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简要病史:女性,57岁。腹痛、消瘦、纳差,但无黄疸。AFP检查正常。CT表现:该患者肝脏平扫病灶呈低密度,动脉期强化可见小结及包膜样强化,门脉期似有降低包膜强化降低不明显。延迟依然见包膜强化。讨论分析:肝炎性假瘤是各种致炎因子引起的肝局部组织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增生为病理基础的肿瘤样病变。较易与肝细胞癌及转移性肝癌等相混淆,该病术前很难明确诊断,误诊率高达90%以上,病理学上将肝脏性假瘤大致分为三型:黄色肉芽肿型、浆细胞肉芽肿型及玻璃样变硬化型。常规CT平扫表现为肝实质内可见狐立或散在的低密度影,直径约小于3.0cm,其形态多样,如三角形、圆形、类圆形、杵棒状、香蕉型、葫芦状等。病灶边缘清楚
2、或不清,有时尚可见到棘状突起。增强扫描由于肝脏炎性假瘤多无动脉直接供血,所以其动脉期强强化不明显,门脉期病灶表现较较为复杂以增强后特点大致分为几种类型:(1)病灶不均匀强化,周边环形强化。中心为低密度或病灶内形成高密度的分隔,分隔之间为低密度,表明病灶内血管较少,中心以凝固性坏死,炎性细胞浸润为主,周边主要为增生的纤维结缔组织;(2)病灶均匀强化。表现病灶内血供丰富,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组织互相病例1 肝炎性假瘤:肝右叶稍低密度影,外周境界不清,中央可见一等稍低密度结节影。动脉期而中央小结节影有轻度强化,内部可见坏死区,门脉期病灶逐步向外强化,至延时期基本上呈等密度影。病例1 病理:肝内纤维
3、血管组织明显增生,大量炎性细胞浸润,局部片状肝组织坏死。病例2 肝炎性假瘤:肝脏S6段可见一结节影,密度均匀,边界清楚,边缘光滑,增强扫描门脉期明显强化,强化程度大于肝实质,延迟扫描结节强化程度小于肝实质。夹杂,周围组织明显充血、出血及炎性反应。门脉期及延迟期病灶多呈中度强化,尤其在病灶周边可见宽阔而边缘模糊的强化带,少数病灶表现为低密度或等密度充填;(3)病灶无强化。在病灶内血供无或较少,以大量凝固性坏死为主,多伴有少量的炎性细胞浸润。这种多样化方式可可能与肝脏炎性假瘤病理成分有关。病例3(肝炎性假瘤)平扫见一病灶轮廓不规则的低密影,边缘不清,略模糊。形态似呈片状、或8字形,不成明显的球形。
4、内似有分隔。动脉期:未见明显强化,边缘及分隔似有轻度强化。门脉期:边缘及分隔有中度强化。延迟扫描病灶边缘壁及分隔与肝组织密度相同。当病灶处于炎性反应较强烈时期,炎性充血、渗出及炎性组织增生较为显著,病灶多呈等高密度强化。病灶随炎性过程的动态变化瘤体大小强化方式在短期内可有变化。肝炎性假瘤要和下述病变相鉴别:1、肝细胞性肝癌:CT检查以早期强化为主要特征。三期表现虽“快进快出”征象。多有肝炎、肝硬化病史,AFP多为阳性,两者鉴别不难。但与不典型HCC病例难以鉴别,最终结果依据病理检查。2、转移性肝癌:CT及MRI可见典型“靶征”及瘤周水肿。增强后其周边环形强化。大多数有原发瘤病史。病灶常多发,大
5、小不不等,边缘光整或不光整,部分有液化坏死,囊变及出血。3、胆管细胞癌:CT表现为境界不清的低密度肿块有钙化,增强后出现不均匀,持续性强化,肿瘤周围胆管扩张,肝叶萎缩,门脉分支闭塞等;血管造影或MRI可见血管受侵犯,AFP多为阴性。但两者的鉴别也有一定的难度,因强化方式有一定的共同点。4、肝脓肿:CT表现为肝实质内单发或多发低密度区,呈圆形或椭圆形其内有分隔,边界清楚或不清楚。20%病灶内可见气-液平。增强后急性期90%可出现“环征”。慢性期可见“三环征”。MRI上脓肿呈长T1长T2信号改变,GD-DTPA增强后脓肿壁呈环形强化,脓腔不强化,脓肿内可见气体影,环征和脓肿内小气泡为肝肝脓肿的特征
6、表现。US常为肝脓肿首选,敏感率可达100%,对未液化的早期肝脓肿US易与肝脏炎性假瘤及肝癌混淆。5、肝细胞腺瘤:CT多为肝内边界清楚的低密度肿块,少数为等密度肿块,并发出血则密度增高。一部分肿瘤周围出现脂肪变性,肿瘤周围可见环形低密度影环绕,此征为肝细胞腺瘤CT特征性表现。增强后动脉期可见粗大的血管穿行于肿瘤内。MRI上呈长T1长T2信号,STRI瘤周呈环形低信号。6、肝包虫病:CT表现为肝实质内大小不一的低密度影,可见多个边缘清楚的包囊、互相靠拢,形成若干分隔;囊内子囊可为囊状或软组织密度的结节,囊壁钙化,并可见环形和弧形囊壁、内囊分分离,可出现囊状包虫病的特征性表现“双边征”及“水上浮莲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