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九章第九章 排泄排泄本章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与难点一、排泄:一、排泄:机体将代谢终产物和他不需要的物质机体将代谢终产物和他不需要的物质(包括异物、药物的代谢产物)经血(包括异物、药物的代谢产物)经血液循环由某些排泄器官向体外排出的液循环由某些排泄器官向体外排出的过程,称之排泄。过程,称之排泄。二、排泄途径:二、排泄途径:皮肤:排出水、盐、尿素皮肤:排出水、盐、尿素消化道:排出胆色素、无机盐消化道:排出胆色素、无机盐肺:排出肺:排出CO2、水、挥发性药物、水、挥发性药物肾:排出水分和各种溶于水的排泄物肾:排出水分和各种溶于水的排泄物三、排泄器官的功能三、排泄器官的功能1、维持机体水、电解质、酸碱
2、平衡。、维持机体水、电解质、酸碱平衡。2、维持机体正常渗透浓度。、维持机体正常渗透浓度。3、清除代谢终产物、异物以及其他代谢产物、清除代谢终产物、异物以及其他代谢产物第一节第一节 肾的结构与基本功能肾的结构与基本功能一、脊椎动物肾结构的特点一、脊椎动物肾结构的特点(一)肾单位(一)肾单位 是肾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肾单位的分类:肾单位可分为皮质肾单位和肾单位的分类:肾单位可分为皮质肾单位和髓旁肾位髓旁肾位 肾单位肾单位肾小体肾小体肾小球肾小球 是一团毛细血管网,两端分别与是一团毛细血管网,两端分别与入球、出球小动脉相连入球、出球小动脉相连肾小囊肾小囊内层(脏层)紧贴在
3、肾小球毛细血管外面内层(脏层)紧贴在肾小球毛细血管外面外层(壁层)与肾小管近曲小管相连外层(壁层)与肾小管近曲小管相连近球小管近球小管髓袢降支粗段髓袢降支粗段近曲小管近曲小管髓袢细段髓袢细段 髓袢升支细段髓袢升支细段肾小管肾小管髓袢降支细段髓袢降支细段远球小管远球小管 髓袢升支粗段髓袢升支粗段远曲小管远曲小管(二)集合管:具有重吸收和分泌作用,特别是在(二)集合管:具有重吸收和分泌作用,特别是在尿的浓缩和稀释中起重要作用。尿的浓缩和稀释中起重要作用。(三)近球小体(肾小球旁器)(三)近球小体(肾小球旁器)近球细胞近球细胞 是分泌肾素的细胞是分泌肾素的细胞近球近球小体小体致密斑致密斑 功能功能
4、是一化学感受器是一化学感受器 感受小管液感受小管液中中Na+浓度变化,调节近球细浓度变化,调节近球细胞分泌肾素。胞分泌肾素。球外系膜细胞球外系膜细胞 功能功能 为一牵张感受器为一牵张感受器 感受肾血感受肾血管内血量和血压的变化。管内血量和血压的变化。肾小球旁细胞肾小球旁细胞二、肾的血液循环二、肾的血液循环(一)肾血液循环的途径(一)肾血液循环的途径腹主动脉腹主动脉肾动脉肾动脉入肾门在肾窦入肾门在肾窦叶间动脉叶间动脉皮、髓质交界处皮、髓质交界处弓状动脉弓状动脉小叶间动脉小叶间动脉分出分出入球小动脉入球小动脉入肾小体入肾小体形成毛细血管网并吻合成血管球形成毛细血管网并吻合成血管球汇集汇集出球小动脉
5、出球小动脉离开肾小体离开肾小体再形成毛细血管网,缠绕于肾小管周围再形成毛细血管网,缠绕于肾小管周围肾静脉出肾肾静脉出肾汇入汇入下腔静脉下腔静脉(二)肾血液循环的特点(二)肾血液循环的特点1、血流量大血流量大 正常人安静时流经双侧肾的血液为正常人安静时流经双侧肾的血液为1200ml/分,占心输出量的分,占心输出量的1/51/4。2、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高,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高,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血压低血管血压低流经肾脏的血液流经肾脏的血液94%分布在皮质,髓质仅分布在皮质,髓质仅有有6%,内髓的血流量可能不到,内髓的血流量可能不到1%3、血液分布不均匀、血液分布不均匀三、肾的神
6、经支配三、肾的神经支配 主要受交感神经支配主要受交感神经支配支配肾的交感神经是由脊髓胸腰段发出,支配肾的交感神经是由脊髓胸腰段发出,入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入球小动脉、出球小动脉近球细胞(球旁细胞)近球细胞(球旁细胞)节后纤维分布在节后纤维分布在四、肾的机能四、肾的机能泌尿泌尿 产生排除尿液产生排除尿液分泌活性物质分泌活性物质 肾素、促红细胞生成素、肾素、促红细胞生成素、前列腺素、维生素前列腺素、维生素D3第二节第二节 尿的生成尿的生成一、尿液一、尿液(一)尿量(一)尿量 正常成人在通常生活条件下,每昼夜排正常成人在通常生活条件下,每昼夜排出的尿量为出的尿量为10001000 2000ml/20
7、00ml/日,平均日,平均1500ml/1500ml/日日尿量持续多于尿量持续多于2500ml/2500ml/日日 为多尿为多尿尿量持续少于尿量持续少于400ml/400ml/日日 为少尿为少尿尿量持续少于尿量持续少于100ml/100ml/日日 为无尿为无尿 (二)尿的化学成分(二)尿的化学成分水分水分 95%95%97%97%固体物固体物无机盐无机盐3%3%3.5%3.5%非蛋白氮化合物非蛋白氮化合物(三)尿的理化特性(三)尿的理化特性 1、颜色、颜色 淡黄色的透明液体淡黄色的透明液体2、比重、比重 1.0151.025之间之间3、酸碱度、酸碱度 膳用混合食物,尿一般呈酸性,膳用混合食物,
8、尿一般呈酸性,PH在在5.07.0之间变动。之间变动。4、渗透压、渗透压 高于血浆高于血浆 约为约为360450mOsmkgH2O二二 、尿的生成过程、尿的生成过程(一)肾小球的滤过作用(一)肾小球的滤过作用 :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血液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血浆中的水分和小分子溶质透过滤过管时,血浆中的水分和小分子溶质透过滤过膜滤入肾小囊腔形成滤液的过程,称肾小球膜滤入肾小囊腔形成滤液的过程,称肾小球的滤过作用的滤过作用 。1 1、滤过膜及其通透性、滤过膜及其通透性 滤过膜的结构滤过膜的结构 滤过膜是由毛细血管内皮细滤过膜是由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基膜、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三层构成。胞、基膜、肾小
9、囊脏层上皮细胞三层构成。滤液也称原尿,使血浆的超滤液,又叫滤液也称原尿,使血浆的超滤液,又叫去蛋白血浆。去蛋白血浆。滤过膜滤过膜毛细血管内皮细胞毛细血管内皮细胞 基膜基膜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肾小囊脏层上皮细胞 小孔小孔裂孔膜裂孔膜形成一定的形成一定的孔道孔道 滤过膜的通透性滤过膜的通透性a 小分子物质小分子物质 滤过膜对其通透性很大滤过膜对其通透性很大b 较大分子物质较大分子物质 只有少量滤出,滤过膜对其只有少量滤出,滤过膜对其通透性小。通透性小。c 大分子物质大分子物质 不能滤过,滤过膜对此无通透性不能滤过,滤过膜对此无通透性带负电的糖蛋白构成了滤过膜的电学屏障带负电的糖蛋白构成了滤过膜的电学
10、屏障纤维网孔纤维网孔图图2 2、有效率过压、有效率过压 滤过膜两侧的压力差称为有效滤过膜两侧的压力差称为有效滤过压。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 为血浆从肾小球滤过的为血浆从肾小球滤过的力量力量血浆胶渗压血浆胶渗压囊内压囊内压阻止血浆滤出的力量阻止血浆滤出的力量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血浆胶(血浆胶体渗透压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肾小囊内压)鼠有效滤过压鼠有效滤过压=45-=45-(25+1025+10)=10mmhg=10mmhg(入球动脉端)(入球动脉端)(出球动脉端)(出球动脉端)=45-(35+10)=0滤过率:单位时间内由肾小球滤过
11、的血浆量,滤过率:单位时间内由肾小球滤过的血浆量,即单位时间内原尿的产生量。正常即单位时间内原尿的产生量。正常 约为约为125ml/125ml/分。分。3 3、影响、影响滤滤过过率率影响因素影响因素 滤过膜的变化滤过膜的变化a a 通透性:通透性:肾炎时肾炎时滤过膜中带负电的糖蛋白减少或消失滤过膜中带负电的糖蛋白减少或消失破坏了滤过膜中的电学屏障破坏了滤过膜中的电学屏障通透性通透性使正常很少滤过的带负电荷的血浆蛋白大量滤出使正常很少滤过的带负电荷的血浆蛋白大量滤出致病人尿中出现蛋白致病人尿中出现蛋白b 滤过面积的改变滤过面积的改变率过滤率过滤急性肾小球肾炎时急性肾小球肾炎时肾小球肿胀肾小球肿胀
12、有些肾小管腔有些肾小管腔降低或丧失滤过作用降低或丧失滤过作用活动活动有效率过面积有效率过面积尿量尿量无尿出现水肿无尿出现水肿狭窄或完全堵塞狭窄或完全堵塞肾小球数目肾小球数目 有效率过压的变化有效率过压的变化a 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休克休克失血失血平均动脉压下降至平均动脉压下降至70mmHg以下以下肾血流量肾血流量交感神经交感神经+血液重新分配血液重新分配肾小球肾小球血流量血流量血压血压滤过率滤过率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肾小球毛细高血压晚期病人高血压晚期病人入球小动脉缩小入球小动脉缩小率过滤率过滤血管压血管压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b 血浆胶渗压血浆胶渗压任何原因任何原因使全身血
13、浆蛋白量使全身血浆蛋白量血浆胶渗压血浆胶渗压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滤过率滤过率任何原因任何原因使使血浆胶渗压血浆胶渗压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滤过率滤过率c 肾小囊内压肾小囊内压泌尿系泌尿系结石结石肿瘤肿瘤尿路梗阻尿路梗阻致肾小囊内压致肾小囊内压有效滤有效滤过压过压滤过率滤过率(二)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二)肾小管与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小管液中的水和某些溶质经肾小管或集合管小管液中的水和某些溶质经肾小管或集合管上皮细胞重新吸收回血液的过程,为肾小管上皮细胞重新吸收回血液的过程,为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和集合管的重吸收作用。重吸收证据重吸收证据数量数量质量质量原尿原尿终尿终尿180 l/日日
14、1.5 l/日日去蛋白血浆去蛋白血浆 与血浆的差异很大与血浆的差异很大 说明滤液(原尿)流经肾小管、集合管说明滤液(原尿)流经肾小管、集合管时时99%水分及一些溶质均得到重吸收。水分及一些溶质均得到重吸收。1、重吸收的特点、重吸收的特点 选择性重吸收选择性重吸收a 对身体有用的物质全部重吸收对身体有用的物质全部重吸收b H2O电解质大部分重吸收电解质大部分重吸收c 尿素、肌酐等代谢产物少部分尿素、肌酐等代谢产物少部分重吸收或完全不被重吸收重吸收或完全不被重吸收 对物质的吸收有一定的限度对物质的吸收有一定的限度2、重吸收的方式、重吸收的方式 被动重吸收被动重吸收 依小管内外的电位差、浓度差、依小
15、管内外的电位差、浓度差、渗透压差为动力,将小管中的某些物质通过渗透压差为动力,将小管中的某些物质通过 管壁转运到小管外间液与血液的过程。管壁转运到小管外间液与血液的过程。主动重吸收主动重吸收 离子泵、载体、胞饮作用离子泵、载体、胞饮作用b 重吸收机理重吸收机理3、肾小管对几种物质的重吸收、肾小管对几种物质的重吸收 Na+和和Cl-的重吸收的重吸收Na+的重吸收的重吸收a 重吸收部位重吸收部位 近曲小管可吸收近曲小管可吸收65%70%远曲小管可吸收远曲小管可吸收10%髓袢髓袢集合管集合管吸收剩余的吸收剩余的Na+通过小管上皮细胞的通过小管上皮细胞的Na+泵主动泵主动重吸收重吸收 图图Na+的重吸
16、收的重吸收=主动重吸收量主动重吸收量-回漏量回漏量b 重吸收机理重吸收机理 主动重吸收主动重吸收髓袢升支粗段对髓袢升支粗段对Cl-重吸收为主动重吸收,属重吸收为主动重吸收,属继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K+的重吸收的重吸收a 重吸收部位重吸收部位 主要为近球小管,少部分在远主要为近球小管,少部分在远球小管、集合管球小管、集合管 HCO3-的重吸收的重吸收a 重吸收部位重吸收部位 主要为近球小管主要为近球小管Cl-的重吸收的重吸收Cl-大部分是随大部分是随Na+主动重吸收而被动重吸收主动重吸收而被动重吸收b 重吸收机理重吸收机理 与与H+的分泌有关,是以的分泌有关,是以CO2的形式重吸收的的
17、形式重吸收的 b 重吸收机理重吸收机理 借助借助Na+的主动重吸收逆浓度差的主动重吸收逆浓度差主动重吸收。也是一种继发性主动重吸收。主动重吸收。也是一种继发性主动重吸收。正常血糖浓度是正常血糖浓度是80120mg%肾糖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此时血浆中肾糖阈:尿中开始出现葡萄糖,此时血浆中血糖浓度就称肾糖阈血糖浓度就称肾糖阈。为。为160180mg%葡萄糖的重吸收葡萄糖的重吸收a 重吸收部位重吸收部位近曲小管近曲小管 蛋白质和氨基酸的重吸收蛋白质和氨基酸的重吸收蛋白质蛋白质 滤液中含有极少量的蛋白质和多肽,滤液中含有极少量的蛋白质和多肽,其分子量均小于血浆蛋白,当滤液流其分子量均小于血浆蛋白,
18、当滤液流经肾小管时蛋白质又被完全重吸收。经肾小管时蛋白质又被完全重吸收。a 重收部位:近曲小管重收部位:近曲小管b 重吸收方式:由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的胞饮方重吸收方式:由近曲小管上皮细胞的胞饮方式主动重吸收式主动重吸收氨基酸的重吸收完全同于葡萄糖的重吸收氨基酸的重吸收完全同于葡萄糖的重吸收 尿素的重吸收尿素的重吸收(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三)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作用肾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肾对酸碱平衡的调节作用指小管上皮细胞将细胞本身新陈代谢所产生指小管上皮细胞将细胞本身新陈代谢所产生 的物质或血液中某些物质排入小管液的过程。的物质或血液中某些物质排入小管液的过程。1、H的分泌的分泌与与H
19、+Na+交换交换 分泌部位分泌部位 以近球小管为主,还有远曲小管、以近球小管为主,还有远曲小管、集合管。集合管。分泌过程分泌过程 意义意义 维持体内的酸碱平衡维持体内的酸碱平衡2、K+的分泌与的分泌与K+Na+交换交换 分泌部位分泌部位 远曲小管、集合管远曲小管、集合管 分泌机理分泌机理 由由Na+的主动重吸收引起的主动重吸收引起 a 通过钠泵主动转运通过钠泵主动转运Na+的同时反方向转运的同时反方向转运K+。b 是由是由Na+主动重吸收引起管内外的电位差,主动重吸收引起管内外的电位差,这种电位差促使这种电位差促使K+由组织液扩散到小管由组织液扩散到小管液中。液中。H+Na+交换交换K+Na+
20、交换交换3、NH3的分泌的分泌 分泌的部位分泌的部位 远曲小管、集合管远曲小管、集合管 分泌机理分泌机理 意义意义 既有排酸作用,又维持血浆既有排酸作用,又维持血浆NaHCO3浓度,调节维持体内酸碱平衡。浓度,调节维持体内酸碱平衡。第三节第三节 尿的浓缩与稀释尿的浓缩与稀释尿渗透压尿渗透压=血浆渗透压血浆渗透压 称等渗尿称等渗尿尿渗透压血浆渗透压尿渗透压血浆渗透压 称高渗尿称高渗尿 浓缩尿浓缩尿尿渗透压血浆渗透压尿渗透压血浆渗透压 称低渗尿称低渗尿 稀释尿稀释尿1 1、吸收量大、吸收量大 滤液中滤液中99%99%以上的水被重吸收以上的水被重吸收2 2、吸收方式、吸收方式 是以渗透原理被动重吸收
21、是以渗透原理被动重吸收(一)(一)H H2 2O O的重吸收的重吸收一、一、H2O的重吸收与尿的浓缩或稀释的重吸收与尿的浓缩或稀释3、吸收部位、吸收部位近曲小管可吸收滤液的近曲小管可吸收滤液的6570%髓袢可吸收髓袢可吸收10%远曲小管可吸收远曲小管可吸收10%集合管可吸收集合管可吸收10%20%对水重吸收对水重吸收是可调节的是可调节的水生动物水生动物 排出的尿往往都是稀释尿(低渗尿)排出的尿往往都是稀释尿(低渗尿)陆生动物陆生动物 排出的尿都是浓缩尿(高渗尿)排出的尿都是浓缩尿(高渗尿)(二)尿液的浓缩与稀释(二)尿液的浓缩与稀释2、尿液的浓缩:是由于小管液中的水被重吸收,、尿液的浓缩:是由
22、于小管液中的水被重吸收,而溶质仍留在小管液中。而溶质仍留在小管液中。1、尿液的稀释:是由于小管液中的溶质被重吸、尿液的稀释:是由于小管液中的溶质被重吸收,而水不易被重吸收造成的。收,而水不易被重吸收造成的。球管平衡:不论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或减少,球管平衡:不论肾小球滤过率增加或减少,近球小管对滤液的重吸收率始终为肾小球滤近球小管对滤液的重吸收率始终为肾小球滤过率的过率的65%70%左右,这种现象称为球管左右,这种现象称为球管平衡平衡。通过一定的机制使这种高渗状态始终维持。通过一定的机制使这种高渗状态始终维持。小管液最后流经高渗区域之前变成低渗液体,小管液最后流经高渗区域之前变成低渗液体,最后,这
23、种低渗的小管液流过位于高渗区域最后,这种低渗的小管液流过位于高渗区域 的管道,此管道对水的通透性是可调节的。的管道,此管道对水的通透性是可调节的。二、尿的浓缩与稀释的机制二、尿的浓缩与稀释的机制逆流系统学说逆流系统学说逆流系统的基本知识逆流系统的基本知识1、逆流倍增、逆流倍增2、逆流交换、逆流交换 肾应有一个高渗区域,并高渗状态具有一定肾应有一个高渗区域,并高渗状态具有一定的浓度梯度。的浓度梯度。肾浓缩稀释尿液的几个条件:肾浓缩稀释尿液的几个条件:(一)肾髓质渗透压梯度的形成(一)肾髓质渗透压梯度的形成 外髓部的渗透梯度主要是由髓袢升支粗段对外髓部的渗透梯度主要是由髓袢升支粗段对氯化钠的主动重
24、吸收形成的。氯化钠的主动重吸收形成的。内髓部渗透压的形成,是内髓部集合管扩散内髓部渗透压的形成,是内髓部集合管扩散出来的尿素以及髓袢升支细段扩散出来的氯出来的尿素以及髓袢升支细段扩散出来的氯化钠双重因素形成的。化钠双重因素形成的。(二)肾髓质高渗压的维持二)肾髓质高渗压的维持 是通过直小血管的逆流是通过直小血管的逆流交换作用维持的。交换作用维持的。CaCl、尿素从组织间液、尿素从组织间液直小血管降支直小血管降支升支升支髓髓质组织间液的短路循环质组织间液的短路循环(三)髓袢升支粗段内的低渗液体的形成(三)髓袢升支粗段内的低渗液体的形成(四)稀释尿与浓缩尿的最后形成(四)稀释尿与浓缩尿的最后形成直
25、小管作用:直小管作用:a 保留了肾髓质组织间液的溶质保留了肾髓质组织间液的溶质b 将重吸收的水分带走送回体循将重吸收的水分带走送回体循环,从而维持了肾髓质部的渗环,从而维持了肾髓质部的渗透梯度透梯度肾对尿浓缩稀释的最后一个条件是,最后小肾对尿浓缩稀释的最后一个条件是,最后小管液流经的管道对水的通透性是可调节的。管液流经的管道对水的通透性是可调节的。这个管道就是远曲小管和集合管。起调节作这个管道就是远曲小管和集合管。起调节作用的因素是抗利尿激素。用的因素是抗利尿激素。作用:促进加强远曲小管,集合管管壁对水作用:促进加强远曲小管,集合管管壁对水的通透性的通透性,促进水的重吸收,使尿量,促进水的重吸
26、收,使尿量减少减少稀释尿:稀释尿:浓缩尿:浓缩尿:来源:丘脑下部视上核、室旁核神经细胞合来源:丘脑下部视上核、室旁核神经细胞合成分泌。成分泌。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一)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是指肾在肾动脉压发(一)肾血流量的自身调节:是指肾在肾动脉压发生较大范围(生较大范围(80180mmHg)变动时,通过肾变动时,通过肾的一些自身活动,使肾血流量仍保持相对稳的一些自身活动,使肾血流量仍保持相对稳定,将这种现象称肾的自身调节。定,将这种现象称肾的自身调节。一、肾血流量的调节一、肾血流量的调节第四节第四节 肾泌尿功能的调节肾泌尿功能的调节血压血压血流自动调节机制用肌原学说解释血流自动调节机制用肌原
27、学说解释肌原学说认为:入球小动脉管壁的平滑肌和肌原学说认为:入球小动脉管壁的平滑肌和肾小球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均具有紧张性肾小球毛细血管前括约肌均具有紧张性肾动脉灌流压在一定范围肾动脉灌流压在一定范围血管受牵张刺激血管受牵张刺激平滑肌紧张性平滑肌紧张性血管口径相应血管口径相应相反相反 肾动脉灌流压在一定范围肾动脉灌流压在一定范围血管受牵张刺激血管受牵张刺激 保持血流量稳定保持血流量稳定平滑肌紧张性平滑肌紧张性血管口径相应血管口径相应血流阻力血流阻力入球小动脉入球小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血流阻力血流阻力保持血流量稳定保持血流量稳定入球小动脉入球小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二
28、)肾血流量的神经(二)肾血流量的神经体液调节体液调节支配肾的神经有支配肾的神经有交感神经交感神经+肾血流量肾血流量肾血管收缩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肾血流量体液因素体液因素EHE使肾血管收缩使肾血管收缩二、肾小管活动的调节二、肾小管活动的调节(一)抗利尿激素(一)抗利尿激素1、作用机制、作用机制交感神经交感神经迷走神经迷走神经增加管腔膜水的通透性增加管腔膜水的通透性ADH能与远曲小管、集合管上皮细胞管腔膜受体结合能与远曲小管、集合管上皮细胞管腔膜受体结合激活激活细胞膜腺苷酸环化酶细胞膜腺苷酸环化酶使细胞内使细胞内CAMP激活激活蛋白激酶蛋白激酶A使管腔膜蛋白磷酸化而改变膜的构型使管腔膜蛋白磷酸化而改
29、变膜的构型致水通道开放致水通道开放2、调节、调节ADH释放的因素释放的因素下丘脑视上核及其附近有对渗透压敏感的渗透下丘脑视上核及其附近有对渗透压敏感的渗透压感受器压感受器 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机体缺水机体缺水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刺激刺激下丘脑渗透压下丘脑渗透压感受感受器器引起引起抗利尿激素释放抗利尿激素释放使肾远曲小管、使肾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尿量大量饮清水时大量饮清水时血液被稀释血液被稀释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晶体渗透压对下丘对下丘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渗透压感受器的刺激抗利尿激素分泌释放抗利尿激素分泌释放肾远曲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肾远曲小管、集合管
30、对水的重吸收尿量尿量 循环血量循环血量循环血量循环血量刺激刺激左心房壁容量感受器左心房壁容量感受器迷走神经迷走神经传入冲动传入冲动下丘脑下丘脑分泌释放分泌释放ADHADH水重吸收水重吸收尿量尿量血量血量恢复正常恢复正常循环血量循环血量则发生相反的变化则发生相反的变化(二)醛固酮(二)醛固酮1、来源、来源 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释放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释放2、作用、作用 促使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促使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Na+的主动的主动重吸收和对重吸收和对K+的分泌。即保的分泌。即保Na+排排K+,继而使水的重吸收继而使水的重吸收尿量尿量3、影响醛固酮分泌释放的因素、影响醛固酮分泌释放的因素 肾素肾素
31、血管紧张素系统血管紧张素系统血管紧张素原血管紧张素原肾素肾素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转换转换E E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氨基肽酶氨基肽酶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合成分泌醛固酮合成分泌醛固酮促使肾素分泌的因素促使肾素分泌的因素a 肾血流量肾血流量肾动脉压肾动脉压肾血流量肾血流量继而促进近球细胞分泌肾素继而促进近球细胞分泌肾素对入球小动脉管壁上对入球小动脉管壁上的近球细胞牵张减弱的近球细胞牵张减弱肾小球滤过率肾小球滤过率滤过滤过Na+量量激活致密斑感受器激活致密斑感受器b 肾交感神经兴奋肾交感神经兴奋肾交感神经肾交感神经+促使促使分泌肾素分泌肾素c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
32、腺素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刺激刺激近球细胞分泌肾素近球细胞分泌肾素促使近球细胞分泌肾素促使近球细胞分泌肾素近球细胞近球细胞 血血Na+和血和血K+的浓度的浓度当当血血Na+血血K+刺激刺激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肾上腺皮质分泌醛固酮排排K+调节血调节血Na+、血血K+浓度,维持血浓度,维持血Na+和血和血K+的的平衡平衡保保Na+第六节第六节 排尿活动及其调节排尿活动及其调节一、膀胱和尿道括约肌的神经支配一、膀胱和尿道括约肌的神经支配膀胱与尿道处有两括约肌膀胱与尿道处有两括约肌紧连膀胱的为内括约肌紧连膀胱的为内括约肌 平滑肌平滑肌其下部为外括约肌其下部为外括约肌 骨骼肌骨骼肌膀胱的平滑肌也叫逼尿肌
33、膀胱的平滑肌也叫逼尿肌1、盆神经(副交感神经)、盆神经(副交感神经)盆神经盆神经+膀胱逼尿肌收缩、尿道内括约肌舒膀胱逼尿肌收缩、尿道内括约肌舒张,引起排尿。张,引起排尿。支配膀胱逼尿肌、内括约肌支配膀胱逼尿肌、内括约肌2、腹下神经(交感神经)、腹下神经(交感神经)3、阴部神经(躯体神经)、阴部神经(躯体神经)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在脊髓骶段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在脊髓骶段二、膀胱贮尿与生理容量二、膀胱贮尿与生理容量膀胱生理容量膀胱生理容量 400500ml腹下神经腹下神经+膀胱逼尿肌舒张、尿道内括约肌膀胱逼尿肌舒张、尿道内括约肌收缩,抑制排尿。收缩,抑制排尿。支配膀胱逼尿肌、内括约肌支配膀胱逼尿肌、内括约肌阴部神经阴部神经+尿道外括约肌收缩,抑制排尿。尿道外括约肌收缩,抑制排尿。支配外括约肌支配外括约肌三、排尿反射三、排尿反射排尿反射过程基本同于排便反射排尿反射过程基本同于排便反射四、高级中枢对排尿的控制作用四、高级中枢对排尿的控制作用返回返回皮质肾单位与髓旁肾单位的特点皮质肾单位与髓旁肾单位的特点返回返回返回返回返回返回返回返回返回返回返回返回返返回回返回返回返返回回返返回回返返回回思考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