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三、关于教育作用的思想教育作用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教育作用问题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教育对社会、对国家会起什么作用,另一方面是教育对社会、对国家会起什么作用,另一方面是教育对人的培养起什么作用。这两方面是相互联教育对人的培养起什么作用。这两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因为教育对社会、对国家的作用,从根本系的,因为教育对社会、对国家的作用,从根本上说是通过对人的培养来实现的。上说是通过对人的培养来实现的。(一)孔子关于教育对社会、国家作用的(一)孔子关于教育对社会、国家作用的思想思想“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庶矣哉。冉冉有曰:有曰:既庶矣,又
2、何加焉?既庶矣,又何加焉?曰:曰:富之。富之。曰: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曰:教之。教之。”(子路子路)孔子到卫国去,冉有替他驾车。孔)孔子到卫国去,冉有替他驾车。孔子说:子说:“好稠密的人口呀!好稠密的人口呀!”冉有道:冉有道:“人口已人口已经很多了,再该怎么办呢?经很多了,再该怎么办呢?”孔子说:孔子说:“使它们使它们富裕起来。富裕起来。”冉有说:冉有说:“如果已经富裕了,又该如果已经富裕了,又该怎么办呢?怎么办呢?”孔子说:孔子说:“教育他们。教育他们。”这一段话说明孔子把人口、财富、教育当成这一段话说明孔子把人口、财富、教育当成“立国立国”的三个要素。人口是最基本的
3、,没有人的三个要素。人口是最基本的,没有人就谈不上活国与立国。但人既有口要消费,又有就谈不上活国与立国。但人既有口要消费,又有手能生产,所以第二步就要发挥人手的作用,使手能生产,所以第二步就要发挥人手的作用,使他们富裕起来,以满足人们消费的需要。有了物他们富裕起来,以满足人们消费的需要。有了物质生活的基础,最后再发展教育,把教育工作做质生活的基础,最后再发展教育,把教育工作做好了,一个国家才算治理好了。好了,一个国家才算治理好了。这一段话中这一段话中“先富后教先富后教”的提法也反映了孔的提法也反映了孔子初步意识到教育是受经济条件制约的,经济发子初步意识到教育是受经济条件制约的,经济发展了教育才
4、有可能发展;发展教育是有困难的。展了教育才有可能发展;发展教育是有困难的。当然孔子还不能认识到经济对教育的全部制约性当然孔子还不能认识到经济对教育的全部制约性和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不过这段话在一定程和教育对经济的促进作用。不过这段话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社会走向兴旺度上反映了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社会走向兴旺发达就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人口兴旺、经济富裕、发达就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人口兴旺、经济富裕、教育发达,这已成为一个带普遍性的真理,即使教育发达,这已成为一个带普遍性的真理,即使现代国家也同样可作借鉴。现代国家也同样可作借鉴。孔子说: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道之以政
5、,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为为政政)用行政命令来诱导百姓,用刑法来整齐约)用行政命令来诱导百姓,用刑法来整齐约束百姓,百姓只是勉强克制自己避免犯罪而不知束百姓,百姓只是勉强克制自己避免犯罪而不知犯罪是可耻的事情;用道德来教育百姓,用礼教犯罪是可耻的事情;用道德来教育百姓,用礼教来约束百姓,百姓不但有廉耻,而且人心归服。来约束百姓,百姓不但有廉耻,而且人心归服。这一段话说明孔子认识到教育不仅和政治、这一段话说明孔子认识到教育不仅和政治、法律一样,是一种维护国家、安定社会的重要手法律一样,是一种维护国家、安定社会的重要手段,而且还能
6、起着政治、法律所不能代替的作用。段,而且还能起着政治、法律所不能代替的作用。因为教育可以感化人们,征服人心,既能使百姓因为教育可以感化人们,征服人心,既能使百姓守规矩,又能使百姓形成守规矩,又能使百姓形成“羞耻之心羞耻之心”,即形成,即形成“道德信念道德信念”的力量,这就可以收到德治的效果。的力量,这就可以收到德治的效果。孔子主张对百姓要先进行道德教化,教化无效再孔子主张对百姓要先进行道德教化,教化无效再用刑罚制裁,逐渐造成一种没有犯罪行为的社会用刑罚制裁,逐渐造成一种没有犯罪行为的社会局面。局面。德治比法治更为根本。这是儒家与法家的主德治比法治更为根本。这是儒家与法家的主要区别之一。孔子认为
7、进行道德教育,社会秩序要区别之一。孔子认为进行道德教育,社会秩序就可以维持,政权就能巩固,百姓就会有凝聚力,就可以维持,政权就能巩固,百姓就会有凝聚力,这种把教育与社会治乱结合起来的思想,对中国这种把教育与社会治乱结合起来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从而使历代封古代社会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从而使历代封建统治者十分重视教育。建统治者十分重视教育。“或谓孔子曰: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奚不为政?子曰:子曰:书曰: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书曰: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为政,奚其为为政?”(为政为政)有人对孔)有人对孔子说:子说:“你为什么不当
8、官参与政治呢?你为什么不当官参与政治呢?”孔子说:孔子说:“尚书尚书说:孝呀,只有孝顺父母,友爱兄弟,说:孝呀,只有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把这种风气推广,影响到政治上去,这也就是参把这种风气推广,影响到政治上去,这也就是参与政治了,为什么一定要当官才算是参与政治与政治了,为什么一定要当官才算是参与政治呢?呢?”孔子认为教育与政治关系极为密切。孔子认为教育与政治关系极为密切。孔子说: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众星共之”这也是强调教育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这也是强调教育对政治生活的决定作用,主张德治是为国的基本原则。孔子还说:用,主张德治是为国的基本原则。
9、孔子还说:“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劝。”若国君对待人民态度庄重,人民就会尊敬若国君对待人民态度庄重,人民就会尊敬他;若国君能孝顺父母、慈爱百姓,人民就会忠他;若国君能孝顺父母、慈爱百姓,人民就会忠于他;若国君能推举提拔好人,教育素质能力差于他;若国君能推举提拔好人,教育素质能力差的人,人民就会受到鼓舞并互相勉励。的人,人民就会受到鼓舞并互相勉励。孔子主张执政者应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社孔子主张执政者应具有高尚的道德修养,社会上人与人之间,都应具备相应的道德,这个社会会上人与人之间,都应具备相应的道德,这个社会才能安定、才能发展。这就是孔子
10、的所谓才能安定、才能发展。这就是孔子的所谓“德治德治论论”。他看到教育的力量对于治理国家、稳定社会、。他看到教育的力量对于治理国家、稳定社会、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所发生的重大作用。他看到教育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所发生的重大作用。他看到教育能起到政治、法律所不能起到的作用,有它自己独能起到政治、法律所不能起到的作用,有它自己独特的社会功能,是一个社会安定与发展的不可缺少特的社会功能,是一个社会安定与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因素。这里不仅包含着深刻的历史经验教训,而的因素。这里不仅包含着深刻的历史经验教训,而且也包含着一些合理的见解,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且也包含着一些合理的见解,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料。思想资料
11、。(二)孔子关于教育对人的培养作用的思想(二)孔子关于教育对人的培养作用的思想孔子说:孔子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相近也,习相远也。”(阳阳货货)意思是说,人们的性情本是相近的,只因)意思是说,人们的性情本是相近的,只因为后天习染的不同,便渐渐地相差很远了。他说为后天习染的不同,便渐渐地相差很远了。他说的的“性性”,是人们先天的本性、先天的素质;他,是人们先天的本性、先天的素质;他说的说的“习习”,即习染,指的是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即习染,指的是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影响。孔子这句话是正确的。第一,人的天赋素质孔子这句话是正确的。第一,人的天赋素质并没有什么差别,不论贫富贵贱,人生来就应该并
12、没有什么差别,不论贫富贵贱,人生来就应该是大体平等的,没有贵贱、智愚、贤不肖之分。是大体平等的,没有贵贱、智愚、贤不肖之分。这是中国式的最古老的天赋平等的人性论。孔子这是中国式的最古老的天赋平等的人性论。孔子把他的把他的“举贤才举贤才”思想以及整个教育思想都放在思想以及整个教育思想都放在这种天赋平等的人性论的基础上,极力把教育向这种天赋平等的人性论的基础上,极力把教育向平民推广,为他的平民推广,为他的“有教无类有教无类”的思想提供了人的思想提供了人性论的依据。性论的依据。第二,他也意识到人的个别差异问题,这种第二,他也意识到人的个别差异问题,这种个别差异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环境习染各不相同之个别差
13、异主要是由于人们的环境习染各不相同之故,是后天作用于先天的结果,不完全是先天命故,是后天作用于先天的结果,不完全是先天命定的。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安排的环定的。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安排的环境影响,当然它的力量就比一般自发的环境影响境影响,当然它的力量就比一般自发的环境影响的力量更大了。这就大大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和的力量更大了。这就大大肯定了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可能性。“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界的热门话题。是当前教育界的热门话题。“素素质质”,一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生理、心理特点;二,一是指个人先天具有的生理、心理特点;二是后天经过环境、教育获得的基本品质。这其实就是后天经
14、过环境、教育获得的基本品质。这其实就是孔子讲的是孔子讲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问题。的问题。“性性相近也相近也”强调每个人都有相近的本质,即先天的素强调每个人都有相近的本质,即先天的素质,先天具有的生理、心理特征,因而都有达到理质,先天具有的生理、心理特征,因而都有达到理想人格的可能。想人格的可能。“习相远习相远”强调每个人究竟能不能强调每个人究竟能不能成就理想人格,最终取决于他后天的经验活动和受成就理想人格,最终取决于他后天的经验活动和受教育程度,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所获得的基本品教育程度,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所获得的基本品质。质。当代著名学者熊十力先生把中国传统教育中当
15、代著名学者熊十力先生把中国传统教育中“性与习性与习”的关系称之为的关系称之为“性修不二性修不二”。熊先生。熊先生说:说:“天人合德,性修不二故,学之所以成也。天人合德,性修不二故,学之所以成也。易易曰:曰:继之者善,成之者性继之者善,成之者性。全性起修。全性起修名继,全修在性名成,本来性净为天,后起净习名继,全修在性名成,本来性净为天,后起净习为人。故曰:人不天不因,天不人不成。故吾人为人。故曰:人不天不因,天不人不成。故吾人必以精进力创起净习,以随顺乎固有之性,而引必以精进力创起净习,以随顺乎固有之性,而引令显发。令显发。”“”“性性”是成人的先天根据,而是成人的先天根据,而“习习”是成人的
16、后天根据,二者是内在地统一的。是成人的后天根据,二者是内在地统一的。孔子对人的学习能力做了区分。他说:孔子对人的学习能力做了区分。他说:“生而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孔子承认有孔子承认有“生而知之者生而知之者”,还说过,还说过“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唯上智与下愚不移”,这种说法是不合适的。但他根据教学经验第一次提这种说法是不合适的。但他根据教学经验第一次提出人类的智力有高下、有差异,这是可取的,也是出人类的智力有高下、有差异,这是可取的,也是他他“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依据
17、。而且他并非强调的依据。而且他并非强调“生而知生而知之之”,他说:,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也”孔子公开承认自己是勤奋敏捷地追求得来的,孔子公开承认自己是勤奋敏捷地追求得来的,这很重要。这很重要。孔子还说:孔子还说:“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爱好仁德而不爱好学习,其弊病是容易被人愚弄;爱好聪明
18、而不爱好习,其弊病是容易被人愚弄;爱好聪明而不爱好学习,其弊病是容易放荡不羁;爱好诚实而不爱学习,其弊病是容易放荡不羁;爱好诚实而不爱好学习,其弊病是容易被人利用使自己受害;爱好学习,其弊病是容易被人利用使自己受害;爱好直率而不爱好学习,其弊病是说话尖刻刺人;好直率而不爱好学习,其弊病是说话尖刻刺人;爱好勇敢而不爱好学习,其弊病是容易闹出乱子;爱好勇敢而不爱好学习,其弊病是容易闹出乱子;爱好刚强而不爱好学习,其弊病是狂妄不羁。爱好刚强而不爱好学习,其弊病是狂妄不羁。孔子认为如果人们不学习、不接受教育,就不孔子认为如果人们不学习、不接受教育,就不能真正形成仁、智、信、直、勇、刚等各种好的道能真正
19、形成仁、智、信、直、勇、刚等各种好的道德品质;即使有人具有以上各种好的品质,但如果德品质;即使有人具有以上各种好的品质,但如果不认真学习,不虚心接受教育,那么这些好品质都不认真学习,不虚心接受教育,那么这些好品质都分别地产生愚、荡、贼、绞、乱、狂等各种不道德分别地产生愚、荡、贼、绞、乱、狂等各种不道德的后果。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是如何重视教育的后果。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孔子是如何重视教育对于人的培养所起到的重大作用了;正因为教育对对于人的培养所起到的重大作用了;正因为教育对于人的培养能发生重大作用,所以教育也对社会、于人的培养能发生重大作用,所以教育也对社会、对国家能发生重大作用。对国家能发生
20、重大作用。四、关于教育目的的思想四、关于教育目的的思想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孔子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士”,而,而“士士”的的标准就是标准就是“君子君子”或或“君子儒君子儒”。“君子君子”原是原是奴隶主贵族统治者的专称,即奴隶主贵族老爷的奴隶主贵族统治者的专称,即奴隶主贵族老爷的意思。孔子把它发展成为一个具有一定道德标准意思。孔子把它发展成为一个具有一定道德标准的精神贵族的理想人格,孔子把的精神贵族的理想人格,孔子把“君子君子”当作理当作理想的培养目标。想的培养目标。孔子以前如西周社会的教育目的,主要是为孔子以前如西周社会的教育目的,主要是为西周国家培养官吏和军事骨干,要求其培养对象西周国家培养官
21、吏和军事骨干,要求其培养对象具有忠君与勇敢的品质,还要求具有礼、乐、射、具有忠君与勇敢的品质,还要求具有礼、乐、射、御、书、数等御、书、数等“六艺六艺”的知识和技能。这种要求的知识和技能。这种要求与孔子对与孔子对“君子君子”的要求相比,那就简单多了。的要求相比,那就简单多了。那么,孔子要求那么,孔子要求“君子君子”是什么样的人物呢?是什么样的人物呢?据据宪问宪问载:载:“子路问君子。子曰:子路问君子。子曰:修修己以敬己以敬。曰:。曰:如斯而已乎?如斯而已乎?曰:曰:修己以修己以安人。安人。曰:曰:如斯而已乎?如斯而已乎?曰:曰:修己以安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百姓。修己以安百
22、姓,尧舜其犹病诸?”子路子路问孔子怎样才是君子?孔子说:问孔子怎样才是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保修养自己,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持恭敬谦逊的态度。”子路问:子路问:“像这样就够了像这样就够了呢?呢?”孔子说:孔子说:“修养自己,使一般人安乐。修养自己,使一般人安乐。”子路又问:子路又问:“像这样就够了吗?像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孔子说:“修修养自己,使老百姓都得到安乐。修养自己使老百养自己,使老百姓都得到安乐。修养自己使老百姓都得到安乐,尧舜大概还难做到哩!姓都得到安乐,尧舜大概还难做到哩!”孔子要求的孔子要求的“君子君子”有两个条件:第一,有两个条件:第一,“君子君子”要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
23、,即修养自己。要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即修养自己。第二,第二,“君子君子”要使老百姓都得到安乐,即有治要使老百姓都得到安乐,即有治国安民之术。第一点讲的是国安民之术。第一点讲的是“德德”,第二点讲的,第二点讲的是是“才才”。孔子要求的。孔子要求的“君子君子”是德才兼备,而是德才兼备,而以德为主。以德为主。修己修己讲的是讲的是“德德”。孔子尤注意把握仁者孔子尤注意把握仁者“爱人爱人”的忠恕之道。的忠恕之道。用肯定的方式说,便是:用肯定的方式说,便是:“已欲立而立人,己欲已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达而达人”(雍也雍也),也就是自己要站得往),也就是自己要站得往脚,也要设法让别人站得住脚;自己要事事行
24、得脚,也要设法让别人站得住脚;自己要事事行得通,也要设法让别人事事行得通。也就是关心人通,也要设法让别人事事行得通。也就是关心人帮助人,认真为社会做事,这便是忠。帮助人,认真为社会做事,这便是忠。用否定的方式说,便是:用否定的方式说,便是:“己所不欲,勿施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于人”,也就是要宽待人,体谅人,尊重人,不,也就是要宽待人,体谅人,尊重人,不损害人,这便是恕。假若你不能自觉帮助他人,损害人,这便是恕。假若你不能自觉帮助他人,至少你不要有意去损害他人,这个至少你不要有意去损害他人,这个“他人他人”,既,既指个人,也指群体,包括民族、国家、人类。道指个人,也指群体,包括民族、国家、人类。道
25、德行为都是相互的,普遍伦理必须普通适用,忠德行为都是相互的,普遍伦理必须普通适用,忠恕之道便是可以普遍适用的道德原则。而且恕道恕之道便是可以普遍适用的道德原则。而且恕道比忠道更具基础性和普遍性,是人类社会维持正比忠道更具基础性和普遍性,是人类社会维持正常秩序的起码准则。常秩序的起码准则。法国法国1793年宪法所附年宪法所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人权和公民权宣言以及法国以及法国1795年宪法所附年宪法所附人和公民权利和义务人和公民权利和义务宣言宣言都写入了孔子的名言都写入了孔子的名言“己所不欲,勿施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分别定义为自由的道德界限和公民义务的,分别定义为自由的道德界限和公民义务的原则
26、。原则。1993年世界宗教议会大会所通过的年世界宗教议会大会所通过的全球全球伦理普世宣言伦理普世宣言也把也把“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作作为为“黄金规则黄金规则”而加以肯定。而加以肯定。孔子说:孔子说:“君子学以致其道君子学以致其道”,“笃信好学,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守死善道”。孔子还说:。孔子还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他忧虑他忧虑的是品德没有培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道义在的是品德没有培养、学问不去讲习、听到道义在那里,却不能以身赴之,有缺点却不能改正的人,那里,却不能以身赴之,有缺点却不能
27、改正的人,认为这不是认为这不是“君子君子”。孔子说:。孔子说:“君子不器。君子不器。”君子不像器皿一般只有一定的用途,君子器量要君子不像器皿一般只有一定的用途,君子器量要大,心胸要宽广。大,心胸要宽广。“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孔子说:女为君子儒,勿为小人儒!孔子说:女为君子儒,勿为小人儒!安人安人讲的是讲的是“才才”。孔子强调君子应有的治国安民之术、治国安孔子强调君子应有的治国安民之术、治国安邦之才,即具有一定的才智和从政有能才,能治邦之才,即具有一定的才智和从政有能才,能治“千乘之国,千乘之国,”能长能长“千室之邑,千室之邑,”“”“使于四方,使于四方,不辱君命不
28、辱君命”。据。据雍也雍也载,季康学想在孔子三载,季康学想在孔子三个学生中挑选人才,孔子说:个学生中挑选人才,孔子说:“由也果由也果”(仲由(仲由果断)果断)“赐也达赐也达”(端木赐通达)(端木赐通达)“求也艺求也艺”(冉求多才多艺)均可在政位上独当一面。(冉求多才多艺)均可在政位上独当一面。据据公冶长公冶长载,孟武伯曾问孔子其弟子情载,孟武伯曾问孔子其弟子情况,孔子说:况,孔子说:“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也”;“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之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之宰也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孔子还说,君子应有孔子还说,君子应有“智、仁、勇智、仁、勇”三方面的修三方面的修养:养:“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宪问宪问)君子是有德行的人不会忧虑,是有)君子是有德行的人不会忧虑,是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是有勇气的人不会畏惧。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是有勇气的人不会畏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