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真理美学何以成立?真理美学何以成立?再论海德格尔的艺术作品的本源孙周兴(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教授)演讲者简介 孙周兴,1963年生,绍兴会稽人。1992年获哲学博士学位;1996年起任浙江大学教授;德国洪堡基金学者;现任同济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美术学院南山讲座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等。主要从事德国哲学和艺术哲学研究。著有语言存在论后哲学的哲学问题以创造抵御平庸未来哲学序曲一只革命的手等;主编海德格尔文集(38卷)尼采著作全集(14卷)未来艺术丛书等;编译有海德格尔选集林中路路标尼采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权力意志等。演讲者简介 主要研究领域:1
2、 1、尼采哲学研究、尼采哲学研究(尼采著作全集14卷,已出5卷,孙周兴主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 2、海德格尔研究、海德格尔研究(海德格尔文集38卷,已出30卷,孙周兴、王庆节主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3 3、当代艺术研究、当代艺术研究(未来艺术丛书30卷,已出12卷,孙周兴主编)4 4、技术哲学研究、技术哲学研究(未来哲学丛书30卷,已交10卷,孙周兴主编)前言前言 德国思想家马丁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19891976年)的名篇艺术作品的本源(以下简称“本源”)被认为是20世纪最重要的美学/艺术哲学经典。按海德格尔自己给出的说明,本源演讲最早是1935年11月13
3、日在德国弗莱堡艺术科学协会上做的;1936年1月在瑞士苏黎世重做一次;而后来收入林中路中公开发表的这个本源文本则包括三个演讲,分别是1936年11月17日、11月24日和12月4日在美茵法兰克福自由德国主教教堂议事会上做的,三个演讲的标题依次是:“物与作品”“作品与真理”“真理与艺术”。从标题上可以看出来,这三个演讲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的,路径是:物作品真理艺术。海德格尔就是以此路径讲下来的。不待说,这四个关键词之所以关键,因为它们就是一般艺术哲学或艺术理论的基本主题。真理美学真理美学 我这里只就“物”(Ding)“作品”(Werk)“真理”(Wahrheit)“艺术”(Kunst)这四个关键
4、词,把本源文本的基本思想作一串连。除了按照我自己的理解提示本源的核心思想,我这里还为自己设定了一项基本任务,即追问海德格尔的“真理美学”(Wahrheitssthetik)的可能性和意义。海德格尔在本源中首次传达出来的美学是以“真理”问题为中心的,因此被称为“真理美学”。我们要问:“真理美学”到底意味着什么?“真理美学”何以成立?一、物(一、物(DingDing)物的类型物的类型 从类型上说,物可分为三种:自然物、手工物(器具)、技术物。在自然农业社会里,“自然物”和“手工物”是主要的物,而且比较而言,“手工物”是更为重要的,是自然人类生活世界的基本物;虽然在古典文明时期,比如说在古希腊文化中
5、,这两种物对应于“自然”(physis)与“技艺”(techne),而且“自然”被认为是高于“技艺”的。“技术物”则特指现代技术条件下的机械产品,是18世纪后期技术工业开始后逐步占领人类生活世界的。物的追问物的追问 海德格尔几次三番地追问:物是什么?因为这事委实太重要了,而且也够复杂的。与本源完全同时,海德格尔在弗莱堡大学开了一门课,专题讲物的追问康德的先验原理学说(1935/1936年冬季学期)。这门课可被视为本源的哲学史准备,而其根本的关切在于形式科学如何演变为现代技术以及技术工业如何导致物性之变。稍后,海德格尔撰写了哲学论稿(从本有而来)(19361938年),这是海氏后期思想的纲领性文
6、件,上述意义上的物性追问和技术之思被置于“存在历史”(Seinsgeschichte)的总框架之中。物的概念物的概念质料质料-形式形式 在本源中,海德格尔首先清理了欧洲历史上的“物”概念,实体属性、质料形式、感觉复合,等等,但说来说去,最基本的、也最日常的“物”概念是“质料形式”这一对概念,今天我们也习惯于说“内容形式”。“内容形式”这对概念起源于亚里士多德哲学,如今可以说战无不胜,我们随时随地都可以拿来使用。物就是“有形式的质料”,物有“内容”又有“形式”,是两者的合一。这尤其适合于用来讨论手工物/器具;而作品也是手工物,也有器具性,所以用这对概念来讨论,似乎也是恰当的。19世纪以来欧洲正经
7、的艺术史研究的基本路径,主要有图像学的与形式主义的两派,两者恰好分别把“质料/内容”与“形式”这两个传统主题做足了。这也表明海德格尔的分析是有道理的。“形式内容”两分的艺术谈论方式是最普遍的,因为它也是最省力的。物之概念的局限性物之概念的局限性 必须看到,这是哲学和科学的认知方式,虽然它已经成为现代人“理论人”和“技术人”的普遍的观物方式和言谈方式。但我们切莫想当然地认为这就是正确的,更不能认定它是唯一正确的。海德格尔在本源中雄辩地证明了一点:迄今为止欧洲关于物之存在的各种形而上学规定都是有问题的,未能切中物本身。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一句话,问题都在于对物的人为干扰。但不干扰行吗?可能吗?人生
8、在世,不就是与物交道,不就是营营于物吗?海德格尔自己在前期代表作存在与时间中告诉我们,人生在世,总是“关照”(Sorge),而首要的“关照”就是对物的关照,是为“照料”(Besorgen,也被中译为“烦恼”“操劳”),另一种“关照”是对人的关照,是为“照顾”(Frsorgen,也被中译为“烦神”“操持”)。然而,忙东忙西的我们是不是也该停一停,想一想:是不是可以不去干扰物,任物为物呢?至少是少干扰呢?海德格尔提醒我们注意到这样一个哲学史的事实,而在更后期的思想中,他提出一个似乎越来越不可能的任务:对于物的“泰然任之”(Gelassenheit)。所谓“泰然任之”就是let be,不紧张,非暴力
9、,不要扰乱于物,而要任物存在。这听起来是轻松的,但其实却是高难度的。谁放得下?对物的态度对物的态度 在本源中,海德格尔有一个重要判断:“我们决不能径直知道物因素,即使能知道,那也只是不确定地,也需要作品的帮助。”这话可以说是本源的“思眼”,其中实际上含有两个根本性的想法:一是物不可知;二是只有通过作品才能了解物之一二。本源本源的的“思眼思眼”物不可知本来是康德的想法,海德格尔似乎也接了过来。康德自称“不可知论者”,他的基本想法是,知识有限,我们所知的只是“为我之物”(Ding fr mich),即物对我而言是什么;至于“物本身”或者“自在之物”(Ding an sich),那是我们达不到的,是
10、我们不知道的。海德格尔也同意“物本身”是不可“知”的,但他不愿意停留在“知识”区域里,他甚至想说,恰恰是咄咄逼人的“知识”把物的问题搞砸了,使今天的生活世界进入物之沦丧的状况中了。物不可“知”,但所幸除了“知识”,我们还有艺术,我们通过艺术造物,艺术是我们接近物的另一个通道,一个更本源性的通道这样,海德格尔就把物的问题引向了艺术,使之成为一个“作品”问题了。物不可知物不可知 二、作品(二、作品(WerkWerk)什么是什么是“作品作品”?“作品”当然也属于“物”,像“物”一样出现在我们的周遭。但光说作品是物,显然又是不够的。作品是人造的,弄不好就沦为一般的人造物,即器具。而对当代艺术来说,什么
11、物都可能成为作品艺术作品,所以无所谓“作品”。一切都是物,也可以说一切都是“作品”。不过这样一来,我们也还不甘心,觉得也太不重视艺术了,也太没品了。人们对“当代艺术”的担心和批判,主要也在于此:你都把“作品”搞没了,则何来艺术?康德区分了自然美与艺术美、自然物与人造物(作品)。康德区分了自然美与艺术美、自然物与人造物(作品)。康德这样写道:“在一个美的艺术作品上我们必须意识到,它是艺术而不是自然;但在它的形式中的合目的性却必须看起来像是摆脱了有意规则的一切强制,以至于它好像只是自然的一个产物。自然是美的,如果它看上去同时像是艺术;而艺术只有当我们意识到它是艺术而在我们看来它却又像是自然时,才能
12、被称为美的。”康德给出的评判标准只有一个:美感即愉悦感,凡让人喜欢、让人愉悦的就是美的。这是近代主体性美学的基本套路,作品之为作品是由人(主体)来规定的,虽然是自然通过天才(人的创造性能力)来给艺术制订规则。康德的康德的“共通感共通感”(common common sencesence)康德的“共通感”(common sence):我说这女人是美的,必然已经假定大家都会这么说。这种讨论模式被冠以“先验美学”,在海德格尔看来它首先是主体主义的,然后还是形式主义的,属于“质料形式”概念框架的一部分。海德格尔的作品概念海德格尔的作品概念 首先,作品是物,但却不只是物,或者更应该说,是一种特殊的物。如
13、果说作品也干脆就只是纯然的物,那就等于取消了人类文化和文化活动。所以作品必有其“作品性”或“作品存在”。其次,作品是创造活动的结果,但创造/创作不是主体性对象性活动。这话初听让人费解换个说法,说作品的创造/创作不是科学和理论的活动,赞同者就会多些了。问题就在于,人们(尤其是欧洲现代人)一直都试图从科学和理论的角度来理解创造/创作,来理解艺术活动。于是才有“美学”或“感性学”(aesthetics)这门“学问”,这种“理论”。海德格尔显然试图破一破这个理论传统,提供一个“后美学”或“非美学”的艺术理解,包括关于作品和创造活动的理解,这也就给我们的理解带来了困难。海德格尔的作品概念海德格尔的作品概
14、念 再者,作品的创造/创作不一定是主体性的、甚至“天才”的行为,但作品之所以为作品,还是因为它意义非凡,有着“开天辟地”的意义。海德格尔讲了两个要素,即“天”(Himmel)与“地”(Erde)。以他的说法,艺术作品一方面是“建立一个世界”,另一方面则是“制造大地”;此处“建立”的德语原文是aufstellen,“制造”的原文是herstellen,都不算好的翻译,若按字面来译,应分别是“置立”和“置造”,也就是“置立一个世界”和“置造大地”。另外,依照后来海德格尔的用法,这里的“世界”(Welt)被替换为“天/天空”了。于是话可以这么说:艺术作品创造了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包含“天/天空
15、”与“地/大地”两面这就是我所谓的“开天辟地”了。三、真理(三、真理(WahrheitWahrheit)“真理美学真理美学”海德格尔一反常态,把真理首先当成艺术的主题和领域,发展出一种异乎寻常的“真理美学”(Wahrheitssthetik)。“真理美学”一说当然不是海德格尔自己命名的,他自己尤其不喜欢“美学”这个名称;后世的研究者却喜欢把他的美学与阿多诺的美学放在一起,称为“真理美学”。哲学阐释学家伽达默尔继承海德格尔的艺术之思,也推进了后者的“真理美学”。通常意义的真理通常意义的真理 艺术不“真”,这在西方是从柏拉图开始的传统,因为艺术在“普遍性”的知识领域之外,所以是远离于“真理”的。这
16、种“真理”是知识(科学)之“真”,其要义在于“知”与“物”的“符合一致”。这个意义上的“真理”于是就成了“正确性”(Richtigkeit)。我们通常总是这样在寻求“真相”。海德格尔的真理海德格尔的真理 海德格尔用希腊文的“真理”(Aletheia)来表示,并且别出心裁地用德语Unverborgenheit一词来翻译,我们现在译之为“无蔽”;但要注意,这是名词化的译法,原初意义上的“真理”还是动词性的,是一种“解蔽”“揭示”这正是希腊的Aetheia的字面意义。其实在汉语语感上用“揭示”更好,更能说清楚问题。所谓“真理”原是一种“揭示”。作品所蕴含的意义是显隐、阴阳二重性的交织纠缠冲突运动。这
17、种运动和发生,被称为“真理”。海德格尔会说,你说简单的“是”就已经是一种“显隐”二重性的活动和过程,没有“不是”就不可能有“是”,或者应该说,当你说“是”时就已经在说“不”,没有后者,前者也是不可能的。一句话,正是无边无际的“不”“否”“隐”“无”才可能让“是”显出,才可能让“是”成立。此即原初的或原本的“真理”。这是存在与语言的实情。所谓“存在”是“语言”的,正如“语言”是“存在”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海德格尔才可以说“语言是存在之家”,而伽达默尔才可以说“能够被理解的存在就是语言”。我们必须这样来理解“语言存在”事件。也只有这样想下来,这个生活世界以及我们在其中的活动才是有趣的、丰富的和有意
18、思的。艺术就是艺术就是“真理真理”,是一种,是一种“揭示揭示/解蔽解蔽”意义上的意义上的“真理真理”。其一,艺术创作是一种更原本、更丰富、更有力的揭示活动。如上所述,连最通常的直陈式的事实陈述都是“揭示”,更何况艺术乎?其实“揭示”是普遍的,一个命名是“揭示”,一个手势也是“揭示”,甚至最简单的观看(感知)行为也是“揭示”我看你,你看花,我把你看作什么,你把花看作什么,难道不是一种“揭示”么?就此而言,就艺术是创造性的“揭示”而言,当代艺术的普遍性要求是有效的和合理的。就像博伊斯所说的,每个人都会画画,每个行为和动作都可能是素描,由此当然也可以说“人人都是艺术家”了。艺术就是艺术就是“真理真理
19、”,是一种,是一种“揭示揭示/解蔽解蔽”意义上的意义上的“真理真理”。其二,更重要的,艺术这种“揭示/解蔽”活动具有“源始性”。为什么?因为艺术还为人类其他活动提供了一个可能性前提和基础。无可否认的一点是,人类各民族在起源上都有一个“神话艺术时代”,即便在古希腊,在哲学和科学兴起之前也有一个“文艺时代”。试想:如果没有最初的艺术创造为各民族开启一个原初的生活世界和文化世界,如何可能有后世的包括科学、理论活动在内的其他人类活动呢?虽然有人会说艺术高峰(黄金)时代已经远去,但即使在今天,在技术工业占据了文明统治地位的今天,艺术依然是生活世界营造的基本力量。这就是海德格尔在本源中最后引用的荷尔德林的
20、诗句:“依于本源而居者/终难离弃原位。”四、艺术(四、艺术(KunstKunst)艺术是什么?艺术是什么?艺术是什么?自古以来艺术家和非艺术家都在不断追问,但效果不妙,迄今未有特别值得称道的艺术“定义”。据说史上比较可观有效的艺术“定义”有上千种,那就等于没有“定义”了。艺术不可定义,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艺术是变动不居的创造性行为,一旦被固定下来,等于死路一条。但不可定义又从来不是“不思”的理由,相反,它可能倒是更能激励广大而幽深的思想。海德格尔的海德格尔的“艺术四性艺术四性”-真理性真理性 第一是艺术的真理性。第一是艺术的真理性。前节文字已经有了讨论,在那里我主要在“揭示”意义上论及海德格尔的
21、“真理美学”。海德格尔在本源中给出的“定义”是:“艺术是真理之自行设置入作品。”这里要注意的是“自行设置”,艺术不是或者不全是人(艺术家)的主观行动,好像人(艺术家)想怎样创造就可以怎样创造似的。这样就误解了创造/创作的奥妙了。艺术创作以及创作者是“被规定的”。海德格尔的海德格尔的“艺术四性艺术四性”真理性真理性 海德格尔说创作的根本的规定力量来自“存在本身”,是一种源始而神秘的澄明遮蔽运动,是“存在本身的真理”,而与之相比,“世界”的显隐二重性运动,只不过是派生的“存在者之存在的真理”(即海德格尔所谓“天地”二重性运动),或者更应该说,艺术作为“真理的发生”,无非是前一种真理(“存在本身的真
22、理”)向后一种真理(“存在者之存在的真理”)的实现。海德格尔的海德格尔的“艺术四性艺术四性”-奇异性奇异性 第二是艺术的奇异性,主要是指艺术创造是一种力求第二是艺术的奇异性,主要是指艺术创造是一种力求“不一样不一样”或或“另类另类”的活动。的活动。科学或理论也要创新,在此意义上也是广义的“揭示”或“解蔽”,但科学是在“同一性”的规范和逻辑里去“发现”新事实和新规律;而艺术却是为了抵抗“同一性”而“创造”“异质性”。这是两者的根本不同。海德格尔在本源中也用“冲力”(Sto)一说来描述艺术的奇异性。艺术创造是一种冲破同一庸常、力求奇异另类的个体开创性活动。奇异和另类也是对个体的确认和表彰。面对同一
23、性制度和普遍性规则,艺术永远站在个体这边。海德格尔的海德格尔的“艺术四性艺术四性”-神秘性神秘性 第三是艺术的神秘性,是跟前面讲的第三是艺术的神秘性,是跟前面讲的“奇异性奇异性”相关的。相关的。“奇异奇异”即即“神秘神秘”,这是海德格尔后期经常要思和言的一点。,这是海德格尔后期经常要思和言的一点。虽然他在本源一文中好像并未论及,但在该文“第一稿”论艺术作品的本源中,他有两处用了“神秘”(Geheimnis):一处说“真理包含着遮蔽者和自行遮蔽(神秘),同样包含着掩盖、伪装和扭曲”;另一处说“本源之跳跃依然是神秘”。显然他也有顾虑,在定稿时(在本源中)悄然把“神秘”(Geheimnis)一词隐去
24、了。这是后哲学后神学时代思想的艰难所在:我们今天不愿意谈“神秘”。海德格尔的海德格尔的“艺术四性艺术四性”-神秘性神秘性“神秘”本来就是世界的根底,也是生命的本体,生活的意义和趣味所在。理查德瓦格纳正是在此意义上重新倡扬神话,认为没了神话,文化就是苍白的,生活就会是无趣的。海德格尔的艺术之思显然也在这条路线上。而在海德格尔之后,我们看到“神秘”和“神秘主义”成了德国当代艺术的主题。约瑟夫博伊斯有言:“神秘主义必须转变,并且在整体上融入到自由人的当代自我意识中,进入到今天所有的讨论、所作所为和创造中去”在现代处境中,德国的神秘主义宗教和哲学传统竟化入了艺术之中,委实令人深思。海德格尔的海德格尔的
25、“艺术四性艺术四性”本源性本源性 第四是艺术的本源性,这一项可以说是前面三项第四是艺术的本源性,这一项可以说是前面三项真理性、奇真理性、奇异性和神秘性异性和神秘性合成的必然结论。合成的必然结论。海德格尔本源一文的目标就是要得出这一项:艺术的本源性。海德格尔用“赠予”(Schenken)、“建基”(Grnden)和“开端”(Anfangen)三个动词来描述艺术这种本源性的“创建”(Stiftung)。我们完全可以从字面上理解海德格尔这里想表达的基本意思。最后,海德格尔便得出了他的艺术本源性的结论:“艺术作品的本源,同时也就是创作者和保存者的本源,也就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性此在的本源,乃是艺术。之所以
26、如此,是因为艺术在其本质中就是一个本源:是真理进入存在的突出方式,亦即真理历史性地生成的突出方式。”海德格尔的“艺术四性”真理性、奇异性、神秘性和本源性这四项艺术规定性,在我看来正是海德格尔的“真理美学”的基本构成要素。这种“真理美学”首先要与传统感性论美学划清界限,反对把艺术创作和艺术作品的问题置于知识论框架内加以处理,就此而言它是“反美学的”或“非美学的”;它进而认为创作是一种本源性的文化创造行为,也即真理发生的过程,根本上创作乃是使原初真理得以实现和展开为生活文化世界的通道。因此在我看来,它与其说是一种美学,恐怕还不如说是一种“文化哲学”当然,“文化哲学”一说也还是一个相当勉强的名称,海德格尔自己会说是“存在之思”。在本源的“附录”(1956年)中,海德格尔已经暗示我们,他在本源中的所思指向一个“有待思想的东西的缄默无声的源泉领域”。此所谓“源泉领域”不是别的,就是海德格尔的“存在历史”意义上的“本有之思想”(Ereignis-Denken)。要知道海德格尔做本源演讲之时,同时正在撰写自己的“隐秘大书”哲学论稿(从本有而来)(19361938年)。现在我们看到,那是一种后哲学的思想,而本源中的艺术真理之思归属于这个“缄默无声的源泉领域”。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