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陆权、海权、空权中国战略侧重的选择一、战略的概念 古代,“战略”一词仅意味着一个军事将领的作战计划。随后它演变为“战争的艺术”。到19世纪,战略意味着一个国家无论是在和平时期还是在冲突时期对战争的整体倾向。到20世纪中期,战略和对外政策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战略一词甚至被广泛运用于政治、经济、社会、科技、文化等领域,再也不是军事或外交领域的专利。由此可以看出。战略的含义有二:一是指军事战略,意味筹划和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而是泛指对全局性、高层次的重大问题的筹划和指导。一、战略的概念 在复杂多变的背景下,战略概念的内涵进一步从对战争全局的筹划和指导扩展到对国家全局及各领域的筹划与指导。本文着重写的
2、是战略的狭义概念,即军事概念,并且对战略的时间范围也是界定在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形成之后二、关于陆权、海权、空权的理论1.陆权之父麦金德一战前夕,著名英国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将目光投向辽阔的欧亚大陆,第一个区分了陆权与海权的观念,认为随着陆上交通工具的发展,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成为最重要的战略地区。“陆权论”对世界政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历史上就有了著名的麦氏三段论式的政治咒语:“谁统治了东欧,谁就能控制大陆心脏地带;谁控制大陆心脏地带,谁就能控制世界岛(欧亚大陆);谁控制了世界岛,谁就能控制整个世界”。作为对麦金德的地缘政治观的发展,著名美国地缘政治学家斯皮克曼则在其和平地理学中提出了“边缘地带理
3、论”。他认为,“谁支配着边缘地区,谁就控制欧亚大陆;谁支配着欧亚大陆,谁就掌握着世界的命运”。二、陆权2.当代陆权支持者米尔斯海默在大国政治的悲剧中,他用整个第四章阐释了“地面力量的首要地位”。他认为,基于巨大水体的阻遏作用,海军和空军并不能像陆军在陆上那样自如作战,所有战争都是以占领对方领土为最后胜利的形式,如科索沃战争那样的纯粹的空战也只是逼迫塞尔维亚政府自己作出向西方妥协的决策,并没有完全取得战争的胜利。海军和空军都是作为陆军的辅助而存在的,重要的还是跨越巨大水体的投放能力。三、海权3.海权之父马汉马汉认为制海权对一国力量最为重要。海洋的主要航线能带来大量商业利益,因此必须有强大的舰队确
4、保制海权,以及足够的商船与港口来利用此一利益。马汉也强调海洋军事安全的价值,认为海洋可保护国家免于在本土交战,而制海权对战争的影响比陆军更大。他主张美国应建立强大的远洋舰队,控制加勒比海、中美洲地峡附近的水域,再进一步控制其他海洋,再进一步与列强共同利用东南亚与中国的海洋利益。马汉的海权论对日后各国政府的政策影响甚大。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控制中美洲的“巨棒政策”是以马汉理论为基础。直到冷战结束后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部署都以马汉理论为原形。马汉并且提出了相关的战略,主要以英国为例,讨论一国的地理、人口、政府政策等六项基本因素对海权的影响三、海权海权论地理位置:最理想的位置是居中央位置的岛屿,并靠近主
5、要的贸易通道上,有良好的港口和海军基地。自然地理形态:具绵长之海岸线及拥有良好可用的港口。海岸线可决定向海洋发展的难易程度,良好港湾则代表向海发展的先天潜力,而土地的肥沃与否,则影响人民讨海为生的意愿和需求。国家领土大小范围:供应必要物资,但地形未经河川严重分割,大到难于防守;马汉认为国土的大小必须与人口、资源及其他权力因素相配合。人口数量:提供从事海洋事业的人口培育,储备海军后备力量;人口数量和素质对海权均为重要基楚,海权国家不仅应有相当数量的从事航海事业人口,而其中直接参加海洋生活的人数更应站相当高度的比例。国家的平时航海事业(包括航运和贸易)足以决定其海军在战争中的持久力。民族性:面向海
6、洋,具冒险犯难的性格,促进商机及航运发展;国民对海上贸易的意愿及航海生产能力的心理因素亦极重要。政府的性质和政策:政府的战咯主张,影响海军武力的运用;政府必须明智而坚毅,始能对海权作长期发展。四、空权4.空权之父杜黑杜黑理论的核心是空军制胜。他认为空军在夺取制空权后,即可袭击敌人的国家中心和经济中心,独自取得战争的胜利。他的理论虽夸大了空军的作用,如:连续的空袭会使民心和斗志迅速瓦解的观点,否定局部制空权思想以及防空无用论等等。但是在当时具有革命性和先进性,得到了西方某些军事家的支持,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在法西斯德国的“闪击战”理论,美英及其他资产阶级国家的轰炸航空兵战斗使用的理论和实践中都有反
7、映。四、空权制空权1.制空权是赢得一切战争胜利的前提。杜黑认为:“掌握制空权就是胜利。没有制空权就注定要失败,并接受战胜者愿意强加的任何条件。”2.独立的空中作战是未来战争战略行动的主要样式,空中战场将是决定性战场。3.空军应当成为国家军事力量的主体。五、三权的发展趋势海权对抗陆权一理论、历史与现实的解读这篇文章指出“海权对抗陆权”是地缘政治学中最有影响力的世界观之一,这种世界观认为:海权和陆权是一对天敌,它们之间的对抗是一种历史地理规律,是贯穿于世界历史的最持久的主题。马汉的“海权论”和麦金德的“陆权论”共同构成了“海权对抗陆权”的理论基础,其他地缘政治学者也从不同方面分别论述或丰富了该理论
8、。本文试图用这种世界观来观察和解释几个世纪以来大国在欧亚大陆的争夺和对抗,并以观察到的事实来论证:海权和陆权的对抗不仅发生在过去,现在也还在延续,它们的出现根源于地理因素而非人文因素,因此,任何政治变革都无法改变这一事实。五、三权的发展趋势然而,哪一权将取得进一步发展,并不取决于海权、陆权、空权的不同性质,而是取决于国家的地理位置和国家需求,并不能因为历史上各大国的兴起历史特别强调其中的一个权力,重点还是应该放在对国家周边环境和国家需求的考察。五、中国战略因素分析1.地理位置分析:中国属于海陆复合型大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内陆2.地缘政治分析:邻国很多,强国不少3.人口:世界第一4.民族性:大陆性
9、较强;大河文明5.历史:传统的历史强国;海权思想近代开始兴起六、中国的战略选择中国的和平发展:陆权的回归与发展一文认为:中国过去几千年都是以作陆权大国而取得自己的成就和地位的。中国的陆地领土面积构成了中国领土的绝大部分,中国绝大部分人口生活在陆地空间,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和大部分活动都是以陆地空间为第一空间等事实,决定了中国今后也应当仍然是一个陆地空间大国,这个陆权大国必须拥有与此相适应的、能为陆权提供安全和必要保障的海权、空权、太空权和网络权,但不能使海权、空权、太空权和网络权的发展超越陆权而成为中国的首要战略选择。六、中国的选择海权和陆权的发展一一解析中国的地缘战略选择则认为:海权,
10、是中国地缘战略的优先选择。这是因为中国地缘政治安全的重心位于东部沿海:陆地上的相对安全是中国发展海权的契机;海权的发展与地缘经济学的理论相一致;海洋经济的开发以及两极地区的科学考察都需求中国海权的壮大。另外,海洋贸易、海权发展和文化传播三者的统一,使中国传统文化搭载海洋贸易以弘扬中华文明,将会在提高中国“软实力”的同时,“和合”文化观等思想的传播将有助于消解世界对中国崛起带来的恐惧感和“中国威胁论”的论调;相反还会增强世界对中国倡导的建立“和谐世界”的理解。六、中国的选择海权对抗陆权一理论、历史与现实的解读一文则认为应该坚持海陆兼顾的地缘战略原则。历史上所有海陆兼备的国家都是在陆海联合中被打败
11、的,因此,中国应把防止陆海强邻联合夹击作为重要的战略任务。首先,我们必须承认我们有两个战略重心,坚持海陆兼顾原则,中国传统的重陆轻海、重北轻南的战略都是错误的。其次,海陆兼顾战略并不意味着平分战略资源,根据国家利益在兼顾中要有重点:就国家安全而言,陆地是重点因为陆地空间是生存空间,海洋空间是发展空间,没有生存空间,何来发展空间,只有陆疆稳定才能挺进海洋,这是战略集中的前提;就中华崛起而言,海洋是重点关键。一个没有制海权的民族不是一个强大的民族,特别是今天海洋己成为我们对外开放、走向世界的桥梁和起点,海洋有可能成为制约中国崛起的地理枢纽,制海权对崛起中的中国尤为重要,因此,中国的地缘战略选择应是
12、巩固陆权,积极发展海权。这两个方面又有着各自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即在北面、西面、西南陆地疆域重点解决稳定和安全问题;在东面、东南沿海一带则注重解决发展问题。六、中国的选择笔者观点:1.军事战略方面,巩固陆军优势,弥补海军劣势,抓住机遇发展空军。2.政治方面,妥善处理与各大国特别是美国和周边大国的关系,基于地缘政治理论展开外交活动。3.总体战略上,海权与陆权兼顾发展,这一时期重点应放在海权,维护国家海洋领土完整,对海洋资源进行保护和利用。此外,不能忽视对空权的发展,要抓紧太空资源的利用,加快空间技术发展,占领未来的战略制高点。参考文献冯淑兰:海权对抗陆权一理论、历史与现实的解读,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系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5月叶自成:中国的和平发展:陆权的回归与发展,世界经济与政治,2007年第2期郭良品:海权和陆权的发展一一解析中国的地缘战略选择,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系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5月美约翰米尔斯海默:大国政治的悲剧(王义桅 唐小松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李景治,罗天虹等:国际战略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