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4讲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考点一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知识点一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期探索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武装干涉,余粮收集制,实物配给制,固定的粮食税,国家资本主义,商品买卖,按劳取酬,工农联盟,知识点二“斯大林模式”1.形成,社会主义工业化,重工业,小农经济,全盘集体化,2.特征,(2)政治:国家权力高度集中。(3)思想文化:_盛行,用行政手段处理思想问题和学术问题。,指令性,个人崇拜,3.影响,(1)经济:一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片面发展重工业,压抑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经济发展失去动力。(2)政治:保证了党对新生政权的领导,一定程度上维系了政局稳定;
2、但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3)思想文化:高度集中的思想文化体制,能够集中全国人民的意志,但不利于思想文化的繁荣。,考法1列宁对向社会主义过渡道路的探索典例 (2014江苏单科,15)下表据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相关内容编制。阅读该表,造成苏俄(联)农民年平均税款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余粮收集制的推行 B.固定粮食税的实施C.实物配给制的废除 D.农业集体化的实现解析从图表中可以看出,从1920年到1924年,农民的税款逐渐降低,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此时苏俄正实行新经济政策,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答案B,【方法突破】,明考点新经济政策抓关键从1921年开始,农民年平均税款逐
3、渐下降。定方法数据表格类试题:第一步:仔细读表格:一看表格反映的时间、空间,以便界定答题范围;二看表格所反映的问题实质,确定答题方向;三看表格关键信息,明确它的内涵和外延。第二步:关注提示语。提示语是指题干中的限定词和答题要求等,表格类试题中的提示语是解题的关键。第三步:联系课本知识,利用阶段特征,分析信息的真实性、有效性,最后综合判断,得出答案。,【史论链接】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考法2“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及评价典例 (2011江苏单科,16)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
4、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解析斯大林执政时期政府采取提高工业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等方法,牺牲农民利益,发展工业,实现工业化。“农副产品质量差”“农产品过剩”“市场经济体制”表述错误。答案D,【方法突破】,明考点“斯大林模式”抓关键从材料中的农副产品价格从1928年到1953年不断下降并结合斯大林模式特点回答。定方法信息解读类选择题:最基本的要求实际上就是两个字:“全”和“变”。“全”指要点全,即把
5、材料中所有的有效信息都提炼出来。“变”是归纳概括,要求将材料中的原文换一种更为专业的表述方式。在变通时既要简明扼要,又不能曲解原意,尽量做到专业而准确。,【史论链接】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和影响1.特点,(1)经济上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它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限制商品货币关系,用行政命令管理经济。(2)政治上实行高度集权的领导体制,党政不分,忽视民主法制,缺少群众监督,最后形成个人的高度集权。,2.影响,(1)积极作用: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工业化,苏联成为工业强国,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物质基础。(2)消极影响政治上: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
6、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盛行。经济上: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落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阻碍经济可持续发展,成为苏联解体的根源。,考点二 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知识点一赫鲁晓夫改革1.背景(1)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2)赫鲁晓夫在动荡后上台,开始改革。,2.内容,(2)政治:对斯大林个人崇拜进行批判,平反_。3.评价(1)冲击了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_。(2)未能从根本上打破斯大林模式的框架。,种植玉米,冤假错案,开创,性,知识点二戈尔巴乔夫改革1.措施(1)经济:制定“加速发展战略”,试图以_的方式代替行政
7、命令干预经济。 (2)政治:提出用“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思想代替“科学社会主义”;推行_,实行_。2.结果:使苏联社会陷入失控状态,政局不稳,经济滑坡,思想混乱,_运动加剧。,经济管理,政治,多元化,多党制,民族分裂,3.影响:导致苏联解体(1)开始:1991年,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改为“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联盟变成了松散的邦联。(2)加速:“_”事件后,苏联国家政权发生了质变。(3)解体:1991年12月21日,俄罗斯等11国领导人在哈萨克斯坦首都签署_,苏联完全解体。(4)消失:_年12月25日,苏联国旗降落。,八一九,阿拉木,图宣言,1991,考法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和评
8、价典例 (2017江苏联盟大联考)1962年,有苏联经济学专家建议:把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建立在利润分配的基础上,挖掘企业生产潜力,其核心思想是利润刺激。赫鲁晓夫改革措施中符合这一建议的是()A.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 B.鼓励大规模垦荒种玉米C.扩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 D.批判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解析材料中的利润刺激是扩大企业自主权带来的,故C项与之一致;A、B两项是农业改革措施,与企业无关系,排除这两项;D项是政治改革内容之一,与经济利润没有关系,排除D项。故选C。答案C,【方法突破】,明考点赫鲁晓夫改革抓关键赫鲁晓夫改革在工业方面扩大地方和企业自主权,即通过利润刺激挖掘企业生产潜力。定方法信
9、息定位法:通过材料关键信息判断正确答案,如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把国家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建立在利润分配的基础上,挖掘企业生产潜力。结合赫鲁晓夫改革的史实来回答。,【史论链接】 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和评价,(1)内容农业:给予农民一定的生产资料,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开垦荒地;提倡种植玉米。工业: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2)评价积极: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消极: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目标脱离实际;急躁冒进,造成混乱。,随堂演练预测,考点一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1.(2017泰州质检)有学者认为俄国的某项政策“使全国变成一个大军营,把
10、全国的生产和消费统统集中到国家手里,取消商品买卖,取缔市场,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命令制,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抗”。其中“引发农民的严重不满和坚决反抗”的是()A.余粮收集制 B.固定粮食税C.农业集体化 D.生产合作社,解析材料中“使全国变成一个大军营,把全国的生产和消费统统集中到国家手里,取消商品买卖,取缔市场,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命令制”反映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业方面是余粮收集制,故A项正确;固定粮食税是解决措施,而非“引发”,故B项错误;农业集体化与材料中“使全国变成一个大军营”“党内外均实行战斗命令制”不符,故C项错误;中国建立生产合作社,与材料中“俄国的某项政策”不符,故D项错误。答
11、案A,2.(2018南通、扬州、泰州三市模拟)1921年4月,列宁在论粮食税中明确提出“重新审查和修正关于投机倒把活动的一切法令。这样才能做到把某种程度上不可避免的、而且为我们所必须的资本主义发展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据此判断,列宁()A.肯定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的作用B.主张集中人力物力保障战时需要C.赋予了一切投机倒把活动的合法性D.以计划经济形式改造资本主义制度,解析1921年新经济政策实施,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与材料中“1921年4月,列宁在论粮食税中明确提出”相符,故A项正确;集中人力物力保障战时需要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材料中“1921年4月,列宁在论粮食税中”不符,故B项错
12、误;材料中“重新审查和修正”不等于赋予了一切投机倒把活动的合法性,故C项错误;以计划经济形式改造资本主义制度是斯大林模式,与材料中“1921年4月,列宁在论粮食税中”不符,故D项错误。答案A,3.(2017丰县中学模拟)下图所示为苏联某一时期社会结构的前后变化,对这一变化反映的内容的认识不正确的是(),A.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B.配合了国家工业化的进行C.奠定了国内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D.超越了当时生产力的水平,解析材料中个体农户在改革之后绝大多数成为了集体农庄的农户反映了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农业集体化运动牺牲农业发展工业,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农业集体化运
13、动极力压低农产品的价格为国家工业化发展提供资金,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苏俄的国内战争是在19181921年,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从1929年开始大规模实施,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农业集体化运动与当时苏联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不相适应,超越了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C,4.(2017扬州调研)关于新经济政策,学者郑异凡提出:“斯大林认为新经济政策并不新,只是1918年春政策的继续;斯大林和季诺维也夫等人强调新经济政策仅仅是退却,是对农民的暂时让步,要求转入进攻。”对材料理解正确的()A.新经济政策与1918年春政策具有相同特点B.新经济政策的“退却”是指退回到资本主义C.“对农民的暂时让步”是指实行余粮收集制D.“转入进攻”的办法包括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解析“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因此1921年决定调整政策,实施新经济政策,与史实不符,故A项错误;新经济政策是利用商品货币关系恢复经济,最终向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