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统编版高二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三单元达标测试卷 B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苏东坡十一岁时,进入中等学校,认真准备科举考试。为应付考试,当时的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最努力苦读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若对中国诗文朴质的经典,以及正史中常见的名称世故暗喻等典故稍加思索,这种读书方法,自有其优点。因为将一本书逐字抄写之后,对那本书所知的深刻,决非仅仅阅读多次所能比。这种用功方法,对苏东坡的将来大有好处。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父亲赶考铩羽而归。
2、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教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摘编自林语堂苏东坡传)材料二苏轼生活在佛教传播相当发达的四川,处在峨眉佛教文化圈之中,苏轼家庭的宗教气氛也十分浓厚,这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元丰三年乌台诗案后,四十一岁的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并借佛老的方法来净化自心。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谪居黄州以来,苏轼躬耕东坡,作诗赋词,向世人展现了一个极富魅力的“东坡居士”形象。
3、黄州词如此丰产的数量也预示着它内容的丰富性。其中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有对被贬后旷达心情的抒发,有登高临水、吊古伤今,有对亲戚朋友的思念,也有对世间丑恶的讥讽;既有火树银花的都市,也有静谧祥和的乡村题材之广泛已然突破了前人。他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苏轼诗词的主导风格是洒脱旷达,其旷达风格的形成并非因其个人与偶然,同时也是整个宋代文化浸染下的产物。苏轼从来都是以一种无所不适的超然态度来面对自己所遇到的种种挫折,佛学思想的影响让他形成了一种入世而又超世的境界。他在诗词中抒发人生如梦的感触,表现超然自如的人生态度,营造出一种空灵、恬淡而又清
4、雅的独特意境,从而构建出一个“词意高妙”的超然旷达的艺术高境。(摘编自赵凡龙苏轼黄州诗词论析)材料三相比唐诗,词在日本的影响要弱一些,这是因为观念上诗为正宗,词为诗余,而且写作技术更难。尽管如此,日本文人写词还是代不乏人,他们学习、模仿唐宋词人,其中特别喜欢效仿苏轼的词作。苏轼是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词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而且早就流传到了东亚各国。夏承焘在论词绝句中云:“坡翁家集过燕山,垂老声名满世间。”说明其生前文集已在国外广为传播。日本词人学习、效仿苏轼的词,首先是仿调,即采用苏轼创作的词调。苏轼最有名的豪放词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水调歌头,许多日本词人也喜欢用此词调作词。在日本词人中
5、,森槐南特别心折于苏轼,也最有苏词之风,夏承焘在域外词选序言中称赞他:“日本词人为苏辛派词,当无出槐南右者。”他有酹江月“题髯苏大江东去词后”,与苏轼进行跨时空的对话:“我思坡老,铁绰板歌,是森然芒角。便把大江东去意,试问南飞乌鹊。斜月荧荧,明星烂烂,撑住曹瞒槊。人生知几,仰天长啸寥廓。”森槐南用苏轼词调凭吊苏轼,一方面揣摩苏轼创作该词时的心路历程,对其境遇表示同情;另一方面对苏轼的人格魅力和风流才情作了高度的评价,称其“文章卓荦”,为“一世之雄”,可称是东坡的“异代知己”。其次是用韵,即按照苏轼词的韵脚来进行创作。如:林读耕斋有次韵苏轼的满庭芳警世词;野村篁园有次韵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秋梅岩蓉
6、湖枉过,词以记喜,用坡老韵”;森川竹磎有次韵苏轼的劝金船“送横川唐阳赴任丰桥,用苏东坡原韵”;铃木豹轩有次韵苏轼的念奴娇汴京怀古。这些词不光次韵,大都也是以苏轼词为范本创作。有的步韵和苏轼原作韵字相同且次序一致,如林读耕斋的满庭芳警世词,韵脚与苏轼的满庭芳警世词完全一样。再次是仿意,指借用、模仿苏词的语词句式、立意、风格来进行创作。有的直接撷取化用苏轼词的经典语词,表达其相似情怀。如用“琼楼玉宇”,森槐南的水调歌头:“摩垒晓风残月,接武琼楼玉宇,酒醒不胜寒。”高野竹隐的水龙吟:“料琼楼玉宇,高寒空共,月明千里。”有的是学句法,对苏轼词中的经典句法进行效仿。如对苏轼水调歌头中的“我欲乘风归去,又
7、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的模仿,高野竹隐的水调歌头云:“我欲采槎去,招手海边鸥。”森川竹磎的水调歌头琵琶湖上赋云:“我欲横吹铁笛,乍可呼醉仙客,对酒拍阑干。”竹隐词中也出现了相同或相似的意象和意境。”杯浸琉璃千顷,月照山河一片”和苏轼的永调歌头(落日绣帘垂)中“一千顷,都镜净”意象仿佛。有的效仿已脱略苏词形迹,达到自出机杼的地步。如森槐南的水调歌头:“论填词,板敲断,笛吹酸。声裂哀怨第四,犹道动人难。摩垒晚风残月,接武琼楼玉宇,酒醒不胜寒。”在词中抒发胸襟怀抱,表达词学见解,与苏轼一样境界宏阔开放、豪健清雄。(摘编自钱锡生日本词人对苏轼词的接受)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8、是( )(3分)A.北宋时期,学生科举应考必须熟读经史诗文并背诵经典古籍,苏轼则常常用抄录经书和正史的办法阅读经典。B.苏轼的思想以及洒脱旷达的诗风,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佛教文化的影响,尤其在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之后。C.夏承焘先生对苏轼的诗词颇有研究,并作诗加以称道,因而对日本的词人及其作品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D.日本词人森槐南非常崇尚苏轼的人格和词作,常在诗词创作中效仿苏轼的词调和词意,堪称苏轼的“异代知己”。2.根据材料,下列对苏轼诗词成就及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苏轼诗词题材非常广泛,涉及个人情绪和生活的诸多方面,这与其作品丰产的数量有很大关系。B.苏轼词作虽然
9、有其主导的风格,但前期和后期的作品风格迥乎不同,相对来说后期作品更趋成熟。C.苏轼构建了一个“词意高妙”的艺术境界,其作品无论生前还是身后,不仅在国内,在国外也广为传播。D.苏轼的诗词作品,在词调、用韵、词意等方面都备受青睐,这些也是日本词人学习效仿的重要方面。3.下列说法中不能够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核心观点的一项是( )(3分)A.苏轼的人生痛苦体验比一般人要沉重得多,但在作品中依然表现出豪迈清旷的胸襟。B.苏轼被贬黄州之后慢慢适应现实的残酷,交游酬唱,亲近自然,借诗词告别消极懈怠。C.苏轼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中借月夜孤鸿自喻来托物寓怀,表达孤高心境。D.念奴娇赤壁怀古一词中,“人生如梦,
10、一尊还酹江月”一句强化了全词的主题。4.材料三在论证结构上有何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5.苏轼作为“开辟了宋词新天地的一代词人”,其成功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以上材料加以分析。(4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原下的日子陈忠实21世纪到来的第一个农历春节过后,我买了二十多袋无烟煤和一些吃食,回到祖居的乡村老屋。站在这个给我留下拥挤也留下热闹印象的祖居小院里,心里竟然有点酸酸的感觉。已经摸上六十岁的人了,何苦又回到这个空寂了近十年的老窝里来?我的脚下是祖宗们反复踩踏过的土地。我现在又站在这方留着许多代人脚印的小小的院里。我不会问自己也不会向谁解释为了
11、什么重新回来,因为这已经是行为之前的决计了。丰富的汉语言文字里有一个词儿叫龌龊。我在一段时日里充分地体味到这个词儿不尽的内蕴。南窗前丁香的枝头尚不见任何动静,倒是三五丛月季的枝梢上爆出小小的紫红的芽苞,显然是春天的讯息,然而整个小院里太过沉寂太过阴冷的气氛,还是让我很难转换出回归乡土的欢愉来。回到屋里,架在火炉上的水壶发出噗噗噗的响声。沏上一杯上好的陕南绿茶,我坐在曾经坐过近20年的那把藤条已经变灰的藤椅上,抿一口清香的茶水,瞅着火炉炉膛里炽红的炭块,耳际似乎萦绕着见过面乃至根本未见过面的老祖宗们的声音:嗨!你早该回来了。第二天微明,我搞不清是被鸟叫声惊醒的,还是醒来后听到了一种鸟的叫声。隔着
12、窗玻璃望去,后屋屋脊上有两只灰褐色的斑鸠,在清晨凛冽的寒风里,一点头,一翘尾,发出连续的咕咕咕的叫声。哦!催发生命运动的春的旋律,在严寒依然裹盖着的斑鸠的躁动中传达出来了。我竟然泪眼模糊起来。傍晚时分,我走上灞河长堤。河水清澈到令人不忍心却又忍不住用手撩拨。一只雪白的鹭鸶,从下游悠悠然飘落在我眼前的浅水边。对岸成片的白杨树林,在蒙蒙灰雾里依然不失其肃然和庄重。我无意间发现,斜对岸的那片沙地上,有个男子挑着两只装满石头的铁丝笼走出一个偌大的沙坑,把笼里的石头倒在石头垛子上,又挑起空笼走回那个低陷的沙坑。那儿用三脚架撑着一张钢丝箩筛。他把刨下的沙石一锹一锹抛向箩筛,发出连续不断千篇一律的声响,石头
13、和沙子就在箩筛两边分流了。我突发联想,印成一格一框的稿纸如同那张箩筛,他在他的箩筛上筛出的是一粒一粒石子,我在我的“箩筛”上筛出的是一个一个方块汉字。现行的稿酬标准无论高了低了贵了贱了,肯定是那位农民男子的石子无法比对的。我们就像是社会大坐标的两极,我知道我不会再回到挖沙筛石这一极中去,却无法从这一极上移开眼睛。转眼间五月来了,整个河川和原坡都被麦子的深绿装扮起来,几乎连一块巴掌大的裸露土地都看不到。一夜之间,那令人沉迷的绿野变成满眼金黄,如同一只魔掌在翻手瞬间创造出神奇来。一年里最红火最繁忙的麦收开始了,把从去年秋末以来的缓慢悠闲的乡村节奏骤然改变了。红苕则是秋收的最后一料庄稼,通常是待头一
14、场浓霜降至,苕叶变黑之后才开挖。湿漉漉的新鲜泥土的垄畦里,排列着一行行刚刚出土的红艳艳的红苕,常常使我的心发生悸动。被文人们称为弱柳的柳树,居然在这河川里最后卸下盛装,居然是最耐得霜冷的树。柳叶由绿变青,由青渐变浅黄,直到遭浓霜击打,柳树通身变得灿灿金黄,张扬在河堤上河湾里,成一片或一株,令人钦佩生命的顽强和生命的尊严。小雪从灰蒙蒙的天空飘下来时,我在乡间感觉不到严冬的来临,却体味到一缕圣洁的温柔,我本能地仰起脸来,让雪片在脸颊上在鼻梁上在眼窝里飘落、融化。直到某一天大雪降至,原坡和河川都变成一抹银白的时候,我抑制不住某种神秘的诱惑,在黎明的浅淡光色里走出门去,在连一丝兽蹄鸟爪的痕迹也难见的雪
15、野里,踏出一行脚印,听脚下的厚雪发出铮铮铮的脆响。某个晚上,瞅着月色下迷迷蒙蒙的原坡,我却替两千年前的刘邦操起闲心来。他从鸿门宴上脱身以后,是抄哪条捷径便道逃回我眼前这个原上的营垒的?刘邦驻军在这个原上,遥遥相对灞水北岸骊山脚下的鸿门,我的祖居的小村庄恰在当间。也许从那个千钧一发命悬一线的宴会逃跑出来,刘邦慌不择路翻过骊山涉过灞河,从我的村头某家的猪圈旁爬上原坡直到原顶,才嘘出一口气来。无论这逃跑如何狼狈,并不影响他后来打造汉家天下。我在读到历代诗人咏灞桥的诗歌时,大为惊讶,白鹿(或灞陵)这道原,竟有数以百计的诗圣诗王诗魁都留下了绝唱和独唱。“宠辱忧欢不到情,任他朝市自营营。独寻秋景城东去,白
16、鹿原头信马行。”这是白居易的一首七绝,是最坦率的一首,也是最通俗易记的一首。一目了然可知白诗人在长安官场被蝇营狗苟惹烦了,干脆骑马到白鹿原头逛去。我在这原下的祖屋生活了两年。夏日一把躺椅,冬天一抱火炉,傍晚到灞河沙滩或原坡草地去散步。当然,每有一篇小说或散文写成,那种愉悦,相信比白居易纵马原上的心境差不了多少。正是原下这两年,是我近八年以来写作字数最多的年份,且不说优劣,我愈加固执一点,在原下进入写作,便进入我生命运动的最佳气场。(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用“21世纪到来的第一个农历春节过后”开篇,既交代了时间,又暗示了新生活的开始。B.作者写
17、“不会问自己也不会向谁解释为了什么重新回来”,表现了他面对现实的迷茫和此时的无助。C.文中萦绕在作者耳际的老祖宗们的声音,其实是作者心声的外显,反映出他回归自我的觉醒。D.白鹿原让作者感受到生命的顽强、自然的宁静和丰收的悸动,这些都成为作者创作的源动力。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第1段写作者回到老屋,既照应了题目,又引发了作者的情思,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B.文章用乡下男子筛石子与作者码汉字进行对比,突出乡下人讨生活的不易,流露出作者的悲悯之情。C.作者调动多种感官,运用多种修辞,描写花鸟杨柳、金麦红苕、银白雪野、迷蒙月夜,细腻而形象。D.文章最后一
18、段既是对开头作者重返祖居老屋原因的回答,又是对他重返乡下生活的总结,突出白鹿原对作者的影响。9.本文采用了情感和时间两条线索行文,请分别加以简析。(6分)9.本文写刘邦、白居易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014题。李密传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烝烝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
19、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曰:(陈情表原文,省略)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后刘终,服阕,复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昔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
20、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二子:赐、兴。(摘编自晋书李密传)【注】醮(jio):改嫁。烝烝(zhng):热切的样子,形容李密对母亲的思念之深。游夏: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品格好,资质高。安乐公:刘备之子刘禅。10.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B.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C.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
21、也D.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刁/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11.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字”,又称“表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B.“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为继承君位的人。“太子洗马”,也简称为洗马,属于太子官属,是太子的随从官员。C.“劾”,弹劾,指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弹劾制度是封建监察制度的核心内容。弹劾的奏章往往直达御前,由皇帝亲自裁决。D.“迁”,表示官职的调动改派。一般情况下,“转迁”“迁调”表示调职;
22、“右迁”“迁除”表示升职;“左迁”“迁谪”表示削职。除此之外,表示削职的还有“陟”“谪”“黜”等。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李密很小就懂得尽孝道。他幼年丧父,母亲何氏再嫁,年仅几岁的李密深切地思念双亲,不能自已,以致忧思成疾。B.晋武帝读了李密婉拒朝廷征召的陈情表后,赞扬他是个名副其实的真名士,并答应了他的请求。祖母去世后,李密守丧期满,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C.李密认为安乐公刘禅是个仅次于齐桓公的君主,理由是刘禅和齐桓公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司空张华对他的这个见解很是信服。D.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李密赋诗一首,他在诗的末章表明了想回
23、家种田的愿望。晋武帝为此很生气,都官从事见机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了李密的官职。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2)孔明与言者无己敌,言教是以碎耳。14.张华听了李密对自己的两个问题的回答,为什么“善之”?(3分)(二)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516题。临江仙送钱穆父注苏轼一别都门三改火,天涯踏尽红尘。依然一笑作春温。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注元佑三年,钱穆父获罪出知越州,元佑五年徒知灜州,于次年春启行,途经杭州,苏轼以此词赠行。
24、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与钱穆父京城一别后,时隔三年再次重逢,今又将分别,令人慨叹。B.钱穆父如春风般温暖的笑容,与他辗转天涯、踏尽红尘的辛劳形成对比。C.作者以古井水、秋竹作比,表达了对友人品性的赞美和对其遭遇的同情。D.“淡月微云”营造出凄清的氛围,情景交融,烘托作者惆怅、感伤的心情。16.“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请简要分析。(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陈情表中,李密用“_,_”两句,向晋武帝表示奉养祖母的心愿达成后,将为国献身,报君大恩。(2)种树郭橐驼传中,郭橐驼说种树
25、人应保持树木的天性,做到“_,_”,这个比喻对育人也有启发意义。(3)兰亭集序中,批评魏晋名士崇尚虚无的思想倾向的两句是“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去旬阳城,这是我小时候梦寐以求的。我第一次进句阳城是1980年7月。那时,我考上了初中,父亲带我赶着羊进城卖,以换取些学费。那时的旬阳县城在龚家梁,三面环水,一面傍山。石头垒砌的房子,依山而建,_。街面上,店铺罗列,吆喝声此起彼伏。主街道上,人流如潮,挑柴的、背山货的、担石炭的人_。偶尔来一辆大卡车,人们纷纷让道,并一直注目着,直到大卡车消失在街道尽头。1995年1
26、2月,我从乡镇调到县城报社工作,住老城衙门口的县委家属楼内。那时候,旬阳城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主城区由老城龚家梁转移到了新城菜湾。昔日的菜湾,是一处荒滩。后来,县城主要机关单位相继迁到这里,居民也纷纷前来定居,荒滩变成了新城。如今的菜湾,大小商铺门店映入眼帘,各式灯箱广告_,绚丽夺目;街边建筑整齐划一,商贸大街热闹非凡;新建的祝尔慷广场,成为自阳人的文化活动场所。菜湾新城的现代气息增添了旬阳城的魅力。空闲之时,我总要在自河边走一走,去汉水畔溜达溜达,到高山上坐一坐。听自河与汉水合唱,看青山和白云缠绕,感受自阳城日新月异的变化。我渐渐爱上了自阳城,爱上了这里的绿水青山,爱上了这里南北兼容的方言、
27、饮食、民俗文化,爱上了这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水充沛的气候环境。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根据第二段内容,为菜湾写一则宣传语。要求使用对偶的修辞手法,体现菜湾的发展变化,40个字左右。(4分)20.文中画框的句子可以改写成:“爱上了这里的绿水青山,南北兼容的方言、饮食、民俗文化,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水充沛的气候环境。”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红楼梦意蕴极其丰美,叶朗教授认为,红楼梦的意蕴大致可以分析为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红楼梦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真实地
28、反映了清代前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情世态。第二个层面,是它的悲剧性。红楼梦的悲剧性不简单在_,也并不只在于四大家族衰亡的悲剧,还在于曹雪芹提出了一种审美理想,而这种审美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必然要被毁灭的悲剧。曹雪芹的审美理想是从汤显祖那里继承下来的,其核心是肯定“情”的价值,追求“情”的解放,追求人性解放。汤显祖讲的“情”一方面和“理”(封建社会的伦理观念)相对立,一方面和“法”(封建社会的社会秩序、社会习惯)相对立。他认为“情”是人生而有之的人性,它有自己的存在价值,_。第三个层面,是它处处渗透着作家对整个人生深刻的哲理性感悟。这种感悟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对人生(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一是对命
29、运的体验和感叹。_,而宇宙是无限的。与此相联系的,是人的命运。红楼梦中渗透着对人的有限生命和人的命运的最深沉的伤感,它像一声悠长的叹息,使小说弥漫着浓郁的诗意。21.下列句子中的括号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括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6分)A.中国哲学中的“空”不是“万境归空(空白虚无)”,而是“空(万物的源泉)纳万境。”B.曹雪芹的世界观(体现在贾宝玉身上)是把“有情之天下”作为人生的终极意义。C.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热烈鼓掌)D.他用稚嫩的笔体写下:红楼梦真是一部“千红一枯(窟)”的伟大悲剧。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
30、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3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康诰曰:“作新民。”诗曰:“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是故君子无所不用其极。(大学)材料二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秉持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扬弃继承、转化创新,不复古泥古,不简单否定,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你认为中华传统文化该如何进行创造
31、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请结合以上材料和自己的生活感悟,选好角度,确定立意。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C解析: “因而”表述不当,属强加因果。根据材料三第二自然段可知,夏承焘先生对苏轼的诗词颇有研究,并作诗加以称道,但这与“对日本的词人及其作品也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构不成因果关系。2.答案:B解析:“苏轼词作虽然有其主导的风格,但前期和后期的作品风格迥乎不同,相对来说后期作品更趋成熟”,表述的是苏轼的诗词风格,而不是“成就及影响”,本选项属答非所问。3.答案:C解析:作答此题首先要确定材料二的核心观点:苏轼诗词的主导风格是洒脱旷达。A、B、D三项体现的都是苏轼乐观旷达的心境。C项,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
32、居作中所表达的“孤高心境”主要是孤独高傲,并不是旷达,所以不能用来支撑材料二的核心观点。4.答案:从整体上看,采用总分的结构形式,先总提观点,然后从不同角度进行论证;从论证过程看,主要采用并列式结构,依次从词调、用韵、词意三方面举例论述。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证结构的能力。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要结合材料中的具体内容。材料三在第一自然段首先提出观点:“日本文人写词还是代不乏人,他们学习、模仿唐宋词人,其中特别喜欢效仿苏轼的词作。”第二自然段段首总结“日本词人学习、效仿苏轼的词,首先是”。第三段段首这样说:“其次是用韵,即按照苏轼词的韵脚来进行创作。”再看第四段:“再次是仿意,指借用、模仿苏词的语词句
33、式、立意、风格来进行创作。”由此可知,材料三从整体上看,采用的是总分的结构形式,先总提观点,然后从不同角度论证观点。具体论证过程中,通过第二、三、四段段首句可知论证过程中主要采用并列式结构,依次从词调、用韵、词意三方面举例论述,论述有理有据,有条不紊。5.答案:青少年时期运用科学的读书方法,加深对经典诗文的理解;父亲在文体和为政之法方面的教育对苏轼大有裨益;家庭环境和宗教氛围,对他的成长和思想都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政治上的挫败和对人生价值意义的重新思考,使他的创作题材广泛,风格独特;整个宋代文化的浸染以及佛教文化的影响,使他的思想艺术境界达到极致。解析:材料一说“当时的学生必须读经史诗文,经
34、典古籍必须熟读至能背诵。最努力苦读的学生会将经书和正史抄写一遍。苏东坡读书时也就是用这种方法”,说明苏轼青少年时期就运用科学的读书方法,加深对经典诗文的理解,受益匪浅;“苏东坡与弟弟苏辙正在这样熟读大量的文学经典之时,父亲赶考铩羽而归。苏洵对功名并未完全死心,自己虽未能考中,但他以纯粹而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教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这样的家庭气氛,正适于富有文学天才的青年的发育”,说明父亲苏洵在文体和为政之法方面的教育对苏轼影响很大;材料二“苏轼生活在佛教传播相当发达的四川苏轼家庭的宗教气氛也十分浓厚,这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说明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浓厚的宗教氛围,对他的成长和思想都产生了极大的
35、影响;“四十一岁的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政治上的挫败使他开始反省,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意义,并借佛老的方法来净化自心。这一时期,他审视自己的经历以及处世态度,重新寻找心灵的支撑点,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开始接受佛教思想”,说明政治上的挫败和对人生价值意义的重新思考,使他的创作风格独特,题材广泛;“苏轼诗词的主导风格是洒脱旷达,其旷达风格的形成并非因其个人与偶然,同时也是整个宋代文化浸染下的产物。佛学思想的影响让他形成了一种入世而又超世的境界。他在诗词中抒发人生如梦的感触,从而构建出一个词意高妙的超然旷达的艺术高境”,说明整个宋代文化的浸染以及佛教文化的影响,使他的思想艺术境界达到超然旷达的境界,
36、他由此营造出独特意境。6.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面对现实的迷茫和此时的无助”错,作者重返白鹿原是内心感受到了家园强烈的召唤,是为了自然的宁静和丰收的悸动,体现了生命寻根的主题。7.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A项,“又引发了作者的情思,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错。文章开头作者的情感是酸楚的,因为自己年近六十,孤身一人回到老屋,老宅院又阴冷、沉寂、空落。而全文情感是变化的,结尾是喜悦的。因此开头没有奠定情感基调的作用。8.答案:情感线索:作者重返乡下,最初心里感觉酸酸的;生活过程中,白鹿原的风光与历史给作者带来诸多的体验;最后作者体会到创作的
37、喜悦,情感的变化贯穿全文。时间线索:文章写原上风景时从初春写到冬季,然后从现在的白鹿原写到历史的白鹿原,思路清晰。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情感线索:根据第1段中“已经摸上六十岁的人了,何苦又回到这个空寂了近十年的老窝里来”可知,作者重返乡下,最初心里感觉酸酸的;根据第6段中“我走上灞河长堤一只雪白的鹭鸶,从下游悠悠然飘落在我眼前的浅水边”和第9段中“被文人们称为弱柳的柳树,居然在这河川里最后卸下盛装令人钦佩生命的顽强和生命的尊严”可知,生活过程中,白鹿原的风光与历史给作者带来诸多的体验;根据文章最后一段“每有一篇小说或散文写成,那种愉悦,相信比白居易纵马原上的心境差不了多少便进入我生
38、命运动的最佳气场”可知,最后作者体会到创作的喜悦,情感的变化贯穿全文。时间线索:根据第3段中“倒是三五丛月季的枝梢上爆出小小的紫红的芽苞,显然是春天的讯息”、第8段中“转眼间五月来了”、第9段中“直到某一天大雪降至在黎明的浅淡光色里走出门去”可知,文章写原上风景时从初春写到冬季;根据第10段可知,作者从现在的白鹿原写到历史的白鹿原,思路清晰。9.答案:借古抒怀,借刘邦表达“过程中的狼狈并不影响最后的成功”的思想,借白居易表达“远离现实的嘈杂可以获得心灵的宁静”的思想;增加文章的历史厚度与文化气息;由现实到历史,再到最后的感悟,承上启下,思路清晰。解析:本题考查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能力
39、。结合文章倒数第二、三、四、五段内容分析可知,文章写历史名人是为了证明作者的某种观点。在内容上,增强文章的历史厚度和文化气息,使文章含蓄蕴藉;结构上,由现实到历史,丰富文章内容,拓展空间,承上启下,使文章思路清晰。10.答案:A解析:“得管仲而霸”与“用竖刁而虫流”结构对称,中间应断开,排除C、D两项;“安乐公”为名词,作主语,其前应断开,排除B项。故选A。11.答案:D解析:“表示削职的还有陟”错,“陟”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12.答案:D解析:“表明了想回家种田的愿望”有误。李密想入朝为官,并希望得到升迁,但因朝廷中无靠山未能如愿,而被调任汉中太守。他心怀不满,才作诗发牢骚说“不如归田”,此
40、乃言不由衷。13.答案:(1)(李密)有空闲的时间就讲学,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优秀学生子游、子夏。(2)和孔明说话的人没有能和孔明水平相当的,因此孔明的言论教诲就要具体琐碎。解析:(1)“暇”,空闲;“师”,以为师;“方”,把比作。(2)“无己敌”,没有能和孔明水平相当的;“是以”,因此。14.答案:李密的第一个回答将安乐公(蜀国后主刘禅)比作春秋五霸之首的齐桓公,这样既维护了安乐公的尊严,又指出了他施政的问题所在。李密对第二个问题的回答同样巧妙,他没有否定张华对诸葛亮的评价,却将其转化为对诸葛亮超凡才能的肯定。李密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非常得体,符合他两朝为臣的身
41、份。【参考译文】李密,字令伯,是犍为武阳人(今四川彭山),他的另一个名字叫虔。他父亲很早就去世了,母亲何氏改嫁。当时李密只有几岁,他感恋双亲,思念至深,以致忧思成疾。祖母刘氏亲自抚养他,李密侍奉祖母因孝顺和恭敬而闻名。祖母刘氏一有病,他就哭泣,侍候在祖母身边,夜里不脱衣睡觉,为祖母端饭菜、喂汤药,他总要尝过之后才让祖母饮食或服用。(李密)有空闲的时间就讲学,忘记了疲劳,并且拜谯周为师,谯周的弟子把他比作孔子的优秀学生子游、子夏。他年轻时在蜀汉做郎官。多次出使吴国,颇有辩才,吴人称赞他。蜀汉平定后,泰始初年,晋武帝征召他担任太子洗马。李密因为祖母年迈,无人奉养,就没有接受任命。于是上奏章说:(陈
42、情表译文,省略)晋武帝读了李密的陈情表后,说:“李密这个名士,不是徒有虚名。”于是收回对他的任命。后来祖母刘氏去世,李密守丧期满除去丧服后,晋武帝再次征召他到洛阳担任太子洗马。司空张华问李密:“安乐公这人怎样?”李密说:“可以说仅次于齐桓公。”张华问其中的缘故,李密回答说:“齐桓公得到管仲而称霸诸侯,任用竖刁而使自己死了不得埋葬,尸虫流出户外。安乐公得到诸葛亮而与魏国抗衡,任用黄皓却丧了国,由此可知他俩成败的原因是一样的。”张华接着问:“孔明的教诲为什么那么具体琐碎?”李密说:“过去舜、禹、皋陶(这些水平高的人)相互之间说话,所以言辞简洁优雅;大诰中与普通人说话,适宜琐碎具体。和孔明说话的人没
43、有能和孔明水平相当的,因此孔明的言论教诲就要具体琐碎。”张华认为他说得好。李密由京官外调做温令,却憎恨一个担任从事的下属,他曾在写给别人的信中说:“庆父不死去,鲁国的灾难不会停止。”他的下属把信的内容禀告了司隶,司隶因为李密在县里清廉谨慎,没有弹劾他。李密很有才能,常希望能调回京城任职,可是他在朝中没有靠山,于是被调任汉中太守,自认为失去了很重要的机会,心怀怨恨。等到在东堂赐宴饯别时,皇上下诏命令李密赋诗,李密在诗的末章说:“人们也都说过这样的话,有因才会有缘。(当官的人)皇宫中如果没有有权势的朝臣做靠山,不如回家种田。圣明的君主在上,这话怎么能这么说呢!”武帝对此很生气,因此都官从事等(见机
44、行事)马上奏请皇上免去了李密的官职。后来李密死在家中。他有两个儿子:李赐、李兴。15.答案:C解析:C项,“对其遭遇的同情”错误,“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句意是:你心如古井水不起波澜,高风亮节像秋天的竹竿。写友人以道自守,保持耿介风节。写出了友人已修炼到心如枯井,不起波澜的程度,而且像秋天的竹竿一样有气节有操守。赞扬了友人淡泊、坚贞的品格。故选C。16.答案:体现出作者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作者和友人宦海沉浮、身世飘零,但作者认为人生犹如旅店,人人都是漂泊的旅人,体现出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解析:“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意思是:人生在世就好像住旅馆,我也包括在旅行者里边。人生如寄,李白春夜宴从
45、弟桃花园序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既然人人都是天地间过客,就不必计较眼前聚散和江南江北了。词的结尾,以对友人的慰勉和开释胸怀总收全词,既动之以情,又揭示出得失两忘、万物齐一的人生态度。17.答案:(1)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2)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3)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18.答案:错落有致;摩肩接踵;五彩缤纷解析:得出答案方向,言之有理即可。形容房屋,推断答案。形容人流如潮,推断答案。形容灯箱广告,推断答案。19.答案:昨日荒滩,今日盛景。解析:突出对偶和变化,言之有理即可。20.答案:运用排比,语气充沛,强调作用。解析:从三个“爱上了”入手,得出
46、其“强调,加强语气”的作用,再结合作者情感进行作答即可。21.答案:A解析:文中画横线句子中小括号表示对部分词语的解释。A.解释说明;B.补充说明;C.补充说明;D.表示订正。故选A。22.答案:宝、黛的爱情悲剧;不应受理和法的限制;人的个体生命是有限的。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本处是说红楼梦的悲剧性,红楼梦的悲剧性体现在它的内容上,即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以及四大家族衰亡的悲剧,而后面给的是四大家族衰亡的悲剧,所以本处可填:宝黛爱情的悲剧。因为曹雪芹的审美理想是从汤显祖那里继承下来的,而汤显祖讲的是“情”和“理”“法”的关系,所以曹雪芹所讲的“情”也是和“理”“法”有关
47、联,但曹雪芹认为“情”是人生而有之的,有自己的存在价值,所以是不应该被限制和扼杀,可填:不应受礼和法的限制。本处是说红楼梦渗透着作家对整个人生深刻的哲理性感悟,而后面说到红楼梦中渗透着对人的有限生命和人的命运的最深沉的伤感,所以宇宙是无限的,那么人的生命则是有限的,可填:人的个体生命是有限的。23.答案:略。解析:【立意指津】写好这道材料作文题,要做到四个明确。(一)明确材料内涵。题目给了两段材料,第一段材料是典籍上的名言,其中有个共同的关键词“新”,核心指向非常明显:中华传统的优秀文化就是靠创新发展的。也就是说,文化创新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第二段材料属于“顶层设计”,其核心内涵是: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指导意见。包含这几层意思:一是要坚持“两创”;二是要坚持“扬弃”;三是要坚持为新时代服务。(二)明确写作要求。题目的核心要求非常明确,就“中华传统文化该如何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表达观点。因此写作要求的重点在“怎么样”上,而不是“为什么”上。即多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