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植树问题重难点创新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植树问题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的植树问题。教学重点:理解“植树问题(两端要种)”的特征,应用规律解决问题教学难点:理解“间距数+1=棵数,棵数1=间距数”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构建模型 1、用图象语言描述“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师:(右手)我把5根手指看作5棵树,他有4个间隔。那么,6棵树、7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呢?你能用一个图来展示说明吗?(生作图,展示
2、) 2、构建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1)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这几位同学画的图,你能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吗?(2)比较一下这几种作图方法,你觉得哪种方法简便,看起来清楚?(是啊,用线段图的方法最简便,因此它也是我们最常用的。)(3)通过画图,我们发现这条路的两端都栽了树,这就是我们今天研究的植树问题的一种类型。(板书:两端都栽) (4)在线段图上,我们用点表示栽的树,几个点就是几棵树。通过画图,我们知道6棵树之间有5个间隔,7棵树之间有6个间隔,那么你能想象一下10棵树之间、50棵树之间、100棵树之间有几个间隔吗?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板书:棵数1=间隔数 间隔数+1=棵数) 师:今天表现真不错,一下子就
3、能找到这其中的规律,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二、利用模型解决问题 1、教学例1 师: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了,谁敢接受检查?既然大家都想来,那么我们一起来。 课件出示:同学们要在全长5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谁能大声清楚朗读这个题目?(2)从中你了解了哪些数学信息?(小路长50米,两端都要栽、每隔5米。) (3)两端都要栽是什么意思?每隔5米是什么意思?哪两棵树之间相隔5米? 这题也可以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解答,你能试着画线段图吗?(4)展示学生线段图,你能说说你是怎么画的吗? (5 )为了看起来更清楚,老师把这张图移到了电脑上,你能猜猜许老师画图
4、的意思吗?从这张图上你可以了解些什么信息?谁也知道了也想来说给大家听一听的? (6)线段图里其实就反映着题目的意思,你能看着线段图用算式来解答吗?学生独立列算式。 (7)汇报:说说你的想法。出示学生各种答案,板书在黑板上。对于这几种方法,你们有什么看法吗?(生:我认为) 擦去错误答案,剩下正确答案:100510(个) 10+111(棵) 追问:大家都认为这种方法是正确的,那么谁能告诉我算式中的“50”表示什么吗?“5”表示什么?“100510(个)”又表示什么?(板书:间隔)为什么“+1”?(两端要栽,它比间隔多1)“10+111(棵)表示什么?(植树棵树)这其实就是运用了“间隔数+1=棵数”
5、这个规律。 谁能够完整地说一说这个算式的意思?有谁听明白了,也想来说一说的?既然大家都想来说,那么我们就同桌互相说一说。3、巩固知识难点师:恭喜大家,顺利通过检查!你们还想接受新一轮的挑战吗? 课件出示:园林工人沿公路一侧植树,每隔6米种一棵,一共种了36棵。从第1棵到最后一棵的距离有多远? (1)生独立阅题,说说这个题目中又有哪些数学信息呢? (2)这个题目和前面做的两题有什么不同呢? 前面那题告诉路的长度,而这题求路的长度。前面那题求植树棵树,而这题已经告诉了植树棵树。)(3)在做前面那题时,我们是先求什么的?(间隔数)那在这个题目中,我们应该先算什么? (4)学生独立解答并汇报:(5)板
6、书学生的各种答案,你有什么看法?说说理由。生列式:36135(个) 356210(米) 师追问:“36”表示什么意思?再“1”表示什么?(板书:间隔数)这其实就是运用了“棵数1=间隔数”这个规律。再“6”又是什么意思?(板书:总距离)教学重难点反思树问题的思维有一定的复杂性,学生刚接触这个内容,很有难度。所以,我让学生根据示意图用算式来表示出植树的棵数,学生在列式计算的过程中,通过直观的观察初步感知三种情况:两端都栽“棵树=间隔数+1”,只栽一端“棵树=间隔数”,两端都不栽“棵树=间隔数-1”。之后,再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思想,举起左手,看指头有五个,间隔就是四个,明白植树问题的道理与此相
7、似,再举起右手比划比划从而真正理解棵数与间隔数的关系。数形结合是数学解题中常用的思想方法,数形结合的思想可以使某些抽象的数学问题直观化、生动化,能够变抽象思维为形象思维,有助于把握数学问题的本质;初步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时,我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画图解决问题,从而逐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于使用了数形结合的方法,植树中棵树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便迎刃而解,且容易理解。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数学的灵魂。“植树问题”的目的之一就是向学生渗透复杂问题从简单入手的思想,“复杂问题简单化”的解题过程。再次,联系生活拓展思维。有意义的学习是学生在具体情景中体验自主建构,体验和建构是学生学习的关键。体验是建构的基础,没有体验,建构就没有意义。体验是学生从旧知向隐含的新知迁移的过程。而且突破难点。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