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老龄化社会的五大特点 我国老年人口的绝对数量大。高龄化趋势显著。未富先老。空巢老人(即独居老人和仅与配偶居住在一起的老年人)迅速增加。城乡老龄化人口差异被填平,农村养老问题严重。我国老年人生活现状 我国老年群体的需求日益呈现多元化的态势。他们不仅需要必要的物质条件以及他人在身体上的照顾,更需要在精神方面得到满足。他们渴望与他人特别是子女有更多的交流,希望充分融入家庭与社会,还希望老有所为,进一步获得他人尊重和自我提升。然而现实的情况是老年人这种多元化的需求常常被亲属乃至社会所忽视,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很不乐观。他们面对职业生涯的结束、体力和精力的日渐衰退、经济收入减少、人际交往圈变窄以及亲
2、友亡故等,很容易产生悲观情绪,其中的一些人就有可能患上抑郁症并导致自杀等更为严重的后果老年孤独感研究现状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趋势,老年人的数量越来越多,老年的精神卫生保健问题也日益突出。由于年老,老年人社会交往越来越少,又因退休或离休与同事们的接触也越来越少,再加上患病期间各种娱乐或其他活动受到限制,而家人忙于工作只能给予物质上的支持,很难解决精神空虚,因此,老年人常常产生孤独感。老年孤独感的研究意义 老年人群体是传播传统美德的重要力量,良好的尊老风尚不仅是社会安定的基础,也是培养文明社会风气的重要内容。研究老年人口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老年人是否能够安享晚年,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我国经济和社
3、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对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长远目标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影响老年人孤独的因素 一,目前我国的家庭结构已经从四代同堂的大家庭中分化出来,成为两代同堂或小夫妻型家庭结构,子女婚后大多离长辈而去,难得一聚。二,因离退休而离开了工作单位和同事,从开放的大范围退缩到封闭的小圈子,原有的知识结构,技能训练能力,往往已不适应现代社会。三,与子女合不来。老年人与年青人的代沟有扩大趋势,老人固守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不为后生认可,由此而疏于代际交往,与子女分开生活。有些老人丧偶想再婚的遭到子女拒绝,因此关系不好。四,兴趣索然,自娱乏门。有不少老年人未培养起自己的兴趣爱好,离开工作岗位后,除了吃
4、饭睡觉,便是看电视、身心无所依托。五,大凡事业心强闯荡天下的子女,很少能厮守着老人,伴随父母。某些良心欠佳的子女,仅对父母的遗产和劳动力感兴趣,而对老人的生活、健康状况,兴趣爱好全然不顾。农村老年孤独感产生的独特影响因素 在农村,青壮年很多是夫妻双双外出谋生加剧了农村家庭的空巢化与老人的养老难问题。外出的青壮年把小孩接去一同生活后,留守老人不但在生活上受影响,连起码的精神慰藉也没有了。留守的老人长期独处生活意义不明确和外界接触越来越少,心里话没处诉说,有时间却没事可做,更谈不上享受大家庭的天伦之乐,因此最容易产生孤独感。加之农村精神文化生活单调,“蹲墙根、找树荫、聊聊天看电视”成了很多老人的生
5、活轨迹。至于空巢老人更难有所精神寄托大多过着“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的寂寥生活。他们迫切需要思想交流、语言沟通,更需要亲情的慰藉。老年人如何才能避免孤独感,使生活充满欢乐、温馨,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呢?概括地说,应当充实生活内容,力求做到“四伴”以人为伴,和睦相处。以人为伴,首先是指夫妻,几十年如一日、忠贞不渝的夫妻,到了老年阶段,更应当相依为命,互敬互爱,和睦相处。以物为伴,自寻欢乐。大千世界奇花异木、鱼虫鸟兽、文物玩具应有尽有。若能选择其心爱者,与之结伴,那么,任是无情也动人这也能消除老年人的孤独感,使生活五彩缤纷,并永葆活力。以艺为伴,其乐无穷。老年人离退休后闲居在家,如果无所事事,不
6、仅心理上会感到不适,还会产生老朽感、寂寞感、孤独感、无价值感等。这种负性心理是健康长寿的大敌。为此,老年人离职居家,应努力培养自己的志趣,如练书法、学绘画、吟诗、填词、集邮、创作、听音乐等,倘若有一二门入迷,将会给生活增添无穷的乐趣。以游为伴,山海皆亲。我国名山秀水众多,老年人离退休后,可根据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经济条件和兴趣爱好,游之远近,可任选择。如此,可以开拓视野,陶情养性,使人心旷神怡,乐趣无穷。解决农村老人孤独感的策略与建议 一要实现农村老年人对精神生活的追求,首先必须解决他们的经济生活问题。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确,精神生活是建立在物质生活满足的基础之上的,对于农村老年人来说,他
7、们只有在衣食无忧的情况下才有精力去追求精神生活。二要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和农村合作医疗建设,为农村老年人的生活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医疗保障。只有在老年人的基本物质生活得到保障和身体健康的基础上老年入的精神生活才能得到更好的建设。三要进一步发挥村委会的作用,为农村老年人精神生活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持。村民委员会作为农村的一个基层组织,是农村老年人精神支持网建设的一个重点。村民委员会可以定期组织农村老年人开展一些文化活动,丰富老人的闲暇生活。四要对农村年轻人进行“物质供养”和“精神慰藉”的双重责任教育,使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和心理需求得到实际的支持。子女们要认识到对于老年人来说,仅仅给予一些经济上的补贴是不够的,老年人需要子女的陪伴与关怀。子女是老年人接触最多的人,他们的关心与支持是老年人精神生活得以提高的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