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一、中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用以预防、治疗和诊断疾病并具有康复与保健作用的物质。二、本草:本:根本。草:除根本以外的其它植物。中药包括植物、动物、矿物等,而以植物药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故习称本草。三、中药学: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的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四、起源 起源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的生活实 践和医疗实践。“医食同源”淮南子修务训:“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所知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五、代表著作 神农本草经 简称本经 1、作者:托名 神农2、成书年代:东汉末年3、载药总数:365味(分上
2、、中、下三品)上品120味:滋补强壮,延年益寿。无毒或毒性弱。中品120味:治病补虚,兼而有之。有毒或无毒。下品125味:治病攻邪,多具毒性,不可久服。4、成就:我国现存最早的本草专著;首创药物按三品分类法;奠定了中药学的基础。本草经集注 1、作者:陶弘景 2、成书年代:梁代(公元五世纪)3、载药总数:730 味 4、成就:全面总结魏晋以来的药学成就;首创药物自然属性分类法;首创诸病通用药。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 1、作者:李勣、苏敬等23人 2、成书年代:唐显庆4年(公元659年)3、载药总数:844种,新增114种。4、成就: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图文并茂
3、;流传甚广,影响中外。经史证类备急本草简称证类本草 1 1、作者:唐慎微 2 2、成书年代:宋代(公元10821082年)3 3、载药总数:15581558种 4 4、成就:集宋以前本草学之大成;是一部完整流传的最早的综合性本草。李时珍说李时珍说“使诸家本草及各药单方垂之千古,不致沦使诸家本草及各药单方垂之千古,不致沦没者,皆其功也。没者,皆其功也。”本草纲目 1、作者:李时珍 2、成书年代:明代(公元1578年)3、载药总数:1892种,新增374种。4、成就:集16世纪前本草学之大成;完备了药物按自然属性分类法;“虽为医书,实概万物”,被称为“东方百科全书”;流传甚广,影响中外。本草纲目拾
4、遗 作者:赵学敏 成书年代:清代(公元17651765年)载药总数:921921种,新增716716种。成就:补充、完善了中药学的内容。新增药物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中国医学大辞典(中药分册)(1921年)中国药学大辞典(1935年)中药大词典(1977年)载药5767种中华本草(1999年)8980余种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中国药典中华临床中药学(1999年)第二章 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第一节 产地 道地药材(地道药材):具有地方特色,质量优良的药材。甘肃当归;宁夏枸杞;青海大黄;内蒙黄芪;山西党参;云南三七、茯苓;东北人参、细辛、五味子;河南地黄、牛膝、山药、菊花;四川黄连、川芎、贝母、乌头、
5、大黄;湖北蕲艾、蕲蛇、蕲龟、蕲竹浙八味”实际上是指白术、白芍、浙贝母、杭白菊、延胡索、玄参、麦冬、郁金这八味中药材第二节 采集 采集:以入药部分的成熟程度为依据,即在其有效成分含量最高的时节采集。春秋挖根夏采草,浆果初熟花含苞 第三章 中药的炮制 炮制:指药物在应用或制成各种剂型前,根据医疗,调剂,制剂的需要,进行的必要的加工处理过程。第一节 炮制的目的第二节 炮制的方法 水飞:借药物在水中的沉降性质分取药材极细粉末的方法。炒 清炒:炒黄、炒焦、炒炭 辅料炒:药物与固体辅料拌炒称辅料炒。炙:用液体辅料拌炒药材的炮制方法。煅:将药物用猛火直接或间接煅烧,使质地松脆,易于粉碎,便于有效成分煎出的方
6、法。煨:用湿纸、湿面粉包裹药物,置热火灰中烫至熟透的方法。四.水火共制淬:将药物煅烧红后,迅速投入冷水或液体辅料中,使其酥脆的方法。燀:是将药物快速放入沸水中短暂潦过,立即取出的方法。发酵、发芽、制霜等第四章 中药的性能 一.含义:药物在防治疾病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性质和功能。二.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四气 性质 五味 滋味 升降浮沉 性能 趋向 归经 部位 毒性 伤害性 三.基本作用:1.祛除病邪,消除病因 四.基本原理:以偏纠偏 第一节 四气 一.含义:药物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此外还有一类平性。二.内容:寒热温凉平 寒凉:凉次于寒,大寒胜于寒,微寒次于寒(相当于凉)温热:温次于热,大热
7、胜于热,微温次于温(大温相当于热)平性:介于微温与微寒之间u三、确定: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所发生的反应和疗效总结出来的,是与所治疾病的寒热性质相反的。u四、作用:温热药:减轻或消除寒证。温里散寒,补火助阳,温通经络,回阳救逆。寒凉药:减轻或消除热证。清热解毒,泻火凉血。u五、药性与治则的关系 寒者热之,疗寒以热药。热者寒之,疗热以寒药。第二节 五味 一.内容:酸苦甘辛咸(涩为酸之变味,淡附于甘)二.来源:(1)药物味道的真实反映 (2)对药物作用的高度概括 辛:能散能行 发散表证 行气气滞证 行血(活血)血瘀证 解表药,行气药,活血药,化湿药,开窍药,祛风湿药多具辛味。甘:能补能缓能和 补虚虚证
8、 缓急止痛挛急疼痛 调和药性 调和中焦酸(涩):能收能涩 收敛固涩滑脱证 酸与涩的关系:涩附于酸,一般将滋味酸的收涩药标为酸味,滋味不酸者,多标以涩味。酸味药能生津止渴,酸甘化阴,涩味药则均无此特点。苦:能泄、能燥、能坚泄:降泄气逆证 通泄(泻下通便)便秘 清泄(与寒性结合,清热泻火)火热证 燥:燥湿湿证 苦温燥湿寒湿证 苦寒燥湿湿热证 坚:坚阴(泻火存阴)肾阴亏虚、相火亢盛证 指苦寒药通过清热作用,消除热邪,有利于阴液的保存。咸:能下能软 泻下通便便秘 软坚散结癥瘕、痰核、瘿瘤、瘰疬等淡:能渗能利 渗湿利水水肿、小便不利、泄泻、痰饮、脚气 四、性与味的关系1气味相同,作用相似:辛温发散风寒(
9、紫苏、麻黄)苦寒清热泻火(黄连、黄芩)2气味不同,作用不同:气同味异:生地(甘寒)养阴清虚热 黄连(苦寒)清实热 气异味同:麻黄(辛温)发散风寒 薄荷(辛凉)发散风热3一气数味,作用广泛:当归(温)甘:补血 麻黄(温)辛:发汗解表 辛:活血 苦:降泄平喘4味相同,个性(偏性)不同,作用不同:甘:党参补气、当归补血、沙参补阴、杜仲补阳 苦:黄连清心胃热、黄芩清肺热 辛:细辛发散表邪、木香行气、红花活血 第三节 升降浮沉 一.含义:药物对人体作用的不同趋向性 升:上升提举,趋向于上。降:下达降逆,趋向于下。浮:向外发散,趋向于外。沉:向内收敛,趋向于内。二.确定:是从用药后引起的病势变化概括出来的
10、,而且是与病势趋向相反的。三.作用 升浮药(主上升 向外):疏散解表,宣毒透疹,宣肺止咳,温里散寒,暖肝散结,温通经脉,开窍醒神等沉降药(主下行 向内):清热泻火,泻下通便,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降逆,止呕,止呃,固表止汗,敛肺止咳,涩肠止泻,固崩止带等 四.临床意义 病变部位在上在表 病势下陷 病变部位在下在里 病势上逆宜升浮不宜宜升浮不宜沉降沉降宜沉降不宜宜沉降不宜升浮升浮 五.影响药物升降浮沉诸因素 辛、甘,温热者多为升浮药;苦、酸、咸,寒凉者多为沉降药。花、叶、皮、枝多为升浮药;种子、果实、矿物、贝壳多为沉降药(特殊 诸花皆升,旋覆花独降;诸子皆降,苍耳独升)3.炮制:酒制则升,姜
11、炒则散,醋炒收敛,盐炒下行。4.配伍:少量沉降药配大量升浮药则升浮;少量升浮药配大量沉降药则沉降。特殊:如桔梗载药上行,牛膝引药下行。李时珍:李时珍:“升降在物,亦在人也升降在物,亦在人也”第四节 归经一.含义:是指对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即某药对某些脏腑经络有特殊的亲和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治疗作用。二.理论依据 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以药物所治疗的具体病症为依据。三、临床意义:归经与其他性能结合起来,可以增强用药的准确性,从而提高疗效。第五节 毒性 一.毒性的概念 1.广义:指一切药物的总称;指药物的偏性。2.狭义:毒性指药物对机体的伤害性。二.正确认识毒性应注意:1
12、.防止两个误区;2.严格控制剂量;3.采取防范措施。第五章 中药的配伍 一.概念:根据病情的不同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点,按照一定的原则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应用。二.意义 1.照顾复杂多变的病情。2.增进疗效。3.减少副作用。三.内容:“七情”1.单行:单用一味药来治疗某种病情单一的疾病。2.相须:两种性能功效类似的药物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其原有药物的疗效。3.相使:以一药为主,另一药为辅,两药合用,辅药可以提高主药的疗效。4.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5.相杀:一种药物能够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副作用。6.相恶:一种药物与另一种药物合用,能使原有的疗效降低。
13、7.相反:两种药物同用能产生剧烈的毒性或副作用。四.应用原则 1.相须、相使:协同增效。2.相畏、相杀: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3.相恶:抑制另一药的功效。避免应用。4.相反:产生毒副作用。属禁忌。第六章 中药的用药禁忌 一.配伍禁忌:指某些药物合用会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或降低和破坏药效,避免配合应用。1.1.十八反 :“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叛藜芦。”诸参:人参、丹参、玄参、苦参、沙参;现代还包括北沙参、党参、西洋参、太子 参、紫参及奶参。48 三.妊娠用药禁忌:1.1.慎用药:通经祛瘀,行气破滞及辛热滑 利之品;2.2.禁用药:毒性较强或药性猛烈的药物1.饮食禁
14、忌:服药期间忌生冷,油腻,腥膻,刺激性食物。2.病中禁忌:结石病人慎用菠菜;痛风病人不能吃动物内脏和豆制品;高血压及肾病水肿患者要少吃盐;疮疡、皮肤病患者,忌食鲤鱼、虾、螃蟹、公鸡等发物及刺激性食品;冠心病、高血脂、糖尿病、脂肪肝患者应忌食肥肉、动物内脏、烟酒等;肝病患者不宜饮酒,不宜吃油腻食物,等等。:鳖忌苋菜,蜜反生葱,柿子反蟹,菠菜忌豆腐,:土茯苓、使君子、威灵仙忌茶;何首乌、地黄、常山忌葱。5.药物与药物禁忌:十八反、十九畏。第七章 中药的剂量与用法第一节 中药的剂量 一.含义:指干燥后的生药在汤剂中成人一 日内服量。二.确定剂量的依据:1.1.药物方面:药物的性质 2.2.应用方面:
15、剂型、配伍 3.3.患者方面:年龄、体质、病情 4.4.季节变化:因时制宜 第二节 中药的煎法 一.煎药方法 1.煎药用具:以砂锅、瓦罐为好,铝锅、搪瓷罐次之。忌钢铁锅。2.煎药用水:洁净水,长流水、井水、雨水、泉水、米泔水。现自来水、井水、蒸馏水。3.煎药火候:文火(小火,水液蒸发缓慢)、武火(大火,水液蒸发迅速)4.煎药方法:浸泡30-60分钟,煎2次,煎液混合,分2次服用。二.特殊煎法 先煎:即先其它药物煎煮。大凡金石、矿物、介壳类药物和毒性较大的药物宜先煎。一般金石、矿物、介壳类药物先煎2030分钟,使有效成分充分析出;毒性较大的药物先煎4560分钟,以减低其毒性。如鳖甲、附子。后下:
16、即在其它药物煎沸510分钟后放入。一般芳香类药物及部分久煎会被破坏有效成分的药物宜后下,以免久煎破坏其有效成分,或降低其药效。如薄荷、钩藤。包煎:即先用纱布袋装好,再与其它药同煎。一般粘性强、粉末状及带有绒毛的药物宜包煎,主要防止药液混浊,或刺激咽喉,或沉于锅底,加热时引起焦化或糊化。如旋覆花、蒲黄。溶化(烊化):即单用水,或黄酒,或煎液加热溶化。一般胶质药物及粘性大而易溶的药物宜溶化,防止粘附其它药物,影响煎煮。如阿胶。另煎(另炖):即将药物单独煎23小时,另服或兑服。一般贵重药材宜另煎,既避免药材的浪费,又能使其有效成分充分煎出。如人参。泡服(焗服):即用少量开水或药汁趁热浸泡闷润半小时后去渣服。如番泻叶泡服,主要防止煎煮破坏其药效。冲服:即直接用开水或药汁冲服。一般质量较轻的贵重药物、不耐高温的药物、有效成分难溶于水的药物、液体药物宜冲服。如三七粉。第三节 中药的服法一.服药时间:分饭前服、饭后服、空腹服、睡前服等。二.服药方法:汤剂一般宜温服。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