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神卫生法解读(重点 第四章 精神障碍的康复)年月日十一届全国人大常会第二十九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精神卫生法立法进程1985 年 精神卫生法(草案)开始起草。2011年9月19日 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且原则通过精神卫生法(草案)。2011年10月24日 精神卫生法(草案)一审。草案明确,精神卫生立法的核心是 强制收治程序;“被精神病”责任人可能被追究民事、刑事责任。2011年10月29日 精神卫生法(草案)及其说明向社会公开 征集 意见。2012年8月27日 精神卫生法(草案)二审。2012年10月23日 精神卫生法(草案)三审2012年10月26日 精神卫生法通过全国人大
2、常委会表决立法的必要性精神卫生既是全球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也是较为严重的社会问题。精神卫生问题的严重性在我国十分突出。据卫生部调查,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排名居首位,约占疾病总负担的20%,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约1600万人。目前实践中存在的突出精神卫生问题主要有:精神障碍患者的救治救助水平偏低,精神障碍预防、治疗、康复服务体系不够健全,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尚未得到全面、有效的保障;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管理不到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事件时有发生;强制收治精神障碍患者程序缺失,个别地方发生的强制收治案例引起患者及其亲属的强烈质疑,“被精神病”不时成为舆论焦点,对社会稳定造成了负面影响。国际
3、精神卫生立法情况相关立法重点是管理与监护1800年英国精神错乱者条例主要规定对精神病患者的收容和监护措施1900年日本精神病人监护法和1919年精神病院法主要规定对患者的监护与管理立法内容逐渐扩展与完善,体现社会的进步1990年代以来,精神卫生立法主要增加患者权益保障、治疗和康复、公民精神健康等方面的内容精神障碍的诊断、治疗,仍然是立法的重点和核心内容精神卫生法共七章八十五条的精神卫生法,对精神卫生工作的方针原则和管理机制、心理健康促进和精神障碍预防、精神障碍的诊断和治疗、精神障碍的康复、精神卫生工作的保障措施、维护精神障碍患者合法权益等作了规定。2013年5月1日起实施。其中,明确了精神障碍
4、患者住院实 行自愿原则,设计了非自愿治疗的 前提条件,被视为立法重大突破。立 法 目 的发展精神卫生事业规范精神卫生服务维护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一、是立足现实,解决当前精神卫生工作的突出问题 我国约有严重精神障碍患者1600万,而我国的精神卫生工作总体上比较薄弱,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和人员缺乏,截至2010年底,全国仅有精神卫生医疗机构1468家,精神科医师约2万名,精神障碍防治和康复能力严重不足。这一立法立足现实,解决防治和康复 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促进精神卫生 事业的发展。二、是切实保障精神障碍患者的合法权益 精神障碍患者属于弱势群体,社会上对其存在不同程度的歧视,法律应当对其合法权益予以特
5、别关注和切实保障,通过完善的制度设计,保障其人格尊严、人身和财产安全不受侵犯,保障其充分享受教育、劳动、医疗以及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等方面的合法权益,同时保障其依法行使司法救济权利。三、是坚持服务与管理相结合 精神卫生法既建立健全精神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保险、社会救助体系,为患者提供有效的救治救助服务,又建立有序管理的制度,防止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肇事肇祸,努力实现保护个人权利与维 护公共利益之间的平衡。四、是坚持预防为主,预防与治疗、康复相结合 精神卫生工作重在预防,精神卫生法大力加强精神障碍预防工作,明确政府及有关部门、用人单位、学校等的责任,增强公众心理健康意识,减少精神障碍的发生。同时,
6、也加强精神障碍治疗、康复服务能力建设,提高精神障碍预防、治疗、康复的整体水平。五、是明确责任,建立机制 精神卫生工作涵盖心理健康促进和精神障碍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等各个环节,不仅涉及政府和卫生、司法行政、民政、公安、教育、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有关部门,还涉及家庭、所在单位、社区、残联等主体。做好精神卫生工作,必须明确各有关主体的责任,在此 基础上建立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 负其责、家庭和单位尽力尽责、全 社会共同参与的综合管理机制。第四章 精神障碍的康复第五十四条至第五十九条(共6条)在我国目前已经建立的居民健康档案的300多万重性精神病患者中,贫困患者(在当地贫困线以下)占55%。在北京和上
7、海,常见精神障碍(不包括精神分裂症)的年治疗率仅为13.2%,多数病种的年治疗率不到10%。精神疾病的三级预防:一级预防:开展全人群心理健康宣传教育和培训;二级预防: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争取完全缓解。三级预防:目标:做好精神残疾者的康复,减少功能残疾,延缓精神衰退进程,减轻痛苦,提高生活质量。1、防止疾病恶化2、防止病残3、做好康复工作4、调整出院病人的生活环境5、做好管理工作由于我国精神卫生服务资源严重短缺,三级预防尤为重要。第五十四条 社区康复机构应当为需要康复的精神障碍患者提供场所和条件,对患者进行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康复训练。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
8、008年-2015年指出:各类社区精神康复机构为精神病患者提供生活照料、功能训练、技能培训等康复服务。到2015年开展精神康复的县(市、区)要达到85%,精神障碍患者接受康复服务的比例达到80%。第五十五条 医疗机构应当为在家居住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提供精神科基本药物维持治疗,并为社区康复机构提供有关精神障碍康复的技术指导和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应当建立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的健康档案,对在家居住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定期随访,指导患者服药和开展康复训练,并对患者的监护人进行精神卫生知识和看护知识的培训。县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开展上述
9、工作给予指导和培训。第五十六条 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应当为生活困难的精神障碍患者家庭提供帮助,并向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以及县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反映患者及其家庭的情况和要求,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为患者融入社会创造条件。第五十七条 残疾人组织或者残疾人康复机构应当根据精神障碍患者康复的需要,组织患者参加康复活动。第五十八条 用人单位应当根据精神障碍患者的实际情况,安排患者从事力所能及的工作,保障患者享有同等待遇,安排患者参加必要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患者的就业能力,为患者创造适宜的工作环境,对患者在工作中取得的成绩予以鼓励。精神病患者受到歧视的现象在我国非常普遍 在北京地区作的问卷调查
10、显示:42%的病人报告受到不公或歧视。56%的患者家属对外保密。第五十九条 精神障碍患者的监护人应当协助患者进行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的康复训练。精神障碍患者的监护人在看护患者过程中需要技术指导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者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康复机构应当提供。医院社区一体的康复模式以政府项目带动精神卫生服务模式改革(如:686项目)以服务促进全程管理网络建设(档案建立,网络管理)从“平衡康复”到“健康脱贫”从医护为主到多功能团队从项目试点到政策推进绿色代表健康,使人对健康的绿色代表健康,使人对健康的人生与生命的活力充满无限希望;人生与生命的活力充满无限希望;绿丝带寓意爱心,既是社会和绿丝带寓意爱心,既是社会和公众对精神病人的理解与爱心的表公众对精神病人的理解与爱心的表达,更是一种倾力支持精神卫生工达,更是一种倾力支持精神卫生工作和不断完善自身精神健康、共创作和不断完善自身精神健康、共创和谐社会的行动标志;和谐社会的行动标志;轻盈飘动的绿丝带,象征着快轻盈飘动的绿丝带,象征着快乐和愉悦的心情,是我们实现生命乐和愉悦的心情,是我们实现生命价值、创造美好生活的生生不息的价值、创造美好生活的生生不息的源泉。源泉。飘扬的绿丝带飘扬的绿丝带 中国精神卫生标志中国精神卫生标志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