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诗 律 菊花台 你的泪光(gung)柔弱中带伤(shng)惨白的月弯弯 勾出过往(wng)夜 太慢长(chng)凝结成了霜(shung)是谁在阁楼上 冰冷地绝望(wng)春晓 孟浩然 登鹳雀楼 王之涣 春眠不觉晓 白日依山尽 处处闻啼鸟 黄河入海流 夜来风雨声 欲穷千里目 花落知多少 更上一层楼一、中国古典诗歌发展阶段v诗经的诗句以四言为主。例如“关关雎鸠,在河之舟。窈窕淑女,君子好逑。”v楚辞的诗句以六言为主,五言次之(不算语气词“兮”)。例如“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汉魏六朝诗汉魏六朝诗,一般称为古古诗,包括五言诗、七言诗和乐府。五言诗起源于西汉的民谣,东
2、汉末的古诗十九首古诗十九首是最早出现的成熟的五言诗。例如“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七言诗最早的是柏梁台诗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曹丕的燕歌行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鲍照的拟行路难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之一和之三。燕歌行 曹丕 拟行路难 鲍照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奉君金卮之美酒,玳瑁玉匣之雕琴。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七彩芙蓉之羽帐,九华蒲萄之锦衾。齐梁“永明体”所谓“永明体”,是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483-493)出现的一种新诗体。这种诗体的特点是讲究声韵格律,沈约和谢朓是其代表作家。汉语语音研究
3、的深入 沈约四声谱 周颙四声切韵 汉语对仗特性的成熟 “永明体”发展到唐代,正式形成讲究平仄与对仗的格律诗。唐及唐以后诗歌古体诗与近体诗 古体诗又称“古诗”、“古风”。一般是指周、秦、汉魏六朝的诗歌以及后世模仿的作品,即对平仄、对仗、用韵等要求不严格或没有要求的诗。古体诗较为自由,没有严格的格律。如李白蜀道难。近体诗也叫“今体诗”,是指在唐初形成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近体诗是在“永明体”诗基础上形成的,是我国诗体的正宗。近体诗又称格律诗。所谓“律”,是指形式排偶与声调和谐的法则,也就是整齐化和音乐化的规律,所以这种律又被称为“格律”。“诗律”是在诗格上整齐划一,有一定的标准和规则
4、。二、近体诗格律特点*句数固定 律诗8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每联的第一句称作出句,第二句称作对句;五律40字,七律56字;绝句4句,五绝20字,七绝28字;排律超过八句,排律又称长律,是律诗的延长。注意:以上的说法不能反过来说。*押韵严格 押韵就是在诗歌中该用韵的地方用同韵部的字。1、两句一押韵,韵脚在偶句之尾;近体诗用韵的位置规定 在二、四、六、八句的末一字。第一句的末字可用韵亦可不用,没有严格的限制。从习惯上说,五言的第一句一般不用韵,七言的第一句一般用韵。2、韵脚字必须是同一韵部中的字,不能通押,不能“出韵”。3、必须一韵到底,不能换韵;有些诗从句数、字数、对仗看很像律诗,但由于
5、中途换韵,平仄也不合律,故属古风。4、韵脚字不能重复出现,一首诗中也应避免重复字出现。5、一般押平声韵,如果用了仄声韵或平仄不合律,就不是律诗。格律诗押韵是为了声律求同,追求语言的和谐美。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jin)一片孤城万仞山(shn)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gun)就所押的韵来看,最初是用切韵唐韵广韵。由于分韵过细,故有同用独用之说。南宋平水刘渊著壬子新刊礼部韵略并为107韵,金人王文郁平水新刊韵略并为106韵,即“平水韵”。唐以后直到近代,尽管实际语音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人们做近体诗时,还都依照“平水韵”。*讲究平仄“平仄”指的是两种性质不同的声调。“平”即中古
6、的平声,“仄”即中古的上、去、入三声。格律诗讲究平仄,是为了声律求异,追求声音的变化美,抑扬顿挫。“平仄平仄”是近体诗中最重要的因素。是近体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与古体诗区别的最重要的特点不是句数、字数,也不是对仗和押韵,而是平仄。古人将四声分为两类,其中平声为一类,其音色比较平直可以延长,古人把它称作“平平”;上去入为一类,其音色有一个共同点,比较短,不可以延长,与平声相反,古人将此三声统称为“仄仄”。“仄”就是倾斜、不平的意思。“平仄”的概念是古人为了追求诗歌的音乐美而提出的。平仄在诗句中的交替使用,使诗句的音色避免了平直、呆板、单调,达到了起伏回环,抑扬顿挫的音响效果。近体诗的平仄节奏近
7、体诗的平仄节奏近体诗根据古汉语的语音特点,以声调的交叉变化来组成格律。平仄相间,以求得声调的抑扬顿挫。将“平仄”重复,成为“平平仄仄”或“仄仄平平”。五言律诗的平仄,是在“平平仄仄”或“仄仄平平”的基础上再加入一个音节。有两种增加音节的办法:1、附着。在“平平仄仄”或“仄仄平平”的后面加入一个音节,要求与前面的音节平仄相反。这样生成两种句式:(甲)仄仄平平仄 (乙)平平仄仄平2、插入。在“平平仄仄”或“仄仄平平”的中间插入一个音节,要求与前面的音节平仄相同。这样生成两种句式:(丙)平平平仄仄 (丁)仄仄仄平平七言的近体诗在五言的前面加上相反的平仄。(甲)平平仄仄平平仄(乙)仄仄平平仄仄平(丙)
8、仄仄平平平仄仄(丁)平平仄仄仄平平这四种句式的交错使用,就构成不同格式的五律或七律。平仄组合的规则第一,一句之内,平仄相间。所谓“平仄相间”,就是指在诗句声调的对立中求得统一,在变化中统一。仄仄平平仄 或 平平仄仄平结尾不能出现 仄仄平平平 或平平仄仄仄 而前面三个平声或三个仄声是允许的。平平平仄仄 或 仄仄仄平平第二,粘对规则对对:就是一联中出句和对句的第二个字的平仄必须是相反的。就是平对仄,仄对平。粘粘:就是上一联对句和下一联出句的第二个字的平仄必须是相同的。就是平粘平,仄粘仄。不合乎“粘”的规则的叫“失粘”,不符合“对”的规则的叫“失对”。在唐诗中有少数失粘的,失对的很少见。第三,只押平
9、声韵(即韵脚必须是平声字)每一联的对句必须是平声。所以每一联的对句只能是乙和丁。一联一韵,首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韵。所以甲乙丙丁都可以成为首句。(一)五言仄起仄收式(七言则为平起仄收)(甲)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丙)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丁)平平仄仄仄仄平平(甲)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乙)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丙)仄仄平平平平仄仄 (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旅夜书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杜甫
10、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二)五言平起仄收式(七言则为仄起仄收)(丙)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平平仄
11、仄仄平平(甲)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仄仄平平仄仄平(丙)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平平仄仄仄平平(甲)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居秋暝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三)五言仄起平收式(七言则为平起平收)(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乙)仄仄平平仄仄平(丙)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平平仄仄仄平平(甲)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仄仄平平仄仄平(丙)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城阙辅三秦,
12、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四)五言平起平收式(七言则为仄起平收)(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丁)平平仄仄仄平平(甲)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仄仄平平仄仄平(丙)仄仄平平平仄仄 (丁)平平仄仄仄平平(甲)平平仄仄平平仄 (乙)仄仄平平仄仄平 晚晴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晚晴李商隐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
13、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过去做诗有个口诀“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个口诀不完全正确,因为:(一)近体诗中的“一、三、五”有时不能不论,这主要是指:(1)在(丁)种句中“平平仄仄仄平平”中,第五个字必须是仄。如果改为“平”,整句就成了“平平仄仄平平平”,句末连用三个平声字,叫做“三平调”,是古风中特有的句式,在近体诗中绝不允许出现。(2)在(乙)种句“仄仄平平仄仄平”中,第三个字必须是平。如果改成了“仄”,全句成了“仄仄仄平仄仄平”,除了韵脚以外,只有一个平声字。这就叫“犯孤平”。但“孤平”可以救。救的办法就是把本句中的第五个字由仄变平。即全句成了“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苏轼新城道中的“
14、溪柳自摇沙水清”就是“自”字拗,“沙”字救。(二)近体诗中的“二、四、六”有时可以不分明。这主要是指下列两种句式中的七言的第六字可以改变平仄。(1)在(丙)种句“仄仄平平平仄仄”中,第五字应用平而用了仄(拗),那么第六字要由仄改为平(救),即全句变成“仄仄平平仄平仄”。(在这种拗救的情况下,本句七言的第三字或五言第一字必须是平声)说这种句式是拗救,是为了讲述和记忆的方便,其实这种“仄仄平平仄平仄”的句式,在近体诗中反而比“仄仄平平平仄仄”用得更普遍,应看作是正格。这种句式多用在尾联的出句上,例如陆游夜泊水村的“记取江湖泊船泊船处”。五言诗第三字拗,第四字救,例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无为在歧
15、在歧路”。(2)在(甲)种句“平平仄仄平平仄”中,第六字也可不用平而用仄(拗),其条件是对句的第五变平来救的。这样,全联就成了“平平仄仄平仄仄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例如杜牧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十寺,多少楼台烟烟雨中。”五言诗出句第四字拗,对句第三字救,例如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不尽,春风吹吹又生。”(甲)种句的对句是(乙)种句,(乙)种句如果犯了孤平,也是以第五字变平来救的。这样,(甲)种句的这种拗救就常常和孤平拗救结合起来。例如陆游夜泊水村的第三联“一身报国有万万死,双鬓向人无无再青”,“无”既救本句的孤平,又救出句第六字“万”字之拗。此外,(甲)种句的第五字拗,也可以用对句的第五
16、字救,即全联称为“平平仄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平”例如苏轼新城道中:“野桃含笑竹竹篱短,溪柳自自摇沙沙水清。”“沙”字既救本句的“自”,又救出句的“竹”。五言诗出句第三字拗,对句第三字救。例如李白送友人:“挥手自自兹去,萧萧班班马鸣。”这种拗救也常和孤平拗救结合起来。*对仗对仗就是在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1、词语对仗的要求是:词义必须同属一类,如以山川对山川,以草木对草木等;词性必须基本相同,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等;平仄必须相对,即以平对仄或以仄对平;结构必须对称,即以单纯词对单纯词,以合成词对合成词;另外,要避免同字相对。可以两句相对,也可
17、以句中相对。作为格律要求,律诗中间两联须对仗,首尾两联可不对仗。但也有变例,或颈联不对仗,或尾联用对仗;首联对仗的较少见。绝句不用对仗。排律除首尾两联外,一律用对仗。2、句式的对仗,主要是句子的结构相同,如以主谓短语对主谓短语,以动宾短语对动宾短语等。近体诗中特有的对仗(一)借对。利用一字多义的现象来构成对仗。一个字有甲、乙、丙等多种意义,在诗中用的是甲义,但借用它的乙义或丙义与另一字相对。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竹叶於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杜甫九日)翠黛不须留五马,皇恩只许住三年。(白居易西湖留别)山入白楼沙苑暮,潮生沧海野塘春。(元稹寄乐天)(二)流水对。一联中的两句,字面是对仗的,意思却是相承的。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王维送梓州李使君)玉玺不缘归日角,锦帆应是到天涯。(李商隐隋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