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第 11 讲 发达的古代农业及手工业的进步 考纲要求 考情分析 命题趋势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3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4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2017 全国卷 , 25 2017 全国卷 , 26 2017 北京卷,12 2016 全国卷 , 25 侧重于不同时期国家农业政策的变化、农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农业发展的影响;古代手工业的成就、经营模式及其特点 分值: 2 8 分 考点一 发达的古代农业 1早期的 农业生产 原始农业 商周农业 生产工具 主要以石刀、石斧、石犁为主 出现了
2、 _青铜工具 _,但仍以木器和石器为主 耕作方式 主要耕作方法是 _刀耕火种 _ 耒耜出现,农业生产力得到提高 作物种类 中国在世界上最早培植 _水稻和粟 _ 西周时期,农作物种类更加丰富,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多已具备 生活方式 人们不得不经常迁徙 人们的生活开始走向 _定居_ 2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生产工具 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使用 _铁农具 _和牛耕,并将其逐渐推广。 西汉:赵过推广耦犁,后来又出现 _犁壁 _;发明了播种工具耧车。 东汉:使用耦犁的牛耕方法已推广到珠江流域。 隋唐:江东地区出现 _曲辕犁 _。至此,我国耕犁已相当完善。 (2)耕作方式:汉朝以后, _铁犁牛耕 _成为我
3、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3)耕作技术 春秋战国:使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 _垄作法 _。 汉代:西汉时期出现了二人一牛犁耕法,赵过推行代田法。 魏晋南北朝:北方旱地 _耕耙耱 _技术形成,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 (4)耕作制度 两汉:以一年一熟为主。 宋代以后,江南形成 _稻麦轮作 _的一年两熟制。 (5)农田 水利 水利工程:战国时期出现了 _都江堰 _,汉朝出现了漕渠、白渠、龙首渠等著名水利工程。 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翻车,唐朝时创制 _筒车 _,宋朝时出现高转筒车,明清时出现风力水车。 3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 (1)历史条件 生产力:春秋战国时期, _铁农具
4、 _的出现和牛耕的逐渐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生产关系: _封建土地私有制 _的逐渐确立。 (2)主要特点 生产方式:男耕女织,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生产目的:主要满足自家的基本生活和缴纳赋税,自给自足。 (3)地位、影响 农民具有生产 的积极性,为我国农业的 _精耕细作 _作出了重要贡献。 小农经济十分脆弱,农民经常破产。 耕作方式与农业经营方式演进的互动关系 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三者的关系 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和自耕农经济是三个不相同的概念,但三者又有交集,都是生产力水平低下的产物。自然经济最本质的属性是物质生产的自给自足,和商品经济相对立;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经济
5、形态均属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最本质的属性是以家庭为【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基本单位,农业、手工业相结合,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但不是唯一模式。另外还有田庄 经济等其他经营模式。自耕农经济又是小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1 (2018 河北石家庄二中模拟 )荆襄地区的水利兴修早在春秋时已经开始了,而两晋南北朝时期水利的兴修更多。刘宋时,张绍为雍州刺史,在襄阳 “ 筑长围修立堤宴,开田数千顷,郡人赖之富赡 ” 。这折射出当时荆襄地区 ( B ) A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 B农业注重精耕细作 C成为中央政府财政倚重 D耕作技术不断提高 解析 材料只反映了荆襄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因而不能体
6、现荆襄地区对区域经济的带动,故 A 项错误;由材料可知荆襄地区注重水利兴修,说明荆襄地区 的农业注重精耕细作,故 B 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荆襄地区经济对中央政府财政收入的影响,故 C 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荆襄地区的耕作技术,故 D 项错误。 2 (2018 河南八市测评 )据资料统计,三国两晋南北朝,中国南部诸省水利工程数目增加,而北部数目则有所减少。这表明 ( B ) A北方水利技术水平落后 B经济发展赖于政治稳定 C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 D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 解析 魏晋时期北方经济水平更发达,水利技术水平比南方高,故 A 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动乱,影响社会发展,北方修建的维护农业的
7、水利工程数目减 少,故 B 项正确;材料仅体现南方水利工程数量增加,不能反映出南方水利事业异常繁荣,故 C 项错误;南方经济水平超越北方,出现在南宋以后,故 D 项错误。 一 古代中国小农经济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1特点 (1)分散性: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 (2)封闭性: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交换少。 (3)落后性:注重精耕细作,但容易催生满足的社会心态和民族性格。 (4)脆弱性:由于天灾人祸的影响,小农很容易破产。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5)保守性:相对简单的生产工具,长期不变的生产技术和容易满足的社会心理状态。 2影响 因素 (1)有利因素 生产工具的改进和使用,
8、如铁器、牛耕的普及。 农民自身的因素: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高;努力提高耕作技术,尽可能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封建政府的扶持;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持小农经济。 (2)不利因素 自耕农经济规模小、条件简陋,缺乏必要的积累和储备能力,抗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十分薄弱。 由于自耕农经济规模小和条件简陋,古代农业始终维持着简单再生产水平,顽固地保持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 封建政府统治腐朽、剥削沉重及社会动荡。 【例题 1】 有学者指出:中国古代 农业拥有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农艺体系。这一 “ 农艺体系 ” 的主要特点是( A )
9、A精耕细作 B刀耕火种 C男耕女织 D自给自足 解析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劳动者发明的这些技术,是在劳动中不断积累经验而得来的,大大推动了中国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反映了中国古代小农经济精耕细作的特点,故选 A 项。 二 古代中国经济重心的变迁 1古代中国经济发展先后形成过两个重心:黄河流域是我国最早的经济中心,魏晋南北朝时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在南宋至元朝,南方经济发 展水平超过北方,到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并在江南的一些地方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2经济重心处于北方的时期:从先秦时期以来到南宋以前。 3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中原人口的南迁,不仅为南方
10、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较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 南方社会环境相对稳定。 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蕴含着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 (2)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朝代 表现 特征 魏晋南北朝 初步形成稻麦兼种、水陆互补的作物体系,耕地面积和产量大幅度提高,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发展 江南得到初步开发 中唐以后 南方经济继续加速发展,逐渐赶上北方 南北经济基本持平 南宋时期 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完全确立,南方正式成为古代中国的经济重心 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3)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对城市交通贸易的影响:推动了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有了很大的改善,促进了海上贸易的
11、发展;南宋完成经济重心南移后,元明清时期工商业城市增多,商品经济发达。 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转移一定程度上使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迁移,而经济重心的南移又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 导致我国南部、东南部人口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 对人才教育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导致了人才教育的相应变化,推动了教育科举的发展,也促进了南方地区教育文化的发展。 对民族关系的影响: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各民族的融合。北方人民的南迁,使游牧民族和汉族有了更深更广泛的交流和合作,促进了民族的多样性和统一性的发展。 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南方某些地区的过度开发,如 “ 放火
12、烧荒 ”“ 围湖造田 ” 等,一定程度上破坏了生态环境,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例题 2】 隋朝开通了京杭大运河,把北方政治 同南方经济连接起来,经历五代十国的分裂以后,北宋恢复了这条南北枢纽,京师开封已日益依赖通过运河运来的南方米粮,漕运成为北宋朝廷的生命线。材料观点实际上说明了 ( D ) A发展京师经济的重要性 B京杭运河是北宋水路交通枢纽 C建设都城防御的急迫性 D国家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 解析 材料观点强调 “ 漕运成为北宋朝廷的生命线 ” ,没有反映出发展京师经济的重要性,故 A 项错误; B 项是材料的表面现象,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建设都城防御的急迫性,故C 项错误;京杭运河是
13、北宋水路交通枢纽,京师开封对南方米粮的依赖,实际上反 映出国家经济重心逐渐转移到南方,故 D 项正确。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1据记载,宋代时, “ 陈、许、颖、亳等州,止因去秋一次水灾, (农户 )遂致骨肉相食,积尸满野 ” 。这说明小农经济 ( C ) A具有保守性 B缺少防灾意识 C具有脆弱性 D有自给自足性 解析 保守性指男耕女织,少与外界发生交换,材料并未涉及,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 遂致骨肉相食,积尸满野 ” 指水灾过后,小农破产,非强调防灾意识,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 “ 遂致骨肉相食,积尸满野 ” ,水灾过后,小农经济破产,骨肉相食,体现了小农经济下对自然灾害抵抗能力弱,具有脆弱性的一 面,故 C 项正确;自给自足,指依靠自己的生产,满足自己的需要,材料并未涉及,故 D 项错误。 2魏晋时期,北方游牧民族逐渐涌入中原,农牧经济格局受到冲击,牧业开始向南推进;随着西晋的灭亡,游牧民族如潮水般涌入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