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l一、校本课程的由来、现状及趋势一、校本课程的由来、现状及趋势l二、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界定二、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界定l三、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三、校本课程开发的意义l四、校本课程的要素四、校本课程的要素l五、校本课程开发的特性五、校本课程开发的特性(一)国际校本课程的源起一)国际校本课程的源起l诱因:20世纪60年代,美、英等国轰轰烈烈的“新课程运动”以失败而告终。课程专家们一致认为导致失败的原因是:没有吸收教学实践第一线的广大教师参与,使得课程决策系统与课程实施系统严重脱节。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开始寻求其他的课程开发模式。l美国人施瓦布施瓦布建立了“实践性课程模式实践性课
2、程模式”,倡导“走向实践运动”。l英国人斯腾豪斯斯腾豪斯建立了“过程模式过程模式”,发起并倡导“教师即研究者运动教师即研究者运动”。l二人为国际校本课程开发奠定了思想基础(二)国际校本课程发展的新趋势l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国家无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在国家课程贯彻过程中,允许一定比例的校本课课程贯彻过程中,允许一定比例的校本课程。程。l无论是在岗教师还是未来的教师,都要掌无论是在岗教师还是未来的教师,都要掌握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方法。握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与方法。l越来越认识到,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是两越来越认识到,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是两种对应的课程形式,互为支持,互为补充,种对
3、应的课程形式,互为支持,互为补充,缺一不可。缺一不可。(三)我国校本课程产生的原因为了弥补国家课程的缺陷,增加课程的适应性,更好地满足不同学校、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这从当前我国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管理政策中可以窥见一斑。l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12001年年5 5月月2929日)日)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l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6月8日)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
4、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王湛:要提高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的适应性,就必须走国家、地方和学校共同建设课程的路子,因此,课程管理的权限应根据各级不同的责任与需要作科学合理的划分。各地要在达到国家规定课程的基本要求下,规划并开发好地方课程,发展学校课程。随着教师设计课程能力的提高,学校课程的发展将有更加多样和广阔的前景。(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四)我国校本课程的现状l20世纪90年代,我国开始把原属于国家的课程权利部分地下放给地方和学校。1996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实验)规定:学校应该“合理设置学校的任选课和活动课”,这一部
5、分占总课时的20%30%。l1999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在政策层面保证了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合法性。l早在20世纪80年代末,全国已有许多中学,特别是重点中学开始校本课程开发的实验与探索。l北京市示范高中评估指标体系明确规定:示范高中应该有70%以上的教师能至少开设一门选修课,并能指导学生的综合实践活动,特别是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五)我国校本课程发展的新趋势 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向未来,为学生的明天做校本课程开发是指向未来,为学生的明
6、天做好准备;好准备;校本课程内容将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回归学校本课程内容将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生的生活世界;校本课程将更加体现区域性文化、经济发展校本课程将更加体现区域性文化、经济发展需要;需要;校本课程将在学校课程结构中所占比例将会校本课程将在学校课程结构中所占比例将会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有一定程度的增加;校本课程开发将可能成为校本课程开发将可能成为21世纪我国课程改革世纪我国课程改革的重大热点问题。的重大热点问题。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校本课程含义、校本课程含义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主体,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组织开发并实施的,反映学校办学特色的
7、课程类型。校本课程又被称为学校本位课程、学校自编课程、“学校课程”。校本课程指的是由学生所在学校的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l可以把它更清晰地表达为三方面的含义:可以把它更清晰地表达为三方面的含义: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即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为了学校,即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的问题为指向,“改进改进”是其主要的特征;是其主要的特征;在学校中,是指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在学校中,是指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经过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人来解决,要经过学校校长、教师的共
8、同探讨、分析,也包括吸收学生参与而解决,所形成的解分析,也包括吸收学生参与而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决问题的各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基于学校,是指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所组织的基于学校,是指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所组织的各种培训、所展开的各类研究、所设计的各门课各种培训、所展开的各类研究、所设计的各门课程等,都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挖掘学校所存程等,都应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挖掘学校所存在的种种潜力,让学校资源更充分地利用起来,在的种种潜力,让学校资源更充分地利用起来,让学校的生命活力释放得更彻底。让学校的生命活力释放得更彻底。由此可见由此可见,校本校本课程就
9、是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课程就是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2、分为显性的校本课程与隐性的校本课程:l前者是指那些确实由学校全体教师、部分教师或个别教师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l后者是指教师在实施国家课程的过程中,处处体现出的“课程扩张”倾向,有三种主要表现形式:拓宽课程范围:乡土内容、最新动态、学科综合、根据兴趣补充内容。适应个别需要: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而增、减教学内容。发挥创新意识:教师依据自己的学术水平、教学能力、教学风格、
10、洞察力和想象力,从不同的角度对国家课程提出独特的见解,使之更加符合他们的教学情境。这类校本课程具有随意性、偶然性、独家性等特点。、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校本课程开发的含义以学校为基地,以满足学生需要和体现学校办学理念与特色为目的,由学校采取民主原则和开放手段,由教师按一定课程编制程序而进行的课程开发。(二)校本课程与其它几种课程的关系1、校本课程与学校课程、校本课程与学校课程l校本课程是课程开发与实施范畴中的概念;校本课程是课程开发与实施范畴中的概念;学校课程是课程管理范畴中的概念;学校课程是课程管理范畴中的概念;学校课程是指从学校层面对课程进行管理、学校课程是指从学校层面对课程进行管理、开发和
11、实施,它既包括对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它既包括对国家和地方课程的管理、开发和实施,也包括对学校自主开发管理、开发和实施,也包括对学校自主开发课程的管理与实施。课程的管理与实施。国家课程亦称为国家统一课程,是自上而下的国家课程亦称为国家统一课程,是自上而下的、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由中央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主要特征包括:权威性、合法性、强制性(强主要特征包括:权威性、合法性、强制性(强迫性)。迫性)。校本课程含义校本课程含义国家课程国家课程:教师充当实施者;教师充当实施者;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教师充当编制者、实施者和评价教师充当编制者、实施者和评价者。者。2、校
12、本课程与国家课程、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项目国家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课程目标全国共同的、一致的课程方案、追求共性开发符合学生、学校特殊需要的课程方案,追求个性和学校特色适用范围全国单个或某些学校参与人员教育部门的高级行政管理人员、教育理论家、课程专家、学科专家等所有与学校相关的人员(校长、教师、学校职员、学生、学生家长、社区人士等课程观课程即书面的课程文件、是计划好的课程方案课程即教育情景与师生互动的过程与结果项目国家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学生观 学生无个别差异,是被动的学习的个体,课程可以事先做好详细、完善的计划学生不但具有个别差异、也有主动建构学习的能力,课程应根据学生的需要随时加以调整教师观
13、教师是课程的消费者、实施者,教师的职责是依据设计好的课程方案加以忠实的呈现教师是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与实施者,教师有主动诠释课程、开发课程的能力地方课程,又可称为地方本位课程,或地方取地方课程,又可称为地方本位课程,或地方取向课程。向课程。校本课程含义校本课程含义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地方教育主管部门以国家课程标准为基础,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观念的指导下,根据地方社会发展及其对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充分方社会发展及其对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充分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所设计的课程。地方课程是利用地方课程资源所设计的课程。地方课程是宏观课程结构中的
14、重要组成部分。宏观课程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3、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课程、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课程地方课程是不同地方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反映地方课程是不同地方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反映了地方社会发展的实际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了地方社会发展的实际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校本课程更多是重建学校制度文化,满要求。校本课程更多是重建学校制度文化,满足不同学校的需要,形成学校特色。足不同学校的需要,形成学校特色。n地方课程是一种地方课程是一种“政治政治”范畴。范畴。地方教育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管理部门是地方课程规划的主体政部门、教育管理部门是地方课程规划的主体。校本课程含义校本课程含义n地方课程是一种地方课
15、程是一种“管理管理”范畴。范畴。地方教育行政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教育管理部门具有管理课程的权利。包部门、教育管理部门具有管理课程的权利。包括:课程规划的管理、课程实施的管理、课程括:课程规划的管理、课程实施的管理、课程开发的管理。开发的管理。地方课程地方课程n地方课程是一种地方课程是一种“地理地理”范畴。范畴。课程的地域课程的地域性、区域性;但其课程资源不仅仅局限于地方性、区域性;但其课程资源不仅仅局限于地方背景。背景。n地方课程是一种地方课程是一种“技术技术”范畴。范畴。地方课程是地方课程是一种课程形态;地方课程立应足于地方开发。一种课程形态;地方课程立应足于地方开发。n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的
16、适应性,改变课程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的适应性,改变课程结构单一现状。结构单一现状。校本课程含义校本课程含义n体现体现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价值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价值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课程共同点: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课程共同点:n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既可以以必修课形式开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既可以以必修课形式开设,也可以以选修课形式开设设,也可以以选修课形式开设n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施应强调学生倡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实施应强调学生对地方或社区现实问题的研究与思考,对地方或社区现实问题的研究与思考,将课程将课程内容以主题的形式加以设计,组织学生通过调内容以主题的形式加以设计,组织学生通过调查研究,探讨
17、问题,并适当地参与社区实践活查研究,探讨问题,并适当地参与社区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活动能力动,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社会活动能力。l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校本课程含义校本课程含义4、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本内容领域: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基本内容领域: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
18、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等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国家课程,是学校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国家课程,是学校必须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它不是一门校本课程须开设的一门必修课程。它不是一门校本课程,但需利用校本开发的理念与技术。它的开发,但需利用校本开发的理念与技术。它的开发性质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本开发。在性质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本开发。在实施上,综合实践活动课依赖于学校开发,也实施上,综合实践活动课依赖于学校开发,也依赖于地方管理。依赖于地方管理。校本课程含义校本课程含义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联系: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
19、活动联系:校本开发的课程范围指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校本开发的课程范围指教育行政部门颁发的课程计划课程计划中规定的中规定的“学校开发的课程学校开发的课程”,以,以及国家课程中的及国家课程中的“综合实践活动综合实践活动”部分,也就部分,也就是说,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也可以是实践性课是说,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也可以是实践性课程的形式。程的形式。校本课程含义校本课程含义二者课时可以结合使用。二者课时可以结合使用。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设置实验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设置实验方案案中说:中说:“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其具体内容由地方规定的必修课,其具体内容由地方和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自主和
20、学校根据教育部的有关要求自主开发或选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开发或选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时可与地方、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可与地方、学校自主使用的课时结合在一起使用,可以分散安排,也合在一起使用,可以分散安排,也可以集中安排。可以集中安排。”权限上,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权限上,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校本课程则是学校自主开发设计的课程,程;校本课程则是学校自主开发设计的课程,可以选修也可以必修。可以选修也可以必修。从设计上来讲,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达到国家从设计上来讲,综合实践活动课是达到国家规定基本教育目标的课程,特别强调学生基本规定基本教育目标的课程,特别强调学生基本学习能力的
21、培养,校本课程更考虑学生的个性学习能力的培养,校本课程更考虑学生的个性发展,但也考虑学校办学理念和学校特色。发展,但也考虑学校办学理念和学校特色。设计过程上不一样,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根据设计过程上不一样,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根据国情来设计的,校本课程是学校层面根据学校国情来设计的,校本课程是学校层面根据学校办学理念与学校实际开发与设计的。办学理念与学校实际开发与设计的。校本课程含义校本课程含义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区别: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区别:校本课程含义校本课程含义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决定的课程,校本课程是学校自主决定的课程,目的是满足学生和社区的发展需要,强调目的是满足学生和社区的发展需要,强
22、调多样性与差异性,学生有选修的权利;一多样性与差异性,学生有选修的权利;一般比较侧重学生兴趣类、学校特色类和乡般比较侧重学生兴趣类、学校特色类和乡土类课程;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通常土类课程;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通常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课程,是必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课程,是必修课,由学生选择学习目标、内容、方式修课,由学生选择学习目标、内容、方式及指导老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及指导老师,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式建学校特色是我国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点。建学校特色是我国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突破点。2001年颁布的年颁布的基础教
23、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实指出:实施施“三级课程三级课程”,实行,实行“三级课程管理三级课程管理”,这无疑给学校特,这无疑给学校特色的创建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和保障。色的创建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和保障。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规定的规定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设置、地方管理和学校开发的课程领域。程是国家设置、地方管理和学校开发的课程领域。”“综合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要集中体现学校的特色,学校应对综合实践活实践活动实施要集中体现学校的特色,学校应对综合实践活动进行统筹规划。动进行统筹规划。”综合实践活动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学科课程
24、的关系没综合实践活动与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学科课程的关系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有的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等同有得到很好解决。有的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校本课程等同,有的干脆把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隔离开来。,有的干脆把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相隔离开来。校本课程含义校本课程含义现状现状:热衷于校本课程开发,忽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热衷于校本课程开发,忽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能克服国家课程的弊端,充分发挥校、能克服国家课程的弊端,充分发挥校本课程的优势。本课程的优势。胡鞍钢:一个中国胡鞍钢:一个中国 四个世界四个世界国家课程与办学条件之间的不相适应国家课程与办学条件之间的不相适应国家课
25、程与师资状况之间的不相适应国家课程与师资状况之间的不相适应国家课程与学科发展之间的不相适应国家课程与学科发展之间的不相适应l由于学校是教育的实施机构和场所,是真正发生教育影响和学生经验的地方,教育目标必须落实到学校层面、与具体的学校特点和条件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实现,否则就会落实。从校本课程开发的特点看,它正是针对教育的核心课程而采取的实现教育目标的具体行动策略。所以,校本课程开发有助于更好地实现学校教育的目标。同时,由于它尊重学校师生的独特性与差异性,融入了学校自己的教育哲学思想,因而有助于学校办学传统和特色的创建与发展。l 校本课程开发涉及教育经验的各个方面,是由基层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
26、人士广泛参与的过程,反映了他们的需求和智慧,因而有助于教育决策特别是课程决策的民主化进程。这与当代社会经济、政治生活的日益民主化趋势是一致的。l 校本课程开发充分尊重和满足学生的差异性特点和多样化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课程选择权力,因而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充分和更主动的发展。知识经济时代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以人为本,特别需要凸显人的创造性和个性化发展,校本课程开发也是与这一新的时代潮流相吻合的。l校本课程开发使教师成为课程开发的主体,确立了教师的专业自主地位,赋予教师课程开发的权力和责任,因而校本课程开发对教师的课程意识和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因而有助
27、于教师专业发展水平和能力的不断提高。l在美国西部的淘金热中,有一个淘金仔叫比尔。有一天,他非常渴,可是根本就没有人卖水,他还发现,不管是淘到金子的还是没有淘到金子的人都需要喝水,所以,他决定放弃淘金业,而改行卖水。当淘金仔象走马灯一样更换的时候,他却日积月累、积少成多,最后一跃成为美国著名的零售业大王!一个小故事:一个小故事:l新事物从来就是携带着疑惑和指责而来的,我们应该具有长远的眼光,透过这些遗憾和指责看到课程改革的趋势,看到校本课程开发在整个教育改革中的地位。l我们也要具有迎接挑战的信心和勇气,新事物也意味着新的机会,早日投入新角色,也可能早日获得成功!侧向思维:侧向思维:、开发校本课程
28、的基本依据:、开发校本课程的基本依据:简介校本课程开发的政策依据,主要说明校本课程开发政策空间;说明本校学生的实际需要和特点,主要说明校本课程的需要空间;说明本校现有教育资源状况,主要说明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基础和条件制约;说明学校的办学理念或思路,主要说明学校发展的导向。、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 开发校本课程,要对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有一个大致的描述,目标不要太多和太杂,有35项简要描述即可。其总体目标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学会交往,在合作中学习;让学生学会自信,养成自我认同感和坚毅的品质;让学生学会探究,至少学习一门综合或探究性课程;让学生掌握一项健身技能和一项闲暇技能;
29、培养学生具有现代中国人的意识。、校本课程的基本结构、校本课程的基本结构限选课:包括阅读技能、英语会话、心理辅导、书法与绘画、研究性学习的方法等。任选课:主要包括的内容有身心健康类、生活职业技能类、人文素养类、科学素养类等。、学生选课说明、学生选课说明为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选课,要有较为详细选课说明。选课说明一般包括课程目录、课程说明、选课方法等。要简洁明了,通俗易懂。1.客观性。客观性。任何一门学科都是客观存在的。校本课程开发也如此,它们都按照自身的规律运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要以学生的真实需求学生的真实需求和学校的最大实际学校的最大实际为出发点,切莫主观臆测,沽名钓誉。2.规律性规律性。客
30、观世界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变化的。校本课程开发就是要说明存在于许多复杂教学现象之间的规律。要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体系的连贯规律知识体系的连贯规律。3.可验证性。可验证性。我们所进行的校本课程开发,以及所取得的成果,必须是可验证性的。必须能对学生的生存与发展产生积极的意必须能对学生的生存与发展产生积极的意义,对学校的发展能起到推进作用。义,对学校的发展能起到推进作用。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之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教育就是使人发生变化,使人变好,就是好的教育;使人变坏,就是坏的教育。所以可以说,没有使人发生变化,就没有教育。校本课程开发形成的成果,必须进行验证后能使学生的能力和
31、知识有所提高。4.系统性。系统性。客观世界的诸多规律是彼此联系的,形成一定的体系。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校本课程开发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由社区有关人员、专家和学者、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活动。不能弱化家庭和社区的作用,要用发展和整合的教育观进行校本课程开发。5.准确性。准确性。科学知识要求概念清晰,定性定量准确,原理原则屡试无误。含糊不清、模棱两可都是与科学知识不相容的。校本课程开发形成的成果常常要求数据和语言描述,因为用数据常常可以把事物间的关系说的更清楚,更准确的缘故。所以在校本课程中切忌:可能、大概、也许、好像、估计、据听说等词的使用和出现,以避免对学生出现误导。美国学者施瓦布认为,课程是由
32、教师、学生、美国学者施瓦布认为,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这四个要素间持续教材、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这四个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便构成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涵。的相互作用便构成实践性课程的基本内涵。l教师和学生教师和学生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其中学生是是课程的主体和创造者,其中学生是实践性课程的中心。实践性课程的中心。教材教材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由课程政策文件、课本和其他教学资料构成的。是由课程政策文件、课本和其他教学资料构成的。但是,教材只有在成为相互作用过程中的积极因但是,教材只有在成为相互作用过程中的积极因素时,只有在满足特定学习情境的问题、需要和
33、素时,只有在满足特定学习情境的问题、需要和兴趣时,才具有课程意义。因此,教材具有很大兴趣时,才具有课程意义。因此,教材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可根据不同学习情境的需要的灵活性和变通性,可根据不同学习情境的需要进行选择和取舍。进行选择和取舍。课程环境课程环境是由除教师、学生、是由除教师、学生、教材之外的物质的、心理的、社会的、文化的因教材之外的物质的、心理的、社会的、文化的因素构成的,它直接参与到课程相互作用的系统中。素构成的,它直接参与到课程相互作用的系统中。l实践性课程的开发方法是“审议审议”。所谓“课程审议”是指课程开发主体对具体实践情境中的问题反复讨论权衡,以获得一致性的理解与解释,最
34、终作出恰当的、一致性的课程变革的决定及相应的策略。这种课程审议是通过课程集体来完成的,该集体由校长、社区代表、教师、学生、教材专家、课程专家、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等组成。l1、产生背景:、产生背景:基于对“目标模式”的批判,提出“过程模式”。他认为,“目标模式”对于训练行为技能是很适用的,但对于知识的学习则不适宜。因为,知识的本质在于可以通过对知识的运用进行创造性思维。因而,课程应考虑知识的不确定性,鼓励个体化的、富于创造性的学习,而不是把知识及其学习作为满足预定目标的尝试。l2、“过程模式过程模式”的要点的要点人们可以从具有内在价值的知识形式中,挑选出那些能够体现该知识形式的内容。这些选择出来
35、的内容,能够代表那些最重要的过程、最关键的概念和该知识形式(或领域)中固有的标准。“过程模式”鼓励教师对课程实践的反思批判和发挥创造,不过,教师应遵循下列五项“过程原则”:l(1)教师应与学生一起在课堂上讨论、研究有争议的问题;l(2)在处理有争议的问题时,教师应持中立原则,使课堂成为学生的论坛;l(3)探究有争议的问题的主要方式是讨论,而不是灌输式的讲授;l(4)讨论应尊重参与者的不同观点,无须达成一致意见;l(5)教师作为讨论的主持人,对学习的质量和标准负责。l优点:强调过程本身的育人价值,强调师生互动,既重视教师的自主权,又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对教师要求很高,提出“教师即研教师即研究者究者”。l不足:F首先,有的学者认为它“长于方法拙于目的”,这样,教学过程可能含混不清,教师业绩和学生学业的评价成为棘手的问题。F其次,过程模式重视教学的脉络,强调实际发生的事件,因而缺乏规范性。F再次,过程模式仅是依据当代教育哲学的某些理论而产生,因而有其片面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