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生产要素配置与产业聚集-(《区域经济学》课件).pptx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4961308 上传时间:2023-01-28 格式:PPTX 页数:19 大小:287.6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生产要素配置与产业聚集-(《区域经济学》课件).ppt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二章-生产要素配置与产业聚集-(《区域经济学》课件).ppt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二章-生产要素配置与产业聚集-(《区域经济学》课件).ppt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二章-生产要素配置与产业聚集-(《区域经济学》课件).ppt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二章-生产要素配置与产业聚集-(《区域经济学》课件).ppt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二章 生产要素配置与产业聚集第二章 生产要素配置与产业聚集 主要内容主要内容(一)1 1、生产要素及其流动性、生产要素及其流动性2 2、区位理论区位理论1 1、不可流动性要素、不可流动性要素2 2、可流动性要素、可流动性要素3 3、基础性要素、基础性要素1 1、农业区位论、农业区位论2 2、工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3 3、市场区位论、市场区位论5 5、区位理论评述素、区位理论评述素4 4、新经济地理学的、新经济地理学的区位理论区位理论第二章 生产要素配置与产业聚集 主要内容(二)3 3、产业布局与产业聚集、产业布局与产业聚集4 4、中国产业布局的变化趋势、中国产业布局的变化趋势1 1、产业布局

2、指向产业布局指向2 2、产业转移与产业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承接3 3、产业聚集产业聚集4 4、产业集群与地域合理规模、产业集群与地域合理规模1 1、我国产业布局的趋势判断、我国产业布局的趋势判断2 2、以产业转移为动力促进产、以产业转移为动力促进产业布局优化业布局优化3 3、优化产业布局的主要对策、优化产业布局的主要对策第一节 生产要素及其流动性 在区域经济中,不可流动性要素主要是指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定义:自然资源是由人们发现的有用途和有价值的物质。自然资源的特点:稀缺性、区域性、竞争性、选择性、分散性、传布性、增值性。自然资源的价值:自然资源的稀缺性使得自然资源具有价值,人类 对自然资源投入

3、的劳动所形成的资源产业,进一步提升了自然资源的价值量。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循环利用、综合利用。1 1、不可流动性要素、不可流动性要素1.1.自然资源概念及其内涵自然资源概念及其内涵2.2.自然资源利用的特点自然资源利用的特点第一节 主要内容 资本要素指用于发展区域经济的资金,以货币形态和实物形态存在。资本要素的定义:资金是用于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用来满足创造社会物质财富需要的价值载体,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成为资本。资本是社会资产的价值形态,是国家和企业扩大再生产,满足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手段,体现一个区域的政府、企业、劳动者个人三 者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关系。资本要素的分类:按照

4、来源,分为财政资金、信贷资金;按照用途,分为基本建设的资金、生产经营资金;按周转情况,分为固定资本、流动资本。2 2、可流动性要素、可流动性要素1.1.资本资本第一节 主要内容 劳动力资源:劳动力资源是指某种范围内的人口总体所具有的劳动能力的总和,劳动力资源是宏观意义上的概念。劳动力资源具有生物性、能动性、智能性。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在劳动力资源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是指以人的能力的利用、开发为表现的,包括教育、工作经验以及人们的健康状况等因素在内的资本形式。人力资本具有社会性,从本质上讲,人力资本是一种社会资本。人力资本的开发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根本推动力,人力资本流动性又是产业布局的决定因素之一

5、。科技要素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是通过技术进步促进产业结构的提升来体现的。技术进步扩展产业分布的地域范围,技术进步改善产业本身的分布状况,技术进步改变产业内部结构。区域经济发展所考虑的科技要素,包括以下三个方面:当地技术开发能力、根据当地特点选择适用技术、技术的区际转移。2.2.人力资本要素人力资本要素3.3.科技要素科技要素第一节 主要内容 制度要素的影响主要包括:市场化程度、产权制度、地方政府行为。市场要素对产业区位选择的影响,是产业部门最终确定布局地点的重要依据。市场要素的集中表现是消费区成为产业区位选择的首选地。交通运输要素是对产业区位选择影响最大的因素之一。3 3、基础性要素、基础性要素1

6、.1.制度要素制度要素2.2.市场要素市场要素3.3.交通运输要素交通运输要素第二节 区位理论 区位理论又称空间理论,是研究人类活动,包括产业、城市和区域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及优化理论。德国经济学家杜能,于19世纪前期提出的。杜能假设,在孤立国中只有一个城市,它是该国的唯一的农产品销售中心;农产品运费与运输重量和产地到消费市场的距离成正比;农业经营者以获取最大经济收益为目的,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调整他们的经营品种。核心观点核心观点:该理论认为,市场上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决定农业经营的产品和经营方式。农产品销售成本为生产成本和运输成本之和,而运输成本又决定农产品的总生产成本,只有把运费支出压缩到最小才能

7、降低总生产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因此,该区位论所要回答的问题,就是如何布局农业生产才能最大限度地节省运输成本,从而实现利润最大。农业生产分布模式农业生产分布模式:每个农业部门都以城市为中心,围绕城市呈同心圆状分布,这就形成了著名的农业圈(六大农业圈):2 2、区位理论、区位理论1.1.农业区位论农业区位论第二节 主要内容 德国经济学家韦伯。其理论核心就是通过分析运输、劳动力及集聚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找出生产成本最低区位作为配置厂商的理想区位。基本假设基本假设:原料、燃料产地已知;产品消费地和范围已知,需求不变;劳动力供给充裕且已知;运费是运输重量和运输距离的函数。运输成本定向的工业区位运输成本定

8、向的工业区位:厂商选择原料和成品运输成本最小的区位。韦伯提出了原料指数概念,认为原料指数不同,则工业区位的趋向不同。在原料指数不同的情况下,在原料、燃料与市场之间找到最小运费点作为厂商的理想区位。劳动力成本影响的工业区位劳动力成本影响的工业区位:劳动力成本可以改变运输成本确定的工业区位模式。在工资率不变、劳动力供给充分的情况下,如果厂商从原有区位迁往新的区位所需原料和制成品的追加运输成本小于节省的劳动力成本,则厂商会迁移。聚集与分散因素影响的工业区位:聚集与分散因素影响的工业区位:聚集因素是指促使厂商向一定地区集中的因素,分散因素是指不利于工业集中到一定区位的因素。聚集因素和分散因素可以使运费

9、和工资定向的工业区位产 生偏离。2.2.工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第二节 主要内容 廖什于1939年提出。廖什把市场需求作为空间变量来研究区位理论,进而探讨了市场区位和厂商利润最大化的区位,这一理论的产生标志着区位理论由古典区位论发展为近代区位论。基本假设:均质平原,均等的运输条件;原料充足且均匀分布;消费者偏好相同,工业劳动力技术水平相等;农业部门为自给自足的部门,农业人口分布均匀。核心观点:每个厂商的产品销售范围是以生产地为圆心、最大销售距离为半径的圆形。尽管初始不同厂商的圆形市场之间存在空隙,但因厂商之间扩大其市场范围的竞争,这些圆形市场最终变成六边形的市场网络体系。在这种市场网络中,大量厂商

10、聚集在一起,导致规模经济和外部效应,最终促使大城市的形成。3.3.市场区位论市场区位论第二节 主要内容 开放的经济系统中,一般情况下总存在两种性质的作用力:聚集力和分散力。市场接近效应,使得厂商向市场规模较大的区域集中,这种效应产生的力量就是聚集力;生活成本效应,使得消费者或者说劳动力向厂商数量较多的区域聚集,这种效应产生的力量也是聚集力;市场拥挤效应,它所产生的力量则正好相反,它抑制厂商向经济活动密度大的区域集中,这种力量就是分散力。如果某一区位的聚集力大于分散力,则会发生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如果聚集力小于分散力,则会发生经济活动的空间分散。4.4.新经济地理学的区位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的区位理

11、论第二节 主要内容 区位理论的应用:1.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2.经济活动的空间组织;3.经济活动空间聚集机制。区位理论的局限性:1.当前经济环境与一百年前的经济环境完全不同,不能生搬硬套;2.以完全竞争为基础,静态的、局部的均衡分析;3.只考虑有形因素的影响而没有考虑无形因素的影响。5.5.区位理论评述区位理论评述第三节 产业布局与产业聚集 在各种因素和布局机制共同作用下的产业布局,往往反映出倾向于某一类地域的倾向,称为布局指向。产业布局指向,主要指一个产业区位选择的趋向。1.能源指向;2.原料地指向;3.消费地指向;4.劳动力指向;5.交通运输枢纽指向;6.高科技指向。企业的规模技术特征引起

12、的产业布局指向的变化;企业所有权状况引起的产业布局指向的变化;科学技术发展引起的产业布局指向的变化;市场竞争引起的产业布局指向的变化。1 1、产业布局指向、产业布局指向1.1.产业布局指向的内涵产业布局指向的内涵2.2.产业布局指向类型产业布局指向类型3.3.产业布局指向的新变化产业布局指向的新变化第三节 主要内容 产业在空间布局上最明显的特征就是聚集。第一,根据赫克歇尔俄林理论,要素丰裕度是区际贸易的决定因素,一个区域总是出口自己丰裕要素制成的产品,进口自己稀缺要素制成的产品。要素禀赋的差异是产生产业聚集的基本条件。第二,根据空间不可能定理,如果经济活动是不可分的,也就是存在规模经济,则必然

13、发生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现象。第三,城市或市场区位的存在,排除了空间不可能定理中的空间同质的假设,这意味着必然发生经济活动的空间聚集。3 3、产业聚集、产业聚集1.1.聚集与扩散聚集与扩散第三节 主要内容 产业转移和产业承接是实现空间经济和产业布局调整的重要途径。雁阵模式的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大量引进产品和技术;第二阶段:国内开始生产进口产品;第三阶段:大量出口制造业产品;第四阶段:失去比较优势,转移到次梯度的国家。广义比较优势原则;技术选择适度原则;环境承载原则。2 2、产业转移与承接、产业转移与承接1.1.产业转移的基本理论产业转移的基本理论2.2.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原则承接产业转移的基本原

14、则第三节 主要内容 聚集经济是 经济活动主体在产业集聚中获得的各种收益。聚集经济包括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地方化经济是因同一产业的聚集而产生的外部收益,其源于本地经济活动的专业化;城市化经济是因多种产业的聚集而产生的外部收益,其源于本地经济活动的多样化。聚集经济主要通过两种渠道产生:一是技术外部性,技术外部性是聚集在一起的企业相互作用(比如知识溢出等),改变企业的投入产出关系(生产函数)而导致的聚集收益;二是金融外部性,金融外部性是大量企业聚集,改变了投入、产出产品的价格,从而给企业带来的聚集收益,金融外部性的核心是改变要素价格。共享效应、匹配效应、学习效应。2.2.聚集经济及其类型聚集经济

15、及其类型3.3.聚集经济的源泉聚集经济的源泉第三节 主要内容 产业集群是聚集经济发生后,企业在空间上的一种存在形式。波特给出的概念:特定领 域的相关企业、专业化程度高的供给者、服务提供者,以及隶属于相关产业的企业、相关的机构在地理上的集中而结成的相互竞争、相互合作的关系。产业集群作为经济集聚的一种结果,在一定的地域需要有一定的合理规模。地域合理规模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地域内每个企业的合理规模以及地域内整体产业布局的合理规模,二是地域内整体产业布局的合理规模,表现为某一产业的合理规模和三次产业的结构和规模的合理与否。标准一:企业的经济效益是否最好;标准二:地区产业结构是否最优;标准三:社会效益是

16、否最大4 4、产业集群与地域合理规模、产业集群与地域合理规模1.1.产业集群的概念产业集群的概念2.2.地域合理规模地域合理规模3.3.地域合理规模的评价标准地域合理规模的评价标准第四节 中国产业布局的变化趋势 东部沿海仍是产业布局的核心地区,东西部人均收入差距可望缩小;沿海三大都市圈将继续主导中国产业布局,中西部城市群作用上升;四大板块的区域格局得到巩固,区域协调发展初步得到实现;经济带成为产业发展的主要依托;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资源型地区经济转型发展与坚持陆海统筹发展,已成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我国产业转移的主要方向:调整布局指向,积极推动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进一步推进产业在城乡和区域之间转移;注重产业链转移,同时注重配套能力的建设;推动大区域之间资金、技术与资源的分工与合作。1 1、我国产业布局的趋势判断、我国产业布局的趋势判断2 2、以产业转移为动力促进产业布局优化、以产业转移为动力促进产业布局优化第四节 主要内容 建立促进产业转移的差异化产业政策;建立促进产业转移的要素激励机制和利益协调机制;促进工业布局的区域集聚和园区化;推进国际区域经济合作。3 3、优化产业布局的主要对策、优化产业布局的主要对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第二章-生产要素配置与产业聚集-(《区域经济学》课件).pptx)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