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 (现在山东省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被称其为“亚圣”。曾周游列国,先后到齐、宋、魏、鲁 等国,游说诸侯,宣扬“仁政”、“王道”,始终不受重 用。 孤高而又热爱和平的孟子孤高而又热爱和平的孟子 孟子是孤独高傲的。他认为“人皆可成尧舜”,他高举“民贵君轻” 的旗帜,他强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些无不闪烁着朴素的民 本色彩,他把人民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 齐桓晋文之事 孟子 从春秋时代开始,中国社会进入一个历史性的变革时期,即由领 主封建制向地主封建制转化。到了战国中期,各国互相攻伐,强者称 霸,列国分立开始趋向统一。这一前所
2、未有的巨大变动,激起了新旧 势力和各种不同政治主张的剧烈斗争,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儒、道、 墨、法、兵、纵横诸家都竭力宣扬自己的一套政治主张。 孟子一生周游列国,宣传自己实行仁政王道的政治主张。他多次 到过齐国,尽管他先后受到齐威王和齐宣王的礼遇,但齐宣王倾心于 春秋时期的霸主地位,一心想建立霸业。 写作背景 二 霸道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 乎?” “春秋五霸“两种最具代表性的: 史记索隐-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 荀子 王霸-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 臣未之闻也 “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王道 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以羊易牛 曰:“臣闻之胡
3、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 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 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不识有 诸?” 曰:“有之。” 曰:“是心足以王矣。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王曰:“然,诚有百姓者。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 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 曰:“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 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王笑曰:“是诚何心哉!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 曰:“无伤也,是乃仁术也!见牛未见羊也。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
4、不忍 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夫我乃行之, 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 也?” 孟子论辩的智慧:从齐宣王的日常生活入手 肯定其不忍之心 情感共情 不足之处不足之处 不为、不能 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 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 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 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 曰:“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5、” 曰:“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 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 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诗云: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言举斯心加诸彼而已。故推恩足 以保四海,不推恩无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 为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权,然后知轻 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王请度之! 孟子论辩的智慧:深入浅出,善于取譬设喻,因势利导 以“举百钧”与“举一羽”、“察秋毫之末”与“视舆薪”; “挟太山以超北海”
6、“为长者折枝”等为喻, 指出齐宣王的“不王”,是“不为也,非不能也”这一观点。 王之所大欲 抑王兴甲兵,危士臣,构怨于诸侯,然后快于心与?” 王曰:“否,吾何快于是!将以求吾所大欲也。” 曰:“王之所大欲,可得闻与?” 王笑而不言。 曰:“为肥甘不足于口与?轻暖不足于体与?抑为采色不足视于目与?声音不足听于耳与? 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王之诸臣,皆足以供之,而王岂为是哉!” 曰:“否,吾不为是也。” 曰:“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以若所为,求 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王曰:“若是其甚与?” 曰:“殆有甚焉。缘木求鱼,虽不得鱼,无后灾;以若所为,求若所欲,
7、尽心力而为之,后 必有灾。” 曰:“可得闻与?” 曰:“邹人与楚人战,则王以为孰胜?” 曰:“楚人胜。” 曰:“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海内之地,方千里者九, 齐集有其一;以一服八,何以异于邹敌楚哉!盍亦反其本矣!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 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途,天下之欲疾其君 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 王曰:“吾惛,不能进于是矣!愿夫子辅吾志,明以教我。我虽不敏,请尝试之!” 以霸道求之,殆于缘木求鱼,后必有灾。以霸道求之,殆于缘木求鱼,后必有灾。 行仁政行仁政 东夷、南蛮、西戎、北狄 孟子论辩的智
8、慧:故作顿挫,正反对比,破而后立。 发政施仁,制民之产发政施仁,制民之产 曰:“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 放辟邪侈,无不为已。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 罔民而可为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 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今也制民之产,仰 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此惟救死而 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 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 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
9、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 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理想的社会蓝图:以民为本 保民、养民 教民 思想的先进性 孟轲,邹人也。曾跟着子思的弟子学习。道既通,游事齐宣王, 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 当是之时,秦用商鞅,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宣 王、威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 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 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 七篇。 (选自【史记 孟子荀卿列传】) 孟子的孟子的“人格论人格论”独具魅力,积淀在我们民族
10、的文化心理中,独具魅力,积淀在我们民族的文化心理中, 感染熏陶着每一个中国人。感染熏陶着每一个中国人。 “我善养我浩然之气我善养我浩然之气”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 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 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 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 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鱼我所欲也 -孟子 滕文公下 爱 喜
11、爱.师说:“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亲爱的;心爱的.柳毅传:“见大王爱其女牧羊于野。” 爱护.陈涉世家:“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 怜惜;同情.左传 僖公二十二年:“若爱重伤,则如勿伤。” 爱惜.指南录后序:“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 吝啬.齐桓晋文之事:“吾何爱一丰?。” 爱好.阿房宫赋:“秦爱纷奢,人亦念共家。” 重要的文言实词 固: 一、本义: “固”的本义是坚固,特指地形险要和城郭坚固。 如:秦孝公据崤函之固。(贾谊过秦论) 二、形容词: 用作形容词,意为“固执”“顽固”。 如: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杜牧阿房宫赋) 三、动词: 用作动词。意为“坚持”“坚守”, 如:秦数败赵军,赵军
12、固壁不战。(司马迁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虚词: 表理应如此时,可译为:“本来”“原来”“一向”“确实”等; 表态度坚决时,可译为:“一定”“坚决”等; 表寻根究底时,可译为“究竟”等; 用作连词时。通“故”,可译为:“所以”“因此”等。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 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 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 例如:不吾知也。 忌不自信。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知识宝库 宾语宾语前置前置 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13、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举例论证: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 服力。 格式:格式: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 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 体,更有说服力。 道理论证: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格式: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的观点,从而使论证更 概括更深入。 考点链接 比喻论证: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格式: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 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对比论证: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
14、格式: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和加以比较,突出强 调了的观点。 引用论证: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 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 其作用要具体分析。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 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 的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格式:格式: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 使论证更有说服力。(或更有趣味性,吸引读者往下读) 文化常识 【校】夏代学校的名称,举行祭祀礼仪和教习射御、传授书数的场所。 【庠xing】【序】古人常以庠序称古代地方学校,后泛指学校。孟子 滕文
15、公:“夏曰校,殷曰序,曰庠”。 【国学】先秦学校分为两大类:国学和乡学。国学为天子或诸侯所设,包括太学 和小学两种。太学、小学教学内容都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为主, 小学尤以书、数为主。 【乡学】与国学相对而言,泛指地方所设的学校。 【太学】中国封建时代的教育行政机构和最高学府。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 国子学(监),或两者同时设立,名称不一,制度也有变化,但都是教授王公贵族 子弟的最高学府,就学的生员皆称太学生、国子生。张衡传:“因入京师, 观太学。”送东阳马生序:“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 【国子监】参见“太学”条。汉魏设太学,西晋改称国子学,隋又称国子监,从 此国子监与
16、太学互称,都是最高学府兼有教育行政机构的职能。 【监生】国子监的学生。或由学政考取,或地方保送,或皇帝特许,后来成为虚 名,捐钱就能取得监生资格。 【诸生】明清时期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生员有增 生、附生、廪生、例生等,统称诸生。 【学官】古代主管学务的官员和官学教师的统称。如祭酒、博士、助教、 提学、学政、教授和教习、教谕等。 【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司业】学官名。为 国子监或太学副长官,协助祭酒主管教务训导之职。 【博士】古为官名,现为学位名称。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 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职。 【学政】学官名。“提督学政”的简称,是由朝廷委派到各省主持院试, 并督察各地学官的官员。学政一般由翰林院或进士出身的京官担任。 【书院】唐宋至明清出现的一种独立的教育机构,是私人或官府所设的 聚徒讲授、研究学问的场所,宋代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的白鹿 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 府书院。明代无锡有“东林书院”,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 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