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相见欢(宋)朱敦儒作者介绍作者介绍 朱敦儒,字希真,号岩壑,又称伊水老人、洛川先生。洛阳人。历兵部郎中、临安府通判、秘书郎、都官员外郎、两浙东路提点刑狱,致仕,居嘉禾。绍兴二十九年卒。有词三卷,名樵歌。朱敦儒获得“词俊”之名,与“诗俊”陈与义等并称为“洛中八俊”(楼钥跋朱岩壑鹤赋及送闾丘使君诗)。朱敦儒著有岩壑老人诗文,已佚;今有词集樵歌,也称太平樵歌,宋史卷四四五有传。写作背景写作背景 此词写于靖康之难,汴京陷落,朱敦儒南逃金陵时。靖康之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有名事件,发生于北宋皇帝宋钦宗靖康年间。靖康二年四月金军攻破东京(今河南开封),除了烧杀劫掠以外,更俘虏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大批赵
2、氏皇族、后宫妃嫔与贵卿、朝臣等共三千余人北上金国,东京城中公私存储为之一空。靖康之耻致使北宋的消亡,深深刺痛汉人的心里,南宋大将岳飞在满江红中提到:“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朗读指导朗读指导相见欢朱敦儒 金陵城上西楼,倚清秋。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中原乱,簪缨散,几时收?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诗词注释诗词注释金陵:南京。城上西楼:西门上的城楼。倚清秋:倚楼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中原乱:指公元1127年(宋钦宗靖康二年)金人侵占中原的大乱。簪缨(zn yng):当时官僚贵族的冠饰,这里代指他们本人。诗词翻译诗词翻译 在金陵西门城楼上,倚栏观看清秋时节的景色。万里长江在夕阳下流去。金人入侵,
3、中原大乱,达官显贵们四散逃走,什么时候能够收复国土?试请悲风把我的泪水吹到扬州去。诗词鉴赏诗词鉴赏 北宋灭亡,改变了许多文人的命运,转变了他们的生活,转换了他们的情思,也使爱国成为南宋时代诗词创作的主旋律。朱敦儒早年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词作柔美婉约。国破家亡的残酷现实警醒了他,加深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这首词上片写景,写夕阳、大地、长江,视野宽广,气魄宏大,苍凉沉郁。残阳仿佛在抗议,长江好像在诉说,大地似乎在哭泣。下片转为抒情,格调也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一个“乱”字,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一个“散”字,揭露出统治阶级无心抗敌的心理。“几时收”的发问,既是痛切的质疑,也是无望的感叹。最后一句是点睛
4、之笔,词人乞求西风把自己的泪水吹过大江,吹到已成为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悲慨。思考探究思考探究1.用自己的话描述“万里夕阳垂地大江流”的画面,并说说其表达效果。日薄西山,余晖黯淡,大地很快就要被淹没在苍茫的暮色中了。词人用象征手法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南宋的国事亦如词人眼前的暮景,也将无可挽回地走向没落、衰亡,表现了词人心情的沉重。思考探究思考探究2.词上片的景物描写营造出了怎样的意境?并说说有什么作用。上片写登楼所见的无边秋色,夕阳流水,营造出清冷萧条的意境,抒发了作者因山河残破而悲凉抑郁的心情。思考探究思考探究3.词的下片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具体词句加以分析。“中原乱,簪缨散”
5、,作者回忆中原沦陷,士族南逃的往事,抒发了亡国之痛;“几时收”抒发了对收复河山的渴望与一时又难以收复的无奈(或担忧)之情。“试倩悲风吹泪过扬州”,作者要请悲风将自己的热泪吹到扬州前线,抒发了对战事的关切之情。主题归纳主题归纳 全词由登楼入题,从写景到抒情,表现了词人强烈的亡国之痛和深厚的爱国精神,感人至深。写作特点写作特点 写景、抒情有机结合。这首词上片写景,写夕阳、大地、长江,视野宽广,气魄宏大,苍凉沉郁。下片转为抒情、格调也由舒缓变为高亢激越。一个“乱”字,概括了中原沦丧的现实;一个“散”字,揭露出统治阶级无心抗战的心理。“几时收”的发问,既是痛切的质疑,也是无望的感叹。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词人乞求悲风把自己的泪水吹到已经是战争前线的扬州,充满无限悲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