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第十单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 单元提升 (十 ) 1.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模式的争鸣 我国当前经济体制改革的模式 , 在许多问题上 , 史学界有不同的看法。具体如下表: 观点一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是要从行政指 令型的计划经济模式,转向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模式 观点二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应创立以生产资料公有制及其多种形式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与计划经济相结合的模式 观点三 经济体制改革要从单纯数量增长型向效益提高型转变 , 概括为发展模式的转变 教材中的表述和学术界普遍认可的观点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
2、业活力。它克服了改革开放前行政指令型的计划经济模式 , 并向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方向发展 , 这是我国社会主义 初级阶【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段的基本经济制度。 2.对开放沿海地区原因的论述 有的学者从中国面临 20 世纪 80 年代世界第二次重大产业梯度转移出发 , 提出只有采取率先加快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战略 , 才能抓住这个难得的机遇。 “ 因为内地无论从区位上、与海外的联系上还是从工业基础上、科学技术水平上、劳动者的素质上 , 都与沿海存在差距。能较快扩大开放 , 转换机制 , 吸引海外资 金和技术 , 吸收和借鉴外国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
3、方法、率先接收东亚地区第二次重大产业梯度转移的 , 还是沿海地区 。” 计量史学 计量史学 , 又称历史计量分析方法或历史定量分析方法 , 是指运用数学方法、统计学方法和电子计算机技术 , 通过各种数据关系 , 揭示和认识历史的一种方法。就是运用自然科学中数学方 法对历史资料进行定量分析,让史学趋于精确。主要类型包括:历史统计法和历史模拟分析法。计量史学的适用范围:适用有量或数量概念的历史分析,只是从数量关系上帮助揭示事物的性质;适用于对存在某种依赖关系的历 史现象的研究;适用于对某些历史结构的分析;适用于对历史变化、发展及运用规律的分析。定量分析主要研究事物的数量关系,定性分析主要研究事物的
4、性质,传统史学实际上就是运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因此,计量史学出现的本身就是对传统史学的否定。 【考题例证】 (2018 广东汕头模拟 )下表为 1957 1961 年中国粮食进出口量的统计数据(单位: 1 000 公吨 )。对此解释较为合理的是 ( ) 年份 出口量 进口量 净出口量 1957 2 092.6 166.8 1 925.8 1958 2 883.4 223.5 2 659.9 1959 4 157.5 2.0 4 155.5 1960 2 720.4 66.3 2 654.1 1961 1 355.0 5 809.7 4 454.7 A.表中数据与该时段的粮食生产状况不符 , 明显
5、失真 B.1957 1959 年粮食出口持续增加 , 表明农业政策效果显著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C.该时段粮食出口量过高 , 说明 “ 一五 ” 计划成效有限 D.1961 年粮食进口量激增 , 体现了实事求是的作用 解析 1957 年 “ 一五 ” 计划刚刚完成 , 社会主义改造结束 , 农村生产关系得以调整 , 故粮食生产会增加;而 1961 年由于受自 然灾害和中苏关系破裂的影响 , 中国经济出现严重困 难 ,粮食需要 大量进口 ,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粮食生产的现状,体现了实事求是的作风, D项正确、 A 项错误。 1958 年出现 “ 大跃进 ” 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 以高指
6、标、瞎指挥、浮夸风和 “ 共产风 ” 为主要标志的 “ 左 ” 倾错误泛滥 , 会影响数据的真实性 , 因而 1957 1959 年粮食出口持续增加 , 不是农业政策的推动 , 而是受到 “ 左 ” 倾错误影响 , 故 B 项错误。 19581960 年粮食出口量的大增与 “ 一五 ” 计划关联不大 , C 项错误。 答案 D 1.“ 一五 ” 计划的特点 农业的投资是非常有节制的 , 不到总投资的 8%。一半以上的投资投入工业 , 其中 90%拨给诸如冶金、机械制造、电力、煤、石油和化工等生产生活资料的部门。拨款用来扩大农机和化肥生产的小部分工业投资 (3%), 证明五 年计划 (注:指“一
7、五”计划 )中被排在靠后的地位。 美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解读】 材料反映了费正清对新中国 “ 一五 ” 计划的论述。第一个五年计划中 , 对农业的投资不到总投资的 8%, 而投入工业的占一半以上 , 其中投入生产生活资料部门的资金占 90%,说明了 “ 一五 ” 计划的指导思想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 这有利于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基础 。但是如果农业发展长期落后于工业 , 引起国民经济比例失调 , 会影响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所以也应注意农业的发展 , 国民经济各部门应 协调发展。 2.“ 一五 ” 计划的成就 1956 年 , 我国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在生产资料
8、私有制方面的社会主义改造 ? 我国的工业总产值 (不包括手工业产值 , 下同 ), 在五年计划的前三年共增加了 177 亿元 , 而 1956 年这一年就增加了 139 亿元。正是由于这种迅速的发展 , 1956 年的工业总产值达到了 586 亿元 , 超过了五年计划所要求的 1957 年的指标。从主要工业产品看 ,钢产量前三年共增 加了 150 万吨 , 而 1956 年就增加了 161 万吨。 ?此外 ,如电力、煤 炭、石油、化学肥料、水泥等重工业产品 , 1956 年的产量比前三年的年产量都有较多增加。喷【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气式飞机、载重汽车、大型发电设备和单轴自动车床等重要新产
9、品也都是在这一年制造成功的。 1957 年政府工作报告 (周恩来 ) 【解读】 材料反映了 “ 一五 ” 计划取得了巨大成就:到 1956 年 , 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工业迅速发展 ,1956 年工业总产值达到了 586 亿元;重工业成就尤为突出。 钢、电 力、煤炭、石油等产量增加较多 ,喷气式飞机、载重汽车、大型发电设备等新产品制造成功。 3.人民公社化运动 几千户 , 上万户并为一公社 , 实行统一核算。在这一进程中 , 国家无偿地占有公社的物资、土地和劳动力。上行下效。结果是国家共了集体的产 , 公社共了队的产 ,
10、 穷队共了富队的产。公社实行供给制 , 助长了平均主义。自留地、家庭副业、集市贸易等 , 都作为资本主义尾巴被割掉了。 金春明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 【解读 】 作者论述了人民公社化运动存在的弊端。 (1)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 ,“ 几千户 ,上万户并为一公社 , 实行统一核算 ”“ 国 家共了集体的产 , 公社共了队的产 , 穷队共了富队的产 ” 说明公有化规模过大、程度过高。 (2)在分配方式方面 , 平均主义严重。 (3)不允许自留地、家庭副业、集市贸易等所谓的资本主义尾巴的存在。 (4)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 阻碍了农业发展。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到 1979 年
11、 , 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 面正在发生一场意义更深刻的变化?开始了叫做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 试 ? 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 1981 年或 1982 年 , 在最贫困的省份中 ,90%以上的家庭以户而不是以生产队为单位负责耕种以前的集体土地。这个制 度在较富裕的省份中也日益推广开来 ? 到 1983 年底 , 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美 费正清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解读】 作者描述了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 (1)人民公社体制发生了改变 ,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以家庭为单位进 行农业生产 ,实现了所有权和经 营权分离。 (2)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我国农村迅速推广
12、, 因为这种制度适应了中国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改变了农村的面貌。 5.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在经历了 (20世纪 )80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和 80年代中后期以城市为重点、城乡联动和全面改革以来 , 以中国共产党十四大为标志 , 改革进入新阶段 ? 新阶段是改革的攻坚阶段 , 是以建立新 体制为主要使命的阶段。 宁可主编中国经济发展史 【解读】 材料反映了新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三个阶段: (1)20 世纪 80 年代初以农村改革为重点的第一阶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
13、革开放的决策 , 首先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2)80 年代中期以国有企业改革为重点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3)中共十四大标志着新中国的改革进入新阶段。 1992 年中 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 新体制 ” 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 , 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个精辟论断 , 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 , 使我们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改革开放十多年来 , 市场范围逐步扩大 , 大多数商品的价格已经放开 , 计划直接管理的领域显著缩小 , 市
14、场对经济活动调节的作用大大增强。实践表明 , 市场作用发挥比较充分的地方 , 经济活力就比较强 , 发展态势也比较好。我国经济要优 化结构 , 提高效益 , 加快发展 , 参与国际竞争 , 就必须继续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实践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化 ,要求我们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利于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江泽民十四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 (上 ) 【解读】 本段材料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论述: (1)邓小平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 , 是对经典马列主义理论的一个重大突破。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中国的成功运用 , 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活力与社会发展的动力。 (3)我国经济要优化结 构 ,提高效益,加 快发展,参与国际竞争,就必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目的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