们在管理工作中,运用系统论的观点、理论和方法,对管理活动进行充分的系统分析,以达到管理的优化目标,即用系统论的原理和方法来认识和处理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基本原则:整分合原则 反馈原则 封闭原则 动态相关性原则一、安全管理基本理论(2)人
34、本理论含义:以人为本有两层含义,一是一切管理活动都是以人为本展开,人既是管理的主体,又是管理的客体,每个人都处在一定的管理层面上,离开人就不存在管理;二是管理活动中,作为管理对象的诸要素和管理系统各环节(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等),都是需要人去制定(设计)、运作、推动和实施。基本原则:能级原则 动力原则 激励原则一、安全管理基本理论(3)强制理论含义:采取强制管理的手段控制人的意愿和行动,使个人的活动、行为等受到安全管理要求的约束,从而实现有效的安全管理,这就是强制理论。基本原则:安全第一原则 监督原则 设立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配备合格的监督人员,赋予必要的强制权力,以保证其履行监督职责,保证安
35、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二、交通运输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发生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只有掌握事故发生的规律,才能保证安全生产系统处于安全状态。也就是说,为了防止事故,必须弄清事故为什么会发生,造成事故发生的原因,即事故的致因因素有哪些。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如何通过消除和控制事故致因因素来防止事故发生二、交通运输事故致因理论事故频发倾向:事故频发倾向(Accident Proneness)是指个别人容易发生事故的、稳定的、个人的内在倾向。事故频发倾向者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即少数具有事故频发倾向的工人是事故频发倾向者,他们的存在是工业事故发生的原因。如果企业中减少了事故频发倾向者,就可以
36、减少工业事故。事故频发倾向论二、交通运输事故致因理论 1919年英国的安全工程师格林伍德和伍兹,对许多工厂里事故发生频数,按如下三种统计分布进行了统计检验和分析,发现了一些事故发生规律。泊松分布当人员发生事故的概率不存在个体差异时,即不存在事故频发倾向者时,一定时间内事故发生次数服从泊松分布。偏倚分布一些工人由于存在着精神或心理方面的毛病,如果在生产操作过程中发生过一次事故,则会造成胆怯或神经过敏,当再继续操作时,就有重复发生第二次,第三次事故的倾向。非均等分布当工厂中存在许多特别容易发生事故的人时,发生不同次数事故的人数服从非均等分布,即每个人发生事故的概率都不相同。(1)事故频发倾向论二、
37、交通运输事故致因理论 事故遭遇倾向(Accident Liability)是指某些人员在某些生产作业条件下容易发生事故的倾向。许多研究结果表明,前后不同时期里事故发生次数的相关系数与作业条件有关。例如,工厂规模不同,生产作业条件也不同,大工厂的场合相关系数大约在0.6左右,小工厂则或高或低,表现出劳动条件的影响。有学者考察了6年和12年间两个时期事故频发倾向的稳定性,结果发现前后两段时间内事故发生次数的相关系数与职业有关,变化在0.08-0.72的范围之内。当从事规则的、重复性作业时,事故频发倾向较为明显。(2)事故遭遇倾向二、交通运输事故致因理论 迄今为止,有无数的研究者对事故频发倾向理论的
38、科学性问题进行了专门的研究探讨,关于事故频发倾向者存在与否的问题一直有争议。实际上,事故遭遇倾向就是事故频发倾向理论的修正。近年来,许多研究结果证明,事故频发倾向者并不存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当每个人发生事故的概率相等且概率极小时,一定时期内发生事故次数服从泊松分布。(2)许多研究结果表明,某一段时间里发生事故次数多的人,在以后的时间里发生事故的次数不一定多,并非永远是事故频发倾向者。(3)根据事故频发倾向理论,防止事故的重要措施是人员选择。(3)事故频发倾向理论的争议二、交通运输事故致因理论(1)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海因里希将工业伤害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描述为具有一定因果关系的事
39、件的连锁,即:人员伤亡的发生是事故的结果;事故的发生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人的不安全行为或物的不安全状态是由于人的缺点造成的;人的缺点是由于不良环境诱发的,或者是由先天的遗传因素造成的。事故因果连锁二、交通运输事故致因理论(1)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事故因果连锁海因里希因果连锁多米诺骨牌 企业安全工作的中心就是要移去中间的骨牌,即防止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从而中断事故的进程,避免伤害的发生。当然,通过改善社会环境,使人具有更为良好的安全意识,加强培训,使人具有较好的安全技能,或者加强应急抢救措施,也都能在不同程度上移去事故连锁中的某一骨牌而增加该骨牌的稳定性,使事故得到
40、预防和控制。二、交通运输事故致因理论(2)博德事故因果连锁事故因果连锁博德事故因果连锁多米诺骨牌博德在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时基础上,提出了反映现代安全观点的事故因果连锁。二、交通运输事故致因理论(2)博德事故因果连锁事故因果连锁博德事故因果连锁包括下面的5个因素:控制不足 管理。事故因果连锁中一个最重要的因素是安全管理。基本原因 起源论。起源论,是在于找出问题的基本的、背后的原因,而不仅停留在表面的现象上。直接原因 征兆。不安全行为或不安全状态是事故的直接原因,必须加以追究的原因。事故 接触。防止事故就是防止接触。伤害 损坏 损失。博德模型中的伤害,包括了工伤、职业病,以及对人员精神方而、神经
41、方面或全身性的不利影响。二、交通运输事故致因理论(3)亚当斯事故因果连锁事故因果连锁管理体制管理失误现场失误事故伤害或损坏目标领导者在下述方面决策错误或没做决策安全技术人员在下述方面管理失误或疏忽不安全行为 伤害组织政策目标权威责任职责行为责任权威规则指导不安全状态事故损坏机能注意范围权限授予主动性积极性业务活动 二、交通运输事故致因理论(4)北川彻三事故因果连锁事故因果连锁基本原因间接原因直接原因事故伤害管理的原因学校教育的原因社会或历史的原因技术的原因教育的原因身体的原因精神的原因管理的原因不安全行为不安全状态 日本学者北川彻三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对海因里希的理论进行了一定的修正,提出了另一
42、种事故因果连锁理论,即著名的北川彻三事故因果连锁理论。二、交通运输事故致因理论轨迹交叉论 轨迹交叉理论将事故的发生发展过程描述为:基本原因间接原因直接原因事故伤害。从事故发展运动的角度,这样的过程被形容为事故归因因素导致事故的运动轨迹,具体包括人的因素运动轨迹和物的因素运动轨迹。人的因素运动轨迹人的不安全行为基于生理、心理、环境和行为几个方面:生理遗传、先天身心缺陷;社会环境、企业管理上的缺陷;后天的心理缺陷;视、听、嗅、味、触等感官能量分配上的差异;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因素运动轨迹在物的因素运动轨迹中,在生产过程各阶段都可能产生不安全状态:设计、制造缺陷;工艺流程上的缺陷;使用、维修保养过程
43、中潜在的或显现的故障、毛病;使用上的缺陷;作业场所环境上的缺陷。二、交通运输事故致因理论系统安全理论 系统安全,是在系统寿命周期内应用系统安全管理及系统安全工程原理,识别危险源并使其危险性减至最小,从而使系统在规定的性能、时间和成本范围内达到最佳的安全程度。系统安全理论有多种事故致因模型,它们的形式虽然不同,然而涉及的内容大体相同。其中瑟利模型和安德森模型较具代表性。二、交通运输事故致因理论系统安全理论(1)瑟利模型该模型把事故的发生过程分为危险出现(和危险释放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各自包括一组类似的人的信息处理过程,即感觉、认识和行为响应。在危险出现阶段,如果人的信息处理的每个环节都正确,危险
44、就能被消除或得到控制;反之,就会使操作者直接面临危险。在危险释放阶段,如果人的信息处理过程的各个环节都是正确的,那么虽然人员面临着已经显现出来的危险,但仍然可以避免危险释放出来,不会带来伤害或损害;反之,危险就会转化伤害或损害。二、交通运输事故致因理论系统安全理论(2)安德森模型该模型是瑟利模型之上增加了一组问题,所涉及的是:危险线索的来源及可察觉性,运行系统内的波动(机械运行过程及环境状况的不稳定性),以及控制或减少这些波动使之与人(操作者)的行为的波动相一致。三、交通运输事故预防理论事故预防目标与原则原则技术原则消除潜在危险原则降低潜在危险严重度的原则闭锁原则能量屏蔽原则距离保护原则个体保
45、护原则组织管理原则系统整体性原则计划性原则效果性原则党政工团协调安全工作原则责任制原则目标道德法律经济三、交通运输事故预防理论事故预防目标与原则海因里希工业安全公理美国安全工程师海因里希在工业事故防止一书中,对事故预防工作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工业事故预防的十项原则,称为海因里希工业安全公理。具体内容如下:(1)工业生产过程中人员伤亡的发生,往往是处于一系列因果连锁之末端的事故的结果;而事故常常起因于人的不安全行为或(和)机械、物质(统称为物)的不安全状态。(2)人的不安全行为是大多数工业事故的原因。(3)由于不安全行为而受到了伤害的人,几乎重复了300次以上没有造成伤害的同样事故。换言之,人
46、员在受到伤害之前,已经数百次面临来自物方面的危险。(4)在工业事故中,人员受到伤害的严重程度具有随机性质。大多数情况下,人员在事故发生时可以免遭伤害。三、交通运输事故预防理论事故预防目标与原则海因里希工业安全公理(5)人员产生不安全行为的主要原因有:不正确的态度个别职工忽视安全,甚至故意采取不安全行为;技术、知识不足缺乏安全生产知识、缺乏经验或技术不熟练;身体不适生理状态或健康状况不佳,如听力、视力不良,反应迟钝、疾病、醉酒或其他生理机能障碍;物的不安全状态及不良的物理环境照明、温度、湿度不适宜,通风不良,强烈的噪声、振动,物料堆放杂乱,作业空间狭小,设备、工具缺陷等不良的物理环境,以及操作规
47、程不合适、没有安全规程和其他妨碍贯彻安全规程的事物。三、交通运输事故预防理论事故预防目标与原则海因里希工业安全公理(6)防止工业事故的四种有效的方法是:工程技术方面的改进;对人员进行说服、教育;人员调整;惩戒。(7)防止事故的方法与企业生产管理、成本管理及质量管理的方法类似。(8)企业领导者有进行事故预防工作的能力,并且能把握进行事故预防工作的时机,因而应该承担预防事故工作的责任。(9)专业安全人员及车间负责人、班组长是预防现场事故的关键,他们工作的好坏对能否做好事故预防工作有影响。(10)除了人道主义动机之外,下面两种强有力的经济因素也是促进企业事故预防工作的动力:安全的企业生产效率也高,不
48、安全的企业生产效率也低;事故后用于赔偿及医疗费用的直接经济损失,仅占事故总经济损失的1/5。三、交通运输事故预防理论事故预防目标与原则事故预防的3E准则 海因里希提出工程技术方面改进、说服教育、人事调整和惩戒四种对策。这四种安全对策后来被归纳为众所周知的3E原则,工程技术(Engineering)即利用工程技术手段消除不安全因素,实现生产工艺、机械设备等生产条件的安全。教育(Education)即利用各种形式的教育和训练,使职工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掌握安全生产所必须的知识和技能。强制(Enforcement)即借助于规章制度、法规等必要的行政乃至法律的手段约束人们的行为。三、交通运输事故预
49、防理论事故预防5阶段模型 掌握事故发生及预防的基本原理,拥有对人类、国家、劳动者负责的基本态度,以及从事事故预防工作的知识和能力,是开展事故预防工作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事故预防工作包括以下五个阶段的努力:(1)建立健全事故预防工作组织,形成由企业领导牵头的,包括安全管理人员和安全技术人员在内的事故预防工作体系,并切实发挥其效能。(2)通过实地调查、检查、观察及对有关人员的询间,加以认真的判断、研究,以及对事故原始记录的反复研究,收集第一手资料,找出事故预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三、交通运输事故预防理论事故预防5阶段模型(3)分析事故及不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弄清伤亡事故发生的频率、严重程度、场所
50、、工种、生产工序、有关的工具、设备及事故类型等,找出其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4)针对分析事故和不安全间题得到的原因,选择恰当的改进措施。改进措施包括工程技术方面的改进、对人员说服教育、人员调整、制定及执行规章制度等。(5)实施改进措施。通过工程技术措施实现机械设备、生产作业条件的安全,消除物的不安全状态;通过人员调整、教育、训练,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在实施过程中要进行监督。提高设备的可靠性提高元件的可靠性增加备用系统对处于恶劣环境下运行的设备采取安全保护措施加强预防性维修选用可靠的工艺技术,降低危险因素的感度提高系统的抗灾能力减少人的失误加强监查和检查三、交通运输事故预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