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医基础理论生命科学系教研室 王高峰E-mail:longxiao-绪论第一章 阴阳五行第二章 藏象第三章 气、血、津液第四章 经络第五章 病因与发病第六章 病机第七章 防治原则第一篇 绪论教学要求:1、掌握中医学及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2、熟悉中国传统医学的代表著作;3、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和发展的大体过程。一、基本概念1、中医学:研究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防治等理论方法的一门科学 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中医学包括三部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临床医学中医预防医学中医学把人体,以及人与自然界看
2、作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主要运用综合分析的方法,从宏观的角度来研究人体动态的各种内在联系和内外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而阐明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为医疗预防保健服务2、中医基础理论是研究和阐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规律的学科 包括整个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知识,其主要内容涉及到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病因病机和预防治则等各个方面 一般认为中医基础理论是学习和掌握中医学各门学科知识的理论基础,是研究和探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必修课程 一、中医学的发展史一、中医学的发展史1、原始社会中医学的萌芽阶段 在长期与自然猛兽的斗争中逐渐积累了一些治病的医药知识。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不断地同自然
3、灾害、猛兽、疾病作斗争,逐步认识了疾病,掌握了防治疾病的方法。2、奴隶社会(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学的发展阶段由于有了文字,中医药知识积累大大增加了,公元前的中国百科全书山海经记载有100多种中药。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出现了中医基础理论黄帝内经,使中医药知识得到了普及和提高,并为针灸理论奠定了理论基础(内经,灵枢),从而使医战胜了巫、中医药在全社会得到普及和提高。3、封建社会中医学成熟阶段秦汉时代,我国出现了第一本药物学专书神农本草经。晋代出现了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把经络理论与针灸临床密切结合,推进了针灸学的发展。东汉末年,张仲景编著了伤寒杂病论是我国最早的临床医学著作,对外感伤寒证提出了398法和1
4、13方。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为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成书年代约在西汉时期,即公元1-2世纪。载药365种,将药物分成上、中、下三品。它总结了汉代以前的药物学知识;是历代本草发展的基石宋元时代,中医学逐步向专科发展,分为大方脉(内科)和小方脉(儿科)、妇产科、外科、杂病、五官科、眼科、口齿科、正骨科。明代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记载药1892种,纠正了历代文献的错漏,被称为“东方医学巨典”,并被译成日文、英文、法文、德文、俄文遍传世界各地。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明代最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参阅了经史百家著作和历代本草,历经30年,编成了五十二卷,约200万字,载药1892种的本草巨著。该书按药物的自然属性
5、进行分类;描述详细;改绘药图,修正错误;是我国十六世纪以前医药成就的大总结,是我国本草史上最伟大的著作4、明清时期命门学说:张介宾、赵养葵 ;温病学说:吴又可、叶桂、薛雪、吴瑭 。5、近代(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学全面整理和提高阶段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对中医 药事业的发展极为重视,中医药的基础理论和临床经验得到全面整理和提高。1956年国务院批准开办中医高等院校,从此,中医人才有了高等学历。1982年国家把发展现代医药和传统医药正式载入宪法总纲第二十一条,传统医药的发展有了法律的保证。1986年中央批准成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从此中医有了最高行政管理机构。到1992年全国已有中医院2187所,病床
6、182728张,中医技术人员362612人,中医药大学30所。1956年开始,全国各地普遍开办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培养了一大批中西医结合的骨干,对中医理论的“肾”、“肝”、“脾”、“阴虚证”、“阳虚证”、“血瘀证”、“脉诊”、“经络”、“气功”的研究和对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急性胰腺炎、胆道蛔虫症、乙脑、肝炎、慢性肾炎、冠心病的治疗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中医药的辉煌成绩引起了国际医学界的重视,从20世纪70年代,以后数度出现了国际性“中医热”、“针灸热”、“中药热”,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先后成立了“国际针灸学会”、“国际耳针协会”、日本的针灸师达10余万人,目前世界上已有近三分之一人接受过中医中
7、药、针灸、气功、按摩的治疗。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一)、形成时间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早在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便已初步形成。(二)、形成的基础1、长期医疗经验的丰富积累: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实践基础 2、古代自然科学的相互渗透:任何自然科学的发展,从来都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 3、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具有深刻的哲学渊源(三)、形成的标志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经典医学文献黄帝内经一书的问世 黄帝内经成编于战国时期。总结了春秋至战国时期的医疗经验和学术理论,并吸收了秦汉以前有关天文学、历算学、生物学、地理学、人类学、心理学,以及哲学等多种学科的重要成就,从而确立了中医学
8、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源泉 黄帝内经一书,包括素问8l篇、灵枢81篇。其内容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方法,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用以阐释人体内在活动的规律性、人体与外在环境(自然界)的统一性。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后世尊为“医家之宗”(四)、基础理论的发展1、难经成书于汉以前,为秦越人(扁鹊)所著,包括了生理、病理、诊断及治疗等各个方面,补充了黄帝内经之不足,并对三焦、命门学说,奇经八脉理论,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等治疗原则等方面有所创见,故亦成为中医理论之基础,并对后世各科的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2、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著名医家张仲景写成了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
9、专著该书后经晋代医家王叔和编纂整理成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在内经、难经二经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前人的医学成就,并结合自己的临证经验 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专著,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并继承和发扬了汉以前的汤液疗法,为中医理论和临床医学奠定了重要基础,具有很大实用价值,后世尊为“活人之书”。3、针灸甲乙经晋、隋时期,著名医家皇甫谧著,对经络学说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系统地论述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之循行、骨度分寸及主病,从而为后世针灸学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4、诸病源候论隋代著名医家巢元方所著,为中医学第一部病理学专著,该书详尽论述各科疾病的病因与症状,继承和发展了病因病机学理论。对后世的病证分类学发展有很大影响,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5、小儿药证直诀宋代医家钱乙著,开创脏腑证治之先河,并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论述精详,对后世有较大影响。6、三因极一病证方论陈无择著,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对发病原因进行了较为具体的分类概括。金元时期所出现的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其代表医家刘完素 百病多因火而起,善用寒凉药(寒凉派)张从正 病由外邪入侵而起,善用汗,吐,下三法攻邪(攻下派)李杲 病由内伤脾胃而起,善于调理脾胃(补土派)朱震亨 倡阳常有余阴液不足,善于补阴(养阴学派)