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民族关系民族关系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由许多少数民族结合而成的多民族国家。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有密切关系、长期友好往来,世世代代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压迫剥削和外来侵略,这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凡历史上存在于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都属于中华民族关系史范畴;他们所建立的政权,都属于中国古代的政治史范畴。古今民族对照:古今民族对照:满族在唐朝时称黑水,五代和北宋时称女真。明朝末年,皇太极改女真名为满洲。辛亥革命以后,通称满族。维吾尔、裕固族在唐初时称回纥,唐朝后期称回鹘,元朝时称畏兀儿,清朝时称维吾尔。现在的藏族,唐朝时称吐蕃;彝族、白族:唐朝时的南诏,五代时称大理。到13世纪时
2、,被忽必烈灭亡。契丹的国号曾有过几次更改:916年,契丹族的耶律阿保机建契丹国。947年改为辽,983年又称契丹,1066年又改为辽。“汉人”各朝代的民族关系(1)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秦与匈奴:蒙恬收河套;移民置县;万里长城 汉与匈奴:白登之围;卫青、霍去病;南匈奴内迁;窦固、窦宪 汉与西域:张骞,种子输入;铸铁、凿井技术;西域都护;丝绸之路;班超 秦与越族:、秦征南越;灵渠;岭南三郡 汉与西南:汉武帝设郡县;(2)唐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繁荣;开明民族政策)突厥:太宗-颉利可汗,都督府;安西、北庭都护府 回纥:(维吾尔)骨力裴罗、回鹘,商人、服装 靺鞨:黑水、渤海都督府;玄宗-大祚荣
3、 南诏:(彝、白)玄宗-皮罗阁;吐蕃:文成公主-松赞干布、金城公主-尺带珠丹、唐蕃会盟(3)宋元(民族政权对峙,封建生产关系传播,民族大融合)契丹:辽宋战争;澶渊之盟;榷场,制瓷、印刷党项:元昊,夏宋战争-议和女真:八字军、宗泽、岳飞抗金;宋金议和;金世宗改革蒙古:铁木真;统一战争;民族融合:南迁、汉人、回族西藏:宣政院辖区。澎湖巡检司-台湾、澎湖(4)明清(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瓦剌鞑靼:土木之变;北京保卫战。俺答汗,互市、呼和浩特。明长城满洲:建州女真,努尔哈赤,八旗,后金。皇太极,满洲、清漠西蒙古:康熙-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乾隆-土尔扈特回归 回部:天山南路,维吾尔。乾隆-大小和卓叛乱。
4、西藏:顺治-达赖;康熙-班禅;册封;驻藏大臣(5)新中国(民族平等团结、共同发展繁荣)民族区域自治:蒙疆广宁藏五个自治区;一国两制-台港澳 进入社会主义: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民主改革 平等团结、共同发展:支援经济建设,改革开放 主要少数民族的变迁主要少数民族的变迁(1)匈奴 战国:秦朝 西汉:初年 汉武帝时 东汉: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如何正确认识汉朝初期与武帝时对如何正确认识汉朝初期与武帝时对匈奴政策的变化?匈奴政策的变化?西汉初年到汉元帝时期,汉朝由于长期战争造成国家贫困,没有能力抵御匈奴的进攻,汉朝当务之急是将主要精力放在经济的恢复上,迫切需要一个安定的政治环境、稳定的边防安
5、全,因而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但这种和亲政策不能从根本上遏制匈奴贵族的贪欲。汉武帝时,经过长期的休养生息政策,国家富裕,兵马强壮,中央政权强大有力,具备了反击匈奴的条件,进行了大规模的反击战争,取得重大胜利,不仅安定了西汉北部边郡,也使西域各族摆脱了匈奴的控制,使汉与西域各族经济文化交流畅通。可见汉朝先后对匈奴政策的和战争变化都是符合当时国情的,有利于汉朝政权的巩固与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汉族与其他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突厥 6世纪中 隋朝 唐朝 契丹 契丹族是我国古代北方的少数民族,原居辽河上游一带,以游牧和渔猎为生。唐朝末年,契丹势力不断扩大。逐步学会种田、纺织、冶铁
6、、煮盐和建筑城郭、房屋,开始有了农耕和定居生活。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他提倡农耕,任用汉族文人制定各项典章制度,逐步接受中原封建文化。916年,阿保机称皇帝,建立契丹国,都城在上京。阿保机即辽太祖。他在位期间,契丹创制了文字。契丹建国以后,逐渐控制了东到大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包蒙古大漠和黑龙江流域,南接河北、山西的广大地区。契丹境内生活着契丹、汉、回鹘、女真等各族人民。蕃汉分治制度 947年,契丹改国号为“辽”。北宋建立以后,试图夺取幽云地区,两次对辽用兵,都被辽挫败。1004年秋,辽军大举进攻北宋,直抵黄河岸边的澶州,威胁宋的都城。宋真宗亲征到澶州。宋军打退辽军。第
7、二年,辽宋达成和议:辽撤兵,北宋答应送给辽岁币。这就是历史上的“澶渊之盟”。澶渊之盟以后,辽宋之间维持了长久的和平关系。双方开展了经济、文化交流。1125年,辽被金灭亡。到元朝时,原先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人,经过长期共同生活,已同汉族没有什么差别,被称为“汉人”了。蒙古 统一与扩张 12世纪时,散布在蒙古高原一带的蒙古族已经处于奴隶社会。铁木真统一了蒙古各部。1206年,蒙古各部首领在斡难河源召开大会,尊铁木真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政权。后来,蒙古迫使西夏、吐蕃、畏兀尔臣服于自己。1234年,蒙古灭金。忽必烈继承汗位。后来定都大都。1271年,定国号为元。1276年,元灭掉南宋。1279年,统一全
8、国。元统一后,蒙古人大量进入中原和江南地区,同汉族等族人民共同生活。明朝:明灭元后,蒙古贵族退回到蒙古高原。14世纪末,蒙古分为鞑靼和瓦刺等部。后来,瓦刺打败了鞑靼。1449年,瓦剌首领也先进攻明朝,先后发生“土木之变”和北京保卫战。土木堡之役后,瓦剌衰落,鞑靼强盛。俺答汗时,与明和好,在边境上开设互市。清朝:明末清初,蒙古族分成漠西、漠北、漠南三大部。清军入关前,漠南蒙古已归属清朝版图。后来,其他两部也臣服清朝。清初,康熙帝镇压了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的分裂活动。乾隆帝接待了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回归。清朝加强了对蒙古地区的管辖。满族 唐朝 唐朝时,满族称黑水靺鞨 。黑水靺鞨 分布在黑龙江下游两
9、岸一带。唐太宗时,黑水靺鞨开始向唐朝纳贡。8世纪前期,唐政府在黑水靺鞨 地区设置黑水都督府,任命 首领做都督。唐政府在黑龙江流域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行政机构。辽和两宋时期 五代和北宋时,满族称女真。12世纪初,完颜部首领阿骨打领导女真族抗辽。1115年,阿骨打称帝,国号金。金建立初年,创制了女真文字。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金与南宋进行了多年战争,1141年,金与南宋讲和。金占有东起淮水,西到大散关以北土地,形成宋金的南北对峙。明朝 明朝前期,女真族的一支建州女真经辗转迁移,来到辽东长城外,同汉人进行贸易。明朝后期,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各部,在统一过程中推行的“八旗制度
10、”,对女真族社会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1616年,努尔哈赤宣布作汗,建立政权,国号金(史称后金)。后金发动对明朝的战争,夺取辽河以东的大片土地,迁都沈阳。清朝 皇太极继位后,改女真族的名字为满洲。1636年,皇太极称帝,改金为清。清控制了漠南蒙古等部,屡次攻入长城以南地区,严重地威胁着明朝的统治。1644年,清军与吴三桂联合在山海关打败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入关后,清政府把都城迁到北京,开始了对全中国的统治。清朝统治者在镇压人民抗清斗争的同时,调整统治政策,使得农业生产得到发展,手工业也超过明朝,资本主义萌芽在缓慢发展。清初,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进行了不懈的斗争。还打败了沙俄的侵略,加强
11、了对边疆地区的管辖,使清朝成了亚洲东部最大的国家。思考:怎样评价辽宋、夏宋、金宋之间的三次和议?思考:怎样评价辽宋、夏宋、金宋之间的三次和议?北宋与辽、夏和南宋与金之间曾经处于战争状态双方各有攻守。作为战守的产物,双方出现了三次议和,即辽宋于1005年的澶渊之盟、夏宋于1044年的和议,金、南宋于1141年的绍兴和议。这三次和议基本是宋朝统治者以牺牲人民利益换取苟安的产物,是两宋软弱的表现,对两宋来说多是屈辱性,大大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同时也加剧了两宋的统治危机。从整个中华民族发展来看,三次和议是有积极意义的。第一,结束了辽宋、夏宋、金宋之间的战争局面,使双方处于长期的和平稳定状态。从民族关系来
12、看,各民族间的和平共处是主要的。第二,为各方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各族经济文化的交流创造了条件,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间的和与战不但要从民族双方的利害得失衡量,更要站在整个中华民族的立场上来评判,看是否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融合、发展。维吾尔族和裕固族 唐朝:回纥是维吾尔族的祖先,原居色楞格河一带。8世纪中期,回纥强大起来,控制东自黑龙江,西到阿尔泰山广大地区。其首领骨力斐罗接受唐朝“怀仁可汗”封号。以后,回纥改名为“回鹘”。9世纪中期,回鹘政权瓦解,大部分向西迁入甘肃、新疆。回鹘族经常用马匹和皮毛换取汉族的丝茶。回鹘人在长安修住宅,开店铺,与汉族通婚。清朝 清朝前期,居住在新疆天山南路,信仰伊斯兰教
13、,清朝称这一地区为回部。18世纪中期,维吾尔贵族大和卓和小和卓兄弟发动叛乱,乾隆帝派兵镇压,重新统一了新疆地区。清朝在新疆各地驻扎军队,设置哨所,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统治。藏族 唐朝 蒙古降服吐蕃 元朝 清朝 南诏 唐朝 宋朝 元 明清按要求归纳几种类型按要求归纳几种类型1以时间发展、延续为标准A从古至今存在的民族,如汉、维、彝、白、藏、蒙、满、羌等族;B历史上有而后来消失了的民族,如月氏、匈奴、鲜卑、竭、氐等族;C古代没有而后来逐渐形成的民族,如回族等。2现在少数民族的祖先 A云南西北洱海一代的六沼在唐朝时被南诏统一,南诏是彝族和白族的祖先;B原来居住在色楞格河一带的回纪,后来改名回鹊,是维吾
14、尔族的祖先;C靺鞨族原居东北,唐朝时分为黑水靺鞨和粟末靺鞨,黑水靺鞨后来被称为女真,建立金国;明朝时期女真的一支建州女真建立后金,后女真改名满洲,后金改为清;D青藏高原的吐蕃是藏族的祖先;E元朝时大批波斯、阿拉伯人迁人中国,与汉、蒙、维吾尔族人形成新的回族。3先后向中原内迁的民族 A东汉时匈奴分裂,南匈奴迁到河套和陕西、山西北部一带,同汉族人民交错居住在一起;B五代辽宋夏金时期,契丹、女真南下黄河流域,后来同汉族没有区别;C元朝时期边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批进人中原和江南,同汉族杂居相处;E清朝时期,大批满族人进入中原和江南。民族融合概况民族融合概况 1、概念:民族融合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
15、史现象,是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流,它是在不同民族间经常出现的经济、文化及生活习俗相互交流、学习,并在此基础上形成具有共同地域、共同语言、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的稳定的人们的共同体的过程。中华民族的形成过程 中华民族是中华境内各民族的总称,是一个多民族、一体化的民族实体。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同时也是一部多民族不断融合、各民族构成不断变动的历史。(1)先秦时期的民族融合华夏汉民族的形成 华夏族是汉民族的前身 先秦时期,华夏族产生,中原大地及其周边各族,不断地凝聚、兼并、扩张,融合成一个新的民族华夏族。华夏族自诞生之日起,又以迁徙、聚合、民族战争等诸多方式,频频与周边各民族碰撞、交流,不断吸收新
16、鲜血液,像滚雪球一样不断地融入众多非华夏族的氏族和部落。这样,以华夏族为核心,在中国的腹心地区进行的民族融合,是为这一时期民族融合的重要特点。秦汉时期 秦朝击匈奴,征越族、移民生产、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两汉经营边事,如反击匈奴、派人出使西城、在西南地区设郡倒等,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秦汉开创了中国二千多年大统一的政治格局,四百余年间,国家安定,政治统一,民族构成的变动相对稳定,初步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两汉时期,由“秦人”易称为“汉人”。民族界限比较清晰,民族偏见比较浓烈,民族隔阂的壁垒重新筑成,以至于出现了“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等非要消灭匈奴族不可的民族意
17、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这是古代民族构成变动史上又一次剧烈变动时期 隋唐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阶段。各民族迅速发展,对边疆地区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唐朝通过战争、和亲、册封、设管理机构等加强了与周边各族的关系。最终形成多民族一体化的新的共同体“唐人”。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融合进步加强,形成了中华民族大融合的第二次高潮。自五代十国以后,历史又进入一个大分裂、大混乱之后的大统一的辽宋夏金元时期。这一时期民族融合有两个主要的特点:一是民族融合先在各民族政权统治区域内进行,亦即主要在边疆进行。二是在北宋辽西夏、南宋金西夏对峙、纷争、冲突与逐步走向统一的过程中,由于民族大迁徙而再次改变民族分别格
18、局,从而促进了一次新的民族大融合,为元的空前统一奠定了基础。辽夏金北族王朝的建立,促进了这一地区的民族融合。建立以汉文化为核心又带有契丹民族特色和时代特色的辽文化。西夏为党项族所建,为我国西北部的开发、统一与西北民族融合作出了贡献。源于黑水靺鞨,崛起于东北的女真,灭辽亡宋建立了金。金灭辽,承继了辽文化,直接与汉文化相碰撞。尤其是在南下的过程中,金把大批俘获的汉人迁往东北,又把大批的女真人迁出故地,散居契丹、汉人地区。这种民族间的迁徙、杂处,促进了民族融合与文化交流。在宋的南部,吐蕃统治下的青藏高原诸部族,大理国统治下的乌蛮、白蛮等民族,南僚蛮诸族,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彼此间的融合以及与宋的交融
19、。这一时期,各大政治实体之间,在冲突与纷争的同时,还通过遣使、朝贡、互市、联姻等方式进行频繁交往,进行更为广泛的经济文化交流。其结果不仅有大量的少数民族融于汉族,还有不少的汉族融合于少数民族。民族迁移、各族政权的建立 封建制度向边疆地区扩展,元的统一使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元朝以后,民族构成的变动相对固定下来。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民族构成的成份相对固定下来;明朝与蒙古族、维吾尔族、藏族的联系进一步加强,清承明制,所不同的是清有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清朝努力经营边疆,使边疆地区的经济、文化获得较大发展,国家统一更加巩固。清朝前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重要发展阶段,形成了50多个民族。清代民族融合清
20、代民族融合 清代是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一个重要时期。较之前代,这时的民族融合、民族交往波澜壮阔,高潮迭起,并且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首先,实现了满族与汉族和其他民族之间大融合。其次,边疆地区各民族的融合较前代有所加强。清初,今天我国境内的55个少数民族已基本上形成.各族人民在共同的反清统治和抗击列强入侵中,增强了彼此间的凝聚、交往和融合。我国历史上各民族大融合的三个高潮 第一次: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华夏族在战争中与其他少数民族接触频繁,促进民族融合并形成第一次民族融合高潮。第二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第三次:辽、宋、夏、金、元时期,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封建文化,在加速自身封建化进程的同时,也促进
21、了民族大融合。特别是元的统一,使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并且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民族融合主要途径民族融合主要途径生产斗争促进融合,联合斗争。各族人民联合起来,共同反对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使民族联系更加密切。社会改革促进融合(统治政权强制推动:秦始皇移民于边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等)“和亲”促进融合(政权间的友好、和好: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同一家”)战争促进融合,国家统一促进融合(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汉、唐、元、清的大一统局面等)物质文化的交流:农牧业、手工业、先进生产工具、经验技术、土特产等民族间的杂居、通婚:元朝民族分化政策中的“汉人”等通贡,指贡品赏赐,如:靺鞨对唐朝纳贡,宋送给辽、西夏、金
22、岁币。边疆贸易,如:北宋与辽、夏边境的榷场,明与鞑靼边境的互市。会盟,如:唐蕃会盟,澶渊之盟。册封,如:唐对西突厥、回纥、南诏首领的册封,清对西藏喇嘛教首领的册封。设机构管辖,如:西域都护、安西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宣政院、理藩院、驻藏大臣等机构的设置。民族迁徙。魏晋以来,一些少数民族大批内迁,他们和北方汉族人民杂居相处;秦朝时内地人民迁徒到河套;中原人民迁徒到珠江流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南迁江南地区等等。友好交往。特别是在我国古代的大统一的局面下,在和平的环境中友好相处,融合加速。少数民族统治者改革。魏孝文帝的改革,大大加速了民族融合。统治者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兼并战争,促进民族融合。
23、春秋时在诸侯争霸过程中,大国兼并小国,诸侯国逐渐减少,华夏族和其他各族接触频繁。民族融合的主要特点民族融合的主要特点 落后民族在征服先进民族后反被先进民族同化,落后的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政治制度及文化知识,大都是非强制性的,汉族也是在不断吸收兄弟民族的长处和人口的过程中发展着。第一,以汉族为主体的多民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的大家庭。第二,友好交往是主流,中心是扩大了先进的中原文化和汉族文化的影响。第三,中华民族以儒家大一统思想作为民族的精神支柱。第四,民族大融合促进国家统一,国家大统一又促进了民族大融合。因此,民族大融合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动力之一。第五,落后民族在征服先进民族
24、后被先进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政治制度、文化知识所同化。第六,各民族的特点、优点,不断充实着中华民族统一体。民族融合的作用民族融合的作用 促进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少数民族的进步,是多民族封建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的重要因素,也有利于封建国家的巩固: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各民族共同构成中华民族大家庭。历代中央政府对边疆民族地区的历代中央政府对边疆民族地区的管辖管辖 1、按朝代分 秦:征服越族,设象郡、桂林郡、南海郡,管辖珠江流域。西汉:在西北设西域都护,云桂川设郡县。唐朝:西北设安西、北庭都护府,东北设黑水、渤海都督府。元朝:设岭北、云南、辽阳行省,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台湾
25、),派官吏管辖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明朝:东北设努尔干都司 清朝:设盛京(今辽林)、吉林、黑龙江、伊犁(今新疆霍城南)、乌里雅苏台(今蒙古国)五个将军辖区,设西藏、西宁两个办事大臣辖区,设台湾府。试比较唐、宋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试比较唐、宋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的不同方式和特点的不同方式和特点 唐朝的主要方式和特点:通过战争挫败少数民族贵族的进攻,如唐太宗打败东突厥的进攻;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置管理机构,如安西、北庭都护府及黑水都督府等机构的设置;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如渤海郡王、云南王、怀仁可汗的册封;进行和亲活动,如文成和金城两公主入藏。两宋的主要方式和特点:在少数民族的进攻和民族战争中始终处
26、于劣势地位,以议和的方式缓解冲突,采用支付钱物(岁币)的办法取得边境相对安宁。两宋在对辽、夏、金的关系中普遍存在上述状况。唐朝以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控制和影响少数民族地区,促进了民族间交流;两宋时内地政权对周边地区没有力量上的优势,控制和管理松弛,但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仍然有发展。不同的民族政策及其影响不同的民族政策及其影响 民族压迫政策:民族压迫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开明的民族政策:(1)在封建社会民族不平等的前提下,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缓解民族矛盾、维护统一局面、改善民族关系的策略。如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缓和民族矛盾,适应封建化的趋势,实行向先进的汉族学习的民族政策,在统治民族中推行一系列汉化的措
27、施:改官制,使民族矛盾得到了缓和,促进了统治民族的封建化。(2)边疆各族承认对中央王朝归附,接受中央王朝的册封和定期入贡;中央王朝承认周边各族在政治上有一定的“自治权”,不直接干涉各族的内政,各民族的地方官吏由本民族的统治者担任。我国历史上大统一的中央王朝大都采取这一政策。唐朝是最成功的一个朝代。例如唐朝打败东突厥后,任命突厥贵族担任都督等,当时接受唐朝册封的少数民族很多。(3)评述:实质仍然仍具有民族压迫性质。但却是在当时历史条件下既承认民族差异,又有利于调解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如何理解少数民族的汉化?如何理解少数民族的汉化?少数民族的汉化,就本质来说就是封建化,是落后民
28、族加入先进民族经济和文化体系,是落后民族的文明化。像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辽、夏、金的汉化,元朝、清朝任用汉族地主官僚,采用汉族制度文化等。少数民族为什么能主动地实现汉化过程?马克思说:“野蛮的征服者总是被他们所征服的较高的文明所征服,这是一条永恒的历史规律。”落后的少数民族可以在军事上征服先进民族,在政治上统治先进民族,但在文化上,落后民族必然被先进民族反过来征服。由于中原汉族地区在这一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一整上层建筑,包括统治制度、意识形态、文化教育等必然要适应这一经济基础,才能巩固自己的统治。因此,少数民族首领自然而然地本能地向汉族学习,以提高经济文化,巩固政治统治。民族间经济文化的相互交
29、往民族间经济文化的相互交往 1、少数民族接受汉族先进文化,促成了各少数民族的进入农耕经济、建立政权、封建化,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A秦汉时期,边疆得以开发,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加强。秦在越族设置郡,迁徒中原人与越族杂居,中原铁器和先进技术随之传人;西汉张赛通西域后,西域各族得到汉朝丝织品和铁器,学会了铸造铁器和凿井技术,公元前60年西汉设置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开始,丝绸之路形成。B隋唐时期,多民族统一国家进一步发展,民族间交往空前频繁。文成公主去吐蕃后,带去蔬菜种子、手工业品和医药、生产技术的书籍。C宋元时期,各族经济文化交流频繁,边疆经济进一步开发。契丹族从唐末开始就学会种田、纺织、
30、冶铁、煮盐、建筑城郭和房屋,有了农耕和定居生活;契丹统一后,耶律阿保机提倡农耕、任用汉族文人制定制度,接受中原封建文化,澶渊之盟后,辽宋间开展贸易、技术、文化交往,契丹族学到制瓷、印刷技术;党项族元昊仿照宋朝制度建立官制和兵制,任用一些汉族人做官,创制了文字;D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明朝前期,建州女真从贸易中得到汉族的铁器、粮食、盐、丝织品,明朝后期建立后金(清)。2、在民族交往中,少数民族经济文化丰富了汉族人民生活,促进了中原地区经济发展,也有利于中外交通的沟通,为中华民族的大融合作出了巨大的贡献。A促进了中原地区经济发展:西汉通西域后,传人葡萄、苜蓿、核桃、胡萝卜种
31、子;北朝时汉族人民学到了兄弟民族畜牧业经验,齐民要术还总结了北方游牧民族生产经验;唐朝时期少数民族与汉族交往频繁,回鹘的马匹、皮毛,渤海的貂皮、海东青、人参、马、铜等传入;明代鞑靼蒙古的俺答汗与明和好后互市,双方交换各自所需的物品。B丰富了汉族人民文化生活:西汉末年,佛教通过西域传人中国,唐朝时玄奘经西域到天竺(印度)学习佛经;北朝时北方民歌反映出游牧民族的生活状况和思想感情,为古代文学注入清新气息;齐民要术总结了北方劳动人民生产经验,包括北方游牧民族生产经验,是我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也是世界农学史上的优秀著作之一。关于民族战争问题关于民族战争问题(1)民族战争的原因 由于剥削阶级思想占
32、统治地位,由于统治阶级的驱使和民族偏见的存在,我国历史上各民族间不仅存在着历史偏见、歧视、隔阂和矛盾,而且经常发生战争。(2)战争性质:不要把民族内部的战争和反对外来侵略:不要把民族内部的战争和反对外来侵略相混淆相混淆 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不同于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战争。它是一定历史时期民族关系的表现形式。这些战争不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而是我国内部兄弟民族之间的战争。交战双方没有侵略与反侵略之分,但有压迫与反压迫、正义与非正义、进步与反动之分。(3)中国古代民族战争的五种类型:民族统治者彼此之间的掠夺战争,如:匈奴对秦汉的战争,契丹、女真、党项对宋的战争,蒙古对宋、明的战争。民族征服、争霸
33、战争,如:春秋战国争霸战争;1125年金灭辽;蒙古政权西征,1127年灭西夏,1234年灭金。这些战争造成社会动荡或国家分裂,广大人民群众被迫卷入战争,饱受战乱之苦,社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因此是非正义的、反动的战争。反对分裂割据、平定叛乱,维护统一的战争,如:唐朝初年,太宗大败东突厥的战争;1690年、1696年康熙帝两次亲征噶尔丹,平定噶尔丹分裂势力;18世纪中期乾隆帝派兵镇压维吾尔贵族大和卓和小和卓叛乱。这些战争平定了叛乱,维护了边境的安全,维护了国家的统一,是正义的、进步的战争。反抗民族压迫与掠夺的战争,公元前119年卫青、霍去病攻打匈奴的漠北之战;12世纪初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率众抗辽;
34、1140年岳飞抗金的堰城大捷;这些战争维护了边境安全,打击了少数民族贵族南下掠夺,保护了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是正义的、进步的战争。抵御外国异族侵略的民族自卫战争,如:1561年戚继光抗击倭寇的台州九捷,俞大猷的抗倭斗争;1685年和1689年两次雅克萨反击战;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这些战争维护了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捍卫了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是正义的反侵略的战争。(3)战争评价 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认识古代的民族战争。任何民族的统治者为维护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而进行的战争都是进步的;各族人民为反抗剥削压迫而进行的斗争都是正义的。相反,民族政权之间为推行民
35、族压迫掠夺而进行的战争,双方都是非正义的。具有正义性质的民族战争,在解决民族矛盾、促进统一、推动历史进步方面曾起过一定积极作用。但它和非正义战争同样地要付出很大代价,最终遭受灾难的是各族人民。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 民族间经济发展的矛盾与统一构成了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由于农业民族与游牧民族经济结构不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各民族为了发展经济谋求生存,需要不断扩大经济往来,与其他民族进行经济交流。民族间的战争并不代表各民族人民的意愿,而是统治者为各自需要发动的。古代主要少数民族及其分布地区古代主要少数民族及其分布地区 西周:西周:犬戎活动在泾水以北和汾水以西地区。前771年犬戎攻破镐
36、京,西周灭亡。在淮河流域分布着淮夷。(依据西周主要诸侯国图)春秋:春秋:在我国北方分布着狄、戎,南方分布着越族。(依据春秋列国形势图)战国:北方和东北草原主要分布着匈奴、东胡;东南沿海和珠江流域活动着越族。(依据战国形势图)秦汉:秦汉:边疆地区主要生活着匈奴(北)、西域各族(西部、西北)和越族(东南)。唐:唐:突厥:6世纪中期,游牧在阿尔泰山一带,后控制东起兴安岭,西到里海的广大地区。回纥:原住色楞格河一带,8世纪中期,控制东起黑龙江,西到阿尔泰山地区。靺鞨族:活动在黑龙江、松花江和乌苏里江流域,7世纪中叶后,黑水和粟末两部强大起来,黑水在北,分布在黑龙江下游,粟末在黑水南部。南诏:分布在云南
37、西北洱海一带。吐蕃:青藏高原。两宋:两宋:辽原居辽河上游一带;契丹建国后,逐渐控制东到大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包蒙古大漠和黑龙江流域,南接河北、山西广大地区。西夏唐中期以来居住在宁夏、甘肃和陕西西北一带。大理控制云南。金原居黑龙江、松花江和长白山一带;灭辽后,进入黄河流域;1141年宋金议和,双方以淮水和大散关一线为界,线北属金。元朝:元朝:蒙古族建立全国性政权,少数民族内迁,汉族外迁,民族融合步伐加快。明朝:明朝:在漠北一带活动的是瓦剌和鞑靼,东北活动着女真各部。清朝:清朝:满族建立全国性政权,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得以巩固,在全国分布着50多个民族。古代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古代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 两宋:两宋:契丹:辽。党项:西夏。女真:金。元:元:蒙古建立全国政权。清:清:满族建立全国政权。(三)少数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三)少数民族最高统治者的称谓促进少数民族发展的制度 蕃汉分治制度 猛安谋克制 八旗制度 异同 背景 内容 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