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八章 消化 明确消化吸收的概念,熟悉食物在消化管内消化和吸收的基本过程,熟悉神经和体液因素对消化腺的分泌和消化道运动的调节。第一节 概述一、消化的意义1 消化的概念o 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物质的过程。2 吸收的概念o食物经消化后,其中的营养物质、水分、无机盐等透过消化道的粘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人消化系统的组成(一)电生理特性1 静息电位:5560mV,2 具有基本电节律:膜电位上有周期性的去极化波,称为慢波。3 动作电位在慢波的基础上产生:为钙离子大量内流引起。二、消化道平滑肌的生理特性1 电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2 富有伸展性3 具有一定的紧张性4 具自动节律性运动5 对牵张、温度
2、和化学刺激敏感(二)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1 收缩缓慢2 紧张性收缩3 伸缩能力大4 平滑肌Ca2+为细胞外来源5 收缩具有合胞体的特性(三)消化道平滑肌与骨骼肌收缩的区别1.运动形式:o 蠕动、分节运动、摆动、紧张性收缩等2 运动的意义1)混合食物2)推进食物三、消化管的运动o分泌过程:1 腺细胞从周围摄取原料,即血液中的原料物质通过细胞外液进入腺细胞。2 利用原料在腺细胞内合成分泌物,并以酶原颗粒的形式贮存在细胞内。3 当腺细胞受到适宜刺激时,通过出胞作用,将分泌物排至腺体管腔中。四、消化腺的分泌第二节 口腔内的消化 口腔结构(一)唾液腺的进化1 很多无脊椎动物都有唾液腺并分泌唾液。2 人和
3、高等动物有三对大的唾液腺 一、唾液腺及唾液人的唾液腺:腮腺、舌下腺、下颌下腺维生素B12的吸收与内因子结合成复合物。1 口腔和食管不吸收营养物质对胃的平滑肌有兴奋和抑制两种效应1)胃内压的作用:胃内紧张性收缩与蠕动是产生胃内压的根源,也是胃排空的原动力。胆汁的性质:正常人的肝胆汁为黄绿色、透明澄清的液体,呈碱性。来源:由胃腺的壁细胞分泌,亦称胃酸脂肪在小肠内经乳化及酶的作用,分解成脂肪酸和甘油一酯,并与胆固醇、胆盐形成微胶粒。从口腔摄入1L的多余的水分,而每天从粪便的排出的水只有有150ml左右,因此,每天从消化管吸收的水分可达78L,其中大部分在回肠、结肠被吸收。肠绒毛的上皮细胞中含有消化食
4、物的多种酶,促进消化,有助于吸收杀灭细菌,对维持胃、小肠无菌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的方式包括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及胞饮等。为一随意动作,能把摄入的食物咬碎,使之减小到便于吞咽,并使食物与唾液混合。1 很多无脊椎动物都有唾液腺并分泌唾液。由胃腺的主细胞合成并分泌特点:酸度高、持续时间长,但酶的含量不如头期多。消化期胰液的分泌增加,胰液的分泌调节也可分头期、胃期、肠期,其中肠期最重要。吸收形式:氨基酸和小肽消化期胰液的分泌增加,胰液的分泌调节也可分头期、胃期、肠期,其中肠期最重要。肾上腺素、醛固酮、垂体对唾液腺具有作用(二)平滑肌的一般生理特性1 特性o成人每日分
5、泌唾液10001,500ml左右o唾液无色、无味,近于中性,其成分与血浆相似。2 组成o有机物:唾液淀粉酶、粘蛋白、球蛋白、氨基酸、尿素、尿酸o无机物:水、氯化物、磷酸盐、碳酸盐、硫氰酸盐;Na+、K+、Cl-、Ca2+等(二)唾液的组成与特性1 能湿润食物,使之易于吞咽2 溶解食物,引起昧觉3 清洁和保护口腔4 促进生长,利于伤口愈合的作用5 唾液淀粉酶具有使淀粉分解为麦芽糖的作用6 排泄功能(体内许多有机物和无机物以及药物可经唾液排泄)(三)唾液的作用1 唾液分泌的神经调节1)唾液分泌的非条件反射调节o食物对口腔粘膜的机械、化学和温度刺激所引起的唾液分泌,称为非条件反射。o传入神经为V、V
6、II、IX、X对脑神经。2)唾液分泌的条件反射调节o食物的形状、颜色、气味以及进食的环境、语言、文字等所形成的条件反射所引起的唾液分泌,称为条件反射性调节。(四)唾液分泌的调节2 唾液分泌的体液调节o肾上腺素、醛固酮、垂体对唾液腺具有作用3 唾液腺的血流对分泌的调节二、咀嚼和吞咽(一)咀嚼o为一随意动作,能把摄入的食物咬碎,使之减小到便于吞咽,并使食物与唾液混合。(二)吞咽o第一期:随意运动,首先在舌的后面形成食团,然后舌尖上举,接触硬腭,下颌舌骨肌收缩,将食团推向软腭后方至咽部。o第二期:由于食团刺激了软腭的感受器,软腭上升,咽后壁前突,鼻咽通路封闭,会厌软骨向后弯曲,声门关闭,喉头上举并向
7、前紧贴会厌,封闭了咽与气管的通路,呼吸暂停。此时食管上口张开,食团由咽挤入食管,食团由咽到食管上端仅需0.1s左右。o第三期:由于食团的刺激软腭、咽部及食管等处的感受器而反射性的产生的冲动,约需56秒。o在咽食管、食管胃两个连接处的腔内为一高压区。第三节 胃内的消化 胃的结构(一)容受性舒张o概念:当咀嚼和吞咽食物时,食物刺激咽、食管等处的感受器,通过迷走神经抑制性纤维反射性的引起胃底和胃体肌肉的舒张,称为容受性舒张。o生理意义:在于使胃内的容量适应于大量的食物的涌入,使胃更好地实现贮存食物的功能。一、胃的运动o概念:胃壁平滑肌经常保持某种程度持续的收缩状态。o生理意义:是使胃腔内有一定压力,
8、有助于食物与胃液的混合,使胃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位置,协助推动食糜向十二指肠移行。(二)紧张性收缩o概念:为胃平滑肌的收缩和舒张交替进行的周期性活动。o蠕动的意义:搅拌和粉碎食物,使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以利于消化;推进胃内容物向十二指肠移行。(三)蠕动(一)神经调节1 迷走神经:o对胃的平滑肌有兴奋和抑制两种效应o兴奋:大多数情况下,使胃的运动加强。o抑制:产生胃的容受性舒张。2 交感神经o对胃运动的影响较小o作用与迷走神经相反。3 壁内神经丛的局部反射。二、胃运动的调节概念:为胃平滑肌的收缩和舒张交替进行的周期性活动。对胃的平滑肌有兴奋和抑制两种效应胃窦:当pH 1.无机物:水、氯化物、磷酸盐、
9、碳酸盐、硫氰酸盐;2)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三、各种主要物质的吸收化学物质直接作用于泌酸细胞和G细胞,直接或间接地促使胃酸分泌增加。H+通过主动运输运入小管内1 很多无脊椎动物都有唾液腺并分泌唾液。1 氨基酸的吸收形式与单糖类似,伴随的主动运输作用:具有润滑作用,减轻粗糙的食物对胃粘膜的机械损伤,组成粘液碳酸氢盐屏障。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较长,为吸收提供了充分的时间。钙的吸收受其溶解度、血浆中钙浓度、食物中钙含量和钙、磷比例等因素的影响。概念:食物进入胃后,刺激胃内感受器引起的胃液分泌。十二直肠内的高渗溶液,一是通过肠-胃反射抑制胃分泌;4)十二指肠的活动对胃排空的影响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和维生
10、素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和维生素影响因素 盐酸、维生素C有利于吸收途径:主要是通过体液调节实现的。o胃泌素:胃运动加强o促胰液素和抑胃肽:使胃运动减弱o促胰液素和胆囊收缩素:使幽门括约肌收缩(二)体液调节1 胃的排空的概念: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的排空2 影响胃排空的因素 1)胃内压的作用:胃内紧张性收缩与蠕动是产生胃内压的根源,也是胃排空的原动力。2)幽门括约肌问题(三)胃的排空及其调节3)食物的理化性质与食物的质与量对胃排空速度的影响。o在三种主要食物中,糖的排空较蛋白质的快,而蛋白质的又较脂肪的快。混合食物由胃全部排空约需4-6小时。o食糜量越大,其最初排空越快。o等渗溶液比水离开胃
11、为快。4)十二指肠的活动对胃排空的影响(一)胃液的分泌o胃液的成分包括胃蛋白酶(原)、盐酸、粘液和内因子。三、胃液的分泌及其调节1 胃蛋白酶原o由胃腺的主细胞合成并分泌o以无活性的酶原形式释放o酶原当遇到胃酸或已激活的胃蛋白酶时,变成有活性的胃蛋白酶。o在酸性环境下具有活性,在中性溶液中丧失活性。o胃蛋白酶的作用:将食物中的蛋白质进行初步的水解。o来源:由胃腺的壁细胞分泌,亦称胃酸o有两种形式,一种游离酸,一种称结合酸。2 盐酸盐酸的作用激活胃蛋白酶原,使之变成有活性的胃蛋白酶,并提供该酶活动所需的酸性环境。使蛋白质变性,从而易于水解杀灭细菌,对维持胃、小肠无菌环境具有重要意义盐酸进入小肠后,
12、引起促胰液素的释放,从而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盐酸造成的酸性环境,有助于Fe2+和Ca2+的吸收。oHCl中的H+来源于壁细胞内物质氧化代谢产生的水oH+通过主动运输运入小管内oCl-来自于血浆,通过扩散和易化扩散的方式进入壁细胞后,再通过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入小管内。o细胞代谢产生的CO2以及由血浆中摄取的CO2与水在碳酸酐酶的催化下生成H2CO3,其解离为H+与OH-结合再生成H2O,而HCO3则扩散至血浆。盐酸的分泌盐酸的分泌o来源:胃的粘液是由粘膜表面的上皮细胞、胃腺中的粘液细胞、贲门腺和幽门腺分泌的。o成分:糖蛋白o作用:具有润滑作用,减轻粗糙的食物对胃粘膜的机械损伤,组成粘液碳酸
13、氢盐屏障。3 粘液o来源与性质:是由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o作用:可与维生素B12结合,保护维生素B12不被小肠内水解酶水解,使其在回肠吸收。4 内因子1 促进胃液分泌的因素 1)支配胃的副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 2)胃窦和十二指肠粘膜中的G细胞合成和释放的胃泌素 3)胃粘膜中的肥大细胞释放的组织胺2 消化期,胃液的分泌增加,可人为的分为头期、胃期和肠期。(二)胃液分泌的调节o概念:由头部的感受器的兴奋,反射性引起的胃液分泌,称为头期胃液分泌。o分泌特点:量大、酸度高、酶多和持续时间长。头期o概念:食物进入胃后,刺激胃内感受器引起的胃液分泌。o途径:扩张胃底、胃体部的感受器,通过迷走-迷
14、走反射和局部神经从的反射引起胃液的分泌。通过神经促使G细胞释放胃泌素化学物质直接作用于泌酸细胞和G细胞,直接或间接地促使胃酸分泌增加。o特点:酸度高、持续时间长,但酶的含量不如头期多。胃期作用:可与维生素B12结合,保护维生素B12不被小肠内水解酶水解,使其在回肠吸收。消化期胰液的分泌增加,胰液的分泌调节也可分头期、胃期、肠期,其中肠期最重要。4,成人每天的分泌量约为12升。2 胃能吸收酒精、少量的水分、盐类和某些药物。在三种主要食物中,糖的排空较蛋白质的快,而蛋白质的又较脂肪的快。来源:胃的粘液是由粘膜表面的上皮细胞、胃腺中的粘液细胞、贲门腺和幽门腺分泌的。胆汁的性质:正常人的肝胆汁为黄绿色
15、、透明澄清的液体,呈碱性。分节运动:为一种以环行肌舒缩为主的节律性运动。有机物:唾液淀粉酶、粘蛋白、球蛋白、氨基酸、尿素、尿酸在三种主要食物中,糖的排空较蛋白质的快,而蛋白质的又较脂肪的快。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较长,为吸收提供了充分的时间。3 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抑制:产生胃的容受性舒张。1)支配胃的副交感神经末梢释放的乙酰胆碱影响因素 盐酸、维生素C有利于吸收二是通过释放几种胃肠激素来抑制胃液分泌分泌特点:量大、酸度高、酶多和持续时间长。肠绒毛的上皮细胞中含有消化食物的多种酶,促进消化,有助于吸收维生素D和胆汁酸促进钙的吸收。肠绒毛的上皮细胞中含有消化食物的多种酶,促进消化,有助于吸收o概念
16、:由食物进入小肠后,食糜作用于肠壁感受器引起的胃液分泌。o途径:主要是通过体液调节实现的。肠粘膜释放胃泌素、CCK、肠泌酸素等。o特点:持续时间长、可达数小时,但量少,仅占消化期胃液分泌总量的十分之一。肠期1)盐酸:胃窦:当pH 1.2-1.5:抑制G细胞胃泌素 十二指肠:PH 2.5 十二指肠球部球抑胃素 2)脂肪:脂肪入小肠引起肠抑胃素释放从而抑制胃的分泌。3)高渗溶液:十二直肠内的高渗溶液,一是通过肠-胃反射抑制胃分泌;二是通过释放几种胃肠激素来抑制胃液分泌3 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第四节 小肠内消化一、小肠的运动o分节运动:为一种以环行肌舒缩为主的节律性运动。(二)蠕动o为一种将食糜向大肠
17、方向推送的运动。(三)摆动o是以小肠纵形肌舒张和收缩为主的节律性肠管运动。二、胰液胰腺o胰液的性质:胰液是由胰腺的腺泡细胞和小导管细胞分泌的无色、无臭的碱性液体。pH约为7.88.4,成人每天的分泌量约为12升。(一)胰液的性质、成分与作用1)碳酸氢盐:中和胃酸,提供小肠消化酶适宜的碱性环境。2)胰淀粉酶:分解淀粉为麦芽糖3)胰脂肪酶:水解脂肪。4)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是以酶原的形式分泌的,无活性,在肠致活酶和酸、组织液、及胰蛋白酶的作用下,被激活为有活性的酶。糜蛋白酶原是在胰蛋白酶的作用下,变成有活性的糜蛋白酶。胰液的成分与作用o消化期胰液的分泌增加,胰液的分泌调节也可分头期、胃期、肠期,其
18、中肠期最重要。(二)胰液分泌的调节1 神经调节o迷走神经兴奋,其末梢释放乙酰胆碱,直接作用于胰腺或通过胃泌素,间接引起胰液分泌。o迷走神经兴奋引起的胰液分泌的特点是:水和碳酸氢盐含量少,而酶的含量很丰富,所以具有很强的消化能力。1)促胰液素:使胰腺分泌大量的水分和碳酸氢盐,而酶的含量很少。2)胆囊收缩素:又名促胰酶素,促进胰腺分泌各种酶,还可促进胆囊强烈收缩、胆汁排出。3)胃泌素:与迷走神经作用类似。4)血管活性肠肽:促进胰液分泌5)胰高血糖素、生长抑素、和胰多肽则抑制胰液的分泌。2 体液调节吸收形式:氨基酸和小肽形式 亚铁比高铁容易吸收1 很多无脊椎动物都有唾液腺并分泌唾液。5 唾液淀粉酶具
19、有使淀粉分解为麦芽糖的作用(三)消化道平滑肌与骨骼肌收缩的区别短、中链脂肪酸的甘油三酯易被水解,可以脂肪酸和甘油形式被吸收,直接进入门静脉。胰液的性质:胰液是由胰腺的腺泡细胞和小导管细胞分泌的无色、无臭的碱性液体。有机物:唾液淀粉酶、粘蛋白、球蛋白、氨基酸、尿素、尿酸1 口腔和食管不吸收营养物质2 胃能吸收酒精、少量的水分、盐类和某些药物。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较长,为吸收提供了充分的时间。生理意义:是使胃腔内有一定压力,有助于食物与胃液的混合,使胃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位置,协助推动食糜向十二指肠移行。对胃的平滑肌有兴奋和抑制两种效应在酸性环境下具有活性,在中性溶液中丧失活性。5 唾液淀粉酶具有使
20、淀粉分解为麦芽糖的作用有机物:唾液淀粉酶、粘蛋白、球蛋白、氨基酸、尿素、尿酸食物对口腔粘膜的机械、化学和温度刺激所引起的唾液分泌,称为非条件反射。三、各种主要物质的吸收迷走神经兴奋引起的胰液分泌的特点是:水和碳酸氢盐含量少,而酶的含量很丰富,所以具有很强的消化能力。2)幽门括约肌问题5:抑制G细胞胃泌素作用:可与维生素B12结合,保护维生素B12不被小肠内水解酶水解,使其在回肠吸收。o小肠液的来源:来自于小肠腺和十二指肠腺o小肠液的性质:弱碱性液体,渗透压与血浆相等。o成分:含有肠致活酶、免疫球蛋白和一些无机离子。三、小肠液o消化与吸收的功能o代谢功能o清除功能o解毒和排泄功能四、肝的功能五、
21、胆汁的分泌和排出o胆汁的性质:正常人的肝胆汁为黄绿色、透明澄清的液体,呈碱性。胆囊胆汁因浓缩呈中性或弱碱性。o胆汁的成分:胆汁中含有大量的水分,还含有胆汁酸、胆盐、胆色素、胆固醇和无机盐。胆汁中没有消化酶(一)胆汁的性质、成分和作用胆汁的作用 1)促进脂肪的消化和吸收 2)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 3)中和胃酸 4)促进胆汁分泌1)神经调节:迷走神经兴奋促进分泌和排出2)体液调节:o胃泌素(+)o促胰液素(+)o胆囊收缩素(+)o胆盐(+)胆汁分泌和排出的调节第五节 大肠内的消化一、大肠的运动(一)袋状往返运动(二)集团运动(三)蠕动1 大肠的分泌o大肠液,是杯状细胞分泌的碱性粘液;起保护作用2
22、 大肠内细菌的活动o对食物的残渣进行发酵和腐败。o合成维生素B复合物和维生素K。3 大肠的功能o形成粪便o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和维生素二、大肠的分泌与功能第六节 吸收 吸收的主要部位1 口腔和食管不吸收营养物质2 胃能吸收酒精、少量的水分、盐类和某些药物。3 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场所。4 大肠主要吸收水分、无机盐和维生素。一、吸收的部位水溶性维生素是以简单扩散的方式被吸收。有机物:唾液淀粉酶、粘蛋白、球蛋白、氨基酸、尿素、尿酸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为吸收提供了提供了良好的途径吸收形式:氨基酸和小肽1 胃的排空的概念: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称为胃的排空食物在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可吸收物质的
23、过程。4)十二指肠的活动对胃排空的影响概念:食物进入胃后,刺激胃内感受器引起的胃液分泌。肠绒毛的上皮细胞中含有消化食物的多种酶,促进消化,有助于吸收2)促进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概念:为胃平滑肌的收缩和舒张交替进行的周期性活动。特点:酸度高、持续时间长,但酶的含量不如头期多。2 溶解食物,引起昧觉肠绒毛的上皮细胞中含有消化食物的多种酶,促进消化,有助于吸收第三期:由于食团的刺激软腭、咽部及食管等处的感受器而反射性的产生的冲动,约需56秒。1 口腔和食管不吸收营养物质分泌特点:量大、酸度高、酶多和持续时间长。有机物:唾液淀粉酶、粘蛋白、球蛋白、氨基酸、尿素、尿酸消化期胰液的分泌增加,胰液的分泌调节也
24、可分头期、胃期、肠期,其中肠期最重要。肠绒毛的上皮细胞中含有消化食物的多种酶,促进消化,有助于吸收1 电兴奋性较低,收缩缓慢吸收面积大,具测定小肠有200400m2的吸收面积肠绒毛的上皮细胞中含有消化食物的多种酶,促进消化,有助于吸收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为吸收提供了提供了良好的途径食物经口腔、胃和小肠内的消化,已分解为适合于吸收的小分子物质食物在小肠内停留的时间较长,为吸收提供了充分的时间。小肠适应吸收的有利条件:小肠的结构o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的方式包括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及胞饮等。二、吸收的机制(一)维生素的吸收o水溶性维生素是以简单扩散的方式被吸收。维
25、生素B12的吸收与内因子结合成复合物。o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机理与类脂物的吸收相类似。o维生素的主要吸收部位在小肠,其次为大肠。三、各种主要物质的吸收1 钠的吸收o每天摄入的钠及从消化腺分泌进入肠腔的钠共500600mmol,其中 9599%在小肠和大肠中被吸收。2 钾的吸收o在肠内钾的吸收是被动的,大肠可分泌一部分钾。(二)无机盐的吸收3 钙的吸收o部位:十二指肠和空肠o形式:钙离子o方式:主动转运o钙的吸收受其溶解度、血浆中钙浓度、食物中钙含量和钙、磷比例等因素的影响。维生素D和胆汁酸促进钙的吸收。o促进因素:维生素D、盐酸、脂肪酸、胆汁酸o抑制因素:磷酸盐o部位 小肠上部o形
26、式 亚铁比高铁容易吸收o方式 主动转运o影响因素 盐酸、维生素C有利于吸收4 铁的吸收o人每天泌入消化管内的各种消化液约67升。从口腔摄入1L的多余的水分,而每天从粪便的排出的水只有有150ml左右,因此,每天从消化管吸收的水分可达78L,其中大部分在回肠、结肠被吸收。(三)水的吸收(四)糖的吸收o吸收形式:单糖o吸收机理:伴随的主动运输。其吸收时,必须由载体转运,运载过程中需要Na+参与,形成Na+载体葡萄糖。吸收过程必须消耗能量。o果糖是以弥散方式吸收的。o吸收形式:氨基酸和小肽o吸收机理:1 氨基酸的吸收形式与单糖类似,伴随的主动运输2 小肽的吸收靠胞饮(五)蛋白质的吸收(六)脂肪的吸收
27、o部位:小肠 o形式:甘油、脂肪酸、甘油一酯o影响因素:胆盐o中、短链脂肪酸吸收后入血o长链脂肪酸吸收后入淋巴o脂肪在小肠内经乳化及酶的作用,分解成脂肪酸和甘油一酯,并与胆固醇、胆盐形成微胶粒。此微胶粒中的胆盐有亲水性,携带脂肪产物至小肠绒毛表面。在微绒毛上,混合微胶粒逐渐释出甘油一酯、脂肪酸和胆固醇,透过微绒毛的脂肪膜进入粘膜细胞。胆盐不能透过脂膜被留于肠腔内,可用于再合成混合微胶粒或在回肠末端被重吸收入门静脉。消化吸收过程o长链脂肪酸及甘油酯被吸收后,在肠上皮细胞的内质网上重新合成乳糜微粒。乳糜微粒合成后,经高尔基复合体由上皮细胞的质膜分泌出去,并进入中央乳糜管,再经淋巴管而入血液循环。食
28、物中的中长链脂肪酸较多,大多以此种方式被吸收。等渗溶液比水离开胃为快。脂溶性维生素A、D、E、K的吸收机理与类脂物的吸收相类似。小肠液的性质:弱碱性液体,渗透压与血浆相等。消化期胰液的分泌增加,胰液的分泌调节也可分头期、胃期、肠期,其中肠期最重要。通过神经促使G细胞释放胃泌素1)碳酸氢盐:中和胃酸,提供小肠消化酶适宜的碱性环境。食物的形状、颜色、气味以及进食的环境、语言、文字等所形成的条件反射所引起的唾液分泌,称为条件反射性调节。概念:为胃平滑肌的收缩和舒张交替进行的周期性活动。推进胃内容物向十二指肠移行。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粘膜进入血液和淋巴的方式包括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及胞饮等。1 腺细
29、胞从周围摄取原料,即血液中的原料物质通过细胞外液进入腺细胞。特点:酸度高、持续时间长,但酶的含量不如头期多。胆囊胆汁因浓缩呈中性或弱碱性。来源与性质:是由壁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在微绒毛上,混合微胶粒逐渐释出甘油一酯、脂肪酸和胆固醇,透过微绒毛的脂肪膜进入粘膜细胞。(三)胃的排空及其调节吸收形式:氨基酸和小肽5 唾液淀粉酶具有使淀粉分解为麦芽糖的作用杀灭细菌,对维持胃、小肠无菌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作用:具有润滑作用,减轻粗糙的食物对胃粘膜的机械损伤,组成粘液碳酸氢盐屏障。o短、中链脂肪酸的甘油三酯易被水解,可以脂肪酸和甘油形式被吸收,直接进入门静脉。o游离的胆固醇在胆盐存在下与各种脂类物质一起构成
30、微胶粒,在小肠上部被吸收。脂肪在小肠内消化和吸收的主要方式H+通过主动运输运入小管内胆汁的性质:正常人的肝胆汁为黄绿色、透明澄清的液体,呈碱性。作用:具有润滑作用,减轻粗糙的食物对胃粘膜的机械损伤,组成粘液碳酸氢盐屏障。脂肪在小肠内经乳化及酶的作用,分解成脂肪酸和甘油一酯,并与胆固醇、胆盐形成微胶粒。有机物:唾液淀粉酶、粘蛋白、球蛋白、氨基酸、尿素、尿酸等渗溶液比水离开胃为快。吸收形式:氨基酸和小肽5)胰高血糖素、生长抑素、和胰多肽则抑制胰液的分泌。(三)消化道平滑肌与骨骼肌收缩的区别胃液的成分包括胃蛋白酶(原)、盐酸、粘液和内因子。维生素B12的吸收与内因子结合成复合物。胆汁的性质:正常人的肝胆汁为黄绿色、透明澄清的液体,呈碱性。2 溶解食物,引起昧觉食糜量越大,其最初排空越快。影响因素 盐酸、维生素C有利于吸收食糜量越大,其最初排空越快。果糖是以弥散方式吸收的。5 十二指肠球部球抑胃素吸收的主要部位脂肪的消化和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