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养生学概述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5004825 上传时间:2023-02-01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3.5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养生学概述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传统养生学概述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传统养生学概述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传统养生学概述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传统养生学概述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中国传统体育养生学第一章第一章 概述概述2长生不老、多福多寿长生不老、多福多寿 一直是人类的美好愿望。一直是人类的美好愿望。3v长寿不仅是年龄、生命的延长,而且包括健康地生长寿不仅是年龄、生命的延长,而且包括健康地生活。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是人自身适应自然、活。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也是人自身适应自然、适应社会、自我保护、自我养生的历史。适应社会、自我保护、自我养生的历史。v养生学代表着中华民族文明教化的水平,是宝贵遗养生学代表着中华民族文明教化的水平,是宝贵遗产。产。继承与学习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继承与学习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4第一节第一节 养生与养生学养生与养生学v养

2、生,又称摄生、道生、保生、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保生、卫生、厚生等,对老年的保健卫生、厚生等,对老年的保健养生则称为寿老、寿亲、养老、养生则称为寿老、寿亲、养老、寿世等。由此可见,凡是对人寿世等。由此可见,凡是对人体健康长寿起良好作用的措施体健康长寿起良好作用的措施均属养生学范畴。均属养生学范畴。v考察养生的实质,是指采用以考察养生的实质,是指采用以自我调摄为主要手段的一系列自我调摄为主要手段的一系列综合性措施,从而达到营卫摄综合性措施,从而达到营卫摄养身心,推迟衰老,健康长寿养身心,推迟衰老,健康长寿的目的。的目的。5v养生学是研究养生的一门学科,是在研究人类生命养生学是研究养生的一门学科,

3、是在研究人类生命规律、衰老机理的基础上,阐述促进健康、预防疾规律、衰老机理的基础上,阐述促进健康、预防疾病,以达到延年益寿、提高生命质量的理论和方法病,以达到延年益寿、提高生命质量的理论和方法的学说。的学说。v从从黄帝内经黄帝内经的问世,到的问世,到养生论养生论的形成,在的形成,在漫长的岁月里,多种养生学说的发展及相互渗透,漫长的岁月里,多种养生学说的发展及相互渗透,构成了独具特色和极富魅力的中国传统养生学。构成了独具特色和极富魅力的中国传统养生学。6v中国养生学的研究对象是正常的人即健康的个体,中国养生学的研究对象是正常的人即健康的个体,是使正常人的健康得以维持甚至增强。如轻身、美是使正常人

4、的健康得以维持甚至增强。如轻身、美容、增智、增力、长寿等。养生是属于治未病的范容、增智、增力、长寿等。养生是属于治未病的范畴。畴。v作为养生的近义词作为养生的近义词“保健保健”是西医传入中国后才有是西医传入中国后才有的,保健是以群体为对象,体现西医防病的特点;的,保健是以群体为对象,体现西医防病的特点;v中国传统养生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以中国传统中国传统养生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以中国传统哲学、中医药学为基础,还涉及到社会学、民俗学、哲学、中医药学为基础,还涉及到社会学、民俗学、伦理学、生物学等诸多学科,结合了医、道、儒、伦理学、生物学等诸多学科,结合了医、道、儒、释、武各家之长。释、武各家

5、之长。7v中国传统养生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产物,中国传统养生学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交叉的产物,具有的双重特征。具体来说,中国养生学的社会科具有的双重特征。具体来说,中国养生学的社会科学性质主要体现在中国古代哲学;自然科学性质则学性质主要体现在中国古代哲学;自然科学性质则主要体现在传统医学。主要体现在传统医学。v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探索中国养生文化这棵古老而神得尤为博大精深。探索中国养生文化这棵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智慧之树,不但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而秘的东方智慧之树,不但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而且符合当今世界科

6、学发展趋势,更有利于提高全民且符合当今世界科学发展趋势,更有利于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健康水平。第二节第二节 传统养生学思想概要传统养生学思想概要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一人本主义强调以人为本、重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万物与吾一体”的“天人合一”观。这种文化特质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传统养生思想体系。89一、气一元论思想一、气一元论思想v“气气”充斥在宇宙自然充斥在宇宙自然和一切生命体之间的一种至和一切生命体之间的一种至精至微、无所不在、物质变精至微、无所不在、物质变化的物质实体。化的物质实体。v是一个特定的哲学范畴。是一个特定的哲学范畴。v“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其大无外、其小无内”。v“

7、清清”、“浊浊”二气:二气:清气化作不可视物清气化作不可视物 浊气化作可视物。浊气化作可视物。第二节第二节 传统养生学思想概要传统养生学思想概要气一元论认为:气一元论认为:构成构成宇宙自然和一切生命体本体的是宇宙自然和一切生命体本体的是“气气”,这种这种“气气”既决定和支配着天地万物的存在,又既决定和支配着天地万物的存在,又将人的生命存在和宇宙自然、天地万物的存在联将人的生命存在和宇宙自然、天地万物的存在联结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具有相同结构和变化结起来,形成一个统一的、具有相同结构和变化规律、彼此间相互储存而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规律、彼此间相互储存而息息相关、不可分离的系统。系统。气化宇宙气

8、化宇宙10气一元论与养生气一元论与养生11 庄子曰:庄子曰:“人之生,气之聚也。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聚则为生,散则为死。”“气气”人之本体人之本体人生命运动的本质在于人生命运动的本质在于“气气”的的变化变化(一)气的分类(一)气的分类中医把气分为:中医把气分为:先天气先天气精气精气 后天气后天气元、宗、营、卫元、宗、营、卫精气:精气:先天之气,先身而生,来源于父母生殖之精,是构先天之气,先身而生,来源于父母生殖之精,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后天化作成胚胎的原始物质。后天化作“元气元气”。12元气:元气:又称又称“原气原气”、“真气真气”,是人体最基本、最,是人体最基本、最重要的

9、气,是什么之根,生命之源。元气损耗,则生重要的气,是什么之根,生命之源。元气损耗,则生命枯萎,元气充盈,则什么旺健。命枯萎,元气充盈,则什么旺健。生理功能:推动人体生长发育;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生理功能:推动人体生长发育;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官窍的生理活动。经络、官窍的生理活动。宗气:宗气:v由谷气和清气相结合结合而成,积于胸中之气。v生理功能:走息道以行呼吸 贯心脉以行气血 下注丹田以资助先天元气13营气:营气:v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营、血二者可分而不可离,故常“营血”并称。v生理功能:化生血液 营气循血脉流注与全身,营养全身。14卫气:卫气:v行于脉外而具有

10、保卫作用的气,有卫外御邪的作用,属阳、又称“卫阳”。v生理功能 护卫肌表、防御外邪侵袭 温养腑脏、肌肉、皮毛 调节控制汗液的排泄,维持体温的恒定15v总而言之;气乃神之祖,精乃气之子,气者精神之根蒂也。v在传统养生学中各家各派都依据元气学说来设计和发展自己本门派的养生术,在实践中导引、行气、服食、房中等各种手段和方法都依据元气的运行规律来进行锻炼。16二、天人合一与整体把握思想二、天人合一与整体把握思想 中国传统哲学的基本特征、传统养生思想基本观点之一。人处在天地之间,生活于自然环境之中,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具有相应的关系,共同受阴阳五行法则的制约,并遵循同样的运动变化规律。这种人与自然息

11、息相关的关系就被称为天人合一整体观。17v一是认为人体内部环境系统与外部客观自然环境系统是统一的。“提挈天地,把握阴阳。”“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辩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v二是认为人的身体器官结构与宇宙结构相应,并通过阴阳五行八卦等号,将天人结构巧妙地组合在同一个结构体系中。即天人大小宇宙理论。18三、重人贵生与积极主动思想三、重人贵生与积极主动思想v 天下莫贵于生v道家力倡贵生观。并提出“我命在我,不在天”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养生观。这种积极主动的思想非常难能可贵。主张以积极进取的态度对待生命与自然规律。v重视生命、积极进取、反宿命论为养生文化发展奠定了重要

12、的思想基础。19四、内倾思想与反省自身思想四、内倾思想与反省自身思想v中国传统的身心炼养长寿术实质上是一种内向型文化,它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内倾性思维趋向的特点。v建立在高度自我的、自足的、自律的基础和原则之上,v“诚意正心,格物致知”“尽心知性以知天”“万物皆备于我”20v注重向内反照自心,于沉思之中体察真谛,于静默之中了悟人生,以体验内心世界的精微与广大,来感知外在世界的本质,推求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v 这种反观自心、注重内在体验、强调发展人的内脏器官的功能,即由“内壮”而达“外壮”的独特养生方式构成了中国传统养生学的独特思维特点21五、动静适宜与形神统一思想五、动静适宜与形神统一思想(

13、一一)动静适宜的观点动静适宜的观点 v生命体存在着“动与静”的变化,阴气主静,是人体的营养根源;阳气主动,是人体的运动动力。v“心神宜静,形体宜动”,是动静兼修的体现。心神极欲静,形体极欲动,只有动静有常,才能心身健康。22v气功锻炼中的动静有内外之分。气功锻炼中的动静有内外之分。内静为精神内守,外静为形体安静;内动为气息运动,外动为肢体运动。练静功时,要静中有动、外静内动;练动功时,要动中有静、外动内静。静功锻炼之后,可配合形体活动,如八段锦、五禽戏等以期求得动静适宜。23(二二)形神统一思想形神统一思想 v 所谓“性命双修”,就是在养生实践中,重视精神与形体的同步炼养和发展,并相互促进。“

14、性”一般指人的心性、神、意识,“命”则指人的生命、形体等。v所谓“形神共养”,即不仅要注重形体的养护,而且还要注意精神的调摄,使得形体康健、精神健旺,身体和精神都能均衡发展。“形具而神生、神生而形现”24第三节:传统养生学主要养生方法第三节:传统养生学主要养生方法v行气术:又称吐纳、调息,以呼吸促进内在气血运动。类一:“意守”,意念固守身体某一部位,达到以神养气、以气养身的目的。类二:“周天行气法”,源至 行气玉佩铭。铭是古代气功文物,现藏天津博物馆。据考为战国后期的作品。其形为十二面棱柱状体。我国现存最早的气功理论文物资料。行气玉佩铭 25“周天行气法”就是以意催气,使气在任、督及全身经脉循

15、行,进而达到养生的目的。v行气术 的要求:松、静、自然、意气相随。松:身体放松 静:内心平静 自然:生命体在一个自然放松的状态 意气相随:意念活动和呼吸、“内气”协调一致。26v服食养生:谨和五味,食饮有节。如肝、心、脾、肺、肾对应酸、苦、甘、辛、咸。v四时颐养:应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27v导引术:肢体运动为主配合呼吸吐纳的健身养生方法。v特点:1、治病与健身结合;2、肢体运动与呼吸吐纳结合;3、动物象形仿生动作与肢体的自然运动结合 28房中术:房中术:核心是固精益气、养气补精、还精 补脑服食养生术:服食养生术:谨和五味,食饮有节。根据各种食物的不同属性、气味,按五行阴阳关系相

16、配合以滋养人体的五脏;如肝、心、脾、肺、肾对应酸、苦、甘、辛、咸。四时颐养术:四时颐养术: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规律2930第四节第四节 传统养生原则传统养生原则v一、顺应自然一、顺应自然法于阴阳法于阴阳v二、运动形体二、运动形体和于术数和于术数v三、调节正气三、调节正气食饮有节食饮有节v四、固护阴精四、固护阴精不妄作劳不妄作劳v五、静神内守五、静神内守情志调节情志调节v六、形神共养六、形神共养性命双修性命双修31一、顺应自然,法于阴阳一、顺应自然,法于阴阳v人生存于自然界中,与其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自然界的种人生存于自然界中,与其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自然界的种种变化,人体也会出现相

17、应的变化。种变化,人体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v一年四季气候变化表现为春温、夏热、秋燥、冬寒。人之所一年四季气候变化表现为春温、夏热、秋燥、冬寒。人之所以能生存和繁衍就是能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如夏季要出汗,以能生存和繁衍就是能适应自然环境的变化,如夏季要出汗,秋季皮肤干;地理环境不同,人的生活习性也会产生差异,秋季皮肤干;地理环境不同,人的生活习性也会产生差异,“一方水土育一方人一方水土育一方人”。v“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和于阴阳,调于四时”;“提挈天地,把握阴阳提挈天地,把握阴阳”。若。若不明此理,随心所欲,机体无法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则疾病迭不明此理,随心所欲,机体无法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则疾病迭起。起

18、。32二、运动形体,和于术数二、运动形体,和于术数v形体好比是生命活动的宅舍。它内含精、气、神,维持着人形体好比是生命活动的宅舍。它内含精、气、神,维持着人体的生命活动。体的生命活动。v形体又是人抗御外邪的重要屏障,人的皮毛肌肤、血脉筋骨、形体又是人抗御外邪的重要屏障,人的皮毛肌肤、血脉筋骨、脏腑组织等均有抵抗外邪的功能。因此,养生防病须重视形脏腑组织等均有抵抗外邪的功能。因此,养生防病须重视形体的调摄。体的调摄。v吕氏春秋吕氏春秋中说:中说:“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说明了动形以防精

19、说明了动形以防精气郁滞的道理。运动形体还能增强脾胃机能,有助于气血的气郁滞的道理。运动形体还能增强脾胃机能,有助于气血的化生。化生。33三、充养正气,食饮有节三、充养正气,食饮有节v气充满全身,运行不息,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气充满全身,运行不息,推动和激发着人体的各种生理活动。饮食中的水谷精微是气的生成之源,气的盛衰和运行的正常饮食中的水谷精微是气的生成之源,气的盛衰和运行的正常与否决定着人体的强弱寿夭。与否决定着人体的强弱寿夭。v如生活起居违逆了四时的变化,可引起气的耗散或气的运行如生活起居违逆了四时的变化,可引起气的耗散或气的运行障碍;劳累过度可导致气虚;久卧久坐等过逸行为,则

20、往往障碍;劳累过度可导致气虚;久卧久坐等过逸行为,则往往造成气行郁滞;饮食不当也会伤气;情志失常则最易损气和造成气行郁滞;饮食不当也会伤气;情志失常则最易损气和滞气。另外,乱用补药,往往损伤正气于无形之中。滞气。另外,乱用补药,往往损伤正气于无形之中。v食饮有节要做到饮食定时定量,做到有节制,不偏食,不嗜食饮有节要做到饮食定时定量,做到有节制,不偏食,不嗜食,不多食;要注意饮食卫生。养生学提倡:食宜早,食宜食,不多食;要注意饮食卫生。养生学提倡:食宜早,食宜暖,食宜少,食宜淡,食宜软,食宜缓。暖,食宜少,食宜淡,食宜软,食宜缓。34四、固护阴精,不妄作劳四、固护阴精,不妄作劳v阴精,指肾精,也

21、包括其他脏腑之精。中医视精为构成人体及阴精,指肾精,也包括其他脏腑之精。中医视精为构成人体及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v 要固护阴精就要注意劳逸适度,过劳妄行、过逸都对健康不要固护阴精就要注意劳逸适度,过劳妄行、过逸都对健康不利。孙思邈说:利。孙思邈说:“养性之道,莫久行、久立、久坐、久卧、久养性之道,莫久行、久立、久坐、久卧、久视、久听,盖以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坐伤肉,视、久听,盖以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立伤骨,久坐伤肉,久行伤筋也。久行伤筋也。”因而主张因而主张“不欲其劳,不欲其逸不欲其劳,不欲其逸”。v固护阴精还要注意节制房劳。固护阴精还要注意节

22、制房劳。内经内经提出提出“以妄为常,醉以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入房,以欲竭其精”是使人早衰的重要原因。古人从固护阴精是使人早衰的重要原因。古人从固护阴精的目的出发还提倡晚婚。节制房劳是传统养生学的特点之一。的目的出发还提倡晚婚。节制房劳是传统养生学的特点之一。35五、静神内守,情志调节五、静神内守,情志调节v养生要保持精神思维活动的清静内守。养生要保持精神思维活动的清静内守。v传统养生学认为:传统养生学认为:“形神合一形神合一”,“善养生者养内。善养生者养内。”一般来说,人生一般来说,人生活在社会中,精神思维活动常易扰动而难安静。用神不当,长期过激或突活在社会中,精神思维活动常易扰动而

23、难安静。用神不当,长期过激或突然剧烈的情志活动,超过了人体调节适应能力,会耗伤精气,引起气行紊然剧烈的情志活动,超过了人体调节适应能力,会耗伤精气,引起气行紊乱,阴阳失调,脏器受损而发病。因此,从养生防病角度而言,应常使精乱,阴阳失调,脏器受损而发病。因此,从养生防病角度而言,应常使精神清静内守。这样,精、气、形可得到休养生息。神清静内守。这样,精、气、形可得到休养生息。v中医学认为心神主宰全身,心神受伤,全身五脏六腑都会受到影响。中医学认为心神主宰全身,心神受伤,全身五脏六腑都会受到影响。素素问问指出养生要做到指出养生要做到“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调养精神的方法

24、有。调养精神的方法有“清静养神清静养神”、“节制感情节制感情”、“以情胜情以情胜情”、“四时调神四时调神”、“陶冶性陶冶性情情”等。等。v精神情志常宜和悦愉快,避免躁、忧、悲、惊、怒等不良情绪。经常进行精神情志常宜和悦愉快,避免躁、忧、悲、惊、怒等不良情绪。经常进行静坐、欣赏音乐、书画等艺术活动等,可以产生良好的调节效果。静坐、欣赏音乐、书画等艺术活动等,可以产生良好的调节效果。36六、形神共养,性命双修六、形神共养,性命双修v形,指形体,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外壳;神,指人体的精形,指形体,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外壳;神,指人体的精神思维活动,包括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它是人体生命神思维活动,

25、包括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内在主宰。形神之间的关系,恰如嵇康所言:活动的内在主宰。形神之间的关系,恰如嵇康所言:“形恃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神以立,神须形以存。”“形体不敝,精神不散形体不敝,精神不散”。v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与静都要适宜,不能过度,或有所动以养形,静以养神,动与静都要适宜,不能过度,或有所偏废。偏废。37一、特点:一、特点:1、宏观自然,中和智慧、宏观自然,中和智慧v传统养生学是总体地、动态地观察和把握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传统养生学是总体地、动态地观察和把握人体的生命活动规律。因此,对于人体生命的正常活动和异常变化,是把人体放在自因此,对于人体生命的正

26、常活动和异常变化,是把人体放在自然界的总体运动和广阔的动态平衡之中进行考察和研究、强调然界的总体运动和广阔的动态平衡之中进行考察和研究、强调人体自身内部以及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统一和谐。人体自身内部以及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统一和谐。第五节第五节 传统养生学的特点与分类传统养生学的特点与分类38v中和,又称中和,又称“中庸中庸”、“中行中行”、“中道中道”,是中国古代哲,是中国古代哲学中重要的思维方式。中,即不偏不倚,无太过、无不及的学中重要的思维方式。中,即不偏不倚,无太过、无不及的平衡状态;平衡状态;v和,是对一切有内在联系的事物进行协调,使之达到和谐状和,是对一切有内在联系的事物进行协调,使之

27、达到和谐状态的过程。因此,中和包涵着平衡与和谐两层意思。态的过程。因此,中和包涵着平衡与和谐两层意思。v养生就是使体内阴阳平衡,守其中正,保其冲和。晋代养生养生就是使体内阴阳平衡,守其中正,保其冲和。晋代养生家葛洪提出家葛洪提出“养生以不伤为本养生以不伤为本”的观点,不伤的关键即在于的观点,不伤的关键即在于遵循自然及生命过程的变化规律,掌握适度,注意调节。遵循自然及生命过程的变化规律,掌握适度,注意调节。392、形神兼顾,以神为先、形神兼顾,以神为先v传统养生学要求形神兼顾、俱养。主张形神共养,中国养生传统养生学要求形神兼顾、俱养。主张形神共养,中国养生学从来都视养神为首务,正所谓学从来都视养

28、神为首务,正所谓“太上养神,其次养形太上养神,其次养形”。v古代养生家大多认为调养心神,不但能使心强脑健,有益于古代养生家大多认为调养心神,不但能使心强脑健,有益于精神卫生,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养心调神还可以有助于调养精神卫生,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养心调神还可以有助于调养整个形体。整个形体。“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即即“得神得神”、“守守神神”,就能保持健康、却病延年;反之,神伤则病,无神则,就能保持健康、却病延年;反之,神伤则病,无神则死。死。v养生方法上以调节神经系统功能为主要活动目标。养生方法上以调节神经系统功能为主要活动目标。403、动静结合,以静为主、动静结合,以静为

29、主v常运动会使精力充沛,身体健壮。常运动会使精力充沛,身体健壮。v华佗指出:华佗指出:“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人体欲得劳动,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病不得生。”v孙思邈说:孙思邈说:“养性之道,常欲小劳养性之道,常欲小劳”,“体欲常劳,但勿多体欲常劳,但勿多极极”。v传统养生学在提倡运动的同时却反对运动量过大,强调不能传统养生学在提倡运动的同时却反对运动量过大,强调不能“使极使极”与与“过劳过劳”。v另外传统养生学从减少人体能量损耗和机体磨损的角度,使另外传统养生学从减少人体能量损耗和机体磨损的角度,使以静养生成为传统养生学的主线。以静养生成为传统养生学的主线。41

30、4、区别对待,审因施养、区别对待,审因施养v传统养生学十分重视按照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反对千篇一律、传统养生学十分重视按照不同情况区别对待,反对千篇一律、一个模式,而是针对各自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体现传统养一个模式,而是针对各自的不同特点有的放矢,体现传统养生的动态整体平衡和审因施养的思想。生的动态整体平衡和审因施养的思想。v历代养生家都主张养生要历代养生家都主张养生要“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全面因人、因时、因地制宜,全面配合。配合。”425、修心养性,道德为先、修心养性,道德为先v重视道德修养被古代许多思想家和养生家放在养生的首要位重视道德修养被古代许多思想家和养生家放在养生的首要位置,看作是

31、置,看作是“养生之根养生之根”。v孔子提出孔子提出“德润身德润身”,“大德必得其寿大德必得其寿”,“仁者寿仁者寿”,“修以道,修道以仁修以道,修道以仁”等观点。所言等观点。所言“仁者仁者”,即道德高尚,即道德高尚之人。老子主张之人。老子主张“少私念,去贪心少私念,去贪心”,认为,认为“祸莫大于不知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足,咎莫大于欲得”。v一个在物欲上贪得无厌的人,必然会得陇望蜀,想入非非,一个在物欲上贪得无厌的人,必然会得陇望蜀,想入非非,甚至损人利己,自己也会终日神不守舍,因心理负担过重而甚至损人利己,自己也会终日神不守舍,因心理负担过重而损害健康。损害健康。436、理法相融,简便易

32、行、理法相融,简便易行v“理理”,乃是养生的理论、道理、原理,是用来解释说明养,乃是养生的理论、道理、原理,是用来解释说明养生之道的。使人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使人们真正认识生之道的。使人们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使人们真正认识养生的重要性、可行性、实用性,使人们在一定层次、水准养生的重要性、可行性、实用性,使人们在一定层次、水准上进行养生实践。上进行养生实践。v“法法”,是指养生的法则、方法,为具体养生方式、技术提,是指养生的法则、方法,为具体养生方式、技术提供规范,是某类养生操作技术或具体实践方法的指导性原则。供规范,是某类养生操作技术或具体实践方法的指导性原则。如如“饮食有节饮食有节”、

33、“起居有常起居有常”、“动静适宜动静适宜”等原则要求。等原则要求。v在养生实践中,不能为了在养生实践中,不能为了“术术”而追求而追求“术术”,而应晓其,而应晓其“理理”,通其,通其“道道”,所谓,所谓“因术以明道,而至于道因术以明道,而至于道”。447、紧贴生活,终身受益、紧贴生活,终身受益v由于传统养生学关注生命的整个过程,由于传统养生学关注生命的整个过程,因此寓养生因此寓养生于日常生活之中,提倡养生生活化,就是要积极主于日常生活之中,提倡养生生活化,就是要积极主动的把养生方法溶化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贯穿动的把养生方法溶化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贯穿在衣、食、住、行、坐、卧之间,事事处处都有

34、讲在衣、食、住、行、坐、卧之间,事事处处都有讲究,紧贴生活,关注生活的每一细节。同时一旦知究,紧贴生活,关注生活的每一细节。同时一旦知道了养生之道,就能在一生之中受其指导,从而终道了养生之道,就能在一生之中受其指导,从而终身受益。身受益。v养生的确可以与每个人的一生相始终。人生自妊娠养生的确可以与每个人的一生相始终。人生自妊娠于母体之始,直至耄耋于母体之始,直至耄耋mo di老年,每个年龄阶段老年,每个年龄阶段都存在着养生的内容。人在未病之时,患病之际,都存在着养生的内容。人在未病之时,患病之际,病愈之后,都有养生的必要。养生保健活动是人生病愈之后,都有养生的必要。养生保健活动是人生活动的一个

35、重要组成部分。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45二、分类二、分类v传统养生学到目前为止,尚无统一的分类。传统养生学到目前为止,尚无统一的分类。v养生学的学科组成来分,有传统体育养生学,中医养生学的学科组成来分,有传统体育养生学,中医养生学,道家养生学,佛家养生学,武术养生学,养生学,道家养生学,佛家养生学,武术养生学,儒家养生学,心理养生学,民俗养生学等;儒家养生学,心理养生学,民俗养生学等;v从采取养生的方法又可分为:情志养生、运动养生、从采取养生的方法又可分为:情志养生、运动养生、饮食养生、四时养生、环境养生、起居养生、饮茶饮食养生、四时养生、环境养生、起居养生、饮茶养生、饮酒养生、气功养生、房

36、室养生、药膳养生养生、饮酒养生、气功养生、房室养生、药膳养生等;等;v从养生的人群对象来分,有婴幼儿养生、儿童养生、从养生的人群对象来分,有婴幼儿养生、儿童养生、青少年养生、成年养生、老年养生、妇女养生等。青少年养生、成年养生、老年养生、妇女养生等。46v有人从人类的生理、心理和精神文化修养三方面(精、气、神)把养生分成三个部分:v第一层第一层 生理养生生理养生 v生理养生,应注重四道:v1是动养之道,就是适度锻炼,可活动筋骨,疏通气血;v2是静养之道,就是适当休息,可减少消耗,怡神健体;v3是食养之道,就是均衡营养,可使饮食有节,二便通畅;v4是居养之道,就是起居有常,可使精神愉快、情绪安定

37、。v守此四者,如能“不妄作劳”、慎房事、节情欲、避外邪、重内调,辅以必要的自我保健和药物治疗,则可以“健康长寿,度百岁乃去”。v今天看来,这种单纯生理养生,可说是浅层次的保健养生。47v第二层第二层 心理养生心理养生v1是是调摄情志调摄情志,所谓,所谓“情志情志”,就是中医所说,就是中医所说的的“七情七情”,即,即“喜、怒、忧、思、悲、恐、喜、怒、忧、思、悲、恐、惊惊”。这七种精神因素,是人受外在环境各。这七种精神因素,是人受外在环境各种刺激所引起的反映。种刺激所引起的反映。v2要要修养德行修养德行。因为人的情志活动和道德修养,。因为人的情志活动和道德修养,对人的身心健康关系极大。对人的身心健

38、康关系极大。48v七情既是生理反映,也是心理反映。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七情既是生理反映,也是心理反映。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疾病,但过于激烈或持久,或自身过于敏感,都会导致疾病。疾病,但过于激烈或持久,或自身过于敏感,都会导致疾病。如如喜伤心、思伤脾,怒伤肝,悲忧伤肺,惊恐伤肾喜伤心、思伤脾,怒伤肝,悲忧伤肺,惊恐伤肾,所以要,所以要重视调摄情志。重视调摄情志。v而调摄情志,最重要的是而调摄情志,最重要的是“情贵中和情贵中和”,“莫大忧愁,莫大莫大忧愁,莫大哀思哀思”,保持心境平和。内则七情无扰,真气内存,五脏六,保持心境平和。内则七情无扰,真气内存,五脏六腑气血调和流通;外则六淫腑气血调和流通

39、;外则六淫(即风、寒、暑、湿、燥、火即风、寒、暑、湿、燥、火)无无机可乘,邪不可干,使身体内外调和,从而达到百病不生。机可乘,邪不可干,使身体内外调和,从而达到百病不生。这是保健养生的内在因素。这是保健养生的内在因素。49v所谓所谓“德行德行”,就是道德行为。,就是道德行为。v孔子说孔子说“仁者寿仁者寿”,“有大德必得其寿有大德必得其寿”;v荀子说:荀子说:“有德则乐有德则乐”,“乐则能久乐则能久”;v孙思邈在孙思邈在千金要方千金要方中写道:中写道:“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道德日全,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v所以说,调摄情志,修养德行是保健养

40、生统摄全局的第一大所以说,调摄情志,修养德行是保健养生统摄全局的第一大法。这种心理养生可以说是深层次的保健养生。法。这种心理养生可以说是深层次的保健养生。5051v第三层第三层 哲理养生哲理养生 v所谓“哲理”养生,主要是要掌握对立统一规律和一分为二的观点。v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王夫之的“六然”、“四看”保健养生观就是符合这一观点的。v所谓“四看”:v1、“大事难事看担当”,能担当得起;v2、“逆境顺境看襟怀”,能承受得了;v3、“临喜临怒看涵养”,能宠辱不惊;v4、“群行群止看识见”,能去留无意。这样才能做到“知足不辱”,“知止不耻”,当行则行,当止则止。52v所谓“六然”就是:v1

41、、“自处超然”,超凡脱俗,超然达观;v2、“处人蔼然”,与人为善,和蔼相亲;v3、“无事澄然”,澄然明志,宁静致远;v4、“处事断然”,不优柔寡断;v5、“得意淡然”,不居功自傲,忘其所以;v6、“失意泰然”,不灰心丧志,轻装奋进。5354第五节、健康、天年及影响因素第五节、健康、天年及影响因素v一、健康一、健康v传统养生学研究的对象是正常的人,即俗称“健康”的人。任何时代和民族把健康视为人生的第一需要。v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WTO)对健康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而是指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性的良好状态。”并指出:“健康是基本人权,达到尽可能的健康水平,是世界范围内一项重要的社

42、会性目 标。”55世界卫生组织还根据这个定义制定了10条健康标准:v1、有充沛的精力,能从容不迫地安排生活,胜任工作。v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v3、善于休息,睡眠好。v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外界环境的各种变化。v5、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v6、体重适当,身体均匀。v7、眼睛明亮,反应敏捷。v8、牙齿清洁,无龋齿。v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v10、肌肉丰满,皮肤有弹性。56二、寿命与天年二、寿命与天年v1、天年是指自然赋予人类的生理年龄,即在没有任何意外因素使生命缩短的情况下,从第一次呼吸到最后一次呼吸的时间。古代文献认为:人的生命是有一定期限的。这个期限就是“天年”。v寿

43、命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是指生存的年限,也可引申为使用的期限或存在的期限。v我国古代文献一般认为人类的天年限定在100120岁之间。如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57三、影响人类寿命的因素三、影响人类寿命的因素v 变老虽是人生命发展中的必然过程,但也有其内、外原因,尤其取决于内因。祖国医学认为引起衰老的内因有:脾胃虚衰;肾气虚衰;其它脏腑虚衰;阴阳失调。v现代科学认为人类的寿命与健康是多因多果的关系。人类的自然寿命在100岁以上是确切无疑的;人的寿命,主要通过内外两大因素实现。内因是基因,外因是环境和生活习惯。环境和生活习惯在长寿上所起的作用甚至能达到66%。目前,在“外因”方面,科学家们提出以下4点内容非常重要:饮食;饮食;生活习惯;心理;生存环境。生活习惯;心理;生存环境。585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传统养生学概述课件.ppt)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