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第 8 讲 宋元时期政治制度的巩固与发展 A 组 基础过关题组 一、选择题 1.(2016 北京顺义综合素质展示 )宋代 “ 掌军国机务、兵防、边备、戎马之政令 ,出纳密命 ,以佐邦治 ” 的机构是 ( ) A.中书门下 B.兵部 C.三司 D.枢密院 2.(2017 北京丰台期末 )宋朝某一中央官员负责工商收入及兵器制造、财政收支和粮食漕运、户口、赋税等事务 ,该官员的官职是 ( ) A.宰相 B.三司使 C.枢密使 D.通判 3.(2016 北京东城月考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 :北宋初年 ,宋太祖 “ 命诸州县各选所 部兵士 ,才力武艺殊绝者送都下 (补禁军之
2、阙 ),其老弱者始留州 ” 。这一措施在当时应该被称为 ( ) A.强干弱枝 B.分散兵权 C.以文制武 D.重文轻武 4.(2017 北京四中期中 )下列属于元朝加强中央集权措施的是 ( ) A.颁布 “ 推恩令 ” B.设置节度使 C.派文官担任知州 D.开创行省制 5.(2017 北京四中期中 )宋史载 ,某位官员对王安石变法的看法 ,“ 治天下譬如居室 ,敞则修之 ,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 。这表明此官员 ( ) A.支持变法 ,主张新制 B.否定任何形式的改革 C.主张变法 应循序渐进 D.主张变法应选择时机 6.(2016 北京通州期中 )王安石变法措施与商鞅变法相比 ,相似之处是
3、( ) A.改革科举选拔制度 B.促进农业生产发展 C.改革地方行政区划 D.改变土地所有制度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二、非选择题 7.(2015 北京海淀期中 )发展国家政治制度 ,既不能割断本国历史 ,也需要借鉴外国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阅读材料 ,回答问题。 材料 宋王朝建国的特殊性 ,使宋太祖吸取了五代以来的教训进行了比较大的官制改革 ,尤其是制约机制的设计相当完备。就其设官分职达到的相互维系、牵制之功能及缓解冲突而言无疑是成功的 ;就其行政效率来看 ,却是不成功的。 摘编自王志立北宋官僚制约机制产生的背景 依据所学知识 ,结合史实说明宋朝初年政治制度改革的 “ 成功 ” 和 “
4、不成功 ” 。 (6 分 ) B 组 能力提升题组 一、选择题 1.(2017 北京丰台一模 )毕士安是某朝抵抗派宰相。乾德四年考中进士。曾任监察御史 ,出任乾州知州。后任吏部侍郎、参知政事 ,拜平章事。毕士安所处的朝代为 ( )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A.秦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2.(2017 北京海淀零模 )宋朝发展、完善了隋唐以来的科举制 ,科举取士 的名额大为增加 ,每科录取人数由唐朝的数十人增至数百人 ,甚至上千人。这一措施的影响是 ( ) 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地方割据的隐患 降低了官僚集团的素质 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世家大族的势力 造成了沉重的财政负担 A. B. C.
5、D. 3.(2016 北京海淀查漏补缺 )宋初赵普对太祖说道 :“ 刑以惩恶 , 赏以酬功 , 古今之通道也。且刑赏者 , 天下之刑赏 , 非陛下之刑赏也 , 岂得以喜怒专之 !” 北宋大臣张方平说 :“ 夫国之所谓大臣者 , 莫尊乎宰相 , 君为元首 , 宰相乃其股肱 , 动静休戚 , 义 犹一体。 ” 南宋后期学者罗大经也说 :“ 至于君 , 虽得以令臣 ,而不可违于理而妄作 , 臣虽所以共君 , 而不可贰於道而曲从。 ” 以上言论可以看出宋朝士大夫主张 ( ) A.与君主共治天下 B.强化相权 C.君权神授 D.皇权独尊 4.(2016 北京西城期末 )下面信息概述了某朝代政治上的部分特
6、征。这应该是 ( ) ?门阀政治基本解体 ?文官地位超过武将 ?宰相职权被分割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清朝 5.(2017 北京西城期末 )隋唐时期在中央设中书省 ,元朝在中央也设立了中书 省 ,它们之间的不同在于( ) A.前者下设六部 ,管理全国政务 ,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 B.前者为削弱相权 ,加强皇权而设 ,后者则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而设 C.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的成熟 ,后者标志着专制制度达到顶峰 D.前者仅为中央决策机构 ,后者还是管理部分地区的行政机构 6.元朝时期 ,“ 西域之仕于中朝 ,学于南夏 ,乐江湖而忘乡国者众矣 ” 。中原之士 “ 西游昆仑之圃 ,北
7、望大荒之野 ,涉黄河之流 ,而寻瑶池之津 ” 。对上述历史现象理解最恰当的是 ( ) A.元朝时民族交流进一步加强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B.元朝时边疆和内地民族联系加强 C.元朝重建大一统 ,疆域辽阔 D.西域民族派人学习中原文化 二、非选择题 7.(2017 北京朝阳期中 )中国文明演进史 ,就是一部充满改革风雨的社会发展史。 材料一 材料二 南宋至晚清近 800 年间对王安石及其变法的评议以否定为主。一是北宋朝廷南渡以后 ,宋高宗命重修 (宋 )神宗实录 ,“ 唯是直书安石之罪 ”, 后人评 “ 公 (王安石 )之受秽且蔓延于千万世 ,尤莫甚于此书 ”; 二是宋理宗在淳祐元年 (1
8、241 年 )下诏 ,以周濂溪、二程、张载、朱熹五人从祀孔庙的同时 ,撤销了王安石的从祀地位 ,指责 “ 王安石谓天变不足畏、神宗不足法、 人言不足恤 ,此三语最为万世之罪人 ,岂宜从祀孔子庙庭 ,合与削去 ,于正人心。 ” 摘编自李华瑞九百年来王安 石变法评议的演变和发展 (1)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王安石对商鞅变法的态度。 (6 分 ) (2)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 ,分析对王安石变法的评议以否定为主的原因。 (6 分 ) 答案精解精析 A 组 基础过关题组 一、选择题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1.D 宋朝在宫城内设置中书门下 ,它是中枢部门的首脑官署和正副宰相集体处理政事的最高权力机构 ,
9、与材料意思不符 ,故 A 项错误 ;宋朝兵部掌六品下武官人事和武举、士兵征募、抚恤、迁补、退役等 工作 ,不符合材料主旨 ,故 B 项错误 ;宋朝三司即盐铁、度支、户部 ,不符合题意 ,故 C 项错误 ;北宋为防止藩镇割据的重演 ,规定文武分治 ,枢密院只管军事 ,且脱离实际指挥兵权的具体事务 ,故 D 项正确。 2.B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材料所述事务属于三司使的职责 ,故 B项正确 ;其他选项与材料信息不符。 3.A 材料的意思是挑选地方州县士兵中的精英集中供给中央的禁军 ,“ 老弱者始留州 ”, 这是强干弱枝的做法 ,故 A 项正确 ;根据材料不能得出 “ 分散兵权 ”“ 以文
10、制武 ”“ 重文轻武 ” 等结论 ,故 B、 C、 D 三项不符合题意。 4.D 本题属于对 基础知识的考查 ,可用排除法。 A项是汉朝的措施 ;B项是唐朝的措施 ;C项是宋朝的措施。排除 A、 B、 C 三项 ,故选 D 项。 5.C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材料的能力。 “ 治天下譬如居室 ,敞则修之 ,非大坏则不更造也 ” 大意是治理天下如修建房屋 ,房屋大坏应修建 ,如果坏的不大就不必重新建造 ,表明此官员主张变法应循序渐进 ,故选 C。 A 与题干的意思相反 ,排除 ;B 说法绝对 ,排除 ;D 在题干中不能体现。 6.B 本题考查王安石变法措施与商鞅变法的相似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
11、两者都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 ,因此选 B。 A 属于王安石变法 ;C 属于商鞅变法 ;D 属于商鞅变法 ,均不符合题意 ,排除。 二、非选择题 7. 答案 成功 地方 :把兵权收归中央 ;由文官担任地方长官 ;地方大部分赋税转交中央 ;成功地解决了地方割据的问题。 中央 :分割和削弱宰相权力。 不成功 :形成冗官、冗兵、冗费局面 ,财政入不敷出。 (6 分 ) 解析 结合所学可知 ,唐末五代以来最主要的政治现象为藩镇割据 ,为克服这种局面 ,宋太祖赵匡胤从中央到地方实行军事、政治、经济的集权 ,体统治者将权力集中于中央 ,加强了皇权 ,从而遏制了地方割据势力 ,却也因此带来了 “ 三冗 ”“ 两
12、积 ” 局面 ,使北宋的统治危机较早发生。 B 组 能力提升题组 一、选择题 1.C 依据题干中 “ 参知政事 ” 可知 ,毕士安所处的朝代为宋朝 ,故 C 项正确。 【 精品教育资源文库 】 2.C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 ,经过科举制选拔的官员基本上是对皇帝有利的 ,这些官员派往地方 ,对加强中央集权是有利的 ,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地方割据的隐患 ,故 正确。科举制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利于官员素质的提高 ,故排除 。科举制是以考试成绩为主要选官标准 ,故 正确。科举取士的名额大增会增加国家的财政负担 ,故 正确 ,选 C 项。 3.A “ 天下之刑赏 , 非陛下之刑赏也 ” 强调天下而非君主 ;“ 君
13、为元首 , 宰相乃其股肱 , 动静 休戚 , 义犹一体 ” 强调君臣一体 ,二者休戚相关 ;“ 臣虽所以共君 , 而不可贰於道而曲从 ” 强调君臣合作 ,故综合分析可知 ,A 项正确。其他选项在材料中不能完全体现。 4.C 随着科举制的实行 ,门阀士族衰落 ,到宋朝 ,门阀政治基本解体 ;宋朝实行 “ 重文轻武 ” 政策 ,文官地位超过武将 ;宋朝宰相的权力被分割 ,相权被一分为三。因此材料反映的朝代是宋朝 ,选择 C 项。 5.D 隋唐时期下设六部 ,管理全国政务的是尚书省 ,元朝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的机构是宣政院 ,故 A项错误 ;元朝为加强对地方控制而设行省 ,故 B 项错误 ;专制制
14、度达到顶峰的标志是 清朝设立军机处 ,故 C项错误 ;隋唐时期中书省作为三省之一 ,负责决策 ,元朝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构 ,同时还管辖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区 ,故 D 项正确。 6.A 根据材料中 “ 西域之仕于中朝 ,学于南夏 ”“ 中原之士 西游昆仑之圃 ” 可知 ,中原与西域间互有人员往来与交流 ,故 A项正确 ;“ 边疆 ” 与材料 “ 西域 ” 不是同一概念 ,故 B项错误 ;材料主题是中原与西域的交往 ,故 C 项错误 ;材料还涉及中原之士前往西域 ,故 D 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7. 答案 (1)态度 :王安石肯定商鞅变法 ,表明改革的决心。 分析角度之一 :商鞅变法内容及成果。 分析角 度之二 :北宋中期面临的社会问题及采取的相应的改革措施。 (6 分 ) (2)原因 :变法实施过程中存在问题 ;南宋统治者将北宋灭亡的原因归结于王安石变法 ;南宋后程朱理学逐渐成为官方哲学 ,王安石 “ 三不足 ” 的精神与理学冲突。 (6 分 ) 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回答即可。 -温馨提示:- 本文档仅为 【 2019 年高考第一轮复习 全套资料 之一 】 欢迎点击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