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个性发展的理论个性发展的理论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影响个性发展的因素影响个性发展的因素 生物因素(先天气质、体貌与体格、成熟速率等对个性发展的影响)社会因素(家庭及同伴的影响)个性的核心个性的核心自我的发展自我的发展(自我概念、自尊、自我控制)1、心理动力学中的人格结构、心理动力学中的人格结构 人格由本我(人格由本我(id)、自我()、自我(ego)、)、超我(超我(superego)三个部分组成,经过五)三个部分组成,经过五个发展阶段,这三个部分逐渐整合,成为个发展阶段,这三个部分逐渐整合,成为一体。一体。超我超我 社会成分社会成分 完美原则完美原则 自我
2、自我 心理成分心理成分 现实原则现实原则 本我本我 生物成分生物成分 快乐原则快乐原则 本我、自我、超我三者间的关系决定个体本我、自我、超我三者间的关系决定个体人格的基本面貌人格的基本面貌 2 2、人格发展的阶段、人格发展的阶段 力必多作为一种能量,力必多作为一种能量,需要选择某种渠道需要选择某种渠道释放释放 引起快感的部位称为性感带(引起快感的部位称为性感带(erogenous zone),随着性感带的转移,产生了相应),随着性感带的转移,产生了相应的发展阶段的发展阶段1.1.口唇期(口唇期(01岁)岁)2.2.肛门期(肛门期(1-3岁)岁)3.3.性器期(性器期(3-6岁)岁)恋母情结(恋
3、母情结(Oedipus complex)性别认同、超我形成的重要时期性别认同、超我形成的重要时期4.4.潜伏期(潜伏期(6-11岁)岁)5.5.生殖期(青少年期)生殖期(青少年期)意义: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强调家庭意义: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理论强调家庭关系和早期经验对儿童人格健康发展的意关系和早期经验对儿童人格健康发展的意义,尤其是提供了一个理解儿童情感问题义,尤其是提供了一个理解儿童情感问题的理论框架。他是第一个强调早期经验对的理论框架。他是第一个强调早期经验对后期发展意义的心理学家。后期发展意义的心理学家。局限:局限:第一,该理论过分强调性的作用;第一,该理论过分强调性的作用;第二,弗洛伊
4、德理论的某些方面不具有跨第二,弗洛伊德理论的某些方面不具有跨文化的普遍意义,如恋母情结在某些原始文化的普遍意义,如恋母情结在某些原始部落中就没有;部落中就没有;第三,没有直接研究儿童,但却建立了儿第三,没有直接研究儿童,但却建立了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他也正因为这一点而童心理发展的理论。他也正因为这一点而备受质疑。备受质疑。1、对弗洛伊德理论的发展、对弗洛伊德理论的发展 自我的作用不仅仅是调和本我和超我,自我的作用不仅仅是调和本我和超我,更是一种发展的积极力量。更是一种发展的积极力量。强调自我、社会文化因素在个性发展中强调自我、社会文化因素在个性发展中的作用。的作用。2、同一性渐成说、同一性渐成
5、说 个性发展经历几个固定不变的阶段,在个性发展经历几个固定不变的阶段,在每个阶段内,都有一个中心发展任务每个阶段内,都有一个中心发展任务 8 8个发展阶段,解决个发展阶段,解决8 8对矛盾对矛盾 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岁)岁)信任感是建立人际关系、形成健康信任感是建立人际关系、形成健康个性品质的基础个性品质的基础2 2、自主感对羞怯感(、自主感对羞怯感(1-31-3岁)岁)感觉到自己的力量(说、行走、控感觉到自己的力量(说、行走、控制等)。制等)。3 3、主动感对内疚感(、主动感对内疚感(3-63-6岁)岁)发展良心,获得性别角色。发展良心,获得
6、性别角色。4 4、勤奋感对自卑感(、勤奋感对自卑感(6-116-11岁)岁)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ness)5 5、同一性获得对同一性混乱(青少年期)、同一性获得对同一性混乱(青少年期)6 6、亲密感对孤独感(成人早期)、亲密感对孤独感(成人早期)7 7、繁殖感对停滞感(成人中期)、繁殖感对停滞感(成人中期)8 8、完善感对失望感(老年)、完善感对失望感(老年)2023-1-1013 依据:个体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社会危机的特点,将个体的人格发展过程划分成八阶段发展阶段发展任务人格品质婴儿前期0-2岁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希望婴儿后期2-4岁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
7、意志幼儿期4-7岁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目标童年期7-12岁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能力青少年期12-18岁形成角色同一性,防角色混乱诚实成年早期18-25岁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爱成年中期25-50岁获得繁衍感,避免停滞感关心成年后期50岁后获得完善感,避免失望感智慧贤明 自我同一感(或同一性)是关于自己是自我同一感(或同一性)是关于自己是谁,在社会中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谁,在社会中应占什么样的地位,将来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准备成为什么样的人以及怎样努力成为理想中的人的一连串感觉。理想中的人的一连串感觉。自我同一感的形成与先前各阶段中建立自我同一感的形成与先前各阶段中建立起来的
8、信任感、自主感、主动感、勤奋起来的信任感、自主感、主动感、勤奋感有直接关系感有直接关系 发展的阶段主要的发展任务对积极的发展结果的重要影响相对应的弗洛伊德的性心理阶段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婴儿必须学会信任别人对他们生存需要的照顾,如果照料者拒绝或前后不一致,婴儿会认为这个世界是不安全的。养育者充满爱意的交流。口腔期自主对羞耻和疑虑(1-3)岁儿童必须学会“自主”,如吃饭、穿衣等。如果不能实现这种自立,儿童会怀疑自己的能力,感到羞耻。父母的支持与孩子的模仿肛门期自主对内疚(3-6)岁通过与父母认同的行为以及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而发展“自我”的意义,如果目标或行动与父母有冲突则会感到内疚。
9、父母的支持,认为与别人具有同一性生殖器期勤奋对自卑(6-12)岁通过与同伴的交流,掌握重要的社会和学习技能,发展自我价值感和自信感。学校、教师、同伴;学习与教育;鼓励性潜伏期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这一阶段是童年迈向成熟的重要转折点。青少年反复思考“我是谁?”。发展对同一性自我的强烈感觉,在各种潜在的自我中进行选择。同伴与角色塑造,社会环境与压力生殖期亲密对孤独(20-40)岁形成亲密的友谊,与他人建立恋爱或伴侣关系,否则个体会感到孤独或孤立。配偶、同事、伙伴、社会 生殖期(成年早期)繁衍对停滞(40-65)岁成人面对的主要任务是繁殖,并承担工作、照顾家庭和抚养孩子的责任。不能或不愿承
10、担这种责任会变得停滞或自我中心。配偶、孩子、同事、伙伴、社区 生殖期(成年中期)自我整合对绝望(65)老人回顾一生,认为它是有意义的、成功的、幸福的,或是失望的、没有履行承诺和实现目标的。朋友、亲戚、配偶、孩子、社区与信仰的支持 生殖期(成年晚期)霍妮(霍妮(K.HorneyK.Horney)提出,青少年在成长过)提出,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有三种自我:程中有三种自我:理想自我理想自我是个体所希望是个体所希望达到的自我状态,达到的自我状态,现实自我现实自我是现实情况下是现实情况下的自我,而的自我,而真实自我真实自我则是个体通过努力,则是个体通过努力,可望达到的自我状态,又称为可能自我。可望达到的自
11、我状态,又称为可能自我。理想自我与真实自我之间通常会有较大的理想自我与真实自我之间通常会有较大的距离,而这二者之间的冲突是导致神经症距离,而这二者之间的冲突是导致神经症的主要原因。的主要原因。玛西亚(玛西亚(J.MarciaJ.Marcia)根据探索(根据探索(explorationexploration)和投入)和投入(commitmentcommitment)这两个维度将同一性分为)这两个维度将同一性分为四种类型四种类型 同一性延迟同一性延迟同一性实现同一性实现同一性混乱同一性混乱同一性拒斥同一性拒斥同一性的四种状态同一性的四种状态 探索探索投入投入 四种同一性状态四种同一性状态同一性实现
12、(同一性实现(Identity achievement):经过):经过对多种选择的探索,个体确立了一套清晰的价对多种选择的探索,个体确立了一套清晰的价值观和目标。他们有一种心理上的幸福感、时值观和目标。他们有一种心理上的幸福感、时间上的同一感,知道他们正在做什么。间上的同一感,知道他们正在做什么。同一性延缓(同一性探索)(同一性延缓(同一性探索)(Identity moratorium):延缓达成意味着迟滞。青少):延缓达成意味着迟滞。青少年还处在探索收集信息和尝试各种活动的过年还处在探索收集信息和尝试各种活动的过程之中,他们期望在这一过程中确定自己的价程之中,他们期望在这一过程中确定自己的价
13、值观和目标来指引未来的生活。值观和目标来指引未来的生活。同一性拒斥(同一性拒斥(Identity foreclosure):个体已):个体已经有了自己的价值取向和目标,仅仅是接受了经有了自己的价值取向和目标,仅仅是接受了权威人物(通常是父母,但有时也会是老师、权威人物(通常是父母,但有时也会是老师、宗教领导人、恋爱的对象)已经为他们选择好宗教领导人、恋爱的对象)已经为他们选择好了的东西,没有经过自己的探索。了的东西,没有经过自己的探索。同一性混乱(同一性混乱(Identity diffusion):个体既没):个体既没有致力于某种价值观和目标,也不去努力追求。有致力于某种价值观和目标,也不去努
14、力追求。他们可能从来没有探索过,也可能是曾经试图他们可能从来没有探索过,也可能是曾经试图这样做,但是发现太困难了而选择了放弃。这样做,但是发现太困难了而选择了放弃。四种类型不仅仅是一种分类,还代表着四种类型不仅仅是一种分类,还代表着一个建构的过程,是动态的。一个建构的过程,是动态的。首先,它们没有必然的好与坏之分。如首先,它们没有必然的好与坏之分。如同一性实现过早,也可能会限制个体的同一性实现过早,也可能会限制个体的发展,使个体失去尝试多种目标和新体发展,使个体失去尝试多种目标和新体验的机会。验的机会。第二,对于每个个体而言,都有可能经第二,对于每个个体而言,都有可能经历这四种状态。只有经历过
15、探索,才能历这四种状态。只有经历过探索,才能达到同一性实现状态。达到同一性实现状态。第三,这四种状态是可以相互转化的。第三,这四种状态是可以相互转化的。1 1、卢文格的理论:自我发展的八阶段、卢文格的理论:自我发展的八阶段 2 2、凯根的理论凯根的理论:“结构发展结构发展”理论理论 凯根(凯根(R.Kegan):“结构发展结构发展”理论理论(constructive-developmental theory)其核心思想是其核心思想是“意义采择意义采择”(meaning making),即自我的发展是在采择社会),即自我的发展是在采择社会意义和生活意义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意义和生活意义的过程中发
16、展起来的。强调理性成份在个性发展中的作用。强调理性成份在个性发展中的作用。自我的发展经历了下述几个阶段和过渡:自我的发展经历了下述几个阶段和过渡:从一体化自我向冲动性自我的过渡;从一体化自我向冲动性自我的过渡;从冲动性自我向唯我性自我的过渡;从冲动性自我向唯我性自我的过渡;从唯我性自我向人际性自我的过渡;从唯我性自我向人际性自我的过渡;从人际性自我向法规性自我的过渡;从人际性自我向法规性自我的过渡;从法规性自我向个人间自我的过渡。从法规性自我向个人间自我的过渡。一、先天气质一、先天气质 先天气质指在情绪反应、活动水平、注意先天气质指在情绪反应、活动水平、注意和情绪控制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质与
17、和情绪控制方面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质与量方面的个体差异(量方面的个体差异(RothbartRothbart&Bates,&Bates,19981998)。)。托马斯(托马斯(A.ThomasA.Thomas)和切斯()和切斯(S.ChessS.Chess)在)在19561956年发起的、持续年发起的、持续3030多年的追踪研究多年的追踪研究(New York Longitudinal Study,New York Longitudinal Study,简称为简称为NYLSNYLS)是迄今持续时间最长、研究最全面)是迄今持续时间最长、研究最全面的气质研究。托马斯和切斯从九个维度来的气质研究。托马斯
18、和切斯从九个维度来研究婴儿最初的气质结构,通过父母访谈研究婴儿最初的气质结构,通过父母访谈得到婴儿在这九个维度上的信息。得到婴儿在这九个维度上的信息。活动水平(活动水平(Activity level)节律性(节律性(Rhythmicity)分心(分心(Distractibility)探究和退缩(探究和退缩(Approach/withdrawal)适应性(适应性(Adaptability)注意广度和持久性(注意广度和持久性(Attention span and persistence)反应的强度(反应的强度(Intensity of reaction)反应阈限(反应阈限(Threshold of
19、 responsiveness)心境的性质(心境的性质(Quality of mood)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将大部分幼儿归为以通过聚类分析方法将大部分幼儿归为以下三种类型:下三种类型:(1 1)“容易护理的容易护理的”(the easy childthe easy child)(2 2)“困难的困难的”(the difficult the difficult childchild)(3 3)“慢慢活跃起来的慢慢活跃起来的”(the slow-the slow-to-warm-up childto-warm-up child)4040,1010,1515 气质并不直接决定幼儿的个性发展,婴气质并不直
20、接决定幼儿的个性发展,婴儿的气质类型与他的社会环境之间的拟儿的气质类型与他的社会环境之间的拟合性(合性(goodness of fit),才是真正决),才是真正决定儿童个性发展的因素。定儿童个性发展的因素。父母孩子活动的规律性父母孩子活动的规律性 母亲提供丰富刺激:对退缩儿童和好动母亲提供丰富刺激:对退缩儿童和好动儿童的不同影响儿童的不同影响 过分关注导致的问题过分关注导致的问题 认为普遍的行为发展规则对个体而言不具认为普遍的行为发展规则对个体而言不具有什么意义,强调个体自身在发展中所起有什么意义,强调个体自身在发展中所起的作用的作用 确定个体发展中的行为变量与规则确定个体发展中的行为变量与规
21、则 个体的发展与其自身而非他人作比较,具个体的发展与其自身而非他人作比较,具有更多的个体指向性有更多的个体指向性 体貌与体格是影响个性的间接因素,因为体貌与体格是影响个性的间接因素,因为体貌与体格会影响到他人对自己的反应,体貌与体格会影响到他人对自己的反应,具有社会价值与意义,成为影响个性发展具有社会价值与意义,成为影响个性发展的因素之一。其中在儿童心目中有权威的的因素之一。其中在儿童心目中有权威的人,如父母、老师对儿童外貌的看法将很人,如父母、老师对儿童外貌的看法将很大程度上决定体貌与体格对个性的影响程大程度上决定体貌与体格对个性的影响程度和方向。度和方向。(1)体格可能反映了潜在的精力与气
22、质上)体格可能反映了潜在的精力与气质上的差异;的差异;(2)父母及周围的人对不同体格的人有不)父母及周围的人对不同体格的人有不同的反应,从而造成了个性发展结果的差同的反应,从而造成了个性发展结果的差异;异;(3)父母对不同体格的孩子的期望不同,)父母对不同体格的孩子的期望不同,这影响到了不同体格的孩子个性发展的结这影响到了不同体格的孩子个性发展的结果。果。身体成熟的早晚对于男女青少年的影身体成熟的早晚对于男女青少年的影响是不完全相同的,甚至于说是完全相反响是不完全相同的,甚至于说是完全相反的。的。早熟的男孩和晚熟的女孩早熟的男孩和晚熟的女孩 随着身体的成熟和发育,青少年会越随着身体的成熟和发育
23、,青少年会越来越关注生理的自我。此外,青少年还会来越关注生理的自我。此外,青少年还会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从同伴和成人那里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从同伴和成人那里得到许多关于身体特征的反馈。青少年对得到许多关于身体特征的反馈。青少年对自己体貌的感知会强烈地影响到对自己身自己体貌的感知会强烈地影响到对自己身体的满意程度,并最终影响到他们的自尊体的满意程度,并最终影响到他们的自尊和心理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社会化:个体学习和掌握社会文化知识、社会化:个体学习和掌握社会文化知识、行为习惯和价值体系的过程。行为习惯和价值体系的过程。一、家庭系统一、家庭系统(1 1)儿童不是被动的受影响者,抚养行为和儿)儿童
24、不是被动的受影响者,抚养行为和儿童行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童行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的。(2 2)家庭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儿童的个性不)家庭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儿童的个性不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是由单一因素决定的。(3 3)家庭系统是社会大系统的一部分,并受到社)家庭系统是社会大系统的一部分,并受到社会系统的影响。会系统的影响。(4 4)系统具有调节功能,随着儿童的发展,父母)系统具有调节功能,随着儿童的发展,父母的教养方式会发生相应的变化。的教养方式会发生相应的变化。依恋(依恋(attachment)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是婴儿寻求并企图保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躯体联系的一种倾向。持与另一个人亲密的
25、躯体联系的一种倾向。依恋具有三个特点:依恋具有三个特点:1)寻求与依恋对象身)寻求与依恋对象身体上的亲近。体上的亲近。2)可以从依恋者那里获得慰)可以从依恋者那里获得慰藉、安全感和丰富的刺激。藉、安全感和丰富的刺激。3)依恋遭到破)依恋遭到破坏后,会造成依恋者情感上的痛苦。坏后,会造成依恋者情感上的痛苦。敏感性指母亲对孩子需求信号的敏锐觉察,敏感性指母亲对孩子需求信号的敏锐觉察,而反应性指母亲根据儿童所发出的需求信而反应性指母亲根据儿童所发出的需求信息,恰当、及时、一致地予以满足。根据息,恰当、及时、一致地予以满足。根据儿童需求的性质,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儿童需求的性质,可以将其分为两大类:对
26、儿童的饮食、睡眠、躯体健康等基本生对儿童的饮食、睡眠、躯体健康等基本生理需要的敏感性与反应性;对儿童寻求注理需要的敏感性与反应性;对儿童寻求注意、感情、爱抚等心理需要的敏感性与反意、感情、爱抚等心理需要的敏感性与反应性。应性。Bronetein等(等(1990)对美、日母亲与)对美、日母亲与5个个月大孩子交往的比较研究月大孩子交往的比较研究 对婴儿行为的评估表明,婴儿在环境中对对婴儿行为的评估表明,婴儿在环境中对外界刺激产生同样的反应,并寻求母亲对外界刺激产生同样的反应,并寻求母亲对他们的反应他们的反应 母亲对婴儿的反应有差别:美国母亲在孩母亲对婴儿的反应有差别:美国母亲在孩子探索环境中的客体
27、时有更多的反应;日子探索环境中的客体时有更多的反应;日本母亲在孩子转向自己时有更多反应本母亲在孩子转向自己时有更多反应 美国母亲的行为有助于孩子独立,日本母美国母亲的行为有助于孩子独立,日本母亲的行为有助于孩子建立对自己的依赖亲的行为有助于孩子建立对自己的依赖 在陌生情境测验中,日本儿童所体验到的在陌生情境测验中,日本儿童所体验到的压力远远高于美国儿童所承受的压力压力远远高于美国儿童所承受的压力 母亲以工具性游戏(母亲以工具性游戏(instructional play:caretaking)为主,父亲以功能性游戏)为主,父亲以功能性游戏(functional play:play)为主)为主 在
28、最初的几年里,父母对待儿子和女儿的在最初的几年里,父母对待儿子和女儿的方式没有什么差异,除了一个领域:鼓励方式没有什么差异,除了一个领域:鼓励性别典型(性别典型(sex-typed)的活动。)的活动。鲍姆令德提出了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鲍姆令德提出了教养方式的两个维度:要求(要求(demandingness):父母是否对孩):父母是否对孩子的行为建立适当的标准并坚持要求孩子子的行为建立适当的标准并坚持要求孩子去达到这些标准。去达到这些标准。反应性(反应性(responsiveness):对孩子接受):对孩子接受和爱的程度及对孩子需求的敏感程度。和爱的程度及对孩子需求的敏感程度。(1 1)权威型(
29、)权威型(authoritativeauthoritative)(2 2)专制型()专制型(authoritarianauthoritarian)(3 3)溺爱型()溺爱型(permissivepermissive)(4 4)忽视型()忽视型(indifferentindifferent)关注父母的价值取向、教养观念、自身的关注父母的价值取向、教养观念、自身的发展需求等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发展需求等对儿童发展的影响 父母意识:父亲、母亲对于妊娠、分娩、父母意识:父亲、母亲对于妊娠、分娩、育儿及亲子关系的态度,对为人父母的自育儿及亲子关系的态度,对为人父母的自信心与责任感,以及成为父母后对自身及信心
30、与责任感,以及成为父母后对自身及配偶的评价及情感体验等配偶的评价及情感体验等 以此来概括和解释父母影响儿童发展的内以此来概括和解释父母影响儿童发展的内在因素在因素 母性意识的因子母性意识的因子 1自我丧失感。指母亲在养育孩子的过自我丧失感。指母亲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感受到的由于关注孩子的成长而造程中,感受到的由于关注孩子的成长而造成的自身的发展与兴趣爱好受到制约、情成的自身的发展与兴趣爱好受到制约、情感体验遭忽视、视野变狭窄、孩子对自己感体验遭忽视、视野变狭窄、孩子对自己的发展与成熟带来若干不利影响的一系列的发展与成熟带来若干不利影响的一系列体验。体验。2亲子一体感。指母亲将孩子视为自己亲子一
31、体感。指母亲将孩子视为自己生命的延续,视孩子为自己生活的主要目生命的延续,视孩子为自己生活的主要目标与中心,具有和孩子不可分割的一体化标与中心,具有和孩子不可分割的一体化的感觉,而不是将自己和孩子作为两个独的感觉,而不是将自己和孩子作为两个独立个体的一系列感受。立个体的一系列感受。父性意识的因子父性意识的因子 1接纳感和责任感。指父亲对由于孩子接纳感和责任感。指父亲对由于孩子的出生所带来的生活变化的接纳、认可的的出生所带来的生活变化的接纳、认可的情感体验,以及因此而产生的承担起父亲情感体验,以及因此而产生的承担起父亲角色的责任感。角色的责任感。3功效感。指父亲认为自己曾为家庭、功效感。指父亲认
32、为自己曾为家庭、为孩子做了些什么、付出些什么的一系列为孩子做了些什么、付出些什么的一系列感受。感受。育儿焦虑感育儿焦虑感 保证了父母与孩子之间具有一定数量和质保证了父母与孩子之间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互动;量的互动;剥夺了孩子许多独立活动与探索的机会剥夺了孩子许多独立活动与探索的机会;父母的高期望值在促进孩子成长与发展的父母的高期望值在促进孩子成长与发展的同时,也给儿童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同时,也给儿童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若处置失当,易导致独生子女的抑郁力,若处置失当,易导致独生子女的抑郁与焦虑。与焦虑。1 1、核心家庭、核心家庭 2 2、大家庭、大家庭 3 3、破裂家庭、破裂家庭 综合
33、我国的研究,主要的研究结论是:认知方面综合我国的研究,主要的研究结论是:认知方面独生子女具有优势;在个性方面,独生子女内部独生子女具有优势;在个性方面,独生子女内部差异很明显;合群性方面,入园的独生子女比未差异很明显;合群性方面,入园的独生子女比未入的合群性强得多,且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之入的合群性强得多,且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之间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高而逐渐减少甚至消失;间的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高而逐渐减少甚至消失;在农村中,独生子女,特别是男童,任性、依赖、在农村中,独生子女,特别是男童,任性、依赖、怯懦等不良品质更为严重;此外,独生子女个性怯懦等不良品质更为严重;此外,独生子女个性特征与父母的
34、生育意识有很大关系。特征与父母的生育意识有很大关系。成人与儿童的关系是互补的、非对称的成人与儿童的关系是互补的、非对称的(垂直型),儿童一般接受成人的规则,(垂直型),儿童一般接受成人的规则,成人却很少去听从儿童的命令。成人却很少去听从儿童的命令。儿童与同伴的关系是平衡的、均等的儿童与同伴的关系是平衡的、均等的(水平型),在同伴背景中,儿童可以(水平型),在同伴背景中,儿童可以有机会去审视相互冲突的观点和解释,有机会去审视相互冲突的观点和解释,有机会去协商和讨论多个观点,有机会有机会去协商和讨论多个观点,有机会去决定是对同伴让步还是拒绝。去决定是对同伴让步还是拒绝。皮亚杰皮亚杰 Sulliva
35、n认为互相尊重、平等、相互关系的认为互相尊重、平等、相互关系的概念由皆由同伴关系中来。概念由皆由同伴关系中来。到了少年期(小学后期),儿童就能够对到了少年期(小学后期),儿童就能够对其同伴的个人品质进行认为和评价。同伴其同伴的个人品质进行认为和评价。同伴可以帮助彼此之间理解合作竞争、依从和可以帮助彼此之间理解合作竞争、依从和控制等社会规则。控制等社会规则。在青年早期,同伴间的相互作用在青年早期,同伴间的相互作用(reciprocity)开始围绕自己的亲密朋友)开始围绕自己的亲密朋友进行。进行。Mead强调通过同伴之间的作用来发展观点强调通过同伴之间的作用来发展观点采择(采择(perspecti
36、ve taking)能力的重要性。)能力的重要性。Mead认为儿童早年逐渐发展出自我进行反认为儿童早年逐渐发展出自我进行反思的能力,主要是从与同伴作用中得到的。思的能力,主要是从与同伴作用中得到的。儿童通过与同伴一起参与规则游戏及活动,儿童通过与同伴一起参与规则游戏及活动,促进了对他人观点的理解和协调。促进了对他人观点的理解和协调。观点采择指的是个体把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区分并协调起来的能力(K.Rubin)。塞尔曼(R.Selman,1980)采用两难故事法研究了儿童观点采择能力。0阶段:自我中心的观点或未分化的角色采择(36岁)。儿童还不能将自己对事件的解释与别人的理解区分开来。阶段:社
37、会信息的角色采择(68岁)。儿童已意识到别人有不同的解释和观点,但这只是因为他人收到了不同的信息。阶段:自我反省的角色采择(810岁)。儿童知道尽管拥有相同的信息,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也可能会有冲突。儿童了解每个人都认识到别人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他开始考虑他人的观点。阶段:相互角色采择(1012岁)。儿童能从第三者、旁观者、父母或朋友共同的观点看两个人之间的相互作用。阶段: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角色采择(1215岁以上)。青少年试图通过将他人的观点与社会系统中的综合性观点相比较,以此来理解他人的观点。学习和社会理论认为,活动中直接的同伴指导和学习和社会理论认为,活动中直接的同伴指导和间接的对同伴的观察,
38、对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间接的对同伴的观察,对儿童的成长至关重要。同伴被看作为是彼此行为控制和行为变更的动因。同伴被看作为是彼此行为控制和行为变更的动因。一些研究者把社会学习原理应用于攻击行为发展、一些研究者把社会学习原理应用于攻击行为发展、亲社会行为、性别行为差异的研究。这些行为是亲社会行为、性别行为差异的研究。这些行为是从同伴中直接或间接地习得的。反过来,这些从从同伴中直接或间接地习得的。反过来,这些从同伴身上习得的社会行为,对于同伴关系的建立、同伴身上习得的社会行为,对于同伴关系的建立、维系或破裂影响甚大。维系或破裂影响甚大。Parten(1932)描述了依次了六类社会描述了依次了六类社会
39、参与:无所用心的行为、独自游玩、旁参与:无所用心的行为、独自游玩、旁观行为、平行游戏、共同游戏、合作游观行为、平行游戏、共同游戏、合作游戏。戏。2-5岁之间儿童无所事事、独自游玩岁之间儿童无所事事、独自游玩的行为逐渐减少,而共同游戏和合作游的行为逐渐减少,而共同游戏和合作游戏逐渐增加。戏逐渐增加。Parten的社会参与评估统的社会参与评估统治了关于儿童游戏和社会性行为研究近治了关于儿童游戏和社会性行为研究近50年。年。2023-1-1059 三、儿童游戏的发展 1、儿童游戏的特点婴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幼儿期童年期童年期0-1岁互动游戏岁互动游戏象征性游戏象征性游戏规则性游戏规则性游戏相似性相似性1
40、-2岁实物游戏岁实物游戏过程性过程性想像性想像性2-3模仿性游戏模仿性游戏概括性概括性2023-1-1060 2、儿童游戏的社会性发展婴儿期婴儿期幼儿初期幼儿初期幼儿中末期幼儿中末期幼儿中期幼儿中期儿童期儿童期独自游戏独自游戏平行游戏平行游戏联合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合作游戏无接近意愿无接近意愿无交往无交往无同一目标无同一目标有组织有组织无合作无合作无角色差别无角色差别有目标有目标2023-1-1061 4、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游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意义意义(1)游戏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游戏促进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途径(2)游戏是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游戏是儿童参与社会生活的特殊形式
41、(3)游戏可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创造能力)游戏可实现自我价值,体现创造能力(4)通过游戏培养健全)通过游戏培养健全人格人格(5)通过游戏增强体质)通过游戏增强体质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在青少年早期同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在青少年早期同伴的影响达到顶峰,之后开始下降。伴的影响达到顶峰,之后开始下降。同伴的影响大小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同伴的影响大小存在着很大的个体差异。同伴的影响及同伴与父母的相对重要性,同伴的影响及同伴与父母的相对重要性,随着生活领域的变化而不同。随着生活领域的变化而不同。GS理论认为儿童家庭内行为和家庭外行为不存在联系,是两个独立的行为系统。儿童个性主要受同伴行为以及儿童在家庭
42、外行为方式的影响(这种方式受同伴群体准则的影响)。已有研究证实了群体社会化理论的合理性。例如,一些青少年反社会行为的干预与矫治,如果采用群体干预的方法,效果通常适得其反,因为青少年在这样的群体中更容易相互学习,从而形成类似的人格与品行特点(Dishion et al.,1999)。一项研究(对加拿大和英格兰的一项研究(对加拿大和英格兰的1-8年级儿童)年级儿童)表明儿童的友谊概念发展大致经历了展大致经表明儿童的友谊概念发展大致经历了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历了三个阶段:(1)报酬)报酬成本阶段成本阶段(reward-cost stage)()(78岁),认为朋岁),认为朋友是住在附近的一个伙伴
43、,有玩具共享;(友是住在附近的一个伙伴,有玩具共享;(2)规范阶段(规范阶段(normative stage)()(8 810岁),岁),认为朋友应该互相支持、互相忠诚;(认为朋友应该互相支持、互相忠诚;(3)移)移情阶段(情阶段(empathic stage)()(1011岁岁),),认为朋友可以共享相似的爱好,并倾向于共享认为朋友可以共享相似的爱好,并倾向于共享个人秘密。个人秘密。同伴提名(同伴提名(peer nominationpeer nomination):“说出你喜说出你喜欢的三个同学欢的三个同学”或或“说出你不愿意跟他说出你不愿意跟他/她她玩的三个同学玩的三个同学”同伴评定(同伴
44、评定(peer ratingpeer rating):让同伴群体内让同伴群体内的每个儿童对其他所有儿童进行利克特式的每个儿童对其他所有儿童进行利克特式量表评定(量表评定(LikertLikert-type Scale-type Scale)受同伴欢迎的儿童(受同伴欢迎的儿童(popular children),受到同),受到同伴正向的提名较多。伴正向的提名较多。被拒斥儿童(被拒斥儿童(rejected children),受到同伴的负),受到同伴的负向提名较多。这类儿童又可被分为被拒斥的攻击儿向提名较多。这类儿童又可被分为被拒斥的攻击儿童和被拒斥的退缩儿童两类。童和被拒斥的退缩儿童两类。矛盾的
45、儿童矛盾的儿童(controversial children),又称为有),又称为有争议的儿童。正向提名和负向提名都较多。争议的儿童。正向提名和负向提名都较多。被忽视的儿童(被忽视的儿童(neglected children),不管是正),不管是正向提名,还是负向提名,都很少的儿童。向提名,还是负向提名,都很少的儿童。一般的儿童(一般的儿童(average children)。除上述四种典)。除上述四种典型的类型外,剩余的约有三分之一的儿童则属于一型的类型外,剩余的约有三分之一的儿童则属于一般的儿童般的儿童。体貌特征体貌特征 社会行为社会行为 “在一定意义上,青少年期的一在一定意义上,青少年期
46、的一切问题既是以自我为核心而展开,切问题既是以自我为核心而展开,又是以解决好自我这个问题为目又是以解决好自我这个问题为目的。的。”-林崇德林崇德(一)自我(一)自我1 1、主体我(、主体我(I I):):正在感知、思考的正在感知、思考的“我我”的意识,是个体区别于他人的的意识,是个体区别于他人的分离感,并且使自己具有一种连续感分离感,并且使自己具有一种连续感和同一感。和同一感。egeg.“.“宝宝宝宝”or“or“我我”?egeg.“.“我还是我吗?我还是我吗?”2 2、客体我(、客体我(meme):):对对“我是谁我是谁”、“我我是怎样一个人是怎样一个人”的主观心理认知。的主观心理认知。“我
47、我想想我我很聪明很聪明”、“我我想想我我是一个很是一个很有人缘的人有人缘的人”同义词:自我概念、自我意象、自我心同义词:自我概念、自我意象、自我心象、自我认知、自我评价象、自我认知、自我评价 詹姆斯詹姆斯最早把最早把“自我自我”区分为:作为客体的区分为:作为客体的自我(自我作为被认识的对象)和作为主体自我(自我作为被认识的对象)和作为主体的自我(自我作为认识的主体)。的自我(自我作为认识的主体)。库利库利受詹姆斯影响,提出受詹姆斯影响,提出“镜中我镜中我”概念:概念:想象中的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想象中的别人对自己的评价。米德米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更加丰富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更加丰富的“主主我
48、宾我我宾我”理论理论。自我由。自我由“主我(主我(I I)”和和“宾我(宾我(meme)”两部分组成:主我是主体,两部分组成:主我是主体,是自我中导致个体行动的主动因素;宾我是是自我中导致个体行动的主动因素;宾我是客体,是社会团体对自己的态度和期望的总客体,是社会团体对自己的态度和期望的总和。宾我为主我如何采取行动提供方向,两和。宾我为主我如何采取行动提供方向,两者整合成一个统一的自我。者整合成一个统一的自我。a.a.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egeg.自闭症儿童自闭症儿童 b.b.团体中的不受控制的冲动行为团体中的不受控制的冲动行为:egeg.球迷球迷闹事闹事 c.c.失去自我
49、的妈妈、朋友和恋人失去自我的妈妈、朋友和恋人:egeg.“.“标标榜自己榜自己”?d.d.任性与自私的极端表现:任性与自私的极端表现:过分自我中心过分自我中心 e.e.精神分裂、多重人格等精神疾病:精神分裂、多重人格等精神疾病:“我是女宝宝我是女宝宝”“我是妈妈的乖宝宝我是妈妈的乖宝宝”“我就是我我就是我”a.物质(生理)自我物质(生理)自我 b.社会自我社会自我 c.精神(心理)自我精神(心理)自我 a.个人自我个人自我 b.社会自我社会自我 c.关系自我关系自我 d.集体自我集体自我 花絮花絮1 1:中国人的自我与外国人的自我:中国人的自我与外国人的自我 a.可以达到的自我可以达到的自我
50、b.理想自我理想自我 c.应该成为的自我应该成为的自我 d.不想成为的自我不想成为的自我 个体的自我是一个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个体的自我是一个由多种成分构成的动力系统,一般涉及个体和社会两个动力系统,一般涉及个体和社会两个维度。维度。个体维度主体我;社会维度客体个体维度主体我;社会维度客体我我 主体我与客体我相互作用,自我的个主体我与客体我相互作用,自我的个体维度与社会维度也处在不断的相互体维度与社会维度也处在不断的相互影响和发展中。影响和发展中。1 1、个体维度:自我感和同一感、个体维度:自我感和同一感 a a.“.“我就是我我就是我”:区别于他人的区别于他人的“分离分离感感”b b.“.“我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