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四章电视新闻编辑技巧第四章电视新闻编辑技巧第一节画面的编辑第二节声音的编辑第三节声音与画面的同构第四节细节与节奏第五节背景材料的运用本章概要本章概要电视新闻画面作为传递信息的一种特殊语言,它和文字语言一样,要遵守一定的章法,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表达人们的思维、意念,准确地反映客观世界。作为电视语言的基本因素镜头与声音,都分别承载了大量的信息,承担不同的作用,在此不作赘言。本节主要阐述在电视新闻中,如何正确遵循组合逻辑,灵活运用蒙太奇理论,使剪辑组合的画面语言既能表述准确又能引人入胜。第一节画面的编辑第一节画面的编辑世界上万事万物之间都存在着有机联系,人们有将相关事物联系起来进行思考的思维习惯
2、,这正是电视画面编辑中蒙太奇组接的基础。因此“蒙太奇”实际上是一种思维方式。中央电视台研究室组织编写的电视新闻条目中对“蒙太奇”做如下注释:“影视作品独有的表现方法和思维方式之一。原意为构成,是法语建筑学术语montage的音译。这一概念由狭义逐渐向广义发展。作为影视作品结构手段和叙述方式,意即对列构成,包括镜头分切与组接、场面段落之间的组合与转换以及剪接的具体技巧与技法。画面之间、声音之间、声画之间的组合关系等,均属蒙太奇手段的具体内容。通过组合,将影视中视、听诸元素构成运动的、完整统一的屏(银)幕形象。作为一种思维方式,它贯穿在影视创作的各个方面和各个阶段。电视新闻节目要求记者、编辑在构思
3、、拍摄、编辑及导播的整个过程中,进行具有屏幕感的独特思维活动。”在电视画面组接中,为了体现镜头的逻辑关系,制造特定的效果,经常运用传统的影视“蒙太奇”手法。根据法国电影理论家马丹尔在影像的语言一书中的分类,蒙太奇的形式主要分成两大类:叙事蒙太奇和 表现蒙太奇(又称对列蒙太奇)。一、蒙太奇思维一、蒙太奇思维这是一种叙述式结构,通过镜头组合来记叙事态发展与事件内容,交代情节与事物相互间的关联等。它以交待情节、展示事件为主旨。它是按照情节发展的时间流程、逻辑顺序、因果关系,来分切组合镜头、场面和段落,表现动作的连贯,推动情节的发展,引导观众理解所反映事情的内容,是视听节目中最基本的、常用的叙述方法,
4、更是电视新闻最主要的表述方法。其优点是脉络清楚,逻辑连贯,明白易懂。(一)叙事蒙太奇(一)叙事蒙太奇央视神八天宫开始对接的视频一共分秒,按照时间流程,运用镜头的切换和串词的配合,精彩连贯地交代了“神舟八号”飞船和“天宫一号”太空顺利对接这一重大新闻,具体分析如下:(1)“神舟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全景,摇摄)。(2)指挥室大屏幕(特写,摇摄)。(3)“神州八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完成对接(特写)。(4)指挥室工作人员(全景,俯拍)。案例赏析:案例赏析:叙事蒙太奇包括以下几种:1 1、平行蒙太奇、平行蒙太奇平行蒙太奇将不同地点同时进行着的事物相互组接起来,忽视了空间距离,而着重揭示若干事物相
5、互之间的逻辑关系,从而更有力地叙述事物的本质或事件的过程。2 2、交叉蒙太奇、交叉蒙太奇交叉蒙太奇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镜头以很快的速度相互交替,让若干个时间相同、空间相异的情节快速转换,以烘托紧张气氛、制造悬念或加快叙事节奏。3 3、顺序蒙太奇、顺序蒙太奇顺序蒙太奇完全按照客观事物运动发展的时间顺序和逻辑顺序安排镜头,完全适合观众的视觉习惯,是最主要的记叙方式。4 4、重复蒙太奇、重复蒙太奇重复蒙太奇指重复出现前面已出现过的各种构成元素(如人、物、场面、声音),产生独特的寓意和传播效果。表现蒙太奇组接的画面重点不是叙事,而是表现思想感情。它是以加强内涵表现力和情绪感染力为主旨的一种蒙太奇。与叙事
6、蒙太奇不同的是,它不注重事件的连贯、时间的连续,而注重画面的内在联系。它以两个镜头的并列为基础,在形式上或内容上相互对照、冲击,从而产生一种单独镜头本身不具有的或更为丰富的含义,以表达某种情感、情绪、心理或思想,给观众造成强烈印象。运用这一表现手法的目的不是叙述情节,而是表达情绪、表现寓意、揭示含义。(二)表现蒙太奇(对列蒙太奇)(二)表现蒙太奇(对列蒙太奇)对列可以是人物形象的对列,也可以是景物造型的对列,它包括以下几种。1 1、积累蒙太奇、积累蒙太奇积累蒙太奇将若干性质、内容或者形象相同或相似的画面组接在一起,通过视觉积累效果,产生强调作用,制造一种特殊效果与气氛。2 2、对比蒙太奇、对比
7、蒙太奇对比蒙太奇将两个性质、内容或形象完全相反的事物画面组接在一起,产生强烈的对比效果。它类似对比修辞手法,可以有形态的对比、色彩的对比、思想内涵的对比等。3 3、比喻蒙太奇、比喻蒙太奇比喻蒙太奇类似修辞学中的明喻,一方面是比喻的镜头,另一方面是被比喻的主体镜头,两者是不同的事物,但有某种相似 的含义可比喻。4 4、节奏蒙太奇、节奏蒙太奇节奏蒙太奇利用节奏的快慢营造情绪和气氛。最简单的办法就是用镜头的长短,或在单位时间内镜头剪接转换的多少,来作为制造节奏的手段。通常若多用长镜头,则节奏慢,表达轻松、幽静、舒缓的情绪与气氛;若多用短镜头,则节奏快,表达紧张、躁动、活跃的情绪与气氛。对于电视新闻编
8、辑,我们同样也是以遵循蒙太奇思维方式与逻辑思维为原则,来决定编辑制作节目选择与组接,即要符合客观事物运动发展的逻辑和人的思维逻辑及生活逻辑。电视画面编辑离不开对镜头的选择与组接。这里的“镜头”即是指连续的电视画面,一个镜头也就是指一个连续的电视画面。电视镜头的选择首先要考虑新闻节目内容的需要。在电视新闻或电视专题片的画面编辑中,首先要考虑表现新闻主题与展开情节,记叙新闻事实与刻画人物形象等方面的基本需要。同时,在具体选择电视镜头时还要考虑以下方面。二、镜头的选择二、镜头的选择确定镜头足够的长度,目的是为了让观众有充分的时间了解其中的信息与理解其中的含义及情趣。如何使镜头长度适当,应考虑以下几个
9、因素。第一,画面复杂的比画面简单的要长些。第二,有字幕的画面镜头应适当长些,以让观众能游览完全部内容。第三,近距离镜头、特写镜头比中远距离镜头的信息量要少些,所以前者镜头比后者镜头应短些。第四,观众熟悉的镜头应短,观众不熟悉的镜头应长。第五,一般反映事物动态的镜头比反映事物静态镜头更有情趣,因而前者镜头比后者镜头应长些。第六,确定镜头的长度还要考虑电视节目的表现节奏的需要,通常长镜头的节奏比较平稳、舒缓、松弛,而短镜头,特别是连续几个短镜头的切换则使节奏快捷、跳跃、紧张。(一)确定镜头长度(一)确定镜头长度镜头角度是由摄像机所处的拍摄方位确定的,或者说是由摄像机与被摄物体之间的不同位置造成的。
10、在通常情况下,正面角度拍摄使物体显得堂堂正正,很端庄,但也很容易平淡,平铺直叙;侧面角度拍摄使物体富有立体感,影形方面的造型技巧得以发挥,但若不注意用光容易歪曲事物的形态;仰角拍摄使物体显得高大有力、占据了画面的主导地位,有一种夸张的修饰作用;俯角拍摄使物体显得渺小无力,有一种缩小贬低的修饰作用;至于逆光拍摄,搞得好可以产生类似“剪影”的艺术效果,搞得不好则一塌糊涂。因此,确定镜头角度、合理地正确运用镜头角度,是表现内容的重要手段,在电视编辑选用镜头时是值得推敲的重要一环。(二)确定镜头角度(二)确定镜头角度镜头运动的目的是为了确立观众的视觉重点。一般说来,向一个目标“推”镜头或拉长焦距,能吸
11、引观众注意力;而向一个目标“拉”镜头或缩短焦距,则会分散或转移观众注意力,通常有将观众注意力从原目标转移到其他事物或周围环境方面去的意图。(四)确定镜头景别(四)确定镜头景别景别是由被摄对象在画面上所占的面积大小决定的,通常有全景、中景、近景、特写之分。(三)确定镜头运动(三)确定镜头运动电视艺术包含多种造型手段。例如,摄像机光学镜头有各种类型,造型效果也不一,广角镜头能夸大对象的外形,产生深度透视效果;而长焦镜头会压缩空间,将背景去除,更突出被摄对象的主体。背景安排、灯光照明、服饰化妆等都属于造型手段的范畴。以拍摄人物为例,如果人物穿的是白色衣服(医生、护士),背景不妨暗一些(或以周围树木为
12、背景),这样可以衬托鲜明;如果人物穿的是深色工作服(隧道工人),而环境又很黑暗,一定要有灯光照明,才能展示人物形象与环境气氛。但是灯光照明不可过亮,否则隧道内的光线与平地光线条件一样,就失真了。有一部反映建造上海地下铁道工人生活的电视片,就是因为灯光照明过于强烈而失真,受到电视界权威人士的批评。电视编辑一定要考虑多种造型手段的正确运用。(五)确定造型手段(五)确定造型手段在电视编辑实践中,镜头的选择与镜头的组接是密不可分的。特别是在电视专题片中,镜头的组接显得十分重要。镜头组接一方面使镜头按照编辑意图自然转换,连贯顺畅,另一方面展示一定的时空关系与逻辑关系,类似写文章中的谋篇结构。三、画面的组
13、接逻辑三、画面的组接逻辑(一)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一)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组接镜头,能够使镜头组接合乎逻辑、顺理成章。(二)按照时间顺序二)按照时间顺序一般事物的发展都是有先有后,有始有终。在编辑电视新闻时,有时要按照事物发展的时间顺序进行镜头组接。(三)按照事物的空间变化顺序三)按照事物的空间变化顺序有些新闻事件不是固定在某一地点不变,而是所处的空间位置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画面组接时,要按照新闻事件发生地点的先后顺序进行组接。(四)按照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四)按照事物发展的因果关系这种镜头组接方式一般都是先因后果,但有时也可先谈结 果,后谈原因。画面
14、组接的逻辑依据:(一)(一)“动接动、静接静动接动、静接静”即利用画面外在因素的相同、相似的特点进行镜头组接。(二)将有内在关联的镜头组接在一起(二)将有内在关联的镜头组接在一起即利用画面内在因素的一致、连贯的特点进行镜头组接。在镜头组接中如果要“动接静,静接动”,就要找到内在因素的一致性与连贯性。(三)安插过渡镜头以消除镜头组接中的不顺畅与(三)安插过渡镜头以消除镜头组接中的不顺畅与“跳跃跳跃”有时镜头组接过于简化,会产生“跳跃”、“跳轴”的情况,违反人们的视觉习惯,令人产生不舒适的感觉或看不懂的情况。这时就要用过渡镜头来弥补缺陷。四、画面的组接方式四、画面的组接方式(四)运用不同的镜头运动
15、方式和造型手段来组接镜头(四)运用不同的镜头运动方式和造型手段来组接镜头即运用镜头的推、拉、摇、移、仰、俯等运动方式,以及照明、布景等造型手段来组接镜头。(五)借助特技手段采用技巧性转换方式(五)借助特技手段采用技巧性转换方式即以对上一镜头结束与下一个镜头开头部分的纯技术处理来转换画面内容,通常有以下几种:淡入淡出、划变、叠画、定格、翻转等。声音在节目中的功能一般说来有以下几种。第一,对表现新闻事实的发生、发展、结果,在时间、空间、环境气氛以及动人情节方面,有着具体的真实性。第二,表现新闻人物的思想情感、言行举止,具有直接的实践性。第三,在节目优化组合中,具有简化文字叙述,给图像注入活力的特殊
16、作用。作为编辑,对于声音包括人声(解说声、同期声)、效果同期声和音乐,要在全片的结构中做统一合理的构思,达到根据主题思想、画面内容深化主题的目的,用完美和谐 的声音艺术渲染气氛,表现主题。第二节声音的编辑第二节声音的编辑(一)对解说声的再认识(一)对解说声的再认识解说作为声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电视观众的思想交流相对比较直接,每一句话都能影响到特定环境的气氛表达,通过播音的二度创作会使节目添加传播效果。所以首先应看解说文字是否准确,然后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一是语言与画面的情绪气氛是否协调,是否符合音响总体的设计要求。二是语言与画面的运动节奏是否合理。三是语言的风格特色是否起到深化主题的目的。四
17、是解说语言表达的方式、方法及特征的运用是否做到从主题思想出发。五是解说与画面的段落、位置是否准确到位。二、人声的编辑处理二、人声的编辑处理采访同期声是指画面上所出现的人物的同步话语,它是一种直接的真实语言声音。由于对象关系的不同,它又可分为主动型、被动型和交流型。1 1、主动型、主动型主动型即以采访者或主持人身份出现的人物的声音,用来讲述事实,发表议论。2 2、被动型、被动型被动型即被采访者或被拍摄者的语言,用来讲观点、释疑问,使被采访者面对观众有直接的交流感。3 3、交流型、交流型交流型即采访者和被采访者一问一答的语言或一群人的讨论语言,有较真实、较活跃的现场气氛。(二)对采访同期声的再认识
18、(二)对采访同期声的再认识第一,采访同期声的讲话现场应与讲话内容或人物身份有一定连带关系,使环境的效果音响较好地烘托讲话内容、体现出现场真实感,并对讲话的中心有所提示和引申。第二,注意录音话筒的方向、角度和距离,选择最佳录音点。第三,人声与环境音响强度的比例一般保持在7:3上下,不得干扰主信息传播。第四,要尽量保持讲话内容的连贯性,在必须剪辑的地方,要找上下两段内容的相同点、承接点或不同点进行剪辑。第五,在较长的同期声讲话段落中,常常在讲话的中间插入与讲话内容相关的图像、图片和资料镜头,以丰富讲话内容,拓展信息量,即将同期声转作画外音处理。(三)人声的录制技巧(三)人声的录制技巧一是声音和画面
19、同时出现。这是一种直接切换的方法,在剪辑使用采访同期声中经常用到,而在对节目的解说词进行编辑时,一般这种切换方式有时使人感到比较突然,所以常常是在一两个场面性镜头或两三秒后加上解说。二是先闻其声,后见其人。将声音的开始部分叠在前一个画面上,讲几句话后再出现其人,这样做不会使人感到突然,因为声音首先引起人们的注意,画面的变化就不太明显了。三是画面和声音同时出现,但声音却是从低过渡到正常位置。这种做法在前面有解说词或表现群体场面时效果更好。四是画面结束在前,把声音适当地延后。在需要的讲话内容结束后,逐渐地把声音压低,表示讲话还在进行,同时解说词可将其内容概括讲出,以缩短讲话篇幅,避免给人以冗长的感
20、觉。(四)人声的混录方式(四)人声的混录方式效果同期声是在拍摄现场影像的同时所采录的现场音响。(一)效果同期声编辑的方法(一)效果同期声编辑的方法1 1、同步法、同步法在现场采录的环境同期声,保持其与对应画面的同步关系,使声画空间完整统一。它要求这样的自然音响要富于情节性或具有史料价值。2 2、呼应法、呼应法在采访、谈话中,对于声画的处理有时不需要一律做同期声处理,而运用画外音手段来表现听话者的反应和谈话的气氛。3 3、对比法、对比法利用声画的戏剧对比来加强表现力。就像一个醉汉,嘴上说着我没喝酒,实际上看上去却东倒西歪。4 4、复原法、复原法 把从原现场录下来的同期声作为画外音配到一些原来无声
21、的画 面上去,会产生意想不到的生动效果。三、效果同期声的编辑处理三、效果同期声的编辑处理1 1、延伸法、延伸法将前一镜头的效果向后一镜头延长,可以保证效果尾音完整,使前一镜头画面所表现的情绪或气氛不致因镜头的转换而中断,得以连贯地充分发挥出来。有时,前后两组画面上的形象都有产生效果声的可能,如果依靠后一镜头中的主体所产生的效果声同主题中心的关系不大,则此种效果可以不用,而仍将前一镜头的声音延长下来。(二)混录的技巧(二)混录的技巧2 2、交替法、交替法如果相连的前后镜头画面上的形象都必须发出声音,而每一镜头所配合的声音又都较画面长,就可利用多条声道交替混合,一方面将每个镜头的效果声延长到下一镜
22、头,另一方面又在下一镜头中同时开始该镜头本身的效果声。这样,不仅保全每次效果声的尾音完整,并且这尾音在画外与下一镜头的画面效果声重叠起来丰富了声音的内容,加强了效果的力量。3 3、预示法、预示法未见其事,先闻其声。这种方法可以使后一镜头的效果声在前一镜头画面中开始,可以给观众带来对后一镜头画面内容的预感,引起观众对将要出现的画面形象的注意。4 4、渲染法、渲染法有时在一系列画面上,其主体本身根本不发生什么声音或可能发生的声音都是无足轻重的,不能加强主题的表现,那就不应该局限于当时画面上所呈现的形象,而可以根据内容、情节的可能性配以某些与画面有机结合的效果声。这样,不仅可以加强画面的表现力,而且
23、往往能使画面产生创造性的意义。一、新闻节目中声音的结构特点一、新闻节目中声音的结构特点(一)目标的明确性(一)目标的明确性音响的运用以表现新闻真实性、时效性、客观性为目标。(二)选择的层次性(二)选择的层次性以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现场实况声音为主,辅之以典型意义的历史音响资料,以及能够烘托主题的无声源背景音乐(含歌曲)。(三)素材的多样性(三)素材的多样性例如:直接表现新闻人物自身的言语声音、动作声音,新闻事件的现场气氛同期声、背景声音;间接表现(反衬)新闻事件和人物的议论、谈笑、哭喊等声音,以及特定自然物体运动的声音,烘托主题的无声源的歌曲、器乐声等。第三节声音与画面的同构第三节声音与画面的同
24、构(四)运用的节奏性(四)运用的节奏性新闻报道的内容和对象不同,声音处理的节奏性也不能千篇一律。仅就新闻报道而言,消息类的现场报道应当时间节奏很强,突出主体,短小精悍;专题性节目应当社会节奏感强,音响素材丰富,排列层次清楚,生动形象;人物专访节目就应当突出被采访人物的声音等。对于电视节目声画合成的立体构思,要求编辑不仅对画面要认真处理,而且对声音在每一段、每一情节的运用也要各有区别。在写作拍摄提纲时,对音乐、音响的处理就要有所设计;在后期编辑画面时,镜头组接、转场、高潮、首尾等处理,也不要忘记积极地运用声音的表现力。实践中不乏这样的例子,单独看,一个节目的画面、解说、音乐都属上乘之列,可是合在
25、一起,便明显互相干扰,争夺视听,抵消应有效果。和谐之美要求在不同情况下,各种视听手段应互相让路,即以少胜多,以缺胜全,以无胜有。声画混录编辑的双主体配置,常见的配置关系有声画合一和声画对位两种。二、声画混录编辑的双主体配置二、声画混录编辑的双主体配置声画合一是指声音和画面同时指向一个具体的新闻形象的组合形式。它的特点是,声画同步发生、发展,视听高度统一,使画面和声音具有最高的保真性。声画合一,在电视新闻中又有两种形式:它们可以是画内声音空间与视觉空间的统一(如同期声与画面的统一),可称之为“画内声画合一”;也可以是画面空间与画外声音的统一(如播音语言与画面的统一),但它们必须是在时间上的同步,
26、也就是说,必须指向同一时间内音响与画面的同一对象,可称之为“画外声画合一”。画内声画合一主要表现为画面物象及其声音的合一。各种器物声音作为背景,使新闻现场气氛浓郁;各式人物的声音,使新闻 内容更为真切可信。(一)声画合一(一)声画合一声画对位是指声音和画面围绕着同一个新闻内容中心,在各自独立表现的基础上,又有机地结合起来的表现形式。这一形式在电视新闻中得到广泛使用。声画对位,其声音与画面不同步显现,不是给人以“看图识字”的简单感知。声画对位传播,是利用声音和画面不同步产生的信息差距,充分调动人们视听两个感知通道的“注意力”,引起声画信息叠加联想,加大感知深度,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的传播效果(二)声
27、画对位(二)声画对位中央电视台的优秀节目走基层:皮里村蹲点日记大手牵小手,共闯上学路中的声音主线由主持人解说、记者解说、现场同期声、记者采访等几部分内容组成,承担着逻辑表述的任务,主要向观众讲述了为在新疆喀什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皮里村的孩子受到良好教育,村里干部和大人们每年在开学和学期结束时护送孩子们去县城学习的故事。从皮里村出发,一路攀爬悬崖、趟过河流,上学之路无比艰险。再辅之以画面,令人看来唏嘘不已。伴随着声音的解说,是一组组对比感强烈的画面:群山环绕,四处都是悬崖峭壁,攀爬的悬崖几乎是垂直耸立,动辄超过几百米,趟过的河流冰冷刺骨,水流湍急,这样的路程要超过80公里,行程异常艰苦电视以它
28、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深深地震撼着人们,令人不禁为行走在这样的上学路上的皮里村孩子们捏了一把汗。接着,片中出现了记者配音的采访手记:“当问起皮里村的孩子们最想要什么时,孩子们的第一反应是都愣住了,我想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要求过什么。我又追问了几次,终于孩子们开口说,想要一双磨不坏的鞋,一条好走的路。”这段由记者叙述的采访手记通过字里行间展现了皮里村孩子们上学路的艰辛,也突出了皮里村孩子们单纯的心愿。案例赏析:案例赏析:当观众随解说联想到皮里村孩子们艰难地踏上上学路的画面而渐感同情时,片中又出现了孩子们在悬崖峭壁间攀爬的身影以及大人和孩子们之间互相伸手帮助的一幕幕感人画面,又使该片的主题得到了深化。与此
29、同时,记者亲身翻越悬崖的画面配上翻滚的叶尔羌河水声更加增添了新闻的真实感,也让人为整个护送队伍感到担心。当再次出现整个上学队伍趟过河流的水声时,这时距离所要到达的终点还有最后10公里,终点越来越近,整个队伍也松了一口气。同样的河水奔流声,但心情有别,造成的效果就迥然不同,引人深思。整个专题片中声画完美结合,从最普通、最常见、最平凡的事实中提取典型的细节进行深描、放大,再辅之以记者的解说、现场的真实声音,二者相辅相成,共同表达、深化了主题大手牵小手,共闯上学路。画内声画合一形式十分适宜于“对话”采访报道,像在看见栏目制作的沉默的呼吸、温故一九四二、告别卢安克等一系列专题节目中均有广泛而出色的运用
30、。声画对位这一形式的运用要求电视新闻从业者从声音和画面两方面下工夫:一是要从声音内容上抓新闻要点;二是要抓与内容相关的画面要点(即细节画面),当两个要点“对位”撞击时,必然会产生大于两者相加的“合力”。一、典型的细节一、典型的细节在电视新闻中,细节是指新闻现场中“富含新闻价值、人物情感和意义象征的细微处”。从语言符号学的角度来阐释,“电视新闻的细节是指能够突出新闻的五个和一个 的语言符号语言和非语言符号语言”。总之,细节是新闻环境中具体的特定事实,有见微知著的魅力。在电视中一句话,一个特定的场景、人物、动作、表情就是一个细节,它通常是以近景和特写画面加以强调,并在报道中显形、传神、传情。细节以
31、具体的形象寓于事实之中,存在于真实感强的连续时空中,它有待我们用心去捕捉、去表现。在日常的节目编辑中,那些具有表现力,能够揭示事物本质的典型情节、细节,会使以真实为生命的新闻节目体现出真情实感,成为新闻节目引人注目的兴趣点。第四节细节与节奏第四节细节与节奏(一)细节可以强调事实、深化主题(一)细节可以强调事实、深化主题(二)细节可以刻画人物个性,强化形象感知(二)细节可以刻画人物个性,强化形象感知(三)细节可以表达情感,揭示事物本质(三)细节可以表达情感,揭示事物本质节奏原本是音乐中的术语,专指由音响运动的轻重缓急形成的听觉现象,其中节拍的强弱或长短交替出现是一种有规律的运动。从根本上说,节奏
32、是源于生活的,它是对生命规律、万物运行律动的客观存在的反映。后来,有关节奏的概念已被借用到其他艺术创作中。同样,在视听兼备的新闻节目中,节奏也成为我们结构视听语言、优化节目表现的对象之一。在电视节目的整体表现中,节目的节奏是由物质因素和情感因素组成的复合体,它是由摄像师和节目编辑者等共同掌控并表现的。通常节目节奏被分为外部节奏与内部节奏两种,在编辑制作新闻节目时既要注意两者之间的和谐统一,同时还要注意这两者与实施内容的韵律相一致,最终达到一种和谐的意境美。二、节目节奏二、节目节奏内部节奏是指镜头的内部节奏,它是由摄像师来把握的,主要要求摄像师根据不同的题材内容,把握好不同的运动拍摄速度。(二)
33、外部节奏(二)外部节奏外部节奏是指镜头的外部节奏,它是由编辑在组接画面、处理声音时形成的画面语言和声音语言的节奏,最终导致出情感节奏。(一)内部节奏(一)内部节奏节奏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带有不同的脉率。如何对节奏进行把握与处理,是视听语言结构中带有普遍规律的问题。节奏对于观众会直接产生出“节目的感觉”,影响到观众对节目的兴趣。所以电视节目的节奏要与节目的内容相互一致或互相和谐,同时要符合人们接受信息时的认知需求和心理需求,从而从另一个角度增强编辑制作新闻节目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小结:小结:任何新闻的产生都有一定的环境和历史条件。诚如美国新闻学者杰克富勒所说,新闻强调最近发生或发现的事实,却忽略了
34、以前发生的事或者人们已经知道的事实。所以在新闻报道中有必要交代一下“背景”。第五节背景材料的运用第五节背景材料的运用所谓新闻背景资料,是关于新闻事件的历史和环境等材料,是新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补充、反衬或烘托新闻事实和新闻主题的重要内容。二、新闻背景材料分类二、新闻背景材料分类从新闻背景资料的特点看,它一般被分为两类:一类是纵向的,即事件发展的来龙去脉,主要指有关新闻事件本身的过去存在状态信息。另一类是横向的,即新闻事件所涉及的与周围事物的关系,主要指新闻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道德、习俗等社会环境的背景状态信息。背景资料相对于当前所报道的新闻事实,不管是纵向的历史背景还是横向的社会环境
35、背景,都具有历史性,它对深化新闻报道、帮助观众理解新闻有直接作用。再者,充分分析新闻背景资料是对编辑判断新闻事件社会意义的重要依据之一。有时由于背景资料本身也是很值得报道的内容而可以独立成为背景式新闻,例如,在新闻事件报道之后,专门配发的相关新闻背景报道就是典型的例证。一、新闻背景材料界定一、新闻背景材料界定(一)衬托对比性材料(一)衬托对比性材料衬托对比性材料即历史类比性材料(historical alanalogies),它要求通过过去的典型事例和景象,以及有强烈对比性的印象、数字和语言等,与当前事件进行对比与比拟,往往带来一些戏剧性的效果,引人入胜。(二)注释说明性材料(二)注释说明性材
36、料注释说明性材料一般用来点明新闻事实产生的原因、条件和环境,包含历史关联性材料(history context),通过横向、纵向的联系,交代事情的来龙去脉和因果关系。三、背景资料的类型三、背景资料的类型(三)阐述解释性材料(三)阐述解释性材料阐述解释性材料比前两种背景资料更深入,对新闻事件内部或新闻背后的因素进行较深刻的剖析、预示和展望,往往在“为何”(why)这个新闻要素上表达较多,增加了新闻的易读性,起到“解惑”作用。例:例:2012年11月26日凤凰卫视的时事直通车中,印度签证连地图反制中国新护照的新闻主体是关于印度驻中国大使馆表示,已给准备前往中国的公民发放新的签证,新签证上印有印度地
37、图,包括印度称印度拥有主权的领土。这则新闻在导语中交代了印度如此做的原因:“中国新版电子护照内页印制的地图引发了许多国家的不满。其中印度表示,对中方在地图上将阿鲁纳恰尔邦,也就是中国藏南地区以及阿克赛钦地区划为中国领土的做法不能够接受。”而在该新闻的结尾处又交代了:“据称有中国公民因持新版护照办理赴印度签证时遭到拖延,导致部分人出行时受到影响。”在具体的新闻报道中,背景资料的运用首先应体现为新闻事实相融,其次应能在新闻结构的层次变化中起到协调作用。由于电视具有声画结合的传播特点,因此电视新闻交代背景资料的表现形式一般有画面配解说和口播两种。其中,配解说的画面应尽可能地使用背景资料画面;有时若无
38、历史画面,也可使用当前事件的画面,那么相关的背景信息则由解说独自完成。四、新闻背景资料的表现形式和结构位置四、新闻背景资料的表现形式和结构位置由于背景资料在新闻报道中是一种较自由的结构元素,为使新闻结构布局有序合理,提高有效信息量和传播效果,不同的新闻背景资料的位置一般可以这样安排:其一,穿插在导语中的往往是衬托对比性材料,以引起受众的收视兴趣。其二,与主体组合的背景资料主要用来对导语所揭示的新闻事实加以注释和说明,再由主体对新闻事实加以展开,这种新闻篇幅较长,节奏较舒缓。其三,背景资料在结尾出现时,对新闻事实做进一步的补充、解释,或引出新意,或对新闻事实暗寓褒贬。新闻背景资料运用于电视新闻报
39、道中,是对报道事实的补充和扩展,能够唤起并促进受众的联想,增进受众对新闻的理解,增大新闻信息含量,拓展新闻报道深度,转换新闻报道角度,提高节目内在的新闻价值,在增加新闻知识性的同时增加易读性。编辑制作电视新闻节目要善于运用背景资料,有强化深度报道意识,通过对相关新闻背景资料的分析、比较,从纵、横两个方面揭示事物的关联和价值,对信息进行扩展、深化、解释、预示和展望,增加新闻报道的力度和厚度,增大新闻的信息含量。五、新闻背景资料的运用五、新闻背景资料的运用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对“神舟八号”发射与“天宫一号”对接的直播中的新闻背景材料的运用就是比较成功的:在全天小时的直播中,以“神舟八号”与“天宫一号”的最新动态为报道主线,通过穿插全方位的背景信息报道,涉及多个方面的报道,既有对“神舟八号”飞船、“天宫一号”航天器特点的专题片,又有对航天工程育种的专题介绍,也有关于“神舟八号”、“天宫一号”背后新一代航天人的报道。这种全景式的背景报道让观众看得非常过瘾,既增长了知识,又从不同角度、更深层面认识了“神州八号”发射与“天宫一号”对接的意义,不但提高了节目内在的新闻价值,而且增强了直播节目的可视性和易读性,在增大新闻信息含量的同时,拓深了新闻报道的深度,唤起了观众的关注兴趣。案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