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教育科学学院 袁强第一节第一节 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隋唐时期的文教政策l一、文教政策一、文教政策l(一)崇儒兴学思想的重新确立(一)崇儒兴学思想的重新确立隋朝:积极促进南北儒学的合流 唐朝:重新确立儒学的统治地位唐高祖李渊公元624年颁兴学敕,要求“敦本息末,崇尚儒宗”。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十四年(640年),诏令孔颖达会同诸儒撰写五经正义,颁行天下。这是历史上第一部由官方颁布的经学权威著述,成为全国官学的统一教材,每年的明经科考试也以此为标准。“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 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l具体来说,l(1)将孔子偶像化。l(2)重用儒家人才。l(3)统
2、一儒家学说。l(4)根据儒家思想确立治国方针。l(二)兼重佛老(二)兼重佛老 l唐高祖:“三教虽异,善归一揆”。l武则天:“佛道二教,同归于善。无为究竟,皆为一宗”。l1、佛教的影响 l(1)成为对民众进行精神统治的手段,并破坏生产,威胁国家财政;l(2)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l(3)为后世的教育活动提供了借鉴。l2、道教的影响:增加了士人的学习和考试内容。二、官学的继承和发展二、官学的继承和发展l(一)隋朝的官学(一)隋朝的官学l隋文帝时在中央设立国子寺,国子寺设置祭酒作为长官,专门管理所属各学。(这是我国设立专门的教育行政部门和专门教育长官的开始)l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改国子寺为国子
3、监。此外在大理寺还设有律学。l另设书学,算学及地方的县学。l儒家经典恢复为主要教材。l(二)唐代的官学(二)唐代的官学l中央设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六学。l六学归国子监统领。国子监设国子祭酒1人,为最高教育行政长官。l东宫的崇文馆、门下省的弘文馆。这“二馆”为收藏书籍、校理书籍和研究教授儒家经典三位一体的场所。l医学亦属专科性质,直辖于太医署。l地方上设有府学、州学、县学,在县还设有市学和镇学。l各府州还有医学和崇玄学,分别由中央太医署和礼部之祠部领导。隋唐官学体制:隋唐官学体制:1、六学一馆、六学一馆l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广文馆2、特点:、特点:l建立中
4、央和地方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l形成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l增添教育内容;l教育等级制明显;l学校类型多样化;l教育、研究、行政三者合为一体。l3、官学的各项制度、官学的各项制度 l入学资格与学习年限入学资格与学习年限l束修制束修制l教学管理制度教学管理制度l1、教学计划l2、对教师的管理l3、对学生的管理三、中外教育交流三、中外教育交流l长安成了亚洲文化教育的中心,吸引大批留学生。l与印度的文化交流主要是输入印度的佛学。l与日本的文化的交流主要是文化输出:l这些人员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为遣唐使。第二类为留学生。第三类为学问僧。第二节第二节 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科举制度的产生和发展l一、隋唐时期
5、科举制度的创立一、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创立l原因:原因:第一,要加强中央集权,必须把选用人才的大权集中在中央政府手里;第二,要巩固统治,必须最大限度地网罗和笼络知识分子,为他们提供参政的机会;第三,全国统一,封建官僚机器日益完备,必须选拔大量的适应封建统治需要的人才来充任各级吏员。l标志:l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始置进士科。进士科的设置,标志着科举制的创立。l二、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二、科举考试的程序、科目与方法l1、科举考试的程序l生源唐代参加科举的考生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生徒,二是乡贡。l手续报考时间是在每年仲冬,考生会集京师,办妥应试手续。第二年2月初春,考生赴尚书省礼部贡院应试
6、。乡试(地方)省试(尚书省礼部)吏部试l2、科举考试的科目类型 科科举举文科举文科举 武科举武科举 常科常科 制科制科 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 一史、三史、开元礼、道学、童子科一史、三史、开元礼、道学、童子科 3、科举考试的方法唐代科举考试的方法有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五种。l帖经相当于填空题,是一种简单考查对儒家经典熟悉程度方法。l墨义是关于经文内容的小问答题,只要按原文对答即可。l策问是从西汉沿袭而来的,是有关时事政治的系列问答题。l诗赋,即命题创作诗赋。三、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的关系三、科举制度与学校教育的关系l科举制的产生将选士制度和育
7、士制度二者结合在一起。l学校根据科举考试的要求来组织教学活动,学校教育成为科举考试的前提,科举又是学生做官的必由之路。从某种意义上说,科举制的产生刺激了人们学习的积极性,促进了学校教育的发展。l学校教育成为科举制的附庸 l相互制约的关系:学校教育的兴衰直接影响科举取士的质量和数量;科举取士的标准和方法指导着学校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四、历代科举制度的改革和演变四、历代科举制度的改革和演变l1、宋代的改革、宋代的改革l(1)确定殿试制度,皇帝直接控制科举。l(2)设置“别头试”,限制考官权力。l(3)建立弥封誊录制,防止考官舞弊l(4)扩大及第名额。l(5)考试周期确定为三年一次。l(6)每次考试分
8、三个阶段:乡试-省试-殿试 l(7)确定殿试之后的待遇。l2、元代的改革、元代的改革l(1)明定三场三制:l乡试、省试都各考三场,每场之间相隔三日 l(2)确定乡试、省试的具体日期:l乡试第一场为农历八月二十,会试第一场为农历二月初一 l(3)规定考试范围:l出题范围是四书,答题范围是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 l3、明代的改革、明代的改革l(1)确定“三年大比”制度。l(2)考试过程改为四个阶段。l(3)考试的手续更为严密。l(4)确定八股取士的考试形式。“三年大比”制度l洪武十七年(1384年)正式规定每隔三年,举行一整套自下而上的考试步骤。l子子、丑丑、寅、卯卯、辰辰、巳、午午、未未、申、酉酉、
9、戌戌、亥l 每逢子、卯、午、酉年的八月举行乡试,称“秋闱(围)”,l 每逢丑、辰、未、戌年的二月举行会试,称“春闱”l这些年头称为“大比之年”。四个阶段的考试过程四个阶段的考试过程l童生试(院试)童生试(院试):州县级考试,考中者称为“生员、秀才或相公”,送到省里去参加乡试;l乡试乡试:省级考试,每三年一次,八月举行,称“秋闱”,考中者称为“举人”,其中第一名称为“解元”。l会试会试:中央级考试,在乡试后第二年举行,试期在春季二月,称“春闱”,考中者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进入宫廷参加殿试;l殿试殿试:考中者称为“进士”,发榜分为三甲,第一甲的三人,称“状元、榜眼、探花”,赐进士及第
10、,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防作弊:防作弊:l江南贡院的外面建有两道高墙。两墙之间留有一丈多宽间距,形成一圈环绕贡院的通道。围墙的四角又建有四座两丈多高的岗楼,围墙的外面也留有一圈空地,严禁百姓靠近。l考生进入考场有三道门,每道门都要对考生及其携带的衣服、笔墨、油灯等严格检查,为防考生在食物(为防变质一般都带大饼或月饼之类糕点)中夹带作弊答案,在进考场时,卫兵会用刀将糕点全部切成一寸见方以下。l最后一道叫龙门,如果最后查出夹带违禁品,则前面两道门的兵丁都要被治罪。而违禁的考生则将被革除一生的功名,即一辈子不可以再做官,还要被捆绑在贡院门前的木柱上示众两个月。l南京的江南贡院有一本五经全
11、注,长仅5厘米,宽4.3厘米,厚0.7厘米,书上的字与跳蚤不相上下,一粒米可盖住8个字,堪称我国尺寸最小、文字密度最大的作弊奇书。八股取士八股取士l八股文体八股文体l第一是“破题”,用两句话破题目要义;l第二是“承题”,承接破题的意义而阐明之;l第三是“起讲”,为议论的开始;l第四是“入手”,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l第五是“起股”,又称“提比”;l第六是“中股”,又称“中比”;l第七是“后股”,又称“后比”;l第八是“束股”,又称“束比”。l八股文特点八股文特点l1、取材于四书五经l2、代圣人立言l3、采用排偶文字,文体本身集诗、赋、论、策于一体。l4、清代的科举制度、清代的科举制度l(1)考试
12、科目上,增设了制科和翻译科。l(2)对作弊的防范措施更加严密。“三场辛苦磨成鬼,两句功名误煞人”科举趣闻科举趣闻1 有一个姓杜的浙江学使,待考生十分苛刻,某年夏天在杭州监考时,他命令每个考生头上都得粘一根长纸条,纸条的另一端则贴在考桌上,以防交头接耳。等到考卷发下来时,试题却是万马无声听号令这即使说不上侮辱,也是在戏弄诸考生了。一个考生忽然大声唤道:“这题目的出处太奇怪了,诸位知道其下句么?”诸考生都吃惊地询问,考场秩序有点乱了。杜学使端坐案前,正想呵斥时,那个考生又大声说:“是一牛独坐看文章啊!”众人哄堂大笑。那些纸条也都被崩断了。科举趣闻科举趣闻2为了防止冒名代考,清朝在考生履历表上还有个
13、“面貌册”,当时没有相片,要求填写自己的肖像特征。有个名叫胡希吕的主考宫,视学江苏时,对此极为重视。有一个长点胡子的秀才因填了“微须”,要被赶出辕门。这个秀才不服气,与胡学使争辩不休。胡希吕大怒道:“你是读书人,朱老夫子(朱熹)在四书注中明明白白地说:微,无也,你竟然连这也不知道吗?”那个秀才不慌不忙地笑着反问:“那么,经书上说孔子微服而过宋,孔老夫子脱得赤膊条条的,成何体统呢?”胡希吕一时语塞,自己想想也有点不对劲,此后就不再驱逐“微须”者了。科举趣闻科举趣闻3 慈禧太后乳名“翠妞儿”,因此馆阁中人应试,诗赋中都避用“翠”字。然而唯有京城一带人方知内情,外省士子则无从知晓。某年新进士朝考,题
14、目为麦天晨气润,一进士诗中有“翠浪”二字。阅卷者大为惊骇,因为一个“翠”字已不能用,何况再加个“浪”字,这浪可以解释为女子放荡,倘若进呈,必然大触“圣怒”,谁敢承当,也有些官员见该进士诗均佳,提议替他周旋一下。但是人人怕遭不测之祸,谁敢出头!试卷也终于被废斥一边。科举趣闻科举趣闻4道光年间,安徽天长的戴长芬中了头名状元。他的金榜夺魁,全属机遇偶然。据说,那次殿试,原拟定的一甲第一名是江苏高邮的史求。最后呈皇上审批,道光皇帝一看史求此名,史求不就是“死囚”么,很不吉利,遂勾去不取。后看到二甲第九名时,心头顿时一阵狂喜,立即提笔点为头名状元。因为大清朝天长第九(天长地久),戴戴(代代)兰芬,真是大
15、吉大利。可是不久之后,鸦片战争爆发,清王朝已是“无可奈何花落去”了,何来天长地久代兰芬!趣闻5:清代科举,有一模特专科,不试文章书法,专看相貌.(按清代制度,举人应会试三科不中,特设大挑一科,可以参加名为“大挑大挑”的选官程序,也就是对于考试老考不上的“困难户”落实一下政策,给一个做官机会)挑选的标准是:“同同田贯日田贯日身甲气由身甲气由”八个字.同,面孔方长;田,面孔方短;贯是头身子直长;日,表示身体胖瘦高矮适中而有端直.符合这前四个字就可选中.身,表示身体歪斜不正;甲,头大身小;气,一肩高耸;由,头小身大.后四个字,沾上一个,就要落选.挑选的时候,二十人站一排,从中挑一等三人,二等九人.所
16、余八人就是落选者,俗称“八仙”.相貌极丑之人金孝廉却因丑入选.此人五官布局极不合理,观者都发笑不敢正视。此公一进挑场,某王首先挑选他为第一等。一时间其他王公大臣相顾错愕,那位王爷说:“不要惊讶,此人胆量可嘉!”众人仍不解其意.该王解释:“此人面目如此,却敢于进入挑场.没有三国姜维的胆量,岂能达到这种地步,可见是块做官的材料!”(敢情这爷是个三国迷!)六、对科举制度的分析评价六、对科举制度的分析评价l(一)积极意义:(一)积极意义:l1、有利于封建中央集权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选士大权归中央政府;相对保证官员素质;l2、统一了教学内容,也就统一了人们的思想,思想统一于儒学;l3、使选士与育士紧密结
17、合,选拔人才相对客观公正。给下层人们以从政的机会,缓和了阶级矛盾。l4、一定程度上促进学校的发展。l(二)消极影响:(二)消极影响:l1、国家只重选科取士,束缚思想,忽略了学校教育,阻碍学术发展。l2、科场舞弊带来虚伪性。l3、影响学校教育,使学校成为科举的附庸。l4、败坏学风、士风、腐蚀士人思想。宋真宗劝学诗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安家不有架高梁,书中自有黄金屋。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有女颜如玉。出门莫恨无随人,书中车马多如簇。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第三节第三节 韩愈的教育思想韩愈的教育思想l一、生平和教育活动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唐代著名的文学家
18、、思想家、教育家,河南南阳(今河南孟县)人,祖籍昌黎,人称昌黎先生,著作有韩昌黎集。韩愈的师说,是我国关于教师论的名作。代表了世俗地主阶级的利益,在客观上符合中小地主阶级以及农、工、商等小生产者的利益与要求,因而具有积极意义。他主张复兴儒学,反对佛老学说,是一个重振儒学的卫道者。二、关于教育目的与教育作用的思想二、关于教育目的与教育作用的思想l“明先王之教”,实现“学所以为道”。l“夫所谓先王之教者,何也?博爱之谓仁,行而宜之之谓义,由是而之焉之为道,足乎己无待于外之谓德。其文诗、书、易、春秋;其法礼、乐、刑、政;其民士、农、工、贾;其位君臣、父子、师友、宾主、昆弟、夫妇;其服麻丝;其居宫、室
19、;其食粟、米、果、蔬、鱼、肉。其为道易明,而其为教易行也。是故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l性三品:性三品:l他认为人性有三品;l第一、他提出性与情的问题,认为人有性有情,性是先天具有的,是善的;情是后天习染的,是恶的。性和情二者之间完全相应。l第二,性和情皆分三品,性有五德,“仁、义、礼、智、信”。情有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上品之性为善性;中品之性可善可恶、尚未定型;下品之性为恶性。l第三、性可移,但性的品级不可移。上、中品之人可受教育,下品之人只能以刑罚制之,而三品之人,都固定在天生的“品”的界限内,是“不移”
20、的。l教育的作用教育的作用l他从性三品说出发,认为上、中品的人可受教育,对于不同的人性,教育所起的作用是不尽一致的。l他从性情出发,认为教育作用在于去掉情欲,使天性得到发展。l“以之为己,则顺而祥;以之为人,则爱而公;以之为心,则和而平;以之为天下国家,无所处而不当。”三、关于对教师问题的见解l(一)教师的任务l“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l(二)教师的标准l“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l(三)师生关系l“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l韩愈还强调“圣人无常师”、“不耻相师”的道理。四、关于识别人才和培养人才的思想四、关于识别人才和培养人才的思想重视人才的培养,要求整顿国学改革招生制度扩大重视人才的培养,要求整顿国学改革招生制度扩大招生范围。招生范围。重视人才的选拔,要求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重视人才的选拔,要求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五、关于治学态度和学习方法五、关于治学态度和学习方法韩愈在进学解中说:“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论事者必提其要,纂转言者必钩其玄”。学业的精深要以广博的知识为基础,“细大不捐”,“俱收并蓄,待用无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