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子曰:“君子义以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威慑灵公)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明确:在孔子的心目中,“义”就是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什么事。“义”和“利”是一对矛盾的概念。“义以为质”,质就是质干、根基的意思。孟子对孟子对“仁仁”“”“义义”的解说有新的的解说有新的发挥:发挥:“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离娄离娄上上)意思是人心应该居于)意思是人心应该居于“仁仁”,人的行为则应该以,人的行为则应该以“义义”为准则。也就是说,蕴涵在内心为为准则。也就是说,蕴涵在内心为“仁仁”,而发之于外则为,而发之于外则为“义义”。这
2、样,孟子把“仁”的内涵和要求简明化了。接下来,我们看看孟子是怎样高举“仁义”的旗帜,如何去游说诸侯的。王何必言利王何必言利孟子孟子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山东邹城人,汉族。名轲,字子舆名轲,字子舆,又字子车、子居。父名激,母邹氏。中国古代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战国时期(政治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著有有孟子孟子一书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孟子一书简介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现有孟子七篇传世。中国古代伟大的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思想家,文学家(
3、政治家)。(政治家)。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儒家宗师,有有“亚圣亚圣”之称,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其学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论,提出“仁仁政政”、“王道王道”,主张德治主张德治。孟子评价孟子孟子民本思想孟子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正因此原因,汉书艺文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没有得到应有的地位。到五代十国的後蜀时,後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
4、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到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传说明太祖朱元璋因不满孟子的民本思想,曾命人删节孟子中的有关内容。孟子仁政学说孟子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
5、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孟子道德伦理孟子道德伦理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
6、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为了说明这些道德规范的起源,孟子提出了性善论的思想。他认为,尽管各个社会成员之间有分工的不同和阶级的差别,但是他们的人性却是同一的。他说:“故凡同类者,举相似也,何独至于人而疑之?圣人与我同类者。”这里,孟子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摆在平等的地位,探讨他们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这种探讨适应于当时奴隶解放和社会变革的历史潮流,标志着人类认识的深化,对伦理思想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推进。读 音 叟叟 庶庶人人 万万乘乘 弑弑其君其君 不夺不不夺不餍餍(su)(sh)(shng)(sh)(yn)
7、重点字词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上下交征利 弑其君 苟为后义而先利 然则乡之所谓知者 不夺不餍(亦:句首助词,无义)(互相求取利益)(子杀父,臣杀君,曰弑)(后、先:以为后;以为先;名词的意动用法)(然则:既然这样,那么)(餍:满足)课文翻译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思考1、孟子为何拜见惠王?、孟子为何拜见惠王?2、惠王为何问利?、惠王为何问利?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孟子回答说:“
8、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杀掉国君的,必定是国内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在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千辆兵车;在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里,这些大夫拥有百辆兵车,不算是不多了。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如
9、果轻义而重利,他们不夺取(国君的地位和利益)是绝对不会满足的。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自己父母的,没有行义的人会不顾自己君主的。大王只要讲仁义就行了,何必谈利呢?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针对问题,提出观点针对问题,提出观点反面析辩:利之危害反面析辩:利之危害正面阐述:义之好处正面阐述:义之好处强调论点,突出立场强调论点,突出立场何必言利何必言利不夺不餍,国危矣。不夺不餍,国危矣。推行仁义,大利所在推行仁义,大利所在义先于利,无需言利义先于利,无需言利文章主旨 文章分析了急功近利就会弑君杀父,躬行仁义则会忠君孝父的品行,告诉人们“先义后利”,才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艺术特点 1文章的章法:文章的章法:A
10、问答式问答式 梁惠王问:何以利于国?梁惠王问:何以利于国?孟子答:提出仁义,当头挡住孟子答:提出仁义,当头挡住上下交征利,而国危也上下交征利,而国危也 危险何在?身死国灭!危险何在?身死国灭!标举仁义,大义凛然!标举仁义,大义凛然!B首尾呼应首尾呼应2语言特色:善于铺排,句式整饬,语意连贯,斩截痛快!语言特色:善于铺排,句式整饬,语意连贯,斩截痛快!3说理方法:采用正反对比论证说理,学生学习时可从说理方法:采用正反对比论证说理,学生学习时可从论证方法入手,分析其论证效果。论证方法入手,分析其论证效果。拓展延伸 孟子的“义利观”,到今天还有没有现实意义?在孟子看来,只追求利益,会使在孟子看来,只
11、追求利益,会使人忽略对道德的完善和培养,使行动人忽略对道德的完善和培养,使行动失去合宜的准绳。失去合宜的准绳。“天下熙熙,皆为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由此由此可见,利对人的诱惑是十分巨大的。可见,利对人的诱惑是十分巨大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个人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个人的“利利”,只要不,只要不损害别人的利益,并且和集体、国家的损害别人的利益,并且和集体、国家的“利利”在大方向在大方向上一致,追求它就是合理的,并且对社会也是有好处的。上一致,追求它就是合理的,并且对社会也是有好处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利”多指的是多指的
12、是“权力权力”和和“金钱金钱”等,很多人获取了很多物质财富,但是精神空等,很多人获取了很多物质财富,但是精神空虚,忽略精神层面的追求。对这样的人而言,孔子、孟虚,忽略精神层面的追求。对这样的人而言,孔子、孟子的话,无疑是一味子的话,无疑是一味“清醒剂清醒剂”。孟夫子的。孟夫子的“义利观义利观”对我们今天公民的道德规范建设,也很有借鉴意义。对我们今天公民的道德规范建设,也很有借鉴意义。不论你在什么时候开始,重要的是开始之后就不要停止。不论你在什么时候结束,重要的是结束之后就不要悔恨。人若软弱就是自己最大的敌人。人若勇敢就是自己最好的朋友。“不可能”只存在于蠢人的字典里。抱最大的希望,为最大的努力
13、,做最坏的打算。家!甜蜜的家!天下最美好的莫过于家!游手好闲会使人心智生锈。每一件事都要用多方面的角度来看它。有理想在的地方,地狱就是天堂。有希望在的地方,痛苦也成欢乐。所有的失败,与失去自己的失败比起来,更是微不足道。上帝从不埋怨人们的愚昧,人们却埋怨上帝的不公。美好的生命应该充满期待、惊喜和感激。世上最累人的事,莫过于虚伪的过日子。觉得自己做的到和做不到,其实只在一念之间。第一个青春是上帝给的;第二个的青春是靠自己努力的。少一点预设的期待,那份对人的关怀会更自在。思想如钻子,必须集中在一点钻下去才有力量。人只要不失去方向,就不会失去自己。如果你曾歌颂黎明,那么也请你拥抱黑夜。问候不一定要慎重其事,但一定要真诚感人。未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