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原理串讲要点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4951725 上传时间:2023-01-27 格式:PPT 页数:88 大小:149.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育原理串讲要点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8页
德育原理串讲要点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8页
德育原理串讲要点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8页
德育原理串讲要点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8页
德育原理串讲要点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德育原理串讲要点第一章 序论 一、基本概念 1、原理即基本理论;德育原理是研究德育一般问题,揭示德育一般规律的教育学科。P1 2、规律即法则,即事物发展过程中内在联系;德育规律是德育发展过程中内在的、本质 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P4 二、基本理论 1、马卡连柯的德育思想:代表作有教育诗、塔上旗、父母必读、论共产主义教育;4个要点:A.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结合;B.集体教育;C.劳动教育;D.纪律教育。其特色是平行教育影响。P10 2、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代表作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帕夫雷什中学、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4个要点:A.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培养意识;B.培养形成道德信念;C.德育

2、的原则方法;D.加强自我道德教育。P11-12 3、杜德海姆(教育社会学创始人)的道德教育思想:代表作是道德教育论,两个主要观点:个体品德社会化和道德内化过程;道德教育的原则和方法。P12 4、杜威的道德教育思想:代表作是民本主义教育、教育中的道德原理四个主要观点:实用主义道德价值观;促进儿童道德生长的目的;提出了六条学校道德教育的内容;主张在学校生活和各科教学中进行道德教育。P13-14 5、班杜拉等人社会学习论的道德教育思想:班杜拉的三个观点:A.模仿学习;B.环境是道德行为形成的重要因素;C.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P14-11-14行 班杜拉和麦克唐纳的模仿学习。P14 沃尔斯的抗拒诱

3、惑。P14 米切尔的言行一致。P15 6、柯尔伯格的道德教育思想:吸取了杜威的个人与社会相互作用说和皮亚杰的认知结构说,采用“道德两难法”研究儿童道德发展和教育问题。道德认知发展阶段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A.前世俗水平:a.惩罚与服从,b.相对快乐主义;B.世俗水平:a.人际协调或好孩子,b.遵从权威与维护社会秩序;C.后世俗水平:a.民主的承认法律,b.普遍伦理原则。P15-16 道德教育思想(四个观点):A.促进道德判断能力发展的目的;B.循序渐进进行道德教育;C.环境对道德发展的巨大影响;D.通过“两难法”进行道德教育。P16 三、基本知识 1、德育萌芽阶段的知识 原始社会产生了简单

4、的德育实践经验和德育思想,带有古朴性、融合性;代表性著作有论语、柏拉图的理想国、礼记大学、朱熹的小学、童蒙须知(小学重做事,大学重明理),核心内容在修已和治人。2、德育独立科学阶段知识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预示德育将成为独立学科 英国洛克的教育漫话提出了绅士教育理论 德国凯兴斯泰纳品德概念与品德教育 法国杜德海姆的道德教育论 杜威的道德上的教育原理 3、德育科学阶段 克鲁普斯卡娅的教育文集 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 马卡连柯全集 4、德育原理研究的原则:客观性原则;全面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P17 5、德育原理研究的方法:观察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实验法、历史法、比较法。P17-20(对

5、六种方法内涵 的理解和掌握)6、德育原理的研究任务:揭示德育规律;形成对德育规律的理性认识;为实际工作者提供理论指导;为国家制定德育方针政策提供理论依据。(四大任务)P4 7、德育原理与德育实践经验的关系:德育实践产生德育经验,德育经验(感性认识)上升到德育原理(理性认识);德育原理要回到德育实践中去检验,德育工作者要掌握德育原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P6 8、德育原理与德育方针现象的关系:前者的客观性,后者的主观性;前者为后者提供理论依据;后者不能违背前者的客观规律。(区别与联系)P7 四、综合运用 1、德育现象、本质、规律的区别与联系P2-3 2、德育原理与德育一般规律的关系P4-5第二章

6、 德育的概念 一、基本概念 1、德育:根据社会和个人需要,通过传修某种准则和规范,形成受教育者的品质。P22 2、学校德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系统传修。P26 3、品德:个人按社会的政治、法纪道德规范以及宗教戒律行动时表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和倾向。P30 4、社会意识:社会存在的反映,包括哲学、政治思想、法权思想、道德、科学、文艺、宗教等形式。5、社会规范:调整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包括政策、法律、社团章程、公约、习俗、宗教等。6、道德:调整人与人、个人与群体、社会乃至与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P29 二、基本知识 1、德、育、道:德,外得于人,内得于已也说

7、文;育,养子使作善也说文;“道”即符合事物发展变化规律和社会现象的内在思想、感情和外在行为。P22 2、品德:狭义的品德是道德品德,广义的品德包括思想品质、政治品质法、法纪品质、道德品质P23 3、道德教育处于基础层次,法纪教育处于较高的基础层次,政治教育处于高层次,科学世界观教育处于最高层次。4、品德的“三维结构说”:品德是由品德内容、形式、能力形成的有机整体,每一项又有自己的要素;品德内容包括思想、政治、法纪、道德,品德形式包括知、情、意、行,品德能力包括品德认识能力、实践能力、修养能力;品德三维相对独立,但彼此又相互联系,相互作用。P32-33 5、品德的“层次结构说”:外显品德行为由人

8、的意向引起,意向受品德认识和情感决定,决定品德认识和情景外界诱因和内部的动机需要,知、情、意、行之间形成了某种层次,一环套一环。P34 三、综合运用 1、德、智、体、美的关系:德育的本质是育德,而智、体、美的本质是育智、育体、育美。其关系:统一于培养人的活动中;相对独立,有本身的特点;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促进。P27 2、德育是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德育多种多样,个性是共性的基础,离开个性,就不能抽象出德育的共性。P24-26四个要点 3、关于品德结构的认识和趋向:指导思想是辨证唯物主义;品德由多因素构成;内部动机与外显行为相联系;品德各要素相对独立,相互联系、影响、作用;动态性、阶段性、开放性;

9、统一性和差异性;受生物社会、教育及个人的影响和制约。P35-36第三章 现代德育和我国德育现代化 一、基本知识 1、德育起源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起源生产劳动 2、原始社会德育的三个特点:融合性;内容、形成、手段简单;没有阶级性。3、学校德育产生:教育现象文字学校学校德育;学校德育产生于奴隶社会。4、古代学校德育的三个特点:学校化组织,阶级性和等级性,基本目标为“明人伦”。P39-40 5、现代德育产生于资本主义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社会生活关系,包括资本主义的德育和社会主义德育(前者以私有制为基础,后者以公有制为基础)6、现代德育存在的基础:生产力、经济的大发展;无产阶段和资产阶级并存;政治民主化和社

10、会法制化;现代人和特点P41 7.我国古代德育的批判与继承:劳动人民反专制,“均贫富”思想;老子、荀子、论语、墨子关于“人本主义”、“人道主义”、“贵和”、“社会责任”的思想;民本思想,刚健有为思想:民贵君轻(孟子),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全民性、利民性思想;古代德育中的勤、检、信、廉、诚、勇和奢、谎、贪、伪、懦等对立概念。二、综合运用 1、现代德育的基本特点。P42-46(参见P305)(对每个要点的简单理解及综合阐述)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德育的特点P。47-51(参见P306)(对六个特点的理解及综合阐述)。第四章 德育与品德发展的关系 一、基本概念 1、品德发展:个体随着年龄的

11、增长,其品德循着一定规律而发生变化的过程。广义包括个体出生到成熟到衰老的发展变化,狭义则指前两个阶段。P57;2、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在儿童期间,各个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表现出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品德特征。P74;二、基本知识 1、历史上关于品德发展的四种观点:神定论、先验论、主观自生论、环境机械论。P58 2、生物因素在品德发展中的作用:生物前提;生理成熟;生物因素的差异性;有影响,不决定。(四个要点)P58-60 3、社会精神文化在哪四个方面影响人的品德发展。P63(简答)4、德育与品德发展内部的关系:内因是根据、动力,环境教育是外因,是 条件,内容通过外因而起作用;人的品德发展依赖于教育

12、,德育在品德发展上起重要作用。P67-70 5、举例说明品德发展过程中的量变与质变P69-70 6、人的品德发展顺序性和阶段性是什么?P71 7、儿童品德发展的几个“关键年龄”:2.5-3岁;5.5-6岁;小学三年级;初中二年级。P75 7、儿童年阶段划分的六个时期及主要特征:乳儿期(适应性)、婴儿期(两义性)、幼儿期(从他性和情境性)、童年期(协调性)、少年期(动荡性)、青年初期(成熟性)。P74-75 三、综合运用 1、社会因素在品德发展中的作用:社会生活条件;社会生活方式;社会精神文化;家庭、邻里、社区;学校德育的主导。(五个要点)P60-66 2、为什么说学校德育在品德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13、:(四个要点)P65-66(重点注意)3、简述人的品道德发展的不均衡性和差异性。P72 4.人的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规律:顺序性和阶级性;稳定性和可变性;不均衡性和差异性。第五章 德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一、德育与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的辩证关系(参见P310)1、“社、科、商”对德育的制约和影响,表现在四个方面P79-81 2、德育对“社、科、商”的反作用及影响,表现在六个方面P82-85 二、德育与政治经济制度的辩证关系(参见P310)1、政治经济制度对德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五个方面P86-88 2、德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P89 三、德育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参见P3

14、11)1、社会意识对德育的制约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P91-92 2、德育对社会意识的制约影响,表现在三方面P93-94 四、简述德育的相对独立性和继承性 1、什么叫相对独立:德育有自身特殊矛盾性、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积极能动性,同时它与其它社会因素既相区别,又发生一定的联系和影响。P94 2、德育的继承性:对德育思想、内容、原则、方法和反映德育普遍规律的德育理论的批判继承。P95第六章 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 一、基本概念 1、德育目标: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规格要求,亦即德育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的标准。P97 2、德育内容:用以形成人们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的

15、总和。P105 二、基本知识 1、德育目标的六个特性:主观性、客观性、实践性、社会历史性、阶级性、民族性。P97-98 2、确定德育目标的依据:社会需要;德育对象的需要与可能;教育目的及其理论。P99-100 3、建国以来中小德育目标的演变 1952年颁布中小学暂行规定(草案)提出了德育目标;1954、1958又提出了德育目标;1963年的颁布全日制中小学暂行工作条例提出了德育目标;1986-1996提出“四有”人才;当今提建设者、“按班人”。4、中小学德育目标的主要内容:行为习惯;政治素质;世界观;品德修养能力;心理品质。(五个要点)P102-104 5、1993年和1995年国家颁布小学德

16、育纲要和中学德育大纲,其中对小学、初中、高中的德育目标做了规定。P104(对主要内容的掌握)6、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根本制约因素是社会生活条件、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的规律和年龄特征;直接制约因素是教育目标和德育目标,品德形成规律和年龄特征,当前形势任务和学生品德实际。P105-106 7、新时期中小学德育的八项内容:爱国主义、理想、集体主义、劳动、自觉纪律、民主与法则、科学世界观与人生观、道德。P107-110 8、中小学德育基本内容安排的原则P111(参见P313)9、中小学不同阶段德育内容的重点:小学、初中、高中的共性;三者的不同性及侧重点;三个阶段的联系和递进。P114

17、-115 三、综合运用 简述学校德育基本内容安排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模式:学生品德形成发展具有顺序性、阶段性的,德育内容要序列安排。考虑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可能性:A.社会意识形态稳定;B.系统连贯的德育内容;C.品德发展的顺序和阶段性;D.历史经验和我国德育的理论与实践;模式:A.结构迁移说;阶段连续说;螺旋循环说。P112-114第七章 德育过程 一、基本概念 1、德育过程: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德过程;将社会要求转化为个体品德;和谐一致。P116 2、学校德育过程:师生双边活动;根据社会要求和学生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系统施教;通过学生内部,促进品德发展。P117 二、

18、基本知识 1、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区别:前者为双边活动,后者为人的发展过程;联系:德育过程重教育,品德形成过程重自我修炼P117-118 2、德育过程的构成: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这四者在德育过程中有各自的作用P118-119 3、德育过程的几对矛盾关系: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及方法、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及方法P120-121 三、综合运用 1、学生品德形成过程的四方面:知情意行 对某个要素的内涵的理解;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P123-126 2、简述学生品德在教育性活动和交往中的形成。P127-129(从教育性和交往两个面阐进)3.为什么说学生品德是其品德内矛

19、盾斗争中形成的:旧与新,已知与未知的矛盾;内部是发展的动力;外部教育要通过内部而起作用。P129-130 4、为什么说学生品德是在长期反复不断提高的教育中形成的(四个要点)P130-132第八章 德育原则 一、基本概念 1、德育原则: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科学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P133 二、基本知识 1、德育原则与德育规律、德育科学规律的区别与联系:各自定义;区别:各自内容和特点;相互之间的联系。P133-134 2、德育的九条基本性原则P135-148(参见P317)三、综合运用 从相互关系阐述德育原则的内涵、提出依据及贯彻要求:简讲涵义,相互区别和联系,简讲要求。重点

20、在二、三、五、六、七、八条原则。例如:可用因材施教原则作为案例分析:什么是因材施教;依据:学生身心年龄特点和品德实际;根据身心和年龄、思想、个性全面深入了解学生,进行品德培养。第九章 德育方法 一、基本概念 德育方法:为达到德育目的,实现德育内容,运用德育手段进行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P151 二、基本知识 1、德育方法的制约因素:社会生产、文化和科学技术水平;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德育原理原则及人们的哲学观、世界观P151-152 2、我国学校德育常用的五种方法:说理、感染、训练、评价、品德修养指导。3、语言说理法的四种类型:讲解(报告)、谈话、讨论、阅读指导(对语理法的理

21、解四种方均可用例证)4、形象感染法三种类型:参观(访问、调查)、示范、陶冶(同3)5、作为青少年榜样主要有哪些:领袖、英雄模范人物;家长和教师;“三好”学生;历史人物和文艺典型形象。P158-159 6、陶冶主要在哪三个方面:教师人格和爱的感化;环境陶冶;文艺陶冶。P160 7、实际训练法的两种类型:常规训练有哪些?活动锻炼有哪些(举例说明)。P161-162 8、品德评价法的四种类型:奖励、惩罚、评比、操行评定(同3.4)。P162-164 三、综合运用 中小学德育方法选择的依据是什么?P165-166(对三个要点的理解及简单阐述,参见P318)第十章 德育的组织形式 一、基本知识 1、德育

22、组织形式是指德育实施途径,学校、家庭、社会等实施的德育是德育的主要形式 2、少先队活动中的德育内容(四种)记住P172-173中的每个要素。3、课外(校外)活动的特点:自愿性;自主性;灵活性;实践性。P175-178 4、课外(校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内容是:文艺活动、科技活动、体育活动;形式有:群众性活动、小组活动、个人活动。P176-177 5、组织课外(校外)活动的基本要求有哪些(五个要点)P178(对每个要点要简明阐述,参见P320)6、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三类)P179-181(参见P321)二、综合运用 1、为什么说各科教学是学校德育的基本组织形式。(三个要点)根据P167-168

23、中第一、第二、第三作答。2、文科、理科、音体美教学中的德育作用(为什么)P169 3、共青团活动中的德育内容和作用P171第十一章 德育与学生集体的关系 一、基本概念 1、个体:具有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独立的个人。2、群体:由个体组成的人群或共同体,有共同的需要和目标。3、集体:为共同目标组织起来的、有纪律的、有凝聚力的群体。4、学生集体P186 5、班集体P186 二、基本知识 1、班集体的特征(可结合群体、集体的特征来理解)P186 2、马卡连柯关于班集体形成的四个阶段:外在要求;先进份子接受;大多数人接受;变成学生自我要求P186 3、我国学生关于班集体的形成的两种观点:组建、形成初期、中期

24、、后期。孤立期、同化期、形核期、形成期、发展期。4、班集体的德育作用及任务:作用:手段、条件、场所、基础;任务在P189四条。5、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两个方面:学生个体和学生集体;方法、阶段和要求P189-190 6、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五个环节P190-192(参见P323)7、如何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后进生转化要注意哪四个环节P193-195 三、综合运用 班集体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的四个方面:每个方面的具体要求有哪些P196-202(参见P323-324)第十二章 品德修养 一、基本概念 1、修养:指个人在某方面主动进行陶炼活动及其所达到的一定水平P203 2、品德修养:在品德陶炼活动及其所达到

25、的一定品德水平。P204 二、基本知识 1、品德修养的四个作用。P206-207(参见P325)2、学生品德修养的四个作用。P208-209(参见P325)3.品德修养标包括社会阶级性质和程度水平。4、品德修养的两个条件和七个要点:社会条件:社会生产力性质和发展水平,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社会精神文化,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德育;主观条件,自我品德评价能力、品德修养自觉性。P209-211 5、品德修养过程的五个环节。P213-215(参见P326)6、品德修养过程的四个特点。P215-216(参见P326)三、综合运用 1、论品德修养与德育的关系:共同性(三要点);差异性(四要点);相互关系(

26、两要点)P204-205 2、论学生品德修养指导与能力培养。P217-220(参见P326)第十三章 德育效果的检测与评定 1、品德检测:依据德育目标,运用方法、手段、技术,对德育对象的品德进行系统考察了解、测量。P221 2、权系数:为区分不同测量指标,对测评对象的价值和在测评中指标体系中的地位所赋予的不同数值。P233 3、指标:用绝对量数、相对量数或平均数综合反映某种社会现象。如GDP指标。P232 二、基本知识 1、品德测评的四个作用:诊断、强化、调控、教育。P224-225 2、品德测评的五个原则:方向性、教育性、客观性、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P226-228 3、

27、品德测评的五种类型:平时性、总结性、全面性、单项性、专题性。P229 4、德育效果评定的类型和方式:绝对、相对、个体与群体差异,肯定性、否定性、全面性评定 5、品德测评指标的科学性要求。(四要点)P232 6、品德测评指标体系三级结构。(要点)P235 7、品德测评的数学量化方法。(三种)P236(参见P329)三、综合运用 简述品德测评的困难性与可能性。(8个要点)P222-224第十四章 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德育网络 一、基本概念 社会德育:广义:学校和家庭以外的社会环境对人的品德的影响;狭义:一定社会教育机构对广大社会成员施加教育影响。二、基本知识 1、家庭德育的特点(四要点):寓教于

28、养,养教结合;寓理于情,情理结合;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因地制宜,“寓物则诲”。P240 2、家庭德育的要求(四要点)。P241-243(参见P330-331)3、社会德育的特点:广泛性和多样;复杂性;自主选择性;隐形性;快速性和灵活性。(五要点)P245-246 4、社会德育的形式和要求。(9个要点)P246-248 5、三结合德育网络的内涵及作用。P248 6、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方式: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会;互相访问;通讯联系。P249-251 7、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方式:校外辅导站;校外教育机构;走出去,请进来;关系下一代协会。P251-252 8、三结合德育网络的六种模式。P253-2

29、55(参见P332)第十五章 德育工作者 一、基本概念 德育工作者:广义:从事德育工作的人;狭义:履行德育职责的专业人员。P256 二、基本知识 1、德育工作者劳动的特点:复杂性;创造性;长期性;主体性;示范性;连续性和广泛性。(六个特点)P258-262 2.德育工作者的素养:思想道德素养包括思想政治和法纪道德。知识和能力素养。德育科目知识与能力素养。3、德育工作者职业道德素养的四个方面。P264-265 4、德育工作者知识素养的四个方面。P267 5、德育工作者能力素养的四个方面。P268 6、学校德育队伍培养的六种形式:职前培养;在职岗位培训;“脱产”短期培训;“脱产”系统学习;在职系统

30、进修;在职自我进修。P271-272 三、综合运用 1、为什么说德育工作者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四个要点)P257 2、学校德育队伍建设的意义。(参见P334)第十六章 学校德育管理 一、基本概念 1、学校德育管理:根据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循德育自身的规律,对学校德育活动进行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以实现德育目标的过程。P275 2、学校德育管理原则:根据学校德育目标、管理理论和德育理论制定的指导学校德育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P278 二、基本知识 1、学校德育管理的意义。P275-275(参见P335)2、学校德育管理的三种模式及特点。P277-278(参见P335)(从经验、行政、科学的至

31、眼中去理解、阐述)3、学校德育管理的原则(五条原则)及每条原则贯彻执行的要求:方向性、教育性、民主性、整体性、现则行。P278-283(参见P336)4、学校德育管理的计划和总结的四个阶段。P284-288(参见P336)5、中学德育管理的四种模式:校、班二级制;校、年级组、班三级制;教导合一制;教导分离制。P288 6、小学德育管理的两种模式:教导合一的校班二级制;教导合一的校年级、班三级制。P289 7、学校德育主要管理人员的一般素养:责任感、事业心、爱学生;修养和能力;经验;作风;身体享受。(五个方面)P290 8、学校德育主要管理人员的六种类型:主管副校长、主管教导主任、团委书记、大队辅导员、年级组长、班主任。P290 三、综合运用 谈谈学校德育制度管理P291-292(参见P33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德育原理串讲要点课件.ppt)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