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法冶金原理(同名521)课件.ppt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文档编号:5060124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510.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湿法冶金原理(同名521)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湿法冶金原理(同名521)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湿法冶金原理(同名521)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湿法冶金原理(同名521)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湿法冶金原理(同名521)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离子沉淀法、置换沉淀法、加压氢还原法和共沉淀法净化浸出液教学要求教学要求:了解湿法冶金过程中浸出液净化的几种 常用方法;理解离子沉淀法、置换沉淀法、加压氢 还原法的热力学过程分析;了解共沉淀法及其他净液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和难点:离子沉淀法、置换沉淀法、加压氢还原法的热力学过程分析p14.1 离子沉淀法净化p14.2 置换沉淀法净化 p14.3 加压氢还原p14.4 共沉淀法净化p14.5 其他 所谓离子沉淀法所谓离子沉淀法,就是溶液中某种离子在沉淀剂的作用下,形成难溶化合物形态而沉淀的过程。为了达到使主体有价金属和杂质彼此分为了达到使主体有价金属和杂质彼此分离的目的

2、,工业生产中有两种不同的做法:离的目的,工业生产中有两种不同的做法:一是使杂质呈难溶化合物形态沉淀,而有价金属留在溶液中,这就是所谓的溶液净化沉淀法;二是相反地使有价金属呈难溶化合物沉淀,而杂质留在溶液中,这个过程称为制备纯化合物的沉淀法。1 氢氧化物及碱式盐的沉淀 1.1 氢氧化物沉淀 生成难溶氢氧化物的反应都属于水解过程。金属离子水解反应可以用下列通式表示:Mez+zOHMe(OH)z(s)(1)可以推导出Mez+水解沉淀时平衡pH值的计算式:zMewspzKKzpHlog1lglog1)1((14-1)结论:结论:形成氢氧化物沉淀的pH值与氢氧化物的溶度积和溶液中金属离子的活度有关。当氢

3、氧化物从含有几种阳离子价相同的多元盐溶液中沉淀时,首先开始析出的是其形成pH值最低,即其溶解度最小的氢氧化物。在金属相同但其离子价不同的体系中,高价阳离子总是比低价阳离子在pH值更小的溶液中形成氢氧化物。这个决定氢氧化物沉淀顺序的规律,是各种湿法冶金过程的这个决定氢氧化物沉淀顺序的规律,是各种湿法冶金过程的理论基础之一。理论基础之一。1.2 碱式盐的沉淀碱式盐的沉淀设有碱式盐,其形成反应可用下式表示 zyzOHMeMeA)()()(OHMeMeAOHzAyzMeyzyz(2)yzAMewyzKRTzGpHlogloglog303.20)2()2(同样可以推导出:结论:结论:形成碱式盐的平衡pH

4、值与Mez+的活度 和价数(z)、碱式盐的成分(和)、阴离子的活度 和价数(y)有关。(14-2))(zMe)(yMe1 硫化物的沉淀硫化物的沉淀硫化物沉淀分离金属,是基于各种硫化物的溶度积不同,凡溶度积愈小的硫化物愈易形成硫化物而沉淀析出。硫化物沉淀的热力学分析硫化物在水溶液中的稳定性通常用溶度科来表示:MeMe2 2S Sz z=2Me=2Mez+z+zSzS2 222)(2SMeKzSMespz可导出一价、二价、三价金属硫化物沉淀的平衡pH值的计算式分别为:MeSMespKpHloglog215.11)(22log21log215.11)(MeMeSspKpH332log31log615

5、.11)(MeSMespKpH(14-3)(14-4)(14-5)结论:结论:生成硫化物的生成硫化物的pH值,不仅与硫化物的溶度积有值,不仅与硫化物的溶度积有关,而且还与金属离子的活度和离子价数有关。关,而且还与金属离子的活度和离子价数有关。高温高压有利于硫化沉淀,在现代湿法冶金中高温高压有利于硫化沉淀,在现代湿法冶金中已发展到采用高温高压硫化沉淀过程。已发展到采用高温高压硫化沉淀过程。1 1 置换沉淀过程的热力学置换沉淀过程的热力学 用较负电性的金属从溶液中取代出较正电性金属的反应叫做置用较负电性的金属从溶液中取代出较正电性金属的反应叫做置换沉淀。置换反应为:换沉淀。置换反应为:212112

6、2112zzMezMezMezMez反应平衡条件可表示如下 lnln2021101FzRTFzRT 如果两种金属的价数相同,在平衡状态下,溶液中两种金属离子活度之比可用下式表示:RTzF303.2)(10010221 结论:结论:从热力学角度考虑,在许多场合下,用置换沉淀法有可从热力学角度考虑,在许多场合下,用置换沉淀法有可能完全除去溶液中被置换的金属离子能完全除去溶液中被置换的金属离子(14-6)(14-7)(14-8)2 2 置换沉淀过程的动力学置换沉淀过程的动力学 置换过程的动力学方程在大多数情况下,置换过程的动力学方程在大多数情况下,置换速度服从一级反应速度方程(置换速度服从一级反应速

7、度方程(n=1n=1):):nMeMeKCddC11(14-9)影响置换过程及反应结果的影响置换过程及反应结果的重要因素重要因素:(1)置换金属与被置换物结合物的组成)置换金属与被置换物结合物的组成(2)置换温度)置换温度(3)置换金属用量)置换金属用量(4)置换金属的比表面积)置换金属的比表面积(5)置换时搅拌的作用)置换时搅拌的作用(6)溶液的阴离子和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溶液的阴离子和表面活性物质的作用(7)氧的还原与氢气的析出)氧的还原与氢气的析出 1 1 加压氢还原过程的热力学分析加压氢还原过程的热力学分析 用氢使金属从溶液中还原析出的反应可表示如下:zHMezHMez221)()3(

8、HMezFG 如果 反应(3)便可向金属还原的一方进行,直到 时建立平衡为止。HMeHMezMeMeMeazFRTlg303.202lg303.2303.2HHpzFRTpHFRT(14-10)(14-11)(14-12)(14-13)电位电位与与Me2+离子浓度以及与溶液的离子浓度以及与溶液的pH的关系的关系 增大氢还原反应的还原程度有两个途径:第一个途径是靠增大氢第一个途径是靠增大氢的压力和提高溶液的的压力和提高溶液的pH值来降低氢电极电值来降低氢电极电位;位;第二个途径是靠增加溶第二个途径是靠增加溶液中金属离子浓度来提液中金属离子浓度来提高金属电极的电位。高金属电极的电位。图14-2 2

9、5下金属电位与Me2+离子浓度以及氢电位与溶液的pH的关系 2 2 加压氢还原过程的动力学分析加压氢还原过程的动力学分析 根据用氢从苏打溶液中还原钒和铀以及从氨溶液中还原铜等方面的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在强烈搅拌溶液以充分消除扩散因素的条件下,还原反应属于零级反应,其速度可用下列通式表示:RTWHSeKPddC212结论:结论:反应具有明显的多相体系的特点,并且在控制速度的反应具有明显的多相体系的特点,并且在控制速度的 阶段中,经常是原子氢参与作用。阶段中,经常是原子氢参与作用。随着温度和氢压力的增高,还原反应将加速进行。随着温度和氢压力的增高,还原反应将加速进行。1 分散体系的概念 利用胶体吸

10、附特性除去溶液中的其它杂质的过程叫做共沉淀法共沉淀法净化。净化。一种物质分散成微粒分布在另一种物质中称为分散体系,被分散的物质叫做分散质分散质,分散质周围的介质叫做分散剂分散剂。分散体系分类:(l)溶液溶液:分散质被分散成单个的分子或离子,粒子直径110-7cm以下(2)溶胶溶胶:又称胶体溶液,它的分散质是由许多分子聚集而成的颗粒,粒子直径在10-710-5cm之间。(3)悬浊液悬浊液:分散质也是由许多分子聚集而成的颗粒,粒子直径在10-510-3cm之间。2 2 胶体的基本特性胶体的基本特性 胶体的高度分散性与吸附能力胶体的高度分散性与吸附能力 胶体的电泳现象与其带电性胶体的电泳现象与其带电

11、性 胶体的稳定性胶体的稳定性 胶体的结构胶体的结构 3 胶体的凝聚与吸附 加电解质加电解质 加热胶体溶液加热胶体溶液 加凝聚剂加凝聚剂 a 1 1 离子交换法离子交换法 离子交换过程特别适用于从很稀溶液(10微克升-1或更低)提取金属。对于高于1的浓溶液,它是不恰当的。离子交换过程通常包括两个阶段:吸附,离子交换过程通常包括两个阶段:吸附,解吸解吸2 2 离子浮选法离子浮选法 离子浮选就是利用气泡来捕集溶液中离子的一种技术。3 3 有机萃取法有机萃取法 有机萃取法主要利用金属离子在水和有机试剂中分配不同,同时水溶液与有机液形成两层液体相,再用稀释剂从有机相中将金属离子分离出来。萃取广泛用于从浸出液中提取金属和从浸出液中除去有害杂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行业 > 各类PPT课件(模板)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1,本文(湿法冶金原理(同名521)课件.ppt)为本站会员(晟晟文业)主动上传,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2,用户下载本文档,所消耗的文币(积分)将全额增加到上传者的账号。
3,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发送邮件至3464097650@qq.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侵权处理QQ:3464097650--上传资料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Www.163Wenku.Com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