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22年版语文课程标准解读:教学建议的理解与感悟对于像我这样的一线教师来说,读新课标,肯定要用心读读“教学建议”。我在研读“教学建议”之前,就预设了这样几个自己关心的问题:1.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实操策略有具体建议吗?2.怎样设计学习任务有建议吗?3.教师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如何体现?那么,这些我关心的问题,“教学建议”部分给了我答案吗?还是先来一条一条地看看吧。一、关于概述第一段话应该可以定位为“概述”吧,是这样写的教师要准确理解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把握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规律,根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的要求,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教学,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独特的育人功能。只有一句话,却
2、很不简单,容量太大。“教师要准确理解”的内容,真的不好理解。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课标用了五大条来表述,每一条字面意思好懂,用实践来证明自己懂了,心中就没底了。“把握学生核心素养发展的基本规律”,这就更难。一般来讲,一个事物的基本规律,是可以通过看得见的线索进行梳理的,用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也不难。但是,课程建设和实施的核心素养时代到来已经有些年头了,好像还没有看到厘清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基本规律的文章,语文学科里也没看到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发展规律的梳理。2022年版课程标准关于四大核心素养的关系,有这样的表述:“在语文课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审美创造、文化自信都以语言运用为基础,并在学生个体语言经验发
3、展过程中得以实现。”这句话似乎是对语文核心素养发展规律的说明,但语言运用如何促进了思维能力的发展,语言运用又如何提升审美创造力,语言运用与文化自信是否具有必然联系等等,每一个都是不小的课题。“根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的要求”,那就是先得将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学业质量部分读懂吃透,否则,不仅做不到“创造性地开展语文教学”,连“按部就班”都不知道如何做到了。至于发挥语文科学“独特的育人功能”,我也没有在2022年版课程标准中找到相应的解释。我想,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大概包括“文以载道”或者说“以文化人”和“母语学习”的独特性吧。这一句话,每一个一线语文教师都需要用一生的专业学习和实践来理
4、解吧。二、具体建议有四条。一条一条来看。1. 立足核心素养,彰显教学目标以文化人的育人导向教师应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全面把握语文教学的育人价值,突出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把立德树人作为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清晰、明确地体现教学目标的育人立意。引导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体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累深厚的文化底蕴,增强文化自信。教师应充分认识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的,从培养核心素养出发,把握四个方面整体交融的特点,设定教学目标时既有所偏重,又融为一体。注意在识字与写字、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过程中,整体
5、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注意教学目标之间的关联,避免将核心素养四个方面简单罗列。“核心素养”本身的理解就是一个难题,教师对语文核心素养的把握如果仅仅停留在概念层面,那么,所谓的“立足核心素养”,也就“立不了足”,脚踩不实,也就是无法“脚踏实地”,做起事来,必定心里没底。好吧,我们将问题变得简单一点,四大核心素养,一是会运用语言交流表达;二是能够熟练地进行言语思维活动,也就是借助语言来思考、推理、辨析、判断(“独立思考”一词在2022年版课程标准中没有出现,“思维能力”的阐述里出现了“批判性”一词);三是在语言作品中发现美、感受美,能用语言文字表达和创造美;四是学习了语文,就觉得我们自己的文化是最先
6、进的、最伟大的当然,仅仅靠语文学习来树立文化自信,能不能做到呢?真正的文化自信应该怎么才能形成,这是一个宏大的现实问题。一线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感受母语学习的乐趣、情趣、意趣、智趣,让学生浸润于母语文化,然后自己来体验,来判断。文化自信是“化”的结果,而“化”最终落实为感性和理性融合的主观体验和判断,否则就是盲目自信,与“立德树人”以及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背道而驰了。这一条的核心,是“建议”(更准确地说是“要求”)教师在教学目标的设定和落实上,就要指向核心素养发展的落实和语文课程育人功能的充分体现。教学行为应该遵循目标统领原则,从目标设定上就心系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和以文化人的价值追求,也就是要求教师在语文课程实施时,根本的方向要坚持,要坚定。这里的教学目标指的是总体性目标,也是一个单元、一篇课文甚至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具体如何落实,就需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探索了。例如,就识字与写字,一年级让学生建立起“中国人中国字”的认知观念,并渗透于日常的识字与写字实践中,就是在“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