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细胞基本功能上海海洋大学吴文惠教授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4990791 上传时间:2023-01-31 格式:PPT 页数:101 大小:2.9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细胞基本功能上海海洋大学吴文惠教授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细胞基本功能上海海洋大学吴文惠教授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细胞基本功能上海海洋大学吴文惠教授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细胞基本功能上海海洋大学吴文惠教授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1页
《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细胞基本功能上海海洋大学吴文惠教授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三章第三章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第一节 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第二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与兴奋性第三节 骨骼肌的收缩v离子通道偶联的受体离子通道偶联的受体vG-G-蛋白偶联的受体蛋白偶联的受体v与酶偶联的受体与酶偶联的受体第一节第一节 细胞表面受体介导的信号跨膜转导细胞表面受体介导的信号跨膜转导一、细胞跨膜信号转导的概念一、细胞跨膜信号转导的概念v信号信号:含有信息内容的一种物质或刺激含有信息内容的一种物质或刺激v人体内的信号人体内的信号:存在于细胞外液中含有存在于细胞外液中含有信息内容的化学物质信息内容的化学物质,或机械的、电的、或机械的、电的、电磁波等刺激电磁波等刺激信号的类型信号

2、的类型v 化学信号化学信号 激素激素,递质递质,细胞因子细胞因子v 机械信号机械信号 声音声音v 电磁信号电磁信号 光光v 电信号电信号 电流电流跨膜信号转导跨膜信号转导(transmembrane tranduction)外界信号外界信号 细胞膜表面细胞膜表面 一种或几一种或几种膜蛋白分子构象改变种膜蛋白分子构象改变 胞内信号分子胞内信号分子变化变化 引起相应的效应引起相应的效应二、细胞跨膜信号转导的方式二、细胞跨膜信号转导的方式G蛋白耦联受体介导信号转导蛋白耦联受体介导信号转导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离子通道介导的信号转导离子通道介导的信号转导三、三、G蛋白耦联受体

3、介导的蛋白耦联受体介导的 信号转导信号转导(signal transduction mediated by G protein-linked receptor)G蛋白是鸟苷酸结蛋白是鸟苷酸结合蛋白的简称合蛋白的简称位于细胞膜、位于细胞膜、具有特异地具有特异地识别和结合识别和结合外来化学信外来化学信号物质的功号物质的功能蛋白质能蛋白质2.G protein(GTP binding protein)位于受体与位于受体与效应器之间效应器之间 G G蛋白的工作原理蛋白的工作原理受体构象改变与受体构象改变与G蛋白蛋白亚单位结合亚单位结合配体与配体与受体结合受体结合亚单位与亚单位与亚单位分离亚单位分离与与

4、GTP结合成为激发状态结合成为激发状态效应器分子被激活效应器分子被激活亚单位水解亚单位水解GTP成成GDP亚单位与效应器分子分离亚单位与效应器分子分离与与亚单位结合亚单位结合等待新信号等待新信号G蛋白的种类已多达40余种,大多数存在于细胞膜上,由、三个不同亚单位构成,总分子量为100kDa左右。目前研究发现,趋化因子受体家族(chemokine receptor family)以及一些神经递质受体都属于G蛋白偶联的7次跨膜受体的超家族。种类种类(1)Gs:细胞表面受体与Gs(stimulating adenylate cyclase g protein,Gs)偶联激活腺苷酸环化酶,产生cAMP

5、第二信使,继而激活cAMP依赖的蛋白激酶。(2)Gi:细胞表面受体同Gi(inhibitory adenylate cyclase g protein,Gi)偶联则产生与Gs相反的生物学效应。(3)Gt:可以激活cGMP磷酸二酯酶,同视觉有关。(4)Go:可以产生百日咳杆菌毒不导致的一系列效应。(5)Gq:同PLC偶联,在磷脂酰肌醇代谢途径信号传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6)小G蛋白:近年来研究发现小G蛋白,特别是一些原癌基因表达产物具有广泛的调节功能。Ras蛋白主要参与细胞增殖和信号转导;Rho蛋白对细胞骨架网络的构成发挥调节作用;Rab蛋白则参与调控细胞内膜交通(membrane traff

6、ic)。此外,Rho和Rab亚家庭可能分别参与淋巴细胞极化(polarization)和抗原的提呈。某些信号蛋白通过SH-3功能区将酪氨酸激酶途径同一些由小G蛋白所控制的途径连接起来,如Rho(与Ras有30%同源性)调节胞浆中微丝上肌动蛋白的聚合或解离,从而影响细胞形态。这一事实解释了某些含有SH-3的蛋白同细胞骨架某些成份相关联或调节它们的功能。关键点:关键点:亚单位具有亚单位具有ATP酶的活性,并有与酶的活性,并有与GTP/GDT结合结合的位点,是发挥功能的重要部分。的位点,是发挥功能的重要部分。亚单位与亚单位与GDP or GTP结合而具有失活或激活两种结合而具有失活或激活两种形式,这

7、取决于形式,这取决于G蛋白是否与受体结合。蛋白是否与受体结合。亚单位在信号转导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分子开关作亚单位在信号转导过程中发挥重要的分子开关作用。用。3.G protein 效应器分子效应器分子:v腺苷酸环化酶腺苷酸环化酶Adenylate cyclase,ACv磷脂酶磷脂酶C Phospholipase C,PLC 4,5-二磷酸磷脂酰肌醇(二磷酸磷脂酰肌醇(PIP2)水解成)水解成1,4,5-三三磷酸肌醇(磷酸肌醇(IP3)和二酰基甘油()和二酰基甘油(DG)两个第二信使,)两个第二信使,胞外信号转换为胞内信号,这一信号系统又称为胞外信号转换为胞内信号,这一信号系统又称为“双双信使系统

8、信使系统”(double messenger system)v磷脂酶磷脂酶A Phospholipase A,PLAv鸟苷酸环化酶鸟苷酸环化酶 Guanylate cyclase,GCv磷酸二酯酶磷酸二酯酶 phosphodiesterase,PDE效应器分子的作用效应器分子的作用1 作用于特定特定的底物产生特殊的分子(二次信使)作用于特定特定的底物产生特殊的分子(二次信使)2 产生的特殊分子将细胞膜上的信号传递到胞内产生的特殊分子将细胞膜上的信号传递到胞内3 影响各种胞内蛋白激酶的活性影响各种胞内蛋白激酶的活性4 促进或抑制功能蛋白质的磷酸化,实现对细胞功能的调节。促进或抑制功能蛋白质的磷酸

9、化,实现对细胞功能的调节。4.二次信使二次信使second messenger 是细胞外信号分子作用于细胞膜后产生的细是细胞外信号分子作用于细胞膜后产生的细胞内信号分子。胞内信号分子。细胞外信号分子称细胞外信号分子称first messenger,细胞内细胞内的信号分子则称为的信号分子则称为second messenger。环磷酸腺苷环磷酸腺苷(cAMP)环磷酸鸟苷环磷酸鸟苷(cGMP)三磷酸肌醇三磷酸肌醇(IP3)二酰甘油二酰甘油(DG)Ca2+3-5-cyclic adenosine monophosphate3-5-cyclic guanosine monophosphateinosit

10、ol triphosphate5.Protein kinase v分类: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 酪氨酸蛋白激酶v另一分类:cAMP-dependent protein kinase,PKA Calcium-dependent protein kinase,PKC6.cAMP-PKA pathway GsreceptorLigandACATPc A MP5-AMPPDEPKA蛋白激酶A7.IP3-Ca2+/DG-PKC pathwayPIP2GqreceptorLigandPLCIP3DGP KCIP3与内质网上的与内质网上的IP3配体门钙通道结合,开启钙通道,配体门钙通道结合,开启钙通道,使胞

11、内使胞内Ca2+浓度升高。激活各类依赖钙离子的蛋白。用浓度升高。激活各类依赖钙离子的蛋白。用Ca2+载体离子霉素(载体离子霉素(ionomycin)处理细胞会产生类似)处理细胞会产生类似的结果。的结果。DG结合于质膜上,可活化与质膜结合的蛋白激酶结合于质膜上,可活化与质膜结合的蛋白激酶C,PKC可以使蛋白质的丝氨酸可以使蛋白质的丝氨酸/苏氨酸残基磷酸化使不同苏氨酸残基磷酸化使不同的细胞产生不同的反应,的细胞产生不同的反应,如细胞分泌、肌肉收缩、细胞如细胞分泌、肌肉收缩、细胞增殖和分化等。增殖和分化等。DG的作用可用佛波醇酯(的作用可用佛波醇酯(phorbol ester)模拟。)模拟。四、酶耦

12、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四、酶耦联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1.酪氨酸激酶受体介导的信号转导v特点:酶与受体是同一膜蛋白 这类受体一般只有一个-螺旋,膜外 侧肽链有与配体结合位点,膜内侧肽链有 蛋白激酶的活性。GRB2是生长因子受体结合蛋白2Growth factor receptor-bound protein 2MAPK为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SOS能与GRB2结合,本身是一种鸟嘌呤核苷酸交换因子,并能与Ras蛋白结合RasRasGTP具有活性,RasGDP无活性,在通过受体酪氨酸激酶介导的信号转导中发挥中心作用,是一种关键成分

13、Raf丝氨酸/苏氨酸(Ser/Thr)蛋白激酶(又称MAPKKK)RPTK-Ras信号通路可概括如下:信号通路可概括如下:配体配体RPTKadaptorSOSRasRaf(MAPKKK)MAPKKMAPK进入细胞核进入细胞核转转录因子录因子基因表达。基因表达。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receptor protein tyrosine kinase,RPTK)2.2.结合酪氨酸激酶的受体结合酪氨酸激酶的受体v特点:特点:受体本身没有酶的活性,当它与配体结受体本身没有酶的活性,当它与配体结合后,就可与酪氨酸激酶结合,并激活酪氨合后,就可与酪氨酸激酶结合,并激活酪氨酸激酶酸激酶促红细胞

14、生成素促红细胞生成素生长激素生长激素催乳素催乳素3.3.具有鸟苷酸环化酶的受体具有鸟苷酸环化酶的受体v特点:特点:只有一个跨膜只有一个跨膜-螺旋,膜外侧肽链螺旋,膜外侧肽链(N端)有与配体结合位点,而膜内侧端)有与配体结合位点,而膜内侧肽链(肽链(C端)有鸟苷酸环化酶(端)有鸟苷酸环化酶(guanylyl cyclase,GC)受体 GC信号转导过程 GTPcGMPPKG配体ANP心房钠尿肽五、离子通道介导的信号转导信号转导过程信号转导过程信号 胞膜上的通道蛋白 离子通道打开或关闭 离子跨膜流动 膜电位变化(去极化、超极化)细胞功能改变1.1.化学信号化学信号化学门控离子通道化学门控离子通道N

15、2型型Ach受体阳离子通道是受体阳离子通道是由由4种不同的亚单位组成的种不同的亚单位组成的5聚体蛋白质,形成一种结构为聚体蛋白质,形成一种结构为2的梅花状通道样结构;的梅花状通道样结构;每个亚单位的肽链都要反复贯每个亚单位的肽链都要反复贯穿膜穿膜4次;在次;在5个亚单位中,个亚单位中,Ach的结合位点在的结合位点在亚单位上,亚单位上,结合后可引起通道结构的开放,结合后可引起通道结构的开放,然后靠相应离子的易化扩散而然后靠相应离子的易化扩散而完成跨膜信号转导完成跨膜信号转导 运动神经末梢运动神经末梢 Ach Ach 门控通道门控通道蛋白(蛋白(a亚单位)亚单位)通道开放通道开放 大量大量Na+流

16、入胞内流入胞内 胞膜去极化产生终板电位胞膜去极化产生终板电位完成化学信号向生物电信号的转换完成化学信号向生物电信号的转换 2 2 电信号电信号电压门控离子通道电压门控离子通道v 电压门控通道又称电压依赖性或电压敏感性离子电压门控通道又称电压依赖性或电压敏感性离子通道通道:因膜电位变化而开启和关闭,以最容易通过因膜电位变化而开启和关闭,以最容易通过的离子命名,如的离子命名,如K+、Na+、Ca2+、Cl-通道通道4种主种主要类型要类型,各类型又分若干亚型。,各类型又分若干亚型。分子结构与化学门控通道类似,但分子结构与化学门控通道类似,但分子结构中存分子结构中存在一些对跨膜电位的改变敏感的结构域或

17、亚单位在一些对跨膜电位的改变敏感的结构域或亚单位,诱发整个通道分子功能状态的改变。诱发整个通道分子功能状态的改变。3 3机械信号机械信号-机械门控离子通道机械门控离子通道机械信号(声)机械信号(声)耳蜗毛细胞纤毛弯曲耳蜗毛细胞纤毛弯曲毛细胞上机械门控离子通道开放毛细胞上机械门控离子通道开放 离子跨离子跨膜流动膜流动 耳蜗微音器电位耳蜗微音器电位离子通道型受体离子通道型受体v离子通道型受体是一类自身为离子通道的受体,离子通道型受体是一类自身为离子通道的受体,即配体门通道(即配体门通道(ligand-gated channel)。主要)。主要存在于神经、肌肉等可兴奋细胞,其信号分子为存在于神经、肌

18、肉等可兴奋细胞,其信号分子为神经递质。神经递质。v神经递质通过与受体的结合而改变通道蛋白的构象,导神经递质通过与受体的结合而改变通道蛋白的构象,导致离子通道的开启或关闭,改变质膜的离子通透性,在瞬致离子通道的开启或关闭,改变质膜的离子通透性,在瞬间将胞外化学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继而改变突触后细胞的间将胞外化学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继而改变突触后细胞的兴奋性。兴奋性。v如:乙酰胆碱受体以三种构象存在,两分子乙酰胆碱的如:乙酰胆碱受体以三种构象存在,两分子乙酰胆碱的结合可以使之处于通道开放构象,但该受体处于通道开放结合可以使之处于通道开放构象,但该受体处于通道开放构象状态的时限仍十分短暂,在几十毫微秒内

19、又回到关闭构象状态的时限仍十分短暂,在几十毫微秒内又回到关闭状态。然后乙酰胆碱与之解离,受体则恢复到初始状态,状态。然后乙酰胆碱与之解离,受体则恢复到初始状态,做好重新接受配体的准备。做好重新接受配体的准备。离子通道型受体分为阳离子通道,如乙酰胆碱、谷氨离子通道型受体分为阳离子通道,如乙酰胆碱、谷氨酸和五羟色胺的受体,和阴离子通道,如甘氨酸和酸和五羟色胺的受体,和阴离子通道,如甘氨酸和氨基丁酸的受体。氨基丁酸的受体。信号转导的特性信号转导的特性1 信号作用于细胞膜上的受体信号作用于细胞膜上的受体2 受体以及所联系的下游信号分子引起生物效应受体以及所联系的下游信号分子引起生物效应3 相同的外来信

20、号分子作用于细胞膜上的受体可以引发相同的外来信号分子作用于细胞膜上的受体可以引发不同的生物效应不同的生物效应4 不同的外来信号分子作用于细胞膜上的受体可以引发不同的外来信号分子作用于细胞膜上的受体可以引发相同的生物效应相同的生物效应信号分子生物效应的不确定性药物与信号转导的关系药物与信号转导的关系1 1 大多数化学药物通过作用于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而大多数化学药物通过作用于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而 发挥其药理作用。发挥其药理作用。2 2 激动剂激动剂 药物与受体结合使之激动,这类药物与生物药物与受体结合使之激动,这类药物与生物 信号发挥的作用相似。信号发挥的作用相似。3 3 拮抗剂拮抗剂 药物与

21、受体结合不使之激动,这类药物减弱药物与受体结合不使之激动,这类药物减弱 了生物信号的作用。了生物信号的作用。生物电现象是以细胞为单位产生的,生物电现象是以细胞为单位产生的,以以细胞膜两侧带电离子的不均衡分布和离子的细胞膜两侧带电离子的不均衡分布和离子的选择性跨膜转运为基础选择性跨膜转运为基础。细胞膜的生物电现象主要有两种表现形细胞膜的生物电现象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即安静时的式,即安静时的静息电位静息电位和受刺激时产生的和受刺激时产生的膜电位的改变(包括膜电位的改变(包括局部电位局部电位和和动作电位动作电位)。)。第二节第二节 细胞的生物电现象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一、静息电位(一、静息电位(res

22、ting potential)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极化极化:静息电位存在时膜两侧所保持的:静息电位存在时膜两侧所保持的内负外正内负外正状态状态称为膜的极化。称为膜的极化。超极化超极化:当静息时膜内外电位差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加:当静息时膜内外电位差的数值向膜内负值加大的方向变化时大的方向变化时,RP由由-70-90mV,称为膜的超极化。,称为膜的超极化。去极化去极化(除极化):与超极化相反,膜内电位向负值(除极化):与超极化相反,膜内电位向负值减少的方向变化减少的方向变化,RP由由-70-50mV。复极化复极化:细胞先发生去极化,

23、然后再向正常安静时膜:细胞先发生去极化,然后再向正常安静时膜内所处的负值恢复,称为复极化。内所处的负值恢复,称为复极化。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可兴奋细胞兴奋时细胞内产生的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的电位变化过程。“全或无全或无”现象现象:在同一细胞上动作电位大小不随刺:在同一细胞上动作电位大小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的现象。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的现象。静息电位的测量静息电位的测量 当当A、B电极都位于电极都位于细胞膜外,无电位改细胞膜外,无电位改变,证明膜外无电位变,证明膜外无电位差。差。当当A电极位于细胞电极位于细胞膜外,膜外,B电极插入膜电极插入膜内时,有电

24、位改变,内时,有电位改变,证明膜内、外间有电证明膜内、外间有电位差。位差。当当A、B电极都位于电极都位于细胞膜内,无电位改细胞膜内,无电位改变,证明膜内无电位变,证明膜内无电位差。差。静息电位形成的原理静息电位形成的原理 (1 1)细胞膜内、外的离子浓度差细胞膜内、外的离子浓度差 枪乌贼巨轴突细胞膜两侧主要离子浓度枪乌贼巨轴突细胞膜两侧主要离子浓度离子胞浆(m mol/L)细胞外液(m mol/L)平衡电位(mV)K+40020-75Na+50440+55Cl-52560-60A-385-离子扩散在膜离子扩散在膜内外两侧达到内外两侧达到平衡平衡(浓度梯(浓度梯度所形成的化度所形成的化学驱动力和

25、电学驱动力和电位差所形成的位差所形成的电驱动力的平电驱动力的平衡)衡)时的扩散时的扩散电位电位(由带电(由带电离子在膜内外离子在膜内外两侧的跨膜扩两侧的跨膜扩散所致)散所致)(2)细胞膜对离子的选择通透性和)细胞膜对离子的选择通透性和K+平衡电位平衡电位K+外流量与回收(回到胞内)的量达到了外流量与回收(回到胞内)的量达到了动态动态平衡平衡,K+的跨膜的跨膜净移动为零净移动为零,此时膜两侧电位,此时膜两侧电位差就稳定在某一不再增大的数值,即差就稳定在某一不再增大的数值,即静息电位静息电位。因其是因其是K+移动达到平衡时的膜电位,又可称作移动达到平衡时的膜电位,又可称作K+平衡电位平衡电位。静息

26、电位的产生(静息电位的产生(扩散扩散-电位差电位差-平衡平衡)原因原因 静息电位指安静时存在于细胞两侧的外正内负的电位差。其形成原因是膜两侧离子分布不平衡及膜对K+有较高的通透能力。现象 细胞内K+浓度和带负电的蛋白质浓度都大于细胞外(而细胞外Na+和Cl+浓度大于细胞内),但因为细胞膜只对K+有相对较高的通透性,K+顺浓度差由细胞内移到细胞外,而膜内带负电的蛋白质离子不能透出细胞,于是K+离子外移造成膜内变负而膜外变正。外正内负的状态一方面可随K+的外移而增加,另一方面,K+外移形成的外正内负将阻碍K+的外移(正负电荷互相吸引,而相同方向电荷则互相排斥)。结果 最后达到一种K+外移(因浓度差

27、)和阻碍K+外移(因电位差)相平衡的状态,这是的膜电位称为K+平衡电位,实际上,就是(或接近于)安静时细胞膜外的电位差。静息电位的维持机制静息电位的维持机制 钠泵(钠泵(sodium pump)的活动维持了安静时)的活动维持了安静时细胞内外的离子平衡细胞内外的离子平衡:引起细胞膜上钠泵活动的:引起细胞膜上钠泵活动的因素是细胞内因素是细胞内Na+的增加和细胞外的增加和细胞外K+的升高。的升高。只只要细胞内外的要细胞内外的Na+、K+平衡稍有变化,平衡稍有变化,Na+泵就泵就被激活,在泵出胞内多余的被激活,在泵出胞内多余的Na+的同时,将胞外的同时,将胞外 多余多余 的的K+泵回泵回,从而维持了细

28、胞内外正常的离,从而维持了细胞内外正常的离子浓度梯度。子浓度梯度。静息电位的影响因素静息电位的影响因素1 细胞的种类细胞的种类2 K+的扩散的扩散-电位差电位差-平衡是静息电位形成的关键平衡是静息电位形成的关键3 少量少量Na+的内流,对静息状态的膜电位也有一定的的内流,对静息状态的膜电位也有一定的 影响影响4 钠泵(钠泵(sodium pump)的活动维持了安静时细胞)的活动维持了安静时细胞 内外的离子平衡内外的离子平衡二、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二、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1.动作电位(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指膜受刺激后指膜受刺激后在原有的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膜两

29、侧电位的快速在原有的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膜两侧电位的快速而可逆的倒转和复原而可逆的倒转和复原。2.动作电位形成的原理动作电位形成的原理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可传布的电位变化,是细胞兴细胞受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产生的可传布的电位变化,是细胞兴奋的标志奋的标志峰电位是动作电位的主要成份峰电位是动作电位的主要成份锋电位:上升相:去极化(锋电位:上升相:去极化(-70mV0mV)反极化反极化(超射超射)(0mV+30mV)下降相:复极化(下降相:复极化(+30mV-70mV附近附近)产生机制:离子流学说产生机制:离子流学说 上升相:细胞受刺激上升相:细胞受刺激少量少量Na+通道开放通

30、道开放少量少量Na+内流内流局部去局部去极化(局部电位)极化(局部电位)达到阈电位达到阈电位Na+通道大量开放通道大量开放Na+顺电顺电-化化学梯度快速大量内流学梯度快速大量内流去极化、反极化去极化、反极化当浓度差促进当浓度差促进Na+内流的力内流的力量等于电位差阻止量等于电位差阻止Na+内流的力量时,内流的力量时,Na+净移动为零净移动为零(Na+的电的电-化化学平衡电位学平衡电位)下降相:细胞膜对下降相:细胞膜对K+的通透性增加的通透性增加K+顺电顺电-化学梯度外流化学梯度外流复复极化极化 电位已基本恢复电位已基本恢复,但离子分布未恢复但离子分布未恢复,Na+-K+泵运转泵运转,Na+泵泵

31、出出,K+泵入泵入,恢复兴奋前离子的不均匀分布恢复兴奋前离子的不均匀分布3.3.动作电位的动作电位的特点特点 动作电位刺激强度不随刺激强度增强而增强动作电位刺激强度不随刺激强度增强而增强 动作电位的传导是不衰减的动作电位的传导是不衰减的 相继产生的动作电位不能发生重合相继产生的动作电位不能发生重合失活门激活门4.4.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时的兴奋性变化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时的兴奋性变化兴奋性兴奋性阈电位锋电位负后电位正后电位(超极化)低常期低常期绝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超常期0.5-2 3 12 70 ms(1)动作电位时相动作电位时相锋电位锋电位 上升支:去极化,反极化上升支:去

32、极化,反极化下降支:复极化始段、中段下降支:复极化始段、中段后电位后电位 负后电位:复极化末段负后电位:复极化末段 正后电位:超极化正后电位:超极化(2)兴奋性时期兴奋性时期绝对不应期绝对不应期 absduterefrectoryperiod相对不应期相对不应期relativerefrectoryperiod)超常期超常期supranomalrefrectoryperiod)低常期低常期(subnormalrefrectoryperiod)三、动作电位的引起和传导三、动作电位的引起和传导 刺激引起细胞膜去极化,可以使电压门控刺激引起细胞膜去极化,可以使电压门控Na+、K+通道开放,从而产生动作

33、电位(通道开放,从而产生动作电位(action potential,AP)。但并不是任何强度的刺激都可使细胞。但并不是任何强度的刺激都可使细胞产生产生AP。(一)(一)去极化与去极化与Na+内流的正反馈内流的正反馈当细胞膜受到刺激去极化时,膜上电压门控当细胞膜受到刺激去极化时,膜上电压门控Na+通道开放,其开放的数量可随膜去极化幅度的增加而通道开放,其开放的数量可随膜去极化幅度的增加而增加。增加。Na+通道开放使通道开放使Na+内流增加,又导致膜的进一内流增加,又导致膜的进一步去极化,从而使更多的步去极化,从而使更多的Na+通道开放。通道开放。去极化与去极化与Na+内流示意图内流示意图(二)阈

34、电位与动作电(二)阈电位与动作电位的引起位的引起 细胞受到刺激时,细胞受到刺激时,细胞膜发生去极化,即细胞膜发生去极化,即膜电位值升高。膜电位值升高。当膜电当膜电位值达到阈电位位值达到阈电位(Threshold potential)水平时,动作电位才能水平时,动作电位才能被触发。被触发。所谓所谓阈电位阈电位,即指,即指恰好能使膜的去极化与恰好能使膜的去极化与Na+内流之间形成正反内流之间形成正反馈的临界膜电位值。馈的临界膜电位值。(三)局部电位与膜的兴奋性阈下刺激引起的膜局部去极化电位(未达到阈电位的膜电位)称为局部电位(Local potential)。阈下刺激引起膜的去极化,膜上少量Na+

35、通道开放,Na+内流形成局部电位。(四)动作电位的传导及其原理 只要细胞膜上的某一位点受到刺激产生AP,这个AP就会沿着细胞膜向周围传播,使整个细胞的膜都经历一次类似于受刺激部位的离子电导的改变,表现为AP沿整个细胞膜的传导(五)影响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的因素 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很快,但不同神经纤维的传导速度有所不同。人体一些较粗的有髓神经纤维,传导速度可达120米/秒,而某些较细的无髓纤维的传导速度甚至不超过1米/秒。影响动作电位传导速度的因素有:1轴突直径轴突直径 2 动作电位去极化的幅度动作电位去极化的幅度 3髓鞘髓鞘脊椎动物的许多神经纤维都包有髓鞘,这是AP传导速度增加的重要原因,比单纯增

36、加纤维的直径更有效。髓鞘是沿细胞膜间断排列的,每隔一段髓鞘就有一个无髓鞘的朗飞氏结(Ranviers node)存在。由于髓鞘具有高电阻低电容的特性,产生AP的结区,只能与相邻的结区形成局部电流,而仅有很少的电流能从髓鞘漏过。AP只在结区处产生,就好象AP由一个结区跳到另一个结区。因此,有髓神经纤维上AP的传导是跳跃式传导。四、神经信息传递的特点和神经干的动作电位四、神经信息传递的特点和神经干的动作电位由于单根神经纤维的由于单根神经纤维的AP是是“全或无全或无”的,因此,的,因此,在传导信息时,信息的强弱不可能以在传导信息时,信息的强弱不可能以AP的幅度表示,的幅度表示,只能表现为只能表现为A

37、P的频率不同。的频率不同。第三节第三节 细胞间生理功能的联系细胞间生理功能的联系 一、细胞间信息的传递一、细胞间信息的传递 细胞间信息传递的方式主要有细胞间信息传递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两种:通过细胞间的通过细胞间的缝隙连接缝隙连接,允许无机离子和水溶,允许无机离子和水溶性小分子物质的沟通,如性小分子物质的沟通,如电传递电传递;通过细胞产生的通过细胞产生的化学信号分子化学信号分子传递信息,即传递信息,即化化学传递学传递。(二)细胞间的化学传递(二)细胞间的化学传递 1.化学信号分子化学信号分子细胞分泌的化学信号分子通过与细胞分泌的化学信号分子通过与“靶靶”细胞的受体结细胞的受体结合,改变受体的性质来

38、传递信息。合,改变受体的性质来传递信息。划分为两类:划分为两类:亲脂性信号分子亲脂性信号分子(甾类激素、甲状腺素等)(甾类激素、甲状腺素等)亲水性信号分子亲水性信号分子(大多数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大多数激素、神经递质、细胞因子等)。等)。2.激素的分泌和远距离传递激素的分泌和远距离传递 3.激素的旁分泌和自分泌作用激素的旁分泌和自分泌作用 4.神经内分泌细胞的神经分泌神经内分泌细胞的神经分泌 激素远距离分泌和作用旁分泌5.神经突触的信息传递 每一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仅与其它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接触,此接触部位称为突触。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是通过突触实现的。每个突触都由三部分构成:突触前膜突触后

39、膜突触间隙6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信息传递 神经系统对骨骼肌运动的控制是靠运动神经末梢将神经信号神经系统对骨骼肌运动的控制是靠运动神经末梢将神经信号通过神经通过神经-肌肉接头传递到骨骼肌纤维的。它与神经突触信息传递肌肉接头传递到骨骼肌纤维的。它与神经突触信息传递的过程类似,即也是电的过程类似,即也是电-化学化学-电的传递,但接头前膜释放的神经电的传递,但接头前膜释放的神经递质为乙酰胆碱(递质为乙酰胆碱(ACh),它与接头后膜上的特异受体结合,只),它与接头后膜上的特异受体结合,只引起接头后膜的兴奋,即引起接头后膜的兴奋,即AP。第四节 肌纤维的收缩功能肌纤维的收缩功能 人体各种形式的运动,主要由各

40、种肌细胞(骨骼肌、心肌、平滑肌)的收缩活动来完成。不同肌肉组织在功能和结构上各有特点,但从分子水平上看,各种收缩活动都与细胞内的收缩蛋白质,主要与肌凝蛋白和肌纤蛋白的相互作用有关。骨骼肌是由大量成束的肌纤维组成的,每条肌纤维就是一个肌细胞(内含肌管组织)。肌纤维平行排列成肌束,两端与由结缔组织构成的肌腱相融合,后者附着在骨上。通常四肢的骨骼肌在附着点之间至少要跨过一个关节,通过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就能导致肢体的屈曲和伸直。骨骼肌纤维接受运动神经末梢的支配,在有神经冲动传来时,发生收缩。当神经冲动传导到神经末梢,首先进行神经-肌肉接头的兴奋传递,使骨骼肌纤维产生自己的AP;肌纤维内部的兴奋-收缩偶

41、联(在横桥作用下,细肌丝沿粗肌丝之间的间隙,向肌小节中央(M线)作相对滑动,使肌小节缩短而产生收缩。)机制导致肌纤维产生收缩。一、骨骼肌纤维 的结构 骨骼肌 骨骼肌纤维 (肌细胞)肌原纤维 肌小结 粗肌丝 细肌丝神经肌肉接头神经信息 粗细肌丝的空间排列相当规则。每条细肌丝周围有三条粗肌丝环绕,每条粗肌丝周围有六条细肌丝环绕。粗肌丝细肌丝A带的暗区域 二、二、肌管系统肌管系统肌管系统指包绕在每一条肌原纤维周围的膜性囊管状结构,由来源和功能都不同的两组独立的管道系统组成。横管(transverse tubule)系统,或T管。它是肌膜向细胞深处的延续。纵管系统,又称L管则是肌原纤维周围的另一组肌管

42、系统,即肌浆网(sarcoplasmic reticulum),分支多,相互连通,走行与肌小节平行,包绕每个肌小节的中间部分。终末池(terminal cisternae),其中贮存了大量钙离子,因此又称为细胞内的钙库。三联管结构(triad system)每一个横管和来自两侧肌小节的纵管终末池构成。横管系统的作用是将肌细胞的兴奋沿T管膜传导到细胞内部,而肌浆网和终末池的作用是控制钙离子的贮存、释放和再积聚,触发肌小节的收缩和舒张。三、神经、神经肌肉接头、三、神经、神经肌肉接头、肌细胞(纤维)、肌管系统的联系肌细胞(纤维)、肌管系统的联系二、神经-骨骼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 (一)兴奋传递的接头前

43、过程轴突末梢的轴浆中,含有大量囊泡,每个囊泡中储存有恒量的乙酰胆碱(ACh)分子,约5000-10000个,它们可通过出胞作用进行“量子式释放”。在安静状态时,末梢内的Ca2+浓度很低,只有少数囊泡与接头前膜随机融合,自发释放ACh。当有神经冲动传来时,轴突末梢的膜局部去极化,导致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Ca2+的内流触发大量囊泡出胞,将所含全部ACh释放到接头间隙。一次AP可引起200-300个囊泡释放,使106以上个ACh分子进入接头间隙。(二)兴奋传递的接头后过程 在接头后膜上,存在化学门控离子通道受体,每个通道受体分子含有两个能与ACh特异结合的位点,也叫做 N-型乙酰胆碱受体。当其

44、与通过接头间隙扩散到接头后膜的ACh结合后,构象改变导致通道开放。这种通道允许Na+、K+通透,Na+内流和K+外流的总体结果是使接头后膜去极化,这一局部去极化电位称为终板电位。终板电位产生后,由于终板电位的幅度很高(60mV),约超过引起肌细胞膜AP所需的刺激阈值的3-4倍,因此它扩布到周围很容易引起肌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水平,使Na+内流和膜去极之间形成再生式循环,触发AP产生。三、兴奋-收缩耦联兴奋-收缩耦联(Excitation-contraction coupling)是指连接肌纤维的兴奋和收缩的中介过程。它包括三个步骤: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到肌细胞的深处;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肌浆

45、网(即纵管系统)对Ca2+释放和再聚积,及其导致的肌肉收缩和舒张。兴奋传递引起终池Ca2+释放兴奋传递引起终池兴奋传递引起终池Ca2+释放释放 当横管膜发生去极化,该蛋白质构象改变,不再堵住Ca2+通道而使其开放,于是终池内的Ca2+被大量释放到肌浆中 进入肌浆中的进入肌浆中的Ca2+触发肌丝的滑行触发肌丝的滑行进入肌浆中的高浓度Ca2+与细肌丝上的肌钙蛋白结合,引起细肌丝构象改变,暴露出其上的横桥结合位点,粗肌丝上的横桥与之结合,并发生扭动、解离和再结合、再扭动的循环过程,拉动细肌丝不断向粗肌丝间隙中滑动,使肌小节缩短,肌肉产生收缩。由于Ca2+的作用使每一肌小节中细肌丝向粗肌丝的间隙中滑行

46、,使粗细肌丝重叠程度增加,肌小节缩短肌肉收缩,这就是肌丝滑行理论。肌丝滑行的结构基础 肌动蛋白丝肌动蛋白丝肌球蛋白分子肌球蛋白分子粗肌丝粗肌丝肌丝滑行机制微观解释横桥周期(cross-bridge cycling)钙泵的活动导致肌纤维的舒张钙泵的活动导致肌纤维的舒张肌浆网膜上的钙泵是一种Ca2+-Mg2+依赖的ATP酶。当肌浆中的Ca2+浓度升高时,钙泵被激活,通过分解ATP获得能量,将Ca2+逆浓度梯度转运回肌浆网中。肌浆中Ca2+浓度随之降低,Ca2+从肌钙蛋白上解离下来,引起肌纤维的舒张。骨骼肌收缩的全过程 AP传至轴突末梢,接头前膜Ca2+内流,ACh释放到接头间隙ACh与接头后膜特异

47、受体结合,阳离子通道开放,产生终板电位终板膜周围肌膜产生APAP沿肌膜传导,通过横管系统传导到细胞深处三联管结构将横管膜的兴奋传递给毗邻的终末池膜 终末池大量释放Ca2+进入肌浆Ca2+与肌钙蛋白结合,暴露出肌纤蛋白上的横桥结合位点横桥与肌纤蛋白结合,扭动,解离,再结合不断循环细肌丝向粗肌丝间隙中滑行,肌小节缩短,肌纤维收缩钙泵活动将Ca2+泵回肌浆网,从肌钙蛋白上解离下来,肌纤维舒张 骨骼肌收缩的形式及其影响因素骨骼肌收缩的形式及其影响因素1 等张收缩和等长收缩等张收缩和等长收缩等长收缩等长收缩 肌肉收缩时长度保持不变而只产生张力肌肉收缩时长度保持不变而只产生张力等张收缩等张收缩 首先产生张

48、力克服阻力产生的收缩现象首先产生张力克服阻力产生的收缩现象 提起重物提起轻物肌肉的收缩力学受以下因素的影响前负荷前负荷 肌肉在收缩前承受的负荷,前负荷决定肌肉在收缩前的长度,即肌肉的初长度。后负荷后负荷 肌肉在收缩开始后所承受的阻力称为后负荷.肌肉的收缩能力肌肉的收缩能力缺氧、酸中毒、肌肉中能源物质缺乏,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兴奋-收缩耦联、肌肉蛋白质或横桥功能特性的改变,都可能降低肌肉收缩的效果,而钙离子、咖啡因、肾上腺素等体液因素则可能通过影响肌肉的收缩机制而提高肌肉的收缩效果肌肉收缩的长度肌肉收缩的长度-张力关系曲线张力关系曲线肌肉长度与产生张力的关系肌肉长度与产生张力的关系 2 肌纤维收缩的总和肌纤维收缩的总和 整块骨骼肌收缩时产生力量的大小,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单根肌纤维收缩的总和;二是同一时间内参与收缩的肌纤维数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人体解剖生理学》第三章细胞基本功能上海海洋大学吴文惠教授课件.ppt)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