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五章第五章 学习迁移学习迁移第一节 学习迁移的概述 这一章没有前几章那样内容丰富,但也是教育心理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平时,这一章考试题型也较多,选择、简答、填空、论述题都有出现。本章三大内容: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理论;第三节如何促进学生学习迁移。评价目标:1、识记迁移、正迁移与负迁移、垂直迁移与水平迁移、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定势等基本概念。2、理解早期的四种迁移理论的基本观点。3、结合实例分析相似性、原有认知结构、定势等因素对迁移的影响;分析如何应用有效的教学措施促进迁移。第一节第一节 学习迁移概述学习迁移概述迁移:一种情境中学到的东西可影响其在另一种情境中学习的现象。如举一
2、反三、触类旁通。一、什么是学习迁移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它活动的影响。迁移广泛存在于各种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与态度的学习中。比如:加法的学习影响着乘法的学习;而乘法的学习反过来也影响加法的重新理解。右手打乒乓球的技能也将促进左手技能的掌握。在家中养成的爱劳动的行为习惯也会在学校中表现出来。迁移不仅存在于某种经验内部,而且也存在于不同的经验之间,比如:掌握丰富的词汇知识,这将促进阅读技能的提高,而阅读技能的提高又可以促进更多的词汇知识的获得。知识与技能之间存在着相互迁移。迁移表明了各种经验内部及不同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通过迁移,各种经验得以沟
3、通,经验结构得以整合。二、迁移的种类1、正迁移与负迁移(迁移的性质)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也被称为积极迁移。(如阅读技能的掌握有助于写作技能的形成)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影响,也叫消极迁移。如骑自行车的技能对学习蹬三轮车的阻碍。汉语拼音的学习干扰英语音标的学习。2、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迁移的方向)顺向迁移是指先前的学习对后来的学习的影响。我们通常所谈论的大部分迁移都属此类,如“温故知新”。逆向迁移是指后来的学习对先前的学习的影响。使原有经验结构发生变化、得到充实、修正、重组。例,当学生学习了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后,要求他计算
4、做一个纸箱用多少纸板,如果学生能够利用已掌握的长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方法解决问题,就是顺向迁移;如果学生在解决了当前的问题之后,他对表面积的理解更加深刻,而且总结出“应用表面积计算方法时还要注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就是一种逆向迁移过程。3、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和概括水平)水平迁移也叫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也就是说,先前学习的内容与后继学习的内容在难度、复杂程度上属于同一水平层次,学习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并列的。如直角、钝角、锐角、平角等概念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即水平迁移。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抽象、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表现
5、在两方面:自下而上的迁移和自上而下的迁移。如对“植物”“动物”概念的理解影响对“生物”概念的掌握。对“角”这一概念的掌握对“直角”“锐角”等概念的学习有一定的影响。(上位概念、下位概念)4、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内容)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其它学习中去。如乘法口诀的掌握可以广泛迁移于多种情境中。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指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如学会写“石”这个字后,有助于学习写“磊”。例:1、从迁移的种类来看,思维僵化,因循守旧主要是产生了()迁移。2、从迁移的观点来看,“温故而知新”是属于(
6、)A顺向正迁移;B逆向正迁移;C顺向负迁移;D逆向负迁移。3、闻一知十、触类旁通指的是学习中的()A定势现象;B迁移现象;C记忆现象 D应用。负AB三、迁移的作用1、迁移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2、迁移是习得的经验得以概括化、系统化的有效途径,是能力与品德形成的关键环节。3、迁移规律对于学习者、教育工作者以及有关的培训人员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第二节第二节 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一、早期的迁移理论 早期的迁移理论主要包括形式训练说、共同要素说、经验类化说与关系转化说等。1、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的心理学基础是官能心理学。官能心理学认为,人的“心”是由注意、知觉、记忆、
7、思维、想象和意志等官能组成的。形式训练说把训练和改进“心”的各种官能作为教学的重要目标,并认为某些学科可能具有训练某一或某些官能的价值。教育的目的就在于这种形式的训练。形式训练说指出,官能训练注重训练的形式而不注重内容。因为内容很容易忘记,其作用是暂时的。由此,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评价:形式训练说的观点在欧美盛行达一百年之久,直至今天,这一理论对教育工作仍然有一定的影响。但是由于形式训练说主张“心”之官能通过训练来提高,并自动迁移到一切活动中去,缺乏科学依据,因此,引起了一些研究者的怀疑和反对。2、共同要素说 桑代克和伍德沃斯以刺激-反应的联结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学习迁移
8、的共同要素说。例如:由于骑自行车与骑摩托车在协调和操作方式上有相同的因素,所以迁移就容易发生。其主要观点是,只有当两个机能的因素中有相同的要素时,才能产生迁移。相同要素也即相同的刺激与反应的联结,相同的联结越多,迁移越大、越容易。换句话说,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时,一种学习才能影响到另一种学习,即产生了学习的迁移。总之,共同要素说认为,迁移是具体的、并且是有条件的,需要有共同的要素。这些都是对形式训练说的否定,从而也使迁移的研究有所深入。评价: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说在当时的教育界曾起到过积极的作用,使学校脱离了那种在形式训练说影响下不考虑实际生活、只注重所谓的形式训练的教学状况。在课
9、程方面也开始注重应用学科,教学内容的安排也尽量与将来的实际应用相结合。但是这一理论仅将迁移视为相同联结的转移,认为两种情境中的客观方面的共同要素是决定迁移的唯一因素,这在某种程度上否认了迁移过程中的复杂的认知活动,因此具有一定的机械和片面性。3、经验类化说:贾德的经验类化理论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其主要观点是:一个人只要对自己的经验进行了概括,就可以完成从一个情境到另一个情境的迁移。经验类理论强调概括化的经验在迁移中的作用,强调原理的理解,这一点比共同要素说有所进步。但概括化的经验仅是影响迁移成功与否的条件之一,并不是迁移的全部。贾德贾德 著名的水中打靶实验著名的水中打靶实验
10、贾德的贾德的“经验类化说经验类化说”十一二岁小学高年级学生十一二岁小学高年级学生 分成,两组分成,两组 练习练习水中打靶。组先教以光在水中的拆射原理而后进行水中打靶。组先教以光在水中的拆射原理而后进行练习,组则只进行练习、尝试,而不教原理。当他练习,组则只进行练习、尝试,而不教原理。当他们达到相同的训练成绩以后,增加水中目标的深度,们达到相同的训练成绩以后,增加水中目标的深度,结果结果:继续打靶时,学过原理的一组的练习成绩明显继续打靶时,学过原理的一组的练习成绩明显优于未学过原理的一组。优于未学过原理的一组。贾德认为这是因为学过原理的一组已经把折射原理概贾德认为这是因为学过原理的一组已经把折射
11、原理概括化,从而对不同深度的靶子都能很快作出调整和适括化,从而对不同深度的靶子都能很快作出调整和适应,把原理运用到不同深度的特殊情境中去。应,把原理运用到不同深度的特殊情境中去。贾德的经验类化理论十分强调概括化的经验或原理在迁移中的作用。学习者自身的概括化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其经验类化理论又称为概括化理论。意义:贾德还认为,对原理学习得越透彻,对新情境的适应性就越强,迁移效果也就越好。依据概括化理论,教师在讲授教材内容时,应该重点鼓励学生对起核心作用的经验进行概括,如果这种概括能够结合实际进行,就会促进正迁移的产生。4、关系转化说:关系转化说是由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的一种学习迁移理
12、论。其主要观点是:习得经验能否迁移取决于对情境中各种关系的理解或顿悟。格式塔心理学家提出,强调理解原理与实际事物之间的整体关系(认知因素)在迁移中的作用。迁移的产生并不取决于是否存在某些共同要素,也不取决于对原理的孤立的掌握,而是取决于能否理解各个要素之间形成的整体关系。早期四个理论之间的关系:理论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形式训练说沃尔夫训练心理官能共同要素说桑代克伍德沃斯两种学习的共同成分经验类化说贾德概括化的原理关系转化说格式塔对情境关系的理解顿悟例题:1、“形式训练说”所讨论的迁移实际上属于()A正迁移;B负迁移;C特殊性迁移;D普遍性迁移。答案:2、迁移的形式训练说认为,学科学习的意义在于()
13、A具体内容;B学习过程;C概括;D获得策略知识。答案:DB二、现代迁移理论 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是实现学习迁移的“最关键因素”。其中,认知结构的组织特征如: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则是影响学生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意义: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越高、可分辨性越大、稳定性越强,越会促进新知识学习的迁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改革教材内容和教材呈现方式来改进学生原有认知结构,进而达到学习迁移的目的。继奥苏伯尔之后,研究者对迁移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讨,具体表现在下面两种观点中:第一种观点强调认知结构在迁
14、移中的作用,但对认知结构的解释各不相同。迁移的产生式理论以安德森等人为代表。第二种观点强调外界环境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对迁移的影响。迁移的情境性理论以格林诺等人为代表。例题:1、迁移的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与是影响迁移的最关键因素。答案:稳定性第三节第三节 迁移与教学迁移与教学第三节第三节 迁移与教学迁移与教学一、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一)相似性 桑代克“相同要素”说认为两种学习间的相同要素越多,迁移发生的可能性就越大。相同要素包括与学习材料有关的:目的、方法、原则和经验等。例如:当小学生学习了两位数加一位数的进位加法(如34+8)后,再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或更大位数的进位加法,由于两个学习材料
15、之间包含共同的情境(都需要进位)和共同的运算方法,所以前边的学习能够极大地促进后边的学习。1、学习材料的相似性;2、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3、学习情境的相似性(二)原有认知结构 认知结构是指学习者头脑中全部的知识观念及其组织。奥苏伯尔认为,原有认知结构对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为:1、学习者是否拥有相应的背景知识,这是迁移产生的基本前提。2、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概括水平对迁移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3、学习者是否具有相应的认知技能或认知策略以及对认知活动进行调节、控制的元认知策略,这也影响着迁移的产生。学习者背景知识越丰富,越有利于新的学习,迁移越容易。经验的概括水平越高,迁移的可能性越大。(三)学习
16、的心向与定势1、心向与定势指的常常是同一种现象:即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动力准备状态。2、学习定势:学生进行学习时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3、定势对迁移的影响表现为两种:促进和阻碍。如心理定势:首因效应、近因效应、晕轮效应等。例题:教学中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有哪些?二、促进迁移的教学(为迁移而教)1、精选教材内容(1)应选择那些具有广泛迁移价值的科学成果作为教材的基本内容。布鲁纳强调要掌握每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即基本原理、基本概念等)(2)在选择这些基本经验作为教材内容的同时,还必须选择基本的、典型的事实材料。(3)精选教材要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和更新。因此,在精选教材时,要注意其时
17、代性,吐故纳新,使之既符合科学发展的水平,又具有广泛的迁移价值。2、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从迁移的角度来看,合理编排的标准就是使教材达到结构化、一体化、网络化。为此,既要防止教材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割裂、支离破碎,又要防止相互干扰或机械重复。教材各要素之间上下左右、纵横交叉联系要沟通,要突出各种基本经验的联结点、联结线,这既有助于了解原有学习中存在的断裂带及断裂点,也有助于预测以后学习的发展带、发展点,为迁移的产生提供直接的支撑。3、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在宏观上,教学中应将基本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作为教学的主干,并依此进行教学。在微观上,应注重学习目标与学习过程的相似性,或有意识地沟通具有相似性的学习。
18、教学活动要体现迁移的规律。先教什么、学什么,后教什么、学什么,处理好这种教学与学习的先后次序是必要的。4、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必须使学生了解在什么条件下、如何迁移所学的内容,迁移的有效性如何等等。例:如何利用迁移促进学生的学习?答:精选教材内容;合理编排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本章小结:本章讲述了迁移的种类,即正负迁移、顺向逆向迁移、水平垂直迁移、一般具体迁移以及同化性、顺应性与重组性迁移。了解了早期的四种迁移理论,以及现代认知结构迁移论。学习了影响迁移的三个因素,尤其是促进学习迁移的具体措施。自我检测:1、两种学习之间发生相互
19、干扰、相互阻碍的是()A正迁移;B负迁移;C横向迁移;D 纵向迁移2、桑代克针对形式训练说提出了迁移的()A共同要素说;B学习定势说;C经验类化说;D 关系转化说3、先于一定的活动而又指向该活动的一种心理准备状态称为()A同化;B定势;C迁移;D原型启发BAB4、某心理学家做“水下打靶”实验。以五年级和六年级小学生为被试,将他们分为两组,要他们练习用标枪投中水下的靶子。实验前,对一组学生讲授了光学折射原理,另一组不讲授。开始投掷练习时,靶下置于水下1、2英寸处,结果,讲授过和未讲授过折射原理的学生成绩相同。但在实验的第二阶段即把水下1、2英寸处的靶子移到水下4英寸处时,两组学生成绩差异明显,未
20、讲授折射原理组的学生不能适应变化,错误持续发生,而讲授过折射原理组的学生适应快,投得准。该实验是学习迁移的经典实验,这一实验主要说明的是哪种迁移理论?试论述该迁移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其对教育的影响。答(1)该实验主要说明的是经验类化说(或概括化的理论);(2)经验类化说认为:先前的学习之所以能迁移到后来的学习中,是因为先前学习获得的一般原理会部分或全部应用于前后两种学习中。概括化的理论或共同原理是产生迁移的关键;(3)对教育的影响:应精选教学内容,重视学科基本结构(基本要领、基本原理)的教学。第六章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知识的学习 本章在教育心理学中属于主要内容,也是历年考试的考点,题型有选择、填空、
21、简答和论述题。本章理解的难度不大,但要记忆的知识点比较多。本章大概有三大内容,分别是知识的概述、知识的获得以及知识的保持。评价目标:1、识记知识、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并列结合学习、直观、概括、变式、遗忘等概念。2、理解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理解知识遗忘的进程及对遗忘原因的解释;有效组织教材概括。3、比较三种直观方式的优缺点;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第一节第一节 知识学习概述知识学习概述一、知识的类型(一)知识的含义:传统上,人们把知识理解为能储存在语言文字符号或言语中的数据或信息,如各门学科的概念、公式、定理等。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观点,知识就是个体通过与
22、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二)知识的类型:1、感性知识与理性知识 由于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知识可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所谓感性知识是对活动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映,可分为感知和表象两种。感知:是人脑对当前所从事的活动的对象的反映。如指导学生观看实物、标本、挂图等。表象:是人脑对曾经感知过但当时不在眼前的事物的反映。如过去看过的标本在头脑中的形象。所谓理性知识反映的是活动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包括概念和命题两种形式。例如:比重=重量/体积,反映的是比重与重量、体积的内在关系。第六章第六章 知识的学习知识的学习第一节第一节 知识学习概述知识学习概述2、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1)陈述
23、性知识 概念: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事实、规则、态度等。陈述性知识也叫描述性知识,是个人能用言语进行直接陈述的知识。这类知识主要用来回答事物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等问题,可用来区别和辨别事物。目前学校教学传授的主要是这类知识。(2)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完成某项任务的行为或操作步骤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如何做”的知识。程序性知识也叫操作性知识,是个体难以清楚陈述、只能借助于某种作业形式间接推测其存在的知识。它主要用来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问题,它包括一系列具体操作程序。加涅认为,程序性知识包括心智技能和认知策略两大类。例:1、知识学习中,理解
24、某一原理意义的学习属于()A陈述性知识学习;B程序性知识学习;C策略性知识学习;D操作性知识学习。2、“我们能熟练地操作该知识,但不一定能清楚地说出它”,这讲的是()知识。A程序性二、知识学习的类型(一)符号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1、符号学习 符号学习是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或者说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但是符号不仅仅限于语言符号,也包括非语言符号(如实物、图像、图表、图形等)。符号学习还包括事实性知识的学习。2、概念学习 概念学习是指掌握概念的一般意义,实质上是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如学习“三角形”这个概念,就是要掌握三角形有三个角
25、和三条相连接的边这样两个共同的关键特征,而与它的大小、形状、颜色无关。掌握了这两个关键特征,就掌握了这个概念的一般意义。3、命题学习 命题学习是指学习由若干概念组成的句子的复合意义,即学习若干概念之间的关系。命题学习必须以符号学习和概念学习为基础。如“圆的直径是它的半径的两倍”这一命题。若没有获得“圆”、“直径”等概念,便不能获得这一命题的意义。(二)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根据新知识与个体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知识的学习可以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1、下位学习 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是一种把新的观念归属于认知结构中原有观念的某一部位,并使之相互联系的过程。若学生在学习正
26、方形、长方形、三角形时已形成了“轴对称图形”的概念,那么在学习圆时,“圆也是轴对称图形”这一命题就会纳入原有轴对称图形概念中,新的命题很快获得意义,学生立即能发现圆具有轴对称图形的一切特征。2、上位学习 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即通过综合归纳获得意义的学习。当认知结构中已经形成某些概括程度较低的观念,在这些原有观念的基础上学习一个概括和包容程度更高的概念或命题时,便产生上位学习。如:儿童在知道“青菜”、“萝卜”和“菠菜”等概念之后,再学习“蔬菜”这个总括性概念时,新学习的概念总括了原有的概念。3、并列结合学习 并列结合学习是在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的原有观念既非类属关系又非总括关系时产生的。例如:学
27、习质量与能量、热与体积、需求与价格等概念之间的关系,既不能归属于原有的关系之中,也不能概括原有的关系。就属于并列结合学习。三、知识学习的作用 知识历来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知识学习是增长经验、形成技能、发展创造力的重要前提。知识学习的作用表现在这几方面:1、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校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双基)2、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是学生各种技能形成和能力发展的重要基础。3、知识学习是创造性产生的必要前提。例:1、已经学习了“动物”这一概念,再学习“马”的概念,属于()A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C整合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2、学习质量与能量、热与体积、遗传结构与变异、需求与价格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属于()
28、A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C整合学习;D并列结合学习BD第二节第二节 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获得 第二节第二节 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获得 知识学习主要是学生对知识的内在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包括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的提取三个阶段。u 知识的获得是知识学习的第一个阶段,在这个阶段,新信息进入短时记忆,与来自长时记忆系统的原有知识建立一定的联系,并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而获得对新信息意义的理解。而对新信息的理解加工,是通过直观和概括两个环节来实现的。一、知识直观:(一)知识直观的类型 直观是主体通过对直接感知到的教学材料的表层意义、表面特征进行加工,从而形成对有关事物的具体的、特殊的、感性的认识的加工过程。直
29、观是理解科学知识的起点,是学生由不知到知的开端,是知识获得的首要环节。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三种直观方式:实物直观 模象直观 言语直观1、实物直观 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如:观察各种实物、演示各种实验、到工厂或农村进行实地参观访问等都属于实物直观。这种方式“真实、亲切,能提高学生兴趣、调动积极性。但难以“透过现象看本质”。如:“圆心到圆周的距离处处相等”这个本质要素难以觉察。(优点、缺点)2、模象直观 模象即事物的模拟性形象。例如:各种图片、模型、幻灯片和教学电影电视等。这种方式,既可排除一些无关因素,突出本质;又可通过大小变化、动静结合、虚实互换、色彩对比等扩大直观范
30、围。3、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如语文教学中,文艺作品的阅读、有关情境与人物形象的领会。(“风吹草低现牛羊”)教学中,应尽可能地多种直观方式结合。(二)如何提高知识直观的效果?(简答)1、灵活运用各种直观的形式(1)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的选用灵活选用实物直观和模像直观。一般而言,模像直观的教学效果优于实物直观。先进行模像直观,在获得基本的概念和原理之后,再进行实物直观,比一开始就进行实物直观的学习效果好。(2)加强词(言语直观)与形象(实物和模像直观)的配合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性对象的特点(感觉的对比、运动的更容易感知)(1)强度律;强度的大小影响对象的感知。
31、(2)差异律;凡是观察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象就被感知得越清晰;相反,凡是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小,对象就被感知得越不清晰,越不容易被感知。(3)活动律;运动的物价体或对象容易被感知。(4)组合律。凡是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式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观察对象容易形成整体而为我们清晰地感知。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观察“前中后”方法指导)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改变“老师演、学生看”,尽可能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例题1:如何促进知识的直观?答案:1、灵活选用各种直观形式;2、运用感知规律,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例题2:教学中应运用哪些感知规律突
32、出直观对象的特点?(简述影响学生观察直观对象的主要感知规律。)答案要点:(1)强度律;强度的大小影响对象的感知。(2)差异律;凡是观察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象就被感知得越清晰;相反,凡是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小,对象就被感知得越不清晰,越不容易被感知。(3)活动律;运动的物价体或对象容易被感知。(4)组合律。凡是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式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观察对象容易形成整体而为我们清晰地感知。u二、知识的概括u概括:指主体通过对感性材料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等深度加工改造,从而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的、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一)知识概括的类型 1、感性概
33、括:即直觉概括,它是在直观基础上自发进行的一种低级的概括形式。例如:“主语在句子的开端部位”。“角是由两条交叉的线组成”。这种概括并没有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所概括的只是事物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是一种知觉水平的概括。2、理性概括 理性概括是在前人认识的指导下,通过对感性知识经验进行自觉的加工改造,揭示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与联系的过程。所谓“一般的”指的是一类事物所共有的,不是个别事物所有的。所谓“本质的”即内在的而非表面的决定事物的因素。(二)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1、配合应用正例和反例 (1)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作用:概念或规则的
34、正例,抽取本质的一面,传递了最有利于概括的信息。(2)反例:又称否定例证,指不包括或只包含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反例作用:反例传递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反例的适当运用,可以排除无关特征的干扰,有利于加深对概念和规则的本质的认知。例如,在教“鸟”的概念时,可用麻雀、鸡、鸭作为正例,说明“前肢为翼、无齿有喙”是鸟概念的本质特征;用蝙蝠作为反例,说明“会飞”是鸟概念的无关特征。2、提供变式 变式:用不同形式的直观材料或事例说明事物的本质属性,即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特征,以便突出本质特征。简言之,变式就是指概念或规则的肯定例证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如在讲“果实”的概念时,不要只
35、选可食的果实(如苹果、西红柿、花生等),还要选择一些不可食的果实(如橡树子、棉籽等),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看到一切果实都具有“种子”这一关键属性。而舍弃其“可食性”等无关特征。如果变式不充分,学生在进行概括时,就容易出错。如把“鲸”列入“鱼类”3、科学地进行比较 比较主要有两种方式: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 鼓励学生自己去总结原理、原则,尽量避免一开始主要求学生记忆或背诵。从根本上改变“教师作结论,学生背结论”的被动方式。例题:讲果实的概念时,既讲苹果、西红柿、花生等可食植物,也讲橡树子等不可食植物,让学生掌握果实都有“种子”这一关键属性叫()A正例;B反例;C变式;D比较。答案
36、:C第三节第三节 知识的保持知识的保持第三节第三节 知识的保持知识的保持同化(学习)了的知识如何在记忆系统中保持和储存一、记忆系统及其关系(一)瞬时记忆(感觉记忆)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在一个极短的时间(0.25-4秒)内保存下来。容量大。秒)内保存下来。容量大。去向:经注意和编码进入短时记忆,未经注意和编去向:经注意和编码进入短时记忆,未经注意和编码即消失。码即消失。(二)短时记忆 保持时间在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分钟以内。容量:容量:72个组块个组块 去向:经去向:经复述和加工复述和加工进入长时记忆,未经复述和加进入长时记忆,未经复述和加工
37、即遗忘。工即遗忘。(三)长时记忆保持时间在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直至多年乃至终身。分钟以上直至多年乃至终身。特点:容量极大、时间长;特点:容量极大、时间长;课堂实验课堂实验:钢笔、熊猫、沙发、文具盒、老虎、钢笔、熊猫、沙发、文具盒、老虎、桌子、桌子、纸张、大象、圆规、书橱纸张、大象、圆规、书橱编码:编码:意义编码意义编码;去向:以信息意义归类编码贮存,可提取使用,去向:以信息意义归类编码贮存,可提取使用,也可遗忘(消退、干扰而无法提取)也可遗忘(消退、干扰而无法提取)二、知识遗忘及其原因二、知识遗忘及其原因(一)遗忘及其进程(一)遗忘及其进程 遗忘:遗忘:不能不能重现和再认或重现和再认或错误错误
38、地重现和再现地重现和再现 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过程最初进展得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过了相当的时间后,几乎不再遗忘。(不均衡、先快后慢)启示:及时复习(二)遗忘的理论解释(二)遗忘的理论解释(遗忘的原因)1、痕迹衰退说这是遗忘原因的最古老的解释(起源于亚里斯多德)。该理论认为,遗忘是由记忆痕迹衰退引起的,衰退随时间的推移自动发生。桑代克在其“练习律”证明了这一点。2、干扰说材料的顺序;长时记忆中信息的相互干扰导致遗忘。干扰有两种情况:(1)前摄抑制:前面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面学习材料的干扰。(2)倒摄抑制:后面学习
39、的材料对保持或回忆前面学习材料的干扰。中间部分为什么难记?3、动机说 弗洛伊德:动机性遗忘理论认为,遗忘是因为我们不想记而将一些记忆信息排除在意识之外,因为它们太可怕、太痛苦或有损自我形象。遗忘不是保持的消失而是由于记忆被压抑。故这种理论也叫压抑理论。例1:从迁移的性质和发生的方向看,倒摄抑制属于迁移。答案:逆向负例2: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反映的规律是()A、先快后慢;B、先慢后快;C、前后一致;D、动作技能忘得快。答案:A三、促进知识保持的方法1、深度加工材料所谓深度加工,是指通过对要学习的新材料增加相关的信息来达到对新材料的理解和记忆的方法。2、有效运用记忆术记忆术是运用联想的方法对无意义的材
40、料赋予某些人为意义,以促进知识保持的策略。如谐音记忆:山登一寺一壶酒(圆周率3.14159-)3、进行组块化编码所谓组块,指在信息编码过程中,利用贮存在长时记忆系统中的知识经验对进入到短时记忆系统中的信息加以组织,使之成为人所熟悉的有意义的较大单位的过程。4、适当过度学习所谓过度学习,是指在学习达到刚好程度以后的附加学习。研究表明: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超过150%时,效果并不递增,很可能引起厌倦、疲劳等成为无效劳动。5、合理进行复习(1)及时复习(2)分散复习(3)尝试背诵(试图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例:例:根据过度学习的理论,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多少时,记忆效果最好?(
41、)A、100%;B、120%;C、150%;D、180%/。答案:C小结:本章学习的第一个内容是知识的类型、知识学习的类型、知识的作用。这部分主要是理解概念。第二部分是知识的获得,包括直观与概括。其中直观的三种方法、四个感知规律以及概括中的正例、反例、变式等概念要求能够理解。对如何促进知识直观和知识概括要进行记忆。第三部分是知识的保持。要求了解记忆系统、遗忘规律、遗忘原因,记忆如何促进知识的保持。自我检测:1、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过程与()的关系。A学习程度;B记忆方法;C记忆材料;D时间2、已学习的信息对新学习的信息的抑制作用是()A前摄抑制;B倒摄抑制;C痕迹衰退;D同化。3、带领
42、学生深入工厂或农村进行实地参观访问的直观方式是()A形象直观;B实物直观;C模像直观;D言语直观。DAB4、对遗忘的原因的一种最古老的解释是()A干扰说;B动机说;C痕迹衰退说;D同化说5、根据干扰理论,产生遗忘的干扰主要有()A前摄抑制;B倒摄抑制;C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D首因效应。6、掌握若干概念之间关系的学习称之为()A规则学习;B命题学习;C概念学习;D符号学习CCB7、简述知识直观的主要方式主要的知识直观方式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言语直观实物直观是指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模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
43、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8、论述正例、反例在知识概括学习中的主要作用答案要点:(1)正例:又称肯定例证,指包含着概念或规则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的例证。作用:概念或规则的正例,抽取本质的一面,传递了最有利于概括的信息。(2)反例:又称否定例证,指不包括或只包含一小部分概念或规则的主要属性和关键特征的例证。反例作用:反例传递了最有利于辨别的信息。反例的适当运用,可以排除无关特征的干扰,有利于加深对概念和规则的本质的认知。9、简述促进知识保持的主要方法。答案要点:(1)深度加工材料;(2)有效地运用记忆术;(3)进行组织块化编码;(4)适
44、当过度练习;(5)合理进行复习。第七章第七章 技能的形成技能的形成 本章在教育心理学中属于内容比较简单但相对比较重要的一章。考试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论述题等。本章内容有三部分:一是概述;二是操作技能;三是心智技能。第七章第七章 技能的形成技能的形成 学习目标:1、识记操作技能形成的四阶段及每一阶段的动作特点。2、理解技能、心智技能、操作技能、原型等基本概念;理解心智技能的实质及其形成的三阶段理论。3、用具体事例论述,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心智技能。第七章第七章 技能的形成技能的形成第一节第一节 技能的一般概述技能的一般概述第一节第一节 技能的一般概述技能的一般概述一、技能及其特点
45、:一、技能及其特点:(一)技能:通过练习而形成合乎法则的活动方式。(二)技能的基本特点:1、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不是通过遗传而来的。练习是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练习对技能,最初有明显进步,随后,进步减慢,但仍有进步。2、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是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不同属于认知经验的知识。知识的学习要解决的是事物是什么、做什么、怎么样等问题,即知与不知的问题。而技能是控制动作执行的工具,要解决的问题是动作能否做出来、会不会做、熟练不熟练。3、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习惯是自然习得的,可能符合
46、规律,也可能不符合。二、技能的种类:操作技能和心智技能(一)操作技能1、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技能都是操作技能,如音乐方面的吹拉弹唱,体育方面的球类、体操、田径等。操作动作的执行是通过肌体运动实现的,具有外显性。2、操作技能的特点:(1)就动作的对象而言,操作技能的活动的对象是物质性客体或肌肉,具有客观性。(2)就动作的进行而言,操作动作的执行是通过肌体运动实现的,具有外显性。(3)就动作的结构而言,操作活动的每个动作必须切实执行,不能合并、省略,在结构上具有展开性。3、操作技能的分类:操作技能本身又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47、根据动作的精细程度与肌肉运动强度不同,可分为细微型操作技能与粗放型操作技能;根据动作的连贯与否可分为连续型操作技能与断续型操作技能;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徒手型操作技能与器械型操作技能等。(二)心智技能1、心智技能: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阅读技能、运算技能、记忆技能等都是常见的心智技能。2、心智技能的特点: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相比,具有以下三个特点:(1)对象具有观念性。对象是客观事物的主观表征。(2)执行具有内潜性。不像操作技能那样以外显的形式通过肢体的运动来实现,而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头脑内部默默地进行的。(3)结构具有简缩性。不像操作技能那样将每一
48、个动作做出,而是不完全的、片断的,是高度省略和简化的。动作对象动作执行动作结构动作技能客观性外显性展开性心智技能观念性内潜性简缩性例1、下列活动中,属于心智技能的是()A、下棋;B、体操;C、书法;D、游泳答案:A例2、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相比,在结构上的特点是()A、具有观念性;B、具有外显性;C、具有展开性;D、具有整体性答案:C三、技能的作用个体的技能一旦获得,就会对其学习、生活和工作发生影响,其主要的作用有:1、技能可以提高活动效率;2、技能是获得经验、解决问题、变革现实的前提条件(知识、技能、能力的关系)第二节第二节 操作技能的形成操作技能的形成一、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一)操作的定向
49、 操作定向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象的过程。即在学习之初,了解做什么、怎么做,掌握与动作有关的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有了这种定向映象,在以后的操作学习中,就可以受到该映象的调节,知道做什么、怎么做。(二)操作的模仿1、操作模仿的含义 操作模仿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将头脑中形成的定向映象以外显的实际动作表现出来,尝试做出某种动作。缺乏定向映象的模仿是机械的模仿。2、操作模仿阶段的动作特点:(1)动作品质:动作的稳定性、准确性、灵活性较差。(2)动作结构:各个动作要素之间的协调性较差,互相干扰,多余动作、错误动作经常出现。紧张。(3)动作控制:主
50、要靠视觉控制,不能主动发现错误与纠正错误,需要他人提供反馈信息,才能知道所做动作的对错。注意分配窄,常顾此失彼。(4)动作效能:完成一个动作往往比标准速度慢,个体经常感到疲劳、紧张。(三)操作的整合1、操作整合的含义操作的整合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是模仿到熟练的过渡阶段。2、操作整合阶段的动作特点:(1)动作品质:动作有一定的稳定性、精确性和灵活性。但条件变化时,动作的这些特点有所降低。(2)动作结构:动作趋于协调,干扰、多余动作、错误动作减少。(3)动作控制:视觉控制不起主导作用,动觉控制(肌肉运动)增强,并成为主要调节器。(4)动作效能:疲劳感、紧张感降低,不必要的心理能量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