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平均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091页例、例2及相关内容。教学目标:1理解平均数的具体含义,并能用自己的语言解释其实际意义及特征。2. 自主探索并建构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正确计算一组数据的平均数。3. 能主动利用平均数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体会平均数在统计学中的重要作用。4.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会及理解统计思想、模型思想,发展数感及数据分析观念。教学重点:在解决问题的过程,理解平均数的具体含义,体会其在统计学中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平均数。教学难点:理解平均数的具体含义,体会其在统计学中的作用。教、学具准备:每名学生一张学具纸,计算器。教学过程(一)问题引入,激发认知1生活现实,发现问
2、题(1)教师提出问题:要想比较中国人和韩国人谁的身高更高一些,应该怎么比呢?(预设根据生活经验能有学生提出用平均身高进行比较)(2)教师介绍:在统计学里把像“平均身高”这样的词叫做平均数。(3)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举出生活其他的平均数,感受到平均数在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提出问题,明确问题(1)揭示课题并板书(平均数)。 (2)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关于平均数的问题。(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1. 学习例1,初步理解平均数的具体含义及特征,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1)提出问题。(出示例1)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发现图中所蕴含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提出一个和平均数有关的问题。(这个小组平均每人收集多少个水
3、瓶?)(2)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 (3)小组中交流各自的做法。(4)组织全班汇报交流。方法一:“移多补少”。展示学生的做法,并引导讨论明确:把多的移给少,就使每人数量变成同样多了。通过课件的演示,进步感受这种“移多补少”的方法。揭示:13就是他们4人收集瓶子数量的平均数。方法二:“先合后分”。结合学生的板书:14+12+11+15=52,524=13,组织讨论每一步计算表示的含义,并通过课件的演示加深理解。引导学生明确这种“先合后分”方法的思路:将这4个数合并之后,就可以用以前学过的平均分的方法,求出它们的平均数。(5)分析数据,理解“13”的具体含义及特征引导学生将每人实际收集瓶子的个数与
4、平均数13个进行比较,发现其特征。引导回顾13这个平均数得来的过程,进一步理解“13”的具体含义小结:13这个平均数是我们对这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而得到的。可以通过移多补少使这组数据中的每个数据变为相同的数;也可以通过用这组数据的总数除以数据的个数求出平均数。 (6)及时巩固,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含义。a.李强所在的初中篮球队,队员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所以李强的身高一定是160厘米。b.幸福队队的5名队员在一次1分钟踢毽比赛中获得的平均成绩是17个。那么,这4名队员每人实际踢毽的个数一定都是17个。2. 学习例2,知道用平均数可以代表一组数据的整体水平,可以进行两组数据的比较。(1)(出示幸福队的成绩)引导分析数据,进一步体会平均数的特点。(2)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出示健康队的成绩)提出问题:哪个队的成绩好? (教师巡视时,将学生的方法记录在黑板上,预设可能会有如下两种方法:8576 1776(不公平)1719 健康队的成绩好1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