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一)、神经细胞、神经细胞 1.基本结构基本结构:胞体胞体:接受、整合信息部位接受、整合信息部位树突树突:接受、传导信息部位接受、传导信息部位轴突始段轴突始段:产生可传导信息产生可传导信息(AP)部位部位N纤维:传导信息纤维:传导信息(AP)部位部位末稍:递质释放部位末稍:递质释放部位2.分类:分类:感觉神经元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二二)突触突触 1.突触的结构突触的结构:结构结构:突触前膜:突触前膜:递质、受体递质、受体 突触间隙:突触间隙:水解酶水解酶 突触后膜:突触后膜:受体、离子通道受体、离子通道分类:分类:轴轴-胞、轴胞、轴-树、轴树、轴-轴、树轴、树
2、-树突触。树突触。兴奋性、抑制性突触。兴奋性、抑制性突触。突触前轴突末梢的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Ca2+内流:降低轴浆粘内流:降低轴浆粘度和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位度和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位突触小泡释放兴奋性突触小泡释放兴奋性递质递质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离子通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道开放Na+(主)、(主)、Cl-、K+通透性通透性Na+内流、内流、K+外流外流膜电位降低,局部去极化膜电位降低,局部去极化 突触前轴突末梢的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Ca2+内流:降低轴浆粘内流:降低轴浆粘度和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位度和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位突触小泡释放抑制性突触小泡释放抑制性
3、递质递质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离子通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道开放Cl-(主)(主)、K+通透性通透性膜电位增大,膜电位增大,局部超极化局部超极化神经元胞体 突触小体神经递质的标准神经递质的标准:n突触前神经元内具有合成神经递质的物质及酶系统,能够合成该递质。突触前神经元内具有合成神经递质的物质及酶系统,能够合成该递质。n递质贮存于突触小泡,冲动到达时能释放入突触间隙。递质贮存于突触小泡,冲动到达时能释放入突触间隙。n能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发挥特定的生理作用。能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发挥特定的生理作用。n存在能使该递质失活的酶或其它环节(如重摄取)。存在能使该递质失活的酶或
4、其它环节(如重摄取)。n用递质拟似剂或受体阻断剂能加强或阻断递质的作用。用递质拟似剂或受体阻断剂能加强或阻断递质的作用。2.神经递质分类神经递质分类分类分类 家家 族族 成成 员员胆碱类胆碱类 乙酰胆碱乙酰胆碱 单胺类单胺类 儿茶酚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儿茶酚胺: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素(肾上腺素(E)吲哚胺:吲哚胺:5HT氨基酸类氨基酸类 谷氨酸、门冬氨酸、甘氨酸、谷氨酸、门冬氨酸、甘氨酸、GABA肽类肽类 下丘脑调节肽、下丘脑调节肽、ADH、催产素、阿片肽、催产素、阿片肽、脑脑-肠肽、肠肽、A、心房钠尿肽等、心房钠尿肽等嘌呤类嘌呤类 腺苷、腺苷、ATP气体气体 NO、
5、CO脂类脂类 PG类类3.3.受体学说受体学说 (1)概念:嵌在细胞膜中大分子蛋白质分子,能识别特)概念:嵌在细胞膜中大分子蛋白质分子,能识别特定的递质,并与之结合而产生生理效应,改变细胞膜对某些定的递质,并与之结合而产生生理效应,改变细胞膜对某些离子的通透性。离子的通透性。肾上腺素能受体肾上腺素能受体(、)突触前受体突触前受体 中枢递质的受体:中枢递质的受体:5-HT受体、氨基酸类受体受体、氨基酸类受体等等 激活激活G蛋白和蛋白激酶途径受体蛋白和蛋白激酶途径受体激动剂激动剂拮抗剂拮抗剂配体配体(2 2)受体与配体结合的特性:特异性;饱和性;可逆性。受体与配体结合的特性:特异性;饱和性;可逆性
6、。(3 3)分类:)分类:分布部位分:突触前受体、突触后受体分布部位分:突触前受体、突触后受体生物效应分:生物效应分:与离子通道偶联受体与离子通道偶联受体结合递质分:结合递质分:胆碱能受体胆碱能受体(N、M)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主要的递质、受体系统递质递质 受受 体体 第二信使第二信使 拮抗剂拮抗剂 通道效应通道效应 递质主要分布递质主要分布AChACh外周:外周:所有自主所有自主N N节前纤维、节前纤维、大多数副交感大多数副交感N N节后纤节后纤维、少数交感维、少数交感N N节后纤节后纤维、骨骼肌维、骨骼肌N N纤维;纤维;中枢:中枢:脊髓前角运动脊髓前角运动N N元、元、丘脑后部腹侧的特异
7、感丘脑后部腹侧的特异感觉投射觉投射N N元、脑干网状元、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纹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纹状体、边缘系统等状体、边缘系统等。筒箭毒筒箭毒十烃季铵十烃季铵NaNa+和其和其他小他小离子离子阿阿托托品品筒箭毒筒箭毒六烃季铵六烃季铵M M2 2(心心)CaCa2+2+IPIP3 3/DG/DGcAMPcAMPIPIP3 3/DG/DGcAMPcAMPKK+N N1 1(肌肉型烟碱受体)(肌肉型烟碱受体)N N2 2(N N元型烟碱受体)元型烟碱受体)M M1 1M M4 4(腺体腺体)M M3 3递质递质 受受 体体 第二信使第二信使 拮抗剂拮抗剂 通道效应通道效应 递质主要分布递质主
8、要分布NENE外周:外周:多数副交感多数副交感N N节后纤维;节后纤维;中枢:中枢:低位脑干及上行投射到低位脑干及上行投射到皮层、边缘前脑、下丘皮层、边缘前脑、下丘脑以及下行到达脊髓后脑以及下行到达脊髓后角、侧角、前角的纤维。角、侧角、前角的纤维。1 1多巴胺多巴胺1 1(心心)2 2IPIP3 3/DG/DGcAMPcAMPIPIP3 3/DG/DGcAMPcAMPcAMPcAMPKK+酚妥拉明酚妥拉明酚妥拉明酚妥拉明育亨宾育亨宾心得宁心得宁阿提洛尔阿提洛尔丁氧胺丁氧胺D D1 1,D D5 5D D2 2,D D3 3,D D4 4cAMPcAMPKK+CaCa2+2+黑质黑质-纹状体、纹
9、状体、结节结节-漏斗、漏斗、中脑边缘系统。中脑边缘系统。5-HT5-HT中缝核内及上行投射到中缝核内及上行投射到纹状体、下丘脑等以及纹状体、下丘脑等以及下行到脊髓背角、侧角、下行到脊髓背角、侧角、前角。前角。5-HT5-HT1 15-HT5-HT2 2cAMPcAMPKK+KK+KK+Ca2Ca2+2 2(突触前膜突触前膜小肠)小肠)三、反射活动三、反射活动(一一)反射反射 在在CNSCNS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反应。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的规律性应答反应。(二二)反射弧反射弧 反射弧反射弧:感受器、感受器、传入传入N N、中枢、中枢、传出传出N N、效应器。效应器。(三)
10、分类:(三)分类:条件反射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 外感受性反射外感受性反射 内感受性反射内感受性反射 躯体反射躯体反射 内脏反射内脏反射 防御性反射、保护性反射、食物反射、性防御性反射、保护性反射、食物反射、性反射、朝向反射、探究反射等。反射、朝向反射、探究反射等。(四四)神经元的联系方式神经元的联系方式 1.辐散辐散 一个一个多个、传入神经。多个、传入神经。2.聚合聚合 多个多个一个、传出神经。一个、传出神经。3.连锁状与环状联系连锁状与环状联系 连锁状:空间加强或扩大范围。连锁状:空间加强或扩大范围。环状:加强了作用的持久性。环状:加强了作用的持久性。环式环式链锁式链锁式(三三)神
11、经元的联系方式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五)反射活动的基本特征 1.中枢兴奋过程的特征中枢兴奋过程的特征 单向传递单向传递 突触延搁突触延搁 总和总和:时间总和和空间总和。时间总和和空间总和。后放:后放: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对缺氧、对内环境变化的敏感性:对缺氧、CO2、药物敏感药物敏感(如如pHN元兴奋性元兴奋性;士的宁;士的宁递质释放递质释放;咖啡因;咖啡因递质释放递质释放)。易疲劳性易疲劳性(1 1).突触后抑制突触后抑制 侧支性抑制侧支性抑制:回返性抑制回返性抑制:2.2.抑制过程的特征抑制过程的特征兴奋冲动兴奋冲动抑制性中间抑制性中间N N元元释放抑制性性递质释放抑制性性递质突触后突触后N
12、N元产生元产生IPSPIPSP突触后突触后N N元发生抑制元发生抑制特征:是超极化抑制特征:是超极化抑制。兴兴 奋奋 冲冲 动动 传传 入入侧支兴奋侧支兴奋抑制性中间抑制性中间N N元元抑制性中间抑制性中间N N元元释放抑制性递质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另一抑制另一N N元元突触后膜产生突触后膜产生IPSPIPSP交互抑制交互抑制 侧支性抑制侧支性抑制:意义意义:调控其它调控其它N N元,以便元,以便活动协调同步。活动协调同步。兴奋一兴奋一N N元元突突触触后后膜膜产产生生EPSPEPSP回返性抑制回返性抑制回返性抑制回返性抑制:意义意义:调控调控N N元本身,使其活元本身,使其活动及时终止。动及时
13、终止。N N元兴奋冲动沿轴突传出元兴奋冲动沿轴突传出侧支兴奋侧支兴奋抑制性中间抑制性中间N N元元抑制性中间抑制性中间N N元元释放抑制性递质释放抑制性递质原兴奋的原兴奋的N N元抑制元抑制突触后膜产生突触后膜产生IPSPIPSP兴奋兴奋效应细胞效应细胞突突触触后后膜膜产产生生EPSPEPSP(2 2).突触前抑制突触前抑制实验实验A A:刺激轴突:刺激轴突1 1时,胞时,胞3 3产生产生10mV10mV的的EPSPEPSP;实验实验B B:先刺激轴突:先刺激轴突2 2,再刺激,再刺激轴突轴突1 1时,胞时,胞3 3产生产生5mV5mV的的EPSPEPSP。结构基础结构基础:轴轴2 2-轴轴1
14、 1-胞胞3 3串联突触。串联突触。概念:通过改变突触概念:通过改变突触前膜前膜(轴轴1 1)电位使突触后电位使突触后N N元兴奋性降低的抑制称元兴奋性降低的抑制称为突触前抑制。为突触前抑制。意义意义:减少或排除干减少或排除干扰信息的传入,使感觉扰信息的传入,使感觉功能更为精细。功能更为精细。机制机制:先刺激轴先刺激轴2 2轴轴2 2兴奋释放递质兴奋释放递质(GABA)(GABA)轴轴1 1部分去极化部分去极化(Cl(Cl-电导电导)在此基础上再刺激轴在此基础上再刺激轴1 1轴轴1 1产生产生APAP幅度幅度轴轴1 1 CaCa2+2+内流量内流量轴轴1 1释放递质量释放递质量胞胞3 3EPS
15、PEPSP幅度幅度胞胞3 3不易总和达到阈电位而兴奋不易总和达到阈电位而兴奋 =胞胞3 3抑制抑制特征:是去极化抑制特征:是去极化抑制。脊髓是完成躯体运动最基本的反射中枢。脊髓是完成躯体运动最基本的反射中枢。脊脊 髓髓 前前 角角 运运 动动 N N 元元皮层等高位中枢的下传信息皮层等高位中枢的下传信息 皮肤、肌肉、关节等传入信息皮肤、肌肉、关节等传入信息骨骨 骼骼 肌肌 纤纤 维维牵牵 张张 反反 射射运动单位与最后公路的概念运动单位与最后公路的概念最后公路最后公路 1.1.脊髓前角脊髓前角运运动动N N元是躯体运动反元是躯体运动反射的最后公路。射的最后公路。2.2.一个一个运动运动N N元
16、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称为运动单能单位称为运动单位。位。2.肌紧张与牵张反射肌紧张与牵张反射 牵张反射牵张反射:与神经中枢保持正与神经中枢保持正常联系的骨骼肌,在受常联系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到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称为牵收缩的反射活动称为牵张反射张反射(stretch reflex)。感受装置感受装置肌梭肌梭感受装置感受装置肌梭肌梭梭外肌:梭外肌:肌肌 梭:梭:内有二种感受器:内有二种感受器:梭内肌:梭内肌:与肌梭呈并联关系。与肌梭呈并联关系。与肌梭呈串联关系。与肌梭呈串联关系
17、。环旋末梢:环旋末梢:N元支配元支配,N元支配元支配,花枝末梢:花枝末梢:是牵张反射的感受是牵张反射的感受装置,兴奋由装置,兴奋由IaIa类类N N纤维传入。纤维传入。可能与本体感觉有可能与本体感觉有关,兴奋由关,兴奋由类类N N纤纤维传入。维传入。结构特点结构特点:机能特点机能特点:传入冲动传入冲动肌梭兴奋性肌梭兴奋性肌梭张力肌梭张力梭外肌拉长梭外肌拉长传入冲动传入冲动肌梭兴奋性肌梭兴奋性肌梭张力肌梭张力梭外肌收缩梭外肌收缩传入冲动传入冲动肌梭敏感性肌梭敏感性、兴奋性兴奋性牵拉肌梭环旋末梢牵拉肌梭环旋末梢梭内肌收缩梭内肌收缩NN元兴奋元兴奋NN元兴奋元兴奋叩击肌腱叩击肌腱NN元兴奋元兴奋梭内
18、肌收缩梭内肌收缩维持和增加肌梭的传入冲动维持和增加肌梭的传入冲动使使梭外肌维持于持续缩短的状态,以保证牵张反射的强度。梭外肌维持于持续缩短的状态,以保证牵张反射的强度。NN元兴奋元兴奋梭外肌收缩梭外肌收缩对抗牵拉刺激。对抗牵拉刺激。(2)腱反射腱反射(位相性牵张反射位相性牵张反射):指快速牵拉肌腱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如:膝跳反射、跟腱反射。如:膝跳反射、跟腱反射。特点特点:腱反射是单突触腱反射是单突触反射,所以其反射时很短,反射,所以其反射时很短,耗时约耗时约0.7ms。意义意义:了解神经系统的了解神经系统的某些功能状态。某些功能状态。如果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如果腱
19、反射减弱或消失,常提示该反射弧的某个部分常提示该反射弧的某个部分有损伤;有损伤;若腱反射亢进,说若腱反射亢进,说明控制脊髓的高级中枢的作明控制脊髓的高级中枢的作用减弱用减弱。(3)肌紧张肌紧张机制机制:梭外肌收缩梭外肌收缩运动运动N N元兴奋元兴奋肌梭的肌梭的敏感性敏感性兴奋性兴奋性持续轻微持续轻微牵拉伸肌牵拉伸肌梭内肌收缩梭内肌收缩运动运动N N元兴奋元兴奋高位中枢下传冲动高位中枢下传冲动重力作用重力作用骨骼肌处于持续地轻微的收缩状态骨骼肌处于持续地轻微的收缩状态环环环?环?环的意义:使环的意义:使肌肉维持于缩短状肌肉维持于缩短状态。态。脑干某些中枢脑干某些中枢调节肌紧张是通过调节肌紧张是通
20、过兴奋兴奋环实现的。环实现的。(4)脊休克)脊休克(spinal shock)概念概念:指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指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脊动物脊动物)时,横断面以下时,横断面以下脊髓的反射功能暂时消失的现象。脊髓的反射功能暂时消失的现象。主要表现主要表现:横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紧张性减弱横断面以下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紧张性减弱甚至消失,外周血管扩张,血压降低,出汗被抑制,直肠甚至消失,外周血管扩张,血压降低,出汗被抑制,直肠和膀胱中粪、尿潴留等。和膀胱中粪、尿潴留等。特点:特点:这些表现是暂时的,脊髓反射可逐渐恢复这些表现是暂时的,脊髓反射可逐渐恢复 恢复的快慢与种族进化程度有关恢复的快慢与种族
21、进化程度有关:低等动物恢低等动物恢复快,高等动物恢复慢。复快,高等动物恢复慢。恢复的快慢与反射弧的复杂程度有关恢复的快慢与反射弧的复杂程度有关:简单简单的反射先恢复的反射先恢复(如屈反射、腱反射等如屈反射、腱反射等);复杂的反射后恢复;复杂的反射后恢复(如对侧伸反射等如对侧伸反射等)。人类发生脊休克恢复后,排便排尿反射由原人类发生脊休克恢复后,排便排尿反射由原先的潴留变为失禁先的潴留变为失禁。二)、脑干对肌二)、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紧张的调节 (1).(1).脑干网状结构脑干网状结构 抑制肌紧张和肌运动抑制肌紧张和肌运动的区域,称为抑制区的区域,称为抑制区(范范围较小围较小);加强肌紧张和肌运动
22、加强肌紧张和肌运动的区域,称为易化区的区域,称为易化区2.2.去大脑僵直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decerebrate rigidity rigidity)上述易化系统和抑制上述易化系统和抑制系统对肌紧张的影响,可系统对肌紧张的影响,可用去大脑僵直实验加以说用去大脑僵直实验加以说明:明: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在动物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动物出现伸间切断脑干,动物出现伸肌过度紧张现象,表现为肌过度紧张现象,表现为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挺硬,称为去大脑僵直。柱挺硬,称为去大脑僵直。横断脑干切线横断脑干切线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和易化区对肌紧张的调节脑干网状结构抑制区和易
23、化区对肌紧张的调节抑抑 制制 区区易易 化化 区区网状结构背外侧部网状结构背外侧部(包括中脑背盖包括中脑背盖)网状结构内侧尾部网状结构内侧尾部部部 位位前庭核、小脑前叶两侧前庭核、小脑前叶两侧(与易化区构成易化系统与易化区构成易化系统)大脑皮层运动区、大脑皮层运动区、纹状体、小脑前叶引部纹状体、小脑前叶引部(与抑制区构成抑制系统与抑制区构成抑制系统)上级中枢上级中枢下传通路下传通路作作 用用特特 点点正常情况下活动较强正常情况下活动较强,在肌紧张的平衡调节中占优势在肌紧张的平衡调节中占优势正常情况下活动较弱正常情况下活动较弱网状脊髓束网状脊髓束抑制抑制NN元兴奋性元兴奋性肌梭敏感性肌梭敏感性肌
24、紧张和肌运动肌紧张和肌运动网状脊髓束网状脊髓束加强加强NN元兴奋性元兴奋性肌梭敏感性肌梭敏感性肌紧张和肌运动肌紧张和肌运动特征特征:交叉支配交叉支配:(除上面部肌受双侧皮层支配外除上面部肌受双侧皮层支配外)倒置分布倒置分布:(除头面部是正立的外除头面部是正立的外)区域大小与精细程度呈正比区域大小与精细程度呈正比:功能定位精确:功能定位精确:1.1.大脑皮层运动区大脑皮层运动区 主要运动区主要运动区其他运动区其他运动区辅助运动区辅助运动区(纵裂内缘及扣带回纵裂内缘及扣带回)设计运动动作设计运动动作部位部位:中央前回和运动前区:中央前回和运动前区(4(4区区)(6)(6区区)功能功能:执行随意运动
25、指令执行随意运动指令肢体远端肌肢体远端肌肢体近端肌肢体近端肌双侧支配双侧支配第二运动区等第二运动区等(5(5、6 6、7 7、8 8、1818、1919区区)协调随意运动协调随意运动 执行随意运动指令。执行随意运动指令。协调随意运动。协调随意运动。锥体系锥体系1.1.对侧支配;对侧支配;有单突触联系有单突触联系(占占10102020););激活激活、NN元;元;对皮层无反馈环路。对皮层无反馈环路。2.2.加强肌紧张;加强肌紧张;执行随意运动指令。执行随意运动指令。锥体外系锥体外系 1.1.双侧支配双侧支配 皆多单突触联系皆多单突触联系 激活激活NN元;元;对皮层有反馈环路对皮层有反馈环路2.2
26、.调节肌紧张;调节肌紧张;协调随意运动。协调随意运动。锥体系与锥体外系功能特点锥体系与锥体外系功能特点随随意意运运动动的的设设想想皮皮层层联联络络区区基底基底N N节节外侧小脑外侧小脑运动运动前区前区和皮和皮层运层运动区动区小小 脑脑中间带中间带运运动动执行执行设计设计产生和调节随意运动示意图产生和调节随意运动示意图上、下运动神经元麻痹的区别上、下运动神经元麻痹的区别 类类 型型 上运动神经元麻痹上运动神经元麻痹 下运动神经元麻痹下运动神经元麻痹麻痹特点麻痹特点 硬瘫(痉挛性瘫、中枢性瘫)硬瘫(痉挛性瘫、中枢性瘫)软瘫(萎缩性瘫、周围性瘫)软瘫(萎缩性瘫、周围性瘫)损害部位损害部位 皮层运动区
27、或锥体束皮层运动区或锥体束 脊髓前角运动脊髓前角运动N N元或运动神经元或运动神经麻痹范围麻痹范围 较广泛较广泛 常较局限常较局限肌肌 紧紧 张张 张力过强、痉挛张力过强、痉挛 张力减退、松弛张力减退、松弛腱腱 反反 射射 增增 强强 减弱或消失减弱或消失病理反射病理反射 巴彬斯基征阳性巴彬斯基征阳性 巴彬斯基征阴性巴彬斯基征阴性肌肌 萎萎 缩缩 不明显不明显 明明 显显 注注:上运动神经元指管理脊髓运动上运动神经元指管理脊髓运动N N元的所有上位元的所有上位N N元(包括元(包括脑干、基底脑干、基底N N节、大脑皮层);节、大脑皮层);下运动神经元指脊髓和脑干运动下运动神经元指脊髓和脑干运动
28、N N核发出轴突并直接控核发出轴突并直接控制骨骼肌活动的运动制骨骼肌活动的运动N N元。元。(五)基底神经节对运动的调节(五)基底神经节对运动的调节 1.1.基底神经节的基底神经节的组成及连接组成及连接:纹纹 状状 体体尾尾 核核壳壳 核核苍苍白白球球丘脑底核丘脑底核 黑黑 质质 红核红核 丘丘 脑脑 运动皮层运动皮层 脊髓脊髓 基基底底神神经经节节 新皮层新皮层基底基底神经节神经节丘脑丘脑运动皮层运动皮层 纹状体纹状体黑质黑质纹状体纹状体GABAGABADADA两两个个环环路路2.2.基底神经节的功能及病变基底神经节的功能及病变:基底神经节有重要的运动调节功能,与控制肌基底神经节有重要的运动
29、调节功能,与控制肌紧张、稳定随意运动、处理本体感觉的传入信息等紧张、稳定随意运动、处理本体感觉的传入信息等有关。有关。当纹状体内的当纹状体内的胆碱能胆碱能N N元兴奋元兴奋释放释放AChACh肌张力肌张力当黑质内的当黑质内的多巴胺能多巴胺能N N元兴奋元兴奋释放多巴胺释放多巴胺 抑制纹状体内的抑制纹状体内的胆碱能胆碱能N N元兴奋性元兴奋性 因基底神经节内存在纹状体因基底神经节内存在纹状体黑质黑质纹状体环纹状体环路,正常时该环路对肌紧张的控制和随意运动的稳路,正常时该环路对肌紧张的控制和随意运动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定起着重要的作用。当黑质内的多当黑质内的多巴胺能巴胺能N N元功能元功能降低或
30、纹状体降低或纹状体内的胆碱能内的胆碱能N N元元功能加强功能加强运运动调节功能障动调节功能障碍的临床表现。碍的临床表现。基底神经节病变的基底神经节病变的 临床表现临床表现:肌紧张增强而运动过少综合症肌紧张增强而运动过少综合症 临床病症:临床病症:如震颤麻痹(帕金森氏病)。如震颤麻痹(帕金森氏病)。主要表现主要表现:全身肌紧张增高、肌肉僵硬、随意运全身肌紧张增高、肌肉僵硬、随意运动过少、动作缓慢、面部表情呆板。动过少、动作缓慢、面部表情呆板。静止性震颤是本病的重要特征,震颤多见于上静止性震颤是本病的重要特征,震颤多见于上 肢,尤其是手部,静止时出现,情绪激动时增强,肢,尤其是手部,静止时出现,情
31、绪激动时增强,随意运动时减少,入睡后停止。随意运动时减少,入睡后停止。病理研究病理研究:黑质病变,且脑内多巴胺含量明显黑质病变,且脑内多巴胺含量明显。发病机制发病机制:尚不很清楚,目前认为尚不很清楚,目前认为:发病机制发病机制:黑质受损时黑质受损时 多巴胺递质多巴胺递质 对纹状体胆碱能递质系统抑制作用对纹状体胆碱能递质系统抑制作用 纹状体胆碱能递质系统功能纹状体胆碱能递质系统功能 肌张力肌张力 治疗治疗方案方案:促进多巴胺合成的药物促进多巴胺合成的药物(如左旋多巴如左旋多巴)或阻断乙酰胆碱的药物或阻断乙酰胆碱的药物 (如阿托品等如阿托品等),可,可缓解上述缓解上述症状。症状。肌紧张过低而运动过
32、多综合征肌紧张过低而运动过多综合征临床病症:临床病症:如舞蹈病和手足徐动症等。如舞蹈病和手足徐动症等。病理研究病理研究:纹状体病变,脑内多巴胺含量正常。纹状体病变,脑内多巴胺含量正常。主要表现主要表现:肌紧张减低,头部和上肢不自主的舞肌紧张减低,头部和上肢不自主的舞 蹈样动作。蹈样动作。发病机制发病机制:纹状体病变纹状体病变 胆碱能胆碱能N元和元和GABA能能N元功能元功能 黑质内多巴胺能黑质内多巴胺能N元功能相对亢进元功能相对亢进 随意运动随意运动治疗方案治疗方案:用耗竭多巴胺递质的药物用耗竭多巴胺递质的药物(如利血平如利血平),可缓解其症状。可缓解其症状。肌紧张过少而运动过多综合征肌紧张过
33、少而运动过多综合征 肌紧张过少而运动过多综合征肌紧张过少而运动过多综合征病症病症 如舞蹈病和手足徐动症等如舞蹈病和手足徐动症等表现表现 肌紧张减低,肌紧张减低,头部和上肢不自主的舞蹈样动作头部和上肢不自主的舞蹈样动作病变病变 纹状体纹状体 机制机制 胆碱能胆碱能N N元功能元功能 和和GABAGABA能能N N元功能元功能 黑质内多巴胺能黑质内多巴胺能N N元功能相对亢进元功能相对亢进 随意运动随意运动治疗治疗 耗竭多巴胺递质耗竭多巴胺递质 的药物的药物(如利血平如利血平)抑制抑制纹状体胆碱能纹状体胆碱能递质系统作用递质系统作用肌张力肌张力多巴胺递质多巴胺递质促进多巴胺合成药物促进多巴胺合成药
34、物(左旋多巴左旋多巴)阻断乙酰胆碱药物阻断乙酰胆碱药物 (阿托品等阿托品等)黑质黑质静止性震颤静止性震颤随意运动随意运动,肌紧张,肌紧张如震颤麻痹如震颤麻痹(帕金森氏病帕金森氏病)(六)、小脑对运动的调节(六)、小脑对运动的调节 1.1.古小脑古小脑=前庭小脑(绒球小结叶)前庭小脑(绒球小结叶)反射反射:前庭器官前庭器官前庭核前庭核古小脑古小脑前庭核前庭核脊髓运动脊髓运动N N元元肌肉。肌肉。功能功能:参与维持参与维持身体平衡,协调肌身体平衡,协调肌群活动。群活动。临床临床:平衡失调平衡失调综合症综合症小脑的功能分区示意图小脑的功能分区示意图2.2.旧旧小脑小脑=脊髓小脑脊髓小脑(小脑前叶及后
35、叶的中间带小脑前叶及后叶的中间带)功能功能:调节抗重力肌群的活动,提供站立和运动调节抗重力肌群的活动,提供站立和运动时维持平衡的肌张力强度。时维持平衡的肌张力强度。临床临床:肌张力降低,四肢无力,共济失调症状。肌张力降低,四肢无力,共济失调症状。小脑后叶损伤出现小脑性共济失调症状:小脑后叶损伤出现小脑性共济失调症状:意向性震颤:运动过程中的震颤;意向性震颤:运动过程中的震颤;动作分解:把一个指鼻动作分解位三四个动作才动作分解:把一个指鼻动作分解位三四个动作才完成;完成;运动时离开指定的路线:指鼻不准(指鼻阳性);运动时离开指定的路线:指鼻不准(指鼻阳性);不能快速变换运动(轮替运动障碍)。不能
36、快速变换运动(轮替运动障碍)。3.3.新小脑新小脑=皮层小脑(后叶的外侧部)皮层小脑(后叶的外侧部)功能功能:与感觉皮层、运动皮层、联络区之间的联合与感觉皮层、运动皮层、联络区之间的联合活动和运动计划的形成及运动程序的编制有关。活动和运动计划的形成及运动程序的编制有关。如精巧运动的学习、熟悉过程:如精巧运动的学习、熟悉过程:学习初期学习初期:动作不协调动作不协调 学习中期:动作渐协调学习中期:动作渐协调 学习后期:动作渐熟练学习后期:动作渐熟练临床临床:精巧运动受损。精巧运动受损。二、二、中枢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一)自主神经系统的分布特征(一)自主神经系统的分
37、布特征1.自主神经系统的一般结构特征自主神经系统的一般结构特征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分布的区别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分布的区别脊髓骶段(脊髓骶段(2 24 4节)侧角节)侧角(皮肤和肌肉的血管、汗腺、竖毛肌、(皮肤和肌肉的血管、汗腺、竖毛肌、肾上腺髓质只有交感神经支配)肾上腺髓质只有交感神经支配)(几乎所有脏器几乎所有脏器)N N 纤维长度纤维长度 节前节前 节后节后 节前节前 节后节后节前节前节后节后11111117 17 节前节前节后节后1212 纤维数量比纤维数量比支配的效应器支配的效应器 较较 广广 泛泛 较较 局局 限限 神经节位置神经节位置 离效应器远离效应器远 离效应器近或在
38、效应器壁内离效应器近或在效应器壁内T1T1L3L3灰质侧角灰质侧角 脑干(脑干(、对脑神经)对脑神经)中枢部位中枢部位 (中间)(中间)(两端)(两端)特特 征征 交感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 副交感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系统 释放递质释放递质节前纤维为节前纤维为AChACh节前、节后纤维皆为节前、节后纤维皆为AChACh少部分节前纤维为少部分节前纤维为AChACh大部分节前纤维为大部分节前纤维为NENE少部交感节后纤维:少部交感节后纤维:肌肉舒血管纤维、汗肌肉舒血管纤维、汗腺、胰岛和内脏舒血管腺、胰岛和内脏舒血管纤维、子宫纤维、子宫。胆碱能纤维胆碱能纤维: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释放的纤维分类交感神
39、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释放的纤维分类肾上腺素能纤维:肾上腺素能纤维:绝大部交感节后纤维绝大部交感节后纤维。全部副交感节后纤维;全部副交感节后纤维;全部自主节前纤维;全部自主节前纤维;躯体运动;躯体运动;嘌呤能或肽能纤维:嘌呤能或肽能纤维:胃肠道的壁内神经丛。胃肠道的壁内神经丛。2.2.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交感神经与副交感神经的功能特点:功能特点:1、对同一效应器多数内脏器官为双重支配。对同一效应器多数内脏器官为双重支配。个别例外:个别例外:如汗腺、肾上腺髓质、皮肤和肌肉的血管如汗腺、肾上腺髓质、皮肤和肌肉的血管 平滑肌只接受交感神经支配。平滑肌只接受交感神经支配。2、二者作用是相互拮抗的。二者作
40、用是相互拮抗的。个别例外:个别例外:如对唾液腺,二者均促进其分泌,如对唾液腺,二者均促进其分泌,交感神经促进分泌的唾液量少而粘稠,交感神经促进分泌的唾液量少而粘稠,副交感神经使其分泌的唾液量多而稀薄。副交感神经使其分泌的唾液量多而稀薄。3、二者的紧张性作用在不同状态下不同。二者的紧张性作用在不同状态下不同。剧烈活动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剧烈活动时:交感神经活动占优势,安静状态下:副交感神经活动就占优势。安静状态下:副交感神经活动就占优势。3.二者对整体生理功能调节不同。二者对整体生理功能调节不同。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范围较广泛,其作用是使机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范围较广泛,其作用是使机体迅速适应环
41、境的急剧变化能量动员系统体迅速适应环境的急剧变化能量动员系统。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增强时,常伴有肾上腺素分交感神经系统活动增强时,常伴有肾上腺素分泌增多,故称这一活动系统为交感泌增多,故称这一活动系统为交感肾上腺素系统。肾上腺素系统。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范围较小,其作用是促副交感神经系统的作用范围较小,其作用是促进消化吸收、积蓄能量及加强排泄和生殖功能能进消化吸收、积蓄能量及加强排泄和生殖功能能量储备系统。量储备系统。迷走神经活动增强时,常伴有胰岛素分泌增多,迷走神经活动增强时,常伴有胰岛素分泌增多,所以称这一活动系统为迷走所以称这一活动系统为迷走胰岛素系统。胰岛素系统。(二)自主神经系统的受体(
42、二)自主神经系统的受体 分分 胆胆 碱碱 能能 受受 体体 肾肾 上上 腺腺 素能素能 受受 体体类类 (1、2)(1、2)(1、2)*副交感节后副交感节后 1:N节内节内 1:交感节后交感节后 1:心脏心脏分分 纤维效应器纤维效应器 突触后膜突触后膜 效应器效应器 传导系统传导系统 *交感节后的交感节后的 2:N-M 2:突触前膜突触前膜 2:平滑肌平滑肌布布 胆碱能纤维胆碱能纤维 接头后膜接头后膜 效应器效应器 心跳心跳 骨骼肌缩骨骼肌缩 以兴奋为主以兴奋为主 以抑制为主以抑制为主 逼尿肌缩逼尿肌缩 节后节后N元兴奋元兴奋 (小肠平滑肌舒小肠平滑肌舒)(心脏兴奋心脏兴奋)作作 支气管平滑肌
43、缩支气管平滑肌缩 消化腺汗腺分泌消化腺汗腺分泌用用 瞳孔括约肌缩瞳孔括约肌缩 骨骼肌血管舒骨骼肌血管舒 阻阻 阿托品阿托品 箭毒箭毒(N2)酚妥拉明酚妥拉明(12)心得安心得安(12)断断 六烃季胺六烃季胺(N1)育亨宾育亨宾(2)氨酰心安氨酰心安(1)剂剂 丁氧胺丁氧胺(2)自主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自主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 代谢代谢 促进糖元分解,促进糖元分解,促进胰岛素分泌促进胰岛素分泌 促进肾上腺髓质分泌促进肾上腺髓质分泌 器官器官 交感神经交感神经 副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循环循环 心跳加强加快心跳加强加快 心跳减弱减慢心跳减弱减慢 大部血管缩大部血管缩 部分血管舒部分血管舒 (腹腔内脏、皮肤
44、、腹腔内脏、皮肤、外生殖器等外生殖器等)(软脑膜、外生殖器血管等)(软脑膜、外生殖器血管等)肌肉血管可收缩肌肉血管可收缩(NE(NE能能)或舒张或舒张(Ach(Ach能能)消化消化 分泌粘稠唾液,抑制胃肠运动分泌粘稠唾液,抑制胃肠运动 分泌稀薄唾液,促进胃肠运动分泌稀薄唾液,促进胃肠运动 抑制胆囊收缩,促进括约肌收缩抑制胆囊收缩,促进括约肌收缩 促进胆囊收缩,使括约肌舒张促进胆囊收缩,使括约肌舒张呼吸呼吸 支气管平滑肌舒支气管平滑肌舒 支气管平滑肌缩,粘液分泌支气管平滑肌缩,粘液分泌促进胃液及胰液分泌促进胃液及胰液分泌泌尿泌尿 逼尿肌舒,括约肌缩,逼尿肌舒,括约肌缩,逼尿肌缩,括约肌舒逼尿肌缩
45、,括约肌舒生殖生殖 怀孕子宫缩,未孕子宫舒怀孕子宫缩,未孕子宫舒 眼眼 瞳孔扩大,睫状肌松弛瞳孔扩大,睫状肌松弛 瞳孔缩小,睫状肌缩,瞳孔缩小,睫状肌缩,促进泪腺分泌促进泪腺分泌皮肤皮肤 竖毛肌收缩,汗腺分泌竖毛肌收缩,汗腺分泌 (三)、(三)、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1.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脊髓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脊髓是调节内脏活动的初级中枢脊髓是调节内脏活动的初级中枢:2.2.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脑干是调节内脏活动的基本中枢脑干是调节内脏活动的基本中枢 延髓有延髓有基本生命中枢基本生命中枢之称。之称。3.小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46、4.边缘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边缘系统 (2)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 调节 (1)边缘系统:边缘系统:包括包括边缘前脑(胼胼胝体回、边缘前脑(胼胼胝体回、海马、穹隆、海马回、海马、穹隆、海马回、扣带回、杏仁核、隔区、扣带回、杏仁核、隔区、岛叶、颞极、眶回等)岛叶、颞极、眶回等)和边缘中脑(中脑的中和边缘中脑(中脑的中央灰质、被盖的中央部央灰质、被盖的中央部及外侧部、脚间核等)。及外侧部、脚间核等)。边缘系统与自主边缘系统与自主性神经系统的功能密性神经系统的功能密切相关。切相关。(2)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 调节 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下丘脑是调节内脏活动的高级中枢:对体温的调节对体温的调
47、节 对水平衡的调节对水平衡的调节 对腺垂体功能的调节对腺垂体功能的调节 对摄食活动的调节对摄食活动的调节 下丘脑腹内侧核下丘脑腹内侧核=饱中枢饱中枢:电刺激此核动物拒食,电刺激此核动物拒食,损毁此核引起多食和肥胖;损毁此核引起多食和肥胖;下丘脑外侧区下丘脑外侧区=摄食中枢摄食中枢:电刺激此区动物多食,电刺激此区动物多食,损毁此区引起厌食和不饮。损毁此区引起厌食和不饮。对生物节律的调节对生物节律的调节 生物节律指机体内的各种变化按一定时间生物节律指机体内的各种变化按一定时间顺序发生变化的节律。顺序发生变化的节律。生物节律按其频率的高低可分为:生物节律按其频率的高低可分为:高频:周期高频:周期1天
48、天(如心动周期、呼吸周期如心动周期、呼吸周期);中频:日周期中频:日周期(如体温、如体温、ACTHACTH的分泌的分泌);低频:周期低频:周期1 1天天(如月经周期如月经周期)。实验证明:实验证明: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可能是日节下丘脑的视交叉上核可能是日节律周期的控制中心。律周期的控制中心。对行为和情绪反应的调节对行为和情绪反应的调节 行为和情绪反应与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是分不开行为和情绪反应与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是分不开的。情绪反应增强时主要表现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的。情绪反应增强时主要表现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出汗等交感神经反应亢进的现象。出汗等交感神经反应亢进的现象。研究指出,下丘脑近中线两旁的
49、腹内侧区研究指出,下丘脑近中线两旁的腹内侧区=防御反应区防御反应区 此外,电刺激下丘脑外侧区,动物出现厮打攻此外,电刺激下丘脑外侧区,动物出现厮打攻击行为;刺激下丘脑背侧区,出现逃避行为。击行为;刺激下丘脑背侧区,出现逃避行为。(四四)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大脑皮层是调节内脏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大脑皮层是调节内脏活动的最高级中枢:新皮层:新皮层:电刺激新皮层除引起躯体运动反应外,电刺激新皮层除引起躯体运动反应外,还能引起内脏活动的变化。还能引起内脏活动的变化。例如:例如:刺激皮层内侧刺激皮层内侧4区一定区域,会产生直肠与膀胱区一定区域,会产生直肠与膀胱运动的变化;运动的
50、变化;刺激皮层外侧一定区域,会引起呼吸、血管运动刺激皮层外侧一定区域,会引起呼吸、血管运动的变化;的变化;刺激刺激6区一定区域,会出现竖毛、出汗、上下肢区一定区域,会出现竖毛、出汗、上下肢血管的舒缩反应。血管的舒缩反应。内内外外环环境境的的各各种种变变化化感感受受器器换换能能作作用用神神经经冲冲动动传导路传导路大大脑脑皮皮层层分分析析综综合合产产生生主主观观感感觉觉 感觉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感觉产生过程感觉产生过程:(一)、感觉的类型(一)、感觉的类型1.形态学不同可分为:形态学不同可分为:特殊感觉、表面或皮肤感觉、深部感觉、内脏感觉特殊感觉、表面或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