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法理学(第四版)课程思政导论要加强对我国法治的原创性概念、判断、范畴、理论的研究,加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要把习近平法治思想落实到各法学学科的教材编写和教学工作中,推动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努力培养造就更多具有坚定理想信念、强烈家国情怀、扎实法学根底的法治人才。建构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没有自主知识体系,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就如同无本之木。第一章 法的概念共产党宣言揭示了法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意志,而这个意志的内容受到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制约。这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与其他任何法学流派不同的最本质特点。从共产党宣言发表到今天,人类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马克
2、思主义所阐述的一般原理整个来说仍然是完全正确的。要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群众观、阶级观、发展观、矛盾观,真正把马克思主义这个看家本领学精悟透用好。第二章 社会调整“法律是治国之重器,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人类社会发展的事实证明,依法治理是最可靠、最稳定的治理。实践证明,通过宪法法律确认和巩固国家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并运用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保障了国家治理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协调性、稳定性。第三章 法的价值公正是法治的生命线,也是我们党追求的崇高价值,习近平法治思想强调,全面依法治国必须紧紧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来进行。要立足中国,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
3、、面向未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文明素养,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第四章 法的历史发展我国古代法制蕴含着十分丰富的智慧和资源,中华法系在世界几大法系中独树一帜。要注意研究我国古代法制传统和成败得失,挖掘和传承中华法律文化精华,汲取营养、择善而用。法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法治的精髓和要旨对于各国国家治理具有普遍意义,我们要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但是,学习与借鉴不等于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坚持以我为
4、主、为我所用、认真借鉴、合理吸收,不能搞全盘西化,不能搞全面移植,不能照搬照抄。习近平法治思想对传统法律文化和国外法律文化的态度,既表现出对人类一切优秀法律文化遗产的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又表明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政治立场。第五章 社会主义法的产生和发展法的历史类型更替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是在社会革命的过程中实现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进行了法制的建设和探索,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国法制建设进入新阶段,党的十八大以来,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最新成
5、果,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第六章 法制和法律调整机制全面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统筹兼顾、把握重点、整体谋划,更加注重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把握法制的整体布局,立法、执法、司法、守法各个环节,把握法律调整机制,从法律规范形成到法律关系确立到权利与义务的实现的全过程,对于理解全面依法治国思想具有重要意义。第七章 法治习近平法治思想是顺应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要求应运而生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新发展新飞跃,彰显出了党领导法治的政治定力、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奉法强国的坚定信念、求真务实的实践理性、统筹全局的系统观念、精准
6、练达的辩证方法、遵法据理的法治思维、守正创新的理论品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必须从我国实际出发,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相适应,既不能罔顾国情、超越阶段,也不能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第八章 法的原则习近平法治思想确立的十一个方面的核心要义(“十一个坚持”),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基本原则的高度概括,蕴含着深邃的政理、法理、学理,体现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法治理论中国化的鲜明特征,既深耕于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土壤,又撷取于世界法治文明园林,吸纳了人类法治文明的思想精华,凝结着人类共同的治理智慧。第九章 法与经济习近平法治思想明确要求,协调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深化改革
7、、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要以法治保障经济发展,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强产权法治保护,维护公平竞争的法律秩序,提高金融监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强化绿色发展的法律和政策保障,持续优化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等。第十章 法与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三者统一于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伟大实践。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全体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
8、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党和法的关系是政治和法治关系的集中体现。法治当中有政治,没有脱离政治的法治。党要坚持对依法治国的全面领导,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第十一章 法与文化必须坚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视发挥发法律的规范作用,又重视发挥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体现道德观念、强化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与道德相辅相成,法治与德治相得益彰。任何宗教的生存发展,都必须同所在社会相适应,这是世界宗教发展传播的普遍规律。要深入推进我国宗教中国化,引导和支持我国宗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
9、值观为引领,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宗教活动应当在法律法规规定范围内开展,不得损害公民身体健康,不得违背公序良俗,不得干涉教育、司法、行政职能和社会生活。第十二章 法与社会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建设全面加强,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发展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续写了社会长期稳定奇迹。这是党和国家对于人类文明及其发展的认识更加全面和科学的体现。要按照习近平法治思想,“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良好的社会秩序,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
10、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第十三章 法与生态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项重要内容。保护生态环境必须依靠制度、依靠法治。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加强环境法治,依法保护和利用生态环境,实现永续发展、绿色发展,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必有之路。第十四章 法与人权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权。中国共产党自诞生起就把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奋斗目标。在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的过程中,人民的人权保障接续发生了历史性的新飞跃。面对西方人权话语的强势霸权地位,中国扎实推动人权建设,走出来了一条符合
11、时代潮流、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权发展道路。习近平关于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要论述,是新时代人权建设的理论指南。要加强人权法治保障,保证人民依法享有广泛的权利和自由。在人权保障领域,既要促进国内法方面的人权法治,也要积极参与全球人权治理,促进国际方面的人权法治。第十五章 法与现代化“综观世界近现代史,凡是顺利实现现代化的国家,没有一个不是较好解决了法治和人治问题的。”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国家治理现代化就是国家治理法治化,必须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推进国家治理的制度化、程序化、法治化,在宪法范围内
12、和法治轨道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更好地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第十六章 法与全球化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人类应该和衷共济,和合共生,朝着构建人类命运命运共同体的方向不断迈进,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我们要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坚定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坚定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基础的国际法基本原则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对不公正不合理、不符合国际格局演变大势的国际规则、国际机制,要提出改革方案,推动全球治理变革,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第十七章 法的制定依法治国,立法先行。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包括党中
13、央领导全国立法工作、研究决定国家立法工作中的重大问题,有立法权地方的党委按照党中央大政方针领导本地区立法工作。党领导立法必须依靠社会主义法治,坚持民主决策集体领导。要完善党委领导、人大主导、政府依托、各方参与的立法工作格局。良法是善治的前提,要完善立法规划,加强重点领域立法,提高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水平。第十八章 法的渊源要抓住立法质量这个关键,统筹立改废释纂,提高立法效率,增强立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维护国家法治统一是严肃的政治问题,各级立法机构和工作部门要遵循立法程序、严守立法权限,切实避免越权立法、重复立法、盲目立法,有效防止部门利益和地方保护主义影响。要研究丰富立法形式,可
14、以搞一些“大块头”,也要搞一些“小快灵”,增强立法的针对性、适用性、可操作性。第十九章 法律规范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国,不是什么法都能治好国;越是强调法治,越是要提高立法质量。党的十八大以来,法治建设紧跟改革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期盼,重点领域立法进程加快,法律制度不断健全。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立法的期盼,已经不是有没有,而是好不好、管用不管用、能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要在坚持好、完善好已经建立起来并经过实践检验有效的制度前提下,聚焦法律制度的空白点,把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纳入法治轨道,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制度化、法制化。第二十章 法律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重要
15、里程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逐步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但是,我国法律规范体系不够完备,重点领域、新兴领域相关法律制度存在薄弱点和空白区。要加强国家安全、科技创新、公共卫生、生物安全、生态文明、防范风险等重要领域立法,加快数字经济、互联网金融、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立法步伐,努力健全国家治理急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必备的法律制度。第二十一章 法的实施“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推进法治体系建设,重点和难点在于通过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推进法律正确实施,把“纸上的法律”变为“行动中的法律”。要健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机制,维
16、护国家法制统一、尊严、权威,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都要旗帜鲜明支持司法机关依法独立行使职权,绝不容许利用职权干预司法、插手案件。第二十二章 法的适用在全面依法治国中,法治政府建设是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司法是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行政执法和司法适用在国家治理和法治运作中各具其功能和作用,但两者都需要遵循法的适应的一些基本要求,均依赖于符合实际的体制机制予以保障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既充分阐明了法的适用的基本理念、原则和程序,同时对建设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依法行政体制和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做出了科学阐述。第二十三章 法律关系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
17、样,既不能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权利绝不能超出社会的经济结构以及由其制约的社会和文化发展。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要引导公民既依法维护合法权益,又自觉履行法定义务,做到权利和义务相统一,享有权利和履行义务相一致。第二十四章 法律解释、法律推理和法律论证在人类法律文明的发展进程中,法律职业群体围绕如何运用法律规范来解决实际问题发展出了一系列法律方法,法律解释、法律推理和法律论证是其中最为常用的类型。“才者,德之姿也”,系统掌握科学的法律方法,是对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法治工作者的必然要求,由此我们才能做到“以事实为根据、以
18、法律为准绳”,切实依法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实现良法善治的目标。习近平法治思想对法律方法、法律思维和法治思维的系统阐述,具有鲜明的尊法据理的品质。第二十五章 法律责任党纪国法不能成为“橡皮泥”、“稻草人”,一切违反宪法法律的行为都必须予以追究。纲纪不彰,党将不党,国将不国。任何人都不得凌驾于国家法律之上、徇私枉法,任何人都不得把司法权力作为私器谋取私利、满足私欲。党纪国法的红线不能逾越。完善法律责任制度,用好法律责任机制,对于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加快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具有重要意义。第二十六章 法律监督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
19、进制度的笼子。强化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改进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发挥同级相互监督作用,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日常管理监督。加强党对法治监督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把法治监督作为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内容,保证行政权、监察权、审判权、检察权得到依法正确行使,保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得到切实保障。要以党内监督为主导,推动人大监督、民主监督、行政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财会监督、统计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有机贯通、相互协调。 第二十七章 法律文化我们要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最根本的还有一个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作为人类法律文明的历史沉淀,法律文化是影响法
20、治观念、法律意识和人们行为的深层力量。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既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中外文化沟通中保持对自身文化的自信、耐力和定力;同时也要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法治文明成果,科学看待不同法系、国家、地区在法律文化上的差异。、第二十八章 法律意识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人民权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权威要靠人民维护。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在整个改革过程中,都要高度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
21、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第二十九章 中国古代法律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其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不仅是我们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对解决人类问题也有重要价值。中华法系凝聚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智慧,有很多优秀的思想和理念值得我们传承。出礼入刑、隆礼重法的治国策略,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民本理念,天下无讼、以和为贵的价值追求,德主刑辅、明德慎罚的慎刑思想,援法断罪、罚当其罪的平等观念,保护鳏寡孤独、老幼妇残的恤刑原则,等等,都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智慧。第三十章 西方法律思想坚持从我国实际出发不等于关起门来搞法治。法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法治的精髓和要旨对
22、于各国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具有普遍意义。我们要学习借鉴世界上优秀的法治文明成果,但是学习借鉴不等于简单的拿来主义。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认真鉴别、合理吸收,不能搞“全盘西化”,不能搞全面移植,不能照搬照抄。第三十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法治建设。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制定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和大量法律法令,创造了“马锡五审判方式”,为建立新型法律制度积累了实践经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党领导人民制定了宪法和国家机构组织法、选举法、婚姻法等一系列重要法律法规,建立起社会主义法制框架体系,确立了社会主义司法制度。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我们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确立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把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逐步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全面依法治国纳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予以有力推进,对全面依法治国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我们抓住法治体系建设这个总抓手,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统筹推进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和党内法规体系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取得历史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