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社版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单元备课资料 人教社版语文教科书(八年级下册)单元备课资料第一单元 单元重点这个单元主要讲述的都是名人的人生当中一段难忘的经历,他会让我们体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到人间的关爱与温情。学习这个单元要让学生感受生命的意义,了解社会人生。藤野先生侧重于讲述在自己陷入困境中时,师长对自己的关爱和帮助。教育学生要在别人困难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我的母亲侧重于讲述自己年幼时候受到母亲的做人的教育。教育学生只有宽厚待人才能赢得别人尊敬的道理。我的第一本书侧重讲述的是自己年幼时候的一段读书的经历,父亲和生活给我的难忘记忆。告诉学生人生的际遇是不同的,要珍惜你所拥有的东西。列夫托
2、尔斯泰刻画的是伟人的肖像,通过肖像描写,刻画了人生世界观变化的一段经历。再塑生命讲述的是凯勒从黑暗世界中走向光明的经过,引领她的莎莉文老师为此付出了毕生的心血。侧重要告诉学生的是走过逆境固然需要自己惊人的毅力和不屈不挠的努力,但也不能忽略一个好的老师。单元设计重点: 1.主问题的引领(寻找主问题)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悟课文3.查找相关资料单元教学设想1.三课时完成字词疏通。2.八课时完成阅读教学。3.二课时完成课外阅读。4.四课时完成综合性学习。(活动2课时,写作1课时,作文点评1课时)第一课时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第二课时学生找出自己不会读写的字词,查字典掌握落实。第三课时学生继
3、续疏通课文,解决疑难。教师通过听写练习的方式检查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第1课 藤野先生两课时教学设想:通过主问题的设计引出学生对藤野先生的了解,并通过查找资料加深理解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之情。课前预习:学生课前查找资料:鲁迅的留学背景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教学设计:一、 导入可以直接由人生经历导入:人的一生中总会有些令人难忘的经历,有些经历让你感受到温暖,有些经历让你感受到通苦,有些经历让你感受到奋斗更多免费教案下载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分站的乐趣。在鲁迅先生的一生中也有过这样的时候,今天我们来学习鲁迅先生写的一篇回忆性的文章,看看在鲁迅先生的记忆中难忘的人和事。二、 初步感知 1.朗读课文,理清脉络
4、。2.感受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情。感激、敬仰、怀念三、跟踪阅读为什么鲁迅对先生会有这样深厚的感情?学生的回答可能涉及到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帮助、藤野先生的为人、鲁迅当时的处境等问题。1.藤野先生是一个 的老师。 (要求在填写形容词的同时能结合课文的具体实例进行分析)分析藤野先生对鲁迅的帮助。 主动关心我的学习,认真为我改讲义。 为我改正解剖图。 关心我的解剖实习。 带出有关藤野先生的其他事情,对我不学医的叹息,送我照片。 向我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事。要求概括这些事情,懂得概括内容的方法和要素。2.鲁迅当时的处境怎样?根据课文内容介绍鲁迅当时在日本的处境。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在此处补充鲁迅的留学背景以及中国
5、留学生在国外处境的介绍,以利于学生理解鲁迅在碰到象藤野先生这样的老师时的感激和敬仰之情。我的观点:藤野先生在日本并非著名学者,但是在对待鲁迅,其实也是在对待中国人的态度上,确实是难能可贵的!须知那是中国在甲午战争惨败之下时,是在日本独霸东南亚的野心日渐膨胀,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时,是日本人视中国人为“猪头三”、“下等动物”之时,所以文中鲁迅还要告诉读者的不仅仅是藤野先生的认真负责、严谨治学,更是他那种对中国人的特别热情友好与尊重。教师可以根据需要在此再补充本文的写作背景。1926年3月18日,北洋段祺瑞执政府的卫队血腥屠杀爱国请愿学生,死47人,伤300多人,女师大学生刘和珍、
6、杨德群就是其中的两个殉难者。鲁迅说“三月十八日,民国以来最黑暗的一天”。北洋政府血腥镇压爱国者的当天下午,就下了通缉令,抨击过北洋政府及其首领的鲁迅,自然是被列入这个通缉名单的。后冯玉祥的国民军把段祺瑞赶下台,而奉军又攻进北京,赶走国民军。奉军进北京,骚扰百姓,奸淫掳掠,大肆逮捕和杀害进步人士。北京成了一个充满恐和令人窒息的地方。鲁迅遭到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这年的七月,鲁迅接到厦门大学的任教聘请,8月离开北京去厦门。在朝花夕拾小引中他介绍说这本散文集是在北京至厦门这段时间内写的,在广州编定。当时他在段祺瑞政府和一些反动文人的迫害下,不得不离开北京到了厦门大学做教授,不久又因和同事冲突出走到
7、中山大学任职。那段时间他的生活极不安定,心情也很苦闷;因此,为了“在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朝花夕拾小引),他开始借回忆旧时的美好事物来排除眼前的苦闷,寻求一点安慰。可见,藤野先生的写作不仅仅是为了怀念藤野先生,也是为了从温馨的回忆中寻找一些温暖,寻找一些前进的勇气。3.为了改变自己的、更是民族的处境,鲁迅做出了怎样的举动? 回忆鲁迅从学医到学文的道路的选择,贯穿始终的是热爱自己的祖国,要改变祖国命运的思想。这是全文的一条暗线。四、 探究阅读1.文章主要写藤野先生,为何要写东京的留学生和初到仙台的情况?或交待动机或正面衬托或反面衬托要区别对待。2.在这样的处境中碰到这样的一位导师,真的令人一生
8、难忘。所以在20年后,鲁迅依然记忆犹新,特别是在陷入困境的时候,更会想起他来。阅读课文最后一个小节。“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懒时,仰面在灯光中瞥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扬顿挫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思考在这段文字中先生要说出的是些什么话语。我为什么良心发现的,增加了勇气,继续写文章?五、语言品味学生找出自己认为写得好的字词或句子,进行点评。(结合研讨与练习二)六、课外作业课外阅读关于太炎先生二三事,回忆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将寿镜吾、章太炎、藤野先生加以比较,写一段话来,看看他们各有什么不同的特点?第2课 我的母
9、亲两课时教学设想:第一课时通过具体分析我的母亲在学业上和做人上对我的帮助和影响来体会作者对母亲的感激和怀念;第二课时通过课外阅读,促发学生思考关于教育方式的思考。教学设计:一、导入人的一生中最应该感谢的人是母亲,因为母亲给了我们生命,而更重要的是母亲往往用朴实的话语和行动教育我们如何做人,如何成人。胡适的母亲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二、作者介绍通过作者介绍来激起了解名人的童年教育的兴趣。三、感受形象1.作者对母亲怀有怎样的感情?(用原文一句话回答) 2.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用最简洁的语句概括。3.具体写了哪些事来表现母亲对我“我”的影响?(根据中心句找相关事例)四、你认同这样的教育方式吗?阅读多年
10、父子成兄弟、完整的教育包括什么,与本文形成对比阅读,让学生畅所欲言。五、练笔:写读后感第3课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想:通过对作者童年经历的回顾,引导学生体会苦中有乐、乐中含有苦涩的人生,并悟出一定的人生哲理。按整体感知(解题)局部探究(体味苦乐)整体回顾(深入理解)的步骤进行。 教学设计:一、 导入每个人对待生活的态度和认识是不一样的,即使是在同样的生活环境条件下的人对生活的感受也是不相同的。其实,开心是一天,不开心是一天,为什么总是在主观上累加自己的一些苦难,弄得一辈子不得开心颜呢?我们今天要学的文章就是告诉大家应该怎样对待生活的道理。二、 整体感知,解读“书”意?学生默读课文,回答以下问题:
11、1.文章题目“我的第一本书”有哪几层意思?(我的童年生活 我的第一本课本)2.结合课文,发挥想象,分别用一两词概括“书”中的人物形象。祖母:风趣、诙谐 父亲:温厚、善良乔之贞:好学、本分 老师:厚道、糊涂二黄毛:性耿、木讷3.这些人物的出现,为“书”中的生活增添了什么色彩?明确:祖母的出现使贫瘠的生活透出点喜色,父亲的出现使暗淡的生活散发出暖色,老师的出现使枯燥的生活显得轻松,乔之贞的出现使艰辛的生活更为沉重,二黄毛的出现使板滞的生活富于变化。三、 探究局部,体味苦乐1.学生字读,圈点批注(1)找出“书”中的苦与乐苦:生活的贫困,学习条件的恶劣,小伙伴的辍学。乐:祖母的幽默,父亲的仁慈,老师的
12、宽厚,大狗、小狗的陪伴对大自然的感应。(2)文中的哪句话可以概括这种苦乐掺半的生活。(“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最初的快乐和梦幻”)2.学生讨论,自由发言。论题:这种苦乐交织的生活让作者发现和感悟了什么,让他说出“人不能忘本”这句话?要点:他发现了苦难对人的戕害,发现了生命的顽强以及人性本能对美的追求。他享受到了只有孩子才能享受到的“少年不知愁滋味“的生命最初的快乐,这种不含杂质的纯粹的快乐,沉淀在心中使自己对人生、对幸福有了本质的认识,并受益终身。四、 整体回顾,说出感受仿照课文口语化的表达方式,说说自己的“第一本书”。五、 练笔:写读后感六、 课外作业阅读牛汉的一系列关于父亲和童年的文章海琴
13、月夜和风筝心灵的呼吸父亲树林和鸟第课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想:通过对托尔斯泰的外貌的学习,体会托尔斯泰的心灵,感受他的心灵产生的变化。课前印发茨威格的逃向苍天。课前预习:广泛收集作者奥地利人茨威格的资料,收集文学巨匠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教学设计:一、 导入 说说你所了解的列夫托尔斯泰以及茨威格。教师介绍列夫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心路历程以及相关背景。二、 朗读感知 读了文章之后,你认为托尔斯泰是个怎样的人?三、跟踪阅读1.托尔斯泰的外表是怎样的?抓住托尔斯泰的须发进行分析。要求结合具体的句子分析。总结外貌特征:普通2.托尔斯泰的内心是怎样的,你从课文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抓住托尔斯泰的眼睛进行分析
14、,同样要求结合具体的句子分析。3.作者为什么抓住托尔斯泰的眼睛来刻画他的内心世界? 结合逃向苍天分析文章中“当这一副韩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以及文章的最后一段。四、 课外作业阅读茨威格的三作家以及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五、练笔:写读后感逃向苍天介绍:(选自茨威格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是茨威格为托尔斯泰的未完成剧本光在黑暗中发亮补写的尾声。 十九世纪俄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托尔斯泰的一生是伟大的,同时又是矛盾的。他在世界观激变之后,为自己贵族地主庄园式的生活不符合自己的信念而深感不安;但他的妻子却囿于世俗偏见,过多地为家庭和子女的
15、利益考虑,不能理解他的思想,从造成夫妻的不和与家庭的悲剧,这更使托尔斯泰痛苦不堪。于是他在一八八二年和一八八四年曾一再萌发弃家出走的念头。这种想法在他八十至九十年代的创作中颇多反映,尤其是一八九零年开始创作的剧本光在黑暗中发亮,更可以说完全是当时作者的自我写照。该剧中的主人公萨林采夫在世界观转变之后同家庭和社会发生了严重的冲突,但他同时又主张不以暴力抗恶。剧本虽然经过长时间的创作,但始终没有完成,只留下片断,因为托尔斯泰不知道该如何结局,他还没有为主人公的矛盾找到解决的办法。而现实中的托尔斯泰自己,正如剧本中的萨林采夫一样,也仍然处于深深的矛盾中不能自拔,因为它虽然想以弃家出走来摆脱自己的痛苦
16、,但又怕自己的这一举动会引起妻子和亲人的痛苦,这无异于自己犯下罪孽,违背自己“不抵抗”的理论。所以,这种矛盾的痛苦又继续折磨了他将近二十年。一九一零年十月末,风烛残年的托尔斯泰在经过几场极富戏剧性的冲突之后,终于毅然决然悄悄离家出走。十月二十八日清晨,一辆载着托尔斯泰的马车在黎明前的黑暗中远远驶去,前面是茫茫苍天。陪同他的只有一个挚友兼医生马柯维茨基,知道他去向的只有他的小女儿。但是,这位八十二岁的老人已经不起旅途的劳顿。三天之后,他因患肺炎不得不在阿斯塔波沃火车站下车,暂住在站长的公务房间里,经过几天的重病之后,终于在十一月七日清晨与世长辞。由于导致托尔斯泰最后毅然出走的起因极富戏剧性,又由
17、于他生前曾写过这样一部影射自己的未完成剧本,茨威格以此为契机,采用戏剧形式再现了这样一幅令人唏嘘的历史画卷。逃向苍天是采用戏剧形式写的一篇历史特写。属于纪实文学。第课 再塑生命教学设想:本文介绍了一个生命再塑的过程。生命何能再塑?其中的关键是解读本文的关键。课前预习:收集有关海伦的与莎莉文老师的资料,了解她们的生平以及重大的文化贡献。教学设计:一、导入 从介绍海伦的一生导入课文。二、解读课题1.请同学联系作者生平来谈一谈课文标题,看看重音应落在哪里?并说说理由。2.文章为什么以“再塑生命”为题?三、把握文脉当我们用朗读来诠释课题时,我们明白了为什么要把重音放在“再”字上。我们更有必要讨论一下这
18、是一个怎样的生命,它经历了怎样的由渐变到质变的过程,用文章的原话来概括。明确:原状:盲聋哑,脾气古怪,故意捣蛋,苦恼愤怒,感觉不到爱。渐变:融入大自然,充满好奇,充满喜悦。质变:好学,聪明,坚毅,情感丰富,富有爱心。四、挖掘内涵1.选择自己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品味。2.用课文中的句子说说老师是怎样的一个人?五、练笔:写读后感六、课外阅读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综合性学习教学设想:本单元以“献给母亲的歌”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这一主题与阅读教学有一定的联系,但又具有生活体验性、活动实践性、学习综合性的特点。希望通过“道不尽的母爱”“剪不断的脐带”“多角度看母爱”“报得三春晖”四项相互联系、逐层深入的
19、学习活动,来培养学生健康美好的伦理亲情,引导他们学会感受爱、理解爱,同时也能奉献爱;通过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教学设计:一、准备阶段:根据第一个栏目的提示,分小组寻找资料。二、找母亲聊聊天,完成第二个栏目的内容。给母亲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情,观察母亲的表情和反映。三、 主题班会:报得三春晖。四、根据了解的情况,结合自传和小传的学习,给母亲写一个小传,送给母亲作为礼物。有条件的同学,可以用powerpoint制作一个包括照片、说明、音乐、对妈妈的了解、妈妈的小传等内容的课件送给妈妈。五、当堂作文点评。(王月华)第 二 单 元六 雪设计原理:语文是和生命情怀同在的东西,以语言
20、为中介的审美对话过程,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它带来视界的敞亮,臻于黑格尔所说的“令人解放”的境界。教学目标:1.通过朗诵,感受作品语言的意蕴美;2.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并能论证自己的观点;3.品味文章主旨、写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出示文句:“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提问:你认为这句话写得怎样?学生可能有两种观点:A.重复,乏味,鲁迅堕入了“恶趣”;B.产生视觉空间美;体现鲁迅“重复”“韧性”的性格;诗化的语言,有蕴味,朗读起来富有音韵和谐美。引导:这是鲁迅野草集中名篇秋夜的开头一段,诗意浓郁、寓意深远,枣树的形象表现了顽强抗击黑暗、战
21、斗不息的精神。二、与文本审美对话,朗读体验请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你认为最富蕴味的句子,说出你的审美感受并试着朗读。比如:1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严冬中唯有雪在与寒冷抗争,所以它孤独,它献身于战斗,是凝聚了并升华了雨的所有精神力量的精魂。以深沉崇敬的语调朗读。)2那是还在隐约着青春的消息,是极健壮的处子的皮肤。(江南的雪富有生命活力。以轻缓柔和的语调朗读。)3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洁白的世界里花儿独自开放,它是何色彩,是何形态,想像不出那冷艳的模样,但感受得到那生命的张力。以悠长的语调朗读。)4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偷”时的欢乐,“偷”时的
22、期待,不言而喻。以欢快的语调朗读。)5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斗志昂扬,撼天动地,斗士般抗争严寒。以高亢激越的语调朗读。) 此教学环节重在朗读,不求学生对语句意蕴的理解一步到位。三、与作者视界融合。1请学生各用一个词来概括作者笔下南方、北方的雪。点拨:A 如何理解雪罗汉消融一段。(脆弱的美易逝)B 作者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雪的不屈精神)南方的雪 滋润美艳、色彩斑斓、生机盎然、童趣、易逝、脆弱、优美北方的雪 气势磅礴、孤独寂寞、蓬勃奋飞、壮美、抗争不羁2辩论:正方:鲁迅喜欢南方的雪 反方:鲁迅喜欢北方的雪3探究主旨:作者通过写江南雪的美艳,孩童的欢乐,表现
23、了对故乡对童年美好生活的怀念,但作者更渴望如北方的雪一样与黑暗现实抗争不息。4探究写法:A 文中哪一个词在结构上表明作者的感情更倾向于北方的雪?=“但是”。将文章巧妙地一分为二,又层层递进。B 既然作者更赞美北方的雪,为什么花更多的笔墨写南方的雪呢?=是铺垫,是先抑后扬。通过此教学环节,让学生充分发表看法,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五、拓展1听音乐片段,说说其中通过雪表现的歌曲意境各是什么。王菲的雪中莲:悠远、空灵范晓宣的雪人:哀伤、落漠游鸿明的五月的雪:凄美、悲凉2学生回忆带“雪”的诗句并说说由雪营造的意境各是什么? 比如: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悠闲自在)3语文知识小品: 物能生境,意随境生。借
24、物抒怀时要表达自己独特的心灵感悟,只有独特的感受才能赋予语言以艺术的生命,才能使描写的对象虽然相同,而刻画的意境却不同。六、课后阅读:1艾青诗集北方 2郁达夫江南的冬景、钟敬文西湖的雪景七 雷电颂设计原理:学习语文不仅需要“体验”,而且需要“质疑”;“体验”越真切,“质疑”越深刻;“质疑”越深刻,“体验”才会越真切。教学目标:1了解写作背景、意图;2学会慷慨激昂地朗读,体会郭诗风格;3理解象征手法、修辞方法的运用。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你知道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由来吗?点击屈原:战国楚国诗人、政治家,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楚怀王却依附秦国,走上妥协投降的道路,屈原也遭奸臣迫害,最终投身罗江。
25、二、介绍剧情、作者的写作意图及时代背景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正值抗日战争相持阶段,蒋介石消极抗日,发动了“皖南事变”,掀起反共高潮,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郭创作此剧是为了讽刺国民党的反动行为。1942年屈原上演后反响强烈,后虽被国民党禁演,但雷电颂的声音仍响彻在群众之中。周恩来曾称赞说:“屈原并没有写过这样的诗句,也不能写出来,这是郭沫若借屈原的口说出自己心中的怨愤,也表达了蒋管区人民的愤恨之情,是向国民党压迫人民的控诉,好得很!”三、选读课文,设疑索解1学生以最激越的情感自由朗读课文。2学生自主选择一段,示范朗读,并说说从这一段中读懂了什么并产生了什么疑问。这是非预设性的设计,目的是让学
26、生通过充分的朗读打通已知和未知的领域,教师既要作好朗读指导又要引导解疑。四、背诵前六段指导方法:1理解背诵,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加以背诵;2归类背诵,根据语句关系或内容进行归类加以背诵;3提纲背诵,抓语句关键词提炼成提纲加以背诵;4形象背诵,将文字想像成画面加以背诵。第二课时一、点化1文中你、你们指代哪些?他们是同一类吗?风、雷、电-抗击黑暗的伟大力量,光明自由的化身宇宙中、心中的剑-战斗的信念光明、火-理想中的世界东皇太一-无德无能之流 昏庸东君-弄虚作假之人 腐朽大司命、小司命、湘君-懦弱胆怯之辈 官员河伯-剧中人物2文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有何作用?拟人-直接有力地表达爱憎之情反复、比喻、
27、反问-感情热烈,撼人肺腑,气势磅礴,铿锵有力二、深悟1教师范读舞台说明段,学生闭目想像屈原的形象;2学生为屈原作画,并题写人物解说词。参考:一个向往光明,痛恨黑暗,具有无比高昂的战斗激情的爱国者;一个在屈辱中咆哮的疯狂斗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要鼓励创新三、发散1欣赏郭沫若女神中凤凰涅槃片段,如凤歌。2说说与本文的共同点。3语文知识小品:郭沫若的诗想像瑰奇,色彩明丽,感情炽热,富有浪漫主义特色。常把宇宙万物和自我融汇在一起,以独白式的语言直抒胸怀,在人物的单语世界里达到物我一致的境界。四、课外阅读 屈原楚辞、郭沫若女神八 短文两篇设计原理:二项对立是最为普通的存在状态,而人对事物的
28、认识,也在相区别比较中提升。同样,二项对立也常是文本的一种内质。教学中运用比较是为了发现,为了融合,比较的结果未必一定有明确的高下优劣美丑正误之分。教学目标:1探究“日”“月”“飞娥”“夸父”“嫦娥”等意象的象征义,从而了解巴金的人生追求。2学会辨证地看待事物,在争鸣中擦亮双眼。教学过程:一、朗读1正音:撮、皓、浸、侵2请学生朗读,要求读出“日如火,月如水”的感觉。二、争鸣1引导:许多事物都是对立存在的,因此人们看事物的观点也是各有不同的,但唯有矛盾冲突才有发展。托尔斯泰说过:我不同意你的观点,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力。真理,是越辩越明的。2提出问题,让学生畅淡自己的观点。A文中日和月有何不同
29、?你怎样看待日和月?日是火热的,是光明、美好的象征。月是寒冷死寂的。(后一问属开放性)B飞蛾、夸父、嫦娥的追求方式,你赞同哪一种?参考: 飞娥、夸父为了追求光明、理想而奋不顾身,令人敬佩。嫦娥希望改变冰冷的月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更令人敬佩。飞娥、夸父、嫦娥都有一种不屈不挠的信念,但都有些不切实际、不自量力。他们勇气可佳,但方式不对,结果是竹篮打水一场空。追求理想要理智、要讲实效,光头脑发热不行。C你怎样看待生和死?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与其苟且偷生,不如壮烈牺牲。好死不如赖活着,活者才有活得更好的可能。平平安安地活着就是一种幸福。我们没有绝对的权力决定自己的生死。三、选择1看别人的选择20
30、0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之一徐本禹,一个华中农大本科毕业生,自愿来到贵州贫困山区执教,对此你有何看法? (他扛起的是贫穷和孤独,他扛起的是不属于他的责任,他说:每个接受过帮助的人都要尽自己的力量帮助别人。)2说自己的选择讨论:你如何预设你的人生?你心中的太阳是什么?点拨:雅典奥运,刘翔以12秒91的成绩夺取百米跨栏冠军,摧毁了“黄种人不可能拥有此枚金牌”的说法,创造了一个奇迹。刘翔追到了他的太阳,可之后的一段日子里,他说自己只会咧嘴傻笑,感到迷茫。不过后来他又找到了另一个追求的太阳,那就是全运会、世锦赛、08奥运等冠军。可见,人的一生不只追求一个太阳。四、总结本文写于抗日战争时期,巴金借日、月表达
31、自己对光明的向往、对胜利的企盼、对严寒的憎恶,寄托了他为追求而不惜牺牲的人格理想。嫦娥奔月附:板书设计 追求光明 寒飞蛾 夸父扑火 光热 逐日 企盼胜利 冷九 海 燕设计原理:朗读就是用读者的心声尝试复活文本的心声,是对文本的再创造,能提升语感品质。通过朗读获得情感体验,受之于心,发之于外。这种语感图式的建构,以及在言语活动中的顿悟,正是语文理解能力的核心工程。教学目标:1通过合作的形式朗读课文,感受诗情、诗理、诗味;2理解文章正侧面描写相结合、运用象征手法和多种修辞方法的写法;3学习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英勇无畏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海燕是高尔基早期创作的一篇散文诗,写于1
32、901年,正值俄国1905年大革命前夕 最黑暗的年代。俄国工人运动不断高涨,动摇着沙皇统治的根基。高尔基以敏锐的艺术感悟力创造了“海燕”的艺术形象,来欢迎即将来临的革命风暴,为无产阶级唱出了一曲充满战斗激情的颂歌。二、找读课文(一)1找出描写海面自然景象的语句。吼叫争鸣 燃烧 (大海)(狂风)卷集 直压 (乌云) (雷电)2女生朗读第一处海面描写,男生朗读第二处,男女生齐读第三处。说说朗读感受:(气氛越来越紧张,感情越来越激动,语调越来越高,层层递进。一些词语要读重音,如压、冲、恶狠狠等。)3讨论:这些环境描写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从侧面烘托海燕,突出主题,给作品带来浓厚的抒情气氛。)(二)
33、4找出描写海燕的语句,并圈出描写其动作形态的词。5指名三位学生朗读三处描写,要求以重音读出圈出的词语,如高傲、歌唱等。6讨论:海燕是怎样的一个形象?(海燕是勇猛坚强、乐观自信、富有献身精神的战斗者形象。)(三)7找出描写其他海鸟的语句,并圈出描写其动作、神态的词。8讨论:A这些海鸟是怎样的形象? (海鸥、海鸭、企鹅是惧怕战斗的胆怯懦弱者。)B为何写它们?(从侧面反衬海燕的勇敢。)C该怎样读这几段?(读时语调舒缓,重音轻读,最好有颤音。)9请一学生朗读。(四)10小结:本文以暴风雨渐进为线索分为三层,层层推进:第一层:暴风雨将来临,海燕以乐观的激情渴望暴风雨的到来。第二层:暴风雨逼进,海燕以必胜
34、的信心迎接暴风雨的到来。第三层:暴风雨即刻来临,海燕以胜利预言家的姿态欢迎着暴风雨。三、朗读全文如第二教学环节的形式分任务朗读全文,以个人、小组、男女生等为单位“演奏”一首海燕奏鸣曲。第二课时一、听课文录音。二、说说为何全文读来如此气势磅礴,感情激越。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具体见教师用书)三、探讨本文的象征手法。1语文知识小品:象征是文学创作中一种重要的表现方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被象征的本体)。象征能使不容易或不便于直接说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达出来,使思想更具形象感。2本文是怎样运用象征手法的?海燕 英
35、勇善战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暴风雨 1905年俄国革命前夕的革命形势大海 广大人民群众海鸥等 畏缩的假革命不革命者乌云狂风雷电 日益猖狂的反革命势力四、如何理解:“暴风雨!暴风雨就要来啦!”“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预示着黑暗的沙皇统治即将崩溃,一场人民革命行将到来,表现出无产阶级革命者高度的智慧和对时代剧变的敏锐,也表达了革命者自信豪迈的战斗情怀和高昂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五、补充阅读郑振铎海燕、屠格涅夫门槛十 组 歌设计原理:优美的语言,和谐的音节,深邃的语境,鲜亮的画面,都可作为载体,用来培养学生的情绪智力。教学目标:1通过聆听、说读、美读,从文中获得美感。2在审美中移情,培养学生爱自然
36、、爱生命的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你到过海边吗?你看过海浪拍打沙滩是怎样一番情景吗?你有过雨中漫步的经历吗?你还记得漫步雨中的感受吗?二、聆听课文1生闭目聆听课文朗读,想象浪和雨的形象,然后用一句话来表述。 参考: 浪是个热恋中的情人。浪是对爱情忠贞不渝的痴心者。浪是人间世界的守护者。雨是一个无私的奉献者,为世间奉献爱和美。雨是传情的信使,为爱架起沟通的桥梁。雨是启迪人类心灵的智者。2追问:浪和雨只是自然界的一种事物,为什么课文让我们感受到的是一个个可知可感、有血有肉的形象呢?因为课文运用了拟人的写法,又倾注了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三、点击作者由学生介绍,教师补充:纪伯伦,生于黎巴嫩,12岁随母
37、亲到美国谋生18岁重返祖国,但因创办呼吁民间疾苦,被认为带有叛逆性的刊物真理被驱逐出境纪是位热爱祖国、热爱全人类的艺术家,文学和绘画是他艺术生命的双翼,爱和美是他作品的主旋律,文坛称他为“20世纪的布莱克”。四、说读课文1请学生自主选择一段,说说此段倾注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并朗读出这种感情。比如:浪“我同海岸是一对情人”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忠诚的爱恋。“曾多少次”表达作者爱的不仅仅是祖国,而是整个世界,这是一种博大的爱,对世间万物的无私的爱“夜阑人静”为着爱,作者义无返顾,面容憔悴,无怨无悔,多么坚贞的情感。雨 “我哭”诗人就是雨,把爱和生命洒向人间。“我从湖中升起”诗人向往一切美的事物,愿向它奉
38、献所有2语文知识小品:东方文学的最高境界就是“天人合一”,每一个字都浸透人类心灵的精华,文与人是融为一体、相互依存的,这正如卞之琳的诗“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五、解读课文1质疑:你还有读不懂的地方吗?2学生可能会指出以下几处:如何理解“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爱不是盲目的,理智责任能让爱更长久,清醒的爱是最需要勇气的,一种献身的勇气。“尘世人生也是如此:开始于”是何意?尘世也如雨水一样不断循环,是爱滋润了生命,传递着生命,使之生生不息。“我和礁石同席对饮”,礁石为何冷若冰霜?暗喻祖国不理解诗人的爱国之情,以致诗人被逐出境。六、美读课文1请
39、学生配乐朗读两文。2学生互评朗读效果。3选取文中最令你难忘的句子,当堂背诵。七、作业1摘抄体现“天人合一”意境的语句。2模仿课文,以“之歌”为题写散文诗。 寻 觅 春 天 的 踪 迹一点想法: 把“春天”的概念放宽,不仅仅是指季节之春,也指人类生命事业等的起始阶段,也指某种情感像春天般温暖等,这样开展活动能为写作挖掘更深更广的主题。补充活动:1记录春天的色彩-学生到自然界中采集表现春天色彩的动植物标本,制作成册,最好加上语言注释。2看我偶像的春天-偶像可以是伟人、名星、普通人等等,只要是你崇敬的就行。让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收集有关偶像人生或事业起始阶段的愁苦或灿烂等图文材料,在班上展示并加以
40、介绍。3听我家里的春天-用录音机记下一家人其乐融融交谈的声音,或用摄影机拍下一家人某个欢乐的场面,要求加入你的感想作结束语。 (施蓓蕾)第三单元单元指要本单元课文以人与自然环境为主题,以科学文艺作品的不同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和思考。学习这些课文,一要树立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科学理性精神和人文关怀精神;二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不同学科内容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注重体验与思索,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三要感受准确、严谨的语言文字的表现力,学会缜密地思维,严谨地表达。第11课 敬畏自然 课文解读本文谈论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篇议论性的散文,作者对长期支配人们的一些观念,
41、例如“人是万物之灵”、“人要征服大自然”等进行质疑,并提出了“敬畏自然”的命题,强调“敬畏宇宙,敬畏自然,就是敬畏我们自己”。全文以清晰的思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得出结论”,带有浓郁的抒情成分和个人色彩的论述,师生可以对作者的观点与论述提出质疑或补充,以此来体会作者的忧患意识,帮助我们理性的认识自然、爱护自然。教学重点1 能够表达出本文中作者的观点和论述思路。2流利朗读,学习作者的语言。 教学难点在理解作者观点的基础上,对作者的观点提出质疑或者补充,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预习1识字 鲲鹏 斥安鸟 蓬蒿 咫尺 狼藉 相形见绌 美味佳肴2解词蓬蒿:(方)茼蒿。飞蓬和蒿
42、子,借指草野。 咫尺:(书)比喻距离很近。 狼藉:乱七八糟,杂乱不堪。 呐喊:大声喊叫助威。 自不量力:不衡量自己的能力。形容对自己估计太高。 相形见绌:互相比较之下,就显出一方的不足之处。 精巧:精细巧妙。 佳肴:精美的菜肴。 二、导入我们常常说:“人定胜天”“征服自然”,课文的作者却主张“敬畏自然”(板书课题),对大自然要又敬重,又畏惧,这是两种对立的观点,且看课文为什么主张敬畏自然而嘲笑“征服自然”呢?三、浏览课文首先思考: 1“敬畏自然”的含义是什么?(提示A、“敬”意味着应该怎样对待自然?B、“畏”是不是意味着恐惧?)2作者为什么提出要“敬畏自然”?又为什么说“敬畏自然”,就是“敬畏
43、我们自己”?(提示C、为什么应该畏惧自然?D、作者认为应该怎样正确对待自然?)这是针对人与自然对立的观念提出的。人往往提出要征服自然,虽然有其合理的一面,但走到极端往往违背自然规律,破坏自然,招致自然界的惩罚。人类智慧只不过是大自然智慧的一种工具。(作者的观点 P89最后一段)四、整理思路1提出人类“征服自然”的狂想不自量力2分析原因(人类智慧与大自然智慧的关系)3得出敬畏自然的结论五、课文小结学习本文要认识“征服自然”不合理的一面,作者就是以科学理性精神比较人与自然,分析人与自然的关系,得出敬畏自然的结论,以利人类长远发展。 六、教师可以提出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质疑问题供学生讨论。(学生交流看法。) 例如人类是不是自然的智慧的产物? 作者认为自然创造人类的目的是什么? 自然界有目的吗? 人类也有好有坏,大自然也是一样? 本文是否也有好坏? 人类的科学是人类需要的产物,本文是否也是某种需要的产物。 长期以来,人类宣称自己是“万物之灵”,这篇课文的作者却提出人类“只是大自然机体上普通的一部分”,其他生物都是与人类平等的生命。对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根据是什么?读着作者这精辟的论述,理性分析,你打算如何将“敬畏自然,爱护自然”变成具体行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