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选ppt1Industrial Economics第6章 产业结构精选ppt21概述产业结构理论产业经济学中的中观部分狭义“质”的角度,动态地揭示产业间技术经济联系与联系方式不断变化发展的趋势广义包括“质”和“量”的角度。后者是从“量”的角度静态地研究一定时期内产业间联系与联系方式的技术经济数量比例关系,即产业关联理论。狭义的产业结构理论两个层次:广义产业间的关系及其演进规律,主要是三次产业间的关系;狭义产业间的关系,主要是工业部门内各产业的关系。精选ppt32目录一、产业分类方法二、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三、产业结构演进模式四、产业结构政策五、产业结构优化精选ppt43(1)三次产业分类法理论渊
2、源Fisher安全与进步的冲突1935年Clark经济进步的条件1940年按照距离自然资源的远近论述第一、二、三次产业第一产业:直接从自然界取得(农业、畜牧业、林业、渔业、采掘业)第二产业:对自然物质资料及工业品原料进行加工(制造业、建筑业、能源工业)第三产业:服务性产业(商业、金融、运输通信等)精选ppt54(2)生产结构分类法马克思的两大部类分类法第部类的生产资料生产第部类的消费资料生产是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过程的理论基础农轻重分类法农:大农业 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渔业轻:轻工业 消费资料(纺织业、食品制造业、印刷业)重:重工业 生产资料(钢铁、石油、煤炭、电力、化工)精选ppt65
3、(2)生产结构分类法霍夫曼分类法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Hoffmann),1931年为研究工业化及其发展阶段将产业划分为三大类:消费资料产业资本资料产业其他产业原则:以75%为界精选ppt76(3)生产要素分类法按不同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对要素的需求种类和依赖程度进行的产业分类法。劳动集约型产业:食品、服装、饮食资本集约型产业:钢铁、石油、汽车技术集约型产业:计算机、航天、新材料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马克思精选ppt87生产要素分类法的应用劳动集约度=工资总额/产品成本反映在产品成本中劳动成本的比例资本集约度=(固定资产净值+流动资金)/员工人数反映
4、人均占有资本的数量资金装备率=固定资产净值/员工人数反映人均占有装备的数量资金产出率=产业的产出/资金占用量反映资金的生产效率劳动生产率=产业的产出/员工人数反映产业使用技术的先进性一般知识集约度=研发费用/销售额(总产出)精选ppt98非技术-劳动集约型产业技术-资本集约型产业技术-劳动集约型产业产业类型的划分二分法技术非技术-资本集约型产业资本有机构成?集约程度?精选ppt109(4)标准产业分类法标准产业分类法是指以统一国民经济统计口径为目标,由权威机构编制和颁布的一种产业分类方法。我国目前执行的是GB4752的2002年版本。将整个国民经济分为4个层次,依次为门类、大类、中类、小类(通
5、常用14位数代码表示)。标准产业分类主要是从技术角度确定产业分类,并不一定能够反映市场需求状况。现实统计工作往往按“企业”(而不是按“产品”)进行,而单个企业通常生产多种产品,因此经常不够准确。精选ppt1110目录一、产业分类方法二、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三、产业结构演进模式四、产业结构政策五、产业结构优化精选ppt1211(1)配第-克拉克定律17世纪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威廉配第的重商主义“工业的收益比农业多得多,而商业的收益又比工业多得多。”配第定律揭示了产业间收入的差异性。克拉克对配第定律的验证利用三次产业分类法,总结了伴随着经济发展的产业结构的变化规律,从而开拓了产业结构理论这一应用经济领
6、域。随着经济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次产业向第二次产业移动,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次产业移动。原因:需求因素与效率因素精选ppt1312(2)库兹涅茨法则与经济服务化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出版了各国经济增长的数量方面和现代经济增长,从国民收入和劳动力在产业间分布的两个方面,对产业结构的变化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第一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比重和劳动力比重不断下降;第二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比重上升,劳动力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第三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上升,劳动力比重上升。各国的经济服务化趋势明显需求的变化精选ppt14人均产值(美元)消费
7、结构发展阶段产业结构发展阶段2500追求个性与时尚服务化13消费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关系精选ppt1514对产业结构理论的反思在同一理论的指导下,不同国家的发展结果不同1955 1970 日本战后崛起“工业服务化”倾向1950 1989 美国经济衰退“产业空心化”趋势结论人类社会只存在两种产业社会形态,即农业中心社会和工业中心社会,而不会出现“后工业化时代”以服务部门(第三产业)为核心的产业社会;产业结构的长期趋势是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第二产业处于主导地位。第三产业比重的上升只是经济长期波动中的一个阶段,并不意味着经济的发达。要重视高新技术的优先发展,并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精选ppt1615(
8、3)工业化进程工业化特征国民收入中制造业活动和第二产业所占比例提高在制造业和第二产业就业的人口比例增加整个人口的人均收入增加工业化涵义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据了主要地位随着工业地位的上升,人均收入也有所增加自18世纪60年代英国工业革命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过程主要表现为工业化过程精选ppt17阶段收入水平(1964年美元)收入水平(1970年美元)工业化阶段国家类型0100以下140以下初级产品生产不发达国家11002001402802200400280560传统工业化初期准工业化国家34008005601120传统工业化中期4800150011202100传统工业化末期5150024002100
9、2260成熟工业化阶段发达工业国家6240036002260504017钱纳里和赛尔奎因对工业化阶段的划分精选ppt1818霍夫曼定律霍夫曼系数: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与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的比例按该比例把工业化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5(1);第二阶段:2.5(1);第三阶段:1(0.5);第四阶段:1霍夫曼定律:一国工业化的进程越高,霍夫曼比例越低。揭示了工业发展中的重工业化过程。精选ppt1919高加工度化过程在重工业化的过程中,工业结构表现出的以原材料工业为中心转向以加工装配工业为中心的发展趋势。加工度越深,产值链越长,附加价值也越大。因此,高加工度化也可称为高附加值化。精选ppt202
10、0当前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突出矛盾及其成因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和城市化水平低是造成三次产业结构失衡的主要原因经济增长方式依然粗放,面临资源供应和环境保护的巨大压力产品的附加价值明显偏低,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差精选ppt2121目录一、产业分类方法二、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三、产业结构演进模式四、产业结构政策五、产业结构优化精选ppt22221、平衡发展模式与非平衡发展模式从资源配置的倾斜角度对产业结构发展方式进行归纳。平衡发展模式基本主张:发展中国家为了摆脱贫困,应该在国民经济的各产业进行全面的、大规模的投资,以各产业的平衡增长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代表性理论:罗丹的“大推进理论”纳克斯的“
11、贫困恶性循环理论”精选ppt2323(1)大推进理论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的主要障碍是资本不足,因此,应该在各个工业部门全面地进行大量投资,使各工业部门一起发展,才能形成相互依赖、互为市场的局面,最终取得工业化的成功。在进行投资时,应按同一投资率投向于各工业部门。只有这样,才能避免某些部门发展过快,从而保证各部门之间的发展协调和平衡,以便实现投资的最优格局。精选ppt242010-5-2624(2)贫困恶性循环理论发展中国家之所以不易摆脱贫穷的原因在于其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的圈子。供给角度:低收入 低储蓄 资本短缺 只能发展生产率不高的产业 较低收入需求角度:低收入 购买力有限 投资引诱不足 资本
12、数量过小 生产率低下。要打破这样的循环,必须同时对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进行投资,带来市场的全面扩大。精选ppt252010-5-2625贫困恶性循环示意图低收入低生产率低购买力资本短缺投资不足低储蓄率低生产率供给方面的循环需求方面的循环精选ppt262010-5-2626非平衡发展模式主要思想:由于资金短缺等方面的原因,发展中国家不可能在所有的产业部门同时进行投资,而应当选择合适的重点产业进行投资,然后通过关联效应和诱发性投资等作用,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最后达到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升级的目标。“有效顺序”是按各备择产业部门的“诱发投资”大小进行。首先投资于“诱发投资”效应较大的产业部门,可带动更多
13、其他产业部门的发展。精选ppt27272、产品循环发展模式与雁行发展模式分别描述了一些产业在工业化不同阶段国家的发展模式产品循环发展模式(先行国家,美 Vernon)导入期 成熟期 标准化期 创新雁行发展模式(后发国家,日 赤松要)日本的产业发展实际上经历了进口、进口替代、出口、重新进口四个阶段,因为这四个阶段呈倒V型,在图表上酷似依次展飞的大雁故得此名。精选ppt282010-5-26283、进口替代发展模式与出口导向发展模式从产业发展和国际贸易的关系角度描述产业结构的发展轨迹进口替代发展模式后发国家在某些产业领域鼓励用本国产品替代进口产品适合于“大国结构”和工业化的某个阶段较大的发展中国家
14、,如阿根廷、巴西、埃及、印度、墨西哥等出口导向发展模式支持和鼓励国内产业以国际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发展适合“小国结构”选择相对优势产业以制造业产品代替初级产品出口,提升产业结构最有成效的当数亚洲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精选ppt292010-5-2629目录一、产业分类方法二、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三、产业结构演进模式四、产业结构政策五、产业结构优化精选ppt30产业组织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产业布局政策301、概述产业政策主导产业的选择政策幼小产业的扶持政策支柱产业的振兴政策产业结构政策目标1、产业的倾斜发展;2、资源的优化配置;3、达到追赶的目的;4、提高产业竞争力;5、保护幼稚产业。精选ppt31312
15、、主导产业主导产业,也叫主导增长产业,指那些能够迅速和有效地吸收创新成果,对其他产业的发展有着广泛影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并由此而获得较高的和持续发展速度的产业。主导产业的作用机理:关联效应扩散效应投资诱发前向关联后向关联回顾效应旁侧效应前向效应精选ppt322010-5-2632主导产业的特征具有较强的关联效应或扩散效应能够创造新的市场需求能够迅速吸收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创造较高的生产效率和更多的附加价值精选ppt332010-5-2633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的区别与联系(1)主导产业:指在国民经济中具有较快的增长速度,对其他产业发展具有较大的带动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产业结
16、构特征及其演变趋势的产业或部门。它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中心。主导产业强调未来的长期发展,强调创新,在产业的生命周期中,处于初创期到成长期阶段。主导产业通常不是现实的优势产业,但主导产业的发展目标是成为未来的优势产业。精选ppt342010-5-2634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的区别与联系(2)支柱产业:指支撑整个区域经济的关键产业部门,是该区域中产值或增加值最大、劳动就业人数最多、利税与税收最高的产业。顾名思义就是一个地方的经济支柱。支柱产业具有以下特征:1、大规模产出,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较大比重。2、市场扩张能力强、需求弹性高,发展快于其他行业。3、生产率持续、迅速增长,
17、生产成本不断下降。4、扩大就业。5、产业关联度高、长期预期效果好。精选ppt352010-5-2635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的区别与联系(3)优势产业:指在市场竞争条件下,一个地区与其他地区相比在技术、成本、效率等各方面具有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的产业。与主导产业不同,在产业寿命周期曲线中,优势产业一般处于成长的中后期到成熟期这一区间。优势产业强调资源的天然禀赋、资源的合理配置以及经济的运行状态。只有当它们都得到了比较好的结合,才有可能形成优势产业。精选ppt362010-5-26363、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赫希曼基准:与主导产业的第一个特征相符,利用关联强度基准进行选择(直接关联效应、感
18、应度系数、影响力系数)筱元二基准:收入弹性基准+生产率上升率基准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考虑日本在经济告诉增长的60年代,选择了汽车、钢铁、石油化工等重化工业作为主导产业。日本产业结构审议会二基准:再加上过密环境基准和劳动内容基准前者指选择可防止因生产布局过密而导致公害污染、资本短缺、人口密度过大等产业优先发展选择能提供更多安全舒适和稳定劳动岗位的产业优先发展周振华三基准增长后劲基准、短缺替代弹性基准、瓶颈效应基准精选ppt372010-5-26374、幼稚产业的扶植理论李斯特与幼稚产业保护理论社会振兴费用学说与产业保护扶植边际产业开发学说与产业扶植政策国际贸易保护政策:关税、非关税国内生产扶植政
19、策:财政、金融、技术、直接规制精选ppt382010-5-2640目录一、产业分类方法二、产业结构演进规律三、产业结构演进模式四、产业结构政策五、产业结构优化精选ppt39411、产业结构高级化高级化判断思路:与“标准结构”比较我国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的上半期与特定参照系比较相似系数法我国90年代中期的产业结构,在产出结构方面接近日本40年代的水平;在劳动力分布方面,更接近20年代的水平;我国产业结构的高级化程度,相当于日本30年代中期的水平。表现形式主导产业(群)的有序更替精选ppt40经济发展阶段相应的主导产业传统社会阶段农业为起飞创造前提阶段农业起飞阶段纺织、铁路、建筑向成熟推进阶段钢铁
20、、电力高额群众消费阶段汽车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服务业、城郊建筑业42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与对应的主导产业精选ppt4143影响产业结构高级化的因素系统的输入(投入方面的影响)劳动力供给、自然资源的供给、资金供给、技术供给系统的输出(需求方面的影响)恩格尔定律与产业结构高度化需求结构升级与产业结构高度化系统环境分析产业结构发展模式与产业结构高度化国际贸易与产业结构高度化精选ppt42442、产业结构合理化实质是指各产业之间存在着较高的聚合质量。对“合理化”的判断:与“标准结构”进行比较是否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产业间的比例是否协调能否合理和有效地利用资源能否可持续发展精选ppt4345产业结构合理化协调指各经济要素、经济指标和经济利益等变量按一定方式或一定方向变化,以达到预期目标内容产业素质的协调各产业相对地位的协调合理化的时间协调方式前馈式控制、反馈式控制、前馈-反馈式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