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一册第一单元1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其诗歌创作背景。 2了解本文修辞的特点,理解诗歌中众多意象的含义。 3感悟诗人的爱国之情,激发爱国热情,树立报国之志。 教学重点:1.了解本文修辞的特点,理解诗歌中众多意象的含义。2.掌握中国“朦胧诗”的特点,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新颖的意象所表现的凝重的情感。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爱国是个古老的主题,从诗经到楚辞,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以屈原为代表的众多的爱国诗人,他们在诗中抒发的爱国之情总是和忧虑国家的命运相联系的。经历了“文革”浩劫之苦的朦胧派诗人舒婷,以其沉重的历史积淀,将个体
2、的“我”汇注于祖国的大形象里,抒发了富有时代特征的一代人的严峻思考、深刻反省和顽强追求的情感。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与古老传统一脉相承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去体会诗中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板书课题)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1)示范读课文,学生找出诗中的生字词,并注音。隧洞(su dng)蜗行(w xng) 淤滩(y tn)驳船 (b chun)簇新(c xn) 笑涡(xio w) 喷薄(pn b) 伤痕累累(shng hn li li)(2)解释下面的词语蜗行:像蜗牛那样慢行,比喻行动迟缓淤滩:淤泥形成的滩地。驳船:没有动力装置,由拖轮带动的船,用于运输货物
3、(如煤、油、木材或粮食);有时亦载客,通常由拖轮拖带簇新:极新;全新2.作者简介:舒婷,中国女诗人,1952年出生于福建省漳州市石码镇。祖籍福建泉州,后一直生活在厦门。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散文集心烟。她的诗被译成多国文字,介绍到德国、法国、美国、荷兰、日本等多个国家,是新时期以来最受青年欢迎的诗人之一。 3背景链接: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发表于1979年7月,即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第一个年头。诗人把压抑中释放出的热情化作对祖国新兴的讴歌。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归纳概括各诗节的大意。【交流点拨】第一节:回溯祖国数百年的贫困、落后的历史。第二节:写人民的痛苦和希望
4、。第三节:描绘处于历史转折时期的祖国形象。第四节:强调“我”与祖国不可分割的关系。2这首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交流点拨】诗人抒发了与祖国血肉相连、荣辱与共的感情,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 (二)深层探究(学生积极展开思考,分组讨论问题。)3这首诗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各有什么象征意义?【交流点拨】“破旧的老水车”“熏黑的矿灯”“干瘪的稻穗”“失修的路基”“淤滩上的驳船”比喻祖国承受的巨大灾难和面前的严重困难。“簇新的理想”“雪被下古莲的胚芽”“眼泪的笑涡”“雪白的起跑线”“绯红的黎明”比喻祖国的未来和希望。4每节诗末的“祖国啊”所抒发的感情是否一样?从中可以看出诗人的情感有何变
5、化?为何有这样的变化?【交流点拨】四句“祖国啊”所抒发的情感并不一样。第一句抒发了诗人难以言状的悲哀之情;第二句蕴含着诗人的几多痛苦和几多希望;第三句是诗人对祖国母亲的壮丽誓言;第四句是诗人对未来美好祖国感到无比自豪时抑制不住的深情呼唤。由此可见,诗人的感情由低沉叹息逐渐转向亢奋热烈。这种变化是历史发展在诗人心灵中折射的必然。“文革”浩劫之苦造就了舒婷这一代人拥有富有时代特征的迷惘、困惑、怀疑、失落的情绪,也使他们通过心灵的折光抒发严峻的思考、深刻的反省和顽强的追求。舒婷的诗把个人的悲喜同民族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把对现实的感知同理想的追求结合起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忧患意识和历史使命
6、感。5这首诗是以第一人称写的,诗中的“我”仅指作者一个人吗?“我”与祖国是一种什么关系?【交流点拨】诗歌用第一人称写成,以“我”向“你”(祖国)的倾诉,表达了抒情主人公强烈的爱国之情和历史责任感。诗中,“我是你”或“我是”句式反复出现,强调“我”和祖国一同走过艰难困苦、一同经历风雨沧桑,“我”和祖国生死相依、血肉相连。这个“我”代表着与共和国有着共同命运的一代人,这一代人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他们将承担起振兴中华的历史责任。“我”的形象,是熔铸在祖国的大形象里的。(三)语言品析精读诗歌中的重点语句,品味语言的精妙。6“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这一句中“老水车”的形象有什
7、么含义?【交流点拨】“老水车”这个形象,经历了漫长的岁月,虽然“疲惫”,却仍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同样,下文的“矿灯”“稻穗”“路基”“驳船”等,都是在艰难困苦中不屈不挠的形象。7“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未落到地面的花朵”,这几行诗句描述了什么内容?【交流点拨】这几行诗句,写的是中国人民屡受挫折却从不泯灭希望。四、板书设计 五、拓展延伸:赏析舒婷的思念,完成题目。思念舒婷一幅色彩缤纷但缺乏线条的挂图,/一题清纯然而无解的代数,/一具独弦琴,拨动檐雨的念珠,/一双达不到彼岸的桨橹。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阳一般遥遥地注目。/也许藏有一个重洋,/但流出来,只是两颗泪珠。呵
8、,在心的远景里,/在灵魂的深处。(1)诗的第一节选用_、_、_和_四个意象,分别抒写出_、_、_和_等情思。(2)第二节中,诗人运用比喻含蓄曲折地写出了“思念”的缠绵、真切,请分析下面比喻句各比喻什么。蓓蕾一般默默地等待。夕阳一样遥遥地注目。(3)鉴赏第三节在全诗中的作用。【交流】(1)挂图代数琴桨橹茫然苦恼惆怅焦灼(2)时间缓慢距离遥远(3)第三节是全诗的诗眼,点出所有的痛苦、惆怅、焦灼和期待全部发自内心,是源自心灵深处的“思念”。2* 梅岭三章教学目标:1.理解体会这三首诗的主要内容以及诗歌所饱含的为革命献身的大无畏精神。2品析诗歌凝练、含蓄的词句,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3学习构思
9、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1.体会三首诗中所蕴含为革献身的凌然正气。2.学习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教学难点: 学习构思新颖、想象奇特的写作特点。教学过程:一、 新课导入1934年10月,江西中央苏区的主力红军开始长征,那时,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被留在江西担负军事指挥,并主持政府工作。1935年春,陈毅同志率部在敌人重点围攻下从中央苏区突围,转移到赣南地区进行游击战争,坚持了将近三个年头。这三年游击战争,是他们在革命斗争中所经历的最艰苦最困难的阶段。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梅山被敌人包围,带着伤病隐伏在密密的草丛中20多天。考虑到难以脱身,便写了三首诗藏在衣袋里。不久,敌人一无所获
10、,便悻悻而去。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梅岭三章便是陈毅同志当时写的“绝命诗”。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1)读课文,学生找出诗中的生字词,并注音。阎罗(yn lu) 捷报(ji bo) 旌旗(jng q) 血雨腥风(xu y xng fng) 取义成仁(q y chng rn)(2)解释下面的词语旌旗:旗帜的总称。这里借指军士。捷报飞来当纸钱:希望幸存的同志用胜利消息来祭奠和安慰我。血雨腥风:风里夹着腥味,雨点带着鲜血。形容疯狂杀戮的凶险气氛或环境。取义成仁:即“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为了成全仁义,不惜牺牲生命。这里指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勇于牺牲。取,选取。成,成全,实现
11、。2.作者简介陈毅,字仲弘,四川乐至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杰出领导者与组织者之一。是十大元帅之一。1901年生于四川省乐至县,1972年1月6日因病逝世。曾留学法国。1928年随朱德率领南昌起义的部分队伍上井冈山与毛主席会师。红军长征时,留在江西担负军、政工作。“皖南事变”后,担任新四军代理军长。解放后,第一任上海市长,后又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等职。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范读全诗,初步体会诗作所表达的感情。2.分组读,再全班齐读一遍。3.学生自由朗诵后,请朗读水平较好的学生朗读全诗,师生共评。4.学生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进行问题探究
12、:(1)阅读小序。小序在这首诗歌中有什么作用?【交流点拨】:交代时间、地点、事件的原因和结果以及当时的环境、背景。这首“绝命诗”表现了诗人从容、镇定、大义凛然的情怀。(2)学生齐读课文,概括这三首诗的内容。【交流点拨】:第一首:回首征程过去第二首:勉励战友现在第三首:展望未来将来(3)比较三首诗的内容,并分析其表现的思想感情。【交流点拨】:第一首:写自己。回首征程,将牺牲视作移师新战区,豪情满怀;表现了作者视死如归的气概和誓与反动派血战到底的革命精神。第二首:给同志。勉励战友,勉励后死者努力作战,以胜利捷报告慰死者;表现了作者心系革命、切盼人民解放的思想感情。第三首:望未来。展望未来,表现了作
13、者乐观坚定的革命信念和甘为信仰牺牲的革命精神。(4)三首诗表现的精神内涵各有侧重,试分析比较。【交流点拨】:第一首:革命到底的凛然正气;第二首:视死如归的壮烈豪情;第三首: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5)再读课文,说说三首诗有什么表现的思想感情。【交流点拨】:在此绝境,诗人面对死亡,回忆过去,展望未来,表现了诗人的革命精神和崇高理想。(二)深层探究1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分析加点词的表达效果)【交流点拨】:“招”字旗帜鲜明,写出了领导者的号召力和革命者的浩大声势;用“斩”,力度强,速度快,果断干脆,有居高临下的气势,写出了广大士兵与作者一样,将与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和必胜信念。2捷报飞来
14、当纸钱。(句中的“飞”能否换成“飘”或“传”?为什么)【交流点拨】:不能;“飞”字显得轻快,欢欣,联翩而至,富于生命力和感情色彩。用“飘”,太缓慢,令人不耐烦;用“传”,无形象感。这一句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的想象,表达作者乐观的革命主义情怀,加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3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交流点拨】:运用了借喻和引用的修辞手法。“血雨腥风”借喻国民党反动派对革命的镇压,“自由花”借喻革命成功、人民解放;这两句表达了作者坚信革命一定能取得胜利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取义成仁今日事”借用古语“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指作者为真理、为中国人
15、民的解放而英勇牺牲的大无畏精神。4.请同学们带着对课文的理解,自由朗读课文,合作探究本课的写作特点。【交流点拨】:现实、想象、理想相结合充分表达了诗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气魄。如第一首中第一、二句写了创业艰难的现实。第三、四句便借助想象,用“去泉台”“招旧部”“斩阎罗”来抒发豪迈的革命胸襟。第二首、第三首想象“捷报飞来当纸钱”“人间遍种自由花”,都是在写实的基础上进行的浪漫主义的写法,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加强了诗的艺术感染力。借代和引用。如第三首多次用了借代和引用的修辞手法。“阎罗”是旧时所说的地狱之王,作者用来借喻人间的反动统治者。又如“旌旗”,原是旗帜的通称,这里借来指代军队或武装
16、力量;“烽烟”,原是古代边境用以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来指代战争。“取义成仁”是“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缩写,前者引自孟子告子上,后者引自论语卫灵公。这些修辞的运用,形象贴切,暗含了诗人愿意为了革命做牺牲的大无畏精神和坚信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四、板书设计梅岭三章 第一首:过去 回首征程 凛然正气 第二首:现在 勉励战友 壮烈豪情 第三首:将来 展望未来 坚定信念3 短诗五首教学目标:1.结合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画面感。 3.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主旨与情感。 2.分析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
17、美和画面感。 教学难点:对比阅读这几首诗,理解早期白话新诗的共同特点。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月夜萧红墓畔口占一、新课导入自1917年2月新青年刊登胡适的八首白话诗之后,白话诗迅速引起轰动,优秀的白话诗作不断涌出,当时任教于北大的沈尹默的这首月夜便是其中之一。一定程度上讲,正是因这首诗的存在,中国首次面世的这一小批现代诗歌作品才可以说是真正地显示出现代性。那么,这首诗究竟写了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2.作者简介: 沈尹默(18831971),原名君默,杰出的学者、诗人、书法家。五四运动时期,沈尹默作为北大
18、名教授,和鲁迅、陈独秀等人轮流主编新青年杂志。戴望舒(19051950),现代著名诗人。1929年4月,出版第一本诗集我的记忆,其中雨巷传诵一时,因而有“雨巷诗人”之誉。1941年底被日寇逮捕入狱。在狱中写下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待等著名诗篇。 萧红(19111942),原名张廼莹,身世坎坷而创作成就很大的现代女性作家。萧红老家在黑龙江省呼兰区,她很早就从东北逃亡进关,辗转呼号,1932年开始文学创作,用自己的笔投入了抗日的洪流,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晚期的主要作品有呼兰河传。 3背景链接月夜1917年,正是近代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年代,最混乱的年代,却也是思想和文化最迸发的时代,也就是
19、在这样的环境下,新诗诞生了。新诗之“新”首先在于其精神和灵魂的新,即思想的现代性,追求“科学”与“民主”,人的个体的觉醒,思想解放、个性独立遂成为这一时代的普遍追求。概而言之,国人有了主体意识。我国传统诗歌中,是没有“我(指独立存在的意识)”的(除了屈原),只有在新诗中,“我”才大量地出现,例如这首月夜。因此月夜不仅是新诗诞生的一个标志,也是真正的新文学诞生的标志。 萧红墓畔口占戴望舒与萧红友情深厚。1940年1月,二人在香港首次晤面,却是一见如故。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际,萧红生病却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死在极度混乱中的香港,年仅31岁。这对于当时同样在香港坚持抗日的友人戴望舒来说,自然是一个极大的
20、刺激。这首诗是戴望舒在被日本人抓走放出来后拜谒萧红墓时所作,“口占”,说明这是随口吟成。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朗读诗歌月夜,理解象征意象与主旨。 (1)这首小诗描绘了一幅月夜图景,请用你自己的语言将这幅月夜图描绘出来。 【交流点拨】:霜风呼呼地吹着,月光明明地照着。霜风寒月的冬夜中,顶天立地的高树与独立不倚的“我”并排站立着,充满了美的意蕴。 (2)这是一首很隐晦的诗,看似是纪实,简单地描写记录当时的某种场景,但这何尝又不是对当时现状的描写?请你结合这首诗的写作背景,说说对这首诗的象征意象和主旨的理解。 【交流点拨】:象征意象:这首诗反映了五四运动之前的一个社会侧面半封建半殖民地
21、中国的某种社会相。“树”象征着古老的观念,传统、稳健、根基深厚、固执而迂腐。“并排立着”是思想的并立。“没有靠着”是挣脱、是倔强、也是追求独立。“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象征着诗人独立不倚的坚强性格和奋斗精神。 主旨:在严寒下不妥协,在孤独中不退缩,这首诗表现了“五四”时期觉醒的一代知识分子追求独立自由、崇尚光明的意识和探索真理的精神与人格。 (二)朗读诗歌萧红墓畔口占,体会诗中的情感表达。(1) 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 【交流点拨】:“六小时”说明时间之长,“长途”说明距离之远,强调“六小时”和“长途”,是写实,更隐指诗人对已故者友谊的深厚和诚挚。“寂寞”既是诗人当时的实际感受,
22、又是诗人长期以来心境的真实写照,是诗篇最主要的感情基调。 (2) 到你头边放一束红山茶。【交流点拨】:不说“墓畔”而说“头边”,蕴藏着诗人痛惜她的早逝,希望她仍然活着,幻想她只不过是暂时安睡等丰富复杂的感情。 (3) 我等待着,长夜漫漫。 【交流点拨】:“长夜漫漫”,写出这种“等待”的漫长、痛苦,难以忍受,也隐喻萧红的生命正是在这漫漫长夜中被摧残的。 (4) 你却卧听着海涛闲话。 【交流点拨】:“却”字,表示诗人与友人虽然天人永隔,逝者却自有其穿透世事的安详与达观。听“海涛闲话”,海陪伴着逝者,虽仍然不免寂寞,但灵魂却超然静观,从容安详,道尽作者的人生感悟。 本诗语言朴素、洗练又富于质感,充满
23、暗示;情感表现沉静、克制,而又深挚,平淡中见深厚,委婉中渗透出激情,是戴望舒最优秀的诗篇之一。 四、板书设计品味新诗的美月夜: 意境美萧红墓畔口占:情感美第二课时断章风雨吟统一一、 新课导入有句话这样说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诗断章,选自卞之琳的鱼目集,写于1935年10月,是诗人的重要代表作之一。据诗人自己说,这首诗本来是一首诗中的四句,因只有这四句诗人感到满意才保留下来,自成一篇。不料这首诗竟成了诗人流传最广,最有代表性的一首。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2.作者简介: 卞之琳(1910200
24、0),祖籍江苏溧水,现当代诗人(“汉园三诗人”之一)、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曾用笔名季陵、薛林等。卞之琳被公认为新文化运动中重要的诗歌流派“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断章是他不朽的代表作。芦荻,1912年生,现代诗人。原名陈培迪,生于广东南海。著有诗集桑野驰驱集芦荻诗选等,亦有诗歌理论、鉴赏文章和著作行世。聂鲁达,智利诗人。13岁开始发表诗作,1923年发表第一部诗集黄昏,1924年发表成名作二十首情诗和一支绝望的歌,自此登上智利诗坛。3背景链接断章写于1935年,是卞之琳的代表作。这首诗虽只短短4行,却试图用简明的意象阐释深刻的道理。诗人通过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风雨吟
25、这首诗可能写于20世纪30年代后期。那是一个风雨飘摇的年代。作为一个广东诗人,芦荻久居南国,对中国南方的大风大雨应该十分熟悉。风雨一诗的立意,在当年应该很新颖。它将自然的风雨、社会的风雨以及心中的风雨融合在一起。诗也写得简洁、有力。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断章 1 朗读诗歌,分析意象,品味画面美。 (1)这首诗虽只有三十几个字,但是却有很多意象,由这些意象构成了一种朦胧的意境,请你找出来。 【交流点拨】:诗人在刹那的观赏中提炼出八个意象:“站在桥上的你”“楼上看风景的人”“桥”“楼”“明月”“窗子”“别人”“梦”。 (2)诗歌的八个意象是相互交叉重叠的,由这些意象组合成了四个美丽而形
26、象的画面。这四个画面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 【交流点拨】:前两个画面,“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桥上”“楼上”这两个地点,表面看来似乎互不相关,却因为“看风景”这个动作发生了联系。后两个画面,“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窗子”与“梦”互不相关,却在“装饰”这一点上又发生了联系。十分平常的生活画面,几个毫不相关的事物,经过诗人精心构思与组合,变得十分耐人寻味。 2再读诗歌,理解诗歌的主旨。 (1)从诗人描绘的四个相互联系的画面中,你得出了什么道理? 【交流点拨】:人可以看风景,也可以成为别人的风景;明月可以装饰你的窗子,你也可以去装饰别人的梦,人生可以互相装
27、饰。 (2)结合你对诗歌的理解,说说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哲理内涵。 【交流点拨】:世间万物本来就是相互关联、互相依存的,人与人之间、物与物之间,不论自觉与不自觉,都有可能产生这样或那样的联系。 (二)风雨吟 1朗读诗歌,描绘诗歌画面。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六行,画面感却很强,请结合诗中一些有特征的词,如“卷”“奔”“海”“舟”“舵手”等等,想象出画面并做描绘。 【交流点拨】:“风”“雨”从大地“卷来”“奔来”,气势十足,风雨中的大地看起来像是波涛起伏的海面,大地上的“房舍”,就像海面上飘摇不定的舟船;“我”面对“大地的海”,忧思满怀,就像一个缺乏出海经验的年轻舵手,不知道如何把握自己的方向。 2结
28、合写作背景,分析语言,提炼象征意义,理解作者情感。 (1)开头两句“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中的“卷”“奔”二字有什么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卷”“奔”这两个动词极为生动,描绘出了“大地”的动荡、不安定和被裹挟着的颇有气势的冲过来的动态。 (2)诗歌之中的“风”“雨”仅指自然界的风雨吗?还有什么象征意义?“大地”又有什么深层内涵? 【交流点拨】:它们不仅仅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雨,对于“我”这样一个“年轻”没有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的“舵手”来说,它们也象征着人生的坎坷与遭遇。这首诗作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这里遭受“风雨”侵袭的“大地”指的是当时风雨如晦的中国局势。这样来说,“风雨”又有了一层更深
29、层次的含义:当时的中国社会所承受的苦难。 (3)面对这样的“大地”,“我”又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交流点拨】:“我”作为一个有志向的敢于像舵手一样乘风破浪的有为青年,面对苦难中的祖国,产生了强烈责任感、使命感与对中国社会前途、对民族命运的深深的担忧。 (三)统一 1朗读诗歌,结合题目说说作者是如何表现“统一”这个思想的。 【交流点拨】:所有的叶与一片叶,所有的花与一朵花,所有的树与一棵树,它们都是多对一的关系,“多”与“一”本是对立的关系,但是作者在此用“是”字将其等同起来,用对立物表现了“统一”的思想。 2作者为什么认为“多”就是“一”呢?为什么说“繁多是个谎言”?请你结合作者的回答谈谈你对
30、这句话的理解。 【交流点拨】:作者认为“一切果实并无差异”,因此“繁多是个谎言”。作者先写到了花,又写到了叶,然而花、叶不论它们拥有怎样的万象姿态,它们的本质是为了结出果实,而果实的本质又是为了生命的传递。从这点上看,所有的花、叶、果实都有着自己的本质,且就生命传承的角度而言,这本质也并无不同。因此,繁多是众多生物存在的表象,它们的本质都是同一的。 3有人说:“因为所有的叶都是这一片叶,所以认识了这一片叶也就能对所有的叶有所认识。”你认同这个观点吗?请说说你的看法。 【交流点拨】:示例:我认同这个观点,因为所有的叶都有着叶的共同本质。将零散的事物化繁多为统一,通过事物现象归结出事物的本质,从而
31、达到对事物更清晰的认识,这也是人类本身就存在的认知规律。 深层探究对比阅读这五首短诗,举例说说新诗的“新”指的是哪些方面。 【交流点拨】:在形式上:不拘平仄,不拘长短,没有字数规定;在韵律上,押韵比较松散,没有严格规定,但是一般还是遵循一定的韵脚,如风雨吟中的“来”“海”。 在语言上:以白话写诗,不仅以白话词语代替文言,而且以白话的语法结构代替文言语法,并吸收国外新语法,如“霜风呼呼的吹着”“走六小时寂寞的长途”等,语言散文化。 观念上:追求个性与独立,强调作者主体性情、情感与见解,如月夜断章风雨吟等。 四、板书设计断章哲理:世间万物相互依存风雨吟象征:风雨 大地 “我” 统一推理:对立之中存
32、在统一,透过繁多的现象窥见单一的本质。4 海 燕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课文,理解作品的时代意义。 2反复诵读,感悟海燕形象的思想内涵。 3学习海燕精神,培养勇敢、坚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教学重点:1.整体感知课文,理解象征、烘托、对比手法在课文中的运用。 2.反复诵读,感悟海燕形象的思想内涵。教学难点:学习海燕精神,培养勇敢、坚强、乐观、自信的品质和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海燕的图片) 你认识图片中的这种海鸟吗? 师:海燕是一种海鸟,上部分是黑色的,尾部呈白色,腿很长,善于在海面飞行,被誉为“大海里杰出的飞行家”。大海给
33、了它坚硬的翅膀,为的是能够搏击风浪,当鸟儿们都去躲避风浪时,它却高声呼唤: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海燕这首充满激情的时代奏曲。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1)读课文,学生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并注音。苍茫(cng)高o(傲)海u(鸥)呻吟(yn) 飞窜(cun) 恐j(惧)蠢笨(chn) 胆怯(qi) 翡翠(fi cu)号叫(ho) zhn(震)怒 x(熄)灭深渊(yun) 蜿蜒(wn) (2)解释下面的词语呻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声音。 掠起:轻轻擦过或拂起。 震怒:异常愤怒,大怒。震,情绪过分激动。 蜿蜒:蛇类爬行的样子,弯弯曲曲地。2.作者简介: 高
34、尔基(18681936),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1906年高尔基写成长篇小说母亲,标志着其创作达到了新的高峰。1913年后完成自传体长篇小说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3背景链接二十世纪初,俄国在列宁的领导下,一场轰轰烈烈的群众革命运动蓬勃兴起,而反动的沙皇政府为了维护其反动统治,利用其可利用的帮凶对群众革命运动进行了残酷的镇压,反动势力十分猖獗。在这革命的关键时刻,有一部分人惶恐不安、悲观失望,他们害怕革命损害自己的利益。也有一部分人,他们勇敢地站在了革命的最前沿,同敌人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成了革命运动的先驱。海燕是小说春天的旋律的结尾部分,生动地反映了俄国革命高
35、潮到来之前革命者和反动势力进行激烈搏斗的壮丽图景。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停顿、重音、语速,读出感情。可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几段,做一些朗读标记,师生共同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 【交流点拨】 最后一段是全文高潮,全文最强音,宜在分组演读后全班合读,以收到震撼人心、掷地有声的效果。 2思考:暴风雨来临之前,乌云和大海有什么变化? 【交流点拨】:乌云:狂风卷集着乌云乌云越来越暗,越来越低,向海面直压下来一堆堆乌云,像青色的火焰,在无底的大海上燃烧。大海:泛起白沫的大海波浪在愤怒的飞沫中呼叫大海抓住闪电的箭光。(二)深层探究1.课文以暴风雨渐次逼近为线索,按
36、海面景象的发展变化,先后描绘了哪三个画面?在这三个画面中,海燕的表现有什么变化? 【交流点拨】:第一幅,暴风雨来临前,海燕高傲飞翔,渴望暴风雨;第二幅,暴风雨逼近之时,海燕搏击风浪,迎接暴风雨;第三幅,暴风雨就要来临,海燕预言胜利,呼唤暴风雨。 2阅读全文,品析“海燕”形象,并用“我从文中_这句话中读出了一只_的海燕”的句式来描述海燕的形象。 【交流点拨】(1)我从文中“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这句话中读出了一只高傲的海燕。(2)我从文中“一会儿翅膀碰着波浪,一会儿箭一般地直冲向乌云,它叫喊着”这句话中读出了一只勇敢的海燕。(3)我从文中“它在大笑,它又在号叫它笑那些
37、乌云,它因为欢乐而号叫”这句话中读出了一只乐观的海燕。(4)我从文中“这个敏感的精灵,它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它深信,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这句话中读出了一只自信的海燕。 海燕形象总结:高傲、勇敢、乐观、自信、富有献身精神。四、板书设计海燕(高尔基)高傲 勇敢 乐观 自信五、拓展延伸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海燕在海上振翅飞翔时,它会对海鸥、海鸭、企鹅说些什么?试以“海燕的宣言”为题,写一段话,充分表现出海燕的心理活动。第二课时一、 新课导入上节课,我们在作者描绘的三幅画面中感知了海燕的形象。那么作为诗的语言,又是怎样来表达作者的感情的呢?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这一问题吧。二、自
38、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情感分析1 本文很好地运用了象征的手法,请联系全文和时代背景,指出下面物象的象征意义。 【交流点拨】海燕:象征勇敢、坚强、乐观、自信的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 海鸥、海鸭、企鹅:象征形形色色的假革命和不革命者。 乌云、闪电、狂风:象征反革命势力和黑暗的社会环境。 大海:象征革命高潮时人民群众排山倒海的力量。 2除海燕外,文中还写到了“海鸥”“海鸭”“企鹅”的表现,文中为什么要写这些海鸟呢?这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 【交流点拨】:写海鸥、海鸭、企鹅的呻吟、飞窜、恐惧、躲藏与海燕那高傲的飞翔、欢乐的叫喊形成了鲜明对比,有力地衬托突出了海燕的英勇、乐观、坚强的战斗形象。同时,也
39、借此鞭挞“海鸥”“海鸭”“企鹅”式的形形色色自私、怯懦的不革命者,表现了作者抑恶扬善、爱憎分明的情感态度。 2 本文语言热情洋溢,意蕴深刻,请反复诵读,品味下面语句的深刻含义。 (1) 在这叫喊声里,乌云听出了愤怒的力量、热情的火焰和胜利的信心。 (2) 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 (3) 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 【交流点拨】:(1)写出了海燕对暴风雨的渴望和追求,令“乌云”所象征的敌人也感觉到了,从反面衬托了海燕的战斗力量和胜利的信心。(2)表现了海燕对光明的热切渴望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心。生活就是这样,阴云再重,总有散去的时候;困难再大,经过一番努力,总能克服。邪恶永不能战胜正义,真理
40、终有一日会大放光彩。(3)这是胜利的预言,革命者发出的时代的最强音,震撼人心,信心满怀。以此收束全文,使全文的革命激情达到最高潮,突出了主题。表达了作者渴盼经受革命风暴战斗洗礼的愿望,召唤革命者奋起斗争、搏击风暴,赢得革命胜利的信念。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语言赏析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语言生动形象,请以下面的语句为例,反复诵读,具体赏析其表达效果。 (1)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像黑色的闪电,在高傲地飞翔。 (2)狂风紧紧抱起一层层巨浪,恶狠狠地把它们甩到悬崖上,把这些大块的翡翠摔成尘雾和碎末。 【交流点拨】:(1)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黑色的闪电”比喻精确、传神,展现了海燕矫健、
41、勇猛的雄姿;“高傲地飞翔”总写海燕的行动,“高傲”赋予海燕以人的性格,是拟人写法。这一句从形、色两方面突出了海燕勇猛、善战的姿态。(2)运用拟人的修辞。连用“抱”“甩”“摔”几个动词,还有“恶狠狠”,赋予狂风人的性格和行为,写出了风的猖狂的气焰。(3)运用比喻、拟人和反复。“敏感的精灵”“从雷声的震怒里,早就听出了困乏”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显示了海燕的勇敢和智慧,说明无产阶级革命者高度的预见性和敏锐的洞察力。“乌云遮不住太阳,是的,遮不住的!”运用反复,表达了坚定不移的必胜信念。四、板书设计暴风雨 海燕来临 渴望逼近 迎接到来 呼唤五、拓展延伸1、学习本文后,你喜欢哪一形象?并说明理由。2、在
42、你的生活中是不是也有类似暴风雨的考验。面临生活的暴风雨,你应该怎样做呢?试就这个话题,与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第二单元5 孔乙己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通过研读有关孔乙己的语言、动作等描写语句,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文中的环境描写,把握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3品析本文精练且含义深刻的语言,分析造成孔乙己人生悲剧的原因,认识作品深刻的主题。 教学重点:1. 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意义。2.学习文中的环境描写,把握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教学难点:品析本文精练且含义深刻的语言,分析造成孔乙己人生悲剧的原因,认识作品深刻的主题。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 新课导入鲁迅先生的小说,
43、主要收录在呐喊彷徨两本小说集中,其中他自己表示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巴金先生曾热情地赞叹说:“孔乙己写得多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孔乙己到底是怎样一部作品?人物孔乙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这篇小说为什么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1)读课文,学生找出文中的生字词,并注音。颓唐(tu) 附和( h) 分辩(bin)羼水(chn )荤菜(hn ci) 涨红(zhng)门槛(kn)蘸(zhn) 阔绰(chu) 舀水(yo) 绽出(zhn) 哄笑(hng) (2)解释下面的词语不屑置辩:认
44、为不值得辩论或申辩。屑,值得。颓唐:精神萎靡不振,情绪低落。分辩:辩白,辩解。 格局:布置的格式。缠夹不清,搅扰、夹杂不清。 君子固穷:语出(论语)意思是“君子能够安于穷困,不因穷困而丧失其道德意志。固,固守,安守。间或:偶然,有时候。附和:(言语、行动)追随别人(多含贬义人)2.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亭,后改为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化运动的基石,后与药、故乡等小说名篇一同收入小说集呐喊。鲁迅是20世纪中国的主要作家,是中国现
45、代小说、白话小说和近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是新文化运动的领导人、左翼文化运动的支持者之一。3背景链接孔乙己写于1918年冬天,当时以新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基础依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要拯救青年一代,不能让他们再走孔乙己的老路。鲁迅选取了社会的一角-鲁镇的咸亨酒店,艺术地展现了20多年前社会上的这种贫苦知识分子的生活,就在于启发读者对照孔乙己的生活道路和当时的教育现状,思考当时的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批判封建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三、 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一)整体感知1.快速阅读课文,说说小说中的主人公是谁,文章围绕主人公叙写了什么事。 【交流点拨】:主人公:孔乙己;叙写了孔乙己到咸亨酒店喝酒的情景。 2请按照你对小说文体的理解,给文章划分层次。 【交流点拨】:第一部分(13):介绍孔乙己活动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具体环境。 第二部分(413):写孔乙己在咸亨酒店喝酒的情景及其悲惨遭遇。 第一层(49):写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概述其人物形象和社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